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发语音这种行为,为什么会有人讨厌?
微信发送语音消息,自己倒是方便省事了,但是有时候却给微信语音消息的接收者带来了很多麻烦。比如对方或许正在开会,正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忙,根本不方便查看微信语音消息,很多时候语音转文字功能转化效果又不是很好,尤其是某些朋友的发音还不是很标准,经常是听好几遍才知道对方究竟说了什么。比起微信文字消息的简单直白,很多人不喜欢微信发语音这种行为,具体原因如下。
原因一:有些时候对方或许真的没办法听你的微信语音消息。或许这个时候你有空,于是你就给别人发送了微信语音消息,但是或许对方这个时候并不清闲,比如对方也许在听上司开会,有可能在听老师讲课,有可能在和客户谈判等,这些场合都不允许对方将你的微信语音消息正常收听。
在这些对方比较忙碌的紧要时刻,如果这个时候微信提示有了一条超过30秒的语音消息,很多朋友会纠结,到底应不应该听这个微信语音消息。如果要听,那怎么听呢?明目张胆收听是不可能的,那么难道要趴到会议室桌子下面偷偷听?又或者借机上厕所去收听?
总之这些语音消息无形中会给对方带来很多困扰和麻烦,不听吧又怕耽误事情。如果是文字消息的话,即使是这些场合,我们也可以抽空扫一眼就大概知道微信消息的意思了,根本不会有微信语音消息这些困扰。
原因二:微信语音消息真的要比文字消息更浪费时间。同样一句话,如果是发送的微信文字消息,或许只需要两三秒就可以看明白了;如果发送的是语音消息,那么对方查看至少需要六七秒,这还不包括各种发音不标准的情况。如果发送的语音消息发音不标准,我们获取信息的时间还会更长。
原因三:工作上的语音消息更不讨人喜欢。一些同事或者上级有时候总喜欢以发送微信语音消息的方式通知你某个事情,或者分配你某些任务。这些事情或者任务往往一句两句还说不清楚,于是我们经常会收到那种几十秒的长语音消息。虽然真的不想听,但是又怕耽误了工作,于是还是得硬着头皮听完领导的任务分配,有时候还得多听几遍,别自己理解错了领导的真正用意。要是微信文字消息的话,即使很长,我们也能很快领悟具体内容,不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原因四:微信语音消息的隐私性更差一些。很多时候我们收到的微信消息并不想被更多人看到或者听到,但是微信语音消息往往增大了被别人听到的风险。很多朋友在听语音消息时,本来是想用听筒只让自己听到的,但由于对微信功能的不熟悉,却将微信语音消息外放了出来,有时候这种外放会让自己很尴尬,你有没有遇到过?
总的来看:微信语音消息的确是方便了消息的发送者,但其实有时候这种语音消息对微信消息的接收者并不友好,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不喜欢微信语音消息的原因。所以如果有比较重要的事情还是发送微信文字消息或者直接打电话告诉对方吧,避免对方因为对语音消息的排斥影响自己的重要事项或者具体安排。
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问题,联系删除!
微信发语音这种行为,为什么会有人讨厌?
因为听起来很不方便,聊天涉及到个人隐私,所以不希望别人听见,独自在家还可以接受,但是如果在外面,环境吵闹,你音量需要调大点才能听见,但是你听见的同时别人可能也听见了,好在腾讯在这方面考虑比较全面,现在语音可以直接转换为文字了,弊端在于只支持普通话转化,希望后期可以持续改进。
其次,语音聊天没有办法复制保存转发,没有文字使用起来方便,有时消息多了直接查找聊天记录,文字可直接搜索关键字,但是语音就不支持这一点。
微信发语音这种行为,为什么会有人讨厌?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不喜欢语音,经常发微信对方语音,我打字,就这样。
微信发语音这种行为,为什么会有人讨厌?
有一天在上班的公交车上,老婆发来一条语音,打开来啪啪啪一通骂我的话,引来周围一片哀怜的目光,老脸一红,从此与微信语音绝缘。
微信语音,不打开,你永远不知道他说的啥,不听完,你根本不知道他要表达啥,再长你得听完,听不清再来一遍,声音还得外放,这其实是一种最没效率的沟通方式。
公交车上,地铁高铁上,听人长时间打电话有点烦,而听微信语音会让你崩溃,两个人用你听不懂的话对聊,打电话你只听一个声音,微信你得听两个声音。碰到这种情况,我都是敬而远之。
微信文字可以保存很久,微信语音有一定的时效性,时间久了想翻回一些东西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这也是弃用的一个因素。
文字,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斟酌字句,达到最完美的意境,语音无法编辑,说啥是啥,有时发出去了不放心,还得自己先听过一遍。
总之,对于我这个打文字都不肯少一个标点的人,不用语音。
微信发语音这种行为,为什么会有人讨厌?
发不发语音主要是根据情况而定。如果对方正在行驶中,或者在公共汽车上。听语音是很不方便的。再者用文字打出来能一目了然。看起来简洁方便。
微信发语音这种行为,为什么会有人讨厌?
多数是方言,有的特别嗲,受不了!有的声音很大,直来直去!和自己的期待有差距。不喜欢V信语音,更反感视频,条件不成熟,还是打字为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