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说“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的“屠苏”指的是什么?和春节有什么关系?
王安石说的“屠苏”,其实是指寻常人家们的房子。
诗人作诗,特别是政治家作诗,必有深意,在春节的氛围再度《元日》,春风里的咂咂嘴,再尝出另一番风味。
又是新年,燃爆竹,赶年兽,贺新年这种传统千年不变,王安石当年有感,写了“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那么爆竹和春风咱们都知道,也都有了,而“屠苏”呢?
读书时代,屠苏常常被解读为“屠苏酒”,如唐诗有云:
“汉代金吾千骑来,翡翠屠苏鸚鵡杯”。
这里写的用翡翠鹦鹉杯装着的“屠苏”,正是壮士豪迈而来饮下的“酒”。
不过屠苏酒,也不是经常喝的,有着特定的时期。
在南北朝时期,湖北地区就有喝“屠苏酒”的传统,时间乃是正月的初一,也就是新春之际:
“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次第从小起”。
屠苏酒也就渐渐变成了新春的代称。
那既然屠苏酒有着这么重要的意义,它又是如何制作的呢?它的名字“屠苏”,到底是制作的原材料是屠苏,还是另有别意?
这个酒的名字,最早来自于“屋子”。以前古人有一些“陋室”,仅以树叶作为遮盖,而在植物界中,当时有一种“阔叶植物”非常适合当房顶,正是名为“屠苏”。
用屠苏盖住的房子,一般都讲“屠苏屋”,也都是泛指人们的“陋室”,也就是并不华丽的屋房,久而久之,就成为了平民百姓“茅屋”的代称了。
而有一些人喜欢在用屠苏叶造成的房子里“酿酒”,就把这里面所制造的酒叫做屠苏酒,不过屠苏酒并不是说拿屠苏叶酿造的,可以认为是一些百姓为了酿造屠苏酒,专门制造了一个“屠苏”房子。
不过随着“屠苏屋”越来越少,为了继承这种特色,百姓家里的酒,也开始提前用屠苏叶浸泡好,这一部分浸泡过的酒,跟平时喝的不同,必须要到了正月初一才能喝,号之喝之辟邪,一年都龙马精神。
王安石的《元日》中,描绘的正是平民百姓过年的盛况。
作为北宋著名的改革家,王安石很尊重百姓,也最看重百姓,宋朝的诗词文学,大多数以贵族身份出发,而王安石心系万民,以百姓的角度来描写了一个热闹、平凡却伟大的“正月初一”。
正如他写道:“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所谓“千门万户”,那就是繁荣民间的代指,即便如此,也能感受到当时民间百姓对过年的热情,在大年初一的时候,阳光高照,百姓们拿出新春联来代替旧春联,寓意平安。
到了正餐时分,就打开屠苏酒,进行这个神圣的仪式,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也不管有没有喝酒的习惯,屠苏酒是一定要在大年初一的时候喝的,小孩子就给大人敬酒,长幼有序,十分和谐,是好意头。
但实际上,屠苏酒到了宋朝的时候,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屠苏”了,据历朝历代的医学家典籍记载,屠苏这种植物,其实并不适合泡酒,大年初一喝屠苏酒,目的是为了借助植物的“烈性”来祛赶身体的寒邪,在唯心意义上,也用来辟邪。
既然是为了追求“烈性”,家家户户的屠苏酒用的原材料也不一样了,在目前植物市场中,最常见的“屠苏酒”原料,就是著名的“紫苏”了。
紫苏的中医意义很重要,在其基础的药性中,紫苏就符合“屠苏酒”的要求,叶子性烈,能使人身体发汗、祛除湿寒,用紫苏浸泡过的屠苏酒,在效果上的确是显著。
所以“春风送暖入屠苏”这句话的意义,本身不是专指,也是有着演变逻辑的虚指,从屠苏叶,再到屠苏屋,从屠苏屋里面酿造的酒,再到屠苏浸泡过的酒,而最后“屠苏酒”的原料不仅限于屠苏叶,用上了多种多样的植物。
这也是古代独特的新年气息,要知道,现如今的新年喝酒并非是强制的,小孩子更是不可能喝酒,难以理解古代屠苏酒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要喝的仪式感,可是这种仪式感背后,肯定有着那个时代专属的幸福。
而从“御寒”的角度来看,屠苏酒也是跟着御寒手段的演变而演变的。在宋代以前,人们的穿着布料都是“麻”。
麻这种面料,笨重粗糙,最重要的是,在川蜀这种地区,穿麻其实很难熬得过冬天,因为寒湿很重的缘故,川蜀地区的人民只能是吃辣椒御寒,发汗逼出体内的寒湿气息,因此“辣”,这是属于川蜀地区类型的人们的“春风”。
除了这个地方以外,大年初一的中原大地尽是寒冷,人们有意头,有企盼,希望新的一年不要受寒,更希望在新年的开始,就把身体的寒气驱赶出去,基于这种观念,烈性的“屠苏酒”成为了传统。
宋代王安石写《元日》,实则也处在一个百姓“防寒”重要转折的阶段,那就是以“麻”为主的衣着布料,开始转变为以“棉”为主。
随着棉花的引入,开始大量种植,并且工序化加工,棉服、棉被开始成为了大年初一新的“吉祥物”。
人们开始以送棉衣、棉被为新的好意头,因为棉的御寒能力更强,又可以用华丽的布帛包裹着,一年到头都能保护在身上御寒,实际意义比喝屠苏酒更大,这也是为什么在大年初一,多了一个“穿新衣”的习俗。
很多关于春节的习俗,其实最原始的出发点是简单朴素的,古代的冬天很寒冷,春节处在冬春交际,但实际上更冷,既是新的一年开始,又是最冷,所以用了很多方法来去除这种窘迫,以换来新的生活。
也造成有了很多东西代指“春节”。
渐渐地,屠苏酒开始消失在人们的传统中了,这和古代“酒政”的时常性变化也有关,以前的酒制作与销售是控制在朝廷的手中,譬如在唐德宗时期,就曾实行过禁酒令,导致唐德宗年间的好几个春节,都没有屠苏酒可以喝。
后世,酒政更是变化得频繁,如此一来,有了新的春节用品的代替下,屠苏酒就成为了过去,甚至王安石写《元日》的时候,百姓们已经不兴喝屠苏酒了,王安石所写的,只是对过去的一种怀念。
再结合王安石对百姓细致的观察,可能王安石的眼中,百姓的住宿,就是过去一座座简陋的“屠苏屋”,这并非是王安石看不起百姓们,而是在他的新政思想下,他认为百姓被商人剥削得辛苦,才用了“屠苏”来代替百姓们的房子。
而在“屠苏”密集的城市里,百姓们依旧兴高采烈地改换着春联,喜气洋洋,以自己的特殊方式过大年初一,这一副景象,实则是王安石执政一生的终极理想,保护百姓的利益,推动百姓生活的进步。
可惜的是,王安石平凡而伟大的笔下温暖,却没有最后带来温暖,他所企盼的盛世人间,最后也还是保不住温暖,在他死后,新政被作废,一切回归原点。
时光易逝,诗人已远,读《元日》,总能在脑海中看到过去春节那种美好的氛围,实际上,王安石的诗句里的很多深意,我们已经无法揣测,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那种平凡的角度下平凡的已经,却把诗里的暖风,吹向今日的春节人间。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古诗中说“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的“屠苏”指的是什么?和春节有什么关系?
这个问题,题主算是问对人了;有书君最近正在学习格律诗创作,刚好老师讲过这首诗,印象正新。
今天,有书君就把这个学习过程拿出来,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一声旧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有书君在拿到这首诗时很不在意,这很简单嘛。
爆竹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就要来到,春风把和暖的空气送入了屠苏城中,家家户户都贴起了新对联,朝阳中一派繁荣喜庆的景象。
所以,屠苏就是指屠苏城。
可是,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有书君发现,根本就没有一座叫“屠苏”的城。于是,爱学习的有书君又去查了韵典,发现韵典上关于“屠苏”有以下几种解释。
一,草名。屠苏就是一种草。
北周的王褒在诗中写道:
“飞甍雕翡翠,绣桷画屠苏。”
翘起的飞檐上如同雕着翡翠,楼阁下的屋梁上画着屠苏草。
这是一个对偶句。
飞甍(音蒙)对绣桷(音决),即屋檐对房梁。
雕对画,两个动作相对。
翡翠是一种玉,屠苏是一种草,两个都是自然之物。根据对偶的同类相对原理,完全正确。
二,即罘罳。这两个字有点眼生,读:罘(fu音浮)罳(si音思)。
那罘罳又是什么呢?是古代设在内堂门外的屏风。
有的书友可能对这个门外设屏风不太能理解,有书君就再给大家多说几句。
古代的人都比较迷信,有很多的风水讲究。比如说门不对门,门不对灶等等。
他们相信“开门见灶,钱财多耗”。
这种风水局是存不住钱的,而且家中小事不断。不是今天病了,就是明天丢东西了,非要把辛辛苦苦攒下的一点儿钱消耗光。
那怎么办呢?整一大屏风摆在门口,把两个门隔开,这不就见不上了吗?
这门外放屏风,就是从这来的。
三,平屋;茅庵。就是茅草房啊,杜甫住的那种。
老杜诗云:“愿随金騕袅,走置锦屠苏。”
这锦屠苏属于高档别墅,不是那种风一吹就破的小草房,老杜奋斗了一辈子,也没住上别墅。
其实,有书君也没住上。哎,为了早日住上小别墅,诸位书友尚须共同努力啊。
四,帽名。是一种带檐的帽子,形状看起来好象小房子。
酷不酷,牛不牛,意外不意外,惊喜不惊喜。
五,亦作“ 屠酥 ”。药酒名。相当于“红毛药酒”,不对,是相当于“雄黄酒”。
在古代,因为卫生条件差,医疗水平也有限,瘟疫,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健康。
有的人甚至背上长个疮就挂了。
经过实验,人们发现用花椒泡酒喝对一部分疾病有效,便开始喝这种椒酒。虽然效果不咋地,也聊胜于无吧。
直到神医华佗横空出世,发明了一种药酒,能防治大部分的瘟疫,这才结束了人们的苦难。
后来,药王孙思邈再次完善了药方,并且每年腊月都要施药乡邻,叫他们泡成药酒,在除夕这天喝下去,就可以预防瘟疫。
因为孙思邈住的屋子叫做“屠苏屋”,所以,为了纪念他,人们把这种酒就称为“屠苏酒”。
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年喝屠苏酒便成为了一种风俗。
那么,我们说了这么多,该回归主题了。
“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的“屠苏”到底是指的什么呢?是不是就是指屠苏酒呢?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
我们来把以上的五个解释带入诗句中看一下,到底哪一个合适。
1,春风把和暖的春气送入屠苏草中。
偏离主题,错误,排除。
2,春风把和暖的春气送入屏风后。
牵强,排除。
3,春风把和暖的春气送入茅草房。
合理,且很顺畅自然。
4,春风把和暖的春气送入帽子中。
至于吗?这人一定和有书君一样,是个光头。
5,春风把和暖的春气送入屠苏酒中,喝起来就象温过的一样。
牵强附会,不知所云。
还有的人解释说:入,就是喝入口中的意思,入屠苏,当然就是喝屠苏酒了。
苏轼在诗中写道: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
苏辙也在他的诗《除日》中写道:年年最后饮屠酥,不觉年来七十余。
同样类似的诗句还有:
可是今年老也无?儿孙次第饮屠苏。(宋.郑望之)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明.叶颙)
各位书友,历代写屠苏酒的名句,从来都没有类似说“入屠苏“是喝屠苏酒的意思。
注意关健词“入”,是进入。“饮”,才是喝下。
这么多名家,都知道用“饮”,作者也是名家,他为什么不用“饮”呢?显然,作者是另有所指。
至于某些人解释说,古人喜温酒喝。所以,这里是指春天的和暖之气送入酒中,就好象是温热的酒等等之类的言语,纯属迁强附会。
古人春节是有喝屠苏酒的习惯,就跟他们中秋节喝雄黄酒一样。但是,这和“春风送暖入屠苏”真的是一毛钱的关系也没有。
不信?你去问问作者,他肯定也是这么说。
综上所述,“春风送暖入屠苏”中的“屠苏”,并不是屠苏酒的意思,而是茅草房的意思。茅草房能和春节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罢了。
诗文全译:
爆竹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就要来到,春风把和暖的空气送入了屠苏屋中,家家户户都贴起了新对联,朝阳中一派繁荣喜庆的景象。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如果你也赞同有书君的说法,就请动动手指,在文末点个赞助力吧。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古诗中说“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的“屠苏”指的是什么?和春节有什么关系?
宋代王安石写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一岁除”表示过去的一年完结了,新的一年要开始了。所以下面就写“春风送暖”表示新春来临,节气发生了变化,春风吹来。“入”这个字很重要,作为一个动词,表示进入,进入什么?只能是进入某个或实或虚的空间或是什么范围、领域之内,比如“入户”、“入梦”。春风能“入”的必定是一个实有的空间之内,那么“屠苏”就可以代表某个春风吹入的地方。
“屠苏”本来是一种草的名称,就是现在所说的紫苏,其气味清新芳香,在古代可以用来酿酒,也会画在房屋上作为装饰。南北朝时期就有在房屋上画屠苏的习俗。比如南北朝时南梁诗人王褒的诗就写过“飞甍雕翡翠,绣桷画屠苏。”为什么要“画屠苏”?因为当时这为这种香草能辟邪。所以后来也用“屠苏”来指代房屋。
记录南朝刘宋历史的《宋书》也有记载过“所住屠苏为疾雷击,屠苏倒”等,就是说住的房屋被雷击,然后房子就倒塌了。这里已经明确就是用“屠苏”作为房屋的别称。唐代杜甫作《槐叶冷淘》,其中有诗句,“愿随金騕褭,走置锦屠苏。” 注者指,“锦屠苏,天子之屋。”这就是非常华丽的房屋了。
综上所述,王安石做的诗句,就是说,新春来临,春风入户,暖意随着春风吹入房屋。
古诗中说“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的“屠苏”指的是什么?和春节有什么关系?
“屠苏”的意义很多,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固定的语境当中,它的意思是单一的。要确定“春风送暖入屠苏”中“屠苏”的意义,读懂语境——也就是读懂整首诗是非常关键的一步。至于它和春节有没有关系,得等我们弄懂“屠苏”的意义之后才能确定。
“屠苏”的词典义据《汉语大词典》的解释,“屠苏”有5种意思:
- 草名。
- 即罘罳。
- 平屋;茅庵。
- 帽名。有檐,形状似屋。
- 亦作“ 屠酥 ”。药酒名。古代风俗,于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
这5个义项中,“草名”(第1义项)是“屠苏”的本意,其他义项都是引申义。《汉语大词典》引明代杨慎《艺林伐山·屠苏为草名》说:“屠苏本草名,画於屋上,因草名以名屋。”大意是,屠苏本来是草的名称,因为人们经常将它画在屋子上,于是人们就用草名来称呼屋子。这句话说明了“屠苏”可以指称“平屋”“茅庵”(第3义项)的原因。作为“帽名”(第4义项),是“屠苏”在作为房屋(第3义项)称呼上的进一步引申。因此,叫“屠苏”的帽子也是“有檐,形状似屋”(第4义项)。
第2义项说“屠苏”就是“罘罳”。那“罘罳”是什么呢?《汉语大词典》给出了如下解释:
- 古代设在门外或城角上的网状建筑,用以守望和防御。
- 设在屋檐或窗上以防鸟雀的金属网或丝网。
- 指室内的屏风。
从以上3种解释中可以看出,第2义项与第3义项——“平屋”“茅庵”关系紧密。无论是设在屋外的网状建筑、金属网或丝网,还是设在室内的屏风,都属于房屋的一部分。至于是由部分引申到整体,还是由整体引申到部分,这就不好说了。不过从《汉语大词典》编者在义项的排列上看,他们认为是由部分引申到整体上去的。
第5义项“药酒名”与本意“草名”(第1义项)是密切相关的。“屠苏”二字当中,与草明显有关的是“苏”字。《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苏”字的:
桂荏也。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苏”就是“今之紫苏”,样子如下图:
紫苏
桂馥在《说文解字义证》中引用《本草纲目》中的话说:“苏从稣,舒畅也。苏性舒畅,行气和血,故谓之苏。苏乃荏类,而味辛如桂,故《尔雅》谓之桂荏。”这段话说明了两个问题:一、这种草为何叫“苏”;二、“苏”为何又叫做“桂荏”。从解释来看,“苏”是具有药用价值的。由此可以推断,“屠苏”大概也是有药用价值的。用它做药酒,也就顺理成章了。
归纳一下:
“屠苏”首先是一种草的名称,由此引申出两种意思:
- 药酒名。
- 平屋;茅庵。
由第2种意思又可引申出两种意思:
- 罘罳。
- 帽名。有檐,形状似屋。
”春风送暖入屠苏“出自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说文解字》解释“元”为:
始也。
“元”就是“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之始,指农历正月初一日,现在我们称之为“春节”,俗谓“过年”。王安石的这首《元日》写的就是北宋时期人们过年的情景。
“爆竹声中一岁除”写的是燃放爆竹的习俗,与现在一样。这句是说在爆竹声中一年过去了,说的是除旧。“春风送暖入屠苏”这句说的则是送新,春风将暖意送入了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千家万户被温暖而明亮的阳光照耀着,人们都忙着用新桃符换下去年的旧桃符。
从整体上看,整首诗渲染了一种辞旧迎新的氛围。如果联系时代背景,我们便能轻易发现,这首诗是作者有感而发的,不是随便一写,不只是为了说说过年的感受的。王安石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王安石变法”家喻户晓。他写整首诗时,正是变法如火如荼开展的时候。他看到过年人间辞旧迎新的景象,不仅想到了自己的新法,在逐渐代替旧制,自己渴望的国家富强即将到来,心中充满喜悦,才写下了这首诗。因此整首诗的重点不在表现过节习俗,而是要表现整个国家在自己的治理下改换面貌的新气象。
从这个角度上讲,“春风送暖入屠苏”是有象征意义的,这里的“春风”就是变法改革的春风,它要给整个人间送去暖意。那么“屠苏”要能代表整个人间,无疑用“平屋”“茅庵”这个意义去引申是最好的,而不是用“药酒”这个意义。“平屋”“茅庵”这都是普通老百姓住的房子,用它来代表整个人间社会,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有些人将“入屠苏”强行解释为“喝屠苏酒”,且不说“入”字能不能解释为喝,单从最自然的语言使用习惯上讲,将“送入”合起来说是最合乎我们的表达习惯,而不是说一句“春风送暖”,再说一句“入屠苏”,再将它强行理解为“春风送来了暖意,人们喝着屠苏酒”这样前言不搭后语的句子。
再从平仄上来讲,古人写诗不只考虑字义的问题,还要考虑字音的问题,也就是平仄的问题,因为这也影响整首诗意义的表达。古代仄声音高,平声音低,所以仄声都是诗人们着意要突出的地方。我们试看这首诗的平仄:
爆竹声中一岁除|仄仄平平仄仄平
春风送暖入屠苏|平平仄仄仄平平
千家万户曈曈日|平平仄仄平平仄
总把新桃换旧符|仄仄平平仄仄平
从平仄中我们可以看出,“春风送暖入屠苏”中,诗人着意强调三个字“送暖入”,很显然这是一个整体,说的就是将暖意送入,而不是将“送”与“入”分开理解。
综上而言,我认为“春风送暖入屠苏”中的“屠苏”,指的是整个国家社会,整个的百姓人间,而这个意义是从“平屋”“茅庵”上引申出来的临时意义,也就是在这首诗中的诗境义。
“屠苏”与春节最后说一说“屠苏”与春节的关系。
在王安石的《元日》中,屠苏代指的是人间百姓。他们是春节的主体。没了老百姓,这节谁过了,也就不会出现“千家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热闹景象了。
“屠苏”与春节有关系,主要还是作为药酒来说的。古代风俗,人们于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 南朝梁的宗懔写过一本《荆楚岁时记》,这本书记载:
﹝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次第从小起。
大意是农历正月初一,不管年龄大小,一律要穿戴整齐,从辈分最小的开始,按照次序拜贺,喝椒柏酒、桃汤、屠苏酒等。
据说是大年初一,商家请顾客喝屠苏酒。
后代诗歌中对这一习俗多有描写,如宋代苏辙的《除日》诗中说:
年年最后饮屠酥,不觉年来七十餘。
清代马之鹏的《除夕得庐字》诗中说:
添年便惜年华减,饮罢屠苏转叹歔。
我是北方人,不知道现在南方过春节是否还有饮屠苏酒这样的习俗?知道的朋友,麻烦您留个言。
古诗中说“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的“屠苏”指的是什么?和春节有什么关系?
欢迎关注慢谈读书,我是有温度、有态度的读书君孙庆元。
“春风送暖入屠苏”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元日》原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读书君试着查阅《辞海》,得知了“屠苏”有三个义项,分别是:
“屠苏”是酒名,指“屠苏酒”可是从字面意思来看“春风送暖”和喝“屠苏”没有逻辑关系,而且“屠苏”前有一个“入”字,如果是“屠苏酒”前面应该搭配“饮”才对呀。
至于“屠苏酒”和春节有什么关系,这就不用读书君多说了,从古至今,我国劳动人民每逢佳节必有美酒相伴!
“屠苏”是草名(屠苏草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准确的说是药草,吃了可以祛除百病、瘟疫,读书君认为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景哈。读书君自暴自弃放弃这一义项,谁过年还不吃点好吃的呀,就算是神丹妙药我们也不吃~
“屠苏”指茅屋这里的茅屋指家园哈,大过年的谁不回家过年呀?
读书君更倾心这一含义,“春风送暖入屠苏”指“春风把温暖送入千家万户”,多吉利呀!和我们现在的新年期待“回家过年”达到了高度统一!
回顾一下重点,屠苏有三个义项:一指屠苏酒,人逢喜事都少不了它的陪伴,过年时更是必不可少;二指草药,祈求身体健康;三指家园,回家过年,团团圆圆。
古诗中说“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的“屠苏”指的是什么?和春节有什么关系?
作者:民国史学者、专栏作家王凯
“春风送暖入屠苏”出自北宋政治家和文学家王安石的《元日》一诗,“元日”就是元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农历春节。王安石的这首诗不长,大家可能都很熟悉:“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节时古人全家合饮屠苏酒,以求辟邪、长寿
王安石的《元日》描绘的是春节时期所见所思,“屠苏”即屠苏酒,饮屠苏酒是北宋时期的春节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据说有辟邪、养生之效,《本草纲目》中说:“屠苏酒,陈延之《小品方》云:‘此华佗方也’。元旦饮之,辟疫疠一切不正之气’。”“曈曈”是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桃”指桃符,类似于现在的春联。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在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在和煦的春风中,人们高兴地痛饮屠苏美酒;初升的阳光照耀着家家户户,人们将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来欢度佳节。 古代的桃符
王安石是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也是有名的改革派。他于公元1042年中进士,1058年向皇帝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1069年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总理),施行新法。后来王安石曾多次拜相,也多次被罢官,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名的革新派人物。
王安石画像
《元日》的写作时间很好界定,题目中已经明确标出。但具体年份不祥,据清人王相考证,可能是1069年至1070年间。王安石1069年入阁担任参知政事,也就是说,这首诗写于王安石拜相改革之初。
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民国文人梁实秋说王安石此诗不单纯是描绘春节景象的,而是另有深意。王安石希望通过改革,国家能像“新桃换旧符”一样有一个崭新未来。如果梁实秋的推测属实,那么这首《元日》就很有意味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