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朱由检,他的死是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

作为明朝人,朱由检以身殉国,但作为明朝皇帝,朱由检犹豫不决没有南迁,最终被迫自缢煤山,实力雄厚的南明陷入内乱,被满清击溃,如何看待崇祯的死?

谢邀!

这个问题我只能说,芸芸众生都会有生死离别,但并非每个人的生命终结要么重于泰山,要么轻于鸿毛。就像非黑即白一样,这个世界还是有很多介于黑白之间的颜色,甚至比黑和白数量要多得多。

朱由检自杀谢世,自有他自杀的理由。大明国祚自1368年太祖即位,至1644年北京四面楚歌,已历16帝计276年,虽有外侮内患,人祸天灾,虽有皇帝怠政、内官擅权,但还是平稳过渡到了朱由检之手。他即位后,励精图治,勤勉克己,以图重塑大明辉煌。但天意弄人。江山在他祖父手里内部已经腐朽,又经过他哥哥恣意挥洒,已成千疮百孔,无药可救。再加上天灾不断,官员怠工,士兵缺饷,以至于民怨四起,哀鸿遍野。后金伺机而动,牵制平判的力量,大臣们却忙于党争,崇祯皇帝眼见复兴无望,亡国有期,更觉无颜见列祖列宗,只得自尽谢罪。

至于说朱由检之死有多轻多重,我觉的,做为一个血性男儿,他的死值得后人尊敬,体现了古代儒家文化“士可杀不可辱”的节操观。所以他死的悲壮!但做为一代帝王,他没能在危机关头救黎民于水火,置江山于不顾,自杀谢罪,不值追祟!

个人观点,管窥蠡测,不成一家。

崇祯皇帝朱由检,他的死是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

今天终于来到北京景山崇祯皇帝上吊的地方参观、凭吊。

明思宗朱由检的死很可惜,朱由检是很勤勉的皇帝,李自成攻破北京后,朱由检跑到皇宫后面的景山上吊身亡,景山距离皇宫很近。李自成逼死了朱由检,但是李自成自己也没能成功守住北京,山海关大战失败后,李自成即退出北京,结果被满清捡了个便宜,明朝最后被满清全面取代,这样一来,朱由检的死反而引发了汉人无限的怀念和惋惜。

封建帝王在国家灭亡之时,选择自杀的并不多,国家已然如此,死不死已不重要,无关泰山和红毛,毕竟国破山河在,朱由检是死于农民起义军的进城。如果是满清等异族攻进北京,朱由检不投降而选择上吊自杀,那朱由检死的光荣,死的重于泰山。

死于本民族内部的争斗,无所谓泰山和鸿毛,陈友谅的儿子陈理投降朱元璋,没人说陈理不好,张士诚不投降,也没人说张士诚死的比泰山还重。但是可以说,朱由检死的刚烈。

我对景山仰慕已久,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刚刚去了北京景山明思宗殉国处,算是凭吊这位亡国之君。以前没去过,以为朱由检上吊的地方是在景山上面,去了才发现,就在山脚下。我就在想,当年朱由检已经跑到山脚下,为什么不跑到山上去上吊,毕竟山上风景也好一点,选在山脚下上吊,一点气势都没有。

崇祯皇帝朱由检,他的死是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

一个皇帝为了国家而死在中国历史上还是没有的,多数的亡国之君不是苟延残喘就是苟且偷生,其中大步分都被杀死。

崇祯皇帝的死是悲壮的,死的有骨气。要是亡国之君蒋介石也跟崇祯一样自杀殉国,那么今天的台湾就不会分裂了,正是蒋介石的苟延残喘对今天的中国造成巨大伤害,是分裂中国的罪人,他比崇祯低劣了一个档次。

崇祯皇帝朱由检,他的死是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

中国历史上自杀殉国的亡国皇帝屈指可数,除了明朝的崇祯帝朱由检就是金朝的金哀宗完颜守绪,这两位皇帝都是勤政爱民励精图治的皇帝,但都不具备力挽狂澜的雄才大略,何况崇祯帝还犯下很多自毁长城的低级失误,最终导致国破家亡。

与金哀宗面对蒙古与南宋的夹攻山穷水尽的无辜与无奈相比,崇祯帝一直到自杀的时候,明朝其实远远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包括南方的全国大多数地区仍然在明朝的控制之下,可惜随着崇祯帝的自杀,明朝作为大一统王朝已经宣告灭亡。因此崇祯帝的自杀殉国对大明王朝对广大明朝人民来说不是重如泰山的悲壮,而是比泰山还要沉重无数倍的巨大灾难,至少导致数千万无辜人民被满清铁蹄屠杀蹂躏奴役,中华文明倒退几百年,中华经济文化发展进程被打断被倒退,自己作死的崇祯帝可谓罪孽深重。

崇祯帝的一生虽然勤政节俭,不好女色,面对绝代佳人陈圆圆都坐怀不乱,但崇祯帝性格上有严重的缺点,刚愎自用,多疑残暴,极度虚荣,缺乏耐心,杀害忠臣名将自毁长城,几乎都是在做亲者痛仇者快的作死行为,导致大明王朝江河日下,最终灭亡。

崇祯帝继位的时候,面临的局面并不是很多同情崇祯帝的粉丝为美化崇祯帝而说得那样惨,好像明朝已经病入膏肓不可救药。

事实上天启帝留给弟弟崇祯帝的局面还是不错的。对外,明朝完全压制后金,宁远大战明朝头号抗金名将袁崇焕大破后金开国君主努尔哈赤,努尔哈赤被火炮打伤七个月以后死去。宁锦大战,袁崇焕大破满清开国君主皇太极与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等四大贝勒带领的后金军主力,重伤济尔哈朗萨哈廉瓦克达等,击毙努尔哈赤的侄子觉罗拜山等。蒙古朝鲜等都向明朝称臣。对内李自成张献忠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还没有爆发。

崇祯帝也并不像秦二世汉献帝光绪帝那样被权臣太后控制的傀儡皇帝,崇祯帝刚刚上任就除掉权倾天下的大太监魏忠贤,铲除阉党,拨乱反正,年轻的崇祯帝给明朝带来焕然一新的气象。

崇祯帝继位时明朝人才济济,比如名将袁崇焕孙承宗袁可立孙元化满桂毛文龙邱禾嘉朱大典洪承畴孙传庭黄龙金日观沈世魁贺人龙吴三桂熊文灿左良玉史可法郑崇俭祖大寿何可纲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曹变蛟卢象升白广恩曹文诏马世龙等,还有著名科学家徐光启,巾帼英雄秦良玉等。

可惜这样一手好牌被崇祯帝打得稀巴烂,袁崇焕孙元化等抗金名将被崇祯帝自毁长城杀害,导致明朝将领人人自危离心离德,祖大寿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投降后金,尤其是崇祯帝杀害抗金名将西洋火炮专家孙元化以后,导致孙元化的部下孔有德耿仲明等带着一万多人的舰队及西洋火炮投降后金,使明朝彻底失去对后金的舰队及火炮优势,明朝在与后金暨满清的战争中江河日下败局已定。

崇祯帝的国内政策也有很多低级失误,比如裁减驿站导致李自成等人下岗走投无路官逼民反,在明朝镇压李自成张献忠等义军占据绝对优势的时候自毁长城,杀害熊文灿郑崇俭等名将,把孙传庭朱大典等名将逮捕下狱,导致李自成等农民起义死灰复燃。

崇祯帝致命弱点是缺乏耐心 ,明朝头号抗金名将袁崇焕提出五年复辽,可仅仅一年多崇祯帝就中了皇太极与汉奸范文程高鸿中鲍承先等人反间计把刚刚在北京保卫战击退后金军主力的袁崇焕逮捕下狱,八个月以后又自毁长城把袁崇焕千刀万剐传首九边。严重打击了明朝将领勤王的积极性,有袁崇焕北京勤王浴血奋战打退强敌后金却被崇祯帝千刀万剐的血的教训,面对李自成与皇太极的围攻,谁还敢去拼命勤王?

崇祯帝缺乏耐心的另一表现是急于求成,在时机没有成熟的情况下逼大将与强敌决战,比如松锦大战,崇祯帝逼迫洪承畴出城与皇太极决战,导致明军主力几乎全军覆没,曹变蛟等名将战死,洪承畴等名将被俘投降清军。比如汝州大战,崇祯帝逼迫孙传庭与李自成决战,结果明军主力惨败,四万多人战死,明军大势已去败局已定,潼关被李自成攻占,白广恩等名将投降李自成,孙传庭等名将战死,刻薄寡恩的崇祯帝居然对英勇战死的孙传庭没有任何封赏,让明朝将领更加寒心。

崇祯皇帝朱由检,他的死是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这其实就是在问崇祯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其实这个要看从哪方面看,如果是放在明朝末年,国破时肯定对很多人心中是很复杂的。必定当时大多数汉人是把后金当作异类蛮族(事实证明人家并不比汉人做的差,至少到康熙以前不比老朱家最后几位干得差,虽然在意思形态“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这个问题上导致几次屠城事件)来看,但是问题是他们尊奉了几百年的老朱家也干得不咋地,不然那个快递小哥也不会拉出一百多万的农民军,更有甚者真的出去敲锣打鼓迎接“闯王”。所以对于当时的老百姓来说并没有多大伤感的,至少底层老百姓是这样想的,因为他们饿,谁来当皇帝不是饿,而且新来的说不定还真不一样。对于老百姓来说轻于鸿毛。

真正担心怕亡国成为亡国奴的应该是那些中产地主老爷和文人士大夫,这到不是他们有多高尚,而是他们怕失去土地,和丢掉乌纱帽。这一切都是因为明朝祖制造成的,在朝堂之上庭杖百官,估计也只有老朱家才干得出来。所以这些文人士大夫早就已经丧失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而成为彻头彻尾的不知廉耻的文官集团。站在明朝这个朝代的角度来说,他死了留下的确是个无比大的烂摊子,看看南明就知道了,立个新罗君斗的是不亦乐乎。他真是挥挥手什么也没有带走,留下麻烦无比大,这也是他不让太子到南京的后果。对于文人士大夫地主阶级和明帝国来说肯定非常重要。

对于整个中国历史来说,就更扯淡了。老朱家除了给了中国一个最黑暗的朝代,真是其它什么也没有带来。崇祯死后,清朝更是继承了明朝的制度,将中央集权发挥到玲离尽致。导致老百姓越来越傻,不思进取。当政者更是飘飘然,自以为是,自以为是天朝上国。导致中国发展严重受阻。对于中国慢慢历史长河来说就那样……

回答不精,请指正。

手机码字,实属不易,未标重点,多谢海涵。

崇祯皇帝朱由检,他的死是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

崇祯皇帝死于泰山。朱由检自登之日起在朝中日理万机,为大明江山社稷废寝忘食地操劳,鉴于国库空虚,崇祯皇带头倡导宫廷节约开支,在中国历代皇帝中也是难得的一名勤俭君王。

在李自成攻打北京城破之际,崇祯皇帝没有选择向农民起义军投降,而是在景山上吊自杀结束生命。这是一代皇帝宁愿体面地死去也誓不屈服他人的气节。崇祯皇帝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气概重于泰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