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双方交战中从早上一直打到晚上时,双方一直没有吃饭上厕所吗?

没有打一整天的仗,就好像永远没有一直跑一百八的车。

一般来说,胶着的作战叫做“对峙”,对峙的本身并不发生碰撞,举个例子,就好比俩仇人见面,血海深仇那种,两人就互相瞪着,但也不动手,这种状态,就叫对峙,如果其中一个人眼皮痒了,挠一下还是可以的。

古代讲究“冷兵器”对垒,几乎没有追求单兵作战,一打仗,别的地方发生小碰撞那没关系,最终的决胜,都是在一个大平原带齐人马互相开打,乌压压一大片,好不气派。

有人说,古人打仗那难度老高了,一天到晚都在砍,也没空吃饭,也没空睡觉,更没空上厕所。

这种说法,纯属是扯皮。

首先要说明白的是,大决战之类的,一般在大平原上开干的,这种战斗,顶多是四、五个小时就能结束了,孙武曾经说过,除非是有“地利”或者是“天时”,不然的话,打仗是不可能打那么久的。

人有一口气,军队也有,古语言: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打仗太久,气会用完,这东西不是无穷无尽的,正如跑马拉松的人一样,古代军队打仗,不管是战前的吼声宣天,还是擂战鼓,都是为了把士气提到最高峰,但这东西就是有时限的,哪一方的“士气”支撑最久,注定会赢。

那么打仗,就非常看“士气”了,古代很多将军,不研究地形兵法,研究的就是“人心”,他们知道怎么快递结束战斗,切断敌军方阵的士气传递,战场上的大多数人,都可以看作是一个个被士气链接起来的个体,如果没有了士气支撑,那么他们就和普通人没区别。

在不同的时代,对阵的军队种类也不同。

譬如宋朝和辽朝的战争,宋朝就是步兵为多,辽朝骑兵为多,虽然宋朝人数更多,但是宋朝军队的消耗极大,行动起来也非常方便,辽军的战术一般都是“佯攻”、“挑衅”,最终磨平宋军的士气和耐心,让宋军不攻自溃。

所以老宋输给老辽,而且还输得那么快,幽州城之战、雍熙北伐被打得灰头土脸,原因就是那口气被打断了。

可还是拿宋辽做例子,还有另一种情况,那就是“对峙”战争,宋军反而会赢。

在宋辽战争史上,辽军偶尔也会越过两国防线来攻打宋军,但这个时候,他们一般都会遇上“城池”,也就是阻碍,一旦遇到城池,他们是永远都跨不过去的,不像幽州城之战与岐沟关之战,都是大平原,宋军一下子就被割完了。

如果短时间内击溃不了对方,双方都会有意识逐渐收缩“防线”。

古人的军队交战逻辑,其实跟千层饼是一个道理,牙齿不会一次性咬到底,仍然是缓慢咬下,没有人能一口吃掉千层饼,也没有军队能一下子可以击穿防线,作战的,一般都是前线部队,指挥官一旦发现自己的前线部队不行了,就会放命令收缩。

虽说古人打仗动辄十万、数十万,但不是一下子都上齐的,而是一波一波地上,真能打个几天几夜的,是属于这种情况,并不是说那一个士兵自己连续砍个几天几夜,就是让薛礼来,他也是做不到。

占有优势的一方,一般会乘胜追击,但不会太深入,他们也知道对面还有第二道防线,人家精气神满满还不说,背后还有远程冷兵器,这种情况,也只能撤退,所以这就是一种“中场休息”的默契,毕竟战争,那是没有裁判的。

再回到军队组织架构的本身,前面也说了,这打仗是一波一波,一茬一茬地上,而且每一轮战斗都不会持续太久,那么士兵们正常的作息、饮食、生理需求还是能做到的。

在战争前,军队会有一个专门负责“后勤”的部门,作用就是运输粮草,分发粮草,这个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部门,也是最怕被端掉的部分,粮草被断,往往就意味着战争提早结束,汉代霍去病,唐代李世民,辽代耶律休哥,对这种战术乐此不疲。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战场,都有着不同的“居所”,或许简陋,但一定是五脏俱全的,譬如分发粮食,譬如分发药物,集中解决排泄问题,古人也十分讲究卫生,这一切都是由“后勤”部队来解决的。

如果是面对着“攻城战”这样类型的战争,那么这种特征就更加明显了。

攻城战,本质就是双方“补给”循环的一种竞争,唐代安史之乱时,有著名的将领张巡带着数百、数千人,抵御住了叛军上万,甚至十万的军力,这就是因为张巡的部队“衣不卸甲”,每一个士兵随身带着面食,饿了就扒两口,每时每刻都在保持高度集中的状态。

这样的队伍,凝聚力需要很强,但爆发出来的力量也是不容小觑的,看似士兵们啥都不需要解决,日夜防备,但实际上,他们却是把一切“补给”的时间不断缩短,对面敌军自持人数多,吃一顿饭就开大锅,这种补给方式有着天壤之别。

所以任何一个时代,将领的内心里都是想着培养“特种兵”,因为特种兵的确可以把作为人类自身的生理需求压到最低,生理需求压到最低,补给的效率就会提高,补给的需求就会减少,这才是胜利的关键。

有人说,每一次战争,本质不是人类和人类的血拼,而是他们背后博弈者资源的对抗,谁的资源耗尽了,那么谁就会淘汰出场,即使士兵毫发无伤又如何,没有了接下来的正常作息、补充,迟早也是满盘皆输。

而后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古人会从白天一直打仗打到晚上吗?

事实上,古代大军团作战,晚上是绝对,也坚决不开战的,原因就是,古代大部分人的身体素质并不强,微量元素的缺失,大多数人有夜盲症,一旦开战了,砍的十个人里,保不齐就有八个是自己的队友。

一般夜晚开战,都是有着“快速机动”特征的部队才敢干的事情,而他们所干的事情,也叫做“偷袭”。

还是拿宋辽双方军队来说事,在宋初,其实在打下了北汉之后,是获得了一批马匹的,这批马匹给了当时的“易州”士兵去用,宋太宗时期,易州骑兵被训练成了“特种兵”,据说每个人都没有夜盲的现象。

在两国开战的时候,辽军大部分部队晚上也是看不到的,摸瞎睡觉,即便是要搞骑兵偷袭,也必须等到天灰蒙蒙亮了才能搞。

但这批易州军不同,他们可以连夜偷袭,防火也好,冲营也好,他们是有条件做到的,但这也不是正式的战争,他们也是打完就跑,属于骚扰式打法,作用不小,但不至于一战定胜负。

所以两军对垒,即便仇再大,根据刚才讲的种种因素,也是打不了太久的,开弓虽没有回头箭,但疾箭终有竭力时,真正的神射手不是一箭到底,而是不停地射箭,让作息循环起来,这才能赢得战争的最终胜利。

在每一个时代的“兵志”中,都有对于夜间作战的记载,更多的还是找到掩体,搭建阵型营宿等等记载,其次就是注意卫生,不允许大声喧哗,却几乎没有说玩偷袭,半夜还要“干活”的说法。

吃饭睡觉上厕所很重要,但古人想必也不喜欢大半夜跑去打仗吧。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古代双方交战中从早上一直打到晚上时,双方一直没有吃饭上厕所吗?

古往今来,统兵打仗都是技术活。

优秀的统帅不仅要会练兵,会排兵布阵,能掐会算。还要在战斗之前,对士兵体力、战场地形、饮食饮水、气象条件以及行军距离等因素做统筹考虑。不至于让客观因素影响到军心士气,以致士兵心态颓废,无法应对将来可能出现的战场变化与作战任务。

所以,古代正儿八经的大规模对阵(数万人对垒厮杀),并不会出现两军突然相遇,在弄不清楚对方虚实,只听主帅一声号令,就发起冲锋,与对方厮杀一起,连主帅都抡着大刀参与其中打群架的画面。

实际情况大致是这样的。

两军的统帅在交锋之前,往往都会先派斥候侦查对方情报(斥候分骑兵和步兵,一般由行动敏捷的军士担任,可以理解为现在的侦察兵加通信兵)。派出去的斥候陆续回来后,主帅会召集将领们开会。一是为了鼓舞人心,二是为即将到来的交锋做战前部署。

交战的当天,两边的统帅还会派斥候对敌方再侦查一遍,等到斥候回报后,主帅对先前的部署再做修正。

接下来,双方各自吹响号角,士兵起床收拾物品军装。然后再听号令,做饭进食,清点干粮辎重。

办完这些事后,大部队仍然不出发。主帅会继续派斥候出去活动。这一次,斥候的数量会比先前几次多很多,基本是五个斥候为一组(古代称为“塘”,每塘五人),派出十几组斥候。这些人在侦查时,既要尽可能扩大侦查范围,还要彼此相望,注意自己同伴的位置,不能脱离各自视线。

主帅之所以要这么安排,主要是为了避免被敌方打埋伏。

另外,大军在行进时,队伍会拖的很长。

“兵过千,没有边;兵过万,没有沿”。

(朱日和阅兵现场。不到一万人,几万大军的规模有多大,自己可以估量)

几万人的大部队在行军时,队伍可能会有十几里长。主帅也是人,主帅的眼睛不可能看到自己部队的全貌。如果队尾有人跑了,主帅也不见得知道。所以斥候在侦查敌人的行动时,还要在外围给本方主帅传递本方大部队行进的情况。(站的高,看的远,通过旗语传达信息)

如果一切正常,那么接下来就是两军正面对垒厮杀了。

在厮杀之前,各营的指挥官会按主帅先前的部署,站在自己位置上。打先锋的营,先出去厮杀。随后,第二线、第三线的营,逐次杀入战场。

是的,大部分古代战争在战斗时,双方都是要分战线的,起码第一线,第二线,是绝对会分的。一般不会出现几万人的军队,全部投入战场进行厮杀的情况。

所以古代大军对垒时,并不会像电视里那样从主帅到小兵,无一不奋勇拼杀的场景。真实情况大致是前锋营在战斗,第二线士兵等待,第三线士兵做准备。各线士兵听从上级号令,轮番上阵。

待厮杀一阵后,打先锋的士兵会随即撤下来休整。吃饭休息,上厕所,恢复元气。然后再投入战场。

举个例子。康熙第一次征噶尔丹时,双方就是先用大炮对轰,然后火枪对射,紧接着各自出动骑兵对砍,最后步兵肉搏。一轮下来,最后以噶尔丹军弹尽,不得不退兵才结束。

士兵也是人,在战场上打半天,就算是头牛也累趴了。两军对垒,拼杀固然重要。但士兵的休整也很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两军厮杀,肉搏的情况不多见。双方更多的是利用阵型对撞。

阵型垮掉的一方,如果不能恢复阵型,或者二线、三线的部队也撞不赢对方,那基本就可以宣告这方失利了。

因为只要阵型散了,士兵就放鸭子了,指挥员必然就无法号令自己的士兵。

而且更可怕的是,溃败情绪是能传染的。

古代战争中,经常会出现有的部队看见前锋败了,后面的部队,打都不打,直接就撒丫子跑路的情况。

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不一定是这支部队的兵怂,更有可能是由于前锋军的溃败,所造成的指挥失灵和群体性恐慌。

以上说的都是在有组织情况下的战斗。

如果没有组织,那情况又不同了。

一般来说,几百人厮杀,无组织性,往往几十分钟就能分出胜负。

一两千人的厮杀,至多也不会超过半天。

几万人的厮杀,如果没有组织,可能连半天时间都用不着。

因为古代打仗,10%的伤亡,士兵的锐气可能就泄了,继而导致大规模溃败。

在缺乏组织的情况下,人越多,往往战斗的时间反而还更短。

比如淝水之战。前秦军20万(后面还有87万大部队没赶到前线)。看似兵强马壮,一人一口唾沫就能淹死8万东晋军。

但前秦军士兵来自不同民族,成分复杂,军心不稳。淝水之战时,几个晋军降将临阵造谣,说前面的人败了,后面十几万前秦军瞬间全撒丫子跑路。东晋军顺势冲锋,前秦军在慌乱之间出现踩踏,被自己人踩死的,比被晋军杀掉的还多。20万大军从对垒到溃败,仅半天时间而已。

总的来说。古代打仗,比现在影视剧中的乱战场景要“平和”许多。

双方都会按章法来。不会让部队失控。

所谓的“一打一天”,并不是双方军阵,就踏踏实实的互相砍杀一天。

一天时间里,双方真正有效的砍杀时间,实际上也就两三个小时。

双方大部分时间,都是互相试探,游走,变换阵型,再试探。不停的循环。直到找准机会向对方发动攻击。

这就有一点像现在的“斗鸡”游戏。(有的地方叫“撞拐”)

双方真正“斗”的时间,其实很短。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绕着对方走,试探对方,不断调整自己的站位姿势。

厉害的斗鸡高手,绝不会轻易出招,都是抓住时机,一鼓作气,一撞就让对面摔倒。让自己不仅能赢,而是还赢得不累。

当然,古代大规模战争不是单人“斗鸡”。而是群体游戏。

不过,道理是一样的。

双方都把时间花在试探上,真的找准时机要出招时,一波一波上,一部分人打,一部分人在后面休息。击鼓而进,鸣金而退。大家轮流替换。

只有这样,才可能“一打一天”。

如果不是这样,双方混战,挤在一起,就以古代的通讯水平而言,压根也打不了那么久。

古代双方交战中从早上一直打到晚上时,双方一直没有吃饭上厕所吗?

小规模的如日本战国,与村斗相当。50人到100人规模已经很大了。但战斗时间短还是可以的。可大规模战争该怎么办呢?

正在打仗的时候,上厕所和吃饭会有时间吗?毕竟战场上生死交加的时候,对方不会等你的。

古代是冷兵器时代,俗称战场绞肉机。是不断更迭,一波推着一波的。不由得你不上。

像中国动不动就40万大军,100万大军之间的战斗规模,打起来可能要几个小时甚至几天时间。而战争结果瞬息万变,这个时候的一举一动可能会决定着战争的胜败走向,统帅会同意吗?后面督军的卫兵会同意吗?

我的看法是不会同意,但士兵有自己的解决方式。咱们慢慢来捋一捋:

首先要明白个问题,古代战争不是一窝蜂地乱上,而是分批次有节奏的,吃饭上厕所也要保持节奏:

你认为的战争是乌拉一堆人冲上去,互相乱砍,昏天暗地的,其实并不是。比如明成祖朱棣最爱用的战术就是,部队摆好阵型正面刚,他或者亲信带领骑兵侧面不同角度冲击敌方,造成一种我人很多,你中埋伏了的假象。用这个策略让他如愿以偿赢得了很多胜利。

这不是电视剧中单打独斗捉对厮杀,兵力都是分批投入战斗的,前锋部队,主攻部队,包抄穿插部队,后备部队等等都是要各兵种、团队互相配合的,弓弩手,长枪兵、刀兵,骑兵、步兵等等。

所以,大规模的战斗,除了愚蠢的将领之外,英明的指挥者都是非常善于指挥士兵,保持阵型不变发型不乱的。这种情况下,别说吃饭上厕所,顺带泡个妞也没啥问题。因为前面有人替你顶着,替换着就地解决也就是了。不过要抓紧,因为有可能下一波你就要替换上去,给别人方便的机会。

其次,军队随身携带肉食干粮饮用水,保证随时食用:

安营扎帐首选的地方就要靠近水源,方便取水做饭。这同时也方便了士兵携带饮用水。比如马谡丢失了街亭,就是在山上被人围困,下山取不了水,自然无法生活做饭,丢失了军心,最后一败涂地。

士兵随身携带水囊和一定的干粮,保证随时补充体力。这是好理解的,毕竟战场不可能随时随地做饭,而且你也不知道战斗什么时候打响,有备无患。关键是数量问题,现在军队拉练可能会负重20斤-30斤的重量,其实古代很可能要比这个重多了。

根据《武经总要》和《宋史》记载,步人甲由1825片甲片组成。

但问题是,盔甲就这么沉重,哪还有多余的地方放干粮,就算带了干粮,也带不了多少吧?其实这种盔甲也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佩戴,至少是士官才能穿戴的。普通士兵只是有统一制式的服装就可以了。优点是轻便,缺点是不抗揍,一捅就穿了。

所以,他们携带个5斤-10斤的干粮和饮用水是没问题的。更何况有些骑兵就更享福了,根本不用自己随身带着,如蒙古等游牧民族甚至还有牛肉干与酸奶这种奢侈品,吃饭还是好解决的。饿了随时抽出来吃也就是了,但要挑空闲的时间,不然被人偷袭一刀可就得不偿失。

第三,上厕所才是最令士兵头疼的,特别是在对战当中:

在造营扎寨的时候,士兵会修建厕所。毕竟几十万人,这个数量是惊人的。为了避免影响水质,要离营地稍微远些,避开下风口和水源,挖坑填板子造旱厕,走时要掩埋。当然,很多士兵也会选择就地解决,既节省了时间,也避免厕所造成拥堵引发士兵的内部矛盾。

这种情况到了战时,也就顾不上那么多了,特别是遭遇战一方面,士兵的饮食比较粗糙,打仗的时候更是资源匮乏,能吃到米也就不错了,就地采摘野菜辅食。

三国时期魏国司马懿问蜀国使者,诸葛亮尚能食否,蜀国使者说丞相每天食米一斗,实在太少了。司马懿说诸葛亮命不久矣,这么工作吃的又少,还不累死吗?

一斗啊,以现在人的饭量来看,诸葛亮也挺能吃的呀,为啥司马懿和使者都说吃的少呢?原因就是没有什么配菜,只吃干饭,人能受得了吗?丞相的生活水准都是这样,可想而知士兵的饮食多么单调。这种全部碳水的饮食,带动的就是士兵的便秘。上厕所的意愿不多,能活下来再说。

另一方面,即使战斗中有想去厕所的意思,也只好自行解决了。打起仗来,是干净不了的。像现在电视剧中服装整洁,游山玩水的,那是绝对不可能的。灰头土脸才是常态。毕竟能在战场上活下来才最重要。

总的来说:小型战争时间短,有充分的解决时间。而大型战斗,有阵型变换和好的指挥官,可以换着来解决。正在战斗途中,只好不管不顾就地解决了。这是冷兵器战争的无奈,不是现代人能够想象的。

古代双方交战中从早上一直打到晚上时,双方一直没有吃饭上厕所吗?

古代战争都是冷兵器短兵交接,基本上五至十分钟就结束战斗了,这是非常消耗体力的事情。

你可以想象一下,在学校体育课上使用百米赛跑的力气用完之后,你的体能消耗后感受是什么样子的?

更何况是双方拼命搏斗厮杀,都是全力以赴的高强度对抗,你以为正常的士兵体能是无限的吗?

支持几分钟就很了不起了,大量有生力量被歼灭后,接着就是打扫战场,清理伤员,追击逃兵。

这是建立在双方士气一致的基础上,如果一方士气高昂,另一方士气低落,那么短暂的接触后,会出现一边倒的格局,那么就需要组织兵力追击败退的一方。

在追击的过程可能时间就会拉长。

总体来说,古代战争基本上不会持续超过四十分钟的情况,拉锯战除外。

双方拿武器互殴的死伤比例几乎是1:1,大规模的歼灭战往往出现在追击溃败方的过程中。

古代双方交战中从早上一直打到晚上时,双方一直没有吃饭上厕所吗?

当然有!而且吃喝拉撒睡,从来就是古今行军打仗中的大事,且历代名将对此尤为注重,因为事关军队战斗力。

  • 古代军中士卒的单兵装备中,同样包含了随身携行的标准军用干粮。

实际从兵法著作上看,古代军队对吃喝拉撒睡,从不马虎,且来分别介绍一下。

古代军队的干粮配备标准。

正规官军,士卒除了刀矛弓矢,每人皆有随身携行的标准定额干粮配备。

别奇怪!与现在军队一样,古代军队的单兵携行装备,同样也有战斗武器装备与生活物资装备之分。

例如明代军队的单兵干粮携行量、与干粮制作标准。

  • 此法见《纪效新书》卷五,教官兵法令禁约篇。

(1)干粮携行量:

日常每人各自配给米二升,麦面二升,用以制作干粮。

(2)干粮制作方式:

炒米。二升米下锅炒黄,一升包裹好,一升研磨为粉也包裹好。

炒米粉,九十年代前江南农村人经常制,加糖冲拌,是为美食。

蒸麦面。

面二升,一升用香油作和拌匀,一升蒸熟后混合。

一分为十。

六分用好烧酒浸透、晒干、再浸,直到浸不入为止,研成麫,包裹好。

另四分用盐、醋浸透、晒干再浸,方法同上,直至浸不入为止,再晒干研磨成细末,包裹好。

由此可知,明军的单兵干粮携行标准,就是经加工制作过的米面粉饼每人四升。

明军规定,军队行军,每兵必须携行定额干粮。

只有在战斗中,或不及生火做饭时,或陷于重围粮食断绝时;由上官下令,才允许吃干粮。然而一次吃多少,也必须遵照命令,决不是你想吃多少、就能吃多少的。

如果军队出征行军,谁没有按规定携行干粮,或没有命令时擅自吃干粮,那是罪同遗失军器,是要按军法捆起来狠打军棍的。

如果在激烈的战斗中,到了吃饭时间,怎样进食?

这话题,首先得要讲讲军队是怎样交战的。

就比如现代军队一个团、营、连,投入战斗时,不可能呼拉一下,几千百人齐拥而上。而是要分梯次投入,左右翼,还要有主攻、助攻,机动队,预备队。

而古代军队交战,同样如此。每一支投入战斗的部队,无论攻或防,都要留出预备队。这一点,古今一模一样。

既然有预备队,那么到了吃饭时,很简单,自然是交替作战,交替进食,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书中介绍的交战之法。

战斗之前。攻击部队每营皆按战锋队、驻队列阵。

战斗发起时。战锋队前出与敌交战,驻队预备待战。

战锋队战斗已久时,驻队前出变战锋队与敌交战。战锋队撤回变成驻队,预备待战,

就按以上方法交替而进,最大化保持士卒的体力,体力岂不就等于战斗力?

那么这样情况下,到了该吃之时,当然就得吃。哪怕战斗再激烈,轮流着吃,不就解决问题了嘛!

不吃,又哪来力气去拉强弓、舞动长矛大刀厮杀!

正所谓: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

所以,一个合格的将军,每要行军出战,就会非常重视士兵的携行干粮,若是疏忽了,忘了让士兵携带干粮,那就会给麾下大军带来灭顶之灾。

历史上就发生过料定敌军没带干粮,然后掐着饭点、让敌军疲于奔命,再一举击溃敌军的经典战例。

五代·梁、晋柏乡之战。

晋军与梁军在柏乡隔河对峙,梁军兵力数倍于晋。

梁军作浮桥,将渡河,晋军佯装胆怯,撤到高邑驻扎。于是,梁军生出骄心。

晋军大将周德威遣三百骑去梁军营前挑战,自率三千余骑为后队压阵,明摆出一副欲透梁军一部出战、然后歼灭的样子。

梁国主将王景仁大怒,率部出击,周德威又佯败。于是,王景仁命令全军追击。

周德威发挥骑兵优势,且战且退,引诱梁军追出了十里,到达了高邑南。

此时,晋王李存勖率大队人马也到达。

于是,梁、晋二国大军各自列阵待战。

梁军有七八万,军阵横亘七里,声势浩荡。

李存勖倚仗骑兵之利,欲下令冲击梁军。

周德威说:

王景仁轻敌,仓促麾动全军出战,我料他没有准备干粮。又与我转斗十里,彼士卒已显疲态。到中午时,敌军就要人饥马渴,必将撤走。等他因饥饿撤退时,我再发起攻击,必将取得大胜。

李存勖听后,称善。

果然中午后,梁军大阵中躁动不停,烟尘四起。

晋军趁机发动猛攻,而梁军士兵饥渴交迫,早无战心,在晋军铁骑冲突下,梁国大军顿时崩溃,一败涂地。

再来讲一讲古代军队上厕所的问题。

演义对古代战场描述,从来不提吃喝拉撒睡。以使得有人以为,古代交战时,士兵不用吃饭、也不用拉,这就是演义的局限性。

古代军队在野外列阵作战时,若有人要拉,那怎么办?

为了不影响战斗,军队临阵时,一般会采取吃半饱、少喝水的办法去控制这个“拉”的事情。

如果有人真憋不住要拉,那也决不是想拉就拉!当然也得先报告,得到上官允许后再去指定地方拉。

但这种事,一般很少。

  • 因为临阵拉稀,那是一件让古今军人们都很瞧不起的事!

而行军与宿营时,若有人要拉,那么同样不是想拉就能拉,也得按严格的规章制度去办。

对于拉,古代军队实际很讲卫生制度。

例如《练兵实纪》记载,明军就有一整套规范。

(1)宿营时,两队共挖一厕坑,以备天黑时作“拉”。

而天未黑时,若有人要拉,则严禁拉在营地中。须二人一组出营,并在出门时将腰牌挂在营门,回营时再取。

若久驻,厕坑须每天打扫。若拔营移师时,须将营地厕坑全部填平。古人实际很环保!

(2)行军途中若有人内急要拉,怎么办?

擅自离开行军队伍,那是要轻则军棍、重则杀头的。

所以,内急者同样要先报告。

然后,上官会指派同一队某一士兵陪同离队,去道傍解手。这是相互监督之法。

如果队伍己走出三里路,解手者与陪同者尚未追上队伍,那么部队驻营后,二人就会被箭杆穿耳,游行示众。

由上可知,古代军队与现代军队,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包括吃喝拉撒,一切皆有规章制度。

(图来自网络)

古代双方交战中从早上一直打到晚上时,双方一直没有吃饭上厕所吗?

如果真着急的时候,基本上就弄到裤子里了,毕竟命都要没了,哪还管得了那么多,可大多数情况下,是没那么急的,下面我们就分情况来说明一下:

虽然兵不厌诈,但古代的大兵团作战,还是非常讲究章法的,即使战争能从早上打到晚上,可对于个体士兵来讲,绝对不是一直在冲锋陷阵。

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士兵有大把的时间吃饭上厕所,那说到这里,我们就具体说一下古代的大兵团作战是如何展开的。

从《孙子兵法》等兵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是非常讲究排兵布阵的,真正的大兵团作战,绝对不是乱作一团的遭遇战与伏击战,无论是攻城掠地,还是两军对垒,都是提前准备好的。

也就是攻守双方,在真正交锋之前,要先安营扎寨一切准备妥当后,再派出“斥候”刺探敌方虚实,比如敌方的军队数量、阵型情况、是否有埋伏等。

那等到各路“斥候”回来向主帅汇报情报后,主帅根据敌方情况,会进一步研究对敌作战方案。当确定完作战方案后,会提前通知己方将士埋锅造饭,然后就是整理装备、上厕所等个人事项。

一切准备妥当后,才会击鼓出兵,那这个击鼓过程不只是给敌方听的,也是告知己方将士,要打起精神开干了。

因为古代的通讯并不发达,而战场上那么多人,单纯依靠传令兵人工通知或者旗语通知,都未必能及时传达到位,所以时间长了,自然就有了击鼓出兵、鸣金收兵的不成文规定,毕竟老话说的好:

“兵过千,没有边;兵过万,没有沿。”

所以,必然要有约定俗成的打仗方式,而且就算几万人的队伍,也会绵延数十里,所以在真正开打时,并不是队伍里所有士兵一起冲锋,要真是那样的话,自己人都能把自己人踩死。

一般情况下,主帅会至少准备三个梯队,第一梯队打累了,换第二梯队,第二梯队坚持不住了,第三梯队再上。

毕竟,小小的战场不可能同时容纳那么多将士厮杀,而且每个梯队的士兵在上战场后,还要按照统帅事先的部署,组成相应的阵型,也就是排兵布阵。

所以说,古代大型战争,并不是有些影视剧里演的那样,仅靠将士们肉搏冲锋,而是双方阵型的对攻,基本上阵型被对方击垮了,就会有下一个梯队的阵型士兵补上,如果不能及时补上,就会溃败。

这就是为什么,古代著名将领大多熟读兵法的原因,他们需要利用有利地形排兵布阵。并且这些士兵是轮番上阵的,因为任何一个士兵,就算体力再好,也坚持不了多长时间,毕竟古代作战是个体力活。

所以只要不是在最前线作战的士兵,吃饭上厕所的时间还是可以保证的,只不过不能那么讲究了,吃饭基本上就是提前准备好的干粮,但上厕所并不是“只要不抬头,遍地是茅楼”。

古代虽然不发达,但也知道卫生的重要性,尤其是长时间的大军对垒,如果真的遍地上厕所,不仅气味难闻,还会污染水源,引发传染病。

如果因此导致大量士兵生病,那基本上就宣告了这次战争的失败,所以他们一般都会有固定的坑位上厕所,只不过这种坑位离他们很近罢了。

那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种非常恶心人的战术,也就是古代的“生化武器”,有的将领会命令手下收集粪便,然后把这些粪便煮沸后,抛掷到敌军阵营里面。

当然了,这种方式一般都是守城将领使用的,毕竟从城墙上往下抛掷特别方便,大家不要小瞧了这种“生化武器”。

因为煮沸的粪便,不但可以直接侮辱敌方将士心灵,还会给敌方将士造成烫伤的危险,而且这种烫伤不同于普通烫伤,里面细菌特别多,会加大敌方将士感染的几率。

那守城一方可以使用这种“生化武器”,攻城一方只能看着吗?当然不会,大家别忘了古人是有弓箭手的,一般来讲,如果一方不讲武德,搞这种“生化武器”。

另一方绝对会以牙还牙,于是攻城一方将领,就会命令将士收集粪便,熬成“金汁”,然后让弓箭手把弓箭沾上“金汁”,再射到守城一方阵营里面。

同样,被这种沾了“金汁”的箭射中后,就不仅是普通的贯通伤了,这种伤口极易感染发炎,致死率极高。

那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两军对战时,也就出现了多兵种混合作战的情况,不过基本上也是讲究先后次序的,这里面我们以清朝时期,康熙第一次亲征噶尔丹为例:

当时,双方先是炮兵对轰,然后火枪对射,接着就是骑兵互砍,最后轮到步兵肉搏。可以说这个过程,也是有章法的,也就是说当某一兵种干活时,其他兵种大多是歇着的。

并且最累的步兵,也是有替补的,打一会儿后,会有后援部队前来支援替代,那基本上当各兵种和将士轮一遍后,双方也就都干不动了,如果还没有分出胜负,基本上就是鸣金收兵,来日再战。

所以说,那些所谓从早上打到晚上的战争,严格意义上来讲,只是战争持续的时间,并且在战争持续期间,还包含着彼此试探、变换队形、轮番上阵等循环过程。

也就是说,并不是单个将士打了一天,按照当时的情况,基本上轮到每个士兵身上,一个人撑死也就战斗一两个小时。

而如果一方战败,另一方大概率会乘胜追击,那这个过程中,逃跑一方自然就没什么章法了,此时连命都快丢了,也就没必要考虑吃饭上厕所那点破事了。

毕竟饿一两天肚子,是死不了人的,而上厕所嘛,那东西来了,堵也堵不住,如果有时间就随地搞一搞,如果敌人就在屁股后面猛追,那基本上就直接弄到裤子上了。

那我们上面说的,都是古代的大兵团作战,而小股力量的偷袭或者对决,就不会有充足的时间吃饭上厕所了,因为一般这种情况,至少一方会陷入混乱之中,所以也就不讲究什么排兵布阵了。

那他们怎么吃饭上厕所呢?其实,他们根本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一般这种情况的出现,根本就是速战速决的歼灭战,更不会恋战,一会儿就打完了,死的死、逃的逃,哪还有时间想这些没用的。

综上所述,古代的那种从早上一直打到晚上的战争,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阵地战,表面上看起来双方一直忙乎着,实际上将士是可以轮流休息的,那自然有吃饭上厕所的时间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