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如何看待秦始皇这位皇帝?
评价一个人是很难的,所以知常容尝试从站在后世看,站在当时百姓的角度看,站在秦始皇自身看,这三个角度去看待秦始皇,希望以此能得出一个相对立体的秦始皇。
一、站在后世看秦始皇如果站在后世看秦始皇,秦始皇的确在历史上留下了浓浓的一笔,如果没有秦始皇开创的大一统的模式,如果没有秦始皇推行的中央集权,地方郡县制这一种模式,如果没有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等等加速各地的交融和认知,那么中国可能是另一番景象。
可以毫不客气地说,中华文化是肉,秦始皇定下的很多规矩就是骨架,正因为有了这些骨架,才支撑起了华夏文化的延绵。
最典型比对的就是印度,印度是一个大国,可是这个大国的语言十分复杂,从一个地方跑到另一个地方可能还需要带上当地的翻译,这是“侣行”的张昕宇梁红夫妇讲述的行情。
所以在融合凝聚这个角度来说,秦始皇不是居功甚伟,称其从古至今为第一人一点也不夸张。
二、站在当时的百姓看如果站在生活在当时的百姓看,秦始皇无疑就是一个暴君,相信当时很多人都想食其肉方能解其恨。最典型的就是这件事情。
三十六年,荧惑守心。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秦始皇本纪》老百姓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希望他早点死。这件事情是大事,秦始皇派人去查,居然查不出是谁干的?这里细细思考,那意味深长。秦朝的法令自然是要搞株连的,所以石头周围的老百姓都被诛杀。
他们选择被诛杀也不愿意提供信息,这是什么恨呢?
本来统一六国之后,以为有了一个太平日子,却想不到不是在服徭役,就是在去往服徭役的路上,日子反而过的更苦了。
百姓恨秦始皇却怕秦法,所以敢怒不敢言,最后陈涉一挑头,如同一颗火星到了油中,天下就乱了。
三、站在秦始皇自己的角度看秦始皇出生在赵国,他的童年过的不幸福,他随时担心自己会被杀掉,因为长平一战秦坑杀赵国降卒,赵国人恨秦人入骨。回到秦国继承皇位之后,发现自己的母亲偷人,而且还生下二个弟弟,大权又在吕不韦手中。
秦始皇一直隐忍着,最后嫪毐的谋反给了他一次扭转局面的机会,成功去除吕不韦和自己母亲手中的权力。这个我在《手握大权的吕不韦是怎么成为秦始皇的俎上之肉,有一个人很关键》中有详细介绍,这里就不展开了。
拿回权力的秦始皇到统一六国之后可以称得上是一代明君。
后期的秦始皇迷恋上了长生,自己认为自己就是神,要高高在上,那个时候,他就是一个标准的昏君,只要有人告诉他怎么能获得长生,他就愿意去干,不管是出重金,还是出人等等。
有人说秦二世将秦朝弄垮了,其实秦朝开始烂是从秦始皇后期开始。
所以综观秦始皇的一生,他幼年艰难,少年隐忍,青年贤明,老年昏庸,没有一世清明这是他的遗憾。
你们如何看待秦始皇这位皇帝?
秦始皇,作为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史上对秦始皇的功过评论很多。到底如何客观地看待秦始皇这个人。我们要从秦始皇的一生的功过说起。
秦始皇的出身。嬴政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是质子之子,做为质子本来就没有什么坚强的后盾,更别说质子之子。幸运的是他的父亲遇到了吕不韦,在吕不韦这个有钱的野心家的一系列操作下,嬴政历经艰难后回到秦国。
成功登上王位。一个有钱、有谋的野心家和另一个能忍、能冲的野心家的完美组合不成功都说不过去。在吕不韦一系列精心的策划下,于公元前247年,13岁的嬴政逆袭成功登上王位。
独揽朝政。少年秦王嬴政继位后,尊吕不韦为仲父,由于自己力弱,当时国政皆由吕不韦把持。但有志向的他怎甘屈居人下,由人摆布,他暗藏的锋芒并没有被当时实力雄厚的吕不韦所掩盖。反而在他一步步的机智谋略下,逐渐成功夺回统治权,于始皇帝八年(前239年),秦王嬴政在21岁时亲政,并将当时秦国朝廷掀起的激烈政治斗争迅速镇压,稳定了政权。
丰功伟业。独揽朝政后的年轻帝王,显示出了他的卓越才能,和超凡的领导能力。文用李斯、武用王翦等人,写出了一系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辉煌篇章,为以后中国的封建王朝统治奠定了基础,做好了规划。
1、统一六国。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统一称号。统一之后,秦始皇认为自己功过三皇五帝,所以自称“始皇帝”。并以朕这个独一无二的自称,将帝王和大众区分开来。使皇帝的称呼和朕这个皇帝专用自称延用到封建王朝结束。
3、建立中央集权制。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集中中央政权;废除地方上的分封制,以郡县制代替;同时统一度量衡。
4、执行书同文。统一六国文字,使统一后的各国在保留自己母语的基础上,使用官方语言,使政权推行,经济流通无语言阻碍。
5、车同轨。修驰道,规定驰道宽50步,车轨宽6尺。统一了全国道路宽度和车轨宽度,使全国交通处于一个四通八达的畅通状态。对中央来说,开通了快速调兵,迅速出击的军事战事道路。对民间来说,畅通各地交通渠道,形成以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使条条道路可通咸阳,减少货物运送成本,为增强经济,文化交流开通了道路。
6、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从匈奴手中收回被占领的土地,开发边疆。为抵挡匈奴入侵连接现有各国长城,节省了兵力,物力,为发展社会经济作出了贡献。
7、修筑灵渠。打通岭南运输水道,为征服南越开通道路。至今灵渠航运长期不衰,对两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重大影响,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
有争议的方面
1、焚书坑儒。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国思想文化均不统一,为统一思想,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借由恼恨术士骗术的由头,焚书坑儒,消除百家,独留法家,以法治国。将文化典籍集中在中央,而焚烧了民间的大量文化、技术书籍。为后期统治者们的愚民政策开启了先河。也为始皇帝的残暴不仁留下了话柄。
但后世对焚书坑儒事件争议很大,到底是个什么情形,谁都不清楚。
2、修筑长城。虽然修筑长城是一个对后期统治者来说,可以抵御北方民族入侵,巩固皇朝统治的好事情。但如此浩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民力,财力。这对经过了多年战争苦难的各国民众,无疑是雪上加霜。各地民怨沸腾,奋起反抗。为秦王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対于秦始皇的过错,历史上也有很多评价,但本人认为,人无完人,始皇帝享年四十九岁,在位三十七年。三十九岁时完成统一大业,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传奇。
也许是建立丰功伟绩的心过于迫切,而人生苦短,他在后期相信术士,追求长生,急功近利。我想也是想在有限的生命里完成大一统的事业,让人民可以安定富足的生活,实现自己的强国梦。
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国大一统的政治人物,他的功过传说也是人们对他的一种赞颂。毛泽东的著名诗词,“祖龙虽死魂犹在,百代数行秦政制”就肯定了秦始皇的丰功伟绩。
本回答为#鹿鹿妈妈爱生活#原创回管,欢迎朋友们沟通指正
你们如何看待秦始皇这位皇帝?
随着《大秦赋》的热播,让人很意外,突然掀起一股批判秦始皇的热。秦始皇是一位时代很古的皇帝,如果站在现在的视觉,去批判秦始皇就是马后炮。把自己表现得都很智慧的样子,证明的也不过是自己的肤浅而已。
秦始皇作为中国第一个统一大帝,最值得称道的,就是他的统一。现在的键盘侠生在那个时代,也不过是草木众生而已。大家只是普通人,我们都没有那么优秀,所以我们批判大帝未必有资格。我们都做不了比他更优秀。他建立中央集权制,废除分封制,以郡县制替代。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创造,在那个文明刚刚启蒙的时代,秦始皇的制度创新和政治智慧,其意义并不在于它的本身。
其书同文,车同轨,同样也体现了他的创造精神。
正是因为他当初正确的选择,才使中国文化,得以世代传承。他的这些制度在当时优势并不明显,但是对于后代的发展,却愈加明显。正是他制度的统一,才使中原文化得以一统地获得继承。也是后来执政者一直孜孜以求的终极目标。之后偏安的皇帝少了,安于分裂现状的皇帝少了……它是一个民族文化凝聚力的根。
相比中国,印度有诸多优势,但是印度为什么发展的这么慢,这个国家已经成为世界饥饿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印度国内的各民族语言没有获得统一,是印度发展迟缓主要原因之一。所以说,秦始皇的制度至少比印度优越了几千年。
在建设上,秦始皇修通灵渠,这为秦朝,不,是为以后的各个朝代,统一中国南部地区,都奠定了基础。灵渠至今还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和影响力,几千年间,人们依然享受着他所创造的福利。
秦修筑长城,是引起争议的重心。长城看似是为了保护强大的秦国,实际上他更为长城以内的人民生活的安定,不被塞外游牧民族骚扰,做出很大的贡献。
不要谈那个时代的人权,人类刚刚产生阶级之后,就一直很残酷,比如以人殉葬。
关于焚书坑儒,实际上焚烧的多是那些术士骗子相关的书籍。那些说烧了技术类的书籍的人,就是纯粹头脑想象。现在的邪教也是我们打击的对象。焚书并不是一些人说的那么严重,中华文化得以传承,技术得到后世的发展,这都能说明问题。(左担道)
大家好,我是@左担道,坚持原创,坚持自己的想法。【水平有限】萤火虫也在努力,为人间散发微弱的光芒。您能【免费关注】,帮助【转发】推广一下吗?您的付出是咱坚持下去的动力!
你们如何看待秦始皇这位皇帝?
功不可没。他是中华大一统奠基第一人,无论是文化还是疆土,无论是思想还是潜意识,进一步说他是中华文化的开拓者引领者。
你们如何看待秦始皇这位皇帝?
秦始皇是一位十分有影响力的皇帝,尤其对后世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同时,又是一位极具争议性的历史人物,盖因他的所作所为,有功有过。有肯定其功绩贡献的,也有批评其苛政暴虐的,至今争论不休,不一而足。
历史人物,大多都有一体两面的属性,秦始皇自然也不例外,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又花十年余年时间,先后扫灭六国,统一了天下。这对当时来说,结束了六国的纷争,使百姓早日脱离了战争之苦。而对后世来说,统一了中国,建立起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
其后,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如创立皇帝制度、废分封,置郡县、书同文和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等,奠定了大一统的思想,影响了后世。
当然,其所施举措,有些过犹不及,也是其招致批评的地方。如“严刑峻法”的压迫人民、“焚书坑儒”的禁锢思想、以及“修长城”的劳民伤财,等等。这些都是违背社会发展进步的,肯定是不得人心,迟早为人民所唾弃的。
总之,看待秦始皇要理性客观,既要看到他的影响力,也要多讨论他的争议性。你们如何看待秦始皇这位皇帝?
中国历史上,秦始皇算是最有争议的一位皇帝了。
在明代之前,对秦始皇评价基本是负面占多数,诟病秦始皇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文化专制,焚书坑儒,残害知识分子;二是不轻视民生,重徭役,苛捐税,民不聊生。三是生活腐化,大兴土木,建宫殿,造陵寝,贪图享受。
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贾谊《过秦论》明确指出:“秦王怀贪鄙之心,…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在这里贾生直接抨击:“以暴虐为天下始。”老秦是暴君。
再看司马迁《史记》:始皇自以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王,而羞与之侔。善哉乎贾生推言之也!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太史公不愧为能坚持“实录”的史官,对秦始皇有褒有贬。一边赞同贾谊《过秦论》的观点,一边肯定“明法度,定律令”的创新贡献,各打五十大板。
不虞,几百年后,李贽第一个跳出来亮出高分:“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李贽是明代思想家,此人自视甚高,历代名人中,能够入他法眼的不多,秦始皇是其中之一。
而继李贽之后,也就有许多学者力挺秦始皇,如“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章太炎)。”、“在我看来,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的人物(翦伯赞)。”等等,不一而足。
那么,秦始皇有哪些方面值得他们正面评价,主要也有以下几点:
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结束了几百年动乱局面,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开疆拓土。南征百越,北击匈奴,同时拓展西南版图,进一步扩大一统江山。统一和简化文字,对中国古代文字进行一次大改革,对中国文化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统一度量衡。便利了工农商繁荣发展。由此看来,秦始皇确实有功有过,至于功过如何分成,是三七开,还是四六开,仰或是五五开,这不是我们能够解决的问题。
那么我们应如何看待秦始皇这位皇帝?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对秦始皇不会有夹杂任何的个人情感,是可以站在历史的角度客观地看待:
1、秦始皇对历史是有贡献的。这个贡献并不是他个人主观的思想行为所致,而是客观形成的。比如,他兼并六国,统一华夏;他建筑的万里长城为我们留下来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当然秦始皇筑长城的本意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江山,但作为统治者来说,加强边疆国防建设是没有错的。
2、秦始皇禀赋雄才大略,具有勇于创新的精神,他敢于称“皇帝”,敢于打破传统观念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把分封制改为君县制,同时改币制、书同文、行同伦、车同轨,统一度量衡。这些举措是史无前例的。从这一层面意义来说,李贽的“千古一帝”的说法也不是空血来风。
3、秦始皇自己本人一生轰轰烈烈,干下惊天动地事业,可惜他所建立第一座封建王朝仅历二世而灭国,这与他在世时不注重修生养息,而是一味地劳民伤财,高压政策虐民,弄得民生凋敝,民怨沸腾是有一定关系的。正像贾谊《过秦论》指出那样“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历史是由人书写的,其中夹杂着很多作者的情感,以及统治者的意志。秦始皇虽然有大功于中国,但同时也为秦朝迅速灭亡埋下了火种。对他的评价必然是褒贬参半,有丑化也有美化,后人读书也难免接受了这些理论。其实毛泽东对秦始皇也有过高度的评价,称其“比孔子伟大得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