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韩信的刘邦是怎么打败英布的?
刘邦其实是秦末汉初军事能力最容易被低估的一个人,他的军事才能在秦末汉初的诸侯中仅仅不如项羽和韩信罢了,击败英布并不足为奇。我们说英布本人在造反时是怎么说的?“上老矣,厌兵,必不能来。使诸将,诸将独患淮阴、彭越,今皆已死,余不足畏也。”,按英布所说,刘邦年老了不乐意带兵,而派遣诸将,我害怕的韩信、彭越都死了,其他的都不足为惧。也就是说,英布眼里当世英豪,只有刘邦、韩信、彭越三人才是自己的对手。而最终是刘邦带病出征,击败了英布,符合此言。
刘邦的被低估很大一个原因在于关于刘邦的影视剧基本只渲染刘邦的痞气,而少有描绘好刘邦的豪气的,一介布衣,三年灭秦五年平楚,光靠所谓的痞气是远远不够的。
刘邦
起兵反秦与西进破秦我们说刘邦的军事能力,在起兵初期就是胜多败少(否则直接就被剿灭了),结果在出兵方与之时,留守丰地的雍齿背叛,带着作为刘邦主要根据地的丰降了魏,刘邦兵力不足,又丢了根据地,重新攻丰不下,跟章邯手下驻守在砀地的别将司马橺打了两丈,一败一胜,第二仗三日内拿下了砀地,收拢了五六千兵马,攻破了下邑,再次回师攻打丰,但大概因为丰城曾是魏国的首都,并非一座小城(也是为何前期雍齿投降对刘邦打击颇大),这次仍然没能攻下,于是刘邦找到项梁,项梁给了刘邦五千兵马,这次攻下了丰。
之后项梁命刘邦和项羽一起 跟秦军作战,数次战斗都是大破秦军,有人说会不会主要是项羽的功劳?并非如此,刘邦手下的曹参在此段时间就是多次立功,两次击败章邯,迁为五大夫,樊哙在濮阳击章邯一战也属于攻城先登,雍丘之战斩杀李斯之子李由的又是刘邦部下的曹参。而战后怀王封刘邦为砀郡长、武安侯,项羽则是长安侯,两个人受封的级别相同,再次证明了刘邦在这数战中立有大功。
刘邦与项羽
之后则是西进灭秦,西进灭秦一战决不是很多人想的那样是捡漏,西进灭秦是楚怀王部署的军事任务,而非所谓的刘邦主动趁虚而入,当时秦军仍然强盛(巨鹿之战都还没打呢),怀王手下诸将哪怕是听有“先定关中者王之“的赏赐也不敢西进,唯独项羽因为叔父项梁被杀,急着报仇,特别希望怀王把西进灭秦的任务交给自己。但诸将认为项羽残暴,所过无不残灭,由他西进秦人肯定不会依附,于是刘邦接手西进灭秦这项极艰巨的任务。
刘邦西进灭秦的军队兵力极少,一开始可能只有几千人,因为打到陈留时还不足万人,这还是一路上收拢陈涉和项梁的残兵败将的结果,但刘邦在一开始就在城阳与杠里击败了阻拦他的王离的军队,王离部就是当年蒙恬驻守在长城的部队,绝对是秦军的精锐。
刘邦
西进破秦打了一年多,并非是一两个月就完成了(若真是如此才符合所谓的乘虚而入),连刘邦这么一只几千人的部队在最终破秦之后都扩充到了十万人,秦国作为当时统治者,最富庶的基本盘关中尚在,一年多的时候怎么可能不继续招兵?刘邦在攻打宛城之时,张良说”秦兵尚众“,宛城投降后,靠着宛城强大的人力物力,刘邦引军向西,战无不胜,无不下者,而刘邦对百姓不虏掠,也赢得了秦人的民心。入了武关,此时”秦军尚强“,而刘邦在蓝田数次大破秦军,这才消灭了秦军在关中最后的抵抗力量。
还定三秦、破赵的主要功劳均在刘邦楚汉战争中由于刘邦得了韩信,就出现了楚汉战争刘邦就是靠着韩信打的谣言,这里我澄清两个分别是还定三秦与破赵,首先是史记的《高祖功臣侯者表》,一般认为这个年表是司马迁直接把汉朝官方档案照搬了过来,这个表记录了跟随刘邦平定天下功臣主要的功劳,韩信那一栏里是”别定魏、齐,为王,徙楚“,也就是说韩信的主要功劳被定性为灭魏和灭齐,而韩信本人的淮阴侯列传中也没有说韩信亲自参与了还定三秦之战。
韩信
很多人认为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从而还定三秦,然而事实上,最早说韩信亲自参与指挥作战的是元杂剧,史记和汉书中最多也只是说韩信为刘邦出谋划策,刘邦听信了这个计划,按照计划出兵。但是首先这里的韩信是韩王信还是后来的楚王韩信在史记中是有不同说法的,史记集解的注释是认为指的是韩王信,这里我们不争论。
具体操作上,韩信是建议刘邦”从故道还“就是按照旧道进攻陈仓,但事实上,这个计划实施并不成功,陈仓已经被章邯堵住了,这时候刘邦手下的赵衍“言从他道,道通”,随后刘邦数败章邯,平定陇西、北地、上郡等地,击败三秦王。至于历史上的韩信,他对定三秦的战术部署其实是失败了的,是刘邦临时变计才成功。何况退一步讲,就算韩信的计划成功,赤壁之战黄盖向周瑜献计,从而破曹军,难道主要功劳就从周瑜变成了黄盖?
还定三秦
另外是关于灭赵之战,因为背水一战这个成语,灭赵的主要功劳成了韩信,但前文说了汉朝官方给韩信的主要功劳定性是灭魏和灭齐,为何灭赵不算?因为灭赵是两路并行,张耳、韩信一路,刘邦一路,刘邦这路参考《傅靳蒯成列传》记载
(靳歙)别之河内,击赵将贲郝军朝歌,破之,所将卒得骑将二人,车马二百五十匹。从(汉王)攻安阳以东,至棘蒲,下七县。别攻破赵军,得其将司马二人,候四人,降吏卒二千四百人。从(汉王)攻下邯郸。别下平阳,身斩守相,所将卒斩兵守、郡守各一人,降邺。从(汉王)攻朝歌、邯郸,及别击破赵军,降邯郸郡六县。还军敖仓”
此战中靳歙跟着刘邦破朝歌、下棘蒲、降邯郸。在灭赵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祖功臣侯者表》还记载了召欧“以中涓从起沛,至霸上,为连敖,入汉,以骑将定燕,赵,得将军,侯”,作为刘邦部下的召欧在灭赵一战中立功封侯,可见功劳必然不小。
因此,韩信井陉之战时,本质上赵国已经在两路夹击下成了孤城,韩信背水一战灭赵看着是传奇,但其实不符合史实。所以灭赵战争,韩信并未被当作主要功臣被计入《高祖功臣侯者表》。相反刘邦一路攻城略地,才该是灭赵的最大功臣。
汉灭赵之战
至此,我想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刘邦的军事才能本就极强,你可以说他不如韩信、项羽,但和英布相比,英布自己都是以为刘邦不会亲自出征,这才敢造反的,而刘邦亲征,英布战败也没什么奇怪的了。
没有韩信的刘邦是怎么打败英布的?
英布是秦末汉初时期,唯一一个以囚徒身份拜君封王的人,英布能够被封王,完全是凭借个人勇猛及战功卓著 。
英布是受过黥刑的人,也就是在脸上刻字的刑法,这在当时是一种侮辱,因为在脸上刻字是一辈子都洗刷不掉的耻辱,等于是将耻辱一生示人。
但英布不以为然,在为算命先生曾给英布算过一卦:只有在英布受过黥刑后,才会被封王 ,这也成为英布一生的奋斗目标 。
英布曾在骊山秦始皇陵墓服刑,秦末乱世时,英布逃出骊山,带着一帮囚徒和亡命之徒开始当盗贼,陈胜吴广起义后,英布也聚集了几千人开始反秦 。
英布后来投靠了吴芮,并当了吴芮的女婿,在反秦战争中后来又投靠了项梁,因为在对景驹和秦嘉的战斗中表现异常勇猛,被封为当阳君。
然而,英布一生最辉煌的战役就是巨鹿之战,在巨鹿之战中,英布和蒲将军作为项羽的前锋,是第一批渡过黄河与秦军主力交战的人,在英布站稳脚跟后,项羽才率军渡过黄河参与巨鹿之战 。
可以说巨鹿之战,英布才是首功,而且是硬功劳,完全是靠硬碰硬拿下来的功劳,没有一丝的水份,因此英布也成为项羽直属手下中,唯一一个被封王的人,在项羽分封天下时,英布被封为九江王 。
楚汉战争爆发后,英布因为没有全力支援项羽平定齐国之乱,而受到项羽的责备,后来在刘邦使者随何的劝说下,英布投靠刘邦,正式背叛楚国和项羽。
项羽派出龙且攻打背叛自已的英布,英布被龙且打得大败,只身逃到刘邦处,这一场被龙且击败的大仗是英布一生第一次重大失败 。
在楚汉战争晚期,英布收集自已的残余部队,再加上刘邦支援的军队,一起协助刘邦在垓下之战大败项羽,直到刘邦统一天下 。
刘邦统一天下后,由于各种原因,相继消灭了燕王藏荼、楚王韩信、梁王彭越、韩王信、燕王卢绾等异姓诸侯王,英布目睹异姓诸侯王相继被消灭,心中恐慌不已,暗中己有反心。
再加上有手下告发英布谋反,英布也加速谋反行动和公开化,这一年已经是公元前196年,英布曾经说过,他一生中最怕三个人,分别是:韩信、彭越和刘邦 。
英布以为自已的造反,刘邦不会御驾亲征,只要刘邦不来,英布就不担心自已会失败,英布为什么这么怕刘邦?
因为刘邦实际上秦末农民起义一直到楚汉战争中军事能力仅次于项羽和韩信的人,如果有人辅佐刘邦,刘邦的军事能力甚至不输项羽和韩信 。
三年楚汉战争,刘邦根本就没有韩信,不是照样第一个打进函谷关,刘邦没有韩信,照样击败了王离和长城军团,以及赵贲和秦国中央军团 。
在三年的楚汉战争中,刘邦完全是靠自已的能力打出来的,成为整个天下实力仅次于项羽的第二大势力,有韩信什么事吗?
就算是四年楚汉战争中,在正面战场死死扛住项羽的人正是刘邦,项羽这个千年一出的战神,在与刘邦的对峙中,愣是没有跨越荥阳一线,这不正是说明刘邦的军事能力之强吗?
所以英布才会说出天下只怕三个人,其中就有刘邦的那句话,整个天下能够独自顶住项羽四年攻击而不倒的人,唯有刘邦,就算是韩信都不行 。
英布能不怕吗?
英布很怕刘邦,而刘邦偏偏就来了,这仗英布不输才怪,主帅在声势上就已经害怕了,基本上也宣告了英布的失败 。
至于那个夏侯婴的门客薛公所说上、中、下三策,无论英布用哪一策,都是失败的,因为英布根本就没有能力,也没有实力与刘邦,及刘邦所建立的汉朝对抗。
就算刘邦去世,吕后掌权都可以干掉英布,吕后手下可有曹参、樊哙、周勃、灌婴等人,都可以带兵击败英布,因为英布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
所以,有没有韩信,刘邦都能打败英布,其实没有刘邦,吕后都能打败英布。
没有韩信的刘邦是怎么打败英布的?
公元前197年,对于西汉来说是个多事之秋,这一年刘邦的父亲去世,掌管代、赵两国兵权的代相国陈豨拒绝入京吊丧,谋反之意昭然若揭。随后,刘邦率军亲征,就在刘邦与陈豨在代国作战的同时,吕后在长安将淮阴侯韩信诱杀于长乐钟室。由此,拉开了汉初三大名将先后被灭的序幕。(韩信剧照)
公元前196年,陈豨被灭后,刘邦与吕后合谋,灭梁王三族,并且将彭越的尸体垛成肉酱,而且特意送达淮南王英布一份儿。刘邦此举,让本来顿感唇寒齿亡的英布毛骨悚然,于是英布积极备战,以备不时之需。
同年秋天,英布举兵,刘邦御驾亲征,最终双方大军在蕲县以西的会甀决战,英布大军溃败。随后,英布收拾率残部继续与刘邦对战,无奈回天无力,只能且战且退。最后,走投无路的英布逃往岳父吴芮的封地长沙国。结果,吴芮之孙吴回为向刘邦表示忠心,将英布诱杀于番阳一带乡里。(刘邦剧照)
那么,刘邦是怎么打败英布的呢?个人认为有三点原因:一、刘邦有较强的军事才事;二、英布的战略失误增加了刘邦取胜的砝码;三、刘邦有必胜的勇气与决心。下面逐一分析。
一、刘邦较强的军事才能纵观刘邦的建国历程,他的军事才能并不是很抢眼,加上他为人比较圆滑厚黑,所以总给人一种投机取巧、坐享其成的感觉。其实这是一种偏见,而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不过两点:一是他的对手项羽太过强大,二是大将韩信又太过出彩。这样一来,刘邦的锋芒自然就被掩盖。
事实上,刘邦在三年的灭秦战争中斩获颇丰,胜多败少,并且第一杀入关中,逼秦王子婴献玺投降。接下来在四年的楚汉战争中,刘邦尽管屡战屡败,但是还是与项羽死磕到底,从而为韩信开辟大后方赢得有利时机。反观那些久经沙场的老将,一经与项羽对战,不外乎举手投降、一蹶不振。
汉朝建立之后,燕王臧荼、韩王信、代相国陈豨等人相继谋反,刘邦则每次带兵亲征,坐镇指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叛乱平灭。特别是在剿灭韩王信的同时,刘邦还率32万大军与匈奴冒顿单于的40万精兵上演了一场巅峰对决。虽然,最终中计被围白登山,但刘邦的雄心壮志以及在军事上的自信是不可忽视的。因此,以刘邦的军事水平战胜英布,并不意外。
二、英布的战略失误,为刘邦取胜增加砝码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刘邦在出征前,滕公夏侯婴为刘邦举荐了一个高人,此人名薛公,是夏侯婴的一名门客。薛公为刘邦分析了英布三条对抗汉军的策略,分上中下三策:
上策,向东攻吴,向西占楚,北上吞齐占鲁,然后胁迫燕、赵按兵不动,隔岸观火。
中策,向东攻吴,向西占楚,吞韩占魏,掌握敖仓粮食,阻塞成皋通道。
下策,向东攻吴,向西夺下蔡,送辎重回越,自己回长沙。
如果英布采用上策,殽山之东,尽归己有;如果采用中策,胜负难料;如果用下策,英布必败。结果,薛公一语中的,英布偏偏走了下策,也注定了刘邦的胜利。(英布剧照)
三、刘邦有必胜的勇气与决心英布谋反,对于刘邦来说是忧喜交加。忧的是,面对每况愈下的身体,对于这场战争有些发怵。喜的是,他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将最后威胁汉室江山的异姓王肃清。而此时,刘邦正又陷入改立太子的困绕,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因此,刘邦有些踌躇不前,更加暮气沉沉。
后来,刘邦心生让太子刘盈代父出征的念头,因为让刘盈对阵英布无异于以卵投石,如此正好解决了废立太子的难题。不过,吕后很快识破刘邦的用心,于是大哭大闹,横加阻拦。无奈,刘邦爬下病床,再战英布。
此战关系到大汉江山的生死存亡,刘邦已经没有了退路。因为,刘邦已经预感自己来日无多,所以必须在有生之年扫除最后一个后顾之忧,为子孙后代营造一个延续江山的安稳环境。这样一来,刘邦必然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气和决心,置英布于死地,而自己后生。
总结:刘邦消灭项羽之后,改封齐王韩信为楚王,从此韩信没有为刘邦带过一兵一卒,更没有随刘邦征战各异姓诸侯,就连声势浩大的汉匈初战,做为战神的韩信都遗憾缺席。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韩信的时代已经结束,所以他对刘邦在平判异姓诸侯中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没有韩信的刘邦照样收拾英布,没有韩信的地球照样还转,太阳也照常升起。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其他看法!
没有韩信的刘邦是怎么打败英布的?
英布与韩信、彭越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韩信与彭越之死,都是被诱擒,只有英布是起兵作乱。作为一代名将,英布何以败在刘邦之手呢?
第一,英布为什么要造反?应该说,英布的造反,是被逼的。
西汉开国后,刘邦便着手解决异姓诸侯王,而韩信、彭越先后惨死,更让淮南王英布如坐针毡。这是一个人人自危的年代,即使你自己认为坐得正,行得端,也无法防止有人在背后插上一刀。韩信不是遭告密吗?彭越不是遭告密吗?只要咬定你谋反,那就百口莫辩了,司法官员自然会网罗罪证,无中生有。
又一名告密者出现了。淮南国中大夫贲赫举报英布准备谋反,刘邦派人前往调查事实。英布大为恐慌,彭越的下场历历在目,自己如不先下手为强,只能坐以待毙。就是死,也要像英雄一样死在沙场,怎么能像韩信、彭越死得那么窝囊呢?事到如今,不能不反了。于是,英布起兵叛乱。可以说,英布的叛乱,完全是出于恐惧的自保。
第二,英布失败的原因之一:没预料到刘邦亲征我们常说汉初有三大名将,即韩信、彭越、英布,实际上这种说法并不严谨,因为忽略了还有一个名将,这便是刘邦。由于刘邦是皇帝的身份,所以很多人忽视他的另一个身份,他也是一名出色的将领。
在反秦战争与楚汉战争中,刘邦是打得不少漂亮的战。从指挥作战的能力上说,刘邦比不上项羽、韩信,但与彭越、英布是差不多的。英布在发动叛乱后,对时局的估计是错误的。他认为韩信、彭越已死,有能力与自己对抗的人,只剩下刘邦。但他认为刘邦不可能亲自指挥作战,为什么呢?
其一是刘邦已经当了皇帝,一国之君,地位已经不同过去,天子亲征的事,自古以来都是极少的;其二刘邦已经过了六十岁,在古代这已经算老人了,亲自领兵可能性很小;其三刘邦是个比较贪图享乐的人,现在当了皇帝,后宫美女那么多,他哪里想带兵打仗呢?
然而,英布的判断完全错误。刘邦的确是个很了不起的皇帝,没错,他当了皇帝,又老迈了,还好色,但他还是一直战斗在最前线。在中国两千年历史上,像刘邦这样当了皇帝还四处领兵打仗的皇帝,的确十分罕见。
英布的这一误判,是相当致命的,直接导致其战略上的保守性。
第三,英布失败的原因之二:战略上的保守性英布把刘邦想象为一个安于享乐的皇帝,实际上这反应了他自己的内心。实际上,追求安逸的人不是刘邦,而正是英布自己。如果不是被逼无奈,英布也断然不会反叛。
实际上,自从秦末战争结束后,英布就不求进取了。他满足于当一个诸侯王,因而在楚汉战争中,一直想保持中立,超然于各派斗争之外。只是后来时局的发展,让他不得不做出选择,他最终选择刘邦一方。
因为雄心丢了,格局自然就小了。英布起兵叛乱,无非是为了保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并没有更大的雄心。因此,在对抗刘邦上,他并没有争夺天下的雄心,使其战略上显得很保守,格局十分小。
对英布来说,最好的战略是趁刘邦势力在东方比较薄弱时,向北发展,攻齐取鲁,传檄燕赵,占据东方半壁江山,与朝廷分庭抗礼。西汉成立之初,东方的地盘多为异姓诸侯所瓜分,在这里朝廷的掌控力相对是比较弱的,兵力也较弱。如果英布能确立攻略东方的战略,先下手为强,席卷东方,则有足够的地盘与刘邦抗衡。但他并没有这样做,他只想保住自己的地盘,如此一来,便先手尽失了。
第四,英布失败的原因之三:没有提出合理的政治诉求英布起兵造反,是因为刘邦剪除异已,迫害异姓诸侯王。要知道这些诸侯王,包括韩信、彭越、英布等人,都为大汉帝国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如果英布在起兵之时,传徼天下,抨击刘邦残害功臣,呼吁各地方势力团结起来反对,那么一定能争取到不少的同情。但英布却没有这样做。
当刘邦率部亲征,与英布在战场上相遇时,刘邦责问道:“你为什么要叛变?”英布答说:“老子也想当皇帝罢了。”大家看到没有,从这里可见英布的政治头脑是何等简单。要知道当时刚刚经历秦末战争、楚汉战争,天下人都渴望和平,不想打仗了。英布把反对刘邦的理由,简单说成自己也想当皇帝。问题是,你想当皇帝是你的事,士兵们管谁当皇帝,只要安居乐业就好了。
因此,英布造反的理由,不足以说服别人。他本可以正义辞严地指责刘邦残杀功臣,把战争的责任归于刘邦,让自己站在正义的一方,把刘邦置于邪恶的一方。可是英布这个猪脑袋,说的理由居然是老子也想当皇帝,那么就坐实自己“叛乱篡权”的本质,试想想,谁会响应你要当皇帝的口号呢?
英布以一个诸侯国对抗中央大帝国,本来在兵力、地盘、人口、经济上都居于劣势,又没有政治上的号召力,焉能不败?故而一战下来,没有人愿为其效死,很快就土崩瓦解,最后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没有韩信的刘邦是怎么打败英布的?
英布和韩信、彭越是汉初三大名将,淮南王英布造反时曾认为韩信、彭越己死,再没有什么汉军将领可怕的。其实汉军中曹参、灌婴、周勃、樊哙等都是很厉害的将领。张良、陈平等智谋都是非常厉害的。项羽曾封英布九江王,英布叛楚归汉时候曾被楚军龙苴打的大败族灭。英布逃到刘邦处重新东山再起了。
西汉政权建立后,韩信、彭越等被刘邦除掉后让英布很惊恐,尤其把彭越做成肉酱更让英布恐怖、愤怒。恰巧英布怀疑一名爱妾跟御医贲赫有染,贲赫惊恐逃到刘邦处控告英布谋反。英布索性起兵造反。
英布造反失败原因薛公分析很透彻。薛公是夏侯婴门客,原楚国令尹。刘邦问计于薛公,薛公说:“英布造反不值得奇怪。假使英布计出上策,山东地区就不归汉王所有了;计出中策,谁胜谁败很难说了;计出下策,陛下就可以安枕无忧了。”刘邦说:“什么是上策?”薛公回答说:“向东夺取吴国,向西夺取楚国,吞并齐国,占领鲁国,传一纸檄文,叫燕国、赵国固守他的本土,山东地区就不再归汉王所有了。”刘邦再问:“什么是中策?”薛公回答说:“向东攻占吴国,向西攻占楚国,吞并韩国占领魏国,占有敖庾的粮食,封锁成皋的要道,谁胜谁败就很难预料了。”刘邦又问:“什么是下策?”薛公回答说:“向东夺取吴国,向西夺取下蔡,把辎重财宝迁到越国,自身跑到长沙,陛下就可以安枕无虑了。汉朝就没事了。”刘邦说:“英布将会选择哪种计策?”薛公回答说:“选择下策。”刘邦说:“他为什么放弃上策、中策而选择下策呢?”薛公说:“英布本是原先骊山的刑徒,自己奋力做到了万乘之主,这都是为了自身的富贵,而不顾及当今百姓,不为子孙后代考虑,所以说他选用下策。”刘邦说:“说的好。”赐封薛公为千户侯。
最终,英布军和刘邦军交战,英布军失败,英布率百余人逃跑,被第二代长沙王吴回诱杀。
刘邦在平叛英布军过程中中了箭伤,刘邦的死跟中箭伤有关。
刘邦是军事家,在反秦起义过程中战绩一般,连反叛的雍齿打起来都费劲;楚汉战争,跟项羽交战胜少败多,有时候很狠狈,但是西汉政权建立后,在跟反叛的诸侯军队交战过程中战绩很好,基本都取得胜利。
英布骁勇善战,是名将,反叛刘邦由于战略战术不得当,没有朝廷军队强大,反叛时机不太好等原因最终失败。
没有韩信的刘邦是怎么打败英布的?
得亏刘邦把英布打败了,要不然刘邦可能会被人说成是压根不会打仗了,毕竟输给过西楚霸王项羽、还输给了匈奴冒顿单于。
《史记》上关于刘邦跟英布这场战争记录得还是比较详细的。
公元前197年,陈豨谋反,没想到却一起“连累”汉初三大名将也先后被“处理”了先是韩信被怀疑与陈豨合谋被吕后和萧何设计杀了,随后,彭越因没亲自带兵跟刘邦一起去打陈豨,惹怒了刘邦。平叛回来后,刘邦就把彭越给拿了,并贬为平民,结果彭越路上却遇到了吕后,本为为吕后能为他求情,却不想直接走进了鬼门关,不但被杀,还被剁成肉酱。
为了警示各诸侯,每人发一份彭越牌肉酱,英布自然是重要照顾对象。英布一看,跟自己并称的两位都挂了,自己也不远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铤而走险,于是,英布直接就反了。
英布的进攻路线按照英布的设想,刘邦是不大可能御驾亲征的,而彭越和韩信都不在了,他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可怕了。
不过,真打起来,英布还是先找的软柿子捏,紧挨着他的就是刘邦的一个远房的亲戚荆王刘贾,轻轻松松把刘贾打跑,顺便接收了他的军队。然后就奔着楚元王刘交的楚国去了,楚国兵分三路,想得挺好,一路挨打,两路支援,结果却是一路挨打,两路跑得快。英布这个反造得倒是挺顺利的。
可是,等他再回身的时候,就碰到刘邦了,地点在蕲县,现属于安徽省宿州市。
刘邦碰到英布也不是很有底,毕竟久经沙场的老将,手底下也多是精兵强将,刘邦自然不想直接硬碰硬,于是先是选择了躲进庸城壁垒,以防为主,想着以逸待劳。可是刘邦仔细看英布的排兵布阵,这不就是当初项羽摆的阵么,刘邦真看越烦,就跟英布喊话:“好好地造什么反呢?”英布竟答:“我想当皇帝呀!”
刘邦怒火中烧,于是,就指挥大军出击。结果,英布的军队不过是纸老虎而已,随便随便就被刘邦打败了。英布只带了一百多人逃了,结果还被长沙王给骗了,诱杀于番阳一间民宅里。
刘邦胜利原因刘邦一击即胜,无外乎两个原因:
1、刘邦也不是吃素的,领兵打仗这些年练得也是相当不错了。
2、民心所向。从战国七雄就开始打,到了秦国还要打匈奴、南越,紧接着就是陈胜、吴广起义、反秦战争、楚汉战争,这仗打得也够烦的了。统一已经成为了这一时代的主流,所以这种逆潮流的谋反,成功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毕竟,刘邦的统治还是相当不错的。
所以,有没有韩信,都不耽误刘邦胖揍英布,而且是轻松加愉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