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那次派去援助曹仁打不是于禁,依照目前史料能力来看于禁的统帅能力是否是曹魏的佼佼者,是否能争一争二?

不能,于禁能得到曹操重用主要是人品与曹操相似,虽然能力一般,但行事果决无豪侠气,该狠手时决不含糊,这种人不仅军士敬畏,其他将领也会忌惮三分,此外比较能溜须拍马。

于禁得到的赏赐特别多,远远超过诸将,以及于禁对待士兵很严格,不得军心。对比一下曹真传里写曹真把赏赐全部分给士兵,和士兵同甘共苦,所以甚得军心一比较就明白点啥了吧...此外,于禁剥夺朱灵军权那次行动奠定了他在曹操军中高出一头的地位 ,于禁没有为同僚说情(老曹确实做得不太对),而是顺着上级的意思干净利落地干了,这可以算是陷害同僚巴结上司。对待旧友昌狶,他在人家投降后不知道从哪搬来一条“围而后降不赦”(魏将列传反例多了去了),果断地把老友给砍了,结果在围剿陈兰的时候却被一封投降信给骗得回军了,人品实在有够糟的。曹操评价他有“不动之节”,实际上他的“不动之节”全部用来对待部下去了,所以他的部队纪律好,但全都讨厌他。而等到自己面临生死考验的时候,“不动之节”没了,变成了保命要紧。

总结起来,于禁贪财,怕死,不讲情义,揣摩上司心意,严以待人,宽与律己

于禁在五子里的各项唯一唯一一个曹操庙和十七史百将都没进的唯一一个恶谥唯一一个损失几万部队唯一一个被吴国人嘲笑唯一一个杀旧友唯一一个被一封信骗的回军死后恶评最多其实于禁应该感谢曹丕,如果曹丕真杀了于禁,于禁连魏书十七都进不了,得到魏书二十八去和王凌他们混了。

如果那次派去援助曹仁打不是于禁,依照目前史料能力来看于禁的统帅能力是否是曹魏的佼佼者,是否能争一争二?

不要因为关羽活捉了于禁,就以为于禁是菜鸟,于禁在曹操早期武将中,可以说是最好的,张辽张郃夏侯渊等等崛起的都比于禁晚,于禁为曹操平定叛乱,招兵买马立了头功的。于禁的统兵能力是很高的,他能把菜菜的青州兵训练成曹操的主力,无可否认的事实是:青州兵只服从2个人的调遣,一个是曹操,另一个就是于禁。以至于后来曹操死了,曹丕管不住这个队伍,最后就地解散了。另外我不认为于禁人品差,是为了偷生而投降关羽的,以于禁的为人,应当说不太可能为了保自己一条老命而屈膝投降。想当初官渡之战中,于禁的处境也是危机重重,险象环生,而曹操手下已经有很多人私下向袁绍示好,准备在有利的时机投降,而于禁却是始终如一效忠曹操,也没见他有什么贪生怕死的念头。从于禁身平的经历来看,实在无法得出其贪生怕死的结论。那么,为什么于禁会在晚年突然作出惊人之举呢?其中定有隐情嘛。设想一下当时的情形,或许就象孔平仲诗中描绘的情形:“仓黄不暇恰步伍,攀缘蹙踏半死伤。计穷岂不欲奔走?四望如海皆茫茫。鼍鸣鱼跃尚恐惧,万一敌至谁敢当?”在这种情况下,整个部队已经毫无战斗力可言了,根本就是坐以待毙。是无谓的抵抗,还是投降?这个选择恐怕已经在曹军将士的心中已经产生了。于禁作为最高统帅,又是官兵们敬重的对象,他的一举一动自然影响着整个七军的命运。虽说于禁平时以法御下,但这并不表明他不关心自己的将士,其实往往越是刚毅的将领,越是体恤士卒,所谓恩威并施。从史书中所记载的“会汉水暴起,羽以舟兵尽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惟城未拔。”(见《三国志·孙权传》)等情况看,估计七军的绝大部分都跟随于禁投降了。如此大规模的投降,在这之前的三国交战史上几乎是不可想象的。通过这一段史料,我们可否这样设想:于禁会不会是因为顾及部下的生命,不愿自己的士兵白白送死而被迫投降的呢?笔者认为这个可能性不但有,而且很大。面对平日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三万人的性命,这对于一个将领来说,该是多么大的一个压力,这个压力甚至远远大过关羽投降曹操时所面临的,在这种情况下,投降或许是于禁唯一的选择了。

如果那次派去援助曹仁打不是于禁,依照目前史料能力来看于禁的统帅能力是否是曹魏的佼佼者,是否能争一争二?

曹操五子良将排序的话,不大现实。

五人虽然并列合传,但各人侧重不同。张辽成就最高,破孙权和斩蹋顿就无人可比。张郃作战机巧,乐进骁勇善战,徐晃稳重又有果决。于禁久经沙场功勋卓著,但个人认为于禁练兵能力更强。

如果那次派去援助曹仁打不是于禁,依照目前史料能力来看于禁的统帅能力是否是曹魏的佼佼者,是否能争一争二?

能力毋庸置疑。

整理了一下于禁的履历,五子良将中,于禁和乐进为曹操的元从将,和其他三将不同的是,他们在曹操阵营里是从最低级的小军官,一点点往上走的,军司马,杂号都尉,杂号校尉,裨将军,偏将军,杂号将军,一步一个脚印。而徐晃、张辽、张郃三将,则是归降后快速被封将军,不能说全是实力所致,也有鼓励后来者的意思。

但凡武将,凭借军功进身,而军功者,又有从攻与擘划之分。从攻的军功,为服从命令,作战骁勇果敢,指挥得力之功;而擘划之功,则为独领一军或与其余若干将并领一军,完成指定任务。通常认为,后者较前者要高一个档次。于禁从很早开始,就经常单独领军作战。最早的单独领军作战记录,为193年,讨伐徐州陶谦过程中,独自领军攻拔广威(县级行政规划)。

之后的单独作战记录(或与他将共同领军记录)有:破吕布二营,破高雅,斩刘辟、黄卲,斩桥蕤等四将,宛城遇袭后负责殿后,斩眭固,以二千兵马守延津拒袁绍,甚至与乐进率少量兵马,攻破袁绍几十个据点,使得曹操在黄河北岸立稳了脚跟,为之后的曹袁对决打下了基础;攻破杜氏津,在曹袁相持阶段打破僵局,平东海叛,降梅成,后督运粮草,夺朱灵兵。

216年,于禁封左将军,假节钺。假节钺在战时,是一个很实用的任命,战时,假节可专杀两千石以下官吏,假钺则专征,可自主发动战争,无需请命。而在非战时,假节钺则是一个莫大的荣耀。我列一下整个三国时期,被假节钺的人有:董卓(189年),曹操(210年),于禁(216年),关羽(219年),曹真(不明),满宠(223年),诸葛亮(225年),曹爽(239年),王凌(249年),司马师(254年),司马昭(255年),陶濬(280年)。

其中,显然是自封的有董卓、曹操、司马师、司马昭;因事任命的有曹真、陶濬、诸葛亮(征伐前给节钺);出于政治原因的有曹爽(托孤)、王凌(司马懿试图安稳人心);而单纯地“假节钺”以显示其地位的有于禁、关羽、满宠。而且,于禁是唯一一个被假节钺的人(曹操)假节钺的将军。当然了在这里不是说没假节钺的人都混得不如假节钺的要好,比如姜维、司马懿等人,他们不被假节钺单纯是避个嫌,不因虚名而处实祸而已。尽管如此,可以看得出,219年以前,于禁绝对是曹魏的头号武将是已经被生供起来的那种。这个认识,有助于我们理解219年究竟发生了什么。

建安219年,樊城之战,于禁被俘。这件事该怎么看待,关系到了于禁一生的评价。曹魏投入在樊城之战中的将领,有本姓将领中实力最强的曹天人,前后被假节钺的于禁和满宠,与于禁同为五子良将的徐晃。其时,曹仁守樊城,满宠为其副,吕常守襄阳,于禁率精兵援救,徐晃率新兵守宛。由此也可以看出曹军阵营中的地位高低。当时樊城被围,曹天人苦苦支撑,国之宿将于禁率精兵七军疑似五万人(根据《三国志·吴主传》 “羽以舟兵生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可知,七军有三万人以上,至于洪水淹掉了几成,就看个人理解了吧 。感谢@澳大利亚 斧正)紧急来援,结果才刚扎营,五万精兵就被暴涨十几米的汉水所淹,近乎全军覆没,樊城的城防也因此受到了很大损害,庞德殒命,于禁投降。举国震悚,曹仁险些打算突围逃走,曹操几乎欲迁都。

可以说这是曹魏政权自灭袁绍后在军事上最为危殆的时刻,于禁之败,险些导致了曹魏的国运之败。要不是渣权背后反水助攻、破坏同盟、不宣而战、划掉不宣而偷袭,曹仁、满宠、徐晃并不可能可以从二爷手上得到好处,尤其是曹、满二位,很可能就追随着庞德一波去了。七军之亡,非于禁之罪。但无论是降是逃,只要于禁还能活着回到曹魏,总会有人把这战败苦果记到他头上去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