朱元璋当皇帝后,大肆屠杀功臣,你赞同他的这种做法吗?

谢邀!

对于朱元璋的屠杀功臣,史学家们向来众说纷纭,智者见智。我不赞同他这种极端的做法,但是我理解他当时的处境和想法。

朱元璋一介布衣起兵,并且参加造反前饱受官府欺凌,做过和尚讨过饭,目睹了贪官污吏对百姓的压榨,见证了地主豪绅对贫民的盘剥,心里早年就埋下了对豪强们仇恨的种子。乃至1368年建立大明王朝时,首先让刘基、宋濂等制定了『大明律』,系统地对各种不法之徒进行法律约束。尤其对于官员,朱元璋更是毫不留情,在他执政的三十一年间,受到处理的大小官员不计其数,乃至于有时衙门里办公事的人员都凑不齐,可见其刑苛法严。

洪武年间涉及范围广、处理官员多的应该是“四大案”,即郭桓案、空印案、胡惟庸案与蓝玉案。前二者为经济案,后两案则是政治案。

郭桓,时任户部侍郎,被御史弹劾贪墨舞弊,侵吞公粮。在拿到证据后,朱元璋亲自过问,严查渉案官员。一时六部九卿,十三省通政司布政司几乎全部受牵。由于朱元璋曾下令,凡官员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者,剥皮萱草,掛在县州府衙门,以儆效尤。导致郭桓案审下来,受处分官员达数万人,处死官员也达数百人。由于一、二、三等数字常常被贪官们篡改,朱元璋下令,凡出入帐目,一律大写“壹、贰、叁、肆等”,沿用至今。

空印案。由于古时交通不便,朝庭的发文到达偏远地区时,有时需要数月。于是一些地方官与在京有司衙门协商,事先在空白文件上盖上印,完了有事再自己填上,省得来回跑长途,有时还误事。不料久之则行成惯例,京城衙门形同虚设。朱元璋知道后暴怒,立即组织人员查办。这次空印案处死、拘监、发配、免职的官员也达万人以上。

再说两个政治案。胡惟庸与蓝玉皆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的开国功臣,洪武初年,宰相李善长致仕,举荐他弟弟的儿女亲家胡惟庸接任。胡接任后,非亲毋用,很快朝野遍是胡系官员,相权严重威胁到了皇权。在抓住胡的把柄后,朱元璋在很短时间内把胡党一网打尽,庸案受牵连达数万人,甚连已退休的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也未能幸免。而正是由于此案中,相权不易驾驭,朱元璋便废除了丞相制度,改用内阁联合批蓝,这一制度延续到了清末。

蓝玉,少年即与其姐夫常遇春追随朱元璋征战,案发前封“凉国公”,被朱元璋称为大明之卫青、李靖。可他自恃位高权重,便骄奢淫逸,多行不法,地方官员及御史对他多有非议。乃至后来,因谋反被锦衣卫告发,朱元璋更是毫不心慈手软,灭其九族,受牵连官员达万余人。

据传说,太子标「一说太孙允炆」责备父亲刑法过苛,应该以仁厚治天下。朱元璋便把一根长满了刺的荊条扔地上,让朱标赤手拣起。朱标拣起后,手被扎得鲜血淋漓。朱元璋接过来拿利刃削去外皮后又让他拣,朱标领悟了。

我们也理解了。

图片来自网络。

朱元璋当皇帝后,大肆屠杀功臣,你赞同他的这种做法吗?

建国伊始,百废待兴,不杀人何以立威,不立威何以治天下,天下不大治百姓何以安居乐业,鞑虏修的明史,不可全信。

朱元璋当皇帝后,大肆屠杀功臣,你赞同他的这种做法吗?

俗话说:贪心不足蛇吞象。同甘苦 共患难 理想实现了 居功自傲 心怀叵测 目空一切 贪得无厌 无君无父 胡惟庸 篮玉该杀!而郭英 汤和为人处事 谦虚谨慎 善始善终。

朱元璋当皇帝后,大肆屠杀功臣,你赞同他的这种做法吗?

作为一个开国皇帝来讲,只信奉一条潜规:“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让将军见太平”。国家几十年战火硝烟,人民百姓叫苦连天,需要国民休养生息,而大将们俱功自傲,功大欺主,还心思那种撕撕杀杀。新政权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当政者只有挥泪斩马谡的恣态,杀!国家才会安定,人民才会太平!朱元璋宁背骂名,不负百姓的作为令人称赞!

朱元璋当皇帝后,大肆屠杀功臣,你赞同他的这种做法吗?

将帅可废,江山不可亡,我认为朱元璋做的对。

朱元璋当皇帝后,大肆屠杀功臣,你赞同他的这种做法吗?

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对待开国功臣最残酷的一个开国皇帝,没有之一。

历代王朝并不是所有开国皇帝都屠杀开国功臣,秦始皇嬴政,晋武帝司马炎,宋太祖赵匡胤,元世祖忽必烈等都没有杀开国功臣。新朝的开国皇帝兼亡国之君王莽也没有杀开国功臣。东汉的光武帝刘秀只在打天下过程中杀了邓奉彭宠庞萌等几个反叛的功臣,但主要的云台二十八将都没有杀。

另外,汉高祖刘邦隋文帝杨坚唐高祖李渊等杀害的开国功臣数量也非常少,只有明太祖朱元璋杀害了绝大多数开国功臣,甚至用剥皮实草的骇人听闻的方式杀害打垮北元的头号名将蓝玉。

明太祖朱元璋作为一个做过和尚的皇帝,却没有一点佛家的慈悲心,如此残酷地对待与自己一起浴血奋战打天下的兄弟,实在让人寒心,好在朱元璋虽然对待功臣及官员非常严苛残酷,但对待老百姓还是不错的,朱元璋对待元朝残余势力也没有穷追猛打斩尽杀绝。但明朝的那些开国功臣如果早知道他们辛辛苦苦浴血奋战为朱元璋打下江山,却落得家破人亡的悲惨下场,应该后悔当初的选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