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明朝的犯人听到要“梳洗”会吓得大惊失色?

两个原因,一个是一些贵族死刑犯,在执行死刑之前会被允许“梳洗”,第二一个则是“梳洗”在明朝,其实是一个“酷刑”。

比起梳洗更让死刑犯泪目的是,在行刑前的“三餐”。

虽然死刑很残酷,但是古代中国对于“将死之人“却还是有些另类的宽容,譬如让他们在上路之前吃上一顿好饭菜,喜欢喝酒的更能喝到好酒,不让犯人饿着,更不让犯人吃得不好,心态好的犯人,也就欣然接受了。

还有另外一种,“贵族式”的待遇。

在古代,因为很多事情而一夜之间被“抄家”定罪的人不少,这些人一旦被定罪,那往往都是“死刑”,而且还要连坐家人,执法的逻辑也是残忍至极,但对于这些人,统治者会允许他们在上路之前“梳洗”,做个体面鬼。

心态不好的,看到好饭菜和听到梳洗,那么就要崩溃了,因为这就是死刑了,没有第二种可能,而心态好的,就是坦然面对了,世事很多都没有办法解释,一切只能说是有因有果,终有其道理。

梳洗,本来就是一个很常见的生活动词,放在古人的日常生活中,这是再正常不过的行为了。

可随着社会类目的增多,古人们的生活也是多样化起来,有的时候,为了避免“晦气”,一些明显的丑话倒是不细说了,而且还要“美化”,这是文化礼仪所决定的,譬如一些过世了,就说是羽化了、成仙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牢狱里的“好话”也多了起来。

最著名的便是“上路了”,这是的的确确存在的,在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的渲染里,希望便是踏上另一条路,所谓否极泰来,这个“路”自然也是更好的路,虽然被诉者还是要付出生命,但外人听来,却是好得很多。

梳洗也是一样的道理,被用来“美化”了。

古代有犯人,男女皆有,一般底层的囚犯,都是粗鄙为主,几乎没有什么仪式感便安排出去“砍头”,所以有些人只会说“上路”了,但对于一些女犯人而言,“梳洗”却是委婉得多,以及更好听。

除了女性犯人以外,贵族受刑者更是数不胜数,一般来说,烂掉的船板犹有三颗钉,一些朝廷王公大臣下狱之后,假若真的要被执行死刑,那么也是要被这些卒吏厚待的,他们不能出言不逊,不然地话,也还是逃不过贵族的清算。

因此“梳洗”,也是告知这类人“死到临头”的一种方式,这种委婉,也是“看人下菜”的,不可否认的是,这种特色确实存在,久而久之,就成为了一种另类的“黑话”,譬如有狱卒说了一句“该梳洗了”,那么这个犯人倒真的是前途未卜了。

而这样的变化也在推进着,直到明朝,“梳洗”又开始变了。

明朝的开国太祖是朱元璋,朱元璋出身平民百姓,但是实行“律法”却是特别严厉,比法家还要骇人,譬如朱元璋弄出来的著名的“纸刑”,用打湿的纸张来覆盖犯人的面部,让犯人痛苦挣扎而死。

本文所聊到的“梳洗”,也被朱元璋赋予了新的含义。

不知道为何,朱元璋喜欢把杀猪、羊、牛这些事情和“梳洗”结合起来。

在以前,不管是牛羊猪还是什么别的动物,一旦要被“宰杀”,那么都要“烫皮”,原因就和处理鸡、鸭毛的原因一样,为的是减少表面的污垢,其次便是为了“口感更好”,但就是这么一个不出格的决定,却让朱元璋“出格”了。

朱元璋时代,他重新定义了“梳洗”的意思。

梳洗更像是被朱元璋所形容的,梳理别人的皮毛,再洗干净难以除掉的外表。

但这一切用到了“人”的身上,那么就不一样了,这就变成了“残忍”的代名词了。

而朱元璋也是看明白了这一点,所以把这件事说得好听,但该懂的人,一看就能明白个中深意。

之所以能制造这种刑罚,还是在乎洪武初年的“贪官污吏”过多所致。

朱元璋虽然是个残酷的皇帝,但出发点未必是残暴的,他出身自平民百姓,对于贪官污吏对社会造成的损失十分痛恨厌恶,也知道自己的悲哀命运,多数都是这类人造成的,本以为他当了皇帝后,这种现象会变少,谁知道还是没变。

于是朱元璋成立了“锦衣卫”,为的就是监察百官,平时有没有行不轨之事,有没有贪污受贿,而锦衣卫有一个“特权”,那就是“先斩后奏”的权力,并且在当时,有着“私刑”的习惯,在朱棣时候被称为“北镇抚司”,让人闻风丧胆。

“梳洗”之刑,就大量诞生于锦衣卫的私刑中,因为梳洗之刑太过残忍,又迥异于凌迟,没有什么正当的名号,这个刑法不是“正刑”。

在捕捉到犯人后,甭管是皇亲还是国戚,假如是块“硬骨头”,那么就要来“梳洗”之刑了,在“梳洗”的时候,先把犯人固定在一个大铁床、大铁架上,然后旁边烧开一锅水,准备好勺子等器材,就开始“行刑”了。

一勺沸水一勺沸水地淋在犯人身上,犯人会大声嘶吼,但这还不算完,淋烫了的部位,还会继续淋烫,一直导致皮肤破败,血肉脱落,说白点,就是把人的身体部位用开水“烫熟”、“烫烂”,这就是“梳洗”之刑。

但凡碰到此刑罚,都是生不如死,或者说也是有死无生,所以要不一听到“梳洗”就立马招了的犯人,要不就是已经做好死的准备,不管怎么说,这个刑法的确是让人“为之变色”、“闻之丧胆”的,不是摆明的死刑,但比死刑可怕。

在以往,贵族犯法,即便是要处死,都是有着“礼待”的传统的,但在明朝,且在有着锦衣卫类似的组织后,这些传统被打破,贵族们在严酷的刑罚面前毫无尊严,所幸的是,这种刑罚最初并不用在百姓身上,算是有着底线。

也是因为锦衣卫的残暴性,让洪武后期的朱元璋压力特别大,随着贪官被清理得越来越多,开国功臣也被“一一”翦除之后,朝中对私刑和锦衣卫的意见越来越大,以至于朱元璋只能取消掉锦衣卫,这个让人闻风丧胆的组织,暂时下线。

但后来朱棣登基称帝后,因为朝堂力量的不集中和不稳定,加上当时在南京的大多数势力并不扶持他,所以他只能再次启动锦衣卫来控制场面,虽然没有明文记载,但有方孝孺被诛十族之事,可见梳洗之刑,还是有可能存在着的。

整一个明朝,严酷的刑罚并不少,一开始大多数只是针对士大夫官僚,但随着明朝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这些刑罚也下沉到了一些民间百姓身上,而这,也是大明失去民心的一个重要的根源。

当时和“梳洗”之刑并列残暴之名的,便是“凌迟”之刑,凌迟是世人皆知的残忍刑罚,把人的肉一块一块地剔除下来,以至于变成“人棍”,大明末的袁崇焕,正是受到此刑而死,据说袁崇焕被行刑时场面十分血腥,想必梳洗之刑也是如此。

所以在明朝,犯人听到“梳洗”会害怕,在某种程度上,凌迟都不及梳洗之刑来得可怕,毕竟凌迟的痛苦来得更快,而梳洗之刑才真的是折磨人,先摧毁心智,再毁灭生命,按照后世人的角度来看,大明的“严酷”,不是没有道理的。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为何明朝的犯人听到要“梳洗”会吓得大惊失色?

因为梳洗大概是和凌迟一样恐怖的酷刑了刑,所谓的梳洗之刑,是明太祖朱元璋发明的,所用的梳子并不是普通的梳子,其实是一把铁刷子,刷子全部都是由铁做成的。

行刑的过程是:先将犯人全部衣服退去,背部朝上,固定在铁板上。然后用滚烫的开水浇上去,反复几次,直到浇透。接着,刽子手用铁刷一下下地去刷犯人身上的皮肉,直到皮肉刷尽,露出白骨,受刑人往往等不到最后就气绝身亡而死了。

据悉这种刑罚的灵感来源于农村的开水拔毛杀猪之法,唯一不同的事,杀猪要先一刀毙命,而遭受梳洗之刑的犯人直接跳过了这一环节,其残酷可想而知。

为何明朝的犯人听到要“梳洗”会吓得大惊失色?

“梳洗”这个词在我们今天代表多么美好的寓意,但可能很多人想不到,在古代“梳洗”是一种刑罚在很多版本的酷刑记录中,梳洗残忍也都是名列前茅。最早承受“梳洗”之刑类似的,应该要算是桓彦范。桓彦范早年曾受到狄仁杰的赏识,历任中央各级职务,武则天晚年的时候,桓彦范和张柬之等几人发动神龙政变,扶持唐中宗上位,位列宰执。但可惜受到了武三思的诬陷,后期被贬出朝廷,但武三思仍然不放过桓彦范,命周利贞假传圣旨,将其杀死。周利贞为人凶残狠毒,在追上桓彦范,先命人将桓彦范绑起来,然后在竹槎之上拖行,桓彦范被拖的皮开肉绽,骨头都露出来,但仍还有一口气,被周利贞乱棍打死。至今在史书上读到这一段,仍然让人触目惊心。不过这仍然不算是“梳洗”之刑,只能算是类似,真正的“梳洗”之刑,据说是明代朱元璋为了惩治贪官发明的。总体步骤是,将人赤条条的剥光了,固定在木板上,然后用烧开的热水泼上去,类似的原理就和民间杀猪的时候泼热水一样,拿一把特制的铁刷子,不断的刷受刑者身上的皮肉,直到肉一丝丝的被掀开,露出骨头。在铁刷子刷的过程中,受刑人自然会痛苦难耐,类似惨烈程度,不逊色于凌迟,剧烈的疼痛使得犯人熬不到最后,就会气绝身亡。根据这个梳洗之法,明代后期有延伸出很多奇特的刑罚,可能很多人都不清楚。类似的还有“弹琵琶”,此弹琵琶非彼弹琵琶。《明朝那些事儿》中作者曾经提到过这种刑罚,《明史》卷第37《刑法志》记载:“其最酷者曰琵琶,施刑之时,百骨尽脱,汗如雨下,死而复生,如是者二三次,荼酷之下,何狱不成”。具体是将犯人剥光了,露出胸口的肋骨,然后拿尖刀来回弹拨,实际上就是剔骨。每次受刑的人都是痛不欲生,还不如直接死了痛快,其行刑的原理大致与梳洗相当,但是却比梳洗还残酷。东厂和锦衣卫在施行这种刑罚的时候,受刑人往往挨不了两三次,就直接认罪伏法,直接挨一刀死了好过一辈子受苦。不过史书记载,也有铁汉承受住了这样的酷刑,抵死不认的,比如东林党杨涟、左光斗等等,在狱中遭受非人折磨更多,但仍能坚持真理,其精神不由的让人感佩。

为何明朝的犯人听到要“梳洗”会吓得大惊失色?

因为“梳洗”与“凌迟”类似,其灵感来源于朱元璋小时候,看地主家杀猪褪毛的过程,或许当时的情景太过震撼,给朱元璋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所以当朱元璋成为皇帝后,特意发明了“梳洗”之刑,首先说明这个“梳洗”并不是搞卫生,因为朱元璋根本没时间关心犯人的个人卫生问题。

那这个“梳洗”是怎么“玩”的啊?我们刚才说了,朱元璋是受杀猪褪毛的启发,那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就先说一下杀猪褪毛的过程。

笔者记得小时候,农村杀猪,绝对是个大场面,接近年关之时,养得起肥猪的人家,就开始张罗起“杀年猪”了,那时候农村没什么娱乐活动。

所以“杀年猪”吸引了很多左邻右舍前来观望,小孩儿们也围着大人四处跑闹,人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不一会儿在农村精壮小伙子的忙活下,大肥猪就被老老实实的按住了。

只见杀猪匠不紧不慢的,用手中的尖刀在磨刀棒上蹭了几下后,找准位置对准猪脖子朝猪心脏的方向就扎了进去,此时的猪虽然还在拼命嚎叫,但很快随着鲜血的流出,猪也就慢慢的不动了。

笔者记得,当时自己还很小,对杀猪既好奇又害怕,所以每一次,都用手捂着眼睛,透过手指缝看,等猪被彻底杀死后,大家就把猪抬到事先准备好的开水锅或者架子上。

然后就是不断地翻转猪的身体,同时往猪身上浇开水,等到猪全身都烫遍、烫透之后,长的猪毛基本上一刮就掉,其它细小的猪毛通过反复“刨刮”也很快能处理干净,就这样褪毛的过程完成了。

等一系列的事情都忙活完后,主人家还会做一大锅杀猪菜,招待所有帮忙的人以及左邻右舍,当时吃杀猪菜绝对是大家最幸福的时刻。

但有一次,轮到笔者家杀猪时,笔者却高兴不起来了,因为那只猪从小就跟笔者一起玩,笔者对它有着很深厚的感情,可是无论笔者怎么为猪求情,大人们都没搭理笔者。

记得那一天,笔者哭得很伤心,但周围的人却笑得很开心,整个杀猪过程,笔者都没忍心看,心里甚至还有点“怨恨”那些大人,最后笔者含着热泪吃了三大碗猪肉……

那说完了杀猪褪毛,我们回到问题之中,朱元璋设计的这个“梳洗”,基本上跟杀猪褪毛一样,只不过猪是在一刀毙命后,才开始褪毛的。

可当时的犯人,却是被活生生搞死的,下面我们就具体说一下“梳洗”之刑的过程,大家看完之后就会知道有多残忍了。

对于被判了“梳洗”之刑的犯人,在“梳洗”之前,会将其身上所有衣服扒光,然后把犯人赤裸裸地绑在特制的铁床上。(话说这个真有点像我们今天搓澡时躺的小床)

铁床附近有一口大锅,锅里面烧着滚烫的开水,这也跟杀猪褪毛时的情景差不多,等这一切都准备好后,负责“梳洗”的衙役,就将刚刚烧好的开水,一桶一桶的拎到铁床旁边。

然后就是往犯人身上浇开水,随着一桶又一桶开水的浇下,犯人的皮肤基本上都被烫熟了,此时的犯人虽然异常疼痛,但由于被绑好了,根本动弹不得。

加上嘴里被塞进了特制的布条,使犯人想叫又叫不出来,想咬舌自尽又办不到,可以说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当然了,这个过程中,负责“梳洗”的衙役并不会把犯人弄死,因为用开水烫只是开始,重头戏还在后面,等犯人的皮肤都被烫麻木后,衙役就正式开始“梳洗”了。

这时候衙役就会拿出特制的铁刷子,这个铁刷子上面布满了锋利的铁齿,随后衙役会像搓澡一样,用这个铁刷子在犯人身上反复地刷。

由于刷子的铁齿非常锋利,加上犯人的皮肤已经被开水烫熟了,所以随着铁刷子一遍遍地刷,犯人很快就会皮开肉绽,直到露出白骨为止。

可以说整个“梳洗”过程异常残忍,对于犯人来讲,如果能早点死去,那绝对是最幸运的事,可很多情况下,都是直到露出白骨后才死,因为这些衙役特别会掌握“分寸”,不会让犯人轻易死去。

其实,“梳洗”虽然是朱元璋发明的,但早在唐朝时期,就已经有了类似的酷刑,只不过用的不是铁刷子,而是竹签子。

根据《旧唐书·恒彦范传》记载,武三思在杀恒彦范时,就是把恒彦范放到竹签子上拽来拽去,恒彦范经这么一折腾也是痛苦异常。

不过或许是没用开水的原因,这个恒彦范直到露出白骨也没死去,没办法的武三思,只能又命人将奄奄一息的恒彦范杖毙。

所以说,某种程度上,朱元璋也是在模仿,而在朱元璋时期,干这种事的衙役,一般都是锦衣卫的人,后来随着东厂、西厂的成立,就出现了三家一起干这种事的情况。

随着时间的发展,锦衣卫又发明了很多特殊的酷刑,比如号称明朝十大酷刑之首的“弹琵琶”,同样令人闻风丧胆,这个“弹琵琶”初听起来非常文雅,但跟“梳洗”一样,与其本意无关。

“弹琵琶”主要是一种审讯手段,据说当时没有人能扛下来,曾经有锦衣卫自己人犯错误后,为了防止被“弹琵琶”,那名锦衣卫竟然直接自尽了。

那这个“弹琵琶”又是怎么“玩”的呢?它是先把犯人上身的衣服扒光,让犯人露出肋骨,并把犯人绑在特制的架子上,让犯人无法动弹。

然后负责“弹琵琶”的衙役,就会拿出一把锋利的尖刀,插入犯人露出的肋骨中,用尖刀在犯人肋骨里面,娴熟地在肋骨上进行弹拨。

随着不断的挑拨,犯人很快就会皮开肉裂,不但疼痛难忍,还会非常痒,但因为已经被绑住了,所以无法动弹分毫,只能不断的哀嚎。

由于动作跟弹琵琶的手法比较类似,加上犯人不断哀嚎的声音,就像人们在用琵琶进行演奏一样,所以就起了这个“弹琵琶”的名字。

可以说一场“弹琵琶”下来,犯人虽然死不了,但也很难逃过接下来的血肉溃烂,可以说是一种非常残忍的审讯方法。

与“梳洗”相比,“弹琵琶”用得更多,因为“弹琵琶”不会让犯人马上就死,便于审讯,另外这种让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弹琵琶”,对于当时的官员来讲,更能起到震慑作用。

历史上,对于朱元璋的评价呈现两极化,一方面,朱元璋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上,创造了不朽的功绩,他开创了一个不和亲、不纳贡、不割地、不赔款,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热血王朝。

另一方面,开局只有一个碗,一切装备都靠捡的朱元璋,又制定了严酷的刑罚,仅朱元璋一朝,诛杀的贪官就多达15万名。

并且这些贪官的死法都非常凄惨,大多数都是被剥皮后,装成稻草人示众的,这也让当时的官场人心惶惶。

同时朱元璋时期,对犯人的刑罚更是非常残忍,除了我们上面说的“梳洗”、“弹琵琶”等,各种刑罚五花八门,但都离不开“残忍”二字。

还好,我们今天生活的时代,已经远离了这些残忍的酷刑,这绝对是大踏步的前进,亲爱的朋友们,你们觉得呢?

为何明朝的犯人听到要“梳洗”会吓得大惊失色?

梳洗两字看起来不痛不痒的,有什么可吓得大惊失色的?梳妆打扮好,洗的白白净净的出去遛哒逛街去不好吗?

你以为犯人有这待遇吗?答案很明显,那是不可能的。

那么这个梳洗是什么?直接揭晓谜底,这就是一种看似文雅的酷刑。

梳洗之刑是朱元璋根据前人酷刑改造发明的,《旧唐书》中记载着武三思曾经对桓彦范施以相似的刑罚,虽然具体过程和梳洗之刑不大一样,但也是将桓彦范按在竹槎上搓来搓去,一直搓到露出了骨头,这个时候桓彦范竟然没有断气,被武三思下令杖死了。

朱元璋出身平民,受尽元朝腐败官员的盘剥,父母饿死,最后连张裹尸的席子都没有,所以他对贪腐的官员十分憎恨。

待到他坐江山时,肯定不能惯着官员为非做歹,他治理贪官绝不留情,整这些酷刑就是给他们用的。

而且从这个刑罚来看,估计老朱是受了民间杀猪褪毛的启示。不知道大家见过农村杀猪的没?杀的过程自不必我多述,找准部位来一刀。

重点在褪猪毛上。先整一口大锅,烧上滚沸的开水,然后整一扇门板,把猪放上面,用水舀往猪身上浇开水,等烫的透透的,用刀刮或用铁刮子,就把猪毛褪干净了。

朱元璋结合武三思的刑罚和猪褪毛创造了梳洗之刑。死猪不怕开水烫,但是用在活人身上,残忍、痛苦、绝望的程度可想而知。

《圣君初政记》记载,实施梳洗之刑时,会先把犯人剥光衣服,然后固定在铁床上,用滚开的热水往其身上浇数遍,等皮肤烫的酥烂时,再用铁刷子一下一下地刷去他身上的皮肉,直到露出白骨,一般受刑之人等不到最后早就气绝身亡了。

想想这种画面,能不颤栗吗?那种断气之前的生不如死,犯人只想来个痛快的,如果能给犯人来个立即斩首,犯人都能感谢你十八辈祖宗。

就这种刑罚,犯人听见能不大惊失色吗?何止是大惊失色,腿肚子早都转筋了。

为何明朝的犯人听到要“梳洗”会吓得大惊失色?

梳洗之刑残忍至极,乃锦衣卫诏狱十八酷刑之一,受刑之人十死无生,的确令人闻之骨酥胆寒。但对于其发明人是朱元璋的说法,我本人表示严重怀疑,以古人对于酷刑“孜孜以求,花样翻新”的精神,怎么可能到了明朝才发明这样的酷刑呢?

朱元璋由于出身的原因,小时候没少受贪官污吏的欺凌,最后甚至落得个家破人亡的结局,被逼无奈才走上了造反的路,所以他对官僚系统成员没什么好印象,为了杜绝官僚系统的腐败可以说是严防死守,锦衣卫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的。这个组织开始叫“拱卫司”,后来改名“亲军都督府”,最后才在洪武十五年定名为“锦衣卫”。

锦衣卫承担的职能主要就是情报收集、侦缉百官等,出于巩固皇权的需要,朱元璋还赋予了他们独立于司法体系之外的办案权力,皇帝下旨之后,锦衣卫对官员们抓人、审讯一条龙包办,所以也就出现了令人闻风丧胆的诏狱。大小官员们进入诏狱,基本就等于站在了皇帝的对立面,锦衣卫对这些人自然不会客气了!

在锦衣卫诏狱这个法外之地,自然也就有了法外之刑,最常见的酷刑就是梳洗、弹琵琶、油煎、剥皮、钩肠等等了。梳洗之刑具体行刑过程是这样的:受刑人被固定在行刑的铁床之上,施刑人先用滚烫的热水淋在他身上,肌肤在这种情况下严重烫伤,然后施刑人再用铁刷子反复用力刷洗,直到受刑人皮开肉绽白骨森森。

在这样惨绝人寰的酷刑之下,没有几个人能够咬紧牙关不招供,“如是者二三次,荼酷之下,何狱不成。”而受刑人即便没有当场死去,也大部分会死在阴暗潮湿、鼠蚁横行的监牢之中。如果某个人身体硬朗,家人又使了银子,平安地度过前面两关,那只能说他的运气足够逆天了。

“梳洗”等刑罚的确残忍,但我们似乎也不应该把“发明者”的帽子甩给朱元璋,试想老朱每天忙着天下大事,怎么能有精力专门去研究具体的刑罚呢?更何况我们从历史记载中也可以看出,朱元璋虽然在执政初期用了不少重典,但后期却“非以为则,后屡诏厘正”,他似乎也认识到了锦衣卫这头猛虎的危害,所以在洪武二十年,“焚锦衣卫刑具,以系囚付刑部”,将在押犯人们全部经过正常司法系统处理。

锦衣卫真正在大明王朝兴旺起来,是在明英宗和明宪宗之后,皇帝对臣子和百姓们越来越不以为意,锦衣卫也趁势而起,把皇权赋予的职能发挥到了变态的极致,所以《明史》认为“(锦衣卫)侦伺之风炽……或本无死理,而片纸付诏狱,为祸尤烈。”

不过根据记载,“梳洗之刑”的雏形,早在唐代就出现了,第一个不幸遭受这种刑罚的人,就是逼迫武则天退位、拥戴唐中宗李显复位的功臣桓彦范。他和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结果李显上台之后,表面上对他们几个功臣礼遇有加,结果权力却落到了李显的皇后韦氏和武三思等人手里,双方政治斗争逐渐白热化。

桓彦范顶着一个抚阳郡王的虚名自然不甘心,武三思也想着干掉这个政敌,于是就散播谣言,说桓彦范不是个好东西,到处宣传韦皇后淫荡偷人,李显一听自己被戴绿帽的事让桓彦范给传出去了,这是典型的泄漏国家机密啊,于是将桓彦范流放之后禁锢。

武三思为了斩草除根,派出心腹假传李显的旨意,最终将桓彦范虐杀。据说当时下手的人先砍到竹林只留下锋利的根部,然后绑着桓彦范在上面来回拖拽,结果桓彦范身上的皮肉都被刮掉了。在桓彦范奄奄一息之后,动手的人才将他乱棍打死。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完全能看出来武三思对桓彦范究竟有多恨!

想想古人在折磨人肉体上的花样百出,真是让人不寒而栗!

喜欢请关注,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