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光绪没有暴毙,在慈禧太后死后,他掌权了能不能力挽狂澜?
先说结论不能。我就不从清王朝病入膏肓这些老生常谈来论证,就单单从光绪的个人能力来说他为何无法力挽狂澜。
光绪的能力别说放在历史上,在整个清朝历史上大概也是倒数第三,仅比同治和溥仪强。
光绪的人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戊戌变法前,此时他手里有一定权力;二是戊戌变法后此时成为完全傀儡。
就先说他第一阶段说起。有一个常见误区,即光绪是类似汉献帝类的角色,这显然是不对的。光绪绝不是纯粹的傀儡皇帝,固然慈禧压在他的上头,然而这不代表光绪无权,早在光绪十五年(1889年)光绪成年,慈禧就理应归政,当然对于这个归政慈禧自然不会完全放权,但是对于朝臣来说,皇帝已经成年而太后逐渐老迈,就算后党现在再怎么得势,日后太后一死,必然会引来皇帝的清算,因此对于朝臣来讲并不是一味把宝压到慈禧这边,关于这次归政,怎么归,归到什么程度,其实很有讲究。
光绪的亲生父亲醇亲王当时对于慈禧归政提出了六条建议:一,军国大事皇帝恭请皇太后裁夺;二,紧要的奏章先恭呈慈禧,次日再召见军机大臣指示遵行;三,简放大员及各项要差由皇帝奏明皇太后次日再降谕旨;四,京内折件传旨后另缮清单恭呈慈览;五,外省折报朱批发下后另缮清单恭呈慈览;六、谕旨及电奏由皇帝随时斟酌恭呈慈览。
然而到了最后军机处拟定的“归政条款”中,仅仅保留了三条建议,删去了“军国大事皇帝恭请皇太后裁夺”、“紧要的奏章先恭呈慈禧,次日再召见军机大臣指示遵行”、“谕旨及电奏由皇帝随时斟酌恭呈慈览”。
删除了三条,意味着军国大事光绪有权自行决断,而不是必须要慈禧点头,紧要的奏章军机处可以先自行参看,而不是等慈禧看过,而保留的部分,则是光绪需要在下了决断之后再给慈禧过目,但注意是先下决断后过目,同时慈禧保留了重大的人事任命时的人事权。
以上的归政自然不是全面放权,但把光绪视作傀儡,却也是绝对错误的。
然而从光绪十五年(1889年)亲政起到被软禁,一共亲政了九年半,除了维新变法。其他时间究竟办成了些啥?
就算大事你说被慈禧太后把着,那究竟办成了几件小事呢?
大家数来数去,就记得光绪纵容珍妃把上海道台,乃天下第一要紧、第一麻烦的位置,卖给一个叫鲁伯阳的放高利贷的人,这种蠢事了。
九年啊,不是光维新变法那半年,九年半时间,一不能广固帝党党羽、二不能整军治吏、三不能推进革新进步。而甲午战争的失败,光绪同样要付一定的责任,战争期间,他战和不定,进退失据,拿拿着魏源的《圣武记》(讲述康熙如何平定三藩之乱的书)指挥战争,一再显示了这位青年皇帝的无知。
也不同其他朝代的帝王相比,单单比比他祖上,顺治十三岁诛灭阿济格,康熙十六岁擒鳌拜,而光绪亲政已经十八岁,不说像他的祖上一样乾纲独断,就连有兵权的亲信都没能培养几个。
至于戊戌变法,光绪太过急于求成,一个月下达数百诏书,也正是因为光绪操之过急,逐步引来慈禧对他夺权的警惕,再加上康有为曾提出中日合邦,由伊藤博文主持大权的奇谈怪论,被御史抓住奏报了慈禧,慈禧认为康有为此人有颠覆大清统治的意图。
在戊戌变法的最后阶段,光绪曾经发过密诏,这份密诏是给杨锐的,被康有为称作是光绪帝让他孤注一掷,也是康有为后面准备围颐和园,杀荣禄的“法理”所在。然而这份密诏的原件在后来被杨锐的后人上交给了国家,算是还原了历史真相。
而登进通达英勇之人,令其议政,使中国转危为安,化弱为强,而又不致有拂圣意(慈禧之意)。尔其与林旭、刘光第、谭嗣同及诸同志等妥速筹商,密缮封奏,由军机大臣代递,候朕熟思。
光绪的意思是让杨锐、林旭、刘光第、谭嗣同等人赶紧筹划磋商一个办法,既能让变法继续施行,也别让自己跟慈禧闹得太僵。其实光绪这时候应该是有点怂了的,光绪在给了杨锐密诏之后,他对慈禧的态度是进一步退让的,他随后又通过诏书向慈禧解释,自己这么久仅仅只召见过康有为一次而已,当时有很多谣言(可能是康有为宣传的)说康有为有自由进宫的权力,所以光绪特别解释了一下,并且说自己不让康有为继续在京城待着了,要让他去上海办报纸。
结果康有为拿着鸡毛当令箭,搞了一出锢后杀禄的计划,于是光绪帝瀛台被囚、六君子血染菜市口。可以说误用康有为是整个戊戌变法失败很大的因素之一,这多多少少与光绪的识人之明有关。
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前后,光绪毫无反抗能力哦,寄予厚望的袁世凯也倒戈向荣禄告密,当然袁世凯告密与否都不影响大局,他手里只有七千小站新军,而京城守备兵力不下十万,袁世凯有多大自信能打赢十多倍的敌军?只能说光绪这十年连个亲信卫队都没能培养出来,这里可以对比一下曹髦,在司马家专政多年的情况下,曹髦还能拉出一支数百人的卫队向司马昭发起最后一搏。
戊戌政变后,光绪沦为完全的傀儡,那么是否有机会反杀慈禧呢?庚子西逃时,趁着兵荒马乱光绪应该是有机会搞把枪什么的,一枪崩了慈禧出逃同样有机会。当然,在慈禧多年积威之下,光绪别说这么做,怕是连这么想都不敢。
总而言之,光绪有救国之志,有强国之心,但无治乱之才,这么说吧,光绪连一个风烛残年的老太婆都斗不过,又如何在这种千年未有之变局下力挽狂澜。
如果光绪没有暴毙,在慈禧太后死后,他掌权了能不能力挽狂澜?
答:提这个问题的人,我觉得幼稚可笑。把一个国家的兴衰寄托在一个人身上,未免太武断了吧。当然,我不否认有时候一个人在关键时期,确实可以挽狂澜于既倒。
朋友,请看清楚了历史再来提问或回答问题。当时的大清朝已经腐烂之极,用千苍百孔来形容也不为过。国家早已内忧外患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已经重创了她的根基,只不过是在苟延残喘而已。再加上各国列强的侵略,大清灭亡只是早晚的事。如此种种问题,单靠一个光绪能解决得了吗?何况,光绪没有那种胆量和魄力,也没有力挽狂澜的雄才。
所以说,我认为假如光绪没有被慈禧毒死,对于大清朝也无能为力。
如果光绪没有暴毙,在慈禧太后死后,他掌权了能不能力挽狂澜?
如果还有如果,连他自己也未必知道能不能力挽狂澜,在这如果之前历史已定局,之后的时空线程非他一人之聪慧所能盖天地人间,力挽狂澜非入道不能成也!
如果光绪没有暴毙,在慈禧太后死后,他掌权了能不能力挽狂澜?
不能。
光绪不死,或者多向慈禧表示忏悔也许能够糊弄过去,进而掌握权力。可惜光绪有几件事做不到。
掌握巨大权力的袁世凯不仅是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还拥有对北洋6镇中5镇的巨大影响力。不知道光绪敢不敢杀袁世凯立威,袁世凯估计也不会坐以待毙吧?
八旗堕落与科举问题。想要挽救满清,第一就得整顿八旗。第二得换回汉族士绅的支持。
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核心问题:
光绪以谁为支持者?
满清之所以能控制中国300年,第一是满蒙联合,掌握军队与监控地方。第二是与广大汉族士绅形成联盟。
面对八旗子弟堕落,驻防八旗已经形同虚设,各省新军崛起的局面,光绪如何在短时间之内整顿八旗,建起一支完全效忠于自己还不少于10万的精锐新军?
就凭这些八旗子弟嘛?
1905年慈禧废黜科举,实际又不能建立起一个新的文官选拔办法,已经将统治基层的汉族士绅得罪光了,汉族士绅立即分为三部分,分别支持北洋,支持各省官僚与新军,支持革命党。只是暂时没爆发。
庆亲王是最大的腐败头目
那么,光绪如何换回汉族士绅支持?
简单说,如何收买士绅?
恢复科举,等于走回头路,光绪基本盘的立宪派可能会崩溃,而且整个社会谁还相信光绪的政策?
不恢复科举,立即走真正立宪道路,可以说全国士绅必然夺取选举结果,也会让失去特权的八旗立即站到反面,光绪又如何让一个争权夺利,心不齐的国会能全力支持自己进行变革?
国际局势也不宽松英国尤其是倭国,都不会真正同意满清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倭国仅仅十来年就成为了列强之一,帝国主义又怎么会让中国强大起来?嗯,德国等同盟国集团肯定会大力支持满清的,不过是企图让中国在东面牵制沙俄,结果又会是什么呢?
满清很难翻盘,难度在于,作为一个异族统治者很难融入中国。拿八旗开刀,会让光绪在收获改革成果之前就完全失去基本盘。不动八旗,则改革毫无意义。
如果光绪没有暴毙,在慈禧太后死后,他掌权了能不能力挽狂澜?
如果这个假设成立,我想历史会有所改变,至于清王朝的灭亡是必然趋势,改变不了。
如果光绪帝还在治国,不会出现袁世凯逼清帝退位一事,袁有可能不会被重用,也有可能被杀死,更不可能出现后来的北洋军阀执政。大清王朝在光绪帝治理下会延续一段时间,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在人心所向基础上会取得革命成功,力挽狂澜是不会出现的。
如果光绪没有暴毙,在慈禧太后死后,他掌权了能不能力挽狂澜?
不可能,内忧外患,特别是西方列强,近代,无数的能人志士想改变中国,拯救中国,但是他们只能算是一方面的人才,算是聪明人,要想改变中国的只有毛主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