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八府巡按”有多牛?相当于如今什么职位?

在很多影视剧或者古代戏文小说当中经常听说一个“八府巡按”的官职,这些人往往是古代皇帝派驻到某个地方的官员。在古代诸如《窦娥冤》、《五女拜寿》等戏曲中,在诸如《七品芝麻官》等影视剧中,都曾出现过“八府巡按”的官职名称。

被指派的八府巡按,往往是带着皇帝的旨意或者命令来地方具体执行,所以一定程度上他们代表的是皇帝,自然到了地方之后即使是巡抚这些地方大官也要给几分面子。那么这个“八府巡按”究竟是什么官呢?有相当于现在什么职位呢?

其实在古代正规的官员品阶名称中是没有“八府巡按”这个称呼的。

“八府巡按”这个称呼更多出自于民间各种小说或者戏文当中,这个称呼盛行于明清时期,有时候也被称为“八府巡抚”在朝堂之上和这个八府巡按类似的官职是“巡按御史”。想必古代普通老百姓轻易不敢随便议论朝政或者朝廷命官,所以为了更隐秘的保护自己,民间就创造出了“八府巡按”这个称谓,来隐秘的代指当时的“巡按御史”。

那么“巡按”两个字好理解,肯定指的是到地方进行巡视,可是前面为什么加了个“八府”呢?这就要说到明清时期各个省的辖区了,明清时期各个省一般下辖八个府。比如当时河南省下设开封、归德、河南、南阳、汝宁、彰德、卫辉、怀庆八府,所以八府巡按往往指的是一个省的巡按。

既然民间的八府巡按指的是朝廷的巡按御史,那么明清时期的巡按御史又是个什么官职呢?

一般明清时候的巡按御史都由当朝的监察御史担任,一般当地方上发生了一些重大事件引起朝廷注意之后,朝廷便很有可能派驻朝廷的监察御史前去地方巡视调查,解决问题。因为他们是带着朝廷的旨意到地方上巡视调查的,所以他们也被称为“巡按御史”。

可以看出,巡按御史这个官职并不是一个常设官职,往往在朝廷需要派驻人员到地方调查考核时才会临时由皇帝指定监察御史出任巡按御史。在古代这些巡按御史由于身负皇命,大多携带尚方宝剑,所以他们的职权还是很大的,地方官在有巡按御史巡视时都十分重视,轻易不敢怠慢。

明清两代的巡按御史,虽然官职品级不高,只是朝廷的正七品官员,但是权力无疑还是非常大的,毕竟他们是来地方监督巡视的,地方官员的吏治自然也在他们的巡视范围之内。在民间,“八府巡按”这个称呼往往代表的是正义或者刚正不阿,在很多戏文或者小说当中,八府巡按这个角色很多时候都是正义的化身。

古时候的八府巡按相当于现在什么官职?

要说古时候的八府巡按相当于现在什么官职,个人觉得比较类似于现在的中纪委派到地方的巡视组组长或者成员。比如前段时间热播的《巡回检察组》当中冯森那个角色,不过冯森在剧中只是省检察院派驻下来的检查组组长,不过职权倒是类似,都是派驻到地方行使监察监督权力的官员。

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问题,联系删除!

古时候“八府巡按”有多牛?相当于如今什么职位?

答:野史里一个听起来“很牛很正义”的官职,正是“八府巡按”。

这个职务有多牛气?远点的可以看京剧《苏三起解》,被诬杀人的妓女苏三,眼看就要含冤上法场,幸亏遇上了巡按山西的“八府巡按”王景隆,硬是把案翻了过来。近点儿的可以看香港经典喜剧《九品芝麻官》,被诬沦落妓院的“候补知县”周星星,偶然得封一品要职“八府巡按”(电影里叫八府巡抚),立刻就咸鱼翻身,在朝堂上怼天怼地,把听审的老太监都差点怼背过气,漂漂亮亮伸张了正义……

京剧《苏三起解》

其实,所谓“八府巡按”,那多是戏曲野史里的叫法,正史上的叫法,应该是“巡按御史”。巡按御史制度起于明初,清朝顺治年间后就基本“消失”。严格说来,“巡按御史”只是个临时性的差事,其品级也只有正七品,与北京大兴县衙门里的县丞以及地方知县“平级”。但权力却极大,号称“代天子巡狩”。按现在的话说,就是顶着“县长”的级别待遇,干着“中央检查团”的大活儿。

如此地位,也是古代王朝常见的“以小制大”制度设计。但即使在明清同时代小说里,看上去只是“七品芝麻官”的巡按御史,也是牛得不行。比如明末小说《二刻拍案惊奇》里,穷困落魄的老教官高愚溪,恰逢学生李某荣升福建巡按御史,被李御史接到福建玩了一圈,走哪当地官员都争着给这“御史恩师”送钱,半年里不知不觉就收了“二千余两白物”,人生就此转运……

另外还有清朝顺治年间小说《自作孽》里,那为非作歹的江西德安知县汪费,原想带着一笔钱出去打点高官,路上却误揍了微服私访的江西巡按御史。这下彻底“自作孽”,官职被剥干净不说,四万三千两银子的家产也全数充公。好不容易从狱中脱身,除了倾家荡产外,“人也瘦了一半”,一个多月后就“染大病一场,呜呼死了!”

可见,这在戏曲里“很正义”的巡按御史,在明清文人们的笔下,也往往是“惹不起”且“很肥”的存在。

那在真实历史上,“巡按御史”真有这么牛?其实,在巡按御史制度刚设立的明初,这些“代天巡狩”的仁兄们,那真是相当的低调:通常是每年八月出巡,每次出巡时间短则一年,长则一两年。而且“出差”时轻装简从,每次都是骑上头小毛驴,最多带一两个书吏就出发了。伙食也是奇差,连烧鹅都吃不上。跟传说中的“很肥”,真是不搭边。

但他们“惹不起”却是真的,巡按御史制度,发端于明朝洪武年间,确立于明朝永乐年间,从此各省还有了“巡按御史”的专署官衙“按院”。这群“来出差”的“低调小官”,其核心工作就是“代天子巡狩”,即考察当地的“藩服大臣,府县案官”。从布政使按察使到知府知县等一切官员,都在其考核范围内。当地的仓库钱粮案卷,全都由巡按御史经手复核。甚至可以“大事奏裁,小事立断”,也就是“说办谁,就办谁!”

所以《自作孽》里,打了巡按御史的汪费知县,别看和巡按御史“平级”,却迅速落得倒霉下狱的下场。放在当时官场上,这就是典型“自作死”。

比这更叫地方官们提心吊胆的是,明朝的官员考课,通常是“九年三考”,对地方官的考察,则是由吏部与巡按御史所在的都察院联合进行,所以巡按御史的每次“巡狩”,就对地方官们无比重要,未来是升是降?“官运”就在巡按御史手里捏着。所以发展到明朝中后期,就出现了咄咄怪事:七品的巡按御史一亮相,当地四五品的各级“领导”们,都要纷纷拜见……

当然,明王朝之所以给这些“低调小官”们这么大的权力,并不是为了让他们抖威风。比起野史里这些“八府巡按”们“青天大老爷”“铁面御史”的威武角色。巡按御史对于大明三百年国祚,却有着更重要的意义:明王朝的“防腐剂”!

在巡按御史们“代天巡狩”的多项任务里,“惩治腐败”一直都是重头。一次次对当地官员的“无死角审核”,通常能揪出大批“蛀虫”。比如天顺年间的浙江巡按御史李纲,一路就法办了四百多名贪官污吏,给浙江官场来了场“大洗涤”。后来在北京保卫战里力挽狂澜的大英雄于谦,早年“巡按山西”时,除了惩治了一群贪官,还平反了三十多起冤案,挽救了数百“冤囚”。

就连传说中享有高官厚禄,抢男霸女“很轻松”的藩王们,对巡按御史们也是颇为畏惧。弘治年间包泽巡按湖广,查明了当地藩王侵占土地的劣迹,一口气叫这些王爷们“咸勒而归之民”,乖乖把到嘴的肉吐出了。这类事在明代相当长时间里,都是巡按御史的“寻常战果”。

如此战果,以至于相当长时间里,“巡按御史”都是个叫贪官们打哆嗦的名字。明代官场上甚至还有过奇景:每当听说巡按御史在路上,好些“有劣迹”的地方官纷纷“弃官遁去”。吓得官都不做了。明朝“老直臣”王恕,更是一句话形容了这些“低调小官”的战斗力:“天下贪官污吏强军豪民忌惮者唯御史尔。”

所以,明清野史戏曲里,那些“铁面御史”们的光辉事迹,还真不是空穴来风,就是明朝一代代巡按御史们“打”出来的。

而与这“防腐剂”同样重要的,就是巡按御史们的“传声筒”角色:古代信息交通条件有限,朝廷如何能准确得悉民声民情?每次“代天巡狩”就十分重要。特别是每当水旱灾情爆发时,常是巡按御史们不辞辛苦,戳穿地方官瞒报灾情的把戏。同时许多已经“过时”的政策甚至弊政,也同样要靠巡按御史发现问题。比如明代陕北的征粮政策,就是多亏御史传吉据理力争,将“以米缴纳”的弊政改成“小麦抵米”,从而“民粮易完,军储易足”。

以这个意义说,虽然包括“御史给事中”在内的明朝言官们,常被后人吐槽“乱说话”“爱乱骂”。但巡按御史却绝不在此例,他们既是王朝的防腐剂,又是国家的“眼睛”“耳朵”,大明王朝三个世纪的繁荣,多少认真负责的巡按御史,就是背后无名英雄。

但是,当晚明的明王朝,以无可救药的速度腐化下去时,身在这个染缸里的巡按御史们,当然也没有独善其身。相反,由于他们权力极大,自然也就成了腐败分子们的“拉拢对象”。原本是“防腐剂”的他们,更变成了明朝腐败的重灾区。

比如到了明朝万历年间时,所谓的巡按御史“代天巡狩”,早没了明初时的低调,相反是“骑大马,衣锦绣”,走哪都是豪华排场。沿途的地方官业绩如何?这些事儿“巡按御史”们不再关心,反而是把这帮人当做提款机。比如魏忠贤的“好儿子”崔呈秀巡按江淮时,一路就明码标价,抓个强盗三千两银子就放人,抓个通缉犯千两银子就放人,看哪个官有钱?使个眼色放风要弹劾,对方就乖乖把钱送来……

如《二刻拍案惊奇》里,顶着“御史恩师”名头一路收钱的高愚溪,就是明末“巡按御史”嘴脸的写照。而且“才收两千两”的操作,绝对算巡按御史里的良心。明朝崇祯年间的兵部尚书梁廷栋就怒斥说:“国家遣一方巡方,天下加派百余万”。也就是说,巡按御史“出差”一趟搂的钱,相当于明王朝收百万两银子的税,杀几个巡按御史,估计辽东军费就齐活了。

发展到明末最后几年,连崇祯皇帝本人,都看透了这帮堕落的人:“公署前后皆通窦纳贿,每奉使皆富可敌国”。简直成了动动手就搂钱的肥差。更恶劣的是,这些“招待”巡按御史的花费,地方官们当然不会自己买单,往往巧立名目加税,让当地百姓“赔补”。以至于“各县赔补,不胜其苦”。等到老百姓“苦够了”,也就有了最后把崇祯逼上吊的明末农民战争。以这个意义说,大明灭亡这事儿,“巡按御史”就是神助攻。

从早年的“正义化身”“防腐剂”,到最后王朝的毒瘤。明朝“八府巡按”的荣光下,是“巡按御史”这个光荣职业的堕落史,多少思考,尽在其中。

参考资料:赵克生,许文继《一本书读懂明朝》、王世华《明代的巡按御史》、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明史》《明实录》

古时候“八府巡按”有多牛?相当于如今什么职位?

最初是在《康熙微服私访记》中看到于世龙担任八府巡按这个职务,不过不管是于世龙,还是八府巡按都是小说中杜撰出来的,在古代并没有这个官职,不过根据这个职务我们可以判断,这其实就是监察御史,“八府巡按”不过是民间的叫法罢了。

八府巡按于世龙

“八府巡按”(监察御史)是个什么职务?

监察是指监观四方,在隋文帝统治时期,就设置有监察御史一职,负责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简单说就是搞反腐工作的,除此之外,监察御史还要负责审查案件,看看有没有冤假错案,在皇帝言行的不端的时候,要冒死进谏,朝中奸臣当道,要上奏弹劾,监察御史虽然官职不高,却非常重要。

在唐朝时期,监察御史就有了一项重要的工作,要巡查各个郡县,审核地方官员政绩如何,有没有贪赃枉法,在古代盐,茶等暴利行业,油水最多,因此朝廷还会专门设置巡盐御史,巡茶御史等职务,专事专办。

到了明清时期,又专门设置有道监察御史,巡按御史,属于朝廷外派到地方监察的官员,他们的职责主要就是防止地方官吏侵害百姓合法权益,可以随时就地方行政的弊端对朝廷上奏陈述,还可以对地方违法官员进行弹劾,在情况恶劣的时候,朝廷可以直接授权巡按御史惩办违法官员。

因此,虽然检查御史官职不高,但是肩上的责任却十分重要,朝廷政策能否在地方得到落实,朝政风气整体如何,都和监察御史有很大关系,对于很多地方官员来说,也不会轻易得罪监察御史,朝廷对监察御史的选用也一直非常谨慎。

“八府巡按”类似于今天的什么官职?

“八府巡按”是监察御史的俗称,明清时期的监察御史是在都察院办公,这类似于今天的检查院,不过古代的都察院职权范围也包含了法院审判的一些内容。

监察御史从他们的工作内容来看,和今天地方检察院的检察长差不多,只是官职的高低会有一些区别,而像巡盐御史,巡茶御史,则和中央巡视组入驻央企,国企的组长是差不多的,而道监察御史,巡按御史这些直接委派到地方进行监察的官员,则类似于派到各地的中央巡视组组长。

当然单独做一个这样的对比是不准确的,在古代的官员职权划分不是非常详细,监察御史既有反腐,督查的职责,同时还要监管朝政风纪,有权利直接查办官员,这在今天是多个职能部门的活,因此我们只能通过简单的对比来了解“八府巡按”(监察御史)。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古时候“八府巡按”有多牛?相当于如今什么职位?

“八府巡按”只是民间俗称,这是明清时期的官职,正式官衔是监察御史,分巡各省称巡按御史。在明清小说、戏剧里面,又被称作“八府巡按”,被赋予了很高的职权。而历史上,八府巡按的职权确实够大,他们是代天子巡视地方,行使监察权,地方官员看到他们,那可真的是如履薄冰啊。

关于“八府巡按”,相信看过周星驰电影《九品芝麻官》的影迷都比较熟悉,剧中周星驰饰演的包龙星被皇上任命为“八府巡按”去查民间女子秦小莲之冤案,包龙星与刑部尚书、广东水师提督共审此案,在公堂之上怒斥恶霸常威干爹大太监李连英,智斗状师方唐镜,经过几次较量,身为钦差大臣的包龙星凭借自己的聪明智慧终令案情大白,恶霸常威命丧于铡刀之下,秦小莲得以洗脱冤情。

难以想象,身为皇上钦命的“八府巡按”包龙星居然可以坐在衙门高堂之上,陪审的是当朝二品大员刑部尚书、三品大员广东水师提督,包龙星还可以怒斥得宠的大太监李连英(并非慈禧宠宦李莲英)。但是,这是小说故意夸大了“八府巡按”的职权,大家千万不要把小说和历史混淆在一起,历史上真实的“八府巡按”职权虽然没有《九品芝麻官》里说的那么夸张,但是他们的权力依然相当的大。

巡按之名,最早起于唐天宝五年(746年),当时唐玄宗派官巡按天下风俗黜陟官吏,始称之为巡按。明朝成祖永乐永年(1403年)起,朝廷以一省为一道,派监察御史分赴各道巡视,其目的在于考察吏治,发现官员不法行为予以上报朝廷以纠其错,发现为官清廉、政绩卓越官员则上报朝廷予以嘉奖提拔。各省巡按多在每年八月出巡,称巡按御史,简称按台。

巡按制度起于明朝,明时天下设两京一十三省,一省为一道,每省的巡按御史先由主掌监察、弹劾及建议的都察院(明代三法司之一)选出两名候选人,由皇帝当面择选其中一人为巡按御史。虽然明面上巡按御史由都察院管理,但在具体执行公务的过程中并不受都察院控制,而是直接听命于。

明清两代,巡按御史都只是正七品的小官,但别看他们官位小,其职责却很大,那是代天子出巡,“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对所巡视地区的官员来说,巡按御史就是朝廷派下来对他们进行年终考核的朝廷命官,他们其他的不管,只对地方官员进行监察,官员一有不法之事即上奏天子进行弹劾,可见巡按御史的权力是真的很大,他们代表天子行使监察权,在职权范围内能够“以小监大”、“以卑督尊”。

清朝沿袭明制,只是设十三道为十五道,同样的这十五道也有由都察院管理的巡按御史,每一省设一人。至于“八府巡按”名称的由来,多因为明清时期,很多省都分为八个府,比如福建、陕西、四川、河南皆设八府。巡按御史作为一省之皇帝钦点最高的地方巡视、监察京官,故也被民间称为“八府巡按”。

“八府巡按”官衔虽小,却不可轻视,可以说,在九品中正制下的古代官僚品级制度里面,“八府巡按”是神一般的存在,一方面他们官阶虽小,小到和地方知县品级,但是由于是皇帝钦点钦命,地位完全超过同为七品的知县。另一方面,“八府巡按”代天子巡视地方,纠察地方官员,其职权要大大高于他们的官衔,这就是“八府巡按”的特别之处。“八府巡按”在今天相当于中央纪委巡视组,这个就不用详细说明了吧。

古时候“八府巡按”有多牛?相当于如今什么职位?

名字霸气、舞台上威风八面的“八府巡按”,历代王朝中均无相应官置,明清两代倒有“巡察御史”、“监察御史”等性质类似的差职,因此“八府巡按”之名之形,基本可以肯定的说是艺术家们基于现实和民意而杜撰出来的文学艺术形象。

第一,类似“八府巡按”之类的监察官员,大多是朝廷差遣的临时差事,没有官印,没守土之责,不开府,事毕回京交差仍回本职。

第二,类似“八府巡按”之类的巡察官员,通常品级较低,他们认为,职位低年龄小的官员,虽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可能比较弱,但处理问题时顾虑可能会小一些,因此处理问题时可能会相对公正一点,同时有利于对年轻官员操守的培养、训练和教育。

第三,类似“八府巡按”之类的监察官员,一般只察案不审案。

研究历史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温暖人心,启迪智慧,其他均可略过,尤其不能类比,毫无意义。比如,网上经常有人把清北学生与古代的举人、进士比,有可比性吗?比来比去、争来争去又有什么意义?

古时候“八府巡按”有多牛?相当于如今什么职位?

八府巡按,如果听过京剧《遇龙酒馆》或《胭脂宝褶》,一定会对白简和白怀父子对话有印象,白怀问“儿呀,你是不是在抚院大人台前当上幕宾了”,白简说“孩儿进京蒙圣恩封为进宝状元,钦赐八府巡按,出巡河南”;如果看过周星驰先生的早年喜剧《九品芝麻官》,也会对八品巡按历历在目。

粤剧,八府巡按喜团圆。

听起来很大的官儿,能巡查八个府,断案也公正廉明,但是,这都是演义、戏曲、影视作品,实际上在各朝代都找不到八府巡按这个官职,而通过大量戏曲演绎,和八府巡按相对应的是巡按御史这个官,后来也叫监察御史,隋朝就有,一直到清朝,品级在官序较低,隋唐八品,宋七品,明七品,清五品。

图为明嘉靖时期,监察御史王忬的腰牌。

当然了,监察御史虽然级别低,但也是中央派下来的官员,代天子巡狩,有专门的仪仗检视地方,纠劾百官的,可对六品及六品以下的官员就地执法不用请示,对仅有七品的县官来说,简直是老鼠碰到猫了。

吴山,河南巡查御史,相当于八府巡按了,他不与严嵩为伍后官拜礼部尚书。

古代因交通不便,人口流动不太大,很多人可能一辈子没出过远门,见过最大的官或者在认知中最大的官就是县太爷,这忽然来了个连县太爷都怕的官,肯定是更厉害了,另外,这个八府是有其来历,因为古时候有称河南八府,福建八府,浙江还有上八府和下八府之分,最早的京剧《遇龙酒馆》白简正是巡抚河南,很可能八府巡按来自最低层百姓相传的故事写进了京剧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