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人在孩子的家里没有归属感?
老人到了孩子的家里,很多时候都不自在,这一点我从我的父母身上深有体会,他们的做法总让我心里很难受。
我结婚以后有了自己的房子,我买房子的小区离父母不远,也就是三个公交站台的距离,走路20多分钟就到了。
当初为什么选择这个小区买房,就是因为离我的父母家里近,方便走动,有事可以有个照应。
结婚以后,因为和老公是两地分居,虽然我也有了自己的小家,可我就像还没出嫁的女儿一样,老公回家的时候我们才回自己的家里,平时我还是和父母住一起,没有感觉和结婚前有什么不同。
后来我有个孩子,同样喜欢带着孩子住在父母家里,就是不愿意回自己的家,老公难得回家一趟,我们一家三口才回自己的小家,我总是把回父母家,当成我自己的家,爸爸妈妈还是和婚前一样对我,一样的关心呵护,一样的宠爱我和我的孩子。
我买的新房比父母的房子面积大一些,居住环境更舒适,可我就是喜欢和父母住在一起,也从来没有感觉到不自在。
后来因为我工作忙,孩子需要接送,就主动提出让父母到我们买的房子里一起生活,这样我就可以更专心地工作,孩子也可以有人接送,少了我的后顾之忧。
当儿女需要父母帮忙的时候,他们总是义无反顾地支持,就这样,我父母同意住到我的家里,可自从他们来到我家里,我发现,有时候他们总是小心翼翼,生怕自己做不好,处处谨慎。
爸爸喜欢下象棋,自从到了我家里,他就很少去小区里找老人下象棋了,都在家里陪着妈妈做家务,看看电视。
我的妈妈,自从来到家里,每件事都是争着抢着做,地板擦了一遍又一遍,桌子沙发到处收拾得整整齐齐的,我一下班回家,马上就端上热腾腾的饭菜,吃完饭以后,爸爸妈妈收拾碗筷,我争着干,可他们就是不愿意让我动手。
有时候因为不小心,妈妈把家里的东西弄倒了,我看着她很紧张,总是说自己怎么那么笨?还总说自己老了,不中用。
我每次安慰妈妈,我说没事的,看着她有时真的很不自在,如果在她自己的家里,她就会随心所欲,轻松自在,在我家里,总是小心翼翼,不管我怎么安慰她,在我这里和在他们家里一样,我是他们的女儿,让他们不能见外,两位老人还是很谨慎,希望事事都做好,我看着心里很不是滋味。
当我老公回来的时候,我妈妈对自己的要求更高,总是担心哪里没做好,要把家里到处收拾得干干净净,又要做我们爱吃的饭菜,水果要洗好端上桌子。
我们换下的衣服本来打算第二天自己洗,妈妈很快就拿去洗干净晾晒起来,每天真的很累,有时候她想看自己想看的电视剧,总要小心翼翼的问我们喜欢看什么?此时,我才明白,在我的家里,父母没有归属感,也没有安全感,在他们心里,这里永远不是他们的家。
看到父母在我家里的表现,总是小心翼翼,甚至有点卑微,我心里很难过,最终,我找了个理由,我们一起又搬到了父母家里生活,让他们两位老人回归他们自己的家里,让他们不要那么辛苦,更不要那样总是小心翼翼的生活。
在父母心里,儿女成家了,有了自己的家庭,那是儿女的家,永远不是他们的家。同时,父母永远觉得自己的家,永远是儿女的家。
而在儿女的心里,不管何年何月,只要想回父母的家,那里永远是你的家,不会感到陌生,还是可以一样地随心所欲地生活。
有的儿女,需要父母帮忙带孩子,买菜做饭的时候,父母伸出援手,儿女又总是对老人各种挑剔,这样,老人更加没有安全感。
如果需要老人帮忙,就只能一起生活,作为儿女一定要多包容多体谅老人,别让她们生活的小心翼翼,在儿女面前显得卑微和谨慎,总觉得寄人篱下的感觉,没有归属感,总把自己当客人一样。
话又说回来,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老人和孩子还是分开生活好一些,生活习惯不同,饮食习惯不同,时间长了会产生矛盾。
距离产生美,一碗热汤的距离最好,老人和孩子都有自己独立的空间,这样的生活会更开心更快乐,自由自在,不受人约束,大家幸福快乐的生活着!
为什么老人在孩子的家里没有归属感?
从前,我妈妈曾经在我家里小住过一段时间,她的一些举动让我感到很心酸!
妈妈住在我家,我的内心很是欢喜,总希望她住得更自在一些,最好是像在自己家一样,最好是像从前一样,该数落我就数落我,怎么高兴怎么来。可是,事实往往不是这个样子。
妈妈在我家里住着,我总觉得她和在自己家不一样,和我结婚前跟她住在一起时的感觉不一样。
妈妈会抢着做事,有些事,明明可以不用这么着急做的,她一定要做掉才安心。举个例子,夏天的夜晚,我们都洗过澡呆在空调下,妈妈必须要把换下来的衣服用洗衣机洗掉,亲自晾在阳台上。夜晚的阳台上仍然很热,即使她热得出汗,也要把这些事干完。其实,第二天我也不上班,衣服可以放在第二天早上由我来洗、由我来晾的。
我总觉得,妈妈这样做,有点卑微,有点讨好,有点小心翼翼。每当想到这些,我的心里就很难过。
母女一场,怎么相处成了这个样子!
后来我才懂得,那是因为,妈妈没有把我家当作她自己的家,她在我家并不觉得十分自在,那是一种作客的感觉,如果时间长了,甚至会有寄人篱下的感觉。
孩子一旦成立了小家庭,就从原生家庭脱离开来,剪断了心理的那根脐带。孩子回到自己原来那个生他养他的家,不会觉得不自在,仍然会有归属感。可是父母呢?他没有办法把孩子刚刚建立起来的、他们没有参与过的小家庭当作自己的家。
这时候,即使孩子邀请父母和自己同住,只要是明事理的父母,只要是有界限感的父母,都会像我妈妈那样,努力做好自己,减少和子女之间的矛盾,避免和子女因生活习惯不同而造成的差异,从而让子女不嫌弃自己。
试想,你在原生家庭睡懒觉,父母或许还会骂几句,催你早点起床。你在自己家里睡懒觉,父母住在你这里,会不会像在自己家一样骂你、催你早起?很多人都不会对吧!
如果需要老人过来帮忙给自己带孩子,或者即使对老人无所图,只是单纯地想让他们来享享福,那就包容他们,让他们有归属感,让他们别把自己当个客人那样。
当然,条件许可的话,能不住在一起,最好还是不要住在一起。这样父母或许反而更自在、更快乐一些。
为什么老人在孩子的家里没有归属感?
因为这不是你的家,是孩子的家!
这话乍一听有点别扭,但这就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没有归属感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孩子成家后,不是他(她)一个人的家。而是家庭组合中有与你无血缘关系的另一个人,他(她)不一定会完全包容你,所以找不到归属感和安全感,只怕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再就是生活习惯不同,作息时间不同。如:你十点要睡觉休息,你吃饭爱吃清淡一点的,早上起得早一点等等,这与年轻人的习惯都不相同。
育儿观念不一样,你养儿女的育儿经验已经落伍了,年轻人不认可。但是他们的科学育儿理论,也有一些不切合实际。
年龄段不同,认知也不同,接受的事物也不同。所以内心就没有那么强大,遇事摄手摄脚,缺乏随意感。
总之,这印证了人们经常说的一句话:父母的家,永远都是孩子的家。孩子的家,不是父母的家。
这话听起来有点扎心,但是,这还真是事实。
最后祝愿天下的父母快快乐乐,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祝愿孩子们工作顺利,事业有成,孝敬父母,阖家欢乐!
为什么老人在孩子的家里没有归属感?
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子女们常说这就是你们自己的家,可是老人还是觉得没有自己家好.
家在农村的老人虽然在城里儿女家,看着用的都是先进厨具、买菜方便、就医方便.但是比在自己农家小院可差远了,自己在家种点小菜、去地头看看、闲暇时跟左邻右舍晒晒太阳谝谝闲传.
还有就是跟年轻人的生活起居也不一样,给他们点自由,何乐而不为呢。
为什么老人在孩子的家里没有归属感?
因为孩子成家之后不只儿女,还有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媳妇和女胥,短期住当亲戚走着可以,长期住就讨人厌了,轻则觉得别纽,重则闹下矛盾,所以还是回和自己的老伴,回到自己的老屋,吃着自己做的饭,喝着家乡的水,听着乡音,自由自在的好。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老窝”。
为什么老人在孩子的家里没有归属感?
我只知道我妈不管是去我家,还是去我姐家,都是当天去的,当天就想回去!
除非有必要,决不过夜!
老妈说,她谁家都不想去,就想呆在家里。
在别人家不自在,也坐不住,家里一大堆事儿等着做呢!
再有就是年龄大了,忘性也大,在自己家怎样都好!想做就做,不想做就躺会儿!无拘无束!
在孩子家,出去了,怕走着走着,就忘了回去的路了,再给丢了,这不是给孩子添乱吗!
在孩子家,他们都有自己的小家庭要照顾,也没有太多的时间来顾忌老人!
年轻人生活节奏快,老人跟不上!
相处起来,也不太容易!
饮食上面,老年人很多东西吃的和年轻人也不一样,偶尔在一起凑合吃一下还可以!
长期这样吃,两方人马都受不了,吃都吃不好,再忍也会有矛盾的!
生活方式上,年轻人有自己的想法,和老年人很多观念都不一样!
大家处在一起,能不说话吗,说几句话,爱听不听的,你烦,他也烦!
所以不在一起,想念的时候就去看看,双方都高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