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识?
关于三国有趣的冷知识,我来说几个。
1、大量追尊父祖为帝始于曹丕严格来说两汉没一个追封的“皇帝”,刘邦的父亲刘太公是活着当太上皇的,刘秀没追尊自己父亲,两汉有些儿子当了皇帝只追尊父亲为“皇”而非“皇帝”,而且也不大量追尊,王莽篡汉后,只给他老爹王曼追尊了一个“新显王” ,而曹丕追封自己父亲、祖父、养曾祖父为皇帝,所以大量追尊就是他开的头。刘备不追尊父祖也不难理解了,这是继承两汉的优良传统。
2、黄忠在刘表麾下地位不低黄忠在刘表手下是中郎将,对于时任镇南将军领荆州牧的刘表来说,中郎将已经算是高级将领了。
董卓进京后手下只有弟弟董旻封了将军,女婿牛辅还有董越段煨等重要将领包括吕布都只是中郎将。曹操迎奉天子前只封了夏侯惇当将军,曹洪是中郎将,其余更低。袁绍和吕布手下担任中郎将的张郃高顺都是阵营里的主力战将,刘璋手下的中郎将赵韪是一手扶刘璋上位的人。
将军这个级别对诸侯的部下来说太高了,诸葛亮在刘备入蜀前都只是中郎将,周瑜更是在赤壁之战和江陵之战立下不世奇功后才当上偏将军。
所以黄忠能在刘表手下成为中郎将,按理说应该立了不小的功劳,只是已经很难得知详细情形了。
3、司马氏经营数代,为牛家做嫁妆司马氏经营数代篡夺曹魏江山,有人说三国都是在给司马家做嫁衣,然而司马家又何尝不是再为牛家做嫁衣。《晋阳秋》《魏书》《宋史》《晋书》都言之凿凿说夏侯光姬私生活不检点,与小吏牛钦私通,生下了晋元帝司马睿,即所谓的牛继马后。
《晋阳秋》:“初,《玄石图》有‘牛继马后’,故宣帝深忌牛氏 ,遂为二榼,共一口,以贮酒焉,帝先饮佳者,而以毒酒鸩其将牛金 。而恭王妃夏侯氏竟通小吏牛钦而生元帝 ,亦有符云。”
《宋史·符瑞上》:“元帝母夏侯妃与琅邪国小史姓牛私通,而生元帝。”
《魏书》:“觐妃谯国夏侯氏,字铜环,与金奸通,遂生叡,因冒姓司马,仍为觐子。由是自言河内温人。”
《晋书·元帝纪》:“而恭王妃夏侯氏竟通小吏牛氏而生元帝,亦有符云。”
4、贾诩在董卓麾下是武职贾诩在董卓手下当的是武官。贾诩虽然智谋出众,但他是将领出身,在牛辅手下的校尉里排第四,地位在李傕、郭汜、张济之下。关东联军讨伐董卓时,牛辅遣李傕、郭汜、贾诩等出兵攻打关东联军,在梁东大破孙坚的军队,孙坚率千骑溃围而去。
《后汉纪》:牛辅遣李傕、郭汜、张济、贾诩出兵击关东,先向孙坚。坚移屯梁东,大为傕等所破。坚率千骑溃围而去。
此时贾诩的年龄已经不算小了,如果不是立下了特别大的功劳,可能这辈子的上限就是个杂号将军。结果董卓被杀,牛辅出逃,董卓军的这帮中层军官被推向了历史的前台,而贾诩也不会想到自己的人生会从此走向巅峰,最后甚至位列三公。
5、韩遂用来对付樊稠的招数,多年后被曹操用在自己身上兴平元年(194年),马腾、韩遂进攻长安被李傕、郭汜击败,二人撤退时,樊稠率军追击。韩遂对樊稠说:“天下反覆未可知,相与州里,今虽小违,要当大同,欲共一言。”二人于是并马拉着手臂,说笑了很久,这件事引发了李傕对樊稠的猜忌,最终引发西凉军的火并,樊稠也在这场火并中被李傕杀死。
遂、腾走还凉州,稠等又追之。韩遂使人语稠曰:“天下反覆未可知,相与州里,今虽小违,要当大同,欲共一言。”乃骈马交臂相加,笑语良久。军还,利告傕曰:“樊、韩骈马笑语,不知其辞,而意爱甚密。”于是傕、稠始相猜疑。犹加稠及郭汜开府,与三公合为六府,皆参选举。
可是韩遂没想到的是,十七年后的渭南之战,同样的招数被曹操用在了自己身上。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与关中联军在渭南对峙,有一次曹操和韩遂会面,由于曹操与韩遂的父亲同一年被举的孝廉,加上年岁相近,两人这次对话不涉及军事,只聊一些京都旧事,二人相谈甚欢的场面引起了马超等人的怀疑,最终导致关中联军离心离德被曹军一举击败。
韩遂请与公相见,公与遂父同岁孝廉,又与遂同时侪辈,於是交马语移时,不及军事,但说京都旧故,拊手欢笑。既罢,超等问遂:“公何言?”遂曰:“无所言也。”超等疑之。他日,公又与遂书,多所点窜,如遂改定者;超等愈疑遂。
6、忙碌的曹操曹操起兵之后一直过得很忙碌。袁术死了十年他的残党还聚集着几万人在扬州活动,之前觉得很不可思议,但仔细核对这期间曹操的行动轨迹后,发现他连年征战,打完一仗紧接着又是下一仗,只有建安十年干掉袁谭后花了几个月来治理冀州,中间完全抽不出时间去解决袁术那帮残党。这几年的历史记载虽多,但多数人并没有发觉曹操这过得有这么忙,三国演义里很简短就把这段时间带了过去,因为虽然曹操忙得要死,但刘备在荆州已经整个人闲得蛋疼了。
7、官渡前战无不胜的袁绍袁绍官渡之前,可以称得上是河北战神,百战百胜,军阀骑兵最强的公孙瓒被他暴打,黑山贼被沿着太行山一波打穿,犁庭扫穴。邺城被黑山军回首掏,面对两面夹击,军队即将崩溃的情况下,袁绍极限反杀,随后犁庭扫穴。
官渡之战前期,曹操屯田攒的海量粮草无缘无故就成了粮草短缺的一方,袁绍从河北远道而来反而粮草充足,极有可能曹老板攒的粮草大部分被袁绍给占据了。
三国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识?
罗贯中老先生说诸葛亮做了木牛、流马,山间平地健步如飞。我村有位老私塾学者,也按《三国演义》之介绍,选质材,按尺寸做了一头‘牛’一匹‘马’,看着有只像,就是走不动。
三国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识?
三国冷知识颇多。
邓艾,成语期期艾艾的源头。邓艾小的时候说话不利索,通俗说就是口吃,讲不清楚话,成语期期艾艾就是来源于此。但是不妨碍他成为一代名将,他是首先灭蜀的曹魏大将军。
三国时期,诸葛亮的老婆黄月英是黄承彦的女儿,蔡瑁的大姐嫁的就是黄承彦,蔡瑁是黄承彦的小舅子,自然是黄月英的亲舅舅,那么,诸葛亮也应该叫蔡瑁一声舅舅,刘表是诸葛亮老婆的二姨夫。另外,蔡瑁的二姐嫁给了刘表,蔡瑁也是刘表的小舅子。怪不得,蔡瑁在荆州是刘表之下的第二号人物,可谓翻云覆雨,原来他与荆州刺史刘表有这么深的亲戚关系。
三国冷知识何其多也。
我们仅仅举出其中的一些例子就可以看出确实是不少。
还有的诸如庞统和孔明是一个师父那里学的,这个师父是谁?就是水镜先生司马德操。水镜先生善于鉴别人物之优劣,著名的:卧龙与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这句话就是司马德操说的。不过,刘备得两人,也没有统一天下啊。
东汉末年这一历史阶段,南郡人庞统听说司马德操住在颖川,所以走了两千里路去拜访他。司马徽与庞统相互交谈,不分昼夜。
谈论后,司马徽对庞统十分惊异,并称庞统是南州名士之首。后来,刘备寻访名士,寻访到了水镜先生司马德操,水镜先生给他推荐了两个人,一个是庞统,另一个就是诸葛亮。庞统与诸葛亮曾先后受教于水镜先生司马德操。
(庞统剧照。)
三国冷知识,汉献帝刘协与诸葛亮一起出生公元181年,同一年死于公元234年,两个人到死都没有见过面,尽管都是汉末名人。
(诸葛亮剧照)
三国冷知识再说一下,董卓的妾貂蝉,历史上查无此人,是戏剧家,小说家编造出来的人物。
还有,张飞娶了夏侯渊的侄女,夏侯渊的儿子夏侯霸反叛曹魏,投奔的对象就是张飞。原来两人是亲戚。
历史上真正的草船借箭,不是诸葛亮借的,而是孙权借的。草船借箭是小说里编的。
廖化是三国里活的最长的武将,他大概活了九十多岁,到蜀汉灭亡他都活着,而且善终。
三国演义里说袁术与袁绍是堂兄弟,其实他们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
还有,没有证据证明刘关张曾经结义,但是三人关系很好。三国演义里鞭打督邮的是张飞,其实与历史不符合,真正鞭打督邮的是刘备。
东吴丁奉服侍了四代君王,从偏将军升到大司马左军师,可谓位极人臣。
他的儿子被吴主孙权杀死,家属被流放。
文聘也曾用过空城计,经营江夏三十多年,成功抵御了孙权的攻击。
曹操有二十五个儿子,这个大家不知道吧,曹操的生育能力挺猛。
以上都是三国冷知识。谢谢大家阅读。(参考了一些资料)。
(图来自网络侵删。)
三国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识?
吕布私通董卓的婢女,还做错了件小事,董卓用手戟飞了过去,吕布萌生了除掉董卓的念头,而董卓可没《三国演义》中说的那么不堪,他算是三国第一代枭雄,一个武艺精通的大胖子。
在《三国演义》里董卓是个配角兼反派,被描绘为成连走都走不动的大胖子,可在三国志中,董卓可称为枭雄,是一个灵活的大胖子。东汉末年,年轻的董卓武艺高强,力气之大堪比项羽,并且能左右开弓,准头和飞将军李广不相上下。因为他讲义气懂待客。成为了西凉的豪帅的哥们,而他依靠是军功渐渐升迁,在《英雄记》和《吴书》中记载,董卓数次征讨胡和姜人,前后经历了数百战,每次都是大破胡人,斩获甚多。
董卓的冷知识!
汉桓帝时,羌人不服汉室,纷纷自立为王,给了董卓一个机会和平台,董卓一路开挂,特别是在平定韩遂的战斗中不负众望,大败当时西凉声势浩大,势不可挡的韩遂和马腾,平定了西凉后,汉室转危为安,
此后董卓迈步走向人生巅峰,论实力自己手握一只能征善战,而且胡汉混杂的西凉铁骑,论地位自己是边疆重臣,论地盘自己紧紧掌握了西凉边陲。按当时看来董卓的路子走到了头,等待他的不过良弓藏的结局。
可这时他忽然收到了一封信,是大将军何进让他带着人马去洛阳城,帮忙搞定十常侍。董卓一瞧机会来了,带着本部的三千人毫不犹豫的赶了过去,但是西凉的马再快,没局势变化快,何进不听袁绍的劝告,轻视了这些宦官。
董卓还没到洛阳,何进就给十常侍除掉了,这时的董卓进退两难,如果换成了诸葛亮,稳妥起见肯定就会观望或者退回去,毕竟董卓手里只有三千西凉兵,在强悍可比不上御林军。
可是董卓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就是先进了洛阳再说,他豪不犹豫的进去浑水摸鱼,并且以西凉兵的彪悍,消灭了在天子身边作威作福的宦官。
不过此时他手里只有三千人,这三千人后面不会再有补充,有什么办法让洛阳城里的人服自己,并且乖乖的将兵权交给自己呢?董卓不愧为老狐狸,他耍了一个滑头,吩咐手下的人早上大摇大摆的进入洛阳城,晚上找个地方神不知鬼不觉溜了出去,这样一来给人一个错觉,就是董卓的西凉兵援军是源源不断,在当时混乱的局面,董卓这一招很好使,很快就镇服那些在洛阳过惯了锦衣玉食的贵人们,这些人特别的怕董卓胡来,在董卓的威逼利诱下,以董卓为头。
此后董卓算是走上人生巅峰,可见董卓 并不是个啥都不懂的胖子,他是非常有心计的一个人。而且《三国演义》中给大家一个错觉,董卓没有文官追随,还很残暴,对百姓们也特别的不好,大家没人支持他,恨不得他快点离开。
在《三国志》里的董卓大权独揽,和汉朝的文官支持是分不开的,董卓进入了洛阳,除掉了宦官以后,他做了三件事,让自己轻松的掌握了汉室的实权,
第一比曹操还要狠,曹操不过是狭天子以令诸侯,他可不是,他是直接换掉了汉朝的天子,让自己成为了天子登基的贵人。
在汉朝以来,权臣扶持新君,这事其实霍光干过,著名的海昏侯刘贺就是被霍光废掉的,同时迎立了刘病己,而曹操作为枭雄却没董卓那么大胆,可见董卓比曹操要更有胆魄,
其次就是他大量的提拔自己人,在汉室中他提拔了许多人,所以到了董卓被吕布挑落了马下,大学士蔡邕还感叹,董卓提拔的人比他要用各种理由整掉的要多的多。
其三对于那些不听话的,董卓没有用啥诡计,直接就是用很震撼的场面,告诉众人谁不服就是全家这个结果,过惯了头脑风暴的各大家族,是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反正董卓不吃那一套,来横的他们也没办法,这也为董卓以后的结局和残暴形象的来源。
董卓其实在洛阳内是过的很踏实的,真正让他不踏实的反而是外面十八路诸侯联合讨伐,这才是董卓心中的一根刺,因为董卓说白了,在诸侯眼里就是暴发户,没有任何一点的底蕴,和袁绍这些四世三公的家族比起来,啥都不算。
可是却把握了汉室的实权,这时大家都讨伐过黄巾军,手里有着自己的部队,和董卓不对付的人也不少,集合起来赶走董卓是正常的事,可董卓以三千自己人,要对付十八路诸侯联军,还是有点心中没底的,因为洛阳的汉军未必就完全归心自己,
而且董卓犯下了一个错误,就是他进了洛阳城,和李自成一样忘记了自己的定下的目标,被宫里的花花绿绿和享受生活给迷住了,没有学刘邦约法三章管好手下,让手下人在洛阳成为了一害,才是大家要赶他走的另外一个原因。
不过十八路诸侯刚开始特别的菜,第一局董卓完胜,还干掉了丁原收了义子吕布,徐荣击败了孙坚,王匡全军覆没,袁绍败走。这让董卓很开心。感觉对手都很菜和垃圾。
《三国演义》中,华雄斩了十八路诸侯的大将,最后被关羽温酒斩了的这一段,原型就是在这段时间。不过华雄是杜撰的人物,真正击败董卓的是孙坚。第二局的时候,情况就变了,江东猛虎孙坚,一人击败了董卓两员大将,包括吕布,董卓自己带着西凉精锐出战,却也被孙坚击败了,
这时的董卓见孙坚太猛了,想到了回关中长安,利用关中的天险和地理条件,来阻挡各路诸侯的讨伐,思路很清晰和非常的正确,不过回到了长安的董卓,却被司徒王允算计,最后联合自己的义子吕布,利用他太胖跑不的弱点,忽然袭击让他归西。三国演义中吕布和貂蝉的故事是杜撰的,貂蝉其实是董卓一名无名的婢女,和吕布有私下的往来,和王允也没啥关系,吕布除掉董卓其实没那么大义凛然,完全是为了私心,他怕董卓的火爆脾气,更怕自己的事被发现,所以才动的手。
董卓因为自己的火爆脾气和不得民心,最终将一手好牌打的稀烂,不过真是的董卓却是开启三国时代的一个重要人物,并且他的义子吕布,也并不算是三国的一代战神,是被三国演义吹嘘过头的人物。
吕布的冷知识。
吕布在三国演义中,号称是三国第一猛将,无论各种无艺值都很高,特别是单挑,吕布是能够战三英的存在,但是三国志中的记载,吕布单挑的记录就那么一次,而且单挑的人还不是什么名将,他单挑的对象,是董卓的老部下郭记,虽然老郭在三国前期也是个人物,但是比起关羽斩颜良和文丑,威震华夏的战绩,那么吕布的战绩比起来,确实是有点被捧的过高,
但是不能说吕布很差,真实吕布出道的时候,是因为骁勇过人而闻名一洲,他的外号飞将,弓马很熟练,在边疆是对于一些番兵,他能做到突入阵中,得胜而回。被当时丁原看中,做了自己的文书,但是历史却很搞笑,吕布一个战将做文书,好像很不搭调,但是吕布的确是丁原的幕僚,但是吕布一生如果要往上爬,丁原的义子幕僚就到顶了,因为他的身份到这里已经是天花板了。
因为在当时任何英雄也的看家世,要混出个头脸家族是非常重要的,刘备,刘表,曹操,袁绍,袁术,孙坚,公孙瓒,孔融那个不是家族响当当的,但是吕布这里很欠缺,他需要一条晋升之路,和吴起一样,吕布选择了抓住任何的机会,
而吕布最大的战绩,就是一名完美的刺客,他两次动手都成功了,第一次是董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打动了吕布,给了吕布一条仕途之路,而他动手除掉了丁原,第二次是王允的连环计,再次牵动了吕布的神经,毫不犹豫的动手为民除害,除掉了董卓,两次他都做到很成功,可见他武艺和胆量还是有的。
而吕布并没有方天画戟,但是有赤兔马,在三国志中记载,吕布坐骑就是赤兔马,所以后来曹操送给关羽赤兔马,应该是没有错的,不过这些都是后话。
吕布除了行刺厉害,他还有一个技能,很会逃跑,特别是经过两次的危机,他都是事先逃了出来,第一次是他去投靠袁绍,袁绍安排了三十个刀斧手要除掉他,却被他察觉,利用一个婢女弹奏了一晚上古琴,自己却先遛了,
第二次是郝萌想反他,当时他情况危急,不过他很聪明,带着妻子毫不犹豫的躲入了“洗手间”推倒了排墙,冲了出去,顺利的到达了高顺哪里,他才松了一口气,而这时的吕布狼狈不堪,连块遮羞布都没有,后来还是高顺帮了他一把。
吕布一生,为了向上爬,先后抱过了,丁原,董卓,王允,袁术,张扬,袁绍,刘备等几个豪杰的大腿,这些人袁绍要除掉他,丁原,董卓被他除掉,张扬,王允因他牵连倒霉,刘备更是被他夺了徐州,所以当他想投降曹操的时候,刘备才最终君子报仇十年未晚的说了一句,大义凛然的警示,提醒曹操你千万不要学丁原和董卓。
曹操一听还真吓出了冷山,吕布这哥们算是三国的最会搞事情的,确实跟他有关系的大佬没几个有好结局,自己当然也不想就果断的咔嚓了他。吕布就这样走完了反复无常,又骁勇而向上努力的一生,其实不能怪吕布,是感叹他生不逢时。
而三国真正意义上说到骁勇无敌的,应该是小霸王孙策
孙策是孙坚的长子,用传国玉玺换了三千人以后,带着三千人开创了江东的基业,连曹操对他都如此评价,“难以争锋”,对于江东的孙策,曹操是用和亲的方法,把自己的侄女许配给孙策的弟弟做媳妇,儿子还娶了孙家的女儿坐媳妇,这也是曹操不多的对外联姻之一,还有一个就是汉献帝,当然两者性质不同,孙策真的是猛,
论单兵战斗能力,小霸王这个称号不是虚的,而论指挥能力孙策能短短数年时间,打下了江东基业,这能看出他的指挥能力很强,更重要的孙策懂得用人,在用人上他提拔了江东许多的豪强为嫡系,连孙坚的旧部将都对很佩服他,
他的个人魅力也很强,不但是一个美少年,还是一个豪爽的人,所以江东的人都像是追星一样,对他是仰慕不已,无不倾心,当然这种情况娶了乔老的女儿大乔,就非常的正常了。可是孙策有个短板,就是性格有点爆裂还有就是太过重视外表了。
孙策被许贡的手下刺杀未遂,但是脸却被划伤了,当时郎中让他安心休养,不要让伤口破开,可是孙策用铜镜一看,发现自己脸都这样了,气愤的时候摔烂了铜镜,其夜卒,可见他的脾气确实让导致他早逝的一个原因,不过孙策是实在可惜,如果孙策还在,那么三国可能更加精彩,江东在孙策和周瑜的拍档下,或者创下一片新天地。
小结:
三国的董卓其实是一个灵活的大胖子,武艺高强,并且有点小心机,不过就是进了洛阳忘记自己的初心,加上性格暴烈,导致形象一落千丈,而吕布也没有那么彪悍,并算是三国第一名将,充其量不过是个悍将而已,而且他为了升迁不顾结果,各种的抱大腿,最后结局不得善终,而孙策才是三国的第一猛将和真英雄,可惜历史给他闪光的时刻太短了,要再多给点时间他,或者三国会更加精彩。
你对此怎么看?
三国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识?
一、三国有两个孔明
一个孔明是大家熟知的诸葛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仅仅54岁就操劳过度去世了;
另一个孔明叫做胡昭,字孔明,是三国时期著名的隐士和书法家。这个孔明一心追求隐居山林,袁绍想请他出山没请动;曹操也想请他出山也没请动;于是胡昭胡孔明先生快快乐乐的活到了89岁才去世。
真是两个孔明,两种命运啊。
二、张辽威震逍遥津时不认识孙权孙权亲自率领大军攻打张辽等人驻守的合肥,结果战事不利打算撤退。被张辽抓住机会率领八百人杀了个措手不及。
当时孙权自己托大,帅军亲自断后。结果被气势正旺的张辽杀得势如破竹,要不是凌统拼死拦住,后面的亲卫拼命抽打孙权的战马,孙权才越过被曹军破坏的桥梁跑掉,后面的人全部被曹军抓了俘虏,只有凌统偷偷潜渡跑掉了。
张辽等人抓住俘虏后审问,刚才有一个大将紫色胡须、上身长腿短、善于骑射,这人是谁?俘虏说就是孙权。
张辽与乐进知道后大为后悔,早知道无论如何也要抓住孙权啊。曹军知道后皆大为叹恨。
三、曹丕是武林高手曹丕在典论中自述三岁学箭、五岁骑马,八岁能骑射。十岁的时候因为会骑马,早早在张绣叛变的时候就提前跑掉了,没跑掉的曹昂和曹安民、典韦都死在了宛城。
曹丕还给荀彧吹嘘自己能骑在马上仰射、俯射,箭术高超;
另外曹丕的剑术师傅是史阿,史阿是王越的大弟子,王越是东汉第一剑术高手;所以说曹丕可以说是王越一脉的嫡传弟子;有一次曹丕和一起喝酒的人吹牛,有一个著名的将领说:我可以空手入白刃。曹丕说:咱俩试试?
于是曹丕拿甘蔗当剑,对方准备空手入白刃。结果三个回合都被曹丕戳中胳膊。
四、有重要人物被挟持咋办?不管人质,把劫匪全部杀光!曹操麾下著名大将夏侯惇有一次竟然被假装投降的小兵给挟持了,曹军失去了主帅,军心大乱,打算劫匪要啥给啥,先把夏侯惇的命保住再说。
这时候夏侯惇的副将韩浩听见这事,立刻出头稳住军心,带领大军包围了匪徒;
对着匪徒说:逆贼!居然敢挟持大将军?我身负曹操任命的讨贼重任,你们劫持了大将军我也不会放跑你们!
然后对着夏侯惇哭着说:将军,国有国法,军有军规。不是我不救你,国家面前无个人!
最后对着战士说:事情我来负责,大家跟我冲。
这些诈降的小兵没想到韩浩不按常规出牌,不谈判直接就杀进来了。于是韩浩有惊无险的救出了夏侯惇,杀光了叛贼。
这事情被曹操知道后,重赏了韩浩,下令以后遇上劫持人质的事情就按照韩浩的做法,不用顾忌人质,冲进去把劫匪全杀光。
后来大家觉得这样下去劫持曹军的人和直接战场相见没啥区别,于是劫持这样的事情就少了很多。
五、孙权特别迷信孙权特别讲究迷信,东吴各地也是上有所好,下必盛焉。没几天就上报祥瑞,全是什么今天田里长了一穗特大的麦穗啦;
今天哪里发现凤凰啦;
今天哪里发现麒麟啦;
今天哪里发现黄龙啦;
今天哪里的白虎不吃人啦;
东吴也经常跟着祥瑞更改年号,有一次大臣说:前几天下面上报说看到了麒麟,今年我们就改年号叫麒麟吧;
孙权说:麒麟真的假的都不知道,前几天我亲眼看见一群红色的大鸟从我宫殿门口飞过去,这才是真正的祥瑞,年号叫啥麒麟,叫赤乌!
于是年号就叫赤乌了。
孙权年老的时候,有个地方上报说发现了一个活神仙,这个神仙是个隐身的,能看见拿起东西吃喝,就是看不见人。
孙权听到后就把这个“神仙”接到建邺,偶尔干点祈福、算卦的事情,还是挺准的。结果孙权有一次出去祭祀,感染了风寒,病情很严重,医生怎么看都不好。于是孙权打算找神仙祈福,发现这个神仙提前得到消息,早跑没影了。
孙权于是终于病死了。
我是以史为鉴墨上桑,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三国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识?
三国时期的割席断义不只是一例。
《世说新语》记载了华歆和管宁割席断义的故事,说华歆和管宁同席读书,有华丽的官员乘车路过,管宁不在乎,读书如故,华歆却跑出去观看。管宁割席分坐,告诉华歆他们不在是朋友。
这个故事真实性暂且不论,但是广为流传。但是这种割席的故事,在三国历史中,还真就不是孤例。
根据《北海耆旧传》记载:公沙孚与荀爽约定,不事权贵。可是后来荀爽应征董卓,从一介布衣不足百日便位至三公之一的司空。后来公沙孚和荀爽相见,认为荀爽违约,便割席而坐。
孙权还挖过别人的棺材
赵达是孙吴的一个方士,(可以简单粗暴地理解为算命跳大神的,这样理解其实点不对),孙权听说赵达有书,想要却一直得不到。结果孙权把赵达棺材挖了,开馆赵书,结果还是没找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