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明朝传入中国,为什么偏偏在四川、湖南等比较多见?
湘蜀之地湿气重,而辣椒有祛湿除瘴之功效,故明朝流入中国后,很快就在川蜀三湘大地流布,乐比不疲。
辣椒明朝传入中国,为什么偏偏在四川、湖南等比较多见?
辣椒原产墨西哥,明朝后期传入中国。世界各地由于地理气候等原因形成了辣带,处于这一辣带的人对辣味十分依赖,几乎是无辣不欢。四川、云南、贵州正处在这个辣带中,还有湖南、江西、及周边也是喜辣的。其实湖南人更不怕辣,川渝人会吃辣,(把辣味演绎的淋沥至尽)贵州、云南人是辣不怕,这些地区的人对辣的演绎各有千秋,相互不服,大有我是“辣中老大“之势。
中国地理饮食研究人员把中国喜辣地图划分为重辣区、中辣区和微辣区及不辣区。但随着歺饮业的互相渗透,这种划分已变得不太明显。
重辣区:湖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湖北、江西;
中辣区:陕西、新疆、山西、山东、北京、青海、甘肃、内蒙、东北;
微辣区:江苏、安徽、浙江、河北、河南;
不辣区:广东、广西(部分)、香港、福建;
但这是就大部分情况而言,并不绝对。
辣椒明朝传入中国,为什么偏偏在四川、湖南等比较多见?
谢谢邀请!
酸甜苦辣,诸种味道,只有辣最独特。其他的味道,都是用味蕾可以感受到的,唯独辣,是需要神经感受到的,所以有时候不小心将辣椒碰着手,也能感觉到皮肤火热。
这种神经刺激,是会上瘾的。熟悉了之后,简直是欲罢不能。辣椒原产地是美洲地区,当地七千年前就开始使用这种神奇的植物果实用于烹调。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辣椒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辣椒传入中国可能有两条路径,一是经丝绸之路,从西亚传入新疆、陕甘再入内地。另一条是经海路,由东南亚马六甲、菲律宾等地传入。
有趣的是,辣椒刚传入中国,并不是作为食材,而是当观赏植物的。
第一次尝试辣椒的明清人,必定被这神奇的辣刺激的一个激灵。
中国古代也有辛辣味调料,俗话说“葱辣鼻子蒜辣心,韭菜会辣脊梁筋”,这些都是辣味的来源。此外还有姜、胡椒、茱萸等都是古人的辣味调料。
但是这些辣都没有辣椒这么简单粗暴,能把人辣的满头大汗,乐不思蜀。
辣椒能在四川、湖南、贵州一带流行开来,和当地的环境不可分割。潮湿、闷热的环境,自古都是人类生存的巨大障碍,古人常用“烟瘴之地”形容这些地方,其实说的“瘴”主要还是湿热,在这种环境中,容易得各种以蚊子、昆虫等为媒介的细菌病毒传染病,体质不好者难免会有生命之忧,正如司马迁所言:“江南鄙湿,丈夫早夭”。中医也经常讲“湿气”,可知这种环境中的湿是不利于健康的。
辣椒可以祛湿,可以刺激食欲,从而增强身体抵抗力。再加上辣椒种植容易,单株产量也不低,晒干后耐存储,就成为我国这一潮湿带味道的主要来源。
辣椒甚至还可以代替国家控制着的,昂贵的食盐。以辣椒代替食盐?没错,在康熙六十一年《思州府志》中记载了这一惊人的现象:“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盐。”
到清代,辣椒就逐渐征服了贵州、湖南、四川、江西一带居民的胃了。
据史料记载:
嘉庆年间,黔、湘、川、赣四省已开始“种(辣椒)以为蔬”了。道光年间贵州北部已经是“顿顿之食每物必蕃椒”。到同治年间,贵州人“四时以食”海椒。清末的《清稗类钞》记载:“滇、黔、湘、蜀人嗜辛辣品”“(湘鄂人)喜辛辣品”,“无椒芥不下箸也,汤则多有之”。连做汤都要放辣椒,可谓是无辣不欢了,这也难怪有人说:“辣椒是穷人的油盐”。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熊二读史。
辣椒明朝传入中国,为什么偏偏在四川、湖南等比较多见?
其实辣椒传入中国后,一百多年间是作为观赏植物,最早接触的是东南沿海地区,可是他们没有发现辣椒的食用价值,反而是山高水远的贵州,之后向四川、湖南扩散。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第二次进入美洲,把辣椒带回了西班牙,使得辣椒得以从美洲传向全世界。来往于美洲的船只大多为西班牙和葡萄牙船只,他们几乎同时获得了美洲的辣椒。
亚洲的辣椒多为葡萄牙人的商船带来,因为葡萄牙的商船由于教皇子午线的分割,往往向东航行。
中国最早的辣椒记载大概出现在明万历年间,一直到康熙年间,一百多年辣椒都是作为观赏植物。广州和宁波是辣椒传入中国的两个重要港口。
辣椒进入中国后有很多名字,比如:番椒、秦椒、海椒、辣茄等。它的命名是根据已有辛味品种“椒”和新品种“辣”的特点,从而命名“辣椒”。类似的取名例子还有“电驴子”就是电动摩托车,它和驴一样都有代步的功能,而新的特点是以电为能源,从而人们也叫它“电驴子”。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湖南人不怕辣,贵州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不同地区吃辣的程度差异很大,为什么他们那么能吃辣?
可能存在两个因素,一、自然因素,辛辣调味品有祛湿抗寒的作用,而相比温暖的东南沿海,这些地区要寒湿;二、有吃辣习俗的人迁入,导致吃辣在当地流行开来。
其实,辣不是味觉,而是一种痛觉,所以长期吃辣的人对这种痛觉的忍耐力会变强,就是我们觉得他“能吃辣”,如果一段时间不吃或者长期不吃,对辣的痛觉忍耐力就会下降,显得“不能吃辣”。
比赛吃辣椒,比的也是这种疼痛忍耐力。如果四川的朋友到江南居住几年,接触辣椒没那么多了,应该能明显感觉到吃辣能力下降了。
辣椒传入中国后,并没有很快进入饮食,而是作为观赏花卉在养殖。辣椒进入饮食,目前可以追溯到康熙年间的贵州。
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盐。《思州府志》
意思当时贵州吃辣椒是用来代替盐。
贵州本省不产盐,交通也不方便,盐的价格非常高。朱元璋登基不久,就颁布政策,鼓励商人运粮食到贵州,同时还可以换取购销食盐的凭证,以此解决当地缺军粮和盐的问题。
一直到清朝咸丰以前,朝廷都在想办法解决贵州缺盐的问题。而到了咸丰年间,川盐运输销售又出现了极大的混乱,关卡林立,税收太重,还有土匪打劫。
百姓无力承担,渐渐吃得清淡起来,同时也在尝试各种代盐的方法,有记载的大概四种:以草木灰代盐、以酸代盐、以辣椒代盐、以硝代盐。当时贵州百姓用辣椒代盐,也实属无奈之举,无意间也首创了辣椒作为调味料进入饮食。
清朝中后期吃辣椒在中国西南山区迅速扩散,四川、湖南等今天吃辣比较多的省份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吃辣。四川、湖南也成了辣椒传播的重要源点。
自古以来,四川人就喜爱用辛香料。
尚滋味,好辛香。《华阳国志·蜀记》
当时蜀地所用的辛香料主要是指:花椒、姜、山茱萸。历经千年,花椒依然是川菜的主打调味料。这为川人对辣椒的喜爱,奠定了味觉基础。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因为当时四川交通不便,与外界沟通少,所以也容易形成独具特色的风味。
不过清初因为瘟疫战乱,四川人口急剧下降,待全国稳定之后,康熙三十三年发布了《招民填川诏》,从而有大量的湖南、湖北、江西、广东人移民入川。
他们也带去了自己的饮食习惯,不过四川的地理条件令他们不得不改变原有的饮食喜好,原来习惯的食材和调味料因为运输不便,很难入川。
移民们转而借鉴四川原住民的饮食喜好,“尚滋味,好辛香”,也迅速被接受。
花椒、辣椒也很适宜在四川地区栽种,而且成本低,产量高。辣椒很快成为当地首选的辛香料。
黔椒,以其种出自黔省也,俗名辣子。《城口县志》
道光年间的这段县志,证实了辣椒的种子来自贵州。
清末的文人笔记里,已经出现四川人每顿饭,非辣不可的文字。
惟川人食椒,须择其极辣者,且每饭每菜,非辣不可。
湖南吃辣比四川要晚一点,吃辣的习惯也是从贵州传来的,道光到同治年间辣椒盛行起来。
老家是湖南的晚清名臣曾国藩,也每餐都要吃点辣,其实,辣椒并不为上层贵族官宦人士所接受。不过,曾国藩并非出生世宦之家,这是他在老家形成的饮食习惯。
古人追求食物之鲜美,鲜存在于食本味中,所以辣并没有被接受。民间饮食追求好下饭,所以麻辣的川菜易被传播。“辣”还是在普通百姓之间更受欢迎。
辣椒作为调味品,南方多以“辣椒酱”为主,北方多以“辣椒粉”为主。辣椒进入四川后,大概在嘉庆年间就进入汉中,南北之间的过度地带。
光绪年间,辣椒终于培育出新的品种,可以突破气候的阻隔,进入陕西,走进以面食为主的北方地区。
四川、湖南吃辣椒比较多,一是由于自然条件,二是自古以来有吃辛香偏好。加上他们离贵州比较近。
我国辣椒产量最大的是山东,最辣的辣椒是海南的黄灯笼辣椒和云南的涮涮辣,世界上最辣的辣椒是美国的卡罗来纳死神辣椒。没事千万不要尝试。
辣椒明朝传入中国,为什么偏偏在四川、湖南等比较多见?
阿弥陀佛!其实水果蔬菜的传流是要根据当地的地理位置和气侯有关,辣子也不例外!由于古代的植物种植是根据其生长特性而择其地理位置。它不像当今可以通过转基因改种,人工大棚种植技术,何处都可以种,只是种植成本各不相同吧了!所以辣子种植才出现区域!同时气侯会引响当地人的饮食风俗,因而限制了辣子传播范围。再加上历史演变的诸多因素,才形成西南辣子带!阿弥陀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