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每个朝代对历任皇帝的称呼都不一样?
自秦始皇称帝以来,中国历史上大概有过四百多位皇帝。秦始皇把古代的“三皇五帝”称谓作了个总结,觉得“皇帝”是最高的称号,自称“朕、孤”,以示至高无上的权威。
秦亡汉兴,汉代君王沿袭了皇帝的称号。但是刘邦驾崩之后,却有了谥号、庙号。即谥号高皇帝,庙号高祖。文帝刘恒崩后,谥号“孝文”,庙号太宗。景帝谥号“孝景”。以至于自刘恒以降,汉代帝王谥号都带一“孝”字。武帝刘彻即位后,始设年号。建元、元光……天汉、太始等等,遇到大喜或大悲时则爱更改年号,所以武帝在位期间有年号十几个。习惯上,我们称汉代皇帝的谥号而非庙号、年号。一是有的皇帝无庙号,二是有的皇帝年号太多,不方便称呼。而习惯性的把汉代皇帝谥号前的“孝”字不加入,便造成了今天我们熟知的汉武帝、汉献帝等。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大都沿袭了皇帝即位后即定年号,驾崩后则谥号、庙号的习惯。只是朝代更迭频繁,未世之君太多,无人给封谥号,更不用说庙号了,所以有许多“末帝、后主”的称谓。
到了唐代,李渊年号武德,死后谥号“光孝皇帝”,庙号高祖。李世民即位后改元贞观,死后谥号文皇帝,庙号太宗。李治即位后,年号多达十几个,无法祥述。谥号弘孝皇帝,庙号高宗。所以,后人称呼唐代帝王,多以简单易记的庙号作习惯称呼,而非冗长的谥号和诸多的年号。
宋代大抵如唐,皇帝们年号不一,谥号多为四字,庙号多为二字,所以我们习惯上称呼宋代皇帝的庙号太祖、太宗、真宗等。
朱元璋一统中原后,在应天称帝,改应天为南京,改元洪武。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朱允炆即位后,谥朱元璋“高皇帝”,庙号太祖。终明一朝,除英宗祁镇因被俘而两度坐朝,启用正统、天顺两个年号外,其余十五帝都是一个年号。由于年号比较顺口,又不象“太宗、高宗”似的诸朝皆有,年号也不会重复出现,所以自朱元璋起,明朝皇帝人们习惯上称其年号。例如“永乐、嘉靖、祟祯”等。清代亦是如此,每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习惯上沿袭了明代的称呼,直称年号而非谥号、庙号。比如称乾隆皇帝而非称清高宗,称咸丰皇帝不习惯称清文宗等等。
另外,称呼年号为皇帝在位时即可称谓,不用避讳。比如皇帝在位时可以称“洪武爷”、“乾隆爷”等,至于皇帝死后,称呼已经在民间成刁惯了,所以流传了下来。
为什么每个朝代对历任皇帝的称呼都不一样?
怎么称呼皇帝,在古代是非常有讲究的,搞得不对就是大不敬的杀头之罪,儿戏不得,根据题主的意思,应该是后世怎么称以前皇帝的问题,即皇帝死后人们对皇帝的常用叫法或者今天人们谈历史对历朝皇帝的常用称呼。
掌心盘点了一下,称呼历任皇帝一般有称庙号的,也有称年号的,各朝各代都有不同,因为皇帝一词是秦始皇发明,也就是到了秦朝才的,所以我们就从秦朝讲起:
一、秦用主要世系称呼。后人对秦朝对皇帝的习惯称呼是按世系来的,因为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后,自称始皇帝,所以我们称之为秦始皇(开始的皇帝,第一皇帝),其子胡亥,则称为秦二世,往后由称三世,四世,等等,直至万世(制度设计是好的,可惜只传了二世)。
二、汉至隋用谥号或庙号称呼。谥号是继任皇帝对前任皇帝死后的评价,这个制度在周朝就存在。后人对历任周王都用谥号来称呼,比如周武王、周平王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谥号,到汉朝又恢复。并一直存续下去,比如,高皇帝刘邦、孝文皇帝刘恒、孝武皇帝刘彻、孝宣皇帝刘询,光武皇帝刘秀等,都是谥号。当然,个别帝王除了谥号外,也有习惯称呼庙号的(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中被祭祀时用的代称,原则上只有功绩高的皇帝才配享有)。汉朝皇帝里真正有庙号的只有五个:太祖刘邦、太宗刘恒、世宗刘彻、中宗刘询、世祖刘秀,所以我们一般不用庙号去称呼汉朝皇帝,而是采用几乎所有皇帝都有谥号。一般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在习惯上,我们对汉至隋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文帝,而不称庙号。
三、唐至元主要用庙号称呼。从唐朝开始,庙号取代谥号,成为皇帝的习惯称呼。比如,李世民我们习惯称作唐太宗,赵匡胤我们习惯称作宋太祖。这一时期,庙号也是非常有讲究的,一般来说,太祖、高祖开国皇帝独享,世祖、太宗是第二代,世宗、高宗是有所作为的皇帝,这都是美号,仁宗、宣宗、孝宗、成宗、睿宗、哲宗等都是有中兴的好皇帝,光宗、熹宗、哀宗、思宗则不是昏君,就是亡国之君了。
四、明朝一般用庙号或年号称号。从明朝开始,除明英宗有两个年号(即“正统”和“天顺”)外,其他所有的明皇帝都只有一个年号,因此称呼起这些皇帝来通常都用年号代替。但也有用庙号称呼,由于年号比较顺口,又不象“太宗、高宗”似的诸朝皆有,年号也不会重复出现,一般说来,明朝习惯上称其年号,如“永乐、嘉靖、祟祯”等,但也有年号、庙号都常用,比如称呼朱元璋为明太祖,也称洪武帝,朱翊均称呼为明神宗,又称作万历皇帝。
五、清朝主要用年号称呼。只是在书面场合也用庙号,比如,康熙有时也用他的庙号清圣祖称呼,乾隆为清高宗。清朝皇帝从顺治开始都只使用一个年号,所以人们习惯上沿袭了明代的称呼,称年号而不称谥号、庙号。比如称乾隆皇帝而很少称清高宗,称咸丰皇帝不习惯称清文宗等等。
以业余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读历史欢迎各位看官继续关注点评。
为什么每个朝代对历任皇帝的称呼都不一样?
谢邀。中国自秦始皇称皇帝以来,封建帝制延续了两千多年。
秦始皇认为周朝给先王定谥号,是以子议父,是对先人的不敬,故废除了谥法谥号,自称始皇帝,后世称二世三世以至千万世。
汉朝恢复了商周古制,皇帝都有谥号(被官方承认的皇帝),但严格控制庙号,西汉皇帝有庙号只有四位,其中汉宣帝的庙号还是几十年后由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追谥的。东汉多个皇帝有庙号,但除光武、明、章三帝外都被取消了。
三国两晋大致继承了汉朝,使用庙号相对而言比较严格。比如刘备都没有庙号。
南北朝的庙号就象乱世一样乱,甚至有"无人不祖"的说法。隋朝历史太短,亡国之君杨广庙号世祖,显然太过溢美,唐朝给了炀帝的谥号流传更广。
所以从西汉到隋朝,有时使用庙号太严格,很多皇帝没有庙号,有时使用庙号太混乱,故除汉高祖刘邦外,习惯上使用谥号代表皇帝。
唐朝以后,规范了庙号的使用,谥号又变得复杂起来,一方面谥号大致雷同,另一方面字数越来越多。故而唐至元朝,习惯上以庙号称呼皇帝。
明清两朝除明英宗和清太宗外,都只有一个年号,又出现了象嘉靖、万历、康熙、乾隆这样一用时间长达几十年的年号,于是人们称呼明清两朝皇帝除了少数几个皇帝外,习惯上用年号。
说到底,这都是习惯,因为在史书仍很容易找到皇帝庙号、谥号、年号。
为什么每个朝代对历任皇帝的称呼都不一样?
皇帝的称谓有很多种类,举几个例子就可以看出来: 用谥号的:称刘彻为汉武帝,称杨坚为隋文帝;用庙号的:称李世民为唐太宗,称赵匡胤为宋太祖;用年号的,称朱元璋为洪武,称朱由检为崇祯,称玄烨为康熙,等等。同样都是皇帝,为什么会不一样呢?
其实,无论是用谥号、年号还是庙号,都是有一定的讲究的。我们可以用不同时期来划分皇帝的称谓。
谥号时期,以汉代到隋代为主。谥号基本概括了皇上的各种行为与功劳,因此多用谥号称呼他们。到了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重复的谥号越来越多,人们不得不考虑用另一种称谓来代替谥号。
庙号时期,以唐代至元代为主。这个时候,谥号比较长,如唐太宗的谥号是“文武大圣大广大孝皇帝”,难以概括其言行与功绩,于是不用谥号而用庙号,比如某宗、某祖。当然,经过长时间使用,高祖、太宗的庙号也不断增多,为了避免混乱,人们又不得不用另一种称谓来代替庙号。
年号时期,以明清两代为主。这个时候,皇帝的谥号更长,比如朱元璋的谥号是“开天行道肇纪离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又因为庙号重复,遂采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您对这个问题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吗?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如果您觉得回答得还不错,欢迎点赞和转发~
一只爱吃的小肥虾,带你领略美食背后的趣味与文化。^_^为什么每个朝代对历任皇帝的称呼都不一样?
谢邀。其实,这都是一种习惯。史书上还是有皇帝的谥号、庙号、年号。说穿了人们之所以形成习惯就是更好辨别。
比如汉朝的汉文帝,他的庙号是太宗,他的谥号是孝文皇帝,当时还没有年号,年号是他的孙子汉武帝创立的。但是习惯上,人们还是称呼他为汉文帝,因为那个时候谥号比较简单,汉朝一般是两个字,而且都带有“孝”字,为了方便,往往去掉孝字,直接称文帝景帝武帝。而庙号实用很严格,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很多皇帝不止一个年号。相比之下,用谥号更方面的多。
到了唐朝,谥号变得很麻烦,皇帝的谥号字数很多,而且用字基本相同,于是又改用庙号,这个时候每个皇帝都有庙号,这样方便一些。毕竟庙号只有一个,而且只有一个字。
到了明清时期,一般皇帝只有一个年号,不会象之前的皇帝一样频繁更改年号,于是用年号称呼皇帝就成了习惯。比如康熙是年号,他的庙号是圣祖,谥号是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所以,从西汉到隋朝,一般用谥号称呼皇帝。从唐朝到元朝,则改用庙号称呼皇帝。明清两朝,除了明太祖明成祖明英宗清太祖清太宗等几个人外,一般都是用年号称呼。
为什么每个朝代对历任皇帝的称呼都不一样?
其实许多历史爱好者会发现这一规律,唐朝之前的皇帝一般称为XX帝,唐朝以后的皇帝称为XX宗,而明清的皇帝一般用年号代替。
在唐朝以前,皇帝的谥号一般是一个字或两个字,如汉武帝刘彻,谥号是“武”,由于汉朝是以孝治天下,所以也会称“孝武”,而刘秀谥号是两个字,即“光武”。南北朝时期,皇帝谥号两个字很常见,如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晋简文帝司马昱等。
到了唐朝,以前两个皇帝为例,唐高宗李渊谥号“高”,即高皇帝,唐太宗李世民谥号为“文”,即文皇帝,但是唐朝崇尚道教,到了唐玄宗时,就把前代皇帝的谥号的字数增加了,唐高祖不再是高皇帝,而是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世民不再是文皇帝,而是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由于谥号字数太多,比如称呼李世民为唐文武大圣大广孝帝,不麻烦么,所以才习惯于叫做唐太宗。而且唐朝以后的皇帝,谥号字数更是越来越多,简直上天,如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谥号是: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足足29个字。所以为了方便,唐朝以后的皇帝,史书就开始用庙号代替谥号,因为庙号就一个字,很方便。
而明清皇帝为什么习惯于用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呢?因为明朝以前,一个皇帝的年号不止一个,如武则天当皇帝时,总共用了17个年号,而明清皇帝,除了皇太极(皇太极用了两个年号,一是天聪,是国号仍为后金时,他作为大汗的年号;二是崇德,是他改国号为大清之后,正式登基称帝,宣布与明王朝平起平坐后的年号),都是只有一个年号,所以皇帝和年号一一对应,而古代以年号纪元,如康熙某某年,所以逐渐习惯于用年号代指皇帝。民国引进公元纪年以后,才有了公元某某年。
纯手打,欢迎采纳,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