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吕布如果军事上和大格局方面全部听从陈宫的,三国故事会是什么结果呢?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这里是吟风社,荟聚文史爱好者,致力于持续输出文化、历史等领域优质内容。
陈宫整体水平谈不上一流,吕布就是全盘听他的,也不过有什么大变化,甚至有可能更快完蛋,比如对袁术这方面,陈宫只看到袁术势大,就极力建议吕布交好袁术,问题是袁术这人过于膨胀,所有诸侯都不敢称帝的时候他称帝,随时可能成为众矢之的,被天下人讨伐,和袁术交好就是自取灭亡。
于是吕布选择接纳陈珪的建议,交好曹操断盟袁术,袁术大怒七路兵马攻吕布,然后陈宫又出了什么馊主意?
陈宫与陈珪父子俱至。陈宫曰:“徐州之祸,乃陈珪父子所招,媚朝廷以求爵禄。今日移祸于将军。可斩二人之头献袁术,其军自退。”布听其言,即命擒下陈珪、陈登。没主意。陈登大笑曰:“何如是之懦也!吾观七路之兵,如七堆腐草,何足介意!”杀了陈珪、陈登就能退兵?小儿之见,当年汉景帝杀晁错,然后吴楚七国退兵了吗?吕布真听了陈宫这话,下面袁术继续进攻,多半早早就被打成了丧家之犬。
而陈宫此人也过于意气用事,吕布在城破之前,曹操招降过吕布一次,这时候吕布若是投降,怎么也不至于落得白门楼丧命,但是陈宫呢?张口大骂曹贼,一箭射中曹操的麾盖。
说来曹操是不合陈宫之意,但似乎也谈不上得罪过陈宫啊,何必如此恶言相向?此时也还没有出现衣带诏事件,曹操就是代表朝廷,就是骂曹操是曹贼其实也名不正言不顺的。
最后荀攸给陈宫的能力下过一个定性,可以一看
荀攸急止曰:“不可。吕布屡败,锐气已堕。军以将为主,将衰则军无战心。彼陈宫虽有谋而迟。今布之气未复,宫之谋未定,作速攻之,布可擒也。”彼陈宫虽有谋而迟,陈宫整体来说是一个有些能力,但战略目光一般,且谋略不算顶尖的谋士。
《三国演义》中,吕布如果军事上和大格局方面全部听从陈宫的,三国故事会是什么结果呢?
回答这个问题,可以有个借鉴来分析。诸葛亮被称为是智慧的化身,在辅佐刘备时,创立了蜀汉,成就了三国鼎立局面,也可言是成就了一代霸业。同样是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辅佐阿斗,尽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带兵六出祁山,却都以失败而告终,阿斗也落了个“扶不起的阿斗”的臭名。其原因何故,不是诸葛亮前后变了,假若诸葛亮有变,也只能是后来变地更强了,由此看来,主要原因,不在诸葛亮这里,而在于“主子”变了,前者是刘备,后者是阿斗刘禅,刘备是一代枭雄,而刘禅是个没主见扶不起的“阿斗”。
论武功,吕布天下第一,刘禅是无法比的,但论胸怀论格局论智慧,吕布未必能比得过刘禅,吕布空有天下武功第一称号,却一事无成,而刘禅尽管不堪,却维系了蜀汉三十年的国运。陈宫论智谋论远见与胸怀,与诸葛亮不在一个层次上,诸葛亮辅佐刘禅不能成就更大的霸业,陈宫辅佐吕布更为不可能,就是吕布完全听从陈宫得也不行。阿斗不是拜诸葛亮“亚父”吗,也可谓在军事上治国上全听诸葛亮,但仍难再成就一番霸业。
由此看来,成就霸业,主因在“主公”,而非谋士能臣或良将,军师与将军再厉害,如果“主公”是个“笨蛋”,终将难成大业,正所谓“狗不上墙,累死推狗的。”吕布一事无成,错于没有主见与胸怀,是个有奶便是娘的人,他不会完全听从陈宫的,就是在军事上完全听从陈宫的,由于自身无主见,在三国英雄并起的时代,想成就霸业也只能是黄梁一梦。看一看三国鼎立局面成就者之曹操、刘备、孙权就明白了,哪一位不是一代胸怀宽广的豪杰或枭雄呀,吕布的胸怀离他们十万八千丈远呢,就是良臣再多,又有何用呢,袁绍不就是典型例证吗。吕布一事无成,不在于谋士,而在于自身,自身无能,只靠良臣,就是良臣再能,成就事业,只是空梦。成就霸业,臣是主来驾驭的,而不是主完全听从臣的。
《三国演义》中,吕布如果军事上和大格局方面全部听从陈宫的,三国故事会是什么结果呢?
谢邀:
三国演义中的陈宫确实是一位智足多谋之士。在战场上能撑握到对方的作战部署,出奇兵而百战不殆。在他计谋中使曹操差点死于吕布的刀下。吕布得到陈宫的辅佐下,取得了一路胜利,曹操当时也要惧他三分之谋。
在陈宫的计策战争中,可以看出他的智谋策划,,胆略展势,取胜于干脆利落,不仅不在诸葛亮和周瑜之下,反而在诸葛亮之上。
可是陈宫处世不够丈夫所为,欠狠毒,存仁义而感情重,造成没有战略上的远大之志。当时没有去谋敢扩大边域。同时更没有去分析社会趋势,和各路英雄的野心,被他们的假象所蒙蔽。
如刘备兵败无立足之处,陈宫劝吕布给小沛于刘备屯住,使成为我之羽翼,他日令刘备为先锋可取袁术,此可算用人之误。袁术和吕布联姻,陈宫赞成,因曹操出兵攻击,使两家联姻反复无常,这乃系陈宫守仁之故,造成势力单弱,被曹操破城歼之。
吕布骁勇无谋而傲慢,三国第一勇士,可是见利忘义,更无大志。只视眼前利益,他的战略是谁攻我就打之,想要得到某种利益却出兵取之。根本不去考虑以后的发展。在当时有利可图的利益面前,就陈宫有任何好计谋他也不听,何况陈宫本身就缺少长远战略之谋士。在二人相待之下的并论,三国故事中的吕布,陈宫只是时代的过客,在配角中暗助了曹操和刘备二人之功,促使三国提早年代成立。
《三国演义》中,吕布如果军事上和大格局方面全部听从陈宫的,三国故事会是什么结果呢?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没什么大的变化。
主要因为吕布的势力太弱。
吕布本来是丁原的部将,而丁原也不是什么很有势力的诸侯。
历史书中记载:刺史丁原为骑都尉,屯河内。
丁原实力不强,部下最多数千人。
吕布杀了丁原投奔董卓以后,受到董卓信任,让他统率丁原旧部,同时也掌管了部分董卓的西凉军。
当时董卓出入都要吕布护卫,而吕布又轻松刺杀了董卓,可见吕布掌握董卓的禁军,这才实力大增。
但禁军数量有限,所以吕布杀了董卓以后,实力并不是很强。
吕布的兵力:部分投降的董卓旧部、长安禁军、并州丁原旧部、张辽帮何进招募的河北兵。
后来李傕、郭汜、樊稠、张济共数万西凉军猛攻长安,吕布坚守8日就溃败。
吕布能够被这伙人击败,说明吕布实力并不强,没什么了不起。
吕布逃走的时候,只有数百精锐骑兵,包括他的十几个将领。
不过,吕布当时名气很大,毕竟是杀死董卓的大将,所以旧部纷纷投奔而来。
到了吕布驻扎小沛的时候,应该有几千兵马。
随后吕布叛变,夺取了刘备的徐州,收编了大量徐州本地兵马,实力增加到1万人,仅此而已了。
大家注意,吕布夺取徐州立足未稳,袁术就杀了过来。
当时徐州是个大肥肉,人人都想争夺。
袁术兵精粮足,此刻以张勋为大将,与韩暹、杨奉合兵数万人,浩浩荡荡,兵分七路杀过来。
当时吕布出兵多少迎战,步兵只有3000,还有约1000骑兵,一共才4000人。
但是,所谓兵在精而不在多,袁术手下大将无能,士兵也不愿意作战。
双方刚交手,韩暹、杨奉就叛变拉杆子走了,吕布立即击中主力猛击张勋。
张勋当时因友军叛乱,已经陷入混乱中,被吕布一举击溃。
此战事关吕布生死存亡,应该是使用所有兵力。
而徐州三面都是敌人,吕布估计留下二三千人守城,其余主力都用了。
这样估计,吕布也不过七八千兵力而已,没什么了不起。
后来吕布坐稳了徐州,招募不少士兵,兵力最多不过一二万人。
但是,曹操可就厉害了。投诚后的青州黄巾军,连家属在内共计百余万人,曹操将其中数万身强体健者,编成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青州兵”。
也就是说,曹操可以使用的部队有好几万人之多。更重要的是,曹操的军队善战,将领厉害,远非袁术、陶潜之流可以相比,当时全国也没有几个对手。
吕布实力完全占劣势,只能期待联络袁绍等盟友,一起出兵对付曹操,或许能够获胜。
要是吕布单挑曹操,就得期望曹操出现重大错误。
但曹操的智囊团很厉害,基本不会出错,而袁绍等人也不信任吕布。
所以,双方实力有明显差距,吕布手下陈宫再厉害,也超不过曹操的智囊团,所以吕布必败无疑。
《三国演义》中,吕布如果军事上和大格局方面全部听从陈宫的,三国故事会是什么结果呢?
如果吕布军事和大格局上都听从陈宫的建议,三国故事也不会有什么大的改变,甚至可能会加速吕布的灭亡。
陈宫此人并没有什么大能耐,不具备洞察形势的眼光读者对陈宫最直接的印象大概就是曹操杀掉吕伯奢一家之后,陈宫的那一段诘问。曹操说出了他在《三国演义》当中相当能表现自己性格的那句名言: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听了这句话才决定离开曹操。因为他在最初之所以跟随曹操,是因为他觉得曹操刺杀董卓的行为是很英雄的,现在曹操真面目暴露,他认为这个曹操和自己想象中的形象不一致。于是他就离开了当时还在奋斗中的曹孟德。
这个事情可能有人会认为是一件小事,但反映出陈宫一项基本能力的欠缺。在东汉末年,“识人”是最基本的能力。
《三国志·武帝纪》中,著名人物评论家许劭曾经给曹操下了断言:
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而《三国演义》当中,孙策临终托孤,让善于守成的孙权做江东之主;刘备白帝托孤,告诉孔明马谡不堪大用,都是识人之明。
陈宫缺乏这一能力。所以抛弃曹操,选择吕布,这就说明他选择主公的能力欠缺得很,那他对吕布手下将领的认知其实也就很难准确了。大争之世不能知人善任,除了灭亡一途,不会有第二种可能。
吕布势力太小,并且没有发展的可能吕布的名声太臭了,张飞当时的一句“三姓家奴”可以说是给了他一个盖棺定论。武艺高强、骁勇善战都只是他自己而已,其手下将领除了张辽尚且可以算作人物之外,其他的基本都是酒囊饭袋。
但是看看其他诸侯手下的将领:公孙瓒手下有赵云;马腾韩遂手下有马超、马岱、庞德;袁绍手下有颜良、文丑;刘备、曹操、孙权三人手下更是名将如云。吕布自己又要当名将,又要当主公,暴露出来的就是人才的匮乏。
而陈宫在三国谋士当中,又是一个很理想化的人物,缺乏大局观和洞察力,中等偏下的水平其实都有些评价过高。这样一个人来指导吕布如何争雄,其实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反而是吕布这种莽夫一样的性格更难让人摸准他的套路,也更让人忌惮。
所以,陈宫只是一个提建议的人,并不具备大才,吕布如若全听陈宫的建议,很有可能早就被擒杀了。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三国演义》中,吕布如果军事上和大格局方面全部听从陈宫的,三国故事会是什么结果呢?
以《三国演义》来说,陈宫确实算一个一流谋士,虽然比曹操手下的五大谋士差一点,但三国演义中,如果吕布全部听从陈宫的建议,那么在兖州争夺战中鹿死谁手还真不一定。
那么陈宫究竟给吕布提了哪些建议?
陈宫、张邈等人迎立吕布在兖州反叛曹操,兖州数十座城池只有三座城池在荀彧和程昱的计谋下保住了,可见曹操在兖州根基并不深,否则也不至于这么城池愿意反叛曹操。
陈宫给吕布的第一个建议是:劝吕布在曹操回军的泰山路上设置埋伏。
可是吕布不听,吕布让副将薛兰、李封守兖州,自已去守百里之外的濮阳,吕布的意思就是自已镇守的濮阳与薛兰、李封镇守的兖州呈鼎足之势,吕布不仅没听陈宫的建议,而且还讽刺陈宫说,我的计谋你怎么可能知道!
曹操是怎么应对的呢?
当曹操带领大军走到泰山险地时,事实上郭嘉已经识别也陈宫的计谋,劝曹操要小心吕布的埋伏,既然郭嘉已经识破,那么曹操肯定有所准备,曹操算出吕布肯定不会听从陈宫的建议,因此分兵对付吕布,一路由曹仁率领攻打兖州,另一路由曹操自已率领攻打吕布。
实际上陈宫的这条计谋已经起不到多大作用,因为被识破,最多也就给曹军造成一些麻烦而已。
陈宫的第二条建议就是:利用濮阳城的富户田氏,引诱曹操进入濮阳城,然后擒拿曹操,说到底就是诈降计。
吕布还真听从了陈宫的这条计谋,也就是这条计谋差一点点就让曹操送了命,不得不说,陈宫的计谋还是很强的。
但是曹操阵营有一个叫刘晔的谋士提醒曹操,说有可能是诈降之计,建议曹操兵分三路,两路在城外接应,一路随曹操入城,让曹操千万小心,曹操也听从了,说到底曹操阵营还是人才太多,颇能识破陈宫的计谋,虽然如此,但是此计还是差点让曹操被擒获。
曹操进城之后,被吕布军突袭,全军覆没,吕布都抓住曹操了,却因为不认识曹操,还问曹操在哪里?要不是吕布蠢,都抓住曹操了还放走了,曹操早就活不成了,哪有日后的辉煌,刘晔虽然识破了陈宫的计谋,但这条计谋仍是成功的,只是吕布实施不成功。
陈宫给吕布建议的最后一计是:下邳之战时,曹操率军前来攻打,陈宫建议吕布分布,让吕布出城牵制曹操,然后陈宫自已守城,以成鼎足之势,曹操远来,一是疲惫,二是粮草不够,只要这样安排,就能击退曹操。
这一次,吕布还是没有听从陈宫的建议,最终的结果就是陈宫与吕布都被曹操擒获。
仔细比较这几次陈宫给吕布的建议,你会发现,只要吕布没有听从陈宫的建议,都是败给了曹操,只要吕布听从了陈宫的建议,都给曹操造成了相当大的麻烦,还差一点就要了曹操的命。
也就是说,陈宫在军事上和大格局方面是有一定的见识的,很多时候只是吕布不听从陈宫的建议,如果真的听从的话,曹操有可能会被吕布击败,只能说有可能,因为曹操的谋士们太历害了,每次都能识破陈宫的计谋,毕竟濮阳那一次差一点就要了曹操的命,有些计谋即使识破了,也是无法扭转的。
如果曹操再有一次濮阳之败的话,陈宫和吕布就能改变历史,但这只是假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