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德宗李适要下“罪己诏”?你怎么看?

谢邀!

德宗李适接过父亲代宗的江山时,大唐已经江河日下了。李适御极之初,很有一番作为。他裁撤用度,惩贪治腐,禁止岁贡,精简机构,释放宫女等,在执政初期显示出了一定的魄力。但他刚愎自用,刻薄多疑,亲小人远贤臣,逼杀尙书大臣杨晏。另外,藩镇节度使权力日盛,已成尾大不掉之势,而李适盲目削藩,致使各军阀纷纷称王。平叛勤王之师又得不到皇帝赏赐,终于激起了兵变。士兵们拥入京城,肆意妄为,于是李适仓遑出逃奉天「乾县」。这就是唐朝历史上有名的“泾师之变”。

后判军被平,李适返京。痛定思痛,李适下“罪己昭”,昭示天下大乱是自己“失其道”引起的,做为一国之君,自己要承担责任。并赦免参与判乱的节度使,政局稍稳了一些。

为什么唐德宗李适要下“罪己诏”?你怎么看?

唐德宗李适是继唐玄宗李隆基和唐代宗李豫之后的大唐第三位出逃的天子,“泾原兵变”后,李适出逃奉天,正是在奉天,唐德宗在陆贽的劝说下下“罪己诏”,颁布由陆贽写下的著名制诰《奉天改元大赦制》,这一篇两千字的长文句句感人肺腑,在此诏颁布之日“士卒无不感泣”。

那么,唐德宗为何会下这样的“罪己诏”呢?其实是和当时的政治环境分不开的。李适生于742年,在他十四岁的时候发生安史之乱,然后他十五岁的时候跟随唐玄宗逃离长安,好不容易唐肃宗和唐代宗将安史之乱压下去了,结果在李适二十二岁的时候,吐蕃又占领了长安,唐代宗逃到了陕州。

可以说,李适是看着大唐一步步由强盛转向衰落的,而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问题更是成了李适最关注的问题。继位之后的李适雄心万丈,势要解决藩镇问题,加强中央集权。

先是成德节度使要求世袭,希望得到朝廷的认可,但唐德宗坚决拒绝,这让成德节度使很不爽,遂联合魏博节度使、淄青节度使和山南东道节度使起兵反叛。李适命幽州朱滔和淮西节度使出兵平叛,在最开始平叛进行的比较顺利,逐渐的只有魏博还在顽强抵抗,本来很快就可以结束这场叛乱。

但后期成德的王武俊和朱滔不满朝廷的封赏而与叛军勾结在了一起,联合魏博的田悦和淄青的李纳互相称王,之后李希烈也加入到称王的队伍中,成为朝廷的敌对势力。

唐德宗一气之下命大军讨伐李希烈,只是唐军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而李希烈却围住了襄城,唐军数次不利,唐德宗不得不命各路节度使出兵救援襄城,泾源诸道兵马被要求驰援襄城。783年的十月,泾源节度使姚令言带着五千士兵就到了长安,本来这就是急行军,长途跋涉,又累又饿,指望进入长安能好吃好喝的伺候着,还要有赏赐,毕竟打仗是掉脑袋的事,不能白干。结果京兆尹王翃在接到唐德宗的犒赏命令的时候却只给泾源士兵提供了粗茶淡饭,这样的怠慢让泾源士兵心里窝了火。

走到浐水的时候就准备撤军,但姚令言希望大军至少到达洛阳再说,愤怒的士兵索性把姚令言捆了,即便唐德宗知道后补发犒赏物资,但泾源士兵还是决定自己去抢劫长安的府库。

长安大乱,唐德宗仓皇出逃,一路到了奉天。而泾源士兵拥护朱泚为伪皇帝,建立了大秦政权。唐德宗这一跑,让朝廷的威望再次降低,如果不采取一些措施,势必人心惶惶,天下大乱。于是当时跟随在唐德宗身边的陆贽劝说唐德宗下“罪己诏”,将所有的过错揽下来,最大程度的抚慰人心,稳定局势,以创造有利条件解决泾原兵变的问题。

唐德宗即便再怎么不愿意承认如今的局势并非自己的错,但一想到可能会有的后果,还是同意了陆贽的建议,由陆贽代笔就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真挚感人的《奉天改元大赦制》。

文中写了唐德宗的认错与反思,也赦免了反叛的那几个节度使,等等。“罪己诏”一下,天下为之震惊,唐德宗又得到了大范围的拥护,局势稳定下来,虽然之后泾原兵变还在继续,但距离回京的日子已经不远。

为什么唐德宗李适要下“罪己诏”?你怎么看?

在小可个人看来,这个“罪己诏”的深处有许多无奈,后悔和愤怒!而且,自己竟然成为背锅的那个人!

主忧臣辱,主辱臣死!

关键时刻,竟然没有人会其分忧!

结合仓皇出逃这个事来看,所谓罪已诏的实际功能,就是博得天下人的同情,体谅。然后请各地的将军,百姓,大臣,同心合力,打回长安!

为什么要下罪已诏,因为天下人会认为,德宗是一个不合格的皇帝!弄不好他又是一个唐玄宗,哪怕回到长安,也可能只是一个太上皇!

这是热爱权力的李适所不能忍受的!

因为他受了冤屈!事实上,也确实是受了冤枉,因为这个锅不能由他来背!

即位初期,他改革,他变法,他励志,他一心想让大唐回到旧日的辉煌。他是亲近大臣的,因为他知道,许多事情出发点可能是对的,但执行经常会出差错,而执行的第一关就是大臣!

藩镇割据,他要削藩。这是应有之意!

结果输了,所忠的忠臣良将,全不见踪影,只剩下了太监!!!!

好吧,发旨平叛,结果平叛的人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心中根本没有他这个皇帝,只有权力!

天下乱了!连自己也性命难保!更让人纠结的是,任何一方都没有迅速结束战争的能力,只能是旷日持久的捉对厮杀,亦如春秋,亦如战国!

而且看这样子,会乱很久,很深,很重,大唐江山的灭亡指日可待!

唯一的办法,就是既往不咎,然后给各方一个台阶下,争取系统一键还原!

结果,正如他所想!那些文臣和将军,一见势不可为,于是都装出了一幅感恩戴德的样子。。

是的,还原了!

只不过,天子颜面无存,大唐丢人现眼,而他的心也已经不是那个心了。

原来,在最关键的时候,文臣靠不住,武将靠不住,唯一死生相随的竟然是太监??!!

所以,德宗后期重用宦官,其实质就是对朝臣的失望!

德宗,有德,奈何朝臣无德,徒唤奈何?

在他的罪已诏中有这样一句话:“以长于深宫之中,暗于经国之务”,现在看来,竟然是满满的讽刺!

为什么唐德宗李适要下“罪己诏”?你怎么看?

因为这个人是个十足的蠢货。举一个例子:唐德宗时,两河(黄河南北)的军事行动,朝廷每月都要支出军费一百余万串,国库经费不能支持几个月。祭祀官(太常博士)韦都宾、陈京向朝廷建议,认为:“天下的财富和金钱,都集中在商人之手,朝廷应收集富商的家产,只准他们保留一万串钱,超过一万串钱的,由朝廷全部借贷过来,供应军需,只要收集一两千家富商的资产,就足够几年之内的军费开支。”李适批准。于是下诏向商人“借贷”,命财政总监署(度支)编列富商名册及政府应“借贷”数目。财政总监(判度支)杜佑,大肆搜刮京师所有商人的财产、货物,但仍怀疑商人有所隐瞒,于是肆意逮捕,严刑拷打,有的商人受不了折磨上吊自杀。首都长安陷于混乱恐怖,好像受到土匪强盗劫掠,最后总共才“借贷”到八十余万串。朝廷更进一步,直接掠夺商人商铺里的现金;对民间所有金钱、布匹、粮食积蓄等,都强行借贷四分之一,所有钱柜及仓库,全部查封,以免转藏到别的地方。百姓无法维持生活,纷纷关门停业;商人、住民等接二连三到大街上拦住宰相控诉,每次都有成千上万。宰相卢杞最初还对他们安抚慰问,后来发现无法应付,便敷衍一下急行脱身,绕道别的小路回去。最后总计,连同向商人“借贷”的部分,才两百万串(《实录》记载,只有八万串),而民间已经财富枯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