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宋朝最幸福?
宋朝立国之初,太祖命赵普荐一年号,赵普遂推“乾德”。乾德二年,太祖发现此年号竟为前蜀亡国之君所用过,大怒,斥责赵普道:为官为相者还须多读书!于是赵普发愤读书,熟知经史,留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美谈,从此开启了两宋三百多年以文治国之路。真宗又作“劝学诗”,进一步鼓励学子以文兴国、科举立身,宋朝逐进入了文人士大夫的黄金时期。随着文人地位的提高,礼教德操之风渐盛,社会治安良好,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富庶,各种行业均呈现出极高的发展水平,火药、印刷、瓷器、丝绸、土木、园林、书法、绘画、词赋、音乐等等都达到宋前历史最高峰。官员恪职尽责,文人唱词和曲、商贾南来北往,农民温饱无忧,所以说宋朝的子民幸福感很足。
为什么有人说宋朝最幸福?
在任何朝代,衡量幸福最重要的标准之一就是钱!所以,永远都是富人幸福,穷人不幸福,和宋朝并没有任何关系。
我们来看看宋朝人的生活吧,先看广大的农村:根据文献记载,当时的农民,生活非常辛苦,即便在丰收的年份,也仅仅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而已。一旦碰上灾荒之年,就只能举债,不过当时的借贷利息非常之高,现金的月息大概是20%,如果手头还是没钱,要等到秋收之后以粮食抵债,利息则可能达到惊人的50%。
在这种情况下,农民们只能选择典地、卖儿卖女,或者选择背井离乡,甚至自杀或者落草为寇。
至于那些在淮河一带沿海盐田的民工们,更是生活在半奴隶的状态,很多家庭几乎都是一贫如洗。
《宋史》中有这么一段话:“天下户九百五万五千七百二十九,口二千一百九十七万六千九百六十五。”
看了之后,不免产生疑问,为什么每家只有3口人呢?
原来当时宋朝普遍存在溺婴现象,因为宋朝按人头征收赋税,男孩一出生就有人头税,所以很多地方的农村,贫困的父母被迫溺死绝大部分婴儿。
普通农民家庭,出于传宗接代需要,顶多只留两男一女,大部分只留一男一女,其余的全部溺死,谓之薅子。
所以,苏东坡被贬黄州时,记载有“近闻黄州小民贫者生子多不举初生便于水盆中浸杀之”。
所以,宋朝城市的繁荣其实都是建立在广大农村的极度悲惨状态之上。
正因为此,南北宋加起来的300年里,前后爆发大小农民起义400多次,仅仅北宋一个朝代就爆发了200多次,几乎达到每年都有一次的惊人记录。
其实,从赵匡胤得国之初,因为担心重蹈五代覆辙,赵宋官家拼了命压榨地方财政,从而确保地方政府无钱造反。
城市里贫富差距严重:贫困的农村导致大量人口拥挤进杭州这样的大城市,结果是,所有杭州城内的普通老百姓,除了体力以外,没有其他生活来源。
大量的流动人口,只能从事脚夫、娼妓、沿街叫卖的小贩、卖艺人、小偷或者干脆乞讨为生。
那些相对来说比较幸运的,只能进入富豪或者官员家中为佣人,当时富人高官的普遍特征就是:家大业大,佣人庞大。
所以,归根结底,不要去幻想某个朝代幸福某个朝代不幸福,也许有钱人会有这种原因那种原因不幸福,但穷人,永远不可能幸福。为什么有人说宋朝最幸福?
英国作家狄更斯说过,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句话用在宋朝是非常合适的。最好的时代,从《清明上河图》的繁荣可以看得出来,而辽金侵略像梦魇一样伴随着宋朝,也是个最坏的时代。
艺术来源于生活,看看清明上河图吧。
宋朝,一个被史学家认为积贫积弱的王朝,一方面宋朝统治者苟且偷安,抱残守缺,但从精神角度看,宋朝却是个具有现代气质的时代,自宋朝赵匡胤建国以来,对文人士大夫优礼有加,对文化艺术积极鼓励,宋朝造就了难以计数的文化大师。特别是《清明上河图》,非常清晰地记录了北宋社会生活的场景,画中500多个人物并没有突显某个贵族或官员,而是公平的对待了士农工商,这就是宋朝的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图为宋朝《西园雅集图》。
图中能看出宋代的宅子和酒肆里常常坐着繁忙而又有趣的官员,而且大多是文官,上流武官也流行与文官们打成一堆,过优雅浪漫的生活,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男人们可以选择读书做官,也可以四出经商,但广大的妇女们开始裹小脚,也是最坏的时代。
四大发明有三样是在宋朝改进并普遍使用的。
对于从山林走出来的游牧民族来说,只会拱手作揖的宋朝臣民,就是自己锅里的一盆菜,辽金骑兵从北京出发,很快就能渡过黄河,兵临开封;把自己的大本营设在战场的前沿,在最危险的地方建立首都也是宋朝的宿命。
宋朝卖烧饼的矮龊穷都能讨到老婆,幸福指数难道不高吗?
有着激越的华彩,也有着低回的忧郁,这也是为什么苏东坡在狼狈不堪的日子里仍能活得一丝不苟的原因了,因为这是宋朝。
为什么有人说宋朝最幸福?
当时,北宋的财政收入达每年六千万缗钱,南宋时最高高达六千五百万缗钱,政府腰包粗,官员工资高,如宰相年薪百万,还有各种福利补贴。把这一顶顶高帽子戴到宋朝上,一点儿都不言过其实,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活在大宋有哪些事情发生呢?
为民砸钱福利好汉唐有个老规矩:特令一夫日给米二升,天下诸处役夫亦如之,迄今永为定式。大意就是说参加政府劳役的农工们,每个人都要给两升米,可谓是白出外力还需自己大放血。宋太祖赵匡胤开国首件事,就是废除了这项劳苦百姓的政令,在当时这可是个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之前“贞观盛世”都是这规矩,到了大宋,说废就废,果断出手。后来,更是一鼓作气,规定参加政府劳役的农工们,朝廷发口粮,更发工钱,从之前的征用服役演变成了古人打工,管饭吃还有比市场价要高的薪资。汉唐年间无偿征用百姓货物的规定,到了宋朝,也成了花钱购买“必以钱贸易而后可”。大宋是第一个官府采购货物,雇人干活发钱的封建王朝,这是一个前无古人之举,是谓土豪之举。
两宋另一件比前代大跨越的土豪事,就是兴教育,奉行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当时官办学堂有四级,分别是国子学,太学,州郡学和县学,学堂每年学费约为人民币1300元。宋仁宗期间,学费全免,套用宰相富弼的话:老百姓本来都穷,又要给国家交粱纳税,哪里还有额外的钱交学费呢?朝廷丢不丢人?自此,在北宋读书,完全免费!既王安石变法之后,大宋发钱更是大手笔,最高学府太学每位学生享有每月600元的“食钱”,就是所谓的餐费补贴。
宋哲宗赵煦,每年砸钱五百万贯建养居院,收容鳏寡孤独者,老人们还能免费领取日常生活所需的米粮药品,是一项国家养老的福利。
吃喝玩乐日子美福利好,实力强,这般强,宋朝老百姓当然日子美。一些前朝贵族才能享用的服务,宋朝老百姓都能享受了!
就吃喝来讲,酒楼拉风,怎么高怎么盖,怎么华贵怎么来,内部装修媲美皇宫。宋代有专门的行业培训,服务专业,一个店小二都需熟知菜品几百,不能出错,
“传唱如流,不可小有违误。”酒楼在册菜品过千,饮食样数齐全,特色小吃繁多。
就玩乐来讲,出行要有轿子吧,宋朝之前,轿子也就是“步辇”,标准的皇家专用,宰相都没资格享受,宋朝就不一样了,步辇各种改造,让人有钱就能坐。
照着朱熹的感慨说:无人不乘轿。宋朝的城市,东西随处可买,夜晚没有宵禁,长夜笙歌。娱乐业除了酒楼茶舍外,还有演出广场,说唱弹奏、武术表演什么都有。外地人来旅游也不要怕找不到地方,宋代有地图《里程图》,当地的路线、旅馆价格都标的明明白白,甚至连公共厕所都一一标出。
这几件事,件件都很壕,但宋朝都办得起,办得好!活在宋朝能不幸福吗?
为什么有人说宋朝最幸福?
如题为什么我会说宋朝是古代最幸福的时代呢?不得不说这全部靠它的科举制度的公平性,因为可以说宋朝的科举制度是至今为止最为公平的时代。
我们都知道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一直延续到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一直被延用,历经一千多年是封建帝王选拔人才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方式,虽然科举制度历经了隋唐两个朝代的发展但科举考试只有到了宋朝才真正的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与发展,那么历经三百余载的科举制度在宋朝究竟发生了怎样令人耳目一新的变化呢,它又对大宋王朝盛世的形成起到了怎样至关重要的作用呢?
科举考试虽是从隋朝就开始,但是只有到了宋朝特别是从宋太宗开始科举的大门才大大的敞开,之前唐代的录取规模是每年七十个人然后到了宋朝录取规模就达到了每年360个人,录取规模增加了这个走向成功的门敞开的更大了,在唐朝科举考上了你是不能直接获得官位的还要去人事部门在通过一个考试看看你有没有这个能力做官,这样一来我们就会明白在这样的情况下会出现很多的出入了,到了宋朝就不是这样了只要你科举考中了立刻就可以获得一个职位开始做官了,而且在宋朝如果你考的好的话真的是“不十年可以做至公卿”,意思就是说不到十年就可以当上宰相,在宋朝因为录取的规模升迁的速度都大大的提高了,科举虽然不是始于宋,但是我们可以说今天中国的科举时代是始于宋朝,只有在宋代开始通过科举考试不管家庭出身如何,通过读书通过“五经勤向窗前读”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和整个家族的命运成为了一种可能。
宋代的科举考试可以说是相当的公平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它有一系列非常发达的防止作弊的考试手段,欧阳修曾经说过本朝的科举是什么?“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意思就是说本朝的科举制度就好像大自然一样公正,口气何等的夸张但事实却是如此,比如说我们今天高考阅卷会把名字糊起来,然而在宋朝这个方法就有了叫做糊名,糊名制度,卷密封制度都在宋朝就有了,而且宋朝在最高级别的科举考试当中比我们今天高考还要发达他有一套什么样的制度呢叫做誊录,考卷是要用抄书手用统一的字体抄一遍之后才送给考官去阅卷,你想在卷子上做什么手脚做个什么记号之类的那是完全没可能的,这种防止作弊技术的发达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追求公平,就是为了给那些普通考生那些没有家族背景的考生一更大的机会更多的空间。
我们假定宋朝科举考试制度是绝对公平的可以做到百分之百的公平,但是教育资源的分配永远都不是公平的它做不到百分之百的公平包括现在的中国也是这样,官员高干子弟肯定是会占到一定优势,普通考生有时候是会有抱怨的面对普通考生的抱怨和投诉,皇帝还有宰相大臣也是能够认真对待,比如说在1038年也就是司马光考中的那一榜初试放榜之后那帮普通的考生就不干了,因为他们发现在这个榜上有很多的高干子弟,考生就开始闹了起来最后闹的结果是什么呢?这五个高干子弟实际上已经进入了复试已经进入了最后的考试,而且事实上这五个人答得也确实不错但是皇帝为了平息普通考生的愤怒还是让这五个高干子弟下去了,在宋朝这种相对公平的考试制度以及在这个考试制度推行的过程当中,皇帝和国家机器所追求的公平正义给了老百姓一个向上走的希望给了他们一个“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让他们知道如果自己家的子弟聪明,“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是可以做到的。
现在中国我们有中国梦,在那时这是一个宋朝梦,这个宋朝梦就让宋朝的老百姓对于宋朝的朝廷有一种向新的力量和一种支持的力量,它让整个社会的氛围相对和谐让整个社会是有一种向上的精神,可以说宋朝社会是一个给人希望的社会,个人和家族是有希望的而物质的生活又是如此的富裕,所以你可以想象如果我们有机会穿越回去,生活在宋朝是何等的幸福。
为什么有人说宋朝最幸福?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是依仗手中掌握的周室皇家的禁卫军,乘着主幼臣暗,利用阴谋手段夺取的皇位,所以宋朝从始至终对武将不放心。杯酒释兵权后,皇上把兵权直接抓在自己手里,设置枢密院,派信得过的文臣为枢密史,帮皇上掌兵,以分兵部之权。兵部尚书和枢密使都由文臣担任,武将则退居闲职。一旦有了战争,则命文臣掛帅,临时调兵由武将统领以参战。战争一结束,则兵回大营,武将照样退居闲职。那末宋朝皇帝难道能一手遮天,事必躬亲吗?肯定不行。皇家觉得武将靠不隹住,只有靠文臣进行统治。皇家觉得文臣没有武将那末危险,不过是在皇帝跟前说说怪话,发发牢骚,没什么了不起的。所以终宋一朝,对文臣特别宽宥,不但不对文臣轻易治罪,还给予特别优厚的待遇,就连士族,日子也过得很滋润。这是觉得宋朝比较幸福的一个因素。可是不能否认,宋朝的经济确实发展得比较好,不仅农业发展了,手工业也很兴旺,科学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这有几个原因。一是从唐末天下大乱,到五代十国纷争,老百姓饱尝动乱之苦,人心思定。北宋建立合,全国迅速得到统一,老百姓过上了相对安稳的日子,減少了破坏生产力的因素,农业和手工业必延得到恢复和发展。二是宋朝对外的战争,是以防御为主。北宋与大辽订立澶渊之盟后,争取到了一百多年休养生息的时间。对西夏,也是防御,没有大规模用兵。打仗打的就是经济,仗打少了,当然对经济发展有好处。既使年年对大辽纳岁币,对经济影响也不大。何况大辽停止了掠夺,它所必须的生活用品,还得用岁币从宋朝购买,这样岁币就又回到宋朝一边。三是由于文臣得到重用,而且避免了动辄就有的杀身之禍,文臣之中也就涌现出一大批诸如韩琦,范仲淹,欧阳修,苏东坡等一大批敢想敢说,又有实干精神的文士,他们不论在中央,在地方,都有不俗的表现,也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话又说回来,宋朝的重文轻武,也造成了不良后果,使得兵备空虚,处处挨打,以致有了靖康之恥,康王南渡,偏安于江南一隅,仍不改弦更张,最后在蒙古铁蹄下彻底崩溃。历史都是文人写的,宋朝的文人在书写中对当时社会的繁荣留下了筆墨,但难免有誇张之处,宋朝的老百姓比起天下大乱时过得比较安稳,可能也福足一些,但要说多幸福,恐也未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