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这句话“人生若有不快活,只是未读苏东坡”?
在苏东坡离世前的两个月,他写下他的一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三十多年前,名秀汴京的才子苏轼,却以这么平淡又悲凉的话语总结自己的一生,他的一生明明那么丰富,可他又那么委婉,也许是“乌台诗案”,打压了他最终的锐气和俏皮。
都说人生须懂苏东坡,不觉甜但不惧苦,而人和人都是不同的,生命的长短不同,智慧又不同,因为长相的好坏获得别人的好感程度也不同,苏轼该如何做人,才能大致成为他人的榜样,让人嚼苦觉甜,于失落中找力量。
北宋仁宗嘉祐年初,汴京来了三个人,可谓是“明星父子”。
他们就是著名的“三苏”,父亲苏洵,带着儿子苏轼、苏辙来汴京考取功名。
考试前后,苏轼都是独秀一枝,还未入朝堂,却因为笔锋的敏锐而被欧阳修、梅尧臣、宋仁宗等人密切关注,风头一时两无。
考完了科举,大家觉得苏轼的文章让人意犹未尽,又再安排“制科”,这属于是给苏轼镀金,镀金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为了把苏轼打造成“跨时代”人物。
两轮考试下来,苏轼被誉为“百年第一”,此后苏东坡平步青云,因为苏东坡的政治思想偏向朝廷的权力派,所以颇受照顾。
但人生走路,何其漫长,总有磕磕碰碰,有的时候,一个小的磕碰,却能让人的命运走向分岔,公元1061年,苏轼从职大理评事,四年后,回到朝廷担任判登闻鼓院,这是条通天大道,因为宋仁宗时期,“司法”是个很重要的工程,苏轼只要走得好,拜相并不是梦。
只是事与愿违,苏洵病逝,苏轼要回去守孝,错过了一个大好时机。
这个过程中,宋英宗也离世了,明英宗的儿子赵顼即位,成为了新的皇帝,也就是宋神宗,但是宋神宗登基,却是一改以往的路线,走严酷的变法路子,以前被宋仁宗冷落的王安石立即得到重用,变法即将开始。
归京后,苏轼已经不可避免被打上了“台谏”派的标签,这个台谏,就是“御史台”和“谏院”的合称,在明朝也被常常叫做言官,而苏轼就是台谏派扶持起来的,和王安石这种“内儒外法”的路线,是背道而驰的。
于是在欧阳修等人被王安石借着宋神宗之威逐一赶出政治中心后,苏轼失去了背景,他于是也干脆抨击王安石的变法,主要针对的是政府借贷业务的“青苗法”。
苏轼、苏辙、司马光等人对青苗法的观点都是一致的:
方法实用,但是太过理想化,操之过急,只会引起基层的腐败加剧。
王安石深谙这个道理,但是没有停下脚步,对于反对他的苏轼,他也想办法贬出了京城。
这一年,王安石五十岁,属于大器晚成,渐渐拿到更多权力,苏轼三十四岁,人生从一片光明变成前途未卜,对于苏轼而言,他不恨自己,因为他不是最惨的,这是这整一个朝堂的大换血,苏轼不觉得自己能幸免。
通天大道断了,苏轼开始走上第二条道路:
放飞自我。
离开了汴京,苏轼来到杭州,任杭州通判。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轼来到了这个能够找到一个真实自我的地方。
虽然是贬官,但是苏轼却没有在失意的氛围里苦闷多久,他开始研究美食,开始着力于观察自然,开始更接近百姓,逗逗孩童,聊聊老者,这一个阶段的心态,是后世那个大文豪的“奠基”。
随后的几年时间里,王安石在朝堂意气风发,形成了自我的改革党派,人称“王党”,王安石自上而下改革,就连科举的侧重都被他改变,很多人都知道,台谏派注定不能再崛起了,实干派才是主角。
苏轼则是多地调任担任知州,等于是市长之职,特别是在徐州的时候,苏轼的名望达到最高,苏轼浑身邋遢带着徐州城军民抗洪治洪,颇有大禹治水的风范,在职期间,组织商人给钱,百姓出力,筑成苏堤。
对于苏堤,明代人是如此评价的:
宋苏轼守徐时,河决为患,因筑以障城,自城属于台,长二里许,民赖以全,活着众,今尚存。
这个时候的苏轼,没有想着回到朝廷和王安石一争到底,更没有想着讨好王安石,他说,自从李白去世后,人间已经数百年没有欢乐了。
因为这种浪漫主义的观点,苏轼和已经学会变通的苏辙不同,他注定前路更难,难就难在他太放浪形骸,和“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白有得一拼,可是唐玄宗面对李白的狂妄,可以一笑了之,宋神宗却不行。
元丰二年,这一年,王安石已经被击落神坛,被自己人背叛,自己也在青苗法搞得一塌糊涂的境地下郁闷不已。
苏轼因为在地方的政治斐然,号召力大,被调任湖州任知州,本来是一件好事,但苏轼未必心里就没有一些另类的得意,于是他写了《湖州谢表》。
《湖州谢表》,就是乌台诗案的根源,因为苏轼的文字里含义太多,变法派得以添油加醋,本来变法派就因为变法的不理想而恼火,就想着找一个政敌出来祭天泄愤,刚好苏轼被逮住了。
第一次,苏轼感到了文字狱的可怕。
没有人会想到,苏轼会因为能写而倒霉,如果连苏轼都要倒霉了,那么世间何止三百年无趣,李白这等人物不会再有了,因为不允许说了,就连苏轼都要陨落,这还有什么希望?
宋神宗也是被架住了,他只能顺应新党的意思,让御史台“翻译翻译”《湖州谢表》,然后给苏轼定罪,干脆直接定个死罪,杀一个苏轼,恐吓恐吓司马光这群人。
的确的,苏轼差点就死了。
之所以说乌台诗案是苏轼的思想转折,那就是因为乌台诗案后,苏轼没有安全感了,宋仁宗时代的“君子之风,和而不同”消失了,说错话,是会死人的,即便是没说错,也要掉半层皮。
这个时候,已经退休的王安石出面,保住苏轼,苏轼得以幸免,没有被杀,乌台诗案后,苏轼精神状态急剧而下,他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这个地方,正是他后来总结,“平生功业”的第一站。
半死过一次,苏轼很豁达了,苏轼的名篇大多数都是这个时候所造,在黄州时,苏轼没有实权,他去游历赤壁,写下了赤壁三大名篇,多少人在《念奴娇》里面读到一个欲哭无泪的苏轼,他说: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目睹赤壁,却幻想三国往事磅礴,他觉得千古人物都一一做土,人生无常,为他们悲哀,但其实是自己想多了,最悲哀的是自己,因为那些逝去的人都被铭记了,而他,未来难料。
安全感消失殆尽,苏轼换了一个姿态。
随后的几年里,苏轼和王安石有过会面,渐渐地,苏轼的针对减少了,他开始调任汝州,这一路上,行程坎坷,苏轼的路费用完了,小儿子夭折了,人生最惨痛的事情,却成为了史书三言两语,寥寥而过,苏轼上书皇帝停留常州,皇帝应许。
到了常州,苏轼是真的不想走了,他决定了,以后要回到常州终老,这里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或许他在替他死去的幼子而感怀,这里没有苦痛,也没有悲伤,像极苏轼年轻时所想象的美好模样。
公元1085年,宋神宗驾崩,宋哲宗即位,这个时期,乃是高太后摄政朝廷,她本来就厌恶变法,于是立即重用司马光等人,打压变法,司马光重新执掌大权,发狂地表示,自己只要一小段时间权力,只要把新法废了就好。
昔日好友,因政成敌,看着司马光毁掉自己的所有成果,王安石在郁闷中离世,而以司马光为首的元祐党则主张把苏轼调回京城,因为苏轼乃是新党打压下最惨的那个人,回来必然是打击新党的最大力量。
当大家都觉得是这样的时候,苏轼却出人意料,维护王安石的部分新法,反对元祐党派的行为。
已经升为翰林学士的苏轼不顾一切,表达自己的态度,乌台诗案的阴影仍在,但苏轼这一次却没有退缩,他还是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如果元祐党坚持一竿子打死所有新法,那么他就站在元祐党的对立面。
很快的,苏轼再次被排挤,这一次,苏轼是真的没有再出头的可能了,因为所有人,他都得罪完了。
也许是年龄到了,苏轼已经看透了,他请求外调杭州,不再参与朝廷的斗争,这一次,苏轼来到了杭州担任知州,杭州百姓不知道大人物们的勾心斗角,只知道那个活泼的苏大人,大难不死又来杭州了。
在二次执政杭州期间,苏轼完善了杭州当地的赈灾体系和医疗体系,又再次组建军民建立起了一条圈着西湖的长堤,后世人称之为“苏公堤”。
起起落落中,苏轼老态渐显,朋友一个个老死,他也随着政治而“流浪”,公元1093年,宋哲宗亲政,崇拜父亲宋神宗的宋哲宗再次恢复新法,又象征性地打压元祐党人,苏轼因为两边不讨好,也被打压了,再次贬官,是去了惠州。
这一次途中,苏轼的爱妾因为误食了蛇肉而病逝,美食家没有想到的是,晚年的他竟是做一个饭,都能杀人,悲痛欲绝。
过了不久,苏轼一贬再贬,去到了儋州,儋州也就是海南,在宋代时,文人被贬去儋州,这种刑罚跟千刀万剐是一个意思的,狠毒无比。
可苏轼还是坚持下来了,去到了儋州,还教化了儋州当地,开学堂,促进农业发展,苏轼自娱自乐说:
“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
从北到南,从主角成为小角,从风流到邋遢,他的名字还是苏轼,可他的心却已经变了,或许跟圣贤很接近了,他能笔下惊千古,也能笑论风雨书,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也是一个值得铭记的人。
儋州也有着苏轼的传说,时至今日,到杭州、徐州、儋州这些地方,苏轼的地位比任何一个朝代的皇帝都要高,他们不知道王安石的变法好不好,他们只知道,苏轼改变了一切,看起来那么亲切,即便他的背后,已然是政治的伤痕。
公元1100年,宋哲宗早崩,只能是由宋神宗的另一子赵佶即位,赵佶就是宋徽宗,北宋灭亡的根源之一,而宋徽宗身边有一个著名的“奸臣”,名为高俅。
虽说是奸臣,但是高俅曾经受过苏轼的提拔,一直感念,当宋徽宗登基后,高俅多次提出让宋徽宗善待苏轼,宋徽宗都一一应许,次年,高俅还推动宋徽宗重用苏轼,苏轼再度被召回京城。
苏轼笑了,终是有人惦记着,但他决定,不回去了,也可以说,他回不去了。
归途遥远,苏轼也已经一个甲子了,可能是苏轼刻意地控制了速度,回程很慢,他说过要在常州终老,也许在掐着时间,决定就要死在常州。
途径金山寺的时候,苏轼再次进入这座北宋的“明星寺院”,他看到了他和佛印赌斗的画像,他的弟弟苏辙,亦敌亦友的王安石都曾在这里留下过诗作,苏轼再次留字: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两个月后,苏轼身处常州,无力归京,最终病逝,享年65岁,他算也不算,辜负了高俅的好意。
人生的价值,无非就是那人生路口的几次选择,进退不重要,关于最后一次,开心最重要。
若觉人生疾苦,那就看看苏轼,他的大半脚印,都是痛苦踏下,他曾意气风发,也曾认输认命。
或许需要层层剥开,才能得到一个天生的哲学者。
他是最真实的苏东坡,穿着簑衣,在雨中撑着竹杖,快步走过。
时刻琢磨,时而快活。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如何理解这句话“人生若有不快活,只是未读苏东坡”?
苏轼的一生,经历三次在朝、三次外任、三次被贬,还有其他数不清的不如意与挫折,但他却从来没有被这些“黑暗的力量”所打倒、所击垮,恰恰相反,每当凄厉悲凉之情来袭时,他都能很快镇定心志,化解悲哀,“快乐”地面对挫折,让我们看到一个潇洒、豁达,甚至有些顽皮的苏东坡。
因此世人感叹:“人生若有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是告诉人们,人生没有一帆风顺,应该学习苏东坡,不管境遇如何,都应该做一个制造快乐的人,能够放下过去、面对现实、享受当下。
乐天性情被贬黄州时,苏轼喝酒后到家已是三更,家童早已酣睡。苏东坡多次敲门都没回应。他只好跑去江边听了一夜水声。写了那首著名的《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太守看到这词立马吓坏了。江海寄余生,这不是自杀吗!他赶紧上马,直奔东坡住所。到了住所一看,发现老苏正鼾声如雷。
被贬儋州时,苏轼已经62岁,花甲之年黄土半截埋人了,而且儋州“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但是孤独的他也依然笑面人生,苦中寻乐。办起学堂,教起了书。培养出了海南历史上第一位举人——姜唐佐,第一位进士——符确。1094年,苏东坡被流放到瘴气横行的惠州。朋友们纷纷写信来安慰他。他却回信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这句话,简直就是为苏东坡量身定做的。
今天,当我们念起“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再一次领略到了苏东坡诗歌的豪情,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我要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大的快乐。
生活情趣苏东坡是一个懂得生活的人,在中国历史上,还找不到谁的生活能比他更丰富精彩,还找不到谁能比他更善于发掘生活的快乐。
而创作来源于生活,热爱生活的人往往懂得享受生活,正如《煮肉歌》里的“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北宋时,达官贵人一般只吃羊肉不吃猪肉。苏轼被贬黄州,囊中羞涩,买不起羊肉。便打起猪肉的主意。他慧眼识珠,让生活充满惊喜。
“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既凸显了怡然自得的苏轼情怀,又向世人展现了慢火细烹且为乐的一种小资的生活情趣,这道家喻户晓的苏轼名菜蕴含的不仅仅是生活的哲理,更是苏东坡勤政爱民的人格魅力的体现,口口东坡肉,淡淡苏轼情。
或许今人不见古时月,但今月曾经照古人,每当我们品尝着这道颇具风味的“东坡肉”,流连于其酥烂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腻口的口感,那时的古人是否也与我们一样细火慢烹且为乐,怡然自得月下情?然而美酒佳肴、月下小酌,举杯对饮,人生也不过如此啊!
因为爱吃,所以爱生命、爱生活,正如他在《老饕赋》中说的那样:“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将一日三餐吃出了趣味,吃出了沧桑流变,这也是一种境界!
儿女情长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苏轼原配夫人王弗去世十年后,在密州的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为她写下的千古第一悼亡词。每次读它都感受到浓浓的爱意和伤感。王弗嫁到苏家时才十六岁,红袖添香,是苏东坡的伴读良友,可惜二十七岁便去世了,化为苏东坡感情极深处的悲思。同过患难,却无法共赴生死,款款深情,如幽咽泉流,却又让人艰难呼吸,难以逃避。
对于苏轼,我们好像早就习惯了他的豪放、乐天,“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里卷平岗”是何等的豪爽,“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何曾的洒脱,却不曾想,他竟也有年年断肠的殇。
从苏轼身上我们看到,他将达观自我、超然物外的旷逸气质,热爱生活、诙谐天真的盎然情趣,闲适优雅、从容不迫的潇洒风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终于成就了一个可爱的苏东坡、伟大的苏东坡,成一个千百年来百姓心目中永恒不朽的苏东坡。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如何理解这句话“人生若有不快活,只是未读苏东坡”?
看看苏东坡命运乖蹇的官场生涯,想想苏东坡自在潇洒的清欢生活,应该就能理解这句话的大致意蕴吧。
论科考,又有多少人能望其项背。当年年仅20岁的苏东坡参加1057年的科举考试,主考官欧阳修在圈定被誉为“千年科举第一榜”的第一名时,面对苏东坡的考卷,踌躇再三,将此卷定为“第二”。而谜底揭晓之后让人大跌眼镜,据说欧阳修是这样认为的:“这卷子卷肯定是我的得意弟子曾巩所写,我若将他圈为第一,其他人肯定会觉得我徇私而不公。”而在1061年朝廷的制科考试中,年轻的苏东坡再次风头无两,勇夺第三等。不要小看了这个第三等,而要知道这种考试第一等第二等基本属于实质性“空缺”,北宋建国以来100多年也仅有一人得过第三等。
论才艺,又有多少人能与之比肩。艺多不压身,诗词曲赋无所不能,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儒释道教融会贯通。多少年来的文人墨客写下的汗牛充栋的诗句词章中,苏东坡在其中也是夺目的佼佼者,文章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填词开创了豪放派的风格,书法《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绘画中传世的三幅墨迹也可见一斑,与佛印和尚的谈经论佛也被传为美谈,这样的苏东坡真可谓旷古烁今、空前绝后的全才通才,几乎没有“短板”,才高八斗的苏东坡就是这么牛逼这么彪悍,不服不行。
论仕途,又有多少人能比他悲催。暮年的苏东坡在《自题金山画像》一诗曾这样写道:“闻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其中幽默中不乏心酸。他的仕途就是典型的高开低走,在其几乎“一路向南”的官场轨迹中,换作任何一个人,都会牢骚满腹,而他不过是“一肚子不合时宜”但却逍遥自在。是的,在北宋官场的新旧两党之争中,苏东坡是个“两不沾”的异类,两边都不讨好,任何一派占得上风他都没吃到“好果子”,到最后都是落下个一再被贬的结局,甚至因为“乌台诗案”而差点丢了性命,要不是当年宋仁宗的遗训可能就插翅也难逃一死。他是典型的具有正确的政绩观的官场人物,虽然官运不佳但官声佳,无论在哪处穷山恶水,都尽心尽力多做实事,灭蝗灾、筑苏堤……,无一不是奔着改善民生的路子去用力的。
论生活,又有多少人能和他相较。苏东坡当然是个雅士,但回归日常生活而言,他的生活态度无处不透露出一种大雅若俗的大智慧、大境界,活出自己的样子,活生生的本色出演了一曲“人生的盛宴”。提到吃,他是当仁不让的美食家。无论是逍遥自在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更别提潇洒自如地“慢著火,少著水,火侯足时它自美”煮出来的东坡肉,都让人不禁食指大动,不完全统计下,光以他名字命名的菜肴足可以办一场名副其实的“东坡宴”了。谈到喝,他是当之无愧的酿酒师、茶艺师。酒量不大的他却偏好杯中酒,其就地取材酿造各类酒水并制造各类香型的本领让人叹为观止,蜜酒、真一酒、天门冬酒、桂酒、万家春酒、酴酸酒、罗浮春酒等酒品都是这位大师的精心之作;一句“从来佳茗似佳人”传诵至今,叫后世人对茶的品赞都因之而黯然失色。说到游,他把迁谪当作旅游,一路行来一路诗,行尽天涯都是诗,让苦不堪言的贬迁之途变成了遣怀逸兴的快乐之行。
这就是苏东坡,他的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哲学给了人们无尽的启示,知世故而不世故,善于发现捕捉生活中的精彩瞬间,精于挖掘制造生活中的快乐因子,化粗鄙为精致,变平淡为传奇,总是理直气壮一如既往地把自己的生活过成让人艳羡的“诗与远方”。
如何理解这句话“人生若有不快活,只是未读苏东坡”?
这个问题涉及面很广,研究苏轼的其人和其词的文献不计其数,他无论是诗、文、词、书法、绘画等领域都是独树一帜,他的艺术造诣、诗词散文、生平事迹、兄弟情谊、爱情故事、政绩功勋等都可以是一部书。
我就主要从苏轼仕途坎坷的角度,讲讲他在逆境中体现出的智慧、乐观和豁达的人生态度,在苦难中依然能开出美丽的花朵,也许会给我们的人生有所感触和启示。
一、仕途坎坷、命运多舛提到苏东坡的逆境,就不得不说历史上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当时,一股邪恶的力量对他的诗词作上纲上线,说他对朝廷和皇帝不敬不满,然后被治死罪,下狱100多天,鞭打审判,受尽折磨和屈辱。
一位官员曾与苏东坡被关在同一监狱里,牢房只有一墙之隔,他写诗道:“遥怜北户吴兴守,诟辱通宵不忍闻。”意思是说,通宵侮辱到了其他犯人也听不下去的地步,而侮辱的对象竟然就是苏东坡!
苏轼以为自己这次必死无疑,因此写了绝命诗让狱卒带给他的弟弟:“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但这时候外面救援活动也在开展,民间许多人为他求情,连皇太后也为他求情,持不同政见的王安石也说:“安有盛士,而杀才士乎,”怎么有盛明的时代而杀有才的人呢。
这起事件苏辙的话一语中的:“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是的,苏东坡得了什么罪,是因为他的名声太高太响亮了,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寒碜。
那些品格低劣嫉妒苏东坡才华的人,往他身上贴各种莫须有的罪名。幸好,文化是有感召力的,那些勇敢的人、爱才的人、侠义的人、有良知的人,都站出来为苏东坡说话。
苏轼最终得到从轻发落,被贬黄州,任团练副史,和以前做的一品学士,有天壤之别。
二、逆境中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苏东坡经历了“乌台诗案”这一场人生大变故,从死亡边缘上徘徊了一圈回来后,他的人生真正走向了儒士道精神。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词大都是在这之后所写。
初到黄州,过的是山村野夫的日子,生活穷困,亲自垦种。很多老朋友和他不再往来,曾经众星捧月,如今无人问津,在这种孤寂的情况下,他创造了《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入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写出了他当时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寂寞。但他是豁达的,虽然生活都有困难,却不愿随波逐流,在人生无路可走时,也能安慰自己,宽慰自己,以智慧达观的心态渡过每一个不如意。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长追偓佺》中写道: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意思是说一个人只要具备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在任何的境遇中都能泰然处之,享受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诗词中无不体现苏东坡的开阔胸怀,虽然人生饱经忧患,但他的性格并没有因此变得无情,反而更加乐观、坦荡。
在黄州的几年,是苏东坡思想发生转折、不断走向成熟和睿智的时期,在苦难中他能够自我开拓、自我开解而养护自己高尚的人格。
余秋雨这样评价苏东坡:“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苏东坡在逆境中成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使他成就了脍炙人口的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郞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那么多人写赤壁之战,《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出世,人们不愿再去记其他人写得是什么,只记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连罗贯中在《三国演义》开遍也延用了这首词。
蒋勋老师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解释很到位,意思是说:“大家争来争去,到底再争什么,其实什么都留不下。我们去计较的东西,某天都会灰飞烟灭。所以人为什么要这么斤斤计较?他告诉自己,不要去恨那些迫害过自己的人,人生就是一场梦,没有人永远得意,也没人永远失意。”
返观当今的我们,活在这个世上,总是有太多的功利心,太多的计较,太多的不快乐。遇到挫折、困难或不公时,也往往是一蹶不振,选择退缩、逃避。
不妨,我们想想苏东坡坎坷的人生,读读他的诗词,体悟他带给人磨难之中的希望,他在逆境中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也许会带给我们内心深处的某种感动,也许会对我们的心境有所影响,你觉得呢?
如何理解这句话“人生若有不快活,只是未读苏东坡”?
1 这句话什么意思?
简言之,谁也惨不过苏东坡。
换言之,不快活,读读苏东坡,便有了力量。
是苏东坡,而不是苏轼。
2 苏轼何时成了苏东坡?
那一定是关乎苏轼命运的重要转折点。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到湖北黄州,任团练副使一职,官微薪少,死里逃生,心情抑郁,苏轼便闲了下来,建雪堂,开垦东坡,自耕自足,于是戏称为“苏东坡”。
在此之前,苏轼做官也有屡受排挤,但不至于送命,这一次却真的伤了心了。
自此,苏轼儒家的济世思想开始向苏东坡道家的致虚守静转变。
这一变化,才有了人人敬仰的苏东坡。
3 苏东坡真的很惨,然苏东坡也真的强大,是后天磨炼的强大。
因与王安石新党变法政见不一,自请出京,任杭州通判,疏浚西湖,筑堤建坝,三潭映月,苏公堤才是闻名天下的美景。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诗的背后是苏东坡默默的作为。
因与司马光旧党政见不一,苏东坡一贬再贬,直到海南儋州荒远边地,然依旧生活得有滋有味,风生水起。办学堂,改民风,拿出俸金修路。甚至筑房置田,意欲海南终老。
“日啖茘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是苏东坡在困境之中的洒脱旷达。好不容易熬到新皇登基,想起他来了,诏他回京,却死在了回京的路上。
这样的不幸很多很多,然命运的悲惨总在苏东坡的手上神奇的开出美丽的花来。
他人眼中的苟且耻辱苏东坡总能过成了诗情画意。
除了做官,样样都行。书法,“宋四家”之一,《黄州寒食诗帖》“天下第三行书”,绘画,音律,美食,无一不通,样样都精。
爱吃的诗人,总能将柴米油盐过成诗的样子。
4 为何如此被虐,还不轻言放弃?
做官不顺,窝囊活着,不如游山玩水,惬意一生。
依苏轼的名气,完全不成问题,然苏东坡依旧哭着,乐着,在官途上坚持着。
相比之下,陶渊明是懦弱的,不高兴就回家种地了。
李白是不负责任的,不乐意就游山玩水了。
苏东坡却是个智者,世界在他心里永远是美的。
渴望官途显达,“何日功成名逐了,还乡。”
现实却一再残忍,“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唯一不变的,永远的洒脱旷达,苦中作乐,甘之如饴。
“青蓑黄箬裳衣。红酒白鱼暮归。归暮。长笛一声何处。”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5 对理想的坚持是苏东坡一生坚忍不拔的意志。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东坡)
如此说,也如此做。
对理想的坚持,数一是杜甫,数二是苏东坡。
杜甫最苦,连诗都是苦涩的,苏东坡也苦,可诗却是美的。
苏东坡的人格魁力是大于其诗的。
生活得不快活,读读苏东坡,不是苏东坡过得比谁都惨,而是我们能从苏东坡身上获取强大的力量,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逆而不屈,笑看风雨。
千年过后,再谈苏东坡,除了他的诗词书画艺术外,更赏识的是他的精神力量与人格魅力,“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黄庭坚评其:“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
钱穆评价其:“苏东坡诗之伟大,因他一辈子没有在政治上得意过...但在他处艰难的环境中,人格是伟大的。”
如何理解这句话“人生若有不快活,只是未读苏东坡”?
“人生若有不快活,只是未读苏东坡”,这是真心话,意思是如果觉得人生活得郁闷,那就应该去读读苏老夫子的文字,读读他这个人,你就会觉得你的那一点郁闷算个球,能比苏东坡的人生更跌宕起伏吗?怎么咱们就不能像他老人家对人生多一点乐观、旷达的境界呢?
苏东坡放在咱们整个历史长河中,都是独一无二的斜杠男神,都是杠杠的斜杠,一点不带含糊的。究竟有多少斜杠?咱们还是听听林语堂先生是怎么说的: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注一下:林先生这段话,是他的《苏东坡传》序言中的一段,原先是英文,后来不同的翻译版本词语会不同。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这一句,也有翻译成“不可救药的乐天派”的版本,似乎更生动传神。
咱们看一个人是不是乐观,是不是一个真正的乐天派,就要看他在逆境时秉持的人生态度,顺境时的嘻嘻哈哈一般人都能做得到。
苏东坡是说不尽的,咱们就简单说说他的三次逆境。逆境中的心态、境界也说不尽,咱们就说说他在逆境中是怎样一个乐观的吃货。因为,人在逆境中往往茶不思饭不想,能吃得香,并且还颇有研究,形成诗文,那不是乐观又是什么呢?
苏东坡被贬谪到黄州,红烧肉便横空而出。在宋朝,猪肉是属于穷人的食材,一般有条件的以羊肉为主。苏东坡在黄州吃不起羊肉,便常去市场购买猪肉,回来切成方块,辅以作料,然后上锅烧煮。为此他还写过一首名为《猪肉颂》的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其中“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便是“东坡肉”的烹饪方法了。
苏东坡贬谪到惠州,第一次吃上当地的特产——荔枝,由衷爱上了它。他在《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诗中赞美荔枝“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从此,荔枝多次出现在他的诗文中,例如,《新年五首》中“荔子几时熟,花头今已繁”,《食荔枝二首》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几乎就是惠州荔枝最好的广告语,为后人熟知。能在苦涩的遭遇里,体味到荔枝的甜美,并且极尽赞美之词,这样的人怎么都不会被生活的困境打倒。
苏东坡被贬海南时,曾自述“吾谪海南,尽卖酒器,以供衣食”。可见苏东坡当时手头上多么缺钱,他还具体写诗具体描述道:“五日一见花猪肉,十日一遇黄鸡粥。土人顿顿食薯芋,荐以薰鼠烧蝙蝠。旧闻蜜唧尝呕吐,稍近虾蟆缘习俗。”相隔数日才能吃到肉、鸡,薯芋成为日常粮食,连老鼠、蝙蝠与虾蟆都可以拿来吃。
苏东坡起初刚来海南,也曾有悲观情绪上演,认为自己命途坎坷,事实也是如此。但乐天派苏东坡随后也明白了,生活就如同食物一样,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诠释方法,是苦是甜,属得属失,只在于个人的看法。苏东坡逐渐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开始接受海南的生活,从他的《和陶西田获早稻》便可清晰了解,诗云:“早韭欲争春,晚菘先破寒。人间无正味,美好出艰难。”也就是说,艰苦的劳动也是可以创造出美好的食物,人生也不正如此吗?
有位女士失恋了,打电话给大才子黄霑,流露出轻生的念头。黄霑也没劝她,只请她吃饭,席间有一条昂贵的清蒸苏眉鱼,女士吃的时候像变了一个人,津津有味。人世间有这么好吃的东西,死了多可惜!黄霑用一条鱼,更确切地说是用他的智慧留住一条生命。
很显然,千古难寻的苏东坡,非黄霑请吃的这位女士可比,但其中的道理并无二致。苏东坡无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都是一个极其讲究的吃货,仅从这个人生侧面就能看出他有多乐观,多旷达,他给我们的启示有多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