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中最记仇的苏培盛,为什么华妃落魄后,也没有落井下石?
苏培盛是有仇必报,但他从来不落井下石,苏培盛并不是一个拜高踩低的人,谁得宠他也没巴结过,谁落魄他也从来不去踩一脚,他只报复和他有仇的人,而不是看到谁落魄了就落井下石。
我们都知道,凡是跟苏培盛有过节的人,都会被他记在小本本上,伺机报复,最后也都没什么好下场。我们看看苏培盛都成功报复过谁:
第一个,余莺儿。余莺儿是个典型的小人得志型,得宠时欺负过不少人,欣常在、甄嬛、沈眉庄,这些比她位分高的,她都敢欺负过,可见她欺负下人更不用说,其中就有苏培盛的徒弟,小夏子。小夏子跟苏培盛在皇上身边当差,余答应犯错,皇上不愿意见她,小夏子不过是听从上面的命令把余答应拦在了外面,余答应就将这笔账算在了小夏子头上。
后来余莺儿在养心殿门口跪着,唱了半夜昆曲,又重获盛宠,便开始欺负小夏子。皇上午休时,余莺儿故意让小夏子徒手剥核桃,剥得满手鲜血。之后余莺儿倒台,被皇上赐死,苏培盛告诉小夏子:再也不用忍了。于是小夏子动手勒死了余莺儿。
第二个,年羹尧。年羹尧在进宫与皇上、华妃一同用膳的时候,仗着自己的功劳,让苏培盛亲自给自己夹菜。还和华妃说:我最讨厌这些阉人的臭气。年羹尧既然如此看不上太监,想必平时对苏培盛也并不尊敬。
苏培盛是专门伺候皇上的,连后宫的娘娘也大多没有资格要求他伺候,对他都是毕恭毕敬,年羹尧故意让他帮忙夹菜,既是看不起他,也是挑战皇上的权威。所以后来苏培盛黑年羹尧,既是帮自己出气,也是帮皇上清理门户。
苏培盛在年羹尧求见皇上时,故意给年羹尧搬了一把椅子,随后又透露给皇上:年大将军是坐等皇上召见,而且果郡王出去他都没起身。最后又自言自语感叹了一句:还好果郡王不跟他计较,不过谁又敢跟他计较呢。
看似短短几句话,苏培盛黑了年羹尧三次:故意给他搬椅子,坐等是藐视皇上;透露他不起身给果郡王请安,是告诉皇上他藐视皇权;说没人敢跟他计较,是提醒皇上年羹尧功高盖主。这也无形中坚定了皇上杀年羹尧的心,最终年羹尧被赐死。
第三个,祺嫔。祺嫔得罪苏培盛,是因为在滴血验亲时,祺嫔主张把崔槿汐和浣碧严刑拷打,这就触了苏培盛的逆鳞,苏培盛当时说了一句:慎行司的刑具都用一遍,人还不费了,再还人清白有什么用。苏培盛在这种时候其实本不该说这样偏帮的话,但他还是说了,可见他有多在乎崔槿汐,又多么厌恶祺嫔。
最后,瓜尔佳一族倒台,原本皇上没打算赐死祺嫔,但苏培盛直接命人把她处理掉了,还狠狠地吐了一口痰,替自己媳妇报了仇。
第四个,安陵容。安陵容跟祺嫔犯了同一个错,也是在滴血验亲时极力主张拷打崔槿汐,被苏培盛记在了小本本上。后来安陵容封妃,甄嬛给她起了一个鹂的封号,嘲笑她是一只供人取乐的鸟,苏培盛助攻说:黄鹂多子。最后定下封号,苏培盛还跟雀鸟司要了50只黄鹂鸟,送去安陵容宫里嘲笑她。
所以苏培盛只是爱记仇,并非爱落井下石。华妃虽然嚣张得罪过很多人,但并不包括苏培盛,相反,她对苏培盛态度一直非常好,每次苏培盛传旨她都会说:有劳苏公公,并给赏赐。年羹尧欺负苏培盛那一次,华妃也明确表示了反对,可见她对苏培盛是尊敬的。因此即便她落魄了,苏培盛也不可能对她落井下石,并且按照苏培盛的性格,如果华妃需要,苏培盛还有可能举手之劳帮她一把。
而且苏培盛也并非睚眦必报,谁有没有恶意,他心里很清楚。像叶兰依就怼过苏培盛好几次,苏培盛也没说啥,更谈不上报复。因为他知道叶兰依没啥坏心眼,就是那脾气。
《甄嬛传》中最记仇的苏培盛,为什么华妃落魄后,也没有落井下石?
苏培盛记仇吗?其实从他在后宫的一生来看,他并不是一个记仇的人。有些人存在这样的想法,无非是因为苏培盛曾经做了两件事:
1、余答应早年得势的时候,曾经欺辱过苏培盛的徒弟小夏子,几个月之后,余答应被打入冷宫并被雍正赐自尽,当余答应拒绝自杀的时候,苏培盛暗自修改了雍正的旨意,将自杀改成了安排太监将余答应活活勒死。
2、祺贵人被废除一切地位,由后宫嫔妃变成皇宫最下等的奴隶之后,祺贵人企图跑到雍正的门前哭诉,结果被苏培盛下令将其活活打死。
单纯从这两件事来看,苏培盛的下手似乎有些狠毒,雍正只想让余答应自杀,但苏培盛却把自杀变成了他杀,雍正只想让祺贵人变成奴才,但苏培盛却将她送入到了鬼门关当中。而这两个女死者,还恰恰或多或少地得罪过他,那苏培盛此举是否有报复的心理?
相信苏培盛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说他没有报复的想法,肯定不现实!但如果说他是因为报复才下手杀人,这个结论恐怕也不正确!因为作为皇宫中最出色的太监,如果苏培盛是这么一个有仇必报的人,在复杂的后宫争斗中,他也许根本就活不到现在!
尤其是在处决余答应和祺贵人的过程中,真正导致他下死手的原因恐怕并不是个人恩怨,而是他及时领会到了皇上的意图!
赐死余答应,但当事人却拒绝自杀,那你让苏培盛该怎么做?难道任由余答应在现场胡闹,却怎么也死不了?那苏培盛事后该怎么向雍正去解释?皇帝命令你负责余答应自杀的事宜,结果作为贴身奴才的你却干不了,那用你何用?
纵然在这个过程中,安陵容有添油加醋的成分,但也不能否认地说,她的确也说到了问题的实质:皇上只想让余答应去死,但皇帝可没功夫去细问余答应究竟是怎么死的?
而擅自打死祺贵人,苏培盛有报仇的因素,但根本问题还是在于后宫的各股势力都想让祺贵人去死!
作为在皇宫中生存了几十年的人物,苏培盛不可能察觉不到,在那场惊心动魄的滴血认亲事件中,真正的幕后黑手是皇后!更别说那碗动了手脚的水也是皇后的人端出来的,而祺贵人只是这场冲突中由皇后安排的排头兵而已。
事件结束后,甄嬛想让祺贵人去死,皇上也早对她选择了放弃,而幕后的黑手皇后,更想让她尽早去死!毕竟在那个大雨天,在皇宫中不断地骂天骂地,并且四处拍打皇后和皇上寝宫大门的祺贵人,就差把她与皇后之间的阴谋当众说了出来。一向在皇宫中负责干脏活的苏培盛,只是跟往常一样,做了他必须要做的事!
所以在华妃落魄的时候,苏培盛谈不上落井下石,因为他根本就不是一个会因为记仇而做出极端行为的人!更别说华妃在后宫的多年时间里,其纵然飞扬跋扈,但作为后宫中久经沙场的老将,嚣张的她却也具备着十足的情商。正是靠着这样的本事,华妃才会在后宫中巧妙的避开了锋芒,进而独宠后宫多年!
1、能够受宠多年,华妃依靠的并不仅仅是容貌,而是她恰到好处的挑拨到了雍正内心的欲望。
例如她刚出场的时候,一套装病的模式想拒绝皇上的探望,正当皇上赌气想要离开的时候,华妃却又恰到好处的钻了出来,用那双挑逗的小手拉住了皇上的玉带,硬是把他拽进了自己的闺房当中。
主动送上门,雍正还未必要,而华妃就是巧妙的抓住了这种心理,让皇上想要而要不得的时候,及时地贴过去!甚至最后时刻将自己的侍女送上门,也同样是如此。
2、华妃纵然飞扬跋扈,但是纵观她的嚣张历史,你不难发现她每次选取的时机都恰到好处。
将夏常在打成残废,整个过程别说皇上没看见,甚至连皇后也没看见,既然亲眼看不见,自然也感受不到华妃的凶狠毒辣。
自己的哥哥年羹尧在青海打了大胜仗,华妃才恰到好处的让安陵如当众卖唱,借此对其进行羞辱。不久后侄子年富再立战功,华妃又当众求着雍正要官,逼其对年富进行封赏。纵然这一系列的过程中,雍正深感不快,可面对年氏家族的确立下了大功劳,需要保持权力平衡的他却也说不出什么。所以比较起情商,年妃不知道要强于余答应多少倍,年妃知道什么时候该闹,什么时候不该闹。但那些提早就领了盒饭的嫔妃们,却经常是不知深浅的瞎闹!
3、也正是在这种高情商的背景下,华妃在后宫的生活中,也同样巧妙的避开了一些不该惹的人,而苏培盛就是她要重点进行以礼待之的人物之一。
至少在有关华妃的故事当中,她并没有与苏培盛产生太多的交集,但作为雍正身边存在感最强的太监,华妃却与他没有太多的交集,也足以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华妃始终设法地在苏培盛面前降低自己的存在感。缺少了话题,那华妃在后宫当中那点事儿,自然也不会通过苏培盛的口来转入雍正的耳中。
尤其是在那顿华妃自称是“吃得最惊心动魄的那顿饭”中,面对打了胜仗且入宫面圣的哥哥,本该飞扬跋扈的华妃却在公开场合格外拘谨,几乎如同一个刚进宫的小姑娘一样。可见她在皇上面前,知道该在什么样的场合如何收放。
尤其是对比哥哥竟然让苏培盛为他夹菜,当场惊得华妃花容失色,并在饭后一再埋怨哥哥实在不应该得罪苏培盛。光从这个细节就可以看出,纵然华妃在众多嫔妃面前保持傲慢,但在苏培盛面前,她却始终保持着最基本的拘谨和礼数。试问一个宠冠后宫却从来不想得罪苏培盛的人,在她落难之际,苏培盛又怎么可能对她落井下石?
也许平常对苏培盛实在是保持了太多的敬仰,当落魄的华妃与得宠的祺贵人发生冲突时,苏培盛还仍然试图替华妃说话。可见在后宫多年的生活中,两人也许没有太多的直接交集,但彼此之间却保持着足够的敬意。
《甄嬛传》中最记仇的苏培盛,为什么华妃落魄后,也没有落井下石?
在《甄嬛传》中,苏培盛真正落井下石只有两次,一是对余莺儿,他让小厦子直接将其勒断了脖子,一是对瓜尔佳文鸳,他让人将其活活给打死在了养心殿门前。
除此之外,苏培盛对于任何人,向来都是滴水不漏,没有刻意报复的时候。
能够在皇帝身边侍奉那么多年,苏培盛自然是很有眼力劲与心性的,更何况华妃向来对苏培盛没什么颐指气使的地方,两人无仇无怨,苏培盛根本就犯不上去对付华妃。
宫中的大总管,积年的老狐狸苏培盛从胤禛还是亲王的时候,苏培盛就伺候在他身边,对于胤禛的脾气、秉性还有生活习惯他全都了若指掌,正如甄嬛所说,苏培盛与皇帝朝夕相处的时间胜过宫里其他任何嫔御。
能够深得胤禛的信任,苏培盛当然有他的独到之处。
从剧中来看,苏培盛是个非常明眼的人,他做事情从来都非常稳妥,也是喜怒不形于色,就算是想要对付谁,也往往四两拨千斤,把自己撇得干干净净的。
举个例子来说,年羹尧前去养心殿拜见的时候,对着苏培盛居高临下,各种刁难,即便是见到了果郡王,还是一副不可一世的嘴脸,苏培盛表面上丝毫都没有发作,还是很恭顺。
可是,苏培盛笑嘻嘻在皇帝面前说了几句,就让皇帝对年羹尧极其不满,动了杀心。
苏培盛做事,从来都不会轻易将自己牵扯进去,他对自己认识得很清楚,知道自己始终就是个内侍而已,就是要被苛待的,因此说话做事,都处处小心,忍常人所不能忍的事。
苏培盛记仇,但并非是小肚鸡肠剧中,苏培盛真正有过报仇行为的就两次,就是对余莺儿还有对瓜尔佳氏,但也情有可原,余莺儿本就小人得志惹人嫌,瓜尔佳氏则是对崔槿汐还有甄嬛不利。
更重要的是,苏培盛当时下狠手的时候,已确定这两人绝无翻身的希望了。
除此之外,苏培盛并非是个锱铢必较的人,敬妃曾用璎珞出首了他跟崔槿汐,但事后苏培盛并没有对敬妃怎么样,他懂得分轻重,并不是个心胸狭隘之人。
其实华妃与苏培盛,根本就没什么仇怨,华妃虽说轻狂,但对苏培盛向来还是很有礼貌的,苏培盛对华妃,也从来都是非常恭顺,两人和平相处。
要说仇怨,也就是华妃的兄长年羹尧,几次三番折辱苏培盛这么件事了。
但苏培盛不是个小器的人,年羹尧是年羹尧,华妃是华妃,再者说年羹尧已经伏诛,华妃这棵大树也已轰然倒塌,他根本就没必要再上去踩两脚,实在犯不上。
对付华妃,苏培盛必然自招恶果年羹尧倒了之后,华妃也受到了牵连,这么多年她在宫里的各种恶行,全都被曹琴默给抖露了出来,华妃被降位,表面上这辈子也都没有了指望。
像是瓜尔佳氏,直接就去冲撞华妃,然而苏培盛心里可明白得很。
华妃侍奉皇帝多年,而且皇帝始终对她心中有愧,华妃那么多的恶行,其实夷三族都是非常正常的,但皇帝却不忍下狠手,这就是情分依旧还在,苏培盛当然知道。
曹琴默想要斩草除根,没想到惹了皇帝与太后的忌讳,直接断送了自己,这件事苏培盛当然是非常清楚的,如果他也吃饱了撑的,那必然也有同样的结局。
苏培盛与华妃完全没有仇怨,他犯不上对付华妃,而且也的确不能对付华妃。
退一万步来说,苏培盛不出手,皇后与甄嬛也不可能放过华妃,与其把自己牵扯进去,还不如冷眼旁观,看着华妃这座巨厦轰然倒塌就好,那才是明智之举。
《甄嬛传》中最记仇的苏培盛,为什么华妃落魄后,也没有落井下石?
苏培盛为什么要落井下石,华妃并没有为难过他。最关键的一点是皇上心里有华妃,对于华妃,皇上一直心存愧疚,苏培盛要是对华妃落井下石,不是招皇上恨他吗?天威难测,不定什么时候想起这一篇儿了,就没你好果子吃!
华妃虽然在众嫔妃前飞扬跋扈,在皇后前趾高气扬,但她心里有杆秤,什么人该维护,什么人得罪不起,还有至高无上的皇权,心里还是有数的。
剧中有一段皇上宴请年羹尧华妃兄妹的戏,就充分表现了华妃的敬畏之心。
席间皇上与年羹尧谈到平叛,年羹尧趁机向皇上举荐自己的二儿子年富,华妃就说:皇上与哥哥谈论国事,臣妾不能干政,不宜在此。
皇上说不妨,一家子吃饭,既是国事也是家事。
不知天高高地厚的年羹尧大喇喇地说:臣难得与皇上一起用餐,一家子团聚是不该议论其他!
华妃当时就吓的花容失色,年羹尧完全忘了君臣之道,怎么能跟皇上说是一家子呢?皇上是孤家寡人,皇室亲兄弟也不能跟他相提并论,何况年羹尧只是个外戚。皇上不动声色地说:那就专心吃饭。
华妃赶紧打圆场:天气寒冷,宫中每年十月十五都会添加锅子,为着今儿哥哥来,虽是十四,皇上还是命御膳房准备了这道什锦锅子,哥哥的一饮一食必得念及皇恩哪!
华妃边说边向年羹尧使眼色,年羹尧方才起身谢恩。
席间,皇上说炙羊肉鲜嫩可口,年羹尧就先夹一筷,皇上强压怒气,华妃一提醒年羹尧,他又让苏培盛给他布菜,皇上再也忍不住,带气把太监夹来的鸭子,夹起来扔了。
如坐针毡的华妃,好不容易吃完这顿饭,出来就对年羹尧说:哥哥呀哥哥,这顿饭吃的妹妹我是提心吊胆哪!那道炙羊肉皇上说他喜欢吃,他还没动筷子呢,你倒先动筷子,这也罢了!你还让苏培盛给你夹菜,苏培盛是什么人呀?那是皇上用了几十年的老太监了,打小就跟着皇上,你还敢使唤他哪!
这一段剧情透露两个信息,一是华妃懂得君臣之道,有分寸。二是知道苏培盛是御前红人,不要轻易开罪他。既然华妃心中有数,自然在平时的言谈举止中不会有什么轻视苏培盛的意思,苏培盛也不存在对她有什么恨。
再看那些平时不尊重苏培盛的嫔妃,像余氏,祺嫔,安陵容最后失势的时候,苏培盛都会踩上一脚。
最后还是要强调一点,就是华妃在皇上心里有份量,虽然最后赐死华妃,但一直是他心里的一道坎,苏培盛是皇上肚子里的蛔虫,他的心思苏培盛最了解,那些对华妃落井下石的人都没好果子吃,你看,曹琴默不就死的很难看么,还有祺嫔也对华妃落井下石,皇上最后连她死活都懒得管!
《甄嬛传》中最记仇的苏培盛,为什么华妃落魄后,也没有落井下石?
苏培盛所谓“记仇”,纵观整部剧其实只有余莺儿那一次,还有祺贵人那一次。
但如果你仔细分析观察就会发现,苏培盛的落井下石,其实都是经皇帝授意,或是她们自己作死的。
余莺儿——一朝得势就狂得分不清东南西北,连苏培盛的徒弟,常年在皇帝身边服侍的太监小夏子也敢为难,让他徒手剥核桃,连累被张嘴。
看后来冷宫赐死余莺儿时苏培盛说的话“之前师傅叫你忍,现在别忍了”,这才有小夏子用弓弦勒死余莺儿。
苏培盛是个人精,不会轻易树敌。之前余莺儿盛宠,所以他叫徒弟忍耐。在余莺儿被贬之后还是没有落井下石,因为后宫里说不定那一天就风水轮流转了,所以他依然按捺不动,虽然小夏子授意其他小太监不给余莺儿传话,但也还没有多的报复,是直到余莺儿被皇帝亲自定罪赐死,这才算放开了手脚。
同理,祺贵人也是一样。
可见苏培盛能在皇帝身边呆这么久自由其生存之道,能屈能伸。等那一天皇帝亲口给他的仇人定罪,他才会加上一脚。
而华妃对苏培盛从来没有过过分举动,并且在年羹尧使唤苏培盛的时候,华妃还很惶恐,因为她知道苏培盛是皇帝身边的老人了,有地位有面子。
而且华妃每逢年节都大兴赏赐,作为皇帝身边的红人,苏培盛不用想也肯定是最大的一份。所以苏培盛不可能会对华妃不满,不但不会不满,还在华妃已经落魄被祺贵人穿小鞋的时候帮她在皇帝那里说好话。
可见华妃对苏培盛是相当不错的,如果苏培盛是那种拜高踩低的人也就不会在宫里那么久了。
《甄嬛传》中最记仇的苏培盛,为什么华妃落魄后,也没有落井下石?
华妃虽然对其他嫔妃不好,但是她对皇上一心一意,皇上也还是很喜欢她的,只是怕她娘家权势太大,所以防着她!苏公公心里都明白,他跟着皇上几十年,很多东西都看的明明白白!而且华妃一直也都很尊重他,他是个恩怨分明的人,肯定不会落井下石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