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赤壁之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赤壁之后怎么屡战屡败?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这里是吟风社,荟聚文史爱好者,致力于持续输出文化、历史等领域优质内容。

这是个伪命题,曹操在赤壁之战前并非攻无不克,在赤壁之战后也不是屡战屡败。

首先,曹操在赤壁之战前的败绩并不算少,比如荥阳之战,被徐荣所破,士卒死伤甚多,曹操和其坐骑也被流矢射中,幸得曹洪换马,才逃过一劫;濮阳战吕布,被吕布的骑兵所破,出城门时,坠马,左手掌被烧;宛城之战,这个都熟悉,长子曹昂、侄儿曹安民、爱将典韦尽皆殒命,此外局部的失利亦不少,比如讨黄巾时,曹操行视战地,被黄巾突然袭击,鲍信战死;官渡之战时与袁绍分营对垒,战不利。所以哪来赤壁之战前的战无不胜呢?攻无不克更是扯蛋,打宛城都打了三次。

既然第一个结论是错误的,那在看看第二个结论,曹操在官渡之战后是否屡战屡败。

建安十六年,曹操大破以韩遂、马超为首的关西十部联军,斩成宜、李堪等,同年十月,破安定,降杨秋;建安十八年正月,进军濡须口,攻破孙权的江西大营,擒获孙权的都督公孙阳;建安二十年,曹操西征张鲁,同年五月,攻破河池,杀氐王窦茂,七月,破阳平关,大破张卫,斩其将杨任,建安二十二年,再战孙权,孙权称臣请降;建安二十四年,率大军救援樊城,途中平定孙狼等民变。

所以赤壁之战后,曹操胜仗也不少,拿下了凉州,汉中是得而复失,此外,后期曹操没有像前期那样险些丧命的记录。

所以结论很明显,这个问题是错误的结论,自然无法得出正确的推断。

曹操赤壁之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赤壁之后怎么屡战屡败?

赤壁之战是曹操最接近能够一统天下的时候。如果这会儿刘备和孙权真的被曹操击败的话,曹操都不需要派兵马,只需要一封书信就能收降全国其他势力。这时候西凉的军阀,比如马超、韩遂他们,名义上都是听从朝廷号令的。除此以外,就剩下汉中的张鲁和益州的刘璋。这二位其实早都有投降曹操的心思了。

曹操赤壁之战之后,自己这会儿也已经50多岁了。没有了自己年轻时候的雄心壮志,但也并不是屡战屡败,其中也消灭了西北割据的各个军阀们,从汉灵帝以来,凉州其实一直都反复叛乱,不怎么受中央的管理。曹操能够平定凉州也是很大一件功劳。

然后主要是汉中之战的失利,让曹操发现没办法一举消灭刘备。濡需口之战,发现没有强大的水军也很难攻克江东。这两件事让曹操明白了自己很难在有生之年完成统一天下的夙愿了。

建安十八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国都于邺城。魏国拥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将军等百官。这会儿开始曹操的心思就已经不在对外作战上了。而是想着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和解决宫廷内部斗争以及培养接班人的问题。曹操晋升为公,是破坏了汉朝老规矩的,已经有了明显的僭越举动。很多氏族尤其以荀彧为首,都是极力反对曹操这样做的。

所以曹操老年以后,主要的精力都需要在内部斗争分歧上。确认了立曹丕为太子以后,也要搭建太子领导班子,解决给自己死后权力交接的问题。

曹操赤壁之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赤壁之后怎么屡战屡败?

我是小莹,感谢阅读!

东汉末期,魏蜀吴三足鼎立,而其中又以魏最为强盛。曹魏能独占鳌头,与其强悍的军事实力密不可分。作为执政者的曹操精通兵法,善用谋略,数次战役都可圈可点。曹操曾平定黄巾,降服吕布,于官渡之战大败袁绍。曹操的军事才能不容小觑。但是赤壁之后,曹操却屡战屡败,这是为何呢,我总结了四点。

一、蜀吴联手抗魏

曹魏的强大已然让蜀吴的统治者心生忌惮,蜀吴联手抗魏,曹操无法以一敌二。官渡之战后,曹军几乎势如破竹,又在长坂坡大败刘备。刘备已然不成气候,曹操便想乘胜吞并江东。曹操的如意算盘虽然打得很好,但是吴蜀的有识之士却不愿让曹操如愿以偿。当时,东吴多主和派,唯独周瑜鲁肃两人主张与曹魏一战。鲁肃又以一己之力说服刘备,与蜀国结盟,而诸葛亮也正有此意,双方一拍即合。魏国虽然实力强悍,但是蜀吴合力仍可与魏国一战。曹操本就因人多势众而托大,加之蜀吴合力抗魏,曹操也就只能折戟于赤壁。

二、作战时机不利

曹操后期的作战失败也与时机不利有关。作战不仅只靠军事实力,也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在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并未就此放弃,很快卷土重来,南征孙权。曹操已经攻破了孙权在江北所设的营寨。孙权不得已亲率七万大军与曹操对峙,但是相比曹操的四十万大军,几乎是以卵击石。但是江东乃水乡,多水上作战,而魏国士兵多是北方人。如此一来,曹操想取胜便极为艰难。加之春雨瓢泼,曹操不得已撤军北还。

曹操后期以攻为主,对于以逸待劳的敌人而言,无疑是不占优势的。夏侯渊与蜀军争夺定军山一地,但是却被黄忠所斩杀。曹操眼看下属无法夺取汉中,便自己率军亲征。刘备深知曹操实力,不愿与他硬碰硬,便加固城墙和堡垒。刘备避不出战,曹操也没有办法。魏国士兵多,最适合速战速决,否则数十万大军的粮草等问题都难以解决。曹操与刘备相持数月,终究难以拿下汉中。

三、兵力分散

魏国幅员辽阔,外在的敌人更多,不光与蜀吴对战,因而兵力比较分散。曹操在与刘备争夺汉中之时,刘备亲自率军前来,夏侯渊不敌刘备。曹操因此坐镇长安,亲自督战。与此同时,边塞并不消停,硝烟又起。曹操将曹彰等猛将派去北征,对抗乌桓鲜卑的联军。如此一来,不仅将领被分散到其余地方,兵力也随之分散。这样的局势对于曹操而言无疑是不利的。

四、自身原因

当然曹操后期的屡战屡败也与其自身因素相关。后期曹操年事已高,赤壁之战时,曹操已是五十四岁高龄。曹操的身体素质大不如前,自然战绩也就不如以前辉煌。另外,曹操此时已经是名为臣子,实为人君,加之魏国一家独大,曹操难免会比较自大。骄兵必败,曹操的失败也与此相关。

尽管曹操后期的败绩较多,但也不能因此否定他的军事才华。他精通兵法,又善于用兵,对北方的统一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是值得称道的枭雄。

曹操赤壁之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赤壁之后怎么屡战屡败?

您好,很高兴分享观点。

曹操在赤壁之战前攻无不克有以下几点:

1、曹操率先将汉献帝迎到许昌。这样在政治上曹操占据主动。他可以奉天子讨伐不臣的割据势力。

2、因为天子在许昌,很多对汉室还有好感,抱有希望的仁人志士都投奔到曹操处。其中有荀彧等,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成为了曹操的左膀右臂。曹操实力迅速扩张。

3、曹操在官渡打败了北方最强的袁绍。这为他最终扫平北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此战以少胜多,更是大涨了曹操的士气。

曹操赤壁之战失败在于

1、以疲兵攻打孙权、刘表。在扫平北方不久之后,就急于毕其功于一役。想趁势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

2、刘表的“及时”死去,令曹操意外的收获了刘表的地盘以及刘表的水军。轻易的取得荆州,麻痹了曹操,误以为南征将轻而易举。

3、水师的获得,对曹操是一把双刃剑。水军增强了曹操的军事实力,但是在不了解水战的情况下就不得不依赖原刘氏集团对水师将领。

4、投降将领短时间内与曹操的磨合存在问题。战争中会有很多变数,战事不利的时候,磨合不成熟就会导致重大损失。

曹操急于求成的心态、之前逆境取胜袁绍以及轻松取得荆州等因素,最终导致赤壁之战的失败。

赤壁之战失利之后,刘备与孙权的关系还处于蜜月期。曹操暂时也没有能力再次南下,处于守势。其实当实力强的人处于守势是,也是最危险的时候,一旦时机成熟,他随时会再度出击。所以不能片面认为曹操赤壁之后屡战屡败。

曹操赤壁之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赤壁之后怎么屡战屡败?

东汉末年曹操扫除北方势力是靠自己能力,曹操是个军事家、政治家、军事能力很强,农业方面也有功劳,国家整体战略制定者比较突出,但后期战术方面估算不足,最终没有统一三国,如果郭嘉不死,曹操有生之年能现实统一三国。曹操孙子曹睿也很聪明,曹睿执政是魏国国力最辉煌时期,可惜36岁就死了,不然也不会出现三国归晋。在这里我要插句话,晋朝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最黑暗时代,八王之乱,五胡乱华,民不聊生。从曹丕执行九品中正制以来,士族统治中国从晋朝开始整整600多年历史动乱直到隋朝结束。

曹操赤壁之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赤壁之后怎么屡战屡败?

没有屡战屡败吧。

赤壁之战是三足鼎立的开始,之后进入了一个稳定时期,三方互有胜负。

只不过三足鼎立局面形成,互相掣肘,谁也没有太大的得利,进入了一个拉锯战斗心眼为主的时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