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库存世界先进武器, 为何八国联军侵华时清兵还用砍刀?

这是一个大大的玩笑,清朝虽然愚昧落后,但不至于拿砍刀去对付洋枪洋炮,这是波兰骑兵拿着马刀砍坦克的一个中国版本。

大家想一想,在八国联军入侵之前,咱们中国和日本打了一场甲午海战。我国最大的倚仗是什么?那就是强大的北洋水师,北洋水师船坚炮利。可以说是当时最强大的海军力量之一。这说明满清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了洋枪洋炮的威力,摒弃了冷兵器作战的方式。

在当时的中国汉人军已经近代化了,陆军同样如此。清军使用的武器大多都是热兵器,而且质量还不错,甚至可以说装备精良,对八国联军的装备也不遑多让。

洋务运动虽然没有取得成功,但是他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安庆军械所,江南造船厂等等,都是我国近现代工业的开山鼻祖,他们有一个很大的功能,就是建造近代兵器。

当年可不光是我们能够生产子弹弹药,我们也能够生产一些枪支大炮。别说一流主力部队了,就是二三线的部队也有一定的枪支配备,所以不可能出现大清朝士兵用刀和敌人的子弹正面硬钢的局面。

之所以大清朝的军队会一败涂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有了武器,你会不会使用如何用的好是一个大问题。就像现在的沙特军队,装备的都是最先进的武器,可是他们却被穿着拖鞋的胡塞武装吊打,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埃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干不过胡塞武装的小步枪吗?

关键就是兵员素质的问题

当时的清军相当一部分是旗人,这些八旗子弟早就不像200多年前先祖那样悍不畏死,清朝政府出于稳定的考虑把这些八旗子弟当猪养,终于把他们养成了猪。他们什么都不用干,都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这让他们失去了进取心。

就算是在军队里当差,也只不过是淘淘浆糊混吃等死而已,要他们卖命这怎么可能呢?八大胡同里的姑娘不香吗?卤煮和炒肝不好吃吗?

再者,当时的军队里有许多吃空饷的行为,根本没有满员

所以面对敌人的进攻他们需要临时抓壮丁。而这批被临时拉进部队里的人,无非是些烟鬼以及流浪汉。我们不说别的军事技能,连他们的身体素质参军都不合格。

还有一点就是缺乏合格的统帅

清朝其实从骨子里还是迷信老一套的骑射本领,对于近现代战术研究的极少,所以他们的打法很落后,战术陈旧,思维守旧,这怎么能够挡的住八国联军的攻击呢?

所以清军拿着优秀的武器,和拿着烧火棍没有什么区别,打输了不奇怪,打赢了才是奇迹呢。

清朝有库存世界先进武器, 为何八国联军侵华时清兵还用砍刀?

首先要明确一下,在耻辱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里,被打得丢盔卸甲的清军,真有“库存先进武器”?这事儿,最能现身说法的,就是八国联军。

以英国人兰德尔的《中国与联军》一书里记载,仅是在天津周边的战斗里,俄军就缴获了清军三百多门火炮,美军缴获了四十门“克虏伯”火炮,外加大量完好弹药。日军捞到了八百多条枪和八门火炮。清王朝自己的统计,更是触目惊心:八国联军在天津搂走了三万多条枪和几百门火炮,其中还有世界最先进的克虏伯野战炮与速射机关炮,全是硬家伙。

尤其让八国联军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些清军军火,还不是在战场上缴获,而是完好躺在仓库里没拆封,就被仓皇逃跑的清军扔下了。然后就被八国联军捡了现成。这些“现成”军火先进到什么程度?听听八国联军自己怎么说:清军的枪械“比供给在华作战的奥匈部队的枪械更为新式”,火炮更是“绝对比德国人所有的大炮更为新式”。也就是说,清军仓库里的枪炮,完美碾压德奥两大强国!

场中国首都被占的耻辱战争里,理论上要“保卫国家”的清军,就这么给侵略者,当起了“运输大队长”。

那么,是不是因为前线清军装备太差,还没来得及配备好装备,就被八国联军打蒙呢?抗击八国联军的清军,真如某些电视剧里塑造的那样,扛着砍刀来对抗洋枪洋炮?这话,那更得臊死多少“大清精锐”?

如果单看驻防北京的清军八旗兵的话,那装备水平,也确实是惨不忍睹:驻防东直门的正白旗部队,还在用着黑火药发射的抬枪,火力水平直追康乾盛世。宣武门驻防的镶蓝旗部队,装备倒更“丰富”,除了老式抬枪外,还有后装洋枪,水平落后八国联军三四十年,另外还有“枪箭”,也就是老式“火箭”,堪称古董级装备。所以,当天津失守后,凭着京城八旗军的装备水平,北京失陷,基本没悬念。

要说“拿砍刀抗击八国联军”的清军?北京的驻防八旗,还算贴切。可顶在天津一带,抗击八国联军的清军精锐“武卫军”,装备可就不是这等级了。

经过几十年洋务运动,清军的装备,其实也是大换血。特别是甲午战争惨败后,清政府吃够了军队装备不统一的血亏,战败赔钱后痛定思痛,更对武卫军等精锐部队的装备,进行标准化集中供应。士兵手里的家伙,几年里也是刷刷升级。就以枪支来说,单一个武卫左军,就装备步枪一万支以上,包括一千四百杆毛瑟连发步兵枪,两千零六杆曼里哈路连发步兵枪,参考西方枪械史就知道,单这几款枪支,就是当时世界顶级。

火炮方面,当时的“武卫军”,那更是腰杆子硬。甲午战争前,清王朝的火炮产业,就遥遥领先亚洲邻居日本,甲午战争惨败后,对于火炮的引进和研发,大清更是抓得紧。武卫军这样的部队,更是优先配给好炮。就连武卫军里相对“炮弱”的武卫右军,就配备了“克虏伯野炮”32门,“克鲁兹山炮”22门。都是当时世界最好的野战炮。理论上说,对上八国联军,清军拼刺刀都不用,就把炮摆开了猛轰,都够八国联军喝一壶。

甚至在后勤装备方面,一向坑爹的大清朝,这次也特别长心。作为主战场的华北地区,分布着多家机器局,专门为前线生产枪支弹药。最出名的天津机器局,当时的产量更是爆表。以1899年的统计,当时天津机器局年产火药一百万磅以上,外加子弹七百万发,炮弹七万多发。别管质量怎样,前线敞开了打,弹药数量绝对管够。“管够”到什么地步?八国联军打下天津后,从这里搜出堆积如山的军火,玩命拉都拉不完。

物资给养运输方面,清王朝这次也是十分靠谱。虽说华北地区的铁路,当时被大面积破坏。但各地传统的运输道路,迅速被清军利用起来,许多干涸的河床,也快速被改造成了运输通道。白河等水路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正因清王朝的这番“靠谱”,击溃清军的八国联军,才迅速得到了大批清军粮草。然后通过白河水路等道路,迅速向北京开进。

虽然这些“靠谱”表现,最后都是反效果,但实事求是说,别看清朝的宣战很疯狂,但确实是一度不惜血本,要和八国联军认真打一仗。

可问题是,这些“认真”又有什么用?洋务运动多年,大清朝军政的文恬武嬉,根子上还是没变。抛开这场战争里,清政府摇摆不定的态度和昏聩的指挥,单看那些手握先进武器的清军,就知道何为绣花枕头:所谓的“精锐”,士兵长期疏于训练,平日射击训练都是儿戏,连对手八国联军都吐槽说,清军开枪时“多虚发之弹,”枪都打不准。开炮时“虽中而轰死人少”,炮弹飞的不靠谱,作战乱打一气。

而且这敢“乱打”的部队,都算是其中的好部队。大多数清军,都是空握武器“遗弃械,鸟兽散……洋兵未伤一人,扬长而去”。简直是被人家零伤亡追到屁股后面打。更有的清军“精锐”,见了八国联军就吓尿,反而拿着先进武器一路劫掠百姓。八国联军在后面追,这些清军“精锐”反而先蹿回北京,在京城里大抢一通,闹出无数活剧。

单看这些战场上的丢人表现,就分明看到一个外表似乎光鲜,瓤子烂透的大清朝。如此腐朽王朝,就算再多世界顶级武器在手,也是不可救药。

参考资料:《八国联军侵华史》、《中国和联军》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清朝有库存世界先进武器, 为何八国联军侵华时清兵还用砍刀?

这个问题真的也是没谁了,侵华战争时,日本的军人也配有军刀,难不成要说成侵华日寇主要用刀?

清军非但用的不是砍刀,反而要论装备水平,八国联军中有好多国家根本比不上清军。

我们现在很多影视作品中总是喜欢突出清末的中国军队装备极差,动不动就拿着大刀片子往上冲(早在秦朝我们就不用这种战法了),可是清朝军队装备不但不差,反而非常强悍。

从19世纪60年代清朝的洋务运动开始,清军的武器就在不断更新换代,不但大量向西方列强购买先进武器,还建立工厂自己生产,比如日后在抗日战争中作为中国军队使用最为广泛的步枪——汉阳造,就是张之洞创立的汉阳兵工厂生产的。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痛定思痛,更是建立了一支精锐部队——武卫军。这支部队采用当时世界最先进的装备,采取当时最先进的训练方式,像什么克虏伯炮、毛瑟步枪、诺顿菲尔特速射机关枪、马克西姆机枪等当时世界名枪,在武卫军中都大量装备。

八国联军有随军记者看到中国的武卫军后感慨清军装备先进、军队悍勇。当联军打入天津后,在清军军火库里发现大量克虏伯大炮、速射机关枪和来复枪,连他们自己都很疑惑为什么这么一支武装到牙齿的部队会被自己这么轻而易举击败。

整个战争,八国联军共战死700余人,而清军阵亡20000人,义和团阵亡150000人,堪称惨不忍睹,我们也很奇怪,为什么这么一支装备精良的部队会被打得这么惨?

1、 军事体系漏洞百出。

清末军事体系过于繁杂,不但有传统八旗部队,还有以武卫军为代表的新式军队、镇压农民起义过程中锻练起来的团练部队、投降太平军组成的勇营,当时还有义和团部队,部队派系繁多,给统一调动和指挥带来特别大的影响。

而且清政府最为倚重的传统八旗确实这里面战斗力最差的,不但军事装备基本与冷兵器时代平齐,军官和士兵也都腐败不堪。这支部队却是保卫北京的主力,当然一触即溃。

其他部队各有各的小九九,自然比如袁世凯的武卫右军在北京天津打的如火如荼的时候却在山东保存实力,后来一家独大,这样的部队岂有不败之理。

2、 军事思维严重落后。

清军大部分军官仍然保持着冷兵器时代落后腐朽的军事思维,喜欢分兵守城,让新式武器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威力,尤其是中下级军官更是缺少现代化的战争手段,如何步炮协同、修筑工事等等都不懂。

不单是现代军事思想不懂,大部分军官连中国古代《孙子兵法》里面的军事思想都不知道,很多打仗的套路都是从《三国演义》等小说里面看的。

3、 士兵和普通百姓的愚昧。

清军中自然不乏骁勇善战之士,但这掩盖不了在落后的官僚体制的基础上大部分士兵训练荒废的现实。

比如围攻东郊民巷的董福祥率领的武卫后军,大多使用当时世界先进的后膛枪,可是打起来由于训练缺失,子弹乱飞,根本伤不到人,几个月打不下一个使馆。

这在整个战斗中都是常见的现象,这也直接导致了悬殊的伤亡比例。

而普通百姓就更不用说了,帮助八国联军攻城、给侵略军送粮食,民不知其国。

这场庚子国难可以说进一步放大了清王朝的腐朽与落后,也揭示了洋务运动必然失败的最终命运。清政府面临的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而整个当时国家在面对变革的努力却实在乏善可陈,面对如此变局,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积习两千年的落后制度。

清朝有库存世界先进武器, 为何八国联军侵华时清兵还用砍刀?

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理解,虽然自鸦片战争之后清军已经注意到了热兵器的重要性,也购买了一定数量的新式装备,然而有没有是一个问题,会不会用、能不能用好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事实上,清军的落后,可不仅仅是武器装备上的落后,而是制度、训练、战术层面的全面落后。

△八国联军

清军已经注意到了装备的落后,并购买了相当数量的新式武器

随着近代以来的多次战败,清廷也开始注意到了武器装备的落后,尤其是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亲眼目睹了外国武装的强大,例如常胜军(华尔“洋枪队”)攻破太仓城仅用时4小时,李鸿章便曾写信给曾国藩,言道“西洋炸炮,战守攻具,天下无敌”,“若火器能与西洋相埒,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

△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

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也标志着清朝军事开始向现代化转变,一些欧洲教官被聘请来帮助操练清军,现代化的兵工厂也得以建立。在朝廷,清廷通过购买新式武器,扩大并改善了装备西方武器的神机营,力图使这支只归朝廷直管的部队能够胜任守卫京师的重任;在地方,清廷在广州、福州、武昌三个城市聘用外国教官操练八旗和绿营,1866年更是批准了在直隶大规模训练绿营的计划,并在1871年被推广到各省。

△装备了新式战船的北洋海军

同时,清廷的海军建设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1866年,清政府在福州马尾成立总理船政事务衙门,以沈葆祯为船政大臣。清廷原本打算自行造船,但由于造价不但高于外国,且质量不行,于是从1875年开始着手从国外买船,到1882年,清王朝便已经拥有了50艘西式战船,其中半数自造,半数购买。不过由于慈禧太后此后过大寿和建设皇家宫殿,且挪用海防捐款和驻外使团专款,导致从1888年便开始停止购船。

△装备了新式武器的清廷新军

可以说,当时的清军完全处在轰轰烈烈的上升期,到了19世纪80年代,装备有现代化武器的绿营便有40万之众,神机营也达到了3万之众。然而,清军的努力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面对内外威胁时,以冷兵器为主的勇营仍然是能发挥作用的唯一工具。

制度、训练、战术层面的全面落后,摧毁了清廷的一切努力

正如前文所说,拥有了新式武器不代表你就能打胜仗,因为相较于西方来说,清廷在制度、训练和战术层面全面落后,即使拥有了新式武器,仍然无法发挥其效用。

△慈禧太后

1、制度的落后。清朝末期,国家贫弱不堪,皇室却仍然过着极为奢华的生活,尤其是慈禧太后,其因过大寿和建设皇家林园,大量挪用新军建设费用,导致新军装备并不能持续更新,甚至给训练和维护造成了极大的障碍。加之朝廷腐败极为严重,大多数官员并不关心朝廷的兴衰,只顾着自己的腰包,这使得新军的训练和装备大打折扣。

△绿营新军

2、训练的落后。装备新式武器的军队,并不像过去冷兵器时代,拿着武器是个人就能上战场,不论是熟悉武器、适应新战术、适应新的战争环境,这都需要长期、持久的训练,然而在这一方面清廷做的并不好。虽然也聘请了一定的外籍教官,但在训练过程中表面文章一大堆,实际上的效果并不明显,这使得新军始终无法形成相对应的战斗力。

△战术落后的指挥官

3、战术的落后。主要出在指挥层面,指挥新军作战显然不能像冷兵器时代,可惜在那个时期,能够适应新式战法的军官少的可怜,而这又是急不来的,需要相应的教学和实战锻炼。正所谓“将帅无能,累死三军”,在落后的战术思想下,新军根本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战斗力。

1883年爆发的中法战争和1894年爆发的甲午战争,在新军还未形成战斗力的情况下,由于训练不足、指挥混乱,先后两次战败,彻底摧毁了数十年来清廷的努力。

这便是八国联军侵华时期清廷所面临的局面,先后两次战败致使所有努力功亏一篑,再加上上述的不足,当时清廷所能依靠的仍然是以冷兵器为主的勇营。

清朝有库存世界先进武器, 为何八国联军侵华时清兵还用砍刀?

在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曾经有外国人占领了满清的一个军火库,发现了里面的大量先进武器。

那人们就不禁要问:有这样精良的武器,为何清兵还用砍刀?但是事实上,清兵用砍刀对抗八国联军,那是在拍电视,实际在当时和八国联军交战的主力部队,都是枪炮装备,有的军团甚至可以说是装备精良,比之八国联军不逞多让。

维新派虽然失败,但是清廷在这个时候已经感觉到组建新式军队的迫切,所以在清廷的配合下,许多军队开始配备国外进口回来的军备,有些甚至是比较先进的军事装备。比如聂士成手下的部分军队,就装备了德国制造的精良武器,比如很有名气的毛瑟枪。这些军队配备的武器,火力猛,子弹发射速度快,确实可以和列强一脚高下。

但是兵器虽好,确是陆军用的,而主政的李鸿章,却一生都在追求着打造一支优秀的舰队。所以不管是枪还是炮,可能都不如一艘坚挺重要。更让李鸿章感觉到难受的是,极强的子弹消耗速度极快,他感觉到这是极大的浪费,所以后来交战的时候,丹药不够充足是失败的一个原因。

八国联军攻打我国的时候,所用大炮一共是83门,总兵力只有不道15000人,而我军战败后被缴获的物资如下:

大小口径的大炮138门,其中有一部分还没拆封。

各式机关炮114门。

另有枪支3万。

这是缴获的战利品,另外战场上损毁的兵器数量未知。

除了大兴购入大量新式装备外,满清虽然给人留下了腐朽无能的印象,但是在李鸿章等人的引导下,国内还是兴建了部分军火生产线,不光是弹药,就连一些国外的枪支大炮,这里都能仿制出来。经过几年的运作,就连一些二线三线的部队,也是有了一定数量的枪支配备的,所以完全不会出现清兵用刀和敌人子弹硬上的局面。别说路途遥远的八国联军,就连近在咫尺的日本人,他们在甲午战争的时候,每个士兵才能配备八颗子弹,而清兵的配制堪称豪华,库房里面的子弹堆积如山。

听起来满清的军事力量强大,那为何还会战败?其实,有兵器是一码事,会用兵器是另一码事,能不能用得上,也是一码事。

清兵里面有的是旗人,旗人按照规定,不许耕种,必须坐吃官府发放的粮饷,于是多年过后,旗人都成了一些只会玩乐的人。而招揽的汉族士兵,又都是仓促之间任用,许多人都是些流民、烟鬼,哪里能打得了仗,这些人一旦见了敌人厉害,直接就跑了,所以花许多钱买的装备,最后都送给了外国人。这种没有士气的军队,根本无法在战斗中取胜。

另外受到满清历代宣传的思维,人们还是重视弓箭,枪炮虽然厉害,却并没有多少人懂,用火器打仗,和用冷兵器打是完全不同的方法,满清的士兵除了没有士气,更不够专业,所以才会被敌人打败,并不是输在武器配制上。

清朝有库存世界先进武器, 为何八国联军侵华时清兵还用砍刀?

清朝库存世界先进武器的说法何来?

据说,八国联军在天津发现了清朝的武器库,打开之后,惊呆了,里面的武器很先进,这些武器还是曾国藩攻打太平天国的时候向其他国家购买的,有好多武器还没有用过呢!

但是这就奇怪了,为什么清兵没有用这些先进的武器呢?

最近有书君在《清宫外纪》中看到一则笑话,就是道光皇帝想要吃粉汤,内务府报价是六万俩。

原因何在,就是需要盖一厨房来做粉汤。道光皇帝就说了,门口有买得呀,可以让太监去买。结果,内务府隔几天上报说,那家店已经关啦!

由此可见内务府的贪腐。皇帝想吃一碗粉汤都是难事。同理,使用这些先进的武器也不是一件易事。

想要使用这些先进武器,有两种方法,一是征得皇上的同意,可是谁没事会找皇帝说武器的事情呢。

二是用钱买通户部掌管武器的人,这种方式大概要花总价的1.3%。如此高昂的价格,不难看出这些先进武器的作用就成了摆设。

八国联军攻打天津的时候,掌管库存的户部还来不及向皇上请示使用这些武器,就已经被列强强占,丰富了他们的兵器库。

不过,你以为清朝的士兵拿到这些先进的武器就能赢得战争的胜利吗?

想想看,这些士兵平常都没有用过这些先进枪支,到了战场上哪会用啊!

之前看《延禧攻略》五阿哥想在皇帝面前表演如何使用火绳枪,却被人所害伤及大腿。

调查这件案子的时候,从傅恒的话中我们就知道,清朝士兵在使用鸟铳会伤到自己,有时候当场死亡啊,这种每年都大概有四五十起,而且这个鸟铳在运输中也容易互相碰撞发生爆炸事件。

对于士兵来说,这个用不好还会让自己丧命的武器,还是砍刀比较靠谱。

最后且关键的一点是兵心涣散和大家对清政府的失望。你看主子都跑了,自己还打什么?不过拿着砍刀壮壮胆子呗!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