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师翁同龢为何惨遭光绪罢黜?

谢邀,对于晚清两朝帝师翁同龢,历史上的评价大多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他可以说是个非常杰出的文人,在封建社会也算得上是个忠臣良臣,但是在近代大变革时代,翁同龢实在是不堪。

关于翁同龢晚年为何被革职,主要有两种说法,第一种就是得罪了光绪帝载湉。

晚清,光绪帝主持进行变法改革,翁同龢作为帝师,又是光绪帝信任之人,应该受到重用,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张孝若的《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中记载:帝……此时已怀了变政的决心,觉得翁公过于持重,常常掣肘,心上也不愿意,遂……去翁。

而翁同龢也在自己的日记中记载了自己因为两件事曾经“与帝不协”,被光绪帝所不满。第一件是德意志帝国亲王亨利二世来华接待的问题,第二件就是光绪帝重用康有为,翁同龢却认为康有为“此人居心叵测”,引起光绪帝不满。

然而当初,康有为乃是翁同龢亲自举荐给光绪帝的,但是康有为与光绪帝相谈甚欢,冷落了翁同龢,引起了翁同龢的猜忌与不满,所以翁同龢在光绪帝面前说康有为的坏话。

另一种说法就是翁同龢得罪了慈禧太后和李鸿章为首的后党

的确也有这个可能,甲午战败以后,翁同龢认为北洋战败是李鸿章的过错,对自己因为私人恩怨私自裁撤北洋经费的事只字不提,引起了慈禧太后与李鸿章等人的反感。

裘毓麔在《翁常熟去官之远因》中描述:翁常熟去官,言人人殊,其实甲午后,慈眷尚隆,其失眷在丁酉(1897)年冬,有旨交户部提款百万,搭排云殿彩棚,以万寿期近也,常熟持不可,内务府某大臣希后旨,遂拨百万与之。后意甚怒。逾月,太后召见内务府大臣时,尚申詈常熟不置也,未几常熟竟开缺。

不得不说,翁同龢作为帝师,心胸狭隘而有自视甚高,没太多本事力挽狂澜却还到处得罪人,最终被革职也算是善终。

帝师翁同龢为何惨遭光绪罢黜?

翁同龢被罢官是百日维新期间的重要历史事件,历来解释颇多。我认为需要从翁同龢本人政治立场,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分析。归纳起来有三点原因:1. 翁同龢立场顽固守旧,受到慈禧和光绪的双重排斥。翁同龢虽有向光绪推荐康有为,但其根本立场是无法接受维新变法里面的一系列激进改革方案的。为防改革受到阻挠,光绪在百日维新之初就罢免了翁,这也是受到康梁支持的。只是在变法失败后,康梁有意把翁被罢官归咎于慈禧对光绪帝及维新势力的打压。慈禧也不待见翁同龢,支持光绪罢免翁。慈禧并不顽固守旧,她是支持维新自强的,只是反对过于激进的改革方案会导致满清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而威胁清王朝统治。2. 翁同龢作为帝师,行为强势,引起光绪不满。翁同龢作为科举状元,恃才自傲。他又是同治,光绪两次帝师,对光绪也时有斥责。皇帝成年后理政,尤其是推行维新这样的改革需要树立自己权威,罢免翁也是出之光绪帝的决断。 3. 翁同龢以“清流派” 领袖自居,得罪了“洋务派”,在朝廷没有实权盟友。 翁克扣北洋水师军费,甲午战争坚决主战,《马关条约》谈判上主张赔款不割地,得罪了李鸿章,被洋务派认为是“空谈误国”。翁被罢官,也没有得到朝廷“洋务派”的同情。总之,在维新变法“帝后之争”中, 翁同龢过早出局,是因为他并不受到任何一派势力支持。

帝师翁同龢为何惨遭光绪罢黜?

在1898年的戊戌变法中,一代帝师翁同龢却被罢黜,这里面既有帝党和后党的博弈,也有翁同龢与光绪帝的政见分歧,还有他与李鸿章的恩恩怨怨。

(翁同龢)

1.翁同龢与帝党、后党的关系

翁同龢是帝党的中坚人物,最为光绪皇帝所信任, “一切只有翁能承皇上意旨”,私底下曾经对光绪说,皇上做事要有主见,不必事事难谨、禀尊太后。这事被慈禧太后的太监侦知,慈禧大为恼火,感到自己已归政,所以强忍怒气未发作。

(帝党)

在戊戌变法中,随着帝党和后党矛盾的日益加重,慈禧愈发感觉到翁同龢留在皇帝身边对她可能是一个“极大的危险”,必欲除之而后快。终于借其揽权狂悖情状,办事多未允协,强迫命令光绪著即开缺回籍。

(光绪皇帝)

2.光绪皇帝与翁同龢的政见分歧

双方的年龄差不免在看待问题的角度和做事的方式的产生分歧,最终给翁同龢的罢黜留下了祸根。在戊戌变法中,绪皇帝向翁同龢索阅康有为的上书,翁同龢却说此人居心叵测,不让光绪看,还说和康有为没有交往,致使光绪皇帝“发怒诘责”。

(戊戌变法)

光绪皇帝因为张荫桓被徐桐弹劾,想让翁同龢出面说情,但是翁同龢由于个人恩怨,拒绝为其辩护。这种人事上的矛盾让光绪帝对其渐生不满。

3.顽固派官僚排斥打击翁同龢

大人虎变, 未占有孚,翁同龢与光绪之间的分歧,被后党利用,他们组织御史向自己的政敌发起进攻,参奏他其才不足以济变,最后被罢决。

(戊戌变法)

特邀嘉宾:一枚蜻蜓(第33篇)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帝师翁同龢为何惨遭光绪罢黜?

诚谢邀请。

有关翁同龢被罢官一事,过往人们都认为是慈禧太后所为,慈禧太后希望以此种方式来对外表示自己权力的至高无上。

但近年来经过史家的考证,史学界多认为罢免翁同龢一事,是光绪皇帝所为。其原因,不外于翁同龢转变了立场,或者光绪皇帝喜新厌旧。

其实这二者,兼而有之。翁同龢作为帝党的中心力量,他是一直在为光绪皇帝能够独掌大权而努力的。

在这过程当中,他甚至得罪了后党的两大中坚力量,荣禄与李鸿章。当然前者涉及的是军机处中南北两派(李鸿藻与沈桂芬)的政治斗争,而后者则涉及到了对外战事与清流一党。

但无论涉及到谁,翁同龢都没有退缩过。其原因便是有朝一日光绪皇帝能够亲政,而翁同龢自然可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而慈禧太后并不打算打掉翁同龢,因为这是老太后骑墙的一枚棋子,她可以利用翁来平衡各方势力。

但是,戊戌变法即将开始,翁同龢却发现光绪皇帝已经不再依靠他了。他再也不是光绪皇帝最信任的大臣了,光绪帝更加信任后来者居上的维新派。

这让翁同龢感到很不安,因为他在此之前已经明确了自己的身份,坚定的帝党拥护者。可是一旦光绪皇帝把自己抛弃掉,后党又视自己为眼中钉,那么自己的命运可能就不那么体面了。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在戊戌维新的前期准备工作上,翁同龢表现出了自己保守的一面,时不时的就要反驳一下维新派。

因此有史家称,此时的翁同龢已由变法的领导者转为了变法的反对者。

这让急于变法的光绪皇帝感到大为光火,因此光绪皇帝罢免了翁同龢。

帝王心术,翁同龢恐怕没能想到。不过,也正因为此,光绪皇帝在政治上的弱点暴露无遗,偏听偏信,急于求成,喜新厌旧。这都是政治当中最忌讳的事情,可光绪皇帝却都表现了出来。

或许,这场变法是一场没有赢家的变法。有的赌上了性命如谭嗣同,值得敬畏。有的赌上了命运如光绪帝,值得可怜。有的赌上了国家如慈禧太后……至于翁同龢,还没有参与便被踢出了局。

帝师翁同龢为何惨遭光绪罢黜?

晚清是历史上一个非常黑暗的历史时期,也是酝酿着巨大变革的时期,中国漫长的皇权专制中央集权制发展到了晚清,已经成了一种非常腐朽的体制,而境外的维新或革命的思想和主义给中国旧封建体制带来巨大的冲击,一方面是西方的船坚炮利打醒了中国妄自称大的思想梦幻;另一方面是维新的思想理念对中国的有识之士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使得沉闷、腐朽、保守的清王朝不得不采取一些应对措施,若不如此,皇权专制统治难以为继。于是,在皇宫之内,就产生了以慈禧太后为主的保守派和以光绪帝为首的革新派之间的激烈争斗。

而两派的争斗逐渐发展为围绕“戊戌变法”的激烈角逐,在变法之初,朝中便已拉开了激烈角逐的序幕,就在这一时期,支持光绪帝的两朝帝师翁同龢被罢去了所有职位,并永不叙用。

那么,作为光绪帝的老师,光绪帝推行新政的有力支持者翁同龢,在“后党”与“帝党”的角逐中,为何会在“戊戌变法”之初被罢免呢?

第一,显赫家族的第二代,科举状元,协办大学士兼任户部尚书,着力于支持皇帝,却在变法关键时期突然被罢官了。

翁同龢有显赫的家族背景,有十分重要的政治资源。

翁同龢出身于高官权臣的家庭,他父亲翁心存是咸丰、同治两朝大学士,又是两任皇帝的帝师;他的大哥翁同书曾任安徽巡抚;他的二哥翁同爵曾任陕西、湖北巡抚,并署理湖广总督。可见,翁同龢父兄都是高官权臣。在当时被称为“一门四进士、一门三巡抚;父子大学士、父子尚书、父子帝师”。而且,他父亲翁心存是江南文化名流,家中有丰富的藏书,属于博学的高官,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在文化界和政界都很有影响力;他教过道光皇帝的几个皇子,如皇四子奕詝(即后来的咸丰皇帝)、皇五子奕誴(即后来的惇亲王)、皇六子奕訢(即后来的恭亲王)、皇七子奕譞(即后来的醇亲王)等,都是翁心存的学生。在晚年,翁心存还入直弘德殿,与祁嶲藻、倭仁、李鸿藻等人一起,教导年仅6岁的同治皇帝读书。显然,翁心存在当时朝中,其影响力非同寻常。

当翁心存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并成为同治帝的帝师之时,翁氏家族进入鼎盛时期,而翁同龢继承了他父兄的政治资源。咸丰六年(1856年),翁同龢以27岁中一甲一名进士而擢任翰林院修撰,同治四年,翁同龢入值弘德殿,为同治帝的师傅,他前后教同治帝读书九年;同治帝病逝后,翁同龢又入值毓庆宫,成为光绪帝的师傅。翁心存与翁同龢父子两人,皆是两次帝师,这样的家族,在晚清朝臣中,是很罕见的,到翁同龢任大学士时,却权力和在朝中的影响力都是别的大臣不敢小视的。

翁同龢有非同寻常的经历,是德高望重的朝臣。

翁同龢于清道光十年四月二十七日(1830年5月19日)出生在北京,四岁时随祖母张太夫人及母亲许氏由京师回到故乡常熟。翁同龢自幼禀性好学,通读四书五经,并以优异成绩考入常熟县学游文书院。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翁同龢应院试考中秀才;咸丰二年(1852年),应顺天乡试中举人;咸丰六年(1856年),殿试一甲一名,考中状元,授修撰,任实录馆协修。咸丰八年(1858年),任陕甘乡试副考官,旋授陕西学政。

有父兄的庇护,加上自己的才识,翁同龢在同治朝的官场升迁很快,同治元年(1862年)三月,任会试同考官。同治四年(1865年)授命在弘德殿行走。同治五年(1866年),任翰林院侍讲。同治六年(1867年),任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同治七年(1868年),任国子祭酒。同治九年(1870年),任太仆寺卿。同治十年(1871年),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同治十一年(1872年),赏头品顶戴。同治十三年(1874年),丁母忧期满后,仍在弘德殿行走,补内阁学士。

翁同龢(剧照)

光绪元年(1875年),翁同龢任刑部右侍郎;光绪二年(1876年)翁同龢迁任户部,充经筵讲官,晋升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后又调任刑部尚书,之后又调任工部。

光绪十一年(1885)秋,左宗棠去世,户部尚书阎敬铭补了左的东阁大学士一职,翁同龢由工部调任户部,接任户部尚书。翁同龢户部尚书任上当了十三年。光绪八年(1882),他入军机处,统管户部。翁同龢成了当时清王朝的重要权臣。

翁同龢(左)

翁同龢是南派清流的领袖,是光绪帝变革的坚定支持者。

翁同龢状元出身,很有学识,家族显赫,他是南派清流的领袖人物,在朝中的影响力很不一般。起初,慈禧太后对翁同龢是比较尊重和友友善的,他也算是慈禧说信任和比较亲近的大臣,可是,当慈禧太后代表着朝中的保守势力,特别是为了维护清王室贵族的根本利益而逐渐站在反对维新的时候,与支持光绪帝维新变革的翁同龢逐渐有了隔阂。

翁同龢作为朝中清流派的主要代表,又是光绪帝的老师,他成了极力拥护皇帝,辅佐皇帝处理朝政,为皇帝出谋划策,并为皇帝推荐人才,而康有为等维新派年轻大臣,就是由翁同龢推荐的。在清廷推行变法的准备期和推行政策的初期,特别是在“百日维新”期间,翁同龢是跟随在光绪帝身边的顾问,充当谘询的忠臣,为皇帝出谋划策,而光绪的他也多是言听计从。光绪二十四(1898年)年四月,光绪颁布了《定国是诏》,逐渐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而这《定国是诏》就是由翁同龢所草拟的。可见,翁同龢属于支持光绪帝推行维新变法的重要大臣之一,属于当时“帝党”的主要干将之一。

当时,朝中分为几个主要派系,慈禧和满清贵戚为首的“后党”,其基本立场是维护皇室和满清贵族保守势力的根本利益;光绪帝和翁同龢、康有为等为首的“帝党”,着力于推行维新变革;此外,还有以李鸿章,张之洞等地方督抚为首的“洋务派”,在政治立场上倾向于依靠慈禧太后,但在治政措施上却也接受一些维新的主张,既不直接反对维新变革,又在背地里通过与满清保守势力的结盟而保住自己的权力。

这三股力量或三个派系形成了互相制约的复杂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朝中互相制衡的政治力量。康有为、梁启超等是激进的维新变革派,在他们的主张中,为了推行变化,不惜杀几个满清贵戚,清除保守朝中势力,以尽快推行变法,其实,其矛头是指向保守派的掌权者、“后党”的主要人物慈禧太后,“老佛爷”是他们想要架空甚至推翻的统治者。

翁同龢支持光绪帝,但他与激进的维新派康、梁等的立场还是有所不同的,他代表着朝中的清流派,支持光绪帝维新变法,但并不想与“老佛爷”公开冲突,他们对慈禧太后还是尊重的,只是想以和平的方式让慈禧放权给光绪帝;同时,翁同龢与李鸿章、张之洞等封疆大吏、洋务派也有所不同,一方面比较坚定地支持光绪帝,另一方面,又没有那么积极地搞“洋务”,而且,翁同龢与李鸿章等还有比较深的矛盾,是互不相让的,甚至有互相敌视的立场。

如此一来,翁同龢自然就绑在“帝党”的战车上,支持他的自由光绪帝,而慈禧太后和李鸿章等,都对翁同龢有矛盾,都不喜欢他继续在朝中掌权,翁同龢自然也就非常危险了。

第二,翁同龢为何会被革职呢?导致他被罢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光绪帝颁布了《定国是诏》,变法的序幕拉开了,而不久,光绪帝却颁旨,令翁同龢“著即开缺回籍,以示保全”,而到了十月份,关于翁同龢被革职之事却被追加了一份上谕,令其去官,并“永不叙用”。

光绪皇帝

当时,变法刚刚拉开序幕,光绪帝正需要可信任有能力的大臣来辅佐,为什么却在此关键时刻,将翁同龢开缺回籍呢?

显然,将翁同龢开缺回籍之事,并非是光绪帝所愿意做的,因为当时翁同龢并没有犯过什么不可饶恕的大错。可是,当时光绪帝虽为皇帝,但并没有完全能掌控皇权,军国大事的决策大权仍然必须由慈禧太后来做决策。“老佛爷”才是朝中大权的真正掌控者,所以,开缺翁同龢回籍,并非光绪帝所能做的了主的。

当时,慈禧在归政之后,虽然搬进了颐和园,但是,朝中大臣心里都非常明白,权力仍然掌控在这个“老佛爷”手上。慈禧太后只是让光绪帝走到前台,处理日常的朝政,至于决策吗,仍得有慈禧做主,权术高手慈禧太后并不想真正将大权交到光绪帝手里。

变法序幕一拉开,“帝党”与“后党”的矛盾就加剧了,光绪帝虽然很执着,很想有一番大作为,更很想通过维新变法来让清廷振兴图强,但是,“后党”的势力太庞大了,皇室贵族,权臣贵戚等都站在慈禧太后一边,掌握近畿一带兵权的荣禄等,皆是慈禧的亲信;其他地区掌握兵权的封疆大吏,如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也暗中是附属于慈禧太后的;而且,最关键的在于,慈禧太后掌权着朝廷大事的决策权。

而年轻的光绪帝只有清流派的翁同龢等,加上激进的改革派康、梁等年轻大臣,志向很大的光绪帝,朝中的势力却很弱小,自然是无法斗过政坛老手慈禧太后。

光绪皇帝(剧照)

光绪帝身边,激进的年轻大臣康、梁等,在朝中无根底,少权谋,只有志向和鲁莽之举。能重用的老臣也只有翁同龢等,所以,让翁同龢开缺回籍,光绪帝身边就没有得力的老资格大臣了,因此,翁同龢成了慈禧必须将其逐离光绪帝的大臣。

一定是在强大的压力下,光绪帝没有力量阻止慈禧太后罢翁同龢的官,不得不让他开缺回籍。

光绪帝颁布上谕,批评翁同龢“近来办事多不允协,以致众论不服,屡经有人参奏”,“每于召对时谘询事件,任意可否,喜怒见於词色,渐露揽权狂悖情状,断难胜枢机之任”,这就是开缺的理由,显然,但凭这些过失,当时正当用人之际,是不足以使光绪帝对翁同龢革职的。

而在后来,慈禧把权力握得更紧了,担心光绪帝再将翁同龢召回,于是,便再颁发懿旨,令已经被革职的翁同龢“永不叙用,并交地方官严加管束。如果只是“喜怒见於词色”和“渐露揽权狂悖情状”,就没有必要特旨意,令其“永不叙用”。

慈禧太后(剧照)

那么,翁同龢为何会得罪慈禧太后呢?具体是什么原因让慈禧太后不能容忍他继续在朝为官的呢?

首先,慈禧太后知道翁同龢是光绪帝的老师、清流派领袖,以及皇帝的忠直大臣,慈禧太后想废去屡屡不听她的话的光绪帝,翁同龢必然会极力发对,慈禧不能继续把翁同龢留在朝中,只有开缺回籍,慈禧政变才会顺利。

其次,在对日本是战是和的问题上,作为清流派领袖,其基本的态度是极力主战,而慈禧太后是主和的,她支持李鸿章,不想与日开战,而翁同龢主战,据说还为战与和之事与此次争执过,若继续让翁同龢留在朝中,必然碍事,因而,慈禧采取措施,让翁同龢开缺了。

再次,慈禧太后非常重视她的六十大寿,隆重奢华的庆祝仪式,被慈禧太后看成是事关大清脸面的大事,是必须大办特办的。而翁同龢掌管户部,当时库房银根拮据,极力主张节廉来办,这自然得罪了慈禧太后,这让他无法继续在朝为官。

最后,也就是上述所言的,翁同龢是“帝党”的干将,让翁同龢开缺,这等于砍掉了光绪帝的一个臂膀,自然是“后党”首领必须将其逐出而后快的。

帝师翁同龢为何惨遭光绪罢黜?

翁同龢是个非常迂腐,顽固不化的人,而且他也是旧制的维护者,他的理念就是封建制度,他不喜欢洋务派,也不喜欢维新派,因为他们都背离旧制度,尤其是维新派简直是就是对旧制度的背叛。

他针对李鸿章不是个人恩怨,而是李鸿章这个人的确很多缺点,而且李鸿章这个人任人唯亲而且贪污纳贿之人,翁同龢对他不满是正常的,而翁同龢对左宗棠基本非常赏识,而且对左宗棠由衷钦佩,可见翁同龢并非是小人鸡肠,是真正的正直的人。

但是翁同龢这个人思想陈旧,为人固执迂腐,再就是跟时代已经脱钩,所以他的很多行径只会增添事端。所以不管是慈溪,还是维新派和洋务派都对他特别厌恶,把所有有权势人得罪了,他被罢官不足为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