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样的历史原因促使吴三桂打开大门放清军入关,吴三桂真的是冲冠一怒为红颜吗?
“冲冠一怒为红颜”是吴三桂的“遮羞布”。
吴三桂开关迎清军,直接改变了中国历史,造成的最终结果:“小清王朝”立足北京,消“闯贼”(李自成),灭“献贼”(张献忠),亡“南明”,使一个本属地方政权的小朝廷演变成统治中国的“大清王朝”。
吴三桂绝对是一个能打仗的主。在降清前,其军事力量举足轻重,绝对拥有话语权。投“贼”不成,转而想和清军结盟,联合清军为“君父”报仇,然他的如意算盘早被当时另一个“牛逼”人物多尔衮洞察,于是大使手段。无奈之下,只能降清。当吴三桂接受清廷“平西王”的封号后,他己蜕变为清廷的一条恶狗,带着本属大明的铁骑,终极了南明的历史,成为南明的掘墓人。
吴三桂是个标准的铁血军人和政治强手。试问,他怎能为一个女子轻率做出惊天动地,改变中国命运的决定?
吴三桂唱道: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
任凭后人骂我引狼入室是汉奸,任凭清军杀人放火把刀砍坏。
面对着“大顺”与“大清”,凭着是投机钻营。
讲起来还是那奇闻, 谈起来就是笑谈。
……
是什么样的历史原因促使吴三桂打开大门放清军入关,吴三桂真的是冲冠一怒为红颜吗?
公元1644年,在亚洲东部这片大地上同时屹立着大明、大清、大顺、大西四个政权。这一年,分别是大明崇祯十七年、大清顺治元年、大顺永昌元年、大西天命三年。
同样,在这一年,在关外拥有重兵的宁远团练总兵、平西侯吴三桂也面临着艰难的抉择。自己的东家,大明王朝已经在李自成的大顺农民军、张献忠的大西农民军、皇太极的满清铁骑的进攻下,风雨飘摇。
此时的宁远城,已经成为远悬山海关外的一座孤城。昔日曾让关外枭雄努尔哈赤饮恨城下的关宁锦防线已经土崩瓦解,面对虎视眈眈的满清铁骑,吴三桂完全没有与之交锋的信心,他只知道自己必须尽快作出选择,以便能够保住自己到手的荣华富贵。
其实就在三年前,自己的顶头上司大明兵部尚书、蓟辽总督洪承畴,自己的舅舅大明名将祖大寿已经战败投降了皇太极。面对前面已经投降的两位,吴三桂绝不认为自己有能力接过两位之前的抗清大旗,继续为国坚守边疆;相反,前面两位的投降事迹倒是给了吴三桂提供了一条出路。
就在一年前,吴三桂就给自己舅舅祖大寿写了一封信,进行投石问路,这边皇太极就马上给吴三桂回信,坚定其投降信心。
接到对方老大亲自回信后,吴三桂估计开心极了,立刻收拾铺盖,带着弟兄准备跑到对方的阵营中去。可就在这时,皇太极驾崩了,对方的老板换成了六岁的福临,而幕后老板却是摄政王多尔衮,吴三桂的跳槽计划只得重新来过。
就在此时,远在北京的老板朱由检也极力拉拢自己的这位下属,平西侯的爵位就是在这个时候赐给吴三桂的。崇祯朱由检面对李自成的大军攻城,急召吴三桂进京勤王。然而吴三桂还在进京的路上时候,李自成已经攻陷了北京城,崇祯皇帝吊死在北京景山的一颗歪脖子树上了。此时,失去依靠的吴三桂急需寻找新的主子,就在各方势力之间进行政治投机。
接管了北京城的李自成向吴三桂投来了橄榄枝,吴三桂心动了,毕竟自己的家人和财产都在北京城里。然而农民军在京城后,开始对城中达官显贵进行掠夺,吴三桂的家族也未能幸免。在听说到这个消息后,吴三桂的投降农民军的决心动摇了,开始积极与关外的多尔衮进行联系。
面对吴三桂的摇摆不定,李自成亲率大军向山海关开拔企图逼迫吴三桂投降。吴三桂一边与农民军周旋、假装投降,一边向多尔衮告急、寻求支援。
就这样,大顺农民军与大清铁骑同时到达了山海关附近,企图在双方之间左右逢源的吴三桂被多尔衮放了鸽子,面对农民军的强势进攻,吴三桂坚持不住了,终于彻底倒向了清朝政府。在一片石战役中吴三桂联合清军击溃李自成,清军顺利入关,开始了对中原大地长达三百多年的统治。
是什么样的历史原因促使吴三桂打开大门放清军入关,吴三桂真的是冲冠一怒为红颜吗?
历来说起吴三桂投降清朝,就是因为一个祸水红颜。当初他冲冠一怒为红颜,为了陈圆圆而做了叛国贼,亲手打开了清军入关的大门。虽然吴三桂在历史上臭名昭著,但是他却是一个独爱美人的浪漫英雄。但是其实吴三桂降清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并不是冲冠一怒为红颜那么浪漫。
当初崇祯帝在位的时候,吴三桂可谓是国家的主力大将来抗击清军。所以崇祯帝也将抵御清军的重要关隘山海关也交给他,希望它能够抵御住清军。但是除了外患,当时国家中还有着很大的内忧,例如势力庞大的农民起义军闯王李自成。当时闯王李自成一路势如破竹,眼看就要攻破京都城阵地,在慌乱之下崇祯帝自然赶紧让吴三桂回来营救京都,但是吴三桂此时已经看到大明的气数已尽,但是有皇命在身,他又不得不前去救崇祯帝,所以他虽然带领率领大军回京都了,但是行程却非常的缓慢。
所以最后吴三桂并没有来得及赶到京都对抗李自成,李自成攻破了京都,崇祯帝在煤山自尽而死,吴三桂救驾失败。吴三桂此时也深知自己因为自己作战不力,导致崇祯帝上吊身亡,这可是一个非常大的罪名。所以他刚开始的时候是想要向李自成示好的,想要联合李自成一同对抗清军。
清朝的多尔衮此时屡次向吴三桂抛出的橄榄枝,但是吴三桂都没有接受,但是此事却传到了李自成的耳朵里,他看到吴三桂和清朝的多尔衮有来往,就认为吴三桂已经投降了清廷,所以一怒之下就杀了吴三桂的全家,并且掳走了他的爱妾陈圆圆。
吴三桂面临灭族之仇和自己最爱的女人被掳走,自然是一怒之下打开了山海关,使得清军入关,明朝彻底走上了灭亡。所以吴三桂由反抗清廷的投降清廷,主要的原因就是李自成。因为李自成伤害吴三桂家人,并且霸占了吴三桂的女人,所以才使得吴三桂和李自成之间的关系彻底破裂,吴三桂这才转而投向清廷,成为了卖国贼。
这样看来,吴三桂投降清朝其实算是无奈之举了。不过这也说明吴三桂的此人的格局非常的小,因为家人被杀和爱人被掳走,所以吴三桂一心只想着报私仇,而忘记了顾全大局,所以最后他才会因为做大而被康熙所灭。各位看官,对于吴三桂的卖国行为,你们是怎么看的呢?
是什么样的历史原因促使吴三桂打开大门放清军入关,吴三桂真的是冲冠一怒为红颜吗?
吴三桂是明朝遗臣他在当时的形势下没有选择的余地,无论是选择李自成起义军还是多尔衮的八旗军其实都是变节,作为老谋深算的吴三桂自然会选择实力更为强大的八旗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利益。
松锦大战后明军只剩下山海关,吴三桂已经独木难支松锦大战的失败让明军的主帅洪承畴被俘,宁远城也不得不放弃,整个东北全境都落到了清朝的手中,明军只能困守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主力部队也不过四五万人与接近二十万的清八旗军相比实力相差甚远,吴三桂的部队还有很多亲眷家属机动能力非常差,因此想独守山海关已经是非常困难。
关内的李自成迅速壮大起来明军已经无力剿灭
李自成自河南起家后势力逐渐壮大起来,孙传庭前期还能把李自成打的没脾气,但在洪承畴的大军抽调至关外后,明军在关内的实力已经严重不足。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广泛的吸收流民和灾民,部队的实力得到扩充迅速,对明军已经占据绝对优势。
潼关之战李自成轻松将孙传庭击杀,此后他顺利攻西安建立起了大顺政权,此后李自成的起义军仅仅用时三个月就攻入了北京城,崇祯皇帝自杀明朝灭亡。
关外皇太极虽然病逝但继任者多尔衮依旧很睿智
皇太极在松锦大战结束后不久病逝,清朝内部因为继承人的问题曾出现纷争,但在济尔哈朗和代善的推动下,顺治帝福临继位多尔衮摄政。朝局稳定后清朝把入关作为第一要务积极拉拢吴三桂并整军备战意图占领中原。
陈圆圆不过是诱因,在吴三桂面前利益高于一切陈圆圆被刘宗敏掠夺确实是吴三桂投降多尔衮的诱因,但从当时的形势看吴三桂是经过了深思熟虑才做出投降清朝的决定的。清军实力最强大已经是明面上的事实,关外多次的大战中明军都是惨败,可见八旗军的战斗力之强悍。
李自成的起义军虽然四十万众但能用的军队只有十万人
有人说起义军在北京快速腐化了,这到还不至于毕竟李自成的部队在北京呆的时间还不到一个月,为了出征山海关李自成还亲自到达了前线。但是李自成的主力部队只有十万人面对清军和投降清军的吴三桂显然实力不足,在八旗军骑兵的轮番攻击下最终战败也是情有可原。
八旗军裹挟吴三桂实力明显占优,吴三桂投降李自成没前途
吴三桂投降八旗军是明智的,因为在皇太极扩充了蒙八旗和汉八旗后清军的实力有了质的提升,军队的数量也上升到了20万人。面对有绝对实力的八旗军吴三桂投靠是必然的结果,因此投靠李自成是没有前途可言的。
陈圆圆是吴三桂倒向多尔衮的直接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作为一个政治野心家他不会把自己置于危险之中,他最需要的是成功是利益。
总结陈圆圆的被掠走让吴三桂下定决心投降清朝,但即使没有陈圆圆吴三桂还是会选择投降多尔衮,因为从当时的形势看只有投靠实力强大的人才会捞到充足的利益。吴三桂的选择是明智的,他不仅帮助清朝打败了李自成还统一了华夏,自己也被封了平西王,而这一切也是他最想要的结果。
是什么样的历史原因促使吴三桂打开大门放清军入关,吴三桂真的是冲冠一怒为红颜吗?
世界上最复杂的就是人性,如果我们设身处地的在历史人物所身处的那个时间节点,也未必能够做出更好的抉择。如果我们简单的认为吴三桂没脑子,听说自己喜欢的女人被抢走了就立刻打开山海关大门放清军入关,那也太小瞧这个手握一方军权,自私自利,狡猾奸诈的一代奸雄了。
一、大明朝内部斗争愈加激烈,舅舅的投降使吴三桂不受信任首先,当时大明朝内部的政治局势非常紧张,宦官集团与士林集团的斗争没有随着刘瑾、魏忠贤、东林党人的相继陨落而变得缓和,相反双方矛盾变得更加尖锐。
在当时的环境下,任何事件都会成为对方言官们攻讦、弹劾的目标。前线将士浴血奋战,后方言官弹劾不断,换了谁都不想为朝廷出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袁崇焕又被崇祯皇帝下狱。前方将士更加为之心寒,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在此之前就发生过吴三桂的舅舅祖大寿怕受袁崇焕牵连,毁掉山海关出逃的事件。还是袁崇焕写信,祖大寿才返回明朝。
吴三桂和父亲吴襄都是祖大寿一手提拔起来的,两家关系非常铁,可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祖大寿在后来的松锦大战中作为援军被清军重重围困,无奈之下帅部降清,这个事件对吴三桂是带来很大冲击的。
二、祖大寿等人的劝降信和皇太极的条件都让吴三桂很动心清太宗曾授意与一手提拔和栽培吴三桂父子,并且感情最为深厚的祖大寿,以及姨夫裴国珍、表兄胡弘先、挚友张存仁等降将为吴三桂以及被围困的塔山、杏山将领写信招降。
动员这么多最了解他,最能体谅他目前所处的困境的人来写信,目的是非常明确的,态度也是十分诚恳的。
而这些信件基本都从吴三桂当前所处的困境,以及个人实际情况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设身处地从吴三桂目前所身处的局势陈明厉害,他们的话不会不引起吴三桂的思想变动。
更何况,吴三桂目前正处于最危险的政治漩涡中,他一直依赖的政治优势舅父、十多个表兄弟、多年共事的挚友都已经加入了清军阵营,一向多疑的崇祯皇帝连袁崇焕都没放过,更何况是跟皇帝没见过几次面的吴三桂。
趁着眼前局势紧张朝廷还用的上他,等局势缓解他也逃不过袁崇焕的命运。吴三桂比任何都明白自己的危险处境,更何况清太祖在亲笔信中开出的条件不可谓不丰厚,诱惑不可谓不大,吴三桂不可能不会动降清的心思。但是,吴三桂在这个时间节点居然压下了投降的想法,婉拒了努尔哈赤抛来的橄榄枝,继续镇守山海关,静观其变。倒不是吴某人有多么高尚的情操,主要对方开出的筹码还不够,其实还是贪慕荣华富贵的心理在作祟。
三、明朝灭亡后,吴三桂在多方势力中寻找最有利于自己的阵营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军已经快打到北京城下了,崇祯才下旨同时调驻守征召吴三桂、蓟辽总督王永吉、蓟镇总兵唐通、山东总兵刘泽清率部入京“勤王”。
同时加封33岁的吴三桂为“平西伯”,崇祯的破格优赏引起了吴三桂的怀疑,因为吴三桂的驻地在辽东,按平时的规格应该是“平辽”、“征辽”一类的封号,而“平西”则代表着要与势头正劲,作战勇猛的农民军交手。
因此,老谋深算的吴三桂以保护百姓为由,让出逃的百姓随军逃难,故意放慢了进军的速度。这样一来,可以避开与农民军的攻击势头,让其他各路勤王军马先与农民军交战,等自己来了以后就可以从容的收拾残局。既可以最大限度地保全自己的军队实力不受损失,又可以与各路勤王兵马分享战功,他们还得承自己的情,小算盘打的噼啪乱响。
坐困紫禁城的崇祯急的都上吊了,吴三桂这边还在不紧不慢的走走停停。而北京城的快速失陷,也出乎吴三桂的意料之外,他立刻调转方向,扔下一路“护送”的百姓。快马加鞭回师山海关。吴三桂回师山海关的目的,就是因为手握重兵镇守一地,这就有了多方下注的本钱。
三、李自成的条件一度让吴三桂很动心,但吴父被劫掠让吴三桂直接反目李自成攻破北京后,吴三桂的父亲吴襄落入农民军之手。李自成派使者带着吴襄的亲笔信去劝降吴三桂。吴三桂也确实动了投降李自成的心思,一来,大明朝已经覆灭形势发生巨大变化,人心混乱。二来,吴三桂正缺军饷,急需补充,不然军心动摇引起哗变,多年心血化为乌有。三来,父亲还在农民军手中,如果投降可以保全家人和生命财产安全,已经到手的荣华富贵也不会失去。
《甲申传信录》中记载,吴三桂问手下众将领,“闯王势大,唐通、姜瓖皆降,我孤军不能自立。” ”今闯王使至,其斩之乎,抑迎之乎?”这就说明吴三桂此时已经有了投降李自成的想法。吴三桂将山海关交给守将唐通防御,自己则率领大部队进京去见李自成。
在半路上,吴三桂收到消息,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将父亲吴襄抓获,正在拷打追缴家财充做饷银,并勒令其交出陈圆圆。李自成在进京后带头抢劫美女为妾,还将宫女集中派发给诸将,每人三十个。手下将领则占据高官府邸,手下人则“踞富民巨室”军纪极为败坏。
“兵丁斩门而入,掠金银奴女,民始苦之”《甲申纪事》。农民军的盲目蛮干,吴三桂父母被囚禁,爱妾被劫掠,连吴三桂的家都给抄了,再拿出他家的银子当军饷。顿时把他还在游移不定勉强投靠的想法击得粉碎,他又不是李自成的心腹大将,就算他投靠过去,也很难保李自成会不会因为这件事处置刘宗敏,他的军权被分散后,再无筹码只能任人宰割。在这样念头下,吴三桂直接攻击了毫无防备李自成的部队。
四、李自成进军山海关与多尔衮的及时援助让吴三桂下定决心投向清廷怀抱吴三桂降而复叛,是李自成、刘宗敏等人始料未及的,他们的一贯做法就是追赃助饷,在占领了首都自以为大权在握的情况下终于可以彻底放松了。占领地区的管制不到位,军纪败坏,上行下效都是李自成等人缺乏远见,根基不稳的错误政策所带来的一个系列严重恶果。
而这个恶果又直接迅速地导致了李自成悲惨的结局。当李自成收到吴三桂的使臣被处死,吴三桂的《绝父信》之后,才意识到事态严重。但是,此刻再去责备刘宗敏,再将吴襄放出来也已经无济于事了。
李自成此时也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信心爆棚之下选择了与吴三桂直接交战。而此时摄政王多尔衮也做出了最明智的选择,他选择支援吴三桂。多尔衮立刻整顿兵马从蓟州、密云进军,在收到吴三桂的求援信后,继续执行清太宗皇太极的诱降计划,以裂土封王为条件,让吴三桂加入。并在农民军大举山海关的时候,急行军一昼夜,奔驰两百多里,配合吴三桂夹击农民军。这样一来,不仅救了吴三桂,还为日后定鼎中原提供了可能。
吴三桂虽然手握重兵,但内有农民军威胁,外有清军压境。在两面夹击的情况下,他投向李自成的路已经被堵死,只能选择投向更加大方的清廷。这也是他人生中的重大抉择,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夸大了这个女人的因素,将陈圆圆作为吴三桂投降的主因。对于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正常人来说,他的处境、外界状况、心理状态、品行性格都会对最终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家人的被囚禁,陈圆圆的被劫,只是其中一个最次要的因素,吴三桂向清朝请求帮助,也是在形势日益紧张,深感危机情况下做出的对自己最为有利的判断。
小结:在吴三桂的眼中,朝廷驻守山海关的军队只是自己的政治筹码和资本。家中车子、房子、票子女子,才是自家的资产。平时吴三桂拿朝廷的资本为自己换来更多资产,而李自成却拿吴三桂家的资产去换吴三桂手中的资本,在吴三桂看来这种抢了自己家的钱,来充当给自己军饷的行为触动了自己的逆鳞。只有真正触动了吴三桂最核心的利益,才会让他立刻翻脸不认人,在国家危亡之际置国家和民族大义于不顾,置伦理道德于不顾,在国破家亡之际,还想着升官发财,直到家产被夺,父亲被绑架勒索,女人被抢恐怕这才是“冲冠一怒”的主要原因。这个浑水摸鱼,见利忘义,反复无常的小人最终也难逃新主子的背弃,最终被扫尽历史的垃圾堆里。
是什么样的历史原因促使吴三桂打开大门放清军入关,吴三桂真的是冲冠一怒为红颜吗?
答:吴三桂打开大门放清兵入关,并非真的冲冠一怒为红颜,而是有以下三方面的历史原因促成的:
公元166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军攻破北京城, 崇祯自缢身亡,明朝宣告灭亡。镇守山海关的平西王吴三桂失去靠山,处在大顺兵和清兵双方夹击和彼此的招降之中。但面临急迫的历史命运抉择,他最终投降了清兵,打开大门放清兵入关。
为什么吴三桂会作出这样历史抉择呢?
首先,清兵强大的军事压力促使吴三桂不得不降清。因为,从军事战略上来讲,当时,清兵已绕过宁远,打下后所、前屯卫、中前所,很快三座城池全部失陷,使吴三桂的宁远成为山海关外一座孤城,失去了重要战略意义,而且清兵近在迟尺,已经直接威胁到了自身安全。这时候,大顺军还在北京城,距离相对较远,所谓“远水救不了近火”;另外,从军事力量上来讲,入关前的清军非常强大,拥有精兵十余万,其中八旗军战斗力尤为强悍,因为八旗军作为满清一个世袭的武装集团,普遍都有着较强的凝聚力和荣誉感,尤其是那些祖辈“从龙入关”的旧满洲军人家族,更为勇猛顽强,所向披靡,素有“铁骑”之称,而吴三桂手中兵力仅有区区2万左右,战斗力亦相对较弱,故力量相差悬殊,决战远非清兵的对手。
其次,满清大力度的招降诱使吴三桂逐渐形成了降清念头。因为,从招降的时间来看,满清早在崇祯十五年就已经着手开展对吴三桂招降活动了。皇太极曾经致书吴三桂的舅舅祖大寿等人“因系将军之戚”所以厚待为话,要吴三桂归顺满清。此后,又利用吴三桂之兄吴三风及祖大乐、祖可法、张存仁、胡弘先、姜新、陈邦选等亲友关系,纷纷作书劝降吴三桂。后来,皇太极又亲自写信招降吴三桂,同时又命祖大寿继续写信劝降,甚至还承诺吴三桂“可以藩王及天下许之”之重贿。后来,吴三桂通过祖大寿转给皇太极一封信。皇太极回信说:“尔遣使遗尔舅祖总兵书,朕已洞悉。将军之心,犹豫未决。朕恐将军失次机会,殊可惜尔”。通过此封信,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吴三桂虽然处在犹豫不决阶段,但在满清许诺的重大利益面前已经开始动摇,暗中与满清眉来眼去,产生为自己留后路的念头了。大顺军则是从崇祯十七年才开始对吴三桂展开招降活动的,时间上比满清慢了二年,而且招降的方式仅为派人带白银4万两来犒赏吴三桂部官兵,力度上与满清相比,显然少得多。
第三,大顺军的霸蛮行为最终逼反了吴三桂决意降清。在李自成率军攻破北京城后,由于骄傲自满,放纵无束,导致了其手下大将刘宗敏擅自霸占了吴三桂爱妾陈圆圆,并扣押吴三桂的父亲吴襄等大批达官显贵,严刑拷打,追缴军饷。这一系列突发的事件,最终促使原本动摇不定的吴三桂决意降清,成为吴三桂打开大门放清兵入关的导火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