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正史上魏明帝曹叡厉害吗?有多厉害?
魏明帝曹叡很厉害,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起码是中上水准,因为他的是祖父、父亲、叔叔、母亲,甚至是曾经的臣子们等都太有名了,而往往把这么一位大权独揽、政由己出的皇帝给忽略了。
曹叡的史书评价不低:
魏书称赞曹叡:
帝容止可观,望之俨然。自在东宫,不交朝臣,不问政事,唯潜思书籍而已。即位之后,褒礼大臣,料简功能,真伪不得相贸,务绝浮华谮毁之端,行师动众,论决大事,谋臣将相,咸服帝之大略。性特强识,虽左右小臣官簿性行,名迹所履,及其父兄子弟,一经耳目,终不遗忘。含垢藏疾,容受直言,听受吏民士庶上书,一月之中至数十百封,虽文辞鄙陋,犹览省究竟,意无厌倦。
汉末三国魏晋是个“以貌取人”的社会,俗话说相由心生,长的好不好是成为君主很重要的一项,当然如果有强权手腕,这点也是可以忽略的。但如果长的不好,又没有能力,那只能滚一边去了。
东晋著名史学家孙盛对曹叡亦是赞赏有加:
孙盛曰:闻之长老,魏明帝天姿秀出,立发垂地,口吃少言,而沉毅好断。初,诸公受遗辅导,帝皆以方任处之,政自己出。而优礼大臣,开容善直,虽犯颜极谏,无所摧戮,其君人之量如此之伟也。
三国志作者陈寿则评价曹叡:
明帝沉毅断识,任心而行,盖有君人之至概焉。
给三国志做注解的裴松之评价曹叡:
臣松之以为魏明帝一时明主,政自己出。
后世有人认为曹丕之所以能被立嗣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得益于他有个曹操非常喜欢的好儿子,经常被曹操带在身边,曹操认为曹叡作为长孙至少能保曹家三代基业。
在王沈、孙盛、陈寿、裴松之,甚至到了晋朝君臣的眼里,魏明帝曹叡是集一个君王所必须具备的美与德于一身的真正的君王,他们对他的正面评价好不回避,也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主观立场而故意诟病,可见曹叡在其优点上是让人无可诋毁的。
总的来说魏明帝曹叡有几个优点:
1、长相英俊、聪明过人史称【帝容止可观】、【天姿秀出,立发垂地】 。这个没什么好说的,“江东有二乔,河北甄宓巧”,谁都知道他妈妈是那个被后世论为“洛神”的大美人,至今排名依然能入围前十古代美人之一。继承个十分之一的基因,想不是帅哥也难。
此外,曹叡非常聪明,我们经常说记忆力强也是聪明的一个表现的话,那么史称“性特强识......一经耳目,终不遗忘”,他看见了,听见了,不一定会说出来,而是默默记在心里。这也导致了他另外一个说不清该是优点还是缺点的特点“隐忍”。史载了一些事情出于他的“隐忍”而出“阴招”的事件。曹叡纳直言,宽容,但不代表他没有心计,一根筋。他是一个非常有脑子的人,虽然年轻,但手段老辣。
2、 大权独揽,政由己出曹叡在即位七个月后做了一次重要的人事调动。他并不满意文帝曹丕给他做的人事安排,而重新安排以钟繇为太傅,曹休为大司马,曹真为大将军,华歆为太尉,王朗为司徒,陈群为司空兼录尚书台事,司马懿为骠骑将军。乍一看这次调动也没什么,很普通,实则不然。这次调动非比寻常,是曹叡为了实现“政由己出”这一目标而走出的第一步棋。
曹丕临终前为他安排的四大辅佐之臣在曹丕看来是非常合理而完美的,但在曹叡眼里那是妨碍他“大权独揽”安排,他必须推翻,他不打算被曹丕和其四人摆布。这是曹丕死都没有想到的结果。当然这不能怪曹丕,要怪只能怪曹叡的手段远非曹丕所能想象到的。嘛,这么说来,也怪他太不了解自己儿子了。
先来看看这四位辅佐大臣,分别是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懿,
谁都知道“枪杆子里出政权”,以“军政”大臣身份辅佐曹叡,曹叡不就是个放在“摇篮”里任其摆布的婴儿了吗?曹叡当然不满意,而且也不可能接受。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必须先拿各位将军“开刀”,该架空的架空,让他们放下“军职”去负责“行政”;不能放下的则调离京城,离远点。
但这事不能做的太明显,如果仅仅是调换了四位辅佐大臣那么就太明显了,因而华歆、王朗、钟繇三位开国元老也就成了这次计划中的“陪衬”,而实际真正的目标却依然是那四位。
先说陈群。陈群由镇军大将军调任为司空。在品级上来说是晋升了,但是镇军大将军是有“兵权”的,而三公只是在朝廷里提出意见和建议的,皇帝可以听,也可以不听,“手无兵权,说话不牢”,说白了就是个摆设。司空,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水利、营建之事。就是个建设部部长,和军权八竿子打不着了。
《艺文类聚》载应劭汉官仪曰:章帝诏曰:司空牟融。典职六年。勤劳不怠。其以融为太尉。录尚书。又曰:诸公录尚书事。古制也。王肃解尚书纳于大麓曰:尧纳舜于尊显之官。使大录万机之政。】所以,这也是个闲职,总管百官,参政而已。
实则陈群是被架空了,这架的还不是一点点的空,是很空。不仅被夺去了军权,实际上连处理政务这个本职工作也基本被剥夺。按史载,实际处理政务的是明帝本人,而非陈群。这样一来,陈群的在朝中的分量就轻了许多,不仅军事上你没有插嘴的份了,连政务上插嘴的机会都少了许多。
从性格、手段来看,陈群是这四个人里最柔最弱的一个,因此放在身边并无大碍,并且在做了如此重大的改变之后必然会有人在背后说三道四,调走了其他人,而放个最好对付的人在身边也算保留了先帝曹丕的一点遗制,对内对外都好说,还算给曹丕留了那么一点面子。又可以大展拳脚放开手做事,又不给先帝一帮子老臣以话柄,实在是深思熟虑的结果,用心可见深邃。
然后是曹休和曹真。
曹休由征东大将军升迁为大司马,曹真由中军大将军升迁为大将军,两人一连跳了好几级,曹休直接升到顶,曹真则总统天下兵。
曹休、曹真是曹氏本族,十几岁就跟着曹操打天下了,是血浓于水的关系,曹叡的这一手既有效降低了曹真、曹休对中央朝政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又加强了曹氏二代宗族对兵权的掌握,可谓一箭双雕。
3、善断军计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时,群臣震恐,唯独曹叡镇定自若,排兵布阵,任用张郃抢占街亭,御驾亲征击退诸葛亮,这里可以对比一下司马炎面对面乱的表现:
始,魏以汉昭烈既死,数岁寂然无闻,是以略无备豫;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于是天水、南安、安定皆叛应亮,关中响震,朝臣未知计所出。帝曰:“亮阻山为固,今者自来,正合兵书致人之术,破亮必也。”
树机能攻陷凉州。帝甚悔之,临朝而叹曰:“谁能为我讨此虏者?”
面对秃发树机之乱,司马炎只能临朝哀叹,如果诸葛亮北伐遇到的是司马炎,不说复兴汉室,攻下凉州没问题。
曹叡之后用司马懿后制定战略防御的手段也证明非常有效,直击诸葛的痛点。
判断力非常强。很多时候是曹叡不听大臣们的独立专断,而事后证明他是对的。比如说面对轲比能和辽东的征伐,皇帝都是对的。在位十几年,多次打退吴、蜀、鲜卑的进攻,保境安民。
4、平衡大臣,多项影响深远的举措曹叡改善宗室待遇,但继续虚封的政策,加强中央集权。诏书不再由尚书台盖章,而由天子直发。对内也把世家大臣们平衡得不错,容人直谏,从不杀害大臣,在中国历史,从未杀害过大臣的实权皇帝寥寥无几。
发动浮华案,推出《考课法》(推出不久他就驾崩了,这部被士族广泛反对的法终未实行),将选官权与考核权牢牢控制在中央。
带领陈群、刘劭参酌《汉律》,制定了《新律》十八篇,史称曹魏新律或《太和律》。这次修律对秦汉以来相沿的旧律进行了重大改革,使法典的体例更为科学合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成体系法律,恢复五铢钱发行,知人善任,许多贤良能干的地方官将魏国治理得井井有条。至于大家诟病的大建宫室问题,也算找碴吧。他不是在建别宫,建什么阿房宫,是建洛阳的正宫。因为经过董卓等人的凌虐烧杀,洛阳基本成了白地。一国堂堂的首都,残破不堪。从曹操开始就在重建洛阳,曹丕在续建,曹叡亦然。不过就是前方征战的时候少建些,和平年代资源多投入些,很正常的操作啊,哪个国家不是这样。那些宫室的铺张描写,其实亦有城墙、道路、军事堡垒金墉城、水坝等一应建设在内,中国皇宫五门三殿中轴线的建设,也是魏明帝开始的。仇鹿鸣先生的专著里亦有对这方面的阐述,认为曹叡是被晋代史臣的故意书写给坑了。
他唯一要被质疑的,也就是托孤吧。但我觉得,托孤是千古难题,再强的人也无法决定身后事,强弱秦始皇,尸骨未寒,长子就被谋害致死,天下大乱,仅仅三年大秦王朝土崩瓦解;智如诸葛亮,亦不能阻止死后回军路上魏延与杨仪的自相残杀;明如李世民,亦无法想象到自己苦心安排的几个辅政大臣不久后就对他几个儿子开刀,又被他的继承人和以前的才人联手干掉。所以啊,让曹叡能预料到十年后的高平陵之乱,也有些强人所难了。
你认为正史上魏明帝曹叡厉害吗?有多厉害?
在魏国所有皇帝里,我认为魏明帝曹睿是最厉害的一人。下面我举些事例说明。
第一,曹睿是秦皇、汉武之类的皇帝曹睿早年比较坎坷,生母甄氏被父亲魏文帝赐死,他被郭皇后收养。可以说,他的处境是很难的,稍有不慎就可能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故而他少年老成,不过问政治,不与任何文武大臣来往,明哲保身。在魏文帝临死前,才指定曹睿为太子。因此,曹睿刚登基时,文武大臣对这个皇帝毫不了解。
曹睿登基后,首个接见的人是侍中刘晔。刘晔是著名的谋臣,他入宫与新皇帝谈了一天。出宫后,大臣们纷纷前来打听他对新皇帝的印象。刘晔对曹睿的评价是:是秦皇、汉武一类的雄君,只是才能略不及。
事实证明,刘晔的看法是基本符合事实的。
第二,曹睿在军事上有过人的本领曹睿刚登基,孙权便迫不及待发动进攻,兵临江夏郡。当时魏国大臣纷纷要求新皇帝出兵救援江夏。曹睿在军事上的第一次亮相,就令所有大臣耳目一新,他判断说:孙权的东吴军队以水战见长,可是他却弃船而走陆路,可见是想趁我们不备发动突袭。兵法说,进攻一方的兵力至少要是防守一方的两倍,孙权兵力不足,不会在江夏久留。
果不其然,孙权攻打江夏不下,不敢恋战,不久后引兵而去。从这里可以看到,曹睿在分析敌情上,确实非常高明。
第三,确定防御诸葛亮北伐的基本战略方针诸葛亮发动北伐战争后,魏明帝曹睿听从孙资的建议,确定对蜀作战的基本方针。这个方针就是:以防守代替进攻。把兵力布置在重要的战略据点,凭险而守,虽不足以反击,防御绰绰有余。以不变应万变,把蜀国军队拖垮,魏国就能日益强盛,形成绝对的优势。
诸葛亮兵出祁山后,关中震动。这时曹睿非常冷静、从容,他自信地说:“诸葛亮本来有险峻山地为依托,现在却自投罗网,犯了兵家之忌,这次定要击破诸葛亮。”于是他派遣张郃率五万人马驰援陇右。果然张郃不负所望,在街亭大败蜀军。当时魏国国力远强于蜀国,面对弱国进攻,很多人都认为应该反客为主,进攻蜀国。但是曹睿却能站在战略高度,看到蜀军北伐的种种弱弱,以守代攻,把蜀国拖垮,这是相当有远见的。
第四,知人善任,重用司马懿曹睿在用人上可谓知人善任,最突出的例子就是重用司马懿。
在曹操、曹丕时代,司马懿虽然官运亨通,但是却没有亲自指挥大军、独当一面的机会。是曹睿慧眼识英雄,把司马懿这把锋利的刀用在战场上,从此,司马懿有了宽广的表演舞台。司马懿一亮相,就千里奔袭孟达,打得非常漂亮,堪称三国史上一个经典战例。公元230年,由于曹真去世,曹睿把司马懿调到西线,嘱咐说:“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
为了打败诸葛亮,皇帝曹睿下发一诏书给司马懿,指示说:“一定要坚壁清野,采取守势以挫敌之锋芒。敌人进攻不能得逞,撤退也捕捉不到战机,时间长了粮食就会耗尽,又不能抢掠到物资,势必要退走。等他们撤走时,再去追击,这乃是全胜之道。”
曹睿的军事见解,实不在司马懿之下。我想,如果曹睿亲自带兵打仗,或许也是一代名将。
以上这些例子,都可以看出,曹睿的确是个非常出色的皇帝。他雄才伟略,有独立且高超的见解,有洞悉事物本质的能力,知人善任,目光宏远,堪比秦皇、汉武。
你认为正史上魏明帝曹叡厉害吗?有多厉害?
魏明帝魏叡,字元仲,曹操的孙子,曹丕的长子,与曹操,曹丕合称(魏氏三祖),但他的文采不及曹操和其父曹丕,他23岁即位,在位13年,景初二年(238年),曹叡病逝于汉阳,享年34岁,正是大好年华,可惜英年早逝,因为他的托孤不当,导至朝政动荡。历史的评价,在位其间,成功防御了,吴,蜀的多次攻伐。其间也做了不少正事,迎宗庙,禁浮华,严型法,控中枢,修宫室。可以说他的主政,让当时的国力达到了巅峰。他还是个军事奇才,能一眼看透数百米外的局势。可惜他终究是个打仗英勇,治国无方,有勇无谋的黄帝!🦄🌺🌺
你认为正史上魏明帝曹叡厉害吗?有多厉害?
当然厉害了,如果他不死,司马懿也不敢造反!
三国时期最强的一股势力当属曹魏,曹氏最强三代执政者中,唯独曹叡最受争议,那么最真实的他应该是什么样呢?
如果客观的评价这个人,那么他的身上有能力出众的地方,也有饱受诟病的恶习。
首先是说他的恶习,后人对此人的大多数了解,基本上都停留在他的那些不好的习惯上面。
历史记载说这个君主非常好色,相信这也是有一定遗传基础的,毕竟当年的曹操可是在这方面被颇多诟病。当时的曹叡在自己后宫中布置了一千多位妃子,这些人有一部分是自愿进宫,参加完“选美大赛”以后得到了君主的认可,可另一部分就是被逼迫的了。
这位君主的“爱美之心”已经达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他在平时就会以给自己的兵士征妻为由,在民间强行征调女子。
如果只是未出阁的女子也就算了,可是这些女子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有了家室的。这种强拆别人家室来满足自己的做法,一时间让很多人对他不满。
但是曹叡为了掩盖自己的目的,他提出如果对方想赎回妻子,只需要拿相等的价钱来换即可。对于一些大户来说,为了赎回自己的妻子花点钱也就算了,但是对于普通家庭,是根本没有能力用钱赎回妻子的,所以曹叡的这个做法让很多人有了怨言。
另外就是他逼死郭太后的事情。当年曹丕逼杀自己的母亲,曹叡虽然平时表现的没有什么异常,但是在心里却早就想报仇。等到后来取得太子的位置以后,手握大权的他开始逼问太后为何杀其生母,老太后因为无依无靠,面对这样的凌辱也没法再活下去。最后还有曹叡过于重视个人享受,把自己的宫殿修建的格外奢华,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国家的消耗,民众也相应的承受了很大压力。所以他的这些缺点都是比较丑恶的。
还有就是这哥们儿有点怪癖,他喜欢穿女人衣服,估计当初司马懿穿诸葛亮送的女人衣服就跟他有关系,毕竟他和司马懿可是好基友。
可如果说他完全是一个昏君,那也不太合适。毕竟在历史的记载中,曹叡还是有过一些成就的。其一是他预想到蜀汉的失败,这个君主对当时的局势非常清楚,当蜀汉倾国出征以后,他就非常清楚的认识到对方的优势变成了劣势,川蜀素来以天险拒守,抛开这些天然屏障只能得到失败的结果。
其二是与东吴的合肥之战。当时的孙权亲自带兵,大有一举拿下合肥的打算。曹魏这边很多人建议先放弃合肥,不过曹叡告诉众人,合肥、襄阳以及祁山是国家的屏障,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要坚守。并且他分析到对方这次虽然摆足了架子,但如果将士固守城防,自己这边也来了亲征支援,孙权一定会撤兵的。最后的发展也如他所料,对方得知曹叡出兵以后就果断撤退了。
其三是辽东之战。这次事件的主人公是司马懿,他受命为曹魏收复辽东地区。不过军队出征以后就遇到了天气问题,长时间阴雨让形式不怎么乐观。所以当时很多人都建议让君主下令撤军。可曹叡却让人准备更多的粮草,做好大军的后勤工作,最后司马懿也得以拿下辽东。
所以从这些方面来看,这个君主的能力还是很强的,但即使是这样,我们也不能忽略他的缺点。对于这位君主的评价应该持中性态度,好与坏不可过度偏移,他只不过不是一个完人罢了。你认为正史上魏明帝曹叡厉害吗?有多厉害?
在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中对于魏明帝曹叡的记载较为公允,认为其功过各半,但仍不失为一位有能力的君主。
甄姬之子,继承大统魏明帝曹睿,字元仲,文帝曹丕的太子。出生后受到曹丕宠爱,常在左右侍奉。十五岁时被封为武德侯,黄初二年被立为齐公,黄初三年为平原王。因为他的生母甄姬被赐死,所以没有被确立为皇位的继承人。黄初七年夏五月,文帝曹丕病重时,才立曹叡为皇太子。十七日,曹叡即皇帝位,发布大赦令。六月十四日,追谥生母甄夫人为文昭皇后。
运筹帷幄,谋算于前八月,孙权率军进攻江夏郡,江夏郡太守文聘坚守。朝臣们主张派兵救援。曹叡说:“孙权军队习惯水战,他之所以敢离开船发动陆地进攻,是希望通过趁其不备取胜。如今已经与文聘相持不下,进攻所用力量要比防守加倍,所以他最终不敢持久。”在此之前,曹叡已经派遣大臣去慰劳边境将士,为前线的士兵鼓劲打气,文聘坚守不出,不久孙权果然被迫退走。
重视儒学,任人唯贤在文化教育方面,曹叡也有自己的见解,他曾下诏说:“尊儒学重教育,这是实行王教的根本,近来负责儒学教育的官员有的不称职,这样怎么能宣扬阐明圣人之道,要用高标准选拔博士,他们的才能要能胜任侍中、常侍的职务。命名各个郡国向朝廷进举人才,要以是否通经学为首要标准。”对于儒家学说,曹叡十分重视。他曾下诏说:“世间风起的质朴与华丽,是随着教化而变化的。大乱发生以来,儒家经典传播荒废停止,后起之人进身取位,不通过学习儒家经典。这是由于教训引导的不充分,还是因为被推荐任用的人不是以品德著称的缘故呢?现在那些能够通晓一部儒家经典的郎官,具有治理民众的才能,经过博士考试成绩达到优等的,要赶快任用。那些行为浮华不务正道的,全都罢免黜退。”
深通兵法,洞察人心保塞鲜卑首领步度根和已经反叛的鲜卑首领轲比能私下串通,并州刺史毕轨上表说他将出兵以对外威胁轲比能,对内震慑步度根。曹叡看完奏折后说:“步度根是被轲比能诱惑,心里还有疑惧。如今出兵正好使这两部分人因受惊而合一部,那谈得上什么威震。”因此下诏书让并州刺史毕轨不要这么做,后来局势的发展,果然和曹叡预料的一样。
慎用刑罚,体恤人情对于刑狱之事,曹叡也十分重视,他常说:刑狱关系到天下人的性命。”所以每当遇到审理大案,常常亲自但听讼观旁听。为了让官员慎用刑罚,曹睿下诏说:“用鞭打作为惩治官员的刑罚,是为了纠正他们的怠慢,而近来却有很多无辜的人因为被鞭打而死,要减轻鞭杖的刑法,把这个诏令写进法令之中。”
以逸待劳,全胜之谋诸葛亮从斜谷出兵,屯扎在渭水南岸,司马懿率领各军前去抵御。曹睿给司马懿下诏说:“只需要依靠坚固的壁垒防守来挫败诸葛亮的锐气,使他进不能得逞,退又不能和我军作战,停留久了粮食耗尽,抢掠没有收获,就一定会撤走。等他撤了再去追击,以逸待劳,这才是大获全胜的方法。”孙权兵锋指向合肥新城的时候,曹叡拒绝了满宠撤出合肥新城的守军,把敌人引诱到寿春的做法。曹叡对群臣说道:“合肥新城是兵家必争之地,只需要固守,孙权自然不战而退。”司马懿征讨公孙渊时,曹叡坚定的支持司马懿出兵,在群臣认为公孙渊不可能被击破时,曹叡说:“司马懿能在危险时刻制定应变的谋略,擒杀公孙渊指日可待。”最终全都和曹叡预料的一样。
英年早逝,托孤司马景初三年春正月初一日,太尉司马懿回到河内郡,曹叡用驿站的快马把他召来,引进卧室内,握着他的手说:“我病的重了,把后事托付给您,希望您与曹爽共同辅佐我年幼的儿子,我能够见到你,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司马懿跪地叩头流泪,当天曹叡在嘉福殿去世,当时年仅三十六岁,二十七日安,葬在高平陵。有人说曹叡英年早逝是由于其纵欲无度,挥霍自己的精神和身体所致。在我看来,曹叡在史书记载中并无丧德之举。至于英年早逝,只有两种可能:一、先天性的遗传性疾病,其父曹丕也很早就去世了;二、被人所害,至于是谁路人皆知。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你认为正史上魏明帝曹叡厉害吗?有多厉害?
魏明帝曹叡虽然比不上曹操,但他的能力至少和曹丕是一个等级的。他在政治方面甚至要比曹丕更为出色。用“厉害”这个词语来形容曹叡,没有任何的问题。
曹叡在军政方面有很高的建树。他在位期间,曾经多次指挥曹真和司马懿抵御东吴和蜀汉的进攻。他的治国方略被广泛认可,无论是文臣还是将都对曹叡的能力表示敬佩。
即谋臣将相,咸服帝之大略。曹叡不光是能力强大,而且他还善于纳谏。无论是哪个阶级,只要是对曹叡有意见,曹叡都会非常的重视。正因如此,在百姓心目当中他有着很高的地位。
即含垢藏疾,容受直言,听受吏民士庶上书如果说其他人的评价可能还有些不客观,那么陆逊身处和曹魏敌对的东吴,他的评价可信度应该是比较高的。陆逊基本把曹叡的优点给说了一遍,他说曹叡能选拔忠诚贤良的人才,刑罚适度,而且在民间广施恩慧,就连税赋也是降低了不少。最后他甚至说曹叡比曹操的威胁更大。
即选用忠良,宽刑罚,布恩惠,薄赋省役,以悦民心,其患更深於操时。这句话可能有些夸张的成分,但是从陆逊的评价当中,相信大家应该能听到陆逊对于曹叡的认可程度到底有多高。
曹叡的确是个好皇帝。但可惜的是,他没有能坚持一生。裴松之对他的评价非常客观,他说曹叡的确是个明君,可惜只是一时的明君。
曹叡在晚年的时候,可能是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他虽然算不上是一个暴君,但是那时候的他已经没有资格被称为是一个好皇帝了。他逐渐变得荒淫无度,而且他还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所以民间他的口碑下降得非常严重。
如果说曹叡始终是这样,百姓们可能会痛苦,但是不会难以接受,百姓们之所以对他的评价那么差,是因为他从曾经的爱民如子变成了现在的实施暴政。这种对比,让很多人对他无比失望。
曹叡晚年在识人方面非常的差劲。他在死前让司马懿和大将军曹爽共同辅佐太子曹爽和司马懿都不是什么好人,曹爽后期的时候直接将自己比作皇帝,而司马懿更狠,他直接篡夺了曹家的江山。
对此,曹叡是需要负一定责任的,毕竟辅政的人员可是曹叡亲自挑选的。
不过从某种角度来说,曹叡也是非常的厉害,因为他能同时挑中两个狼子野心之辈,这个概率其实是非常低的。
咱们回到问题本身。曹叡的确非常的厉害,但是正因如此,他受到了无数人的称赞,所以在晚年的时候才会变得骄奢淫逸。
虽说这和奸臣的蛊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曹叡本人的意志的确不够坚定,这让很多人惋惜不已。如果曹叡在晚年的时候没有堕落,那么曹魏或许会在他的手里发扬光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