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蒙白衣渡江,杀死关羽这么好的战绩,为什么没有名留千史?

题主从哪得出吕蒙没有名留青史的结论?事实上吕蒙不但名留青史,而且成为了中国古代将领勤补拙、笃志力学的代表,白衣渡江更成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经典战例。

首先驳斥回答一堆胡说八道的,吕蒙和关羽根本没有私仇,所谓吕蒙和关羽结怨纯属新三国胡编的,当时夺取荆州也是整个东吴的战略,而非吕蒙一人之计。

孙权认为吕蒙之功绩胜过鲁肃,盛赞其:

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于子敬。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说计谲郝普,生擒关羽是吕蒙最得意的两大杰作:

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擒关羽,最其妙者。初虽轻果妄杀,终于克己,有国士之量,岂徒武将而已乎!

燕武宣帝慕容廆认为吕蒙、凌统是江表贤俊的代表。

唐朝名臣魏元忠认为吕蒙与陈汤、马隆、孟观都是出身贫贱,却立下盖世功勋的。

到了后世唐朝建中三年(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吴武威将军南郡太守孱陵侯吕蒙”。 同时代被列入庙享名单的只有张辽、关羽、张飞、周瑜、陆逊、邓艾、陆抗而已。到了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吕蒙。

在北宋年间张预编纂的《十七史百将传》中,吕蒙亦位列其中,其中对吕蒙的评语是:

孙子曰:“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蒙料贼必遁而柴险得马。又曰:“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蒙因邓元之而降郝普。又曰:“攻其无备。”蒙令关羽撤兵而袭南郡。又曰:“法令孰行?”蒙乡人盗笠而斩之是也。

在南宋洪迈编纂的《容斋随笔》中,将吕蒙与周瑜、鲁肃、陆逊并称为东吴四英,至此便有了东吴四英杰的称呼。

孙吴奄有江左,亢衡中州,固本于策、权之雄略,然一时英杰,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人者,真所谓社稷心膂,与国为存亡之臣也。

南宋学者程公许则认为吕蒙智勇绝伦,足以独当一面。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写了三首诗盛赞吕蒙,分别是::①养子当如孙仲谋,吕蒙谈笑便封侯。 白衣摇撸真奇计,一举荆襄取次休。 ②一笠覆官铠,犹然遭重刑。荆州万民心,从此俱安宁。③势去人离奈若何?休言百万甲兵多。吕蒙预定招降计,绝胜张良散楚歌。可惜这些诗后来都被毛宗岗删除。

毛主席则评价:吕蒙如不折节读书,善用兵,能攻心,怎能充当东吴统帅?我们解放军许多将士都是行伍出身的,不可不读《吕蒙传》。

如此多的酷评,何谈吕蒙没有名留青史?

吕蒙白衣渡江,杀死关羽这么好的战绩,为什么没有名留千史?

吕蒙是东吴继周瑜、鲁肃之后的第三任大都督。他留下的典故不少,吴下阿蒙,刮目相看,白衣渡江,所以吕蒙是青史留名了的。

可能题主想说的是,为什么吕蒙斩杀蜀汉方面大将关羽,夺回荆州几郡,为东吴立下了大功却没有被千古传诵,而是遭到了许多人的批评吧!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有必要说说吕蒙的生平。

年轻时的吕蒙

吕蒙本来是汝南人,年幼时随家人南渡了。少年时跟着他的姐夫在孙策账下效力,十五六岁时就偷偷混到前线杀敌。

姐夫邓当教训他,吕蒙却顶嘴说:“富贵险中求,不立军功怎么出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所以不顾家人反对,依旧每次上前线杀敌。邓当手下有个小军头看不起他,吕蒙一怒之下就把人家给杀了,然后逃跑。

后来有个校尉劝他自首,并帮他向孙策说情,孙策一看认为吕蒙是个人才,就免了他的罪,还留在身边。

由此可见,吕蒙小时候就是个愣头青,容易冲动,为了立功不管不顾,一言不合就杀人的莽汉,但是孙策比较喜欢他。

周瑜时期的吕蒙

后来,吕蒙接替了死去的姐夫邓当的职位,成了一个别部司马。又遇上孙权整编部队,检阅时发现吕蒙有点东西,就升了他的官。

后来又在攻打丹阳,以及讨伐黄祖为孙策复仇时候立了功,吕蒙一路升官到了横野中郎将,还得了一笔赏钱。

后来吕蒙在周瑜的帐下参加了大大小小不少的战斗,也立了一些功劳,但始终没有什么大胜,完全不能跟黄盖,程普这些人相比。

到周瑜死的时候,吕蒙都只是一个偏将军。

鲁肃时期的吕蒙

后来,鲁肃成为都督之后,有一次路过吕蒙的防区。本来不想见吕蒙的,但是手下人说,吕蒙现在越来越厉害了,值得都督屈尊见他一面。

第一次见面,吕蒙就显摆自己,他问鲁肃:“你作为新任都督,有什么对付强大邻居关羽的策略吗?”

还好鲁肃是个敦厚长者,也不见怪,实话对他说,对关羽镇守的荆州主要是随机应变,没有确定一定要怎么对付他。

吕蒙说,你怎么能这样呢?这不是玩忽职守吗?于是向鲁肃献了五条计谋。

具体是什么计谋?史书上没写,但鲁肃方面是夸了吕蒙的。不过后来的施政应该是没有采纳,因为吕蒙向来主张的是主动出击,而鲁肃是从大局出发,稳固孙刘联盟。

后来吕蒙在驻守地方的时候,每次都是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并且胜多败少,在当时的东吴将领中表现非常突。

而且他的资历也不浅,从孙策时代就上了东吴的船,所以鲁肃死后,吕蒙就成了接棒的东吴都督。

东吴都督吕蒙

吕蒙当都督后,马上就改变以前鲁肃的做法,准备主动攻击关羽,把被刘备骗取的半个荆州夺回来。

他这应该是立功心切,急于表现自己,之前向鲁肃献计没有被采纳,现在终于可以亲手实施了,实在是痛快呀!

但是为了麻痹关羽,吕蒙与孙权商量好了,先表面上还是示好关羽,免得他有了戒心。

以关羽那种天王老子第一他第二的傲气,自然是不把吕蒙放在眼里的。

所以关羽出征攻打襄樊,之后,吕蒙故意放出消息,说自己回后方养病去了,实际上却带着精锐部下潜伏起来了。

关羽本来还留了一些兵防守东吴的,听说对面的吕蒙去养病了,马上把留守的部队都调到了前线,参与攻城。

没想到自己的老巢就这样,被吕蒙轻轻松松地渡江偷袭得手了。

立了大功的吕蒙为什么没有被千古传诵

吕蒙夺荆州,杀关羽,瞬间名声大振,这个功劳不可谓不大。

但是他为什么没有成为千古传诵的优秀战例呢?

因为吕蒙虽然取得了个人的巨大成功,却严重破坏了孙刘联盟的大局,甚至直接导致了蜀汉与东吴之间的大规模战争。

战后蜀汉精锐尽失,东吴的损失也不小,最终再次谈和结盟,勉强对抗强大的曹魏。

所以吕蒙杀关羽夺荆州属于因小失大,成就了个人却葬送了三足鼎立的稳定大局,吹响了蜀汉和东吴灭亡的号角。

这自然不能作为一次成功的战例被千古传诵,而且关羽本人的拥趸实在太多。

吕蒙白衣渡江,杀死关羽这么好的战绩,为什么没有名留千史?

说实话,吕蒙因为杀了关羽,差点被人骂死,怎么还敢妄想留名青史!在民间的传史中,吕蒙因为白衣渡江偷袭关羽取得荆州,被人看作是相当不光彩的事情。

实际上,以军事的角度来说,吕蒙的这个作战计划和执行情况来看,还是比较有技术含量的,为了不让大家将《三国志》的内容与《三国演义》的内容混淆,先跟大家讲讲吕蒙具体袭取荆州的过程。

赤壁之战后,孙权集团与刘备集团保持这姻亲的关系,虽然暗地里因为荆州的事闹得不可开交,但是毕竟没有撕破脸皮。

之前,孙权一直派“老实人”鲁肃与刘备一方接洽,双方还是能够保持很大程度上的克制。鲁肃去世后,吕蒙就接替了鲁肃的位置,担任陆口守将,被任命为汉昌太守,主要工作就是负责与关羽对接。

当时正处于蜀汉的巅峰时期,刘备在取得益州之后又在汉中击败曹操,而关羽这面也对曹魏政权蠢蠢欲动,不断发动攻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吕蒙嗅到了机会,他认为在关羽北上与曹军作战的时候,可以趁机占据襄阳,以收复在赤壁之战时就划给孙权,但事实上被关羽占据的荆州。

吕蒙判断,关羽去攻打樊城却留下很多守军,应该是害怕自己袭击他的后方,正好我经常生病,不如就以这个理由回建业养病,这样关羽肯定会放松警惕,将后方的守军调到樊城战场。

而吕蒙可以趁着这个机会,再派东吴水军袭取南郡,为了实现这个计划,吕蒙甘愿做陪,把这个大功劳交给并没有什么名声的东吴新秀陆逊,关羽信以为真,就把主力调走了。

随即,吕蒙指挥东吴水军穿着白衣伪装成客商,先是诱降了傅士仁,然后又逼向了糜芳,得以占据江陵。

关羽得知江陵失守,知道坏菜了,没有后方支援,前方自然也坚持不下去,立即率军想要入蜀,结果被东吴军队拦截在麦城,关羽父子也被东吴军队所杀。

单纯从军事角度来说,吕蒙的这个计划很周密,完全迷惑了关羽,尤其是在诱降傅士仁和逼降糜芳等行动上,更是不费吹灰之力,全靠计谋。

关羽被杀,荆州被东吴所占据,使得三国的形势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之前一直处于扩张状态的蜀汉政权,一下子被干掉一个引擎,瞬间哑火,而东吴却因此而扩充了地盘,走上了自创业以来的最巅峰时刻。

应该说,吕蒙的这个军事方案还是挺成功的,但是从宏观上来说却破坏了东吴与蜀汉之间的关系,联合抗曹的统一阵线也被打破,尤其是引发了后来夷陵之战,差点将东吴带入万劫不复之地,尽管东吴在陆逊的指挥下击败了刘备,但是联合抗曹却再无可能。

但是要把这些东西都甩锅到吕蒙一个人的身上似乎也不妥,毕竟战争之间只有利益,没有信义。

比较倒霉的是,吕蒙在袭取荆州之后不久就去世了,此后没能再做大一点的贡献,而后世尊刘贬曹贬孙的舆论发展方向,尤其是关羽被神化的过程中,吕蒙就成了反面的人物,是小人、是罪人、是妖魔。

比如蔡东藩在写《中国历朝通史演义》的时候就评价到:关公之败,失之过刚,吕蒙虽胜,不能无罪;亲汉贼而仇汉裔,蒙亦何心?此后人之所以深嫉吕,而不能忘怀于鲁子敬也。

这就是从正统的角度来论史得出的结论,蜀汉政权是正统,吕蒙杀了关羽,就是跟正统过不去,自然是有罪的。

另外明朝著名评论家李贽则认为:吕蒙、陆逊妖魔耳!纵然奸计得行,亦一时胜负,何足夸战?汝不见蒙与逊与当年草木同朽腐矣!

李贽本身就是异端哲学家,对正统的概念并不看重,但是他却依然认为吕蒙和陆逊是妖魔,主要就是认为吕蒙那是“奸计”,心术不正。

当然,要说对吕蒙评价最差的,还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在这本被好多老百姓当作历史的小说中把吕蒙是黑得底掉,尤其是关于吕蒙的死,更是被描写为“关羽魂魄索命”,在吕蒙夺取荆州的犒赏大会上,吕蒙喝了一杯酒就被关羽上身,说了一大堆什么“我自破黄巾以来,纵横天下三十余年,今被汝一旦以奸计图我,我生不能啖汝之肉,死当追吕贼之魂!我乃汉寿亭侯关云长也。”

然后吕蒙就倒地七窍流血而亡。

关键是好多人没看过《三国志》,老百姓也都认为这个吕蒙也忒孙子了,还搞偷袭,幸好关二爷一波给带走了,不然气的晚上睡不着觉。

其实,对吕蒙的差评,主要是没有文化导致的,真要是多读几天书,我想对吕蒙的看法绝对会不一样。

作为军事将领,打仗打的是输赢,不是情怀,只要打了胜仗就是厉害的将军。

实际上,吕蒙正是中国传统行伍出身武将的标杆人物。

毛主席曾经对身边的将领说:“吕蒙如不折节读书,善用兵,能攻心,怎能充当东吴统帅?我们解放军许多将士都是行伍出身的,不可不读《吕蒙传》。”

话说吕蒙当初不过一个武将,虽然有战功,却没有文化,只懂得上阵杀敌,当时鲁肃就十分瞧不起吕蒙。

后来孙权也感觉吕蒙文化水平太低,就对吕蒙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意思就是让吕蒙多读书,这个故事被司马光收录在《资治通鉴》当中,也就是《孙权劝学》。

有了孙权的鼓励,吕蒙开始发奋读书,后来有一次鲁肃经过吕蒙的驻地,前去拜访吕蒙,讨论一些军事策略,在谈吐中,鲁肃发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吕蒙则谦虚的表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这个故事一连产生了三个成语,比如“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吴下阿蒙”等等。

所以,毛主席才有如此评价!也算是肯定了吕蒙的勤学苦读的这件事,吕蒙也就成为行伍出身武将的标杆。

可以说,吕蒙是一个被舆论恶意中伤的代表,相当于遭受了网暴,没被骂死就不错了。

吕蒙白衣渡江,杀死关羽这么好的战绩,为什么没有名留千史?

前言:吕蒙白衣渡江,杀死关羽这么好的战绩,为什么没有名留千史?

题主您觉得吕蒙没有青史留名吗?我觉得留了,留了很响的名。我们都知道是吕蒙杀了关羽!

如果杀关羽的不是吕蒙,那我们今天就不会在这里说吕蒙。

吕蒙这个人,我们由于受《三国演义》罗老师的扬蜀观点影响,一直不受我们待见。其实他是一个至诚至性至孝至义的人,更是我们这些屌丝的榜样!

“吴下阿蒙”,大家听过吧。”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大家听过吧?说的就是吕蒙。

刘备借荆州合理合法吗?

有个歇后语叫“刘备借荆州—有借不还”,还有个歇后语叫“刘备招亲—弄假成真”,这两个歇后语阐述的是同一个故事:刘备趁周瑜“火烧赤壁”兵力不足时,占了荆州就赖着不走。“火烧赤壁”时刘备打了一下酱油,果子摘了一大半。这合理吗?

不合理的还在后面,刘备也承认借了荆州,并承诺有了地方就会还回去,后来占了益州,也生死不还。为了联盟大业,东吴是一再忍让,没有翻脸硬性收回。

在再无办法的情况下,周瑜为了表达联盟决心,让刘备放心还回荆州,只好玩起了和亲游戏,把孙权的漂亮妹妹嫁给刘备这个糟老头子。

东吴的实力强过蜀国的实力,一再的忍让就是为了顾全大局。但得到了什么回报?

守荆州的关羽一味地破坏孙刘联盟。面对孙权的求婚,竟说:“虎女岂能嫁犬子!”

忍无可忍,何须再忍。

东吴大都督吕蒙,智勇双全、国士无双

东吴的四代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皆为奇士。三分天下,诸葛亮只是脑子里想一想,嘴巴说一说。但是,具体的实行,全靠东吴这四代大都督。

这里我们只说说吕蒙。

吕蒙是个有大故事的人,我们只简单说说。说多了我今晚就只能回答这一个问题了。

吕蒙是个极品凤凰男,出身很低,15岁时为了出人头地,偷偷跑到姐夫邓当(孙策部下)的队伍中去打仗。邓当骂他都不都阻止。

吕蒙非常勇敢,但大家都认为他是个莽夫,看不起他,尤其是鲁肃。这时候产生了一个成语“吴下阿蒙”,孙权让他学习,阿蒙开始发奋努力,这时大家又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感慨。

(此处省略1000字)

吕蒙为人非常谦和大度,对关羽也应该不错,属于一般不计较的一类。但他一旦计较起来,直接就要了关羽的脑袋。

结论:

吕蒙是一代名将,夺取荆州、斩杀关羽本就是个十分完美的战争案例。但由于《三国演义》以刘蜀为正统,如此伤害正统,肯定要会千夫所指的。吕蒙虽是各为其主,但也为大家所非议。

古今多少事,尽付笑谈中。希望大家不要认为我在帮吕蒙洗白,我没这本事。

吕蒙白衣渡江,杀死关羽这么好的战绩,为什么没有名留千史?

正大光明打一架,把人干趴下了,赢了,可以传唱。譬如周瑜赤壁之战,陆逊夷陵之战,白衣渡江那是孙刘结盟,共抗曹操的时候,这会儿还是盟友,关羽还在前线打曹操呢!吕蒙这个时候不宣战,直接偷袭,直接导致关羽全线崩盘,最后更是杀了关羽,背盟偷袭抢地盘,而且还杀人越货,这个就是开了一个坏头。后面被曹魏一统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为蜀汉一方很不信任孙权。

吕蒙白衣渡江,杀死关羽这么好的战绩,为什么没有名留千史?

吕蒙是三国时期东吴名将,继周瑜、鲁肃之后,成为东吴的第三任大都督。吕蒙在东吴可谓是战功赫赫,北拒张辽,西攻关羽,占领荆州,为东吴的成就天下鼎足之势立下了汗马功劳。

公元219年,趁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机会,白衣渡江偷袭荆州,断绝了关羽的后路。在关羽败走麦城后,派潘璋、朱然截断关羽突围入川的归路,生擒关羽父子,并将其斩杀。

从战绩上来看,吕蒙虽然比不上赤壁之战的周瑜、夷陵之战的陆逊,但是他的战功明显要高于孙权账下的其他将领,但是在认识上,距离威震一方的大将,还是有点差距的。

跟随周瑜,袭取南郡

公元208年,周瑜在赤壁之战大破曹军,曹操退回许都,留下曹仁镇守江陵,统领荆州地区。荆州位于东吴的上游,落在曹操手中,东吴君臣总是如鲠在喉一般,想夺取荆州。

不久之后,周瑜就准备进攻南郡,夺取江陵。首先周瑜派遣甘宁带兵攻占位于江陵上游的夷陵,以此来获得进攻江陵的有利地形。但是曹仁也并不庸才,自然不会坐视夷陵丢失,立马派出军队围攻夷陵。

甘宁看到曹军势大后,赶紧向周瑜求援,东吴诸将担心派出大军救援甘宁,造成江陵这边与曹军对峙的军队空虚,被曹仁偷袭。这是吕蒙力排众议,认为留下凌统留守,至少可以坚守十天,等到周瑜救援甘宁回来。

周瑜当机立断,采纳吕蒙的建议,率领大军救援夷陵的甘宁,赶到夷陵城下,乘势大破曹军,斩杀曹军过半,解围夷陵。吴军士气大振,回到江陵后,立马渡江北上进攻江陵城。

同时,孙权为配合周瑜攻取江陵,率军逼近合肥,牵制曹军兵力。曹仁在孤立无援,多次作战失败后,被迫撤出江陵,退往襄樊。这样周瑜顺利攻取南郡,吕蒙在南郡之战中立下大功,被孙权升为偏将军。

智取荆州三郡,巧夺零陵

公元215年,刘备率主力大军进入益州,夺取蜀中,留关羽镇守荆州。但是荆州是块肥肉,孙权一直惦记着,都怪张辽把合肥守得太好,孙权被打得鼻青脸肿的,只能在背后偷袭刘备了。

孙权趁刘备的精力都在益州的时候,派出吕蒙率领两万军队攻取荆州的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长沙、桂阳两郡看到吕蒙大军后,望风而降,唯独零陵郡坚决抵抗。

刘备得知孙权派兵夺取荆州三郡后,立马从蜀中赶到公安,并派出关羽率领夺回三郡。孙权担心局势恶化,派鲁肃率万人屯驻益阳抵抗关羽,同时命令吕蒙立即回师增援鲁肃。

吕蒙在取得长沙和桂阳后,在赶往零陵的路上,找到零陵守将郝普的好友邓玄之。告诉邓玄之,关羽在南郡被孙权和曹军拖住了,守卫难以顾忌,很快就要败亡了,请他到零陵城劝降郝普。

邓玄之进入零陵后,把吕蒙的话告诉了郝普,郝普相信了吕蒙的话,以为关羽真的快败亡了,十分害怕,就准备向吕蒙投降了。邓玄之出城后,告知吕蒙郝普很快就投降了,于是吕蒙就安排人在郝普出城后,迅速夺取零陵的四座城门。郝普出城后,被吕蒙带到船上,才知道受骗了,心里非常愤恨!

吕蒙占领零陵后,率军返回益阳,此时关羽已经率军抵达益阳,刘备也到达了公安,双方大战一触即发。恰好此时曹操进入汉中,刘备担心益州的情况,与孙权议和,孙权也想占领合肥,于是同意议和,将零陵和郝普还给了刘备,双方以湘水为界。

白衣渡江,占荆州,杀关羽

公元219年,关羽北征襄樊,起初担心吕蒙趁机西攻荆州,留下大量兵力守备。吕蒙知道关羽担心什么,于是向孙权上书称病,并带领部分军队返回建业,令关羽放松警惕。并推荐年轻的陆逊接替自己镇守陆口,果然够关羽上当,带走大量兵力,仅留少量兵力防守东吴。

同年十一月,孙权派遣吕蒙率领大军进攻荆州,吕蒙率军隐蔽前行,将精锐士兵隐蔽在商船中,命令士兵身穿白衣,打扮成商人,雇用老百姓驾驶船只,直逼江陵而去。就这样吕蒙率领吴军悄无声息地接近了江陵,守卫在江边的刘备军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被全部俘虏。

此时荆州极其空虚,关羽正率军在襄樊与曹军对峙。吕蒙派遣虞翻引诱公安守将傅士仁投降,并通过傅士仁唆使南郡太守麋芳,就这样吕蒙迅速占领荆州。

此时围困樊城的关羽,遭受曹操派出的第二波援军徐晃的攻击,不敌而撤出对樊城的包围,封锁汉水江面,与曹军对峙。关羽得知南郡失守后,知道荆州危急,急忙率军回师。此时着急上头的关羽,对孙刘联盟还抱有幻想,多次派出使者与吕蒙联系。

吕蒙乘机厚待关羽军队的家属,带使者查看家属情况,并让他带家书回到关羽军中,关羽军中的将士知道家中的情况后,都不愿再作战了,纷纷逃散。此时关羽才知道问题的严重性,急忙向在上庸的刘封、孟达求援,但是二人拒绝救援,关羽被迫退至麦城。

这时孙权也赶到了江陵,派出陆逊攻占夷陵、秭归,切断关羽入川退路,关羽率领十余骑突围,突围至距离益州不到二十里的临沮,被埋伏在路上的潘璋部下马忠擒获,关羽与长子关平一同在临沮被杀,至此孙权彻底占领荆州。

吕蒙没有拿得出手的硬碰硬的战绩

三国中被大家所熟知的名将,都有硬碰硬的成名之战,抛开演义的部分,张辽有“威震逍遥津”,合肥之战,大破孙权主力,此战吕蒙就是张辽的陪衬。

张飞有瓦口关之战,大破曹魏虎将张郃,黄忠定军山之战,阵斩夏侯渊,马超在潼关之战中,半渡而击曹军,险些生擒曹操。

而吕蒙唯一拿得出手的战绩就是擒杀关羽的战争了,但是此战吕蒙完全是偷袭,甚至于在此战中他的对阵功绩远不如徐晃的作用重要。

一位将领,缺乏在正面对决,哪怕攻守之战中对敌用计策的胜利,在这方面吕蒙是极其缺乏的,所以说他在整个汉末三国的环境下,是算不上名将的,这是他名气不显的一个原因。

对孙刘联盟的恶意破坏

在曹魏强大而孙权、刘备弱小的情况下,孙刘联合是当时刘备和孙权集团的共识和战略。但是从一开始,吕蒙就是整个联盟的不安定因素,他一直都在提倡攻占荆州,擒杀关羽的策略。

很多人对“士别三日”的典故津津乐道,认为这是吕蒙的成长与眼光,但是整个故事的本质,却是吕蒙战略眼光的短浅。在他认为关羽刚愎自用,有机可趁的时候,关羽的目标永远盯的是共同的敌人曹魏。

假使关羽和吕蒙一样,眼中只有荆州三郡的势力,甚至是荆州的安危,像他一样盯着盟友,时刻想着全取荆州,在盟友身上咬下一块肉。那还有他吕蒙什么事,关羽早跟张辽约好把孙权屎都能揍出来,吕蒙能比建业守好就不错了。

而且从关羽从汉水撤军后,多次派人联系吕蒙,说明关羽对孙刘联盟还是抱有底线的幻想的。他可能认为两方的矛盾在荆州的归属上,那么现在你占领了荆州,我认栽。

但是看在大家是盟友的份上把家属还给我们吧,我们撤回益州了,至于荆州未来什么情况,等刘备和孙权解决吧。但是他没想到,吕蒙下黑手是要往死里下的,是要他关羽的命的。

所以说,整个三国中,论格局,孙权君臣是最小的,被历代看不上是有原因的。

东吴不被正统承认,吕蒙地位要降不少

从南北朝开始,到清末民国,历代文人墨客分为两个派别,曹魏正统派和蜀汉正统派,从没有人认为东吴是正统。

这就造成了一个现象,两个兄弟在争家产,旁边有个表兄弟在看戏,一会还上来拉个偏架,但是大家从没觉得那个老表能获得家产。

东吴就是处于这样一个尴尬的境地,曹魏做正统时,东吴就是敌人,就是伪朝,没人把他们当回事。

蜀汉正统时,大家会对一起合作抗曹的将领有感情,比如周瑜、鲁肃,对吕蒙这种破坏和谐的恐怖分子,自然是不愿意多提的,这就造成了吕蒙没什么名气的结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