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的死与明朝的灭亡有关系吗?你怎么看?

这个问题前些日子已经回答了。当然有关系。他不死,要么明朝更早灭亡,要么崇祯一朝平安度过。

魏忠贤的死与明朝的灭亡有关系吗?你怎么看?

魏忠贤的死和明朝灭亡是有关系的,有人说“忠贤不死,大明不亡。”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魏忠贤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节操,第二大特点就是没有那么大疑心。

崇祯怀疑袁崇焕所以杀了他,担心孙传庭割据陕西所以不停逼他出关与李自成作战,孙传庭准备不足战死沙场。崇祯这样的事儿干多了。魏忠贤不会干这种事,大明朝不是他家的,他不担心大臣们觊觎皇权,他是个权臣,只要手下听他的话,他是不会随便杀人的。魏忠贤的凝聚力是有的,不会像崇祯那样到最后离心离德,成了孤家寡人。

魏忠贤打击异己,排挤东林党,他手下的人才相对会少一些,但是打击农民军对抗清军还是能对付一阵子的。退一步说,打不过农民军和清军他还可以跑嘛,跑到南京去!迁都对崇祯来说是一件天大的难事儿,对魏忠贤来说简直是小事一桩,北京地区没有魏忠贤的祖宗陵墓,丢掉半壁江山,丢的也不是魏家家业,他到南京去没有丝毫障碍。至于天启皇帝,那也不是障碍,做通他的工作对魏忠贤来说是小意思。总之,天启当皇帝,魏忠贤掌权,大清不会灭亡。

假如天启皇帝死了,崇祯皇帝能像天启皇帝那样天天只做木匠活,把国家全权交给魏忠贤打理结果也是一样,明朝不会很快灭亡。但是崇祯皇帝不想做傀儡,他杀掉了魏忠贤,有心励精图治,结果大名朝还是在他手里灭亡了。

有人说他可以不杀魏忠贤,实际上没那么简单,内忧外患,大敌当前,只有一致对外才有生存的希望,阉党和东林党矛盾日久,积怨太深,不可能摒弃前嫌,停止争斗共同对敌。崇祯把他们中间的任何一家干掉,都必然造成另一家的一家独大,导致最终不受皇权制约。所以,无论把两党都留着搞平衡,还是杀一方留一方,以崇祯的能力都是搞不定的,都避免不了大明灭亡的命运。

我是豫有得,欢迎加关注互动讨论!

魏忠贤的死与明朝的灭亡有关系吗?你怎么看?

大明的亡国之君是崇祯,他是历史上大家公认的一位贤明的末代皇帝。

他初即大位,就逼死了"九千岁"魏忠贤,并把其“阉党”一网打尽,这是崇祯的一大重要政绩,但就是他的这一政绩,让大明灭亡了。

为什么呢?

难道杀一个太监就灭国了吗?我们往下看。

魏忠贤是明朝末期权倾天下的“阉党”领袖,与士大夫的"东林党"相争。

虽然在朝堂之上和“东林党”争的是乌烟瘴气,但是,在魏忠贤的领导下,大明朝在前线的形势非常好,打仗很牛。在辽东,魏忠贤坚决支持袁崇焕,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袁崇焕最显赫的战功,几乎都是在魏忠贤掌权时建立的,所以,实际上大忠臣袁崇焕说了不少大奸臣魏忠贤的好话。

对内,魏忠贤在税收上也是做的非常好。他在发达的江南地区设立了工商税、海税。收税干什么,支援关外作战。而且魏忠贤收的是商业税,不是农业税,没有增加农民负担。

 

在非常时期,魏忠贤抓住了帝国的命脉,就是打胜战争,可以说是非常的精准。而打倒魏忠贤后,东林党上台,完全反了魏忠贤的政策。江南的税不收了,辽东也没军饷了,最后天下糜烂。

就在李自成即将攻破北京的前几天,崇祯的太监曹化淳对他说:

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魏忠贤要是还在的话,天下大事哪会搞到这个地步。

崇祯这时也是想通了,心中追悔莫及,还秘密派人收葬了魏忠贤的尸骨,专门祭奠了一下。

魏忠贤的死与明朝的灭亡有关系吗?你怎么看?

最大玄机

魏忠贤少时家境贫穷,混迹于街头,不识字,但却懂得射箭与骑马,喜欢赌博,迷恋酒色,魏忠贤经常和一群恶少年赌博,有次,他赌博大输后感到很苦恼,便恨而自宫,改姓名叫李进忠,因早与宫中太监熟识通融,谣传因此未净全身,仍有一粒睾丸。后来又改回原姓,得皇帝赐名为魏忠贤。魏忠贤自万历年间被选入宫,隶属于太监孙暹,靠巴结他进入了甲字库。他又请求做皇长孙的母亲王才人的典膳,巴结上了魏朝。魏朝多次向王安称赞魏忠贤,王安也就善待他。

长孙的乳母叫客氏,一向私下服侍魏朝,这就是所谓的对食关系,到魏忠贤进宫后,客氏又与他勾通,客氏于是冷遇魏朝而喜爱魏忠贤,两人结成了很深的关系。

说起魏忠贤,大家第一反应便是这是明朝二百多年的神一般的奇葩人物,但是明熹宗在临死前曾专门叮嘱他的弟弟朱由检(后来的崇祯)说,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朱由校在生命最后时刻对魏忠贤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固然掺杂着个人私情,但最主要的是他认识到了魏忠贤在处理“大事”方面的清醒和果决,尤其是在维护大局、知人善任、赏罚分明的关键问题上。

平心而论,魏忠贤为巩固个人权势,未免有党同伐异、残忍歹毒的罪恶一面,但从他曾经力排众议、大胆起用辽阳战败后遭受谗言的熊廷弼,抛开私怨、违心推荐赵南星、孙承宗等一批能臣直臣等诸多方面,可以看出,他还是心系大明江山的。魏忠贤主政期间,国内形势良好,辽东局势平稳,这还是应该被认同和肯定的。

当初,明神宗朱翊钧在位年久,对政事已感到厌倦,章奏多不批阅。廷臣逐渐建立起门户,他们以过激惊人的言论为时尚,借国本之争,指斥宫禁。宰辅大臣被言官弹劾攻击,常常被迫称病引退。吏部尚书顾宪成在东林书院讲学,海内士大夫多依从他。“东林”之名从此而始。后来“梃击”、“红丸”、“移宫”三案发生,整个朝廷如同在打官司。与东林党相对抗的,众人便把他目为邪党。

天启初年,大臣几乎全被罢免斥退,有识之士已担忧搞得过激将要发生变乱。到魏忠贤势力形成后,他的党徒果然图谋要依靠他排挤东林党。而徐大化、霍维华、孙杰首先依附魏忠贤,刘一火景和尚书周嘉谟都被孙杰弹劾而离去。但当时叶向高、韩火广正在辅政,邹元标、赵南星、王纪、高攀龙等都官居高位,左光斗、魏大中、黄遵素等人在言路,他们都全力主持清议,魏忠贤没能得逞。

天启二年(1622年),朱由校评修庆陵功,荫封魏忠贤的侄儿为锦衣卫指挥佥事。给事中惠世扬、尚书王纪评论沈翭与魏忠贤、客氏交通,结果都被贬职。正好初夏下冰雹,周宗建说冰雹下得不合时令,是魏忠贤谗言和邪恶造成的。修撰文震孟、太仆寺少卿满朝荐也相继这样说,都被罢免。[6]

天启三年(1623年)春,魏忠贤引荐私人魏广微为大学士。令御史郭巩攻讦周宗建、刘一火景、邹元标以及杨涟、周朝瑞等人保举熊廷弼,说他们袒护奸邪之徒,误了国家。周宗建反驳郭巩受了魏忠贤的指使,御史方大任也助宗建攻击郭巩和魏忠贤,但都不获胜。这年秋,朱由校诏令魏忠贤和客氏的儿子侯国兴所庇荫的锦衣官准予世袭。兵部尚书董汉儒、给事中程注、御史汪泗论纷纷劝谏,朱由校不从。

魏忠贤更加肆无忌惮,将内操军增加到一万人,内穿甲衣出入宫禁,恣意作威施虐。他假传圣旨将朱常洛的选侍赵氏赐死。裕妃张氏有身孕,客氏阴谋杀死了她。又革除成妃李氏的封号。皇后张氏妊娠,客氏施计将她堕了胎。朱由校因此缺乏子嗣。其他被害的还有冯贵人等宫嫔,以及太监王国臣、刘克敬、马鉴等人。禁宫事秘,无法详尽了解。这年冬,魏忠贤兼领东厂事务。

天启四年(1624年),给事中傅木魁交结魏忠贤的外甥傅应星为兄弟,上书诬告中书汪文言,并且连及左光斗、魏大中。汪文言被投进镇抚司监狱,并将被大行罗织罪名。执掌镇抚司的刘乔接受叶向高的教导,不给汪文言定罪。魏忠贤大怒,将刘乔撤职除名,用私人许显纯来代替他。这时御史李应升就内操的事进谏,给事中霍守典因魏忠贤乞求祠堂匾额而进谏,御史刘廷佐以魏忠贤滥加荫封进谏,给事中沈惟炳以设枷锁进谏,魏忠贤都假传圣旨给予斥责。于是副都御史杨涟非常愤怒,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

魏忠贤也不是史书上记载的无恶不作大家都知道,明朝是在崇祯手上灭亡的,而崇祯上台后第一件事就是干掉魏忠贤,魏忠贤都死了,为什么明朝还会灭亡? 明朝只亡亡于流寇,归根结底,亡于东林党。你可以查查,天启皇帝在的时候,有名的民变只有一次,就是苏州的那一次,五人墓碑记记载的就是那件事。而崇祯帝后期,那都不叫民变了,直接是造反,有名的人太多了,张献忠,李自成,高迎祥,是什么闯王,闯将,闯塌天,无奇不有。这时就要问了,为什么天启帝在世时魏忠贤乱政那么厉害人民却不造反,而崇祯后期却那么多人造反,要知道,天启帝是爱木工,不理朝政,而崇祯却是不贪财,不好色,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衣服上还打的补丁。所以说,看历史不仅要看书,还要用大脑去想。魏忠贤贪不贪?贪!!!

但是魏忠贤贪还是办事的,大家都知道万历朝张居正时工商业得以迅猛发展,所谓资本主义萌芽就是在那个时候出现的,魏忠贤上台的一项政策就是收收工商税,而且是大力收工商税,为什么要收?因为国家没钱,当时辽东后金那一帮子闹腾的正欢实(事实上也没怎么消停过)边防和军队是要钱的,魏忠贤通过大力征收工商税使得边防的钱得以着落,而且天启的时候国库的钱还是逐步增加的。而魏忠贤倒台后,东林党上台了。

东林党为了自己的利益,不让皇帝收工商税,每当皇帝说没钱要征税的时候,他们就会说“朝廷焉能与民争利”之类的话,举一个例子:天启帝的时候江南光茶税一项就有20万两进账,而崇祯帝的时候连十万两都收不上来。那么不征工商税打仗的钱哪里来?这一笔税就算在农民的头上了,而且东林党还取消了矿税。 所谓煤老板不交税,资本家不交税,每年守着一亩三分地的苦哈哈却是连年加税,而且东林党一帮子还取消了各地的驿馆,使得很多人失去了工作,其中就有一个叫李自成的人。所以你看为什么天启帝苏州发生民变,而陕西那里的穷苦之地却没有,因为苏州那边的人有很多资本家,魏忠贤的政策已经触犯了他们的利益,而且你看五人墓碑记里面有几个人就是商人。

陕西那边,魏忠贤没有加那些农民的税。有饭吃谁去造反?有人可能会说,崇祯那是遇到了小冰河时期。哪朝哪代没有灾难?为什么天启帝的时候没人反,到了崇祯帝的时候造反的人那么多? 好,就算是退一万步说,都小冰河时期了,农业大幅度减产,为什么朝廷还是往农民头上加税,而不收资本家的税? 光种地要收税,开矿不交税?做生意不交税?有人说东林党清廉啊,从不妥协啊,为国尽忠啊什么的,东林党真的清廉?清朝入关的时候钱谦益家的钱连满人都为之瞠目,为国尽忠?后来他投降了,东林党从不妥协?就是因为他们不妥协才使得明朝丧失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当时杨嗣昌说攘外必先安内,先和后金谈判,尽全力把流寇剿灭了再说,然后就一帮子东林党人说什么天朝安能屈服于蛮夷之类的话,明朝不是东林党弄没的是谁?李自成攻入北京的时候,崇祯帝撞钟,文武百官无一觐见的,而唯一一个陪在崇祯帝身边的人,只有一个王承恩!!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四日,也就是他煤山上吊自杀殉国前的第五天,崇祯在大势已去、大厦将倾的绝望中,在听到太监曹化淳说的那句“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的话之后,终于领会到天启皇帝临终前,强调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的深意所在。幡然醒悟的同时,无力回天的崇祯在精神上彻底崩溃了。收葬魏忠贤遗骸,既是他对魏忠贤价值和功绩的重新肯定,也是对自己17年执政生涯的全盘否定。

崇祯死前说过,朕非亡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这句话说的非常对,当年明月都说过,崇祯时候的大臣有两种,一种是混蛋,一种是王八蛋,魏忠贤在的时候关宁防线得以组建,孙承宗,袁崇焕,满桂,祖大寿委以重用,魏忠贤死后,孙承宗被罢,袁崇焕被杀。有人说魏忠贤争过孙承宗,但不管怎么说,魏忠贤活着的时候孙承宗下去了还能起来,魏忠贤死后,好,下去就起不来了。所谓耳听是虚眼见是实,你历史把魏忠贤说的在混蛋,明朝起码不是亡在他手上的,把东林党吹的那么伟大,明朝就是亡在他们手上。但不论你怎么吹,事实是不能被改变的。

魏忠贤去世十几年后,明朝也跟着灭亡了。有人说魏忠贤不死明朝不亡,真的是这样吗?魏忠贤应该算是中国厉害上最出名的太监之一了,魏忠贤顶峰时期就相当于是半个皇帝,掌管整个朝中大事,也和当时的皇帝不作为有关。但魏忠贤执政的功绩又是怎样的呢?实际上魏忠贤的治国能力是要打个问号的,因为他并不是一位读书人,也不是拿过战功的人,顶多就是搞搞人际关系,这样的人从政也是不可能长久的。

这种说法,最早出自于冯梦龙的笔记史料《燕都日记》。原文是这样的:“化淳昔事忠贤;奏言: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上恻然,传谕收葬忠贤骸首。”

其实冯梦龙的这个记载,成了后世的一段公案。不只是这个说法,还有一个说法,李自成进京的时候,是不是曹化淳给开的门。

有人说,李自成打进北京的时候,曹化淳已经回乡六年,不可能给崇祯皇帝说那个话,后来也不可能给李自成开门。但是冯梦龙在《燕都日记》中写得很清楚:“起复内臣曹化淳,密旨收葬魏忠贤遗骸。”“先有人伏内,通太监曹化淳弟曹二开门内应。”也就是说,曹化淳确实回乡了,但崇祯皇帝又把他叫来了。开门的并不是曹化淳本人,而是其弟弟“曹二”。

不过这个书也有问题,比如说“化淳昔事忠贤”,这显然并非事实。再说了,当初崇祯皇帝清理阉党的时候,就是主要由曹化淳来完成的。他既然打击了魏忠贤,能说这个话吗?而且按照崇祯皇帝的性格,他可能突然“收葬忠贤骸首”吗?那不是自己打脸吗?

当然了,在这篇文章里,我们不是探讨这个话是不是曹化淳说的。因为这不仅仅是曹化淳的观点,也是当下很多网友的观点。那么,这个观点对吗?

先说为什么有人会认为魏忠贤不死,明朝不亡?

假设魏忠贤不死还不行,还必须假设崇祯皇帝不管事。因为崇祯皇帝一旦管事,魏忠贤就得死。这是古代君权与臣权之间的矛盾,无法调和的。

如果崇祯皇帝不管事,魏忠贤不死,那么朝廷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局面呢?将是“阉党”的天下。无论是东林党,还是其他党派,都不会得势。这样,朝廷的所有命令,将由魏忠贤一人发出,不管是抗击满清南下,还是抗击农民起义,都将由魏忠贤和他的“阉党”来完成。

这样一来,明末将不会出现党争的情况,不会出现明朝官员相互内耗的情况。这确实解决了一大难题,避免了造成明朝灭亡的一个大矛盾。

那么,避免了“党争”这个大矛盾,是不是就能解决明朝末年的其它问题呢?

第一,阉党执政,能否振兴国内经济,解决赋税过重,引起民变的问题?

明朝末年,之所以农民起义蜂起,是因为连年大旱,瘟疫流行,老百姓活不下去。再加上为了战争,赋税过重。

阉党如果执政,他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至少,在朱由校当皇帝而阉党执政的时候,我们没有看到他们为解决这个问题做过什么努力。相反的是,他们穷凶极恶,反复欺诈老百姓。对于这样一批人来说,不贪污不搜刮老百姓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是靠巴结贿赂上司(尤其是魏忠贤)起家的,他们要收手,显然是不可能的。

阉党被打击下去后,东林党和其它党派互相倾轧。但是东林党人在廉洁上,那是比阉党要好许多的。至少他们不会搜刮老百姓,不会引起更大的民愤。

第二,阉党执政,能否找到解决双线作战的办法?

明朝最终灭亡,主要是陷入双线作战之中,既要和满清打,又要和农民军打。无论是满清,还是农民军,都不愿意罢手。这可以说是明末的一个死结。阉党执政,能解开这个死结吗?很难。

而且,由于是宦官专政,无论是李自成,还是皇太极,都更有理由和明朝交战。因为他们可以有个“清君侧”的冠冕堂皇的理由。魏忠贤身份问题,很难在外交上有所作为。

第三,魏忠贤取代崇祯皇帝发号施令,能不能不像崇祯皇帝那样多疑且刻薄寡恩?

崇祯皇帝性格多疑而且刻薄寡恩,因此造成大臣们怕做事,不敢做事。敢做事的,会被崇祯皇帝杀头。比如袁崇焕,他想整肃纪律,杀掉毛文龙,就被崇祯怀疑而杀头。其他不敢做事的,本来是优秀人才,最终也变成了庸才。

如果是魏忠贤执政,他可能不会多疑,但是他肯定会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所以他用的,只能是驯服他的那些人。但是,如果一个人丢掉气节,驯服一个宦官,这个人本身可能能力就非常有限。能力非常有限的人,能打赢和满清与农民军的战争吗?

第四,魏忠贤治国有没有能力?

魏忠贤是一个没什么文化的人,他在宫中的表现,除了党同伐异,结党营私,就没干过治国理政,振兴国家的事情。要靠这样的人来解决明朝末年积压的那些矛盾,可能吗?

最后一点,也是最关键一点。崇祯皇帝不是朱由校,他不可能把权力让给魏忠贤,他们不可能兼容,魏忠贤不可能不死。所以,一切假设,都只能是假设罢了。

魏忠贤的死与明朝的灭亡有关系吗?你怎么看?

没有直接关系也有间接关系,因为魏忠贤是帝党的人,为国家的收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狠狠的压制了东林党及王公贵族的贪腐,最起码魏忠贤会体恤民情,只不过是做事太狠,得罪了不少权贵,包括当时还是王爷的崇祯皇帝,而且魏忠贤的存在,给予了袁崇焕河大的支持,是袁崇焕背后强有力的支持者,直到魏忠贤死后,袁崇焕变的开始奉行中庸之道,迎合东林党的做法,开始和建州女真谈和平!

魏忠贤的死与明朝的灭亡有关系吗?你怎么看?

大家好我是虎头山小妖,朋友们喜欢我的话记得点关注啊。

很多人都说明朝最后撑不下去,其实跟崇祯皇帝杀掉了魏忠贤有着很直接的关系,为什么要这么说?我们来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

当时因为崇祯的哥哥突然去世,然后整个明朝出现了群龙无首的局面,可以说在古代的时候是不可以没有皇帝的,所以崇祯就被推到了那个位置。

因为当时是由朝中东林党把崇祯推着这到了皇帝这个位置,所以在刚刚成为皇帝后,崇祯为了表示一下自己的立场,果断下令把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全部消除,可以说这个行动一下得到了朝中百官的好评。

但是这些朝中的东林党不太满足于这一点,毕竟把魏忠贤给消理掉就是为了让自己得到更多的利益,所以崇祯在自己刚刚成为皇帝的时候也不太懂,所以就下了很多命令,比如说商业税这种东西就不在收取了。

用朝中文官们的话说,就是不要与民争利,这句话说的好大气,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矿产税之类的东西全部被取消了,可以说就这么几条就让崇祯的声望达到了一个人生的巅峰,但是也让大明的国库掉到了深渊。

随着小冰河的到来,当时的大明朝从百姓手中收到的税收根本就不足以支撑整个大明的运转,而魏忠贤还活着的时候,虽说这个太监因为心理和生理上的种种问题,所以在脑子和行为上都与常人不同,说他残暴都算是轻的了。

但是就这么一个不是好人的太监,却在暗中一直为大明的国库着想,当时的锦衣卫名声不好听,主要原因除了监查朝中文武百官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在京城的各种商铺中收取大量的税收。

虽说这些所收取的税收当中有几乎一半左右都跑到了太监与锦衣卫的这些人手中,但是还有一小半会进入国库,千万不要小看这一小半,也就是这一小半的银两让大明之前的那些皇帝可以开开心心的在宫中胡作非为。

说实话在京城还有各地的商户因为以前没有商业税,所以大多数的商户的利润都相当的可观,也正是因为这么大的利益,所以这些商户们一定要与朝中的百官有着联系,不然是干不下去的。

魏忠贤与锦衣卫这些人可以说把朝中那些文官们的利益都给抢走了,他们当然不开心了,所以一直以来朝中这些人与魏忠贤争斗不断。

但是魏忠贤又因为是一个太监,所以想法与这些朝中的大臣是不一样的,这些大臣们当官就是为了让自己过着人上人的生活,所以钱财对于他们来说太重要了,而魏忠贤也同样很在意钱财,但是魏忠贤明白一件事,那就是皇帝是自己的根本,如果没有皇帝,自己什么也不是,就连自己手中的钱财也保不住。

所以说魏忠贤看起来贪财到了一个很夸张的地步,但是却多少还会留给皇帝一些钱财来支撑整个大明,而朝中的大臣们就不一样了,自己如果不能当官,只要钱财还在手中,回到自己的家乡一样过的很是开心,所以朝中的大臣们从来就没有想过会留给皇帝一些利益。

那么问题就这样出现了,当魏忠贤这群人被崇祯给消理掉之后,朝中的大臣们相当的开心,终于没有人和自己抢利益了。

但是崇祯有点想不明白了,明明自己这么努力,可是怎么大明的国库越来越穷,刚刚成为皇帝的时候,还多少有点钱财可以使用,可是随后发现钱一直在少,从来没有增加过,说实话这些事崇祯也在私底下问过这些大臣。

我们可以想像一下,这些所谓的忠心的大臣们会不会告诉崇祯皇帝事实的真相,而且崇祯的内心一直认为是太监们误国,所以自己成为皇帝后,几乎就没有信任过太监。

崇祯没有信任的太监,所以能为国库带来收入的方法,崇祯一直都不知道,只能认为现在是小冰河到来,让大明受到了很大的损失,所以国库才会因为没有税收而空虚。

但是崇祯却从来没有想过以前也是这个样子的,而且以前的皇帝都不带管理朝政的,可是国库里一直有花不完的钱财。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犯这样一个错误,也就是所谓的灯下黑,用高大上的一句话来讲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正因为崇祯皇帝所处的位置,再加上魏忠贤被消除,可以说整个大明最可以跟皇帝讲实话的人已经不存在了。

而朝中的大臣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只能把黑锅往崇祯皇帝身上推,谁也不会大公无私的把自己的那一份利益献出来,不然得罪就是整个大明的官僚集团。

当然也有可能在崇祯最后快要失败之前,也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但是为时已晚,城外的李自成已经打算要攻破了,而关外的满清也随时打算入关,崇祯看着眼前陪自己一起去送死的老太监,终于问到了大明国库没钱的这个问题,而明知必死的老太监也把实话讲了出来,可是已经晚了,如果自己能重新回到十七年前,说什么也不会让魏忠贤这么轻意的死掉,要不然就重新培养一个新的锦衣卫这样的机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