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连续剧《郑和下西洋》最后一集,郑和与南极擦肩而过,历史上郑和船队有能力到南极吗?

谢邀!

据史料记载,郑和自永乐三年至宣德年间的七次远航,并没有到过南极附近。电视剧中出现的场景,一是为突出郑和的功绩,二是国外史学家认为郑和确实与南极擦肩而过。

电视连续剧《郑和下西洋》最后一集,郑和与南极擦肩而过,历史上郑和船队有能力到南极吗?

我对历史事件的判断来源于历史记载,对电视剧不感兴趣!谢谢!

电视连续剧《郑和下西洋》最后一集,郑和与南极擦肩而过,历史上郑和船队有能力到南极吗?

郑和与南极擦肩而过可以说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先来看看郑和船队的航行线路

这个航线是不是很熟悉?没错,这根本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翻版,从秦汉时期就开始开辟,至宋元时期航线已经非常成熟了,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往来于中国贸易。

可以看到,与西方探险家一头扎入茫茫未知海洋去探索未知世界不一样的是,郑和船队基本是一路没有远离过大陆。

再看看真正的探险家的航线

哥伦布横跨大西洋,麦哲伦更变态横跨三大洋,而郑和船队跨越三面环绕陆地的印度洋还得需要紧贴着南亚次大陆行驶。从航线上来看,郑和根本不具备开辟新航线的能力。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也不是开辟新航线,而是宣扬国威,引得万国来朝。明朝封关禁海,没有海上贸易需求,郑和没理由冒着巨大的风险向南去探索一片未知的领域。

有人说郑和最远到达过好望角,好望角离南极已经不远了,郑和的船也足够大,装得下足够的补给,所以就推测郑和一不小心就误打误撞的到了南极。这话说的,就跟相信自己天天买彩票早晚就能中三百万一样天真。

如果郑和一开始就打算冒险向南探索未知世界,然后详细规划,大胆探索,最终“误打误撞”到达南极那还靠点谱。但问题是他的目的不是探索未知大陆,而是一直航行在已知航线上。就算他达到好望角这个离南极洲最近的地方,临时起意要向南探索,但是从好望角到南极洲直线距离就已经不算近了,而且没有中途大陆没有补给。郑和船队虽庞大,但是船上装的并不都是食物和淡水等必需品,还有赏赐给各国的财宝和瓷器,再加上阵容庞大消耗也必然相应的更加庞大,此时航行到好望角很可能已经是极限了,再加上并无远距离连续航行在未知航线上的经验,郑和能够像中大奖一样到达南极并生还的几率能有多大?而电视剧所说测“擦肩而过”又是个什么概念?

感受一下从好望角到南极洲的距离,再想象一下,从未远离大陆长距离航行的郑和船队在已经长距离航行的情况下继续航行,中途毫无补给,像无头苍蝇一样在未知海域误打误撞到达南极并且安全返航的几率有多大?

电视连续剧《郑和下西洋》最后一集,郑和与南极擦肩而过,历史上郑和船队有能力到南极吗?

郑和下西洋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历史的谜团,对于郑和下西洋现在有很多的疑点都没有解开。郑和下西洋之所以成为了历史的谜团,主要是郑和下西洋的资料都已经不在了。

郑和下西洋的档案无缘无故的就丢失了,而且什么时候丢的都不知道,在明宪宗的时候才发现郑和下西洋的档案没有了。然后导致后来对于郑和下西洋的各种猜测也就出来了。

首先就是路线,对于中国目前史学界比较认同的就是,郑和最远当时只是到了非洲东海岸,也就是今天的肯尼亚,坦桑尼亚一带。

但是在很多外国的学者却都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比如说英国的李约瑟却坚持认为,郑和当时已经越过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进入了非洲西海岸。还有澳大利亚也有学者认为当时郑和已经到了安澳大利亚。更有学者提出郑和当时已经到了南极洲,这个也就是题主提出的问题。还有人提出了当时郑和已经实现了环球航行。已经发行了美洲还有澳洲。

但是这些都仅仅只是猜测,并没有得到强有力的证据来支撑这些观点。

还有很多的疑点,不光是路线,还有比如说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那么当时来说郑和有没有能力到达南极洲呢?首先来说就是船只的大小,由于郑和下西洋的档案不存在了,现在对于郑和下西洋的船只大小也是成为了谜团,马欢所撰《瀛涯胜览》一书,部分版本的卷首记载称:“宝船六十三号,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 这段记载提供了宝船具体的尺寸,《明史·郑和传》的说法与此相同。在明代南京龙江船厂遗址上,两次出土了全长超过11米的巨型舵杆 ,似可与之相符。而支持存在大“宝船”的郑和研究学者,也为数不少,如郑鹤声、郑一钧 、庄为玑等著名学者均持此说。所以说现在连郑和下西洋的船只大小都已经搞不清楚了,也就很难说明白当时郑和到底有没有能力去南极。

电视连续剧《郑和下西洋》最后一集,郑和与南极擦肩而过,历史上郑和船队有能力到南极吗?

郑和的船队最多只可能到过东非,目前没有任何资料证明他到过南极洲。

据悉,2010年,考古队在肯尼亚的曼布鲁伊遗址和马林迪老城遗址,发现永乐官窑青花瓷片和永乐通宝。

也许,永乐通宝无法作为郑和带到东非的证据,因为可能是其他商人带去的。从宋朝开始,中国与非洲之间就存在贸易往来。

但永乐官窑青花瓷片可以成为郑和带到东非的有力证据。因为从宋朝开始,政府就对官窑瓷器的流通有着严格的限制。如果官窑瓷器不合格,会当场打碎掩埋,绝不允许流入民间。明朝时期,官窑瓷器的作用之一,便是外交瓷器。

郑和不仅没有到过南极洲,甚至也不是早于欧洲人进入非洲。欧洲与北非之间在数千年前就有往来,罗马帝国更是地跨欧亚非三洲。

电视连续剧《郑和下西洋》最后一集,郑和与南极擦肩而过,历史上郑和船队有能力到南极吗?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 。郑和率领的船队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

马来西亚学者祖菲加提出,郑和舰队最远于1422年达到了南极。他说,郑和率领由巨型船只组成的庞大船队,由中国启航,途经马六甲海峡、印尼亚齐、印度、东非沿岸后南下续航,根据历史记载,郑和船队是于1422年抵达南极大陆。

他指出,郑和船队发现南极大陆后回航,经途澳洲大陆返回中国,并向明朝皇帝汇报航行的成果,指称这些大陆是荒芜之地,不是文明的世界,而不须再进一步的开拓,而与南极大陆划上了句号。

祖菲加说,根据葡萄牙航海纪录,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船队,与郑和巨型船只及庞大船队对比,有如小巫见大巫,而且,其船队的航海技术高超,特别是扬帆航行的巨大船桅,设计灵活,能顺风及逆风航行,不受风势影响航行的方向。

英国海军退役军官加文·孟席斯在自己的著作《1421:中国发现了世界》中写道:当时中国的海上霸权源自船只的实力:那些柚木做的庞然大物能够在桀骜不驯的大海上一连航行数年,船上还有大炮、火箭以及可以向敌人喷射秽物的炮弹。在每个方面——构造、载货容积、火力装备、航程、通讯、在没有航线的海洋上航行的能力以及在海上连续数月修理和养护船只的能力,当时中国人都领先欧洲几个世纪。

孟席斯认为是中国首先绘制了世界海图,他论点是,考古发现和同时期的文献显示中国人在1421年到1423年间就绘制了世界地图,几十年后他们大部分的记录被毁掉并且也放弃了全球远洋航行。

从这些纪录显示,明朝当时的航海技术是有能力到达南极洋,个人认为,船队在南极洋航行的主要障碍是南极洋上的浮冰,船队只要缓速航行并利用船上的火力装备和大炮清除海上的大块浮冰并不是没有可能的,或者是以体积较小的船只组成分队慢速航行。郑和船队认为南极大陆是荒芜之地,不是文明的世界,因而未对南极大陆的开拓这个讲法在当时来讲是可信的。一百多年前的俄国人也会认为阿拉斯加是一块没有多大价值的土地,更不用说六百年前且与中国有一万多公里之遥的极寒之地。

至于后来中国明朝会放弃了全球远洋航行,是因为由海上探险发展起来的宦官集团与士大夫阶层的利益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而在朱棣去世之后,士大夫阶层是占了明显上风的情况下,1525年,中国颁布了一份皇家声明;凡建造两桅以上的航船,皆属死罪,并下令烧毁所有的船。从此,中国就退出了世界航海舞台。

文章仅为个人综合几方面的信息得出的个人见解,欢迎关注头条号:谈文论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