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皇帝会不会早已经死亡,28年不上朝会不会是掩人耳目?
可还别说,在清代中期的一个浙江文人的“怪志小说”中,就曾经提到过这个“猜想”。
明朝的皇权体系被后世人戏称为:
“无人自动驾驶”
而皇帝在不在这“车”里面并不重要,中央完美的制衡和决策制度,真的可以做到即便是万历皇帝消失,都不会对天下运转有何影响的程度。
在正史的记载中,明神宗朱翊钧在万历十四年之后,做到了“隐居”的地步,二十八年的时间里,不上朝,也不面见朝臣,更几乎没有与外界之人来往。
但在当时的朝廷中,一切政事都正常发展,不受干扰,万历年间的大明,“无人自动驾驶”的确有几分道理。
暂且不说万历皇帝“消失”与否,作为大明第十三位天子,也被称为“最舒服”的一位皇帝,朱翊钧乃是明朝皇权高度集中下,将明朝政治缺陷暴露得最深刻的一个人物。
公元1572年,明穆宗驾崩,年仅十岁的“皇太子”朱翊钧登基成为新的皇帝。
这位“年幼”,连年轻都说不上的皇帝,按理来说是幸运的,但在实际的生活中,小皇帝朱翊钧却是过得非常“憋屈”。
朱翊钧有着两个改变他命运的人,一个是大明的拯救者,帝师张居正,另一位则是当朝的“摄政太后”,朱翊钧的生母李太后。
张居正,被称为大明最优秀的内阁首辅,在明穆宗驾崩后,深受李太后的信任,这也是张居正改革的前提。
张居正同时还是皇帝之师,教导着朱翊钧,又因为朱翊钧年纪太小,张居正在权力方面,曾经一度高到等同于“摄政王”。
虽然张居正是忠臣,可对待幼年的皇帝的教育,张居正却没有给“面子”。
在朱翊钧后来的回忆里,张居正时常对他进行“冷暴力”,这或许是朱翊钧放大了说的,可也反映张居正对他的态度不好。
另一方面,李太后也没有“护犊子”,反而是帮着张居正来教导朱翊钧,有一回,因为幼年的万历皇帝不听老师张居正的话,李太后还以“废黜”的名头来警告他。
这一系列的教育,造成了万历帝对自己的童年教育十分“惊惧”。
而大明又是一个“皇权至高无上”的朝代,特别是到了中后期,皇权强大无比。
面对曾经失去的“尊严”,万历帝甚至可以说是“痛恨”内阁,但他没有能力反抗内阁的捆绑,于是乎,他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放假”。
公元1586年,也是万历皇帝在位的第十四年,这一年他的人生发生了很多的转折,那一个曾经缔造了“中兴”的年轻皇帝,开始了声色犬马的生活,他开始不上朝了,直接通过司礼监操纵朝政。
而造成万历不上朝的另一个大根源是:国本之争。
因为万历帝不喜欢自己的庶长子朱常洛(后来的明光宗),而喜欢朱常洵,就想要立后者为太子,可是俩孩子都不是嫡子,《皇明祖训》中,强调的就是“立长”。
就此事,万历皇帝和内阁展开了激烈的“争吵”。
可结果自然不言而喻,在明朝皇帝面对内阁的纷争问题上,皇帝几乎没有赢的时候。
当年嘉靖皇帝以“大礼议”为由,想要趁机打压内阁权力,但最后却困难重重,走上了“懒政”的道路。
万历皇帝也是一样的,他学习了嘉靖皇帝的应对方案,既然内阁这么有主见,那么就让内阁来管理天下。
作为皇帝的他既然不允许有自己的想法,那么就不再发表自己的想法,随着时间的推移,万历皇帝喜欢上了这种方式。
将近三十年不上朝,这是万历在经历了张居正的严苛、内阁咄咄逼人的背景下做出的决定。
仿佛“失踪”,要说最恐慌的,仍旧是那群朝臣。
早在嘉靖时期,就曾出现过“壬寅宫变”之事,自此之后,天子的安全问题就成为了大明最敏感的问题,于是内阁几位领袖时常都要求见万历帝,至于能否见到,这又是另一个问题了。
万历的“现状”成谜,但是文武百官也没有做出冲皇宫的“蠢事”,因为依靠着内阁制度加司礼监制度这辆“无人驾驶”的政治制度,万历所放出的命令,下面的人很快就能完成。
而万历三大征,乃是告示万历仍在世上,稳定朝臣们的定心丸。
万历二十年,万历皇帝在罢工的几年后,宁夏镇爆发了叛乱,这场叛乱,拉开了明神宗“万历三大征”的序幕。
西北战起,万历皇帝必须要在北京发出命令,他派出李成梁之子李如松带兵平乱,这是这一次的“露面”,让大家知道了朱翊钧还在,或者应该说,万历皇帝本身的存在不重要,朝廷还有“皇帝”成为羊首那才是最重要。
自1592年起,一直到1600年,三大征的背后调动者都是万历皇帝。
虽然万历懒政多年,而且废除了张居正的变法,国内经济极速下滑,但是大明的军事在此事依旧非常坚挺,不论是征西北,还是支援辽东,大明的战斗力都发挥出了无与伦比的能量。
但也是“三大征”,极大程度地打击了大明的底蕴,善变法曰“神”,而明神宗最后也是步了宋朝的老路,变法未成,半途而废,大明也是因此无法扶摇直上,后期中兴。
三大征后,万历继续着自己的“隐居”生活,久而久之,朝臣们习惯了这种生活。
内阁坐镇中枢,将天下之要事收集上来,集六部之功能,批示政事,特别是内阁首辅,写出“建策”,也被称为“票拟”,做完这一步,剩下的就是皇帝同意。
让人想不到的是,到了皇帝亲自“批示”的环节,万历还将这个工作彻底分给了“司礼监”。
比如司礼监的一、二把手掌印太监以及秉笔太监,他们有着“批红权了,所谓“批红”。就是指皇帝对内阁“票拟”的通过。
也是因此,真正在万历“躲起来”的二十八年里,能经常接触到他,也只可能是“太监们”,而太监成为了皇权的代言人,这也是为何在这一个时期,东厂彻底威压锦衣卫的根本原因。
直到万历四十三年,因为爆发了“梃击案”,案件涉及了皇太子朱常洛和万历皇帝的宠妃“郑氏”,万历十分无奈,只得“露面”出来给这件事情定性。这一年,也是朝堂都知道,万历“还在”的消息。
这辆“无人驾驶”的车的主人终于出现,但彼时的大明,也因为万历的懒政,还有三大征所造成的巨额消费,逐渐走了下坡路。
本来万历皇帝还准备继续“躲起来”,可时间到了万历四十四年,因为大明出兵帮助蒙古干扰努尔哈赤“抢亲”叶赫老女,努尔哈赤愤而立下“七大恨”,建立大金国反明。
知道此事后,万历皇帝再也坐不住,于是派人镇压辽东,接下来便是“萨尔浒之战”。
而历史上的萨尔浒之战是大明三路惨败,丧失了九万人的军队,后金得以崛起。
因为惨败,大明国内赋税加重,农民反抗此起彼伏,万历皇帝焦头烂额,他此前享受过的“酒色”,此时都成为了他的“催命符”,很快的,他就病倒了。
公元1620年,万历皇帝真的“死亡”,“养老”多年的他,最终还是倒在了即将走向毁灭的大明的余晖之下。
而关于“隐居”二十八年的万历是真是假,这已经不重要了,实际上,这个万历皇帝一直都未曾变过。
万历也被称为压垮大明的最后一根稻草,在位时间长,但是极其懒政,为了制衡权力,又扶持了宦官,让权臣内斗,将大明搅成了无法挽回的局面。
本来张居正就悲呼“积重难返”,而万历还对此雪上加霜,休朝近三十年,掩饰的未必是万历的“死亡”,但一定是万历在大明的黄昏下,无奈的挣扎,却又无从挣脱,最终在妥协中渐渐沉沦。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万历皇帝会不会早已经死亡,28年不上朝会不会是掩人耳目?
我奇怪万历帝的定陵是唯一被发掘的明朝帝陵,虽然历史原因遗骸被毁但好在留下了照片,竟然没有人认真研究一下万历帝的遗骸,万历帝头骨照片可以搜索到我就不发出来了,毕竟看着比较吓人。
如果你搜索到了这张照片可以好好看一下,不懂医学的人都能很快发现,这个头骨和一般人不太一样,明显的左右不对称,颧骨一高一低,一边的牙床明显缺失牙齿,看得出来有十分严重的牙周病和龋齿,脸部骨头左右不对称意味着什么?很明显万历帝的长相首先就会很丑陋,有可能还很吓人,那么为什么不愿意见人并且从小就不受他爹喜欢的原因就可以解释了。严重龋齿意味着万历帝可能终生都饱受牙疼折磨,有龋齿的人都知道牙疼的滋味,不做根管治疗恐怕那种疼是无解的。这也可以解释万历帝为什么喜欢喝酒甚至吸食鸦片,为了止疼。再加上万历帝的腿部残疾,我们可以直接说万历帝就是个先天发育不良的残疾人,终身饱受病痛折磨,不上朝有毛病么?
牙疼还意味着吃不香,睡眠质量恐怕也好不了,甚至很可能都睡不着觉,牙疼晚上会更厉害。不上朝有毛病么?
皇帝是高危职业,每天烦心事不知道有多少,还要处处被臣子限制,连为自己喜欢的女人争取点什么都做不到,不愿意上朝有毛病么?
万历皇帝会不会早已经死亡,28年不上朝会不会是掩人耳目?
历史上的万历皇帝朱翊钧,的确是以不负责任的懒惰怠政闻名。从万历十四年(1586年)十一月开始淡出朝廷官员视线,直至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驾崩,万历前后“罢工”时间长达34年。
但就此判断万历早已死亡,朝廷几十年来秘不发丧,则就有些异想天开了。
要说为维护局势稳定,对一把手的死讯严格保密,倒也不是没有先例。
比如日本战国大名武田信玄死时,出于防备织田信长、德川家康联军来攻的考虑,武田集团便就对外界严密隐瞒了三年,才公布信玄已死的消息。
然而万历时期的大明王朝,正享受着张居正十年新政的改革红利,国库充盈、军备齐整、官僚机构运行稳定。即便是万历突然死亡,也压根儿不会对明朝的政局产生天翻地覆的影响。
万历长达30多年不正经上朝,首先一个原因是身体病痛缠身,实在难以应付繁重的朝政。
从郭沫若先生主持的定陵考古发掘结果可知,万历的右腿比左腿足足短了7公分,证明他生前患有十分严重的腿疾。同时头骨存在较为明显的龋齿现象,说明他时常遭受要人命的牙疼折磨。
翻看万历的画像,这位皇帝体态丰腴,严重的肥胖症使得两腿长短不一的万历,在日常起居行动上更加吃力困难,据说连走路都要两个太监专门托着他的肚子。
这样的身体条件,使得万历对朝政产生一些倦怠情绪,也是情有可原。
至于文献中记载他沉湎酒色,甚至染上鸦片烟瘾,也许也是这位久治不愈的可怜病人,摆脱周身疼痛的一种缓解方式。
然而,接下去发生在万历与朝臣间的“国本之争”,就让他的后宫修养生活,添加了许多政见对立、赌气怠政的成分。
万历宠爱贵妃郑氏,爱屋及乌、子以母贵,因此万历也就十分中意郑氏所生的儿子福王朱常洵,想让这个儿子来继承自己的皇位。可是万历这个想法,在严格遵守立嫡立长皇位传承制度的大臣们看来,简直就是要动摇国本的轻率之举。
在满朝上下几乎全体一致的反对声下,万历索性开启了冷暴力模式,从此不出后宫、不理政事,成为了历史上罕见的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六不皇帝”。
但是万历30多年不上朝,并不代表他就此放弃了对朝局的全盘掌控。
与他的爷爷明世宗嘉靖一样,有着“小世宗”之称的万历,也是时常通过谕旨的方式,向大臣下达最高的决策。期间发生的宁夏之役、朝鲜之役、播州之役“三大役”,均是万历通过奏章的批复,应对整个战局的变化。
万历四十三年,宫内发生了有人拿着棍子袭击太子朱常洛的“梃击案”,朝廷和民间议论纷纷,矛头直指万历最为在乎的郑贵妃和爱子朱常洵,认为是他们要除去太子,夺取储君之位。
为维护郑贵妃和朱常洵,万历破天荒25年来第一次召见了大臣,将这桩震惊朝野的疑案拍板了结。这场公开的朝会,是万历持续在幕后掌控大明王朝的有效证明。万历皇帝会不会早已经死亡,28年不上朝会不会是掩人耳目?
万历,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朱翊钧在位48年,一直用此年号,故此这也是明朝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
朱翊钧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坖(音jì)第三子,生母孝定太后李氏。隆庆二年(即公元1568年)三月十一日六岁时被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明穆宗驾崩,10岁的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
明神宗朱翊钧继位以后的前十年,由于年幼,由母亲李太后代为听政,太后将一切军政大事交由张居正主持裁决,实行了一条鞭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对外军事行动也接连获胜,朝廷呈现出蒸蒸日上的中兴气象,史称“万历中兴”,也叫“张居正改革”。
你别看朱翊钧继位时年龄小,那也不是普通人可以比拟的。据史书记载,朱翊钧从小就显示出和一般小孩不一样的天赋,属于神童级别。
明嘉靖四十二年八月十七日(公元1563年9月4日),朱翊钧出生在裕王府,是明穆宗朱载坖的第三子。明穆宗有四子,长子朱翊釴(yì)、次子朱翊钤,俱早亡。四子朱翊镠与朱翊钧同为李氏所生。朱翊钧的祖父世宗嘉靖帝晚年迷信道教,“讳言储贰,有涉一字者死”。
什么意思呢?
原来,嘉靖皇帝迷信道教。他认为世上二龙不能相见,相见以后会有厄运。其实,他之所以这么想,也并不是空穴来风。嘉靖皇帝的前两个儿子,封了太子之后没多久就都死了。而且,在封了太子以后,嘉靖皇帝自己也莫名其妙病危过。故此,他再不肯立太子。当时朱载垕(hòu)已经是事实上的长子,最有希望成为太子,对嘉靖来说属于潜龙吧,所以坚决不见。 庄敬太子死后,嘉靖把成婚的裕王朱载垕、景王朱载圳都迁到宫外居住,并且迟迟不肯再立太子。到了晚年,迷信思想更加严重,因此,只要有人“讳言储贰,有涉一字者死”。 意思是只要有人建议立太子,就直接送他去地府见阎王。
所以,朱翊钧诞生以后,没有人敢去报告嘉靖皇帝,更不敢给朱翊钧起名字。直到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正月初十日,廷臣不得已上疏请立皇太子,同月十八日明穆宗才为他赐名,叫朱翊钧。明穆宗说:“赐你名字,名为钧,是说圣王制驭天下,犹如制器之转钧也,含义非常重大。你当念念不忘。”
朱翊钧虽然年幼,却懂得很多道理。明穆宗为了培育朱翊钧成才,专门挑选了一批道德、学识俱佳的大臣教导朱翊钧。朱翊钧在学习上也非常用功。
他的母亲李氏教子也非常严格。朱翊钧小时候,只要稍有懈怠,李太后就将朱翊钧召至她面前长跪思过。那真是起五更、睡半夜,勤勉刻苦。
由于讲官的尽心辅导,李太后的严格管教,以及朱翊钧本人的刻苦努力,随着年龄见长,朱翊钧的学识也日渐精进。朱翊钧后来也常常十分得意地对人说:“朕五岁就能读书。”
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五月二十二日,明穆宗病危,把朱翊钧托付给内阁大学士高拱、张居正、高仪。
三天后,明穆宗驾崩。之后,皇太子朱翊钧正式即位,次年改元万历。
万历皇帝继位以后,学习仍然没有停止。他每天太阳一升起来的时候,就得驾临文华殿,听儒臣讲读经书。然后稍息片刻,复回讲席,再读史书。至午饭过后返回宫内。只有每月逢三、六、九常朝之日,才暂免讲读,可以稍微休息一下。每月除了三、六、九常朝之日以外,哪怕是数九寒天、酷暑盛夏,亦从没有间断过。据史书记载,在明朝的所有皇帝中,除明太祖朱元璋之外,像朱翊钧那样勤勉的皇帝再也没有过。
在嘉靖时期,内阁纷争倾轧的现象就一直存在。朱翊钧即位后,自然也没有能够挽回嘉靖一朝的积弊。 明穆宗去世以后,这个问题变得越来越激烈。
按照明穆宗的安排,外廷的顾命大臣有三个:高拱、张居正、高仪。而高拱是首位。内宫,朱翊钧最信任的是大太监冯保。但是,恰恰就是冯保和高拱的关系出了问题。
冯保知书达礼,又有文艺素养,明穆宗时就是司礼监掌印太监,深得明穆宗宠幸。在高拱和冯保的政治斗争中,居于险要位置上的张居正表面上支持高拱,其实张居正和冯宝关系非常好,故而在实际上,他真正在暗中支持的是冯宝。可悲的是,高拱不清楚内情,在与冯宝的政治斗争中,高拱还经常和张居正商量怎么把司礼监的权力收归内阁。
不过,说句实话,高拱自从担任内阁首辅大臣以后,也的确太霸道了。凡是与他有不睦的大臣,一个一个都被他铲除了。逼得一位入阁辅政大臣殷士儋忍无可忍,竟然在朝堂上挥舞拳头去打高拱。
在内阁,高拱说过一句话:“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
张居正把这句话告诉了司礼监掌印太监冯宝。冯保在皇贵妃李氏和陈皇后面前将高拱说过的这句话改为“十岁孩子,如何做人主?”
结果,这场政治斗争的结局是,冯宝胜,高拱败。高拱被驱逐出京,原籍闲居。
张居正依序升为内阁首辅,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培养万历皇帝的重任。
高拱一走,高仪过了三天也死了,三位内阁顾命大臣中只剩下了张居正一人。张居正名正言顺地成为了内阁最有权势的人物。朱翊钧将内廷的事务托给冯保,外廷的大事全都交给张居正处理。
朱翊钧从思想上到行动上,全力支持张居正,合力进行改革,推行万历新政。
因此,万历朝的前十年,在小皇帝朱翊钧的全力支持下,张居正在政治上、经济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政府面貌焕然一新,原来入不敷出的经济状况也大为改善,朝廷国库里积存了大量的银子。
可惜,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六月,一代名臣张居正病逝,朱翊钧从此开始亲政。 这次历时十年的改革,随着张居正的去世,也随之戛然而止。十年改革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扭转了正德、嘉靖两朝以来形成的颓势。
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朱翊钧开始沉湎于酒色之中, 身体虚弱,每况愈下。因此,朱翊钧执政中后期,几乎很少上朝。后来索性不出宫门、不理朝政、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
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开始,朱翊钧干脆不再接见朝臣。他处理政事的主要方法是通过谕旨的形式向下面传递。
万历中期后虽然不上朝,但并不是不管朝政。他以自己的方式,控制着朝廷的走向,特别是朝廷的大事。
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三月,朱翊钧因长期酒色无节,加上辽东惨败,国事困扰,终于病重不起。七月二十一日,朱翊钧在弘德殿去世,终年五十八岁,庙号神宗。
至于说起他三十年不上朝的缘由,原来大家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万历皇帝墓被打开,人们发现一个惊奇的现象:万历皇帝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考古专家由此推断,万历皇帝原来是由于有严重的腿疾,但出于维护皇家威仪考虑,故此干脆不上朝了。
至于题主说的“万历皇帝会不会早已经死亡,28年不上朝会不会是掩人耳目?”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假如万历皇帝早就死了,也应该有新皇帝出头露面。而不可能28年或30年不露面。
故此,说他会不会早就死了,这绝不可能。在封建社会,皇帝驾崩,那是一件比天都大的事,假如万历皇帝早就驾崩了,绝没有人敢隐匿不报。
其实,从他公元1589年开始再不接见朝臣,到他驾崩去世的1620年,既不是28年,也不是30年,而是整整31年。
另外,朋友们别忘了,万历皇帝朱翊钧尽管不上朝,但他当时还有两个特务组织锦衣卫、东厂作为耳目呢。锦衣卫指挥使、东厂厂主每天都会向他汇报外面的各种消息。故此,朱翊钧即使不上朝,也并不表明他对外界的事情什么都不知道。
其实,万历皇帝朱翊钧不上朝,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他祖父嘉靖皇帝也曾经有过二十多年不上朝的经历,似乎也并没有耽误什么大事。
至于有人说,万历皇帝不是个好皇帝,张居正改革也没有起到任何好作用,依据是万历皇帝驾崩以后四十多年,明朝就灭亡了。这种说法对于万历皇帝、张居正都不公平。
凡稍微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不管是什么朝、什么代,兴与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绕不开的魔咒。凡是打天下的人,大概都喜欢在政治上积极向上,勇于开拓进取,生活上也会约束自己。而和平环境久了,积弊就会大量滋生,消磨人的斗志,骄奢淫逸是必然的。古今兴亡,同此一理。
万历皇帝会不会早已经死亡,28年不上朝会不会是掩人耳目?
这个题目应该是个阴谋论者提的。因为毕竟中国历代王朝中,国君死后,为了朝局稳定,秘不发丧的有之;而且也只有大明王朝内阁制以后,可以脱离皇帝,朝廷仍能保持运转的。
所以万历死了,内阁把持朝政。这个想法不错!但是,毕竟那不是28天,那是28年。就万历后期走马灯似的内阁保守不了这个秘密!
所以万历根本没死。那他没死为什么28年不上朝呢?因为他在和朝臣赌气。赌什么气呢?国本问题!他一心想立那个300多斤的大胖子福王朱常洵,因为那是他最心爱的女人郑贵妃所生。但是那帮死脑筋的文官只知道“立长立嫡”,否则取乱之道。为这事,挨板子的无数,甚至请死的都有,而且前赴后继,乐此不疲!
最终以万历的妥协告终。但是这个争国本不过也就争了15年而已,可是万历不上朝却是28年。那他究竟在干什么?
直到1958年定陵的发掘,发现万历在棺内的姿势呈蜷曲痛苦状,万历的这个姿势引起了人们的遐想。后经科学尸骨复原,发现万历的右腿比左腿短7公分,应该是生前有很严重的腿足疾病。
但是在此前的史料里并没有记载万历是有腿疾的。那只能说明万历用这28年在保守一个秘密,那就是他因为腿疾已经完全不符合一个天子威严的形象了,所以他必须通过不上朝来营造一种神秘感来保持他的权威。
但是万历死时的姿势又引发了人们无限的好奇和遐想。这像极了一个瘾君子的死相。可是万历生前有鸦片吗?鸦片在中国历史上的记录似乎只出现在近代。不是林则徐虎门销烟,我们几乎不知道鸦片的存在。
但事实上,不但万历时,鸦片已经存在了,而且根据《本草纲目》的记载,阿片,又称鸦片,已经进入药用程序了。而根据《大明会典》记载,暹罗和爪哇国(现在的泰国和印尼)进贡来的乌香,到了万历年间每次纳贡都是300斤,天子200斤,皇后100斤,史载乌香又称”阿片”,有“提神抗疲劳”之奇效。
这令人不明觉厉。这么说万历还真有可能是个大烟鬼。但是,炒米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万历不是大烟鬼。因为都说了那时候的鸦片是作为药品使用的,纯度远远低于后来的鸦片。而且使用方法也没有近代那种“大烟枪吸食”的危害来得大。万历年间的使用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传统中医用法,片剂汤饮;
二是加入其他草本研末炼制,制成丹药,吞食。
因为根据《本草纲目》记载,鸦片确有镇痛、延精的功效。万历是个大胖子,又又严重的腿疾。亟需这种镇痛提神、养精固本的良药。在万历年间,京师有称“万能药”的,便是由御供乌香制成,叫卖一百两银子一颗粒的。因为明朝是朝贡贸易,这种乌香几乎只能特供,所以乌香被炒到“一寸乌香,一寸金”。所以万历的內帑竟然可以支持”万历三大征”之一的”抗日援朝”,也就不奇怪了!
因为缺乏相应史料认证,炒米还有个不成熟的观点。那就是炼丹术是不是对鸦片的提纯起了决定性作用?那为什么”吸食鸦片”的方法不是发源于西方或者最早生产鸦片的地方,而是清朝呢?另外就是“红丸案”会不会就是因为炼丹术将鸦片过于提纯了,导致泰昌就相当于吞食高纯度鸦片自杀呢?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万历皇帝会不会早已经死亡,28年不上朝会不会是掩人耳目?
从万历十七年,明神宗朱翊钧就不在群臣面前露头了,一直持续到万历四十八年驾崩,时间跨度是31年。
所以后世才有万历“是不是死了”的阴谋论。
这一段时间产生了十名首辅,难不成从申时行到方从哲,大家都在各自的官位上孤独的发光发热,还像爱心天使一般共同小心翼翼地守护着一个惊天的秘密?
说到这里其实BUG已经涌现出来了,这十位首辅是怎么上位的?在万历“已死”的前提下,他们是小范围内的商议妥协,发挥民主集中制排队上的位?他们“摸着石头过河”的手法,也太多高端超前了!
题目虽然是个伪命题,但还是有有心人去深挖万历不上朝的秘密,郭沫若先生就是其中一个,随着定陵的“重见天日”,郭沫若先生从身体健康这种现实角度解开了这个秘密。明神宗朱翊钧的遗骨右腿有残疾,呈现弯曲状,明显比左腿短了七公分左右,还是个严重驼背。
这还怎么上朝?还在申时行当首辅时,万历帝的腿疾就被申时行记录下来(《诏对录》),“足心疼痛、步履艰难”,而且越来越严重。
这绝不是个小问题,古代上朝的制度,群臣是要先到,皇帝后到,这样才能统一的行跪拜礼,皇帝绝不可以先坐在龙椅上,等着一个个朝臣进来,轮流行礼,那样场面跟赶集的热闹劲儿也差不多了。同样,退朝时,也必须皇帝先走一步,朝臣再行礼,目送皇帝离开,皇帝不可能安坐龙椅,让大家屁股集体对着他。倒是可以倒退走,小规模见面会好实施,几百号人一起倒步走,想想也知道会有大概率的踩踏事故。
所以,万历帝不上朝,并非心甘情愿,实是痛苦难耐。当然,他不上朝也有前期册立太子的“国本案”有强烈关联,自己的一点“家事”却在群臣此起彼伏的反对下演变成一场严重政治危机,不仅成就了很多抢着挨揍的网红名臣,还连累了自己的“中兴”声誉。万历帝在气急败坏之余,还得承受腿疾折磨,又得承受群臣对自己疾病是“过于放纵”的非议,所以干脆就选择了避而不见。
万历帝的选择有点破罐子破摔的嫌疑,但不缺少报复群臣的针对性,你们不是关心这些“礼仪”方面的细枝末节吗?我就要对着干,专门颠覆现有礼仪制度,上朝是礼仪,祭祀是礼仪,甚至批示也是礼仪,凡是涉及礼仪,谢谢,当我不存在!
必须指出,不上朝,乃至不郊、不庙、不批,这些都不会严重影响国家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转,明朝时期的内阁制和六部制、太监和军队、内廷与外廷,都能达到一定的平衡制约作用,不上朝不代表不理朝政,只要制度运行得当,在内阁首辅的辛苦操持下,做到控制全局,并非难以想象。
结论:此阶段的“万历已死”当是伪命题,实际上,明神宗朱翊钧懂得充分放权,不是个“文山会海”务虚类型的领导者,“万历三大征”全部发生在这段周期,可被视为万历并未不理朝政的过硬证据。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