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为什么能容忍李世民手下有那么多能臣猛将?

看待大唐李世民和李渊这对父子的矛盾,首先不能把先后逻辑搞错了。

不是李渊容忍李世民手下有那么多能臣猛将,而是李世民手下这群人被团结到了一起,最终爆发出了颠覆李渊的力量,这是李渊没想到的。

李世民的“创业”团队名为天策府,这是当年李世民被封为“天策上将”时所作为大本营的府邸,这个府邸里聚集的人,当时不是非富即贵,只是后来才身份显赫,而在当时,只是一个个朝廷中弱小的文武官员罢了。

譬如长孙无忌,当时可以说是天策府“官阶”较高的人,却仅是从五品,官任比部郎中。

而其他的武将之流,如尉迟敬德、侯君集等人,只是领职务,连官阶都没有详细记载,怕是十分低微。

管中窥豹,李世民手下的这几个核心人物尚且如此,其他人更不用说,所谓李渊放任李世民手下能臣猛将众多,这就是个伪命题。

甚至可以说,李渊从始至终,都没有重视过这群人,以至于玄武门之变发生时,这群人文武相结合,策反的策反,造反的造反,打得整个禁军和李建成措手不及,于李渊的忽视之下,斩杀太子,直接夺得最高权力。

在最初,李渊在晋阳起兵前途未卜,那个时候群雄割据,不存在什么内部争权夺利的问题,李建成还是和弟弟李世民相处得很好,李渊面对两个儿子依旧是那副模样。

一切问题都是出现在李世民的才能展现之后。

晋阳起兵,李家剑指长安,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当新的关陇之首,当天下之主。

一路上大小战役不多,但是却折磨人,李渊以前守在山西,打草原的时候就经常被击败,即便是起事,都是被李世民所“裹挟”的,简而言之,李渊造反,是被李世民逼到了绝路,没有办法了。

但这一路,未及弱冠的李世民却真的是超乎他人的想象,一路破除强大的敌人,从兵法布置再亲自冲锋陷阵,数次战至昏迷,比李建成还要拼命得多,最终和姐妹平阳公主的娘子军合围长安,直捣都城。

拿下了长安,一切才有了变化。

占领都城后,这就意味着李家已经成为了长安城新的主人,虽然明面上的皇帝仍旧是杨家人,可李家昌盛,不出几代迟早会像宇文家一样篡权。与其假惺惺,在天下群雄尚且凶猛之际,李渊直接称帝,摆脱隋朝的阴霾。

而李家人的内乱,就是从大唐建立开始的。

李世民功高盖主不是本质,他最能打才是本质,李建成作为大哥,比李世民年长近十岁,可能力却比不上他。

但李渊是传统的贵族,不可能立贤不立长,所以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矛盾,就是天然的能力和道德的矛盾。

这个时候,李渊和李世民还没有矛盾,因为二人的利益冲突不大,李渊还曾多次暗示李世民,好好干活,说不定太子就是他的。

大唐虽建立,天下割据的群雄却没有一个是吃干饭的,不仅比李渊能打,还分分钟想要集合起来,先干掉中原掌握神器的李渊。最重要的是,刘武周和其他的一些势力,有着东突厥的资助,强大无比。

武德初年,李渊手下不是没有人可用,相反,他是有着大量的人才可以用。

不说别的,光是前朝贵族,还有关陇贵族,这一大批人,就能把国家治理得很好,而且不得不说,这些文人里,有很多人要比长孙无忌厉害得多。

李渊的团队问题,出现在于武将之上。

就拿武德三年刘武周南下而言,李渊的大后方山西被一步步侵蚀,李渊手下的将领都打得无人可用了,于是只能派出顶级心腹裴寂去阻挡。裴寂是文官,但隋唐的裴家乃是望族,兵法更是常识,打仗未必不行。

可惜的是,即便裴寂出手,依旧无法阻挡宋金刚,被一路打得大败,退回陕西。

李渊对此只能是暴怒,数次放言要放弃山西,李世民见次状态,才决定亲自出马,冒着风险来抵御刘武周。

于是便有了大唐初的一场叹为观止的反包围战和歼灭战。李世民出马后,执行了军政双向管制的政策,并且尝试在地方进行纳粮,在离开一个地方的时候,又坚持坚壁清野。

而刘武周大部分部队都是借用突厥的骑兵,打仗喜欢不带粮,坚持打草谷(就地掠夺),遇到李世民这种稳定基层又断绝粮食的打法,双方部队此消彼长,让李世民占据了巨大的优势。

清扫刘武周之战,乃是“柏壁之战”,这一战,让大唐看到了秦王的过人之处,说其为神将并不为过,年纪轻轻却步步为营,心思缜密,手下的将领单独来看大部分都是不起眼的人物,但结合起来却是如此神勇。

说白一点,李世民手下的人才之所以是人才,前提是李世民在用,而不是这些人本身就很厉害,这也就是长孙无忌和高士廉所说的“贤主”决定命运的来源。

多次力挽狂澜后,李渊开始注重李世民的地位,这种注重不是什么好事,一开始李渊只以为李世民和李建成是巨大矛盾,但后来却发现,李世民在朝中呼声很高,李渊心腹萧瑀、陈叔达多次和李渊提出秦王更贤的观点,李渊开始地方李世民。

一是李世民真的是太妖孽,别人打不过的,他都能打,这是好那可怕的事情,不仅仅是功高盖主可以形容的事情了,而是“天命所归”,后来李建成和李元吉告发李世民造反的理由,也刚好是“太白日照”,这和天象说自成一派。

第二一来,李世民手下的人才紧紧抱团,在李世民的手下,他们就能发挥巨大的用处,反之则未必。

李世民这个人的性格更是妖孽,在战场上,他能帮属下吸血疗伤,更能让人枕腿而眠,完全没有架子,就连降将尉迟敬德都愿意为他卖命。

这件事情李元吉也曾说过,他一直都认为这个哥哥太会“收买人心”,图谋甚大,应该趁早击杀才对。

从种种因素来看,李渊不是无缘无故容忍李世民手下有那么多人才,其实最大的“威胁”,就是李世民本身。

一旦拿住李世民,长孙无忌和侯君集、尉迟敬德等人的身份根本翻不了身,但是要是打仗,他们配合李世民,确实能够创造奇迹。

这便是唐初天策府的“吊诡”,非团结不可建功,如果单独打散,那么没有一个人是能臣猛将,如此一来,李渊何必打散。

其次还有一点,李渊一直对于李世民手下的人看不起,其实不止李世民手下的人,就连李靖、李勣这两号在武德年间已经建立大功绩的人,李渊都有些看不上。

李勣和李靖的出身不是很高级,李渊却喜欢那种贵族氛围,譬如半道上遇到一个以前很熟悉的杨家人,李渊就能把他立为宰相,靠的就是“关系”,李渊封赏,靠的不是能力,而是出身的贵贱。

但这也是李渊作为关陇贵族的无奈,不能怪他,因为即便是李世民,后来都没有避免这个问题,比如向王家求亲被拒绝,这就是李世民的一个巨大污点。

也正是这种贵族氛围下的漠视,给了李世民机会。

武德九年的玄武门之变,严格来说属于一场“不流血政变”,虽然重要的人物被枭首,但却是小范围的政变,死伤人数估计都没有过百,而且影响的半径很小,发生政变之时,大部分人都是不知道的。

说白点,李世民玄武门之变靠的就是“措手不及”。如果李渊调兵来打,任李世民手下人才再多都没有用,这不是人才和天才能解决的问题,这是人数的问题。

所以李世民很聪明,直捣黄龙,直接裹挟李渊,让李渊的优势完全丧失。

李渊还有一个致命点就是,在被逼迫退位的时,朝中主力的大臣没有拼了命支持他的,反而是很多人隐晦地表示支持李世民。

而至于李世民为何能得到这些人的支持,原因很难说得清楚,要不就是李世民的能力的确折服了众人,要不就是付出了足够的利益。

反正归根结底,李世民手下的人才,李渊重视过,但是没有太过重视,如果真的重视,李渊也早就施恩化为己用,即便李世民再会做人,李渊毕竟是皇帝,拿钱和爵位来拉拢,没有几个人能够抵抗。

可惜的是李渊的高傲和无视,最终造成了这样的结果。

或许李渊也想过分化李世民,但问题是,当时分化李世民,很多敌人就无人能挡,大唐又会陷入危机。

李渊的难处,就是不够强,若是够强,李世民怎么可能会有机会坐上龙椅。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李渊为什么能容忍李世民手下有那么多能臣猛将?

并不是李渊容忍李世民手下拥有能臣猛将,而是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胜利后,大肆“修改”史官记录,以至于我们并不能全面地看到李渊、李建成、李元吉三人的创业事迹及其属下事迹。换言之,并不是只有李世民拥有能臣猛将,而是我们毫无机会看到关于李渊及其另外二子的手下能人了。质言之,并非李渊容忍秦王李世民做大而无所作为,而是在李渊手里,依然有能臣猛将可用,至少在李渊、李建成看来,他们手里的能人也可以抗衡李世民。

但李世民能够修改史书,却无法修改干净史实发生的全部痕迹,近现代以来的唐史研究,大抵根据史书中未被删改干净的痕迹,通过专业的推理考据功底,还原出了武德年间政治斗争的原貌,寒鲲在这里简要概述一下。

在武德初年,刘文静曾经过早地表露出支持李世民的倾向,并与李渊亲信裴寂发生冲突,最终刘文静被李渊处死,唐史研究者黄永年先生便主张,这是李渊对李世民的一次政治警告。从这件事中,我们其实可以看出李渊通过裴寂对于武德年间朝政的掌控力是充足的,也可以看出李渊对于秦王结党的零容忍态度,即便是刘文静这种在太原起兵就跟随的老部下。

至于武德前期,因为“太子留守”传统皇室习惯的羁绊,导致李世民在外掌军机会增多。李世民借着围点打援消灭夏、郑二王的势头,吸纳了大量关东人士到自己的秦王府之中。但李渊也并未坐以待毙,而是继续扶持太子李建成,在武德后期派李建成与李元吉频频领军,虽然来不及像李世民那样大量招募关东人才。在玄武门事变之前,无论关陇人才,还是关东人才,太子府与齐王府也拥有如同魏征、王珪、马三宝、薛万彻、冯立、谢叔方这样能臣猛将。

李渊既然在称帝之初就明确了李建成的太子之位,那么李建成的利益已然与李渊绑定在了一起,齐王李元吉无论其动机如何,在斗倒李世民前,都不可能背叛李渊-李建成这一利益联盟。所以,扶持李建成,纵容李元吉,本身也是不容忍李世民做大的表现。

再结合,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所能控制的王府卫士仅仅占长安城全城武装力量的一小部分,以及李世民所发动政变的突袭性,以及见到主子人头前对秦王府造成严重军事威胁的冯立、薛万彻、谢叔方所部人马。可以看出,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前以及处于一个被孤立了的政治地位,这就是李渊李建成联手不容忍李世民的结果。

另外,还有一个因素放大了秦王府文武人才在民间的高大形象,那就是《隋唐演义》,这部脱胎于宋元戏曲、成型为明清小说的作品,用文学夸张的手法,以及简单的善恶两分法,极力渲染了秦王府人马的英雄豪杰属性,这才造成了大家印象中秦王府能臣猛将远多于李渊嫡系、太子党与齐王府的假象。

李渊为什么能容忍李世民手下有那么多能臣猛将?

李世民手下的能臣猛将大多来自于敌人的阵营,李渊对他们的态度也不存在所谓的“容忍”,而且最开始,很多猛将都是被李渊任命为李世民的府将的,到了天策府时期,李渊对他们的存在是默许的,但到了后期(大体为624年之后),李渊意识到了李世民的野心,于是又默许李建成挖空李世民的忠实追随者,来捍卫太子的利益。

在玄武门之变之前,李渊一直以为他是能处理好太子和秦王之间的关系的,也并没有失去对李世民的控制,但李渊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亲自点燃了李世民的权力欲,本为稳固大唐的政权,却惹来了兄弟相残,父子失和。李渊在晋阳以三万之众起兵,却在四个月内攻下了长安,一年之内登基为帝,其中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李渊背后的关陇集团,关陇集团起源于西魏的宇文泰设府兵制,隶属于关陇集团的成员出将入相,不管是北周、隋还是李渊刚建立的大唐,本质上都是关陇集团建立的政权,类似于皇帝轮流做,朝代更迭并不能损害他们的利益,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关陇集团成员来做皇帝而已。而且关陇集团始终牢牢把控朝政,实际上就是和皇帝争权。李渊建立大唐离不开关陇集团,但他又不愿意完全受关陇集团摆布,所以,他必须寻找新的力量来与之对抗。

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李渊显示出了一个当政者的宽广胸怀,除了强悍的起义军领袖投降后被他处死之外,基本上所有的降兵降将他都来者不拒,且给予礼遇,很多将领准许带领原先的部队。而对于打了胜仗的队伍,李渊更是不吝啬奖赏。这在很大程度上扩充了兵源,为大唐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尤其是李世民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过人的军事天赋,并不断取得胜利,俘虏了大量的敌军,也有很多在乱世中寻找明主的赶来投降。但是在当时除一部分人是真的想投到秦王府中之外,大部分都是降唐,是由李渊来处置的。李世民做为当时战功最盛的亲王,是李渊最为依仗的将帅,自然很多猛将都被李渊放到了秦王府中,当然也有一部分仅仅是跟随李世民打仗,并不属于秦王府,而太子李建成多数时候要么学习处理内政,要么在防御突厥,所用到的猛将自然要少一些。但和李世民之间也不会有太大差距。

所以为了取得天下,坐稳天下,李渊吸纳了很多能臣猛将,让他们分别跟着太子和亲王们。而到了621年李世民虎牢关一战后,局势被打破,李渊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开天策府,置官属,这等于给了李世民更大的权力,那些跟着他打仗的猛将不再只属于大唐,而被李世民安排进了天策府,正式有了独立于朝廷之外的政治势力,而李世民还有更大的野心,他设立了十八学士,等于是天策府聚集了文臣武将。最开始,李渊是默许的,因为若能形成山东集团,对关陇集团也是一种掣肘,但他忘了权力可以让人疯狂,有了天策府的李世民也有了称帝的野心,而天策府众人也都想在权力争夺中分一杯羹,于是派系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要么太子李建成,要么秦王李世民。624年杨文干事件让李渊看清了李世民的野心,李渊不会废长立幼,他是想着让李世民经营洛阳,做一个藩王的,但他到底天真了。李建成开始有步骤的挖走李世民的拥护者,而李渊也默许了,于是天策府中很多的能臣猛将被调离李世民身边,以此来瓦解他的势力,只是派系早已形成,李建成的做法不过是让李世民的政变提前了而已。

另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李世民身边多能臣猛将实际上并不准确,因为当时很多还是效忠李渊的,而且李建成做为太子肯定也有不少能臣猛将,之所以大多不显于后世,不过是李世民胜了以后,只重用了其中的一两个而已。

李渊为什么能容忍李世民手下有那么多能臣猛将?

李渊能够容忍李世民手下众多的能臣猛将,主要是因为李建成手下有更多的能臣猛将。

只不过,因为李世民是最后的胜利者,所以李建成手下的那些能臣猛将,除了魏征等少数人被大家熟知之外,其他人大都变得默默无闻,以至于我们在看这段历史时,才会发出“李世民手下有如此多的能臣猛将,而李建成却只有魏征等数人”的感慨。

其实,大家可以细想一下,如果李建成手上真的没有众多的的能臣猛将,没有足够的实力压制李世民,李世民又何必冒险发动玄武门之变呢?

从某种意义上说,李世民靠突袭取胜,这本省就证明他的整体实力其实是稍弱于李建成。否则,如果李世民真的一家独大,李建成面对李世民,恐怕就会和后来的李成器面对李隆基一样。总而言之,虽然我是嫡长子,是法理上的继承人,但也绝不敢和李隆基去争夺皇位。

所以这里,我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下李建成所拥有的军政势力。

首先,李建成为代表的东宫系统,它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名号,而是一个庞大的军政机构。

东宫系统,最重要的机构是詹事府。詹事府的主管官员是太子詹事,太子詹事是正三品的官员。正三品的品级虽然看似不高,问题是,在隋唐时代,帝国的宰相,通常也就是正三品。所以单从职务来说,太子詹事是完全可以和帝国宰相平起平坐的。

其次,东宫的詹事府还拥有非常大的实权,它掌管着东宫三寺、十率之政。其中,三寺主要是指家令寺 、率更寺 、仆寺,这三个职位的主管官员都是从四品。十率是指太子左右率府 、太子左右司御率府 、太子左右清道率府 、太子左右监门率府 、太子左右内率府 ,其主管都是正四品将领、副主管都是从四品将领。

从这层意义上说,太子詹事府里面光从四品及以上的文武官员,就有近三十个,至于从四品一下的文武官员,就更是数不胜数。

比如,大家最熟悉的魏征,他在东宫系统中的职务是太子洗马,这个职务的官阶是正五品!换句话说,魏征在李建成手下,其地位其实是排在三十名之外的。

还有大家比较熟悉的王珪,这位贞观初年的大唐宰相,当初他在李建成手下时,职位只是太子中允,也不过是个正五品而已。

还有名将薛万彻,李世民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当今名将,唯李勣、道宗、万彻三人而已。”其中这个万彻,就是指的名将薛万彻。而这位薛万彻,最初也只是李建成的手下一个从四品将领,东宫地位在他之上的官员,至少还有20人左右。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李建成手下其实也是人才济济,以至于魏征、王珪和薛万彻这些能臣猛将,都只能排在二十名之外。

当然,詹事府只是东宫系统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门,除了它之外,还有一个叫做左春坊的部门,虽然它的名字听起来实在不够拉风,甚至有点莫名其妙。但这个部门,绝对是非同小可的机构,因为它是独立于东宫詹事府、且与之地位对等的机构。

左春坊的主管官员是两个左庶子,其官阶都是正四品。这个左庶子职务,可能听起来不够拉风,而且也有点莫名名其妙,但其实呢,这绝对是举足轻重的个职务。因为,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入主东宫,两个左庶子分别是长孙无忌和杜如晦

与此同时,在左春坊之下,还设有六个局,分别是司经、典膳、药藏、内直、典设和宫门,其中每个局的主负责官员均为从四品,副负责官员为正五品。当时魏征的太子洗马,不过是司经局的副主管之一而已。

另外,既然有左春坊,那自然就有右春坊。右春坊是一个与左春坊完全对等的东宫机构。右春坊的主管官员,是两个右庶子。李世民入主东宫后,主管右春坊的两个右庶子,分别是高士廉和房玄龄。当然,右春坊之下同样也设有六局。

其实,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李建成的东宫系统究竟有多庞大,从某种意义上说,东宫系统中的詹事府、左春坊、右春坊,它就是小而化之的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而太子詹事、左庶子、右庶子,就是小而化之的中书令、侍中、中书令。

换句话说,东宫系统完全就是中央政府的缩小版。

不仅如此,东宫系统还有非常强大的军事实力,首先东宫本身就拥有着非常可观的东宫卫队,也就是所谓的十率,我们可以把它们理解为东宫的禁军;其次,李建成后来对此并不满足,于是他又私自招募了2000名骁勇善战的勇士来加强东宫的军事力量。

事实上,正是因为东宫的军事实力太强大,在玄武门之变后,李建成、李元吉被突袭斩首,但是面对东宫将士的反击,秦王府军队根本招架不住,以至于支持李世民的将领敬君弘、吕世衡都在战斗中被杀死。

好在关键时刻尉迟恭将李建成、李元吉的人头扔了出来,这才让东宫军队军心大乱而逃亡。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就应该能够知道,当时李建成的实力有多强大。也正因为类似的原因,李渊才全力扶持和培养李世民,允许李世民招纳众多的能臣猛将,甚至让李世民的秦王府拥有和东宫一样强大的实力。

李渊的目的,就是其他用李世民来制约李建成。因为,如果没有李世民来制约李建成,那李建成一个想不开,直接玩起提前抢班夺权的大戏,到时李渊又该怎么办呢?

李渊为什么能容忍李世民手下有那么多能臣猛将?

真正打天下推翻隋朝的是李世民及其团队,而与传统的封建社会其父优先,让李渊入主东宫作为唐朝开国皇帝;包括宇文成都等仅是插曲!

李渊为什么能容忍李世民手下有那么多能臣猛将?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题主这个问题提的很好,因为细细去想,这个问题并不是李世民有那么多能干的手下那么简单。

首先问一句:李渊的势力内有能力独当一面当统兵元帅的人是不是很少?

答案是否定,很多人都可当。比如李靖、尉迟恭等。

要知道汉高祖刘邦就因为手底下只有一个韩信能统兵,到今天人们还在讨论韩信是不是会造反的问题。

那么再问:既然可做元帅的人选很多,为何却是李世民的手下能人猛人云集,却不见一个外姓将领做大?

这里就要引出李渊打天下的一个奇特之处:宗室领兵。

在起兵之处,李建成和李世民就各自被赋予了统领一支军队的资格。

作为关陇世族集团的豪门家族,世族的这一特色也深深地烙印在李氏军队身上。

从起兵到据有关中与河东,仅四个月,李渊完成了关陇集团的权力更替,他成为了关陇集团的新代理人。

李世民能打是出了名的,而事实上李建成也是挺能打的,既然自己的儿子们都能做事,权力自然更不会外流了。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外人再忠心也比不过自己儿子们。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人才会涌到李世民手下。

接下来我们来正面回答题主的问题:为什么李渊可以容忍?

之前已经有很多朋友做了相关的回答,对各场战役,以及从唐朝开国各个阶段直至玄武门事变都做了深入分析和探讨,我看了也是受益颇多。

因此,以上内容我不再赘述,我从李渊、李建成、李世民三人的身份角度去分析这个问题,希望能给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觉,因为无论如何,这也是影响事态发展的一方面因素。

李世民

李世民,应该是从小就心系天下的一个人。从后面的发展来看,李世民个人能力无论是文的还是武的,都是数值爆表。但可惜,他不是家中老大,太子不是他。

因为在起兵之初,李建成就被授予了太子的地位,也就是说李建成一开始就被指定为了未来唐帝国的接班人。当然,这时候还不知道天下一定会是他们的。

但李世民不是个就此打住,放弃天下的人,不,他还要为自己争取一下。太子只是太子,并不一定就会做皇帝。李世民要让自己的能力远远超过李建成,让父亲、让全天下都看到,让父亲改变主意,让他做接班人。

李世民的功劳体现在他获得的头衔上,李世民的完整头衔是天策上将太尉尚书令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益州道行台尚书令雍州牧蒲州都督领十二卫大将军中书令上柱国秦王李世民。

于是乎,李世民在战场上经常身先士卒,这种勇猛表现,让他获得了从将领到士兵的一致拥护,他对待人才也是礼贤下士,百般笼络,因此他的手下越来越多能人猛人。

这里说一下,李世民那么多手下也是有一个积累过程的,不是一下子凭空多出来的,不然李渊一定会匀一匀分给兄弟俩的。

李世民他就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这实力不但是他问鼎天下的资本,也是他自己的护命符。

如果李世民没有要做帝王的志向,他就一定会避免自己的实力太大,就像我们第一眼看到题主的问题所直觉反应的:手下那么多人才不是要造反吗?只有不想做帝王的人才会去顾忌这一点,尽力的避免。李世民则不然,他是要走那条路的人。

此外,李世民毕竟是李渊的儿子,如果是外人,他这么做死定了,此举必反无疑。但自己儿子不一样,李渊内心也并没指定了李建成就是下一任的皇帝。时间一长,随着李世民的表现越来越亮眼,李渊的心思也在两个儿子之间游离着。

退一百步来讲,不管这两人谁当皇帝,都是他儿子,肥水是不会流入外人田的。

李建成

再说说李建成。

心里有顾虑的不是只有李世民一人,身为太子的李建成就没顾虑吗?

说实话,李建成做人更累!

李渊一开始就指定了李建成为太子,这一下子等于把聚光灯打在了李建成身上,多少双眼睛盯着他,一言一行都要小心。

太子只是太子,不代表你一定会是皇帝。

李建成比李世民更怕李渊猜忌自己有野心。

于是,李建成既要立战功,可是他是太子,不可以以身犯险;又不能让自己势力过大,因为他时时刻刻要看李渊的脸色,李渊可不是善茬,培养出这么两个杰出儿子的人,你说会是渣吗?

相比李世民的放开手脚,李建成从一开始就被束缚了手脚。

李渊

最后说李渊。

李渊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幸福的,儿子们这么优秀,打仗全凭自家人,几次大风大浪也都化险为夷,还有谁比李渊更幸运。

在打天下的这段过程中,李世民的作用很明显,李渊都看在眼里。一方面建成做为太子,不适宜过多深入战场,再有军功的前提下,还是以保全自身为要务。

让李世民多去冲锋陷阵是对的,万一有所不测也不影响太子之位。

因此李渊默许李世民不断壮大,因为总好过让外人壮大,何况形势也需要李世民壮大。

而时间推移,对于李世民李渊也是越来越喜欢,内心也早开始摇摆不定了。

最后,到底谁最适合帝国的未来,李渊也是莫衷一是。

唐朝开国之后,李渊便开始削减李世民实力,他想要将两个儿子的势力做一个平衡,便于他掌控。于是李建成虽贵为东宫,但李世民也有天策府,基本是旗鼓相当。

作为一个父亲,李渊很享受这种同时控制住两个儿子的感觉,因为他们的将来都凭他一句话,而他却可以稳稳地再做上好几年的皇帝。这时候能很明显看出李渊对未来帝位接班人的不确定。

最终,李世民发现了这点,并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他主动打破了这种平衡,摆脱了控制。

以上为个人观点,有失偏颇之处,欢迎指正。

原创作品,请勿抄袭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