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宋江为何有招安之念?

《水浒传》里,及时雨宋江本郓城县一押司,因一时过错,杀了自己养在府外的女人,阎婆惜。刺字充军,发配浔阳。在浔阳江边酒楼醉酒写了反诗(西江月),其末尾四句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因诗获死罪,在狱中尝尽牢狱之灾,幸好晁盖率梁山众弟兄刑场救下,奔赴梁山。一个差点做了封建王朝君主昏政冤魂的人,活下来的想法不是推翻昏政,而是率领梁山108将,归顺朝廷,保卫这个腐朽黑暗无底的制度,君主。他可知道,他攻打祝家庄,已经犯了不可饶恕的叛乱的罪。自古以来,叛乱的没有一个好下场,即使被招安,日后再会秋后算账……宋江何来自信,率108将招安就不会受到朝廷的责罚?结局都是死路一条,何不联手方蜡推翻赵松,效汉高祖霸王之法,二龙争霸?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这里是吟风社,荟聚文史爱好者,致力于持续输出文化、历史等领域优质内容。

我们一切从原文的角度出发,宋江对于招安一事其实并不是一开始下定决心的,在江州的时候宋江提了反诗。

宋江江州题反诗的这段剧情,只怕是全书中唯一一次毫不带伪装的真情流露,此时的宋江被发配江州,身边虽有几个朋友,但这次想喝酒的时候发现朋友全部都不在,只得自酌自饮,突然想起自己现在三十多岁了,功不成名不就,心中难受,就借着酒兴题了两首诗。

乘着酒兴,磨得墨浓,蘸得笔饱,去那白粉壁上挥毫便写道:【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宋江写罢,自看了大喜大笑,一面又饮了数杯酒,不觉欢喜。自狂荡起来,手舞足蹈,又拿起笔来,去那《西江月》后再写下四句诗,道是: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宋江写罢诗,又去后面大书五字道:“郓城宋江作。”

央视版水浒传只让宋江写了第二首诗,但第一首也是值得分析的,宋江“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这说明宋江其实是一个自视颇高的人,别看宋江对上官各种谄媚,他自己的心中自己是一个人物。

再看第二首诗,“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我们知道黄巢一度攻下长安,登基称帝但最终兵败身死。宋江笑黄巢不丈夫,那怎么才是丈夫?自然不光是打下东京夺了鸟位,还要让江山彻底姓宋,才好意思说黄巢不丈夫不是?

但是一件事,让宋江出现了转变,并且死心塌地的要当大宋的忠臣。那就是九天玄女的介入。

水浒传的世界是一个魔幻色彩比较重的世界,早在水浒的第一章,“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作者就已经告诉读者了,这108将都不是凡人,作者也写了“宋朝必显忠良”

而在宋江回家接老父上山的剧情中,宋江险些被人抓住,他躲到了九天玄女庙中,玄女救了他,然后又告诉他:

“宋星主,传汝三卷天书,【汝可替天行道,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去邪归正。他日功成果满,作为上卿】。吾有四句天言,汝当记取,终身佩受,勿忘勿泄。”宋江再拜:“愿受天言,臣不敢轻泄于世人。”娘娘法旨道:“遇宿重重喜,逢高不是凶。外夷及内寇,几处见奇功。” 宋江听毕,再拜谨受。娘娘法旨道:“玉帝因为星主魔心未断,【道行未完,暂罚下方,不久重登紫府】,切不可分毫懈怠!【若是他日罪下酆都,吾亦不能救汝】。此三卷之书,可以善观熟视,只可与天机星同观,其他皆不可见。功成之后,便可焚之,勿留在世。所嘱之言,汝当记取。目今天凡相隔,难以久留,汝当速回。”

九天玄女明明白白的告诉宋江,要辅国安民,去邪归正,这样做的话"他日功成果满,作为上卿",否则“他日罪下酆都”,就是说当了忠臣最终可以回天上做神仙,否则要在会下地狱,那么对于宋江来说,他会做其他选择吗?显然不会,有什么比重回天上当神仙的诱惑更大呢?而这还是九天玄女亲自允诺的,自此之后,宋江才真正成为了铁杆招安派。

《水浒传》中宋江为何有招安之念?

宋江为什么一心想着要受招安?这要从几个方面来考虑,宋江在上梁山之前,上宋朝的一个基层干部,如果不是出现了阎婆惜,也许宋江的仕途是顺利的,可以设想,即是他官运亨通,没有什么磕磕碰碰或者障碍,最大做到厅级也就差不多了。

所以,宋江的思想观念从本质上讲是力争要想上爬,忠于大宋朝廷的。

大凡世间之事没有确定性,宋江是一个正统的人,却挡不住美色的诱惑,阎婆惜的出现,使正人君子的本能被美女所俘获,也因此差点段送了性命——和黑社会的瓜葛同时被美女揪住,当然,美女也有她的活结。

梁山,说到底,用现在的话讲,无非是土匪,黑社会,混混,恐怖组织,邪恶势力,为统治阶级所水火不容,必欲除之而后快。

宋江进入这个充满杀气的军事集团,而且坐了第一把交椅,他会有什么打算呢?“替天行道”,这一满满都是君君父父臣臣思想的招牌,不正是宋江所力图去追求的吗?

梁山每战必胜的形势,能征惯战之将的鏖集,军事实力的增强,加重了宋江招安底线的筹码,尽管手下的心腹将领也有反对他的招安大略,但宋江知道他们的反对是没有用的,因为他知道胳膊拗不过大腿的道理,迟早他们不会至少不会跟他对着干。

话说回来,如果不招安,结果会怎么样?许多人这样说,宋江段送了梁山的革命,导致了梁山的悲惨结局。说的更远一点,假如梁山成了事,最终推翻了北宋王朝,建立一个新的王朝梁山朝廷,按当时的惯例,广大的老百姓不会因为宋江做了皇帝而云开日出,安居乐业,过上太平日子的。大多数农民照样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宋江的招安,不惟不说是明知之举。

至于最后梁山体系在奸臣们的迫害下土崩瓦解,或惨死,或离散,或自寻出路,都是历代统治阶级清洗队伍惯用的手法。总之,宋江除了招安之路,别无选择。

《水浒传》中宋江为何有招安之念?

宋江想当官,做一番事业。先造反后招安就是他的路线图。

在北宋,有个民谣,要想富,开个油盐酱醋铺;要想官,杀人放火受招安。

宋江在杀了阎婆惜后,尤其在刺配江州题了反诗之后,被蔡九知府判处死刑,在逃出升天后,已经无法在主流社会立足。于是,只好死心塌地的上了梁山。

到了梁山后,他招聘、逼迫、俘虏很多朝廷将领上山,屡次打败官军,逼着北宋朝廷招安了他,实现了他洗白做官的理想。

《水浒传》中宋江为何有招安之念?

宋江的梦想就是青史留名!

先回答问题,《水浒传》中宋江为何有招安之念?我的回答是宋江有梦想,他的梦想就是青史留名。

话说宋江在浔阳楼上喝酒,喝着喝着,【不觉沉醉,猛然蓦上心来。】

宋江写出反诗,的的确确是喝醉了无意中写出来的,而不是有些人说的那样,早有预谋,试图造反等等。就连浔阳楼的店小二,也说宋江是【酒后疏狂】。在店小二的眼里,一个囚犯喝了酒之后说要赛黄巢,大概类似于发酒疯吧,不必认真的。

宋江是【临风触目,感恨伤怀】。

 由此可见,宋江写反诗,确实是喝醉了酒,一时不小心,并不是故意的。

书上写宋江【猛然蓦上心来】,那么,宋江究竟【猛然】想起什么来了呢?书上写的分明:宋江想道【我生在山东,长在郓城,学吏出身,结识了多少江湖好汉,虽留得一个虚名,目今三旬之上,名又不成,利又不就,倒被文了双颊,配来在这里!我家乡中老父和兄弟如何得相见!】

宋江这一段话,是他在水浒传中极为少见的真情流露,是一直很狡诈的宋江,唯一吐露的一段真心话。所以,这一段话,很值得我们去仔细的分析。

是宋江不满足于虚名。宋江说自己,【虽】留得一个虚名。一个【虽】字,就证明了,宋江并不满足于虚名。

什么叫虚名呢?有的朋友要说了,虚名,就是名声,名誉的自我谦虚的说法。

其实不是的,就像我之前解释的【猥獕】的意思一样,我们要结合宋江的上句话来看:【学吏出身,结识了多少江湖好汉,虽留得一个虚名】。

宋江嘴里的虚名,可不是我们大家理解的那个名誉,名气的意思啊。而是:没什么用的名气——是这个意思。宋江的名气很大啊!不是有很多好汉见了宋江就拜吗?为什么你说宋江的名气没用呢?

 宋江的名气为什么没用?因为他的名气,都是【学吏出身,结识了多少江湖好汉】积攒出来的名气!这种名气,根本上不了台面!

宋江这个人,很现实,他的梦想也很现实:当官,当大官,当个忠心于皇帝的大官,然后名留青史。

宋江目前名气的范围,仅仅是在一些和小吏打交道的小公务员,以及江湖草莽里管用。你别看那些个江湖大汉见了宋江就拜,可那对宋江想当官的梦想有什么作用吗?就算民间这些平头老百姓级别的好汉,把宋江吹成及时雨,把他吹了天上去,又能有什么用?李逵,张顺这种老百姓,认识的再多,能当官吗?

别说高俅等大官了,就算是一个小小的通判黄文炳,一听写诗的人是宋江的时候,也没倒头便拜,而是很瞧不起的说道:【我多曾闻这个名字,多半是个小吏。】

管你是什么山东及时雨,豪杰呼保义,又是什么仗义疏财,扶危济困——这些,仅仅是对那群草根好汉才管用的名气。正儿八经的白道中人,连鸟都不鸟你!例如黄文炳,一看是宋江,既没下跪,也没叫他及时雨啊,呼保义啊,而是很鄙视的说:那个小吏。

二是宋江极度渴望成功。既然虚名就是没用的名气,那么宋江想要的,肯定就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了。是什么呢?宋江说得明白,他说自己:【名又不成,利又不就】。可见,宋江想要的东西只有两样:名,利。

不过宋江够有钱的,他的钱他一辈子也花不完,他还要什么利呢?逻辑不太通顺,所以我们就只能理解成:宋江的利,指的不是钱,而是权利,官职。宋江的名,也指的不是人这一辈子的名气,而是永恒的名气,他希望自己可以名留青史,并不仅仅局限在江湖上。

 简单俗气的来说,就是宋江想当官!还不是一般的官,而是名留青史的官!

宋江不在乎钱,也不在乎一时半会的名气,他只在乎一个,就是名留青史。

宋江劝那群好汉的时候,最常说的话,就是好好忠心皇帝,说不定能【封妻荫子】。

那样怎样名留青史呢?最简单的方法:忠心!你对皇帝够忠心,你就能名留青史!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只要你够忠心,甚至达到了愚忠的地步,你就一定会被当朝史官重点关照,而且还会强行给你加上一些并不存在的优秀事迹,让你更加完美的名留青史!因为他们还要拿你来当偶像,来教育下一代当官的阿!

在古代封建社会,本事大是没用的,够忠心,才能名留青史。

所以,日后招安后,宋江就把自己包装成了忠心的代言人。不管高俅等人怎么迫害宋江,宋江都是毫不记仇,永不还手,更不会造反。最后宋江要被毒死了,都毫无怨言,还抢先一步毒死李逵,防止他为自己报仇。

是因为宋江傻,也不是因为宋江政治水平不如高俅,更不是因为宋江斗不过高俅。而是因为宋江的目标本来就不是和高俅争权。

如果宋江的目标是和高俅争权之类的话,那么他一定会和高俅等人好好玩玩,斗一斗政治功力。只可惜,宋江的目标就是名留青史,哪怕付出自己的生命,只要能名留青史,宋江也愿意。

 高俅的目标则不同,他的目标很简单,就是争权。

在高俅看来,自己赢了,宋江输了。自己玩死了宋江,扫除了障碍,解除了后顾之忧,掌握了大宋朝廷,成为了政治大赢家。

但在宋江看来,却是高俅输了!自己虽然死了,但却名留青史,留下了个好名声。高俅虽然活着,但以后早晚也要老死,并且高俅死后,留下的肯定是坏名声。

《水浒传》中宋江为何有招安之念?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我认为宋江招安是种必然。原因有四:

一、宋江出身在一个封建地主家庭,上梁山之前的身份是衙门的押司。他本来就是官府的“科班出身”,拥有官吏的地位,接受的是官方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

二、宋江具有典型的封建性格——骨子里的忠孝。在宋江的心里,上梁山只是走弯路,他最终还是要走朝廷正规的仕途。这才符合忠孝的文化,符合社会的主流。这从宋江把梁山原先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就可以看出。

三、梁山108好汉分为几个阵营,派系众多,且互相猜忌。这不利于宋江管理,梁山之路必定走不长远。

四、 不招安没有出路。梁山队伍庞大,无法自给自足。而且当时的宋王朝统治下,虽如水浒传中有不少贪官污吏,但百姓生活却也是历代封建王朝中较为安逸富足的。这时在没有充分的群众基础下,想推翻宋朝廷的统治自立王庭几乎是不可能的。

希望我的答案能帮助到你!

《水浒传》中宋江为何有招安之念?

宋江招安的原因

1、 从小官吏到逼上梁山为原因一。宋江上梁山是逼迫无奈的,他原本是有钱有势的官老爷,虽然只是一个小押司,但是我们都清楚,在古代和监狱之类的打交道,就算是个小官,油水都很足,而且贫民会对其特别尊敬,不然宋江是用什么钱来结交江湖好汉的呢。因此,其实若不是出了误杀阎婆惜之事,宋江才不会上梁山,肯定在衙门里好好地做押司,顶多在梁山人员缺钱时,资助一点罢了,再多的帮助都不会给。宋江作为一个精明之人,不会轻易地与梁山人员走太近。可以从,晁盖一直想请其上梁山坐镇,而其婉拒得以窥见,他对梁山人员的态度。

有人会说,他写了反诗呀,他心里对这种生活是不满的。但是,根据上下文来说,我认为他写反诗,是故意为之。他知道自己已经无路可走了,无法回到之前的要钱有钱,要权有权的生活就通过醉酒写反诗这个举动来引起梁山人员的注意,以此为自己谋生路。而且,“醉酒”这个举动是很值得玩味的。如果没有引起梁山人员的注意,那么他可以借醉酒来说事,说自己不清楚,一切都是醉酒的锅;如果引起了注意,他自然就成功了,自己又有了一条后路,且今后若有人提起,也可说是醉酒的张狂,一切都是天意~总之,宋江当初的上梁山都是无奈之举,并非自愿,处于保命之措,自然为此后的招安埋下伏笔。

2、 梁山内部的混乱为原因二。在《水浒传》后期,梁山人员开始繁杂,宋江对于梁山的管理其实是有些力不从心了的,从一些人开始打着梁山的名号开始做坏事可见一斑。宋江的官瘾其实是很大的,他想要梁山的所有人都听他的,但实际的情况并不能如此。鲁智深、武松等人虽信服他,但与其的一些想法是不一样的,那就无法让其满足对梁山的绝对管理权。此时,官方有机会出来让其可以招安。你要想着,宋江他不知道招安后,兄弟们死路一条吗?他知道,但是他作为梁山头头,招安后他得到的官职肯定比其他人要大的多。既然梁山他已无法绝对管理,不如将他们卖给官府,自己得个大官做做,既正名,又落个清闲,而吴用的撺掇正好又助长了他的这种想法,两人一拍即合就形成了招安想法。(不信的读者,可以参见《水浒传》招安后,他人的结局,所得好处与利益,都没宋江和吴用来的大与多)只是,他们没料到朝廷那么狠绝,他们官位还没坐热就被赐毒酒。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