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如懿死了十几年后,乾隆皇宫里都还是不能提起如懿?
据正史记载,如懿原名叫乌拉那拉.青樱,满族人,雍正在位时赐于弘历为侧福晋,乾隆即位后封娴妃,后皇后富察氏逝,封贵妃。富察氏孝期满,册宝封后,乃乾隆第二仼皇后。乾隆三十年南巡时随驾巡游,途中不知何事怒而削发,触怒乾隆,秘送其至京,撤后、皇贵妃、贵妃、妃册宝文书,裁宫人,冷居后宫。次年,即1766年薧。
如懿与皇帝婚前即认识,两情相悦,并成婚于潜坻,感情深厚。经过曲曲折折,升至皇后,拥有统驭六宫,配享陵寢的权利。可深宫无情,她想过的相夫教子的生活是不可能的,以至于终日纠结。富察氏所生之子生前被皇帝私立为储,可她所生的两个儿子却不见皇上属意,心有忿念。便与皇帝渐行渐远,终于在南巡时彻底决裂,削发明志。由于满清后宫里有苛规,只有在皇帝或者皇太后去世才可削发,终不被皇帝所容,幽居后宫,备受冷落。
如懿生前并无大过,削发前皇帝还亲自为她过四十八岁寿宴,所以她死后,乾隆深感愧疚,曾下罪己诏以惭悔。后臣僚劝帝立后,被乾隆怒斥,并发誓后宫之位永虚,足见对如懿的愧疚之心。 其后又明诏,不再招乌拉那拉氏家族女子入宫,让其族人得享一夫一妻之乐,不再受后宫之孤苦。
如懿死后,以贵妃礼葬裕陵妃园寝,非不尊祟,乾隆皇帝后来曾说过:在皇宫里约束得她不得幸福,让她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吧!
所以说,如懿死后很多年间,乾隆一直心存愧疚,人们不便提起,也不敢提起。
为何如懿死了十几年后,乾隆皇宫里都还是不能提起如懿?
这里所说的如懿,就是2018年热播的清宫剧《如懿传》中的乌拉那拉氏,历史原型为乾隆皇帝的第二任皇后,继皇后辉发那拉氏,将其称为乌拉那拉氏是根据《清史稿》的记载。
那拉氏,是海西女真四部王族的姓氏,也称为“纳兰氏”,例如大家非常熟悉的纳兰明珠、纳兰性德等。叶赫、乌拉、辉发、哈达,这四个是部落的名字,加在那拉氏前以示区分,因而就有了叶赫那拉氏、乌拉那拉氏、辉发那拉氏和哈达那拉氏。
乾隆朝的继皇后,也就时乾隆皇帝的第二任皇后,辉发那拉氏(1718年—1766年),来自辉发那拉部落,赠一等承恩公、佐领讷尔布之女。《清史稿》中,将其记载为乌拉那拉氏。2018年热播的两部清宫剧中,《延禧攻略》中的继后遵循了历史惯例,称继后为辉发那拉氏;而《如懿传》中,则按照《清史稿》的记载,称继后为乌拉那拉氏。据说将其称为乌拉那拉氏,是继后在宫中的自称,原因在于叶赫、乌拉、辉发和哈达四支那拉氏部落中中只有叶赫和乌拉两支为正统那拉氏,因而这也是非常明显的“攀附”,实际上其真正的姓氏应该是辉发那拉。
如懿之所以在死后几十年仍不能在宫中被提起,正是因为如懿大不敬的擅自削发行为引起了乾隆皇帝的震怒。如懿,也就是继后辉发那拉氏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嫁给当时还是宝亲王的乾隆皇帝弘历为侧福晋。乾隆皇帝登基后,在乾隆二年(1737年)册封为娴妃,乾隆十年(1745年)晋封为娴贵妃,乾隆十三年(1748年)晋封为摄六宫事皇贵妃,乾隆十五年(1750年)正式册立为皇后。
但是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皇帝在第四次南巡途中,突然安排福隆安将继皇后秘密从水路送回京师,随后直接收回了辉发那拉氏手中的皇后、皇贵妃、娴贵妃、娴妃共四份册宝夹纸。一年之后的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继后辉发那拉氏便在凄凉与忧郁中病逝。
由于收缴继后辉发那拉氏的四份册宝的决定是由乾隆亲自做出的,并且可以说事发也是非常的突然,乾隆对于继后是非常的震怒,包括继后的儿子也因为乾隆的厌恶直至死后才被追封为贝勒。在这种情况下,宫中在此后的十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没有提及此事,一方面是担心乾隆皇帝的怒气未消而使得迁怒于自己,另一方面是由于其中可能蕴藏这怎样的秘密牵扯的事情太过于重要,一旦知晓并且传扬开来,会有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对于此事,宫中上下也算是达成了默契,一直不愿提起。
直至十二年之后的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才对当初收回辉发那拉氏手中的四份册宝给予了自己的解释。
“孝贤皇后崩逝时,因那拉氏本系朕青宫时皇考所赐之侧室福晋,位次相当,遂奏闻圣母皇太后,册为皇贵妃、摄六宫事。又越三年,乃册立为后。其后自获过愆,朕仍优容如故。乃至自行翦发,则国俗所最忌者,而彼竟悍然不顾。然朕犹曲予包含,不行废斥。后因病薨逝,只令减其仪文,并未降明旨削其位号。朕处此事,实为仁至义尽。且其立也,循序而进,并非以爱选色升。及其后自蹈非理,更非因色衰爱弛......”
按照乾隆的说法,继后辉发那拉氏在乾隆皇帝第四次南巡的过程中擅自削发,按照当时的礼节,皇上和太后在世时削剪头发是在诅咒皇上和太后,这是大不敬的行为,因而这也引起了乾隆皇帝的震怒。乾隆虽然没有废黜继后,但是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收缴皇后、皇贵妃、娴贵妃、娴妃共四份册宝夹纸。按照乾隆自己的说法,他这是做到了仁至义尽,而这一切都是辉发那拉氏咎由自取。
历史上如懿,不仅被收回了四份册宝夹纸,死后十多年不被宫中所提及,就连她的葬礼也是极为的简单和寒酸。虽然被乾隆皇帝收回了四份册宝夹纸,但是如懿、也就是继后辉发那拉氏并没有被乾隆所废黜,但是乾隆竟不同意其与自己合葬,足见乾隆对于他的厌恶和愤怒。
而尽管乾隆下旨要以皇贵妃的礼仪下葬,但是实际上,如懿的只相当于一般嫔级妃子的下葬标准,而根据内务府档案显示,整个丧事仅用银207两,可以说是相当的寒酸。并且如懿也仅仅是象征性的将她安葬入了纯惠皇贵妃的陵寝地宫中,还不是安葬在正位,以偏位安葬。
更为重要的是,辉发那拉氏去世后,竟然没有获封任何的谥号,而她也成为了清朝历史上唯一没有获得谥号的皇后。
为何如懿死了十几年后,乾隆皇宫里都还是不能提起如懿?
谢谢小秘书的邀请。
如懿这个名字是电视剧《如懿传》中人物,她的原型是乾隆第二个皇后辉发那拉氏,她是镶蓝旗人,其父讷尔布只有佐领,正四品,其兄讷礼承袭父位。
正史载,1735年那拉氏被封娴妃,1745年晋娴贵妃,1750年册为皇后,生下了2子1女,均幼殇。 1765年南巡之时因剪发犯大忌,收缴四份册宝,实质废后,被打入冷宫,次年崩,享年49岁,葬于裕陵妃园寝纯惠皇贵妃墓穴内,无享祭。
乾隆帝有3位皇后,即孝贤纯皇后、皇后那拉氏、孝仪纯皇后。
乾隆帝与原配富察氏,即孝贤纯皇后,两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富察氏去世,乾隆一生几乎没有从富察氏之死的阴影中走出来。
《如懿传》中乾隆与如懿恋情却又伤情,不是那种两情相悦。富察氏、高贵妃的离世,要挑一个皇后管理后宫,论资排辈也轮到如懿了,跟感情扯不上多大关系。
如懿明知无情最是帝王家,却仍奢望着乾隆帝的尊重与信任,心理很复杂。她由冷宫走到继后位上,却与乾隆帝渐行渐远,乃至决裂。
乾隆帝第四次南巡抵达杭州后,风流成性的他就开始打“野食”,将一个漂亮女子带回宫,惹得朝野议论纷纷,如懿便拿出祖宗规矩对付乾隆帝,最终两派俱伤,如懿竟然剪掉了自己的头发。要知道后宫女子擅自剪发是满清的大忌,除非家里长辈去世,其他时候都不允许剪发,乾隆帝不能忍受,这等于在诅咒皇太后。
乾隆帝视自己为神圣不可侵犯,不允许影响其权威之事的发生,于是他将如懿送回京城,而如懿则更加肆意妄为,竟然削发为尼。乾隆回宫后勃然大怒,下旨收回如懿4份册宝(皇后、皇贵妃、娴贵妃、娴妃),侍女由10人减为2人,待遇降到最低的“答应”。 乾隆帝还说她疯疯癫癫,便幽禁翊坤宫,冷宫中的如懿患上痨症,1年后死去,终年48岁。
如懿病逝后,乾隆帝依然报复她,依然惩罚她,说她命不好,没有废后已是格外开恩了。史载,如懿的丧事仅用银207两9分4厘,葬入纯惠皇贵妃地宫的一侧,不设供奉牌位。
乾隆帝一直以为如懿和凌云彻有关系,但又没有去查过真假,却暗地把凌云彻变成了太监。
也不能说乾隆帝和如懿没有一丝情感,毕竟一起生活那么多年,也许是乾隆帝的良心发现,自己做得太绝了。
也许是有所忏悔,魏嬿婉长得和如懿有点相像,于是乾隆对她百般疼爱,让自己不去想如懿,后宫也无人敢戳破这层纸。
10年后,海兰拿出证据证明了如懿是冤死的,乾隆才知道自己误会了如懿,悔恨不己,也成了他的一块心病,宫中人更加不愿提及此事。
(图片、资料源于网络,如侵权请告之,立马删除相关部分)
为何如懿死了十几年后,乾隆皇宫里都还是不能提起如懿?
《如懿传》中,如懿是个烂漫单纯的女子,曾与乾隆立下过“一生一世”的誓言,但乾隆在第四次南途中,竟召歌妓助兴,如懿百般劝阻无果后愤然断发。
图|如懿(影视剧照)
乾隆一怒之下,将如懿送回皇宫幽禁,直到如懿去世都没再去看她一眼,而等如懿死后,乾隆却又郁郁寡欢,时常在夜里拿着如懿的遗物泪流不止,
后来,乾隆无意中看到如懿生前送给他的手帕,抚摸着手帕上面的“青樱红荔”图,乾隆终于明白,如懿从来没有在乎过权利地位,她内心中最在乎的永远只有乾隆对她的爱。
可惜,乾隆明白得太晚,最终只能遗憾终生,因为乾隆对如懿始终抱有愧疚,所以宫中的人都不在提起如懿,以免触碰到乾隆的伤心地带。
剧中的如懿和乾隆曾经如胶似漆,最终却因各种误解而遗憾终生,这种感人肺腑的悲戚爱情故事,不知看哭了多少人。
但故事也只是故事,在真实的历史上,如懿的爱一如剧中所述,但乾隆却不是剧中的那个乾隆,在如懿死后,乾隆不仅没有愧疚,还将本应附葬裕陵的如懿,葬在了妃子的陵园。
并且,如懿入葬后,连神牌都没设,导致后人无法对其进行祭祀,如懿作为位号尚存的皇后,竟受到了如此待遇,实在令人侧目不已。
图|乾隆(影视剧照)
那在历史中,乾隆和如懿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以至于乾隆如此绝情?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历史,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如懿的原型是乾隆的第二任皇后辉发那拉氏(后文以如懿代替),如懿的父亲是正黄旗佐领那尔布,纯正的满人血统,在大清也算是名门。
在16岁那年,从小性情柔和的如懿嫁入宝亲王府,成为了当时还是宝亲王的乾隆的侧福晋,此时乾隆的身边,已经有嫡福晋富察氏,侍女高氏,侍妾苏氏等美女相伴。
论出身,如懿虽然无法与富察氏相媲美,但也比其他人的地位更高,所以如懿在刚嫁给乾隆时,还是很受宠爱的。
后来,雍正去世,乾隆登基,那些跟随乾隆的福晋们,也顺势进入了后宫,其中富察氏被封为皇后,而如懿则被封为娴妃。
图|如懿和乾隆(影视剧照)
此时如懿已经嫁给乾隆三年多了,却还没有诞下子嗣,而地位比她略低的纯嫔苏氏,却已经为乾隆生下了三阿哥永璋。
由此可见,乾隆当时还是非常疼爱如懿的,可能乾隆就是喜欢如懿柔情似水的性格,这从如懿的封号“娴妃”就能看出来,“娴”在满文里的意思是恬然、安和。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乾隆渐渐开始冷淡如懿,因为如懿在嫁给乾隆的十多年间,一直没有诞下子嗣,反倒是纯嫔苏氏又生下了皇子永瑢。
再加上朝中大臣为了高升,不断将一个个年轻貌美的女子送入乾隆的后宫,其中就有后来深受乾隆宠爱的令妃,所以如懿这个没有子嗣的后妃,自然就失去了乾隆的宠爱。
肚子不争气,如懿也没办法,只能在深夜时默默流泪,然后擦干眼泪继续保持温和的外表,毕竟乾隆封她为侧妃,就是看中了她性格温和。
图|如懿(影视剧照)
如果如懿想在后宫中活下去,也只能继续保持温和的性子,就这样,本来正值青春烂漫的如懿,却活得像是孤寡老人,只能用缝缝补补来打发被乾隆忽视的日子。
如懿以为自己会一直这样活下去,直到孤零零地死去,但没想到不久后,深受乾隆宠爱的高贵妃去世了,贵妃之位空了出来。
随后,刚失去爱妃的乾隆就进行了大肆册封,同时将纯妃苏氏和娴妃如懿都封为了贵妃,苏氏受封贵妃还可以理解,毕竟她已经为乾隆生下了皇子。
那一直没有子嗣,且被乾隆忽视的如懿,为何会被封为贵妃呢?答案很简单,乾隆对无子无恩宠的如懿生出了怜悯之情。
可怜悯也只是怜悯,并没有改变如懿的处境,她依然是后宫中的小透明,乾隆对其他妃子百般宠爱,对如懿却依然淡漠。
就这样,如懿又过了三年“孤寡”生活,直到富察皇后病逝后,乾隆在皇太后的建议下,将如懿封为了皇后。
图|富察皇后(影视剧照)
自此,如懿成为后宫中权势最大的女人,宫里的人见了她,变得更加毕恭毕敬,后宫嫔妃见了她也要趋炎附势。
但唯独乾隆见了她,却依然忽视,可能乾隆一直没有忘记富察皇后,因此无论如懿做什么,乾隆总会拿她和富察皇后作比较。
可如懿也是乾隆的女人,如今还是他的皇后,本来两人应该是最亲近的关系,乾隆却一直对她若即若离,因此如懿感到很委屈,经常躲在寝宫里哭泣。
好在幸运的是,乾隆很快发现了这个问题,内心多少生出了愧疚之感,于是乾隆开始关心如懿,在外人看来,如懿受到了乾隆的恩宠,可如懿心里明白,乾隆的“爱”,只是怜悯罢了。
但就算如此,如懿也非常高兴,而就在如懿被立为皇后的一年半后,一件令如懿更加高兴的事情出现了,她终于为乾隆生下了一个孩子,也就是十二皇子永璂。
图|如懿(影视剧照)
永璂的出生令乾隆高兴不已,从此对待如懿更加体贴,而在这种体贴的生活中,如懿又接连为乾隆生下了一子一女。
连续三个孩子的出生,使得乾隆更加宠爱如懿,而有了乾隆的恩宠,如懿才算是成为了真正的皇后。
这段日子是如懿过得最幸福的时光,她本以为这种幸福会一直持续下去,但如懿没想到的是,接下来等待她的将是无尽的深渊。
就在如懿的二儿子永璟出生后不久,如懿的母亲突然去世,而还没等如懿从母亲离世的阴影中缓过来,年幼的永璟也突然夭折。
接连而至的痛苦,彻底击溃了如懿,她从16岁入王府,到最后成为大清皇后,别人都羡慕她的好福气,但只有如懿自己明白,她活的有多孤独。
图|如懿(影视剧照)
刚入王府时,乾隆只是看中了她的青春貌美,后来入宫后,乾隆有了更加貌美年轻的妃子就立马忽视了她,等如懿当上皇后,乾隆虽然开始关心她,却也只是因为怜悯。
数十年的压抑生活,使得如懿彻底崩溃,于是如懿在跟随乾隆第四次南巡时,剪掉了自己的长发,她想留在江南水乡,从此在这里永伴青灯古佛。
但断发在清朝可是大忌,如懿的举动激怒了乾隆,于是本就对如懿没有爱意的乾隆将她囚禁在了寝宫之中,并收回了皇后的四份册宝,还削减了她身边的佣人。
不久后,如懿在寝宫中病逝,乾隆依旧没有放过如懿,表面上下旨以皇贵妃礼葬,但实际上,如懿的下葬仪式连嫔都不如。
并且,乾隆还不允许如懿附葬裕陵,也没有给如懿单独建设陵寝,而是将如懿葬在了妃园寝内,有一位叫李玉鸣的御史,因为如懿的葬礼仪表不合礼制而向乾隆上奏,却招来了乾隆的斥责,并且连官都丢了。
图|乾隆(影视剧照)
由此可见,乾隆内心里必然非常痛恨如懿,因此宫中的人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间,皆不敢提起如懿的名字,就是怕触怒乾隆而引火烧身。
为何如懿死了十几年后,乾隆皇宫里都还是不能提起如懿?
一部《如懿传》彻底颠覆了继后乌拉那拉氏在世人中的看法,也对乾隆皇帝这个十全老人有了另一种解读,对乾隆后宫嫔妃的不幸命运感叹不已。
如懿,佐领那尔布之女,初雍正时为弘历藩邸侧福晋,乾隆二年十二月册封娴妃,十年十一月晋封娴贵妃,十四年四月晋封皇贵妃摄六宫事,十五年八月立为皇后。
在如懿传中,弘历与青樱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可以说如懿才是弘历的白月光,深受乾隆的喜爱。
但是,身为皇帝的女人,她太苛求夫妻情分,对皇帝用情太深,一心都在为皇帝考量,真的做到了一个妻子的指责,但她的专情之人是帝王,她还如此用情,注定会让她受伤。作为后宫中的女性,从不缺绝色美人,但那个人真正能做到一世得宠啊,在深宫之中,真正让人体会到了花无百日红,也绝不能实现“一生一世一双人”的夙愿。
在乾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后宫,渣渣龙从来也没看出来对如懿有多么的长情,他始终记得自己是一代帝王,对待每一个嫔妃不过如此,其中也包括如懿,乾隆与如懿的感情总是让人感觉有种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不安全感,这种婚姻中的不安全感来自于乾隆是君王,是最高的帝国主裁者,容不得任何人对君王权利的挑衅。
兆惠将军从寒部带回了寒香见,彻底让乾隆沦陷在了香见的绝色美艳中,当然,香妃真正让皇帝欲罢不能的绝不是仅仅因为美,而是她的“冷”,这份冷让习惯了阿谀奉承的皇帝仿佛看见了一个自己怎么也征服不了的猎物,刺激了他强烈的征服欲和好奇心。
我觉得,一个男人最爱一个女人的时候,往往是当这个女人不怎么爱他的时候。
这是因为男女天生性格中的属性不同所致。女人爱守成,男人爱狩猎。当他已经确定你是属于他了,不会再跑走了,他对你的好奇心就会慢慢降低,转而投向别的猎物。
而在古代的男权社会,男女本就不平等,所以女人的命运大多由男人所摆布,当一个人太过于集权时,自我意识就会极度膨胀,忽略别人的感受,唯我独尊,所以,如懿的悲剧似乎是命中注定,因为她太爱太在乎了,而他又太专权了。
虽然,现在都在提倡男女平等,但是从现实意义讲,很难实现真正的平等,女性既要生儿育女,照顾家庭,又要在职场厮杀,而男人只要负责单方面的挣钱就行了。
越来越多的女性不愿意结婚,很多结了婚的不愿意凑合又匆匆离婚了,同时又有大量的适龄男性找不到媳妇,也许,这种现象,也在提醒我们一件事情:女性的自我意识已经在觉醒,不再把结婚嫁人当成自己改变宿命的唯一方式了。未尝不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如懿在宫中一直表现的十分安静,也并没有受到皇帝太多关注,就从如懿入宫多年从未生下任何子女就可以看得出来。但是在如懿被封为皇贵妃后,真正得到了皇帝的盛宠,为乾隆生下两男一女。后来高贵妃得病快去世了,乾隆也是为了体恤她,封她为皇贵妃,同时将后宫中所有其他的嫔妃也都册封了,这时候娴妃就被变成了娴贵妃。
乾隆一朝的贵妃、皇贵妃被封的最多,也许是乾隆皇帝的长情,也许是乾隆皇帝为了顾及自己的颜面。
《如懿传》的饱满就在于刻画真实。编剧对于乾隆角色的爱情观分析的特别透彻,男人就是以实际的,外露的,可炫耀的来证明自身的爱。
此时太后的表情,就像腹黑大灰狼看见小白兔,眼里眉梢飘出六个大字你还是太年轻!
我们热衷看清宫剧里的爱情故事,但紫禁城之内,真的会有爱情吗?也许甄嬛才真正看得透彻。也正是这样,她才笑到了最后。而如懿的理解,似乎正注定了她的结局。
但无论如懿的结局如何,我还是很喜欢这句话:一厢情愿就要愿赌服输,爱情不是都是美满的,也不是每个人都会得到宠爱的。
做了皇后的如懿在南巡之后与皇帝反目,两人渐行渐远,在见识到后宫阴冷、帝王无情之后,如懿断发幽居冷宫,最后沉疴深重,如懿感觉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事情也做完了,只想速速求死,更是不服任何药石治疗。
如懿死后,乾隆随有悔恨之意,但终究也挽不回了,他销毁了如懿在宫中的所有存档记录,抹去了如懿在宫中的生前、死后的所有事迹。硬是把如懿塞入了纯惠皇贵妃的坟墓里,这做法着实让人感到气愤不已。但是乾隆皇帝到最后确有不舍如懿之意,也许他最后也理解了他们之间“兰因絮果”的爱情,所以他才以满足了如懿自在的方式来处理她的后世。
爱之深恨之切吧,尘起尘灭,终将成为过去,彼此将会是心底最不愿触碰的最痛的那根弦。
为何如懿死了十几年后,乾隆皇宫里都还是不能提起如懿?
问题中的如懿正是乾隆皇帝弘历的继皇后乌拉那拉氏,乌拉那拉氏是乾隆的第二位皇后,但并不得乾隆的宠爱。乌拉那拉氏是满清八旗世家之一,在清朝历史上曾经多次与皇家联姻,其中有三位乌拉那拉氏女子成为满清皇帝的皇后。但是乌拉那拉氏出的皇后结局普遍不好,如懿她算是其中结局最凄惨的一位皇后了,不仅最终葬礼草草了事,还是清朝历史上唯一一位在死后也没有得到谥号的皇后。
乾隆到底为什么这么狠心对乌拉那拉氏?甚至在如懿死了十几年后,乾隆皇宫里都还是不能提起如懿?主要原因还是乾隆冰冷的帝王心、薄情寡义和乌拉那拉氏自己性格缺陷,做事不顾后果断发,对皇帝、太后大不敬有关。
后宫内不得宠爱,永远压在富察皇后之下乌拉那拉氏在乾隆还是宝亲王时就嫁给了乾隆,与她的最大情敌富察氏一起在潜邸伺候陪伴乾隆。乾隆后宫虽然佳丽众多如高贵妃等很得乾隆喜欢,但在富察皇后逝去之前,富察皇后拥有了乾隆皇帝的大部分宠爱。另外,乌拉那拉氏并不得乾隆的宠爱,据传乾隆帝甚至相隔数年之久都没有宠幸过乌拉那拉氏,这从乌拉那拉氏嫁给乾隆十多年却无所出便能看出。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的美好愿望,对于古代的女子来说,真的可以说是很奢侈的事情,对于后宫的妃子就更不可能了。但是自己得不到的东西,自己的对手富察皇后却得到了,在富察皇后生前,乾隆就对富察皇后极尽宠爱,百依百顺,在富察皇后逝去后,乌拉那拉氏本来以为自己机会来了,但是乾隆仍然时不时吟诗思念富察氏,对她却不理不睬,这怎能不让乌拉那拉氏妒忌,妒则生怨,但是乌拉那拉氏却不能发泄出来,这也是后来她愤然断发的一个间接原因。
乾隆立乌拉那拉氏为后并不情愿乌拉那拉氏虽然与乾隆皇帝关系十分不睦,交流不多,甚至一度形同路人,但反而她和太后钮祜禄氏的关系却非常好。在富察皇后当位时,别的妃子都在争风吃醋,无所不用其极的争夺宠幸,乌拉那拉氏自知比不过富察皇后,便一直默默地侍奉在乾隆帝生母孝圣宪太后身边,她也因此而得到了婆婆的关心,把她当女儿一样看待。
在富察皇后逝世后,乾隆皇帝伤心欲绝,本无心在短时间内立新的皇后,但是太后见后位空虚,便推荐乌拉那拉氏立为贵妃,不久又晋升为统摄六宫皇贵妃,最终在乾隆十五年,册为皇后,但是这都不是乾隆的本意,都是太后胁迫的,自然乾隆与继后关系并不和睦,乾隆对乌拉那拉氏的所作所为也缺乏耐心。
大不敬私自断发,后位被废乾隆皇帝的第四次南巡是乌拉那拉氏一生的重要时间点,从那以后乌拉那拉氏的地位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乾隆皇帝南巡视时,当地官员为皇帝进献了几名漂亮的歌女,乾隆皇帝一直与她们喝酒享乐,不思节制,但是乌拉那拉氏深知美色耽误国事,也害怕过度酒色伤害了乾隆的身体,作为皇后自己不能不管,乌拉那拉氏便好言相劝,但是乾隆皇上非但不领情,而且大声斥责了乌拉那拉氏皇后,埋怨她多管闲事。多年的不受宠幸的怨愤以及自己身为皇后却毫无皇后的尊严等等积怨,这件事情成为压倒乌拉那拉氏皇后内心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乌拉那拉氏皇后竟然当着皇帝的面剪掉了头发,与现代不同,在清朝当时只有丧夫立志不再改嫁的女子才剪发,乌拉那拉氏此举自然被视为大不敬,一个皇后有这样的行为无异于诅咒皇帝和太后去死,是极其大不敬的,乾隆认为乌拉那拉氏精神不正常将其打入冷宫,很快收缴了皇后、皇贵妃、娴贵妃、娴妃共四份册宝夹纸,立誓永生不在相见。
后来回宫的乌拉那拉氏整日郁郁寡欢,不就便在冷宫中暴毙了,乾隆甚至没有以皇后之礼而是以皇贵妃之礼来举行乌拉那拉氏的丧礼,但实际上乌拉那拉氏的丧礼比皇贵妃还不如,仅仅是嫔位的待遇,丧礼后乌拉那拉氏被葬入纯惠皇贵妃的地宫中。乌拉那拉氏还是历史唯一一位在死后也没有得到谥号的皇后,可以说乾隆皇帝对乌拉那拉氏也是十分狠心了,毕竟乌拉那拉氏从潜邸就开始伺候乾隆,资历颇深,结局却是如此悲惨。另外这毕竟不是好事,自然不会有人主动提起来冒犯龙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