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曹丕娶庶母遗臭万年,而王昭君嫁给儿子却名垂青史?

曹丕可太会玩,不骂他骂谁?

曹丕娶母,昭君嫁子,这两件事其实本质上的意义就不一样,曹丕娶庶母,不是娶的一个两个,是照单全收,而且他娶庶母是继承了他爹曹操爱好人妻的“不良传统”。

而王昭君呢,王昭君是和亲远嫁匈奴,为了民族和谐,国土稳定做出了巨大牺牲,后来她改嫁丈夫的长子,她名义上的养子,也是实属无奈,匈奴的规则就是这么反人类。

大家经常只说三国里就曹操爱好人妻,其实不然,他的大儿子这方面的基因完完全全遗传了下来。这两父子奇葩到什么地步?

先打听江湖上有什么美女,然后下一次打战就把那个有美女的地方设为优先级,打赢了就冲进去把人抱回家,曹操干了多少这种事就不说了,就说曹丕的老婆甄宓,就是这么得来的,甄宓本就是袁熙的老婆,曹操父子俩攻打人家的老窝,本来曹丕娶甄宓还有悬念,因为他爹曹操也虎视眈眈,但是曹丕先下手为强:

太祖下邺,文帝先入袁尚府,有妇人被发垢面,垂涕立绍妻刘后,文帝问之,刘答“是熙妻”,顾揽发髻,以巾拭面,姿貌绝伦。既过,刘谓后“不忧死矣”!遂见纳,有宠。

“先入”、“问之”,两个动作很明显反映了曹丕的调查工作做得十分充足了,毫不夸张地讲,曹操父子俩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鲜有战前打听谁家女人漂亮的军事家,要实在拿出来说,无奈,难登大雅之堂。

曹操死后,曹丕加紧了登基的工作,不得不说,曹丕也属于放飞自我的一个人了,不知道是不是父亲的爱好压制了他的爱好,让他十年如一日,很憋屈。还是曹丕称帝前后的个人权力膨胀,导致欲望也膨胀,竟然开始觊觎别人的人妻,最重要的是,这个别人也不是别人,就是他爹曹操。

《世说新语》记载:

魏武帝崩,文帝悉取武帝宫人自侍。及帝病困,卞后出看疾。太后入户,见直侍并是昔日所爱幸者。太后问:“何时来邪?”云:“正伏魄时过。”因不复前而叹曰:“狗鼠不食汝余,死故应尔!”至山陵,亦竟不临。

当然啦,要说真的全娶了,也不现实。但是自古以来,先帝的后宫都是要分批处理的,有皇子的继续在宫里养老,没孩子的一般都要出家,严重点的殉葬,可是曹丕敢前人之不敢,曹操的后宫他看得上都要了,活生生把一个华夏文明的”仁义道德”丢到了草原里去。

于是曹丕的生母卞后都看他不顺眼啊,说他这种行为真的是死了都活该。为什么卞太后这么生气?本来曹操养的人妻就多,卞太后早就烦了,谁知道曹丕还是一路货色,能让谁不生气?卞太后生气到什么地步呢,生气到曹丕驾崩的时候,卞太后都无动于衷,所以曹丕在他母亲眼中都已经是“社会性死亡”了,更何况遗臭万年。

曹丕娶自己的庶母,很多,具体有谁都数不过来。他这样做,没有什么苦衷,没有什么伟大的目的,就是贪图享乐,讲通俗点,属于极其扭曲的择偶观,一定要吃别人吃过的,别人喜欢吃的才开心。要知道,咱们的传统文化里,儒家也好,社会道德也罢,最排斥的就是这种人,即便他是皇帝也丝毫不影响后人对他的鄙视。

咱们再说王昭君。

王昭君是我国四大美女之一,并列于西施、貂蝉、杨玉环,但其实除了杨玉环外,这三大美女都被认为是伟大的,在人世间留下美丽的传说的。

西施为了复国,与仇昼夜,貂蝉也是个棋子,为了扳倒权臣,王昭君呢?王昭君在汉代和亲,远嫁匈奴,和亲的意义自然不用说,莫说女子不如男,王昭君的和亲,让求亲的单于把自己的年号都改为了汉朝的年号,并且发誓帮汉朝镇守草原。

可以说是伟大的。

公元前33年,南匈奴的呼韩邪单于来到汉元帝面前求亲,可能是为了政治联姻,但也可能喜欢汉人的美貌,因为被画师暗算了的王昭君无奈被选为和亲“公主”,远嫁匈奴,于是王昭君只好离开故土,跟着呼韩邪单于回匈奴过日子,当时的人连自家的一亩三分地都没出去过,更别说一个女子背井离乡,前往匈奴。

但所幸的是,王昭君在匈奴备受宠爱,结婚后立马生下了儿子,属于匈奴的亲王。

天有不测风云,两年后,也就是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去世。王昭君看着丈夫去世,她觉得她的任务应该是完成了,她想回家,和父母团聚,于是上书当时的皇帝汉成帝,表示想要回家。

可是政治的考量哪有这么简单,要知道,当时匈奴有一个制度,名为“收继婚制”。

收继婚制是什么?可以说,王昭君之所以要嫁给养子,就是因为匈奴这个自古以来的扭曲的传统所致。收继婚制其实就是,父亲去世后,儿子把父亲的老婆都收入自己的后宫,这也就意味着,庶母是存在继承权的,于是汉成帝让王昭君入乡随俗,人家匈奴该怎么办,就按人家说的办。

于是王昭君就嫁给了自己的养子,也就是呼韩邪单于的大儿子,复株累单于。

王昭君想回大汉不能回,只能成为遗产,被自己丈夫的大儿子继承,可是王昭君如此一来,又再次延长了南匈奴对汉朝称臣的时间。王昭君这次与复株累单于生活了十一年之久,期间又生下两个女儿,这两个女儿,既算是复株累的妹妹,也是他的女儿,若是以汉民族的伦理关系来梳理,极其混乱,不可言之。

十一年后,复株累单于病逝了,可是王昭君的“遗产”命运就完了吗?

没有,王昭君再次被继承,这次是复株累单于的弟弟,也是呼韩邪单于的儿子,对王昭君的称呼从母亲再到大嫂,等到他即位,王昭君就又成为他的老婆。

他就是搜谐若鞮单于,娶了自己的父亲、兄长的老婆。

可惜的是,后半生都在思念家乡的王昭君不久后去世,王昭君是爱国的,从呼韩邪单于死后就可以看出王昭君对家国的怀念。可是后来自己的孩子大了,很多事情已经身不由己了,回娘家探亲,这种事情也成为了不可能,王昭君只能病逝在草原。

因此,曹丕娶庶母,王昭君改嫁儿子,这其实根本就不是一件事情,曹丕娶庶母会被骂,那是因为他是一个汉人,其次还是皇帝,如此扭曲的欲望让他自己的生母都排斥谴责。而王昭君呢,王昭君是一个汉人,但在和亲这项为了国家民族安全的政策下,王昭君的牺牲是伟大的。

而王昭君两次改嫁,其实应该谴责的是匈奴不尊重女人的这一种落后的传统和思想观念,由此可见,自幼接受汉文化长大的王昭君,对于收继婚制一开始是会多么的不理解,可最终还是执行了,又可见她咬着牙受了多大的委屈,才能再和名义上的“儿子”生下俩女儿。

最后,给这两件事情定性,曹丕娶庶母遗臭万年,因为他体现的是人性里的丑陋的一面。王昭君嫁给儿子名垂青史,因为她让汉民族有了漫长的和平年代,她不比西施的隐忍差,甚至更加强大。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王安石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为何曹丕娶庶母遗臭万年,而王昭君嫁给儿子却名垂青史?

曹丕娶庶母,昭君嫁儿子,不论怎么说都不符合当今世界的价值观,在现在看来这绝对是有悖论理。但是在古代,或者说更远一些,近现代的人都觉得这两个人所做的事情,需要我们辩证的看待,不能让道德绑架了我们的认知。

那其实我们要说说两个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人物性格。

大家都知道昭君出塞,那是汉朝时期,耳熟能详的版本就是汉元帝后宫众多,很多妃子都见不到他,汉元帝就让画师毛延寿把后宫美女都画在布帛上,根据画像召幸女子侍寝。王昭君没有贿赂画师,结果画师心存怨恨,故意给王昭君在额头上多画了一个痣,结果汉元帝就没看上王昭君。王昭君就成为了一个待召女,后来呼韩邪单于来汉朝,要求成为汉朝的女婿,汉元帝就将王昭君赐给了单于。

汉元帝将王昭君赐给单于,王昭君前往匈奴去和亲了。等到汉元帝看到王昭君去和亲的真实容貌,就想要王昭君留下,但是已经为时已晚了。后来汉元帝杀了毛延寿,以此来泄愤。

但是这不过是小说里的说法,其实真实的历史是王昭君以民间女子的身份入宫,成为了一个宫女,后来呼韩邪拜见汉元帝,自请为婿,但是汉朝宫女虽然想要出嫁,但是却不想要去遥远的匈奴,昭君却并不是如此。

至于为什么王昭君自告奋勇要去和亲,依据《后汉书》记载“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意思是王昭君因为入宫多年未得皇帝恩幸,心中积满悲怨,于是在呼韩邪来朝时,主动地请求去匈奴和亲,由此可见,王昭君出塞当时可能是出于自身原因,后来汉元帝还是允许了。

而王昭君可以青史留名,主要是因为她为了汉朝和匈奴的和平,牺牲了自己,换来了边塞的祥和。单于死后,昭君又嫁给了新单于,就是王昭君自己的儿子(当然不是亲生的),为了汉朝和匈奴的民族利益,这个女人不得不这样做,这可能就是后世能够铭记的原因。

而且,匈奴是北方游牧民族,他们的传统就是“父死子继”,王昭君嫁给了单于,单于死后,新的单于可以继承所有的一切,其实从名义上说,他后来嫁给了新单于也是名正言顺的。

同时,王昭君不仅给匈奴和汉朝带去了和平,还促进了匈奴和汉朝文化交流,商贸往来,促进了两个民族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说起曹丕,那就不得不说曹操,这位东汉末年的风云人物,也是三国鼎立的奠基人。

曹丕是曹操的儿子,但是曹丕的上位之路也是艰难的。因为曹操其实最不喜欢这个很会“察言观色”的孩子,他很中意自己的长子曹昂,不管是性格还是能力上,曹昂都是最佳人选,但是曹昂却在战争中去世。之后曹操将目光放在最小的儿子曹冲上,因为曹冲天赋异禀,从小就深得曹操的疼爱,但是曹冲13岁竟意外去世。

曹操只能从曹植和曹丕两人中选择一个,虽然曹植很有才情,但是曹植却一直放荡不羁,这绝对不是一个君主该有的性格,可能正是因为曹丕稳重冷静,所以曹操最后才会把皇位给曹丕吧。

曹丕自然知道曹操的想法,所以曹丕也会心寒,登位后也做了很多报复曹操的事,其中之一就是曹丕把他的庶母全部收入麾下,成为自己的女人。

曹操在位的时候,曾经对曹丕说:“如果他的庶母想要改嫁,就随他们去吧,不要横加阻拦,如果不想,就好好对待她们,给她们一条活路”。

等待曹丕即位后,他也算是听父亲的话,好好对待了自己的庶母,只是把她们都收入囊中了,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曹丕还真是节省。

其实这不是曹丕第一次抢曹操的女人了。早在曹丕还没有上位的时候,曹丕就抢了曹操心仪的女人,那就是甄宓。甄宓一开始是袁绍儿子袁熙的妻子,无奈袁绍和曹操的官渡之战,袁绍战败,曹操占领邺城。

这时听闻袁绍的儿媳妇甄宓是个美人,曹操早就想把甄宓据为己有,于是进入邺城后,曹操并不是关心粮食、财富、土地这些东西,而是先去寻找甄宓。奈何曹操的儿子曹丕先曹操一步进城,见到了甄宓便被深深吸引了,曹丕对曹操说想把甄宓纳为自己的妃子,曹操见势,恐怕不能夺了儿子的爱,只能作罢。

由此可见,曹丕可能是习惯性的看上了父亲的女人,可能因为是父子俩,所以口味相同。

至于为什么曹丕为后世所诟病,有一下几点原因。

其一,究其根本,曹丕注重美色,而且曹操的后宫质量还是不错的,男人都是视觉动物,曹丕也是不得不动心,于是曹丕索性都收下了这些庶母。当时曹丕的母亲卞太后撞见了曹丕宠幸他的庶母,对曹丕说:“狗鼠不食汝余,死故应尔”,意思就是说,老鼠和狗都不吃的东西,你却吃不够,看来亲生母亲都看不起曹丕的所作所为。

其二,曹丕不是曹操候选人的第一顺位,曹丕内心还是会有一些失意和失望,于是曹丕上位后,将自己的庶母收入囊中,其实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和曹操怄气的原因。

其三,曹丕的做法不符合时代的主流思想。曹丕所处的时代是东汉末年,汉朝自董仲舒开创的新儒家,三纲五常的思想被世人普遍认同,由此可见,曹丕的做法明显不符合普世的价值观,因此才会被人诟病。

所以说曹丕和昭君几乎做了相同的事,但是所处的时代背景、环境、目的不同,世人对其评价也是不尽相同。

为何曹丕娶庶母遗臭万年,而王昭君嫁给儿子却名垂青史?

魏文帝曹丕,是曹操的次子。相传,曹丕当上皇帝以后,把他父亲曹操的妃子们都悉数偷偷收入自己的后宫。这件事成了曹丕人生最大的短板,也让后人唾弃千年。

而西汉时期的王昭君后来嫁给庶子,却名垂青史。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有书君就跟大家一起来聊一聊这两个历史事件。

我们先来看一看曹丕是如何偷取庶母的。

曹操在晚年的时候,做了一篇有名的《述志令》,文中生动详尽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抱负与远大志向。

他还说,等到他死之后,这些妻妾可以改嫁,也要宣扬自己的人生主张。这样自己就可以瞑目了。

到了曹操临死的时候,也还惦记着这件事,他把继承人曹丕叫到跟前说:“你的庶母们要是改嫁,你不要拦着。如果她们不想改嫁的话,让她们居住在铜雀台,你不要为难她们”。

没想到,曹操死后,曹丕就把这些庶母们悉数“笑纳”了。

他偷偷把父亲的这些庶妃们接到自己的宫中,并不敢对外声张。

在当时来说,虽然民风方面,对待寡妇再嫁这种事比较宽松。但毕竟这件事非同小可,与普通平民百姓妇女丧夫再嫁,有着本质的不同。

可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曹丕偷娶庶母这件事,还是让他的母后卞太后知道了。

卞太后因为来看患病的曹丕,竟然在他的宫中看到了几位自己昔日的“姐妹”,这些女子,都是之前曹操的妾室。

于是她骂曹丕有悖常伦,“猪狗不如”。曹丕却说母亲大惊小怪。

其实当时曹丕作为一国之君,什么样的美女娶不到?却偏偏冒天下之大不韪,偷娶了老爹的后宫佳丽。

连他的老妈也骂他,可见这件事在当时来说是很受道德谴责的。

有人说,曹丕这样做,一是有些变态地满足自己的好色之心与征服欲;二是为了报复当初曹操对自己的态度。

因为当初曹操看到曹丕对待父母及妻儿兄弟都冷酷无情,并不是很情愿让他当接班人。

而是在连失两个儿子之后,曹丕又是嫡长子,迫于压力才不得不传位给他。

对于这件事,曹丕应该是怀恨在心的。他或许想用这种有悖常伦的方式,让九泉之下的曹操蒙羞,用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我们再来看一看那位嫁给庶子的女人——王昭君的故事。

王昭君,生于西汉时期。她与貂婵、西施、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王昭君生于平民之家,在当时通过选秀,成了一名宫女。

当时皇上选妃子,首先由朝廷中的画师给各备选宫女画一张画像,由皇上亲自过目,该宫女才有资格纳入后宫。

可是王昭君并不想贿赂画师,画师毛延寿就把她画得并不是十分美丽。因此,王昭君也没能进入汉元帝的后宫。

五年后,匈奴单于呼韩邪来到西汉,要求娶一名西汉的妻子。

当然呼韩邪也是想用联姻的方式,来表达与西汉和平共处的愿望。汉元帝当然不肯把自己的女眷嫁到千里之外。于是有人推荐了王昭君。

单于看到倾国倾城的王昭君,自然像是捡了一个宝。当即表示一定要永远与西汉友好共处,绝不再冒犯边境地区。

王昭君作为一个弱女子,只好服从皇上的安排,跟单于呼韩邪远走他乡。

王昭君和呼韩邪共同生活了3年,生下一个儿子。不幸的是,不久单于呼韩邪就去世了。

王昭君向西汉朝廷上书,要求回归故里。当时的汉成帝回复说“从胡令”,也就是说让王昭君按照匈奴的婚姻制度来。

因为依照当时匈奴的“收继婚制”,老单于死后,除了生母之外,由年轻一代的单于继承所有的庶母。当然,这种婚姻制度是不受道德谴责的。

王昭君只好又嫁给了年轻的单于,也就是她的庶子复株累,两人一共生活了11年。

婚后二人生下了两个女儿。复株累去世2年后,王昭君也去世了。后王昭君的长女还曾返回中原生活数年。

可见,曹丕偷取庶母的行为,与王昭君嫁给庶子的做法,是有很大区别的。因此,人们对他们的评价也不同。

曹丕偷取庶母,说明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说明他色令智昏。

曹操后宫佳丽,肯定个顶个漂亮。可是曹丕只顾醉卧花丛,却不想想这些妃子好多都被他的老爹宠幸过。

但凡有一点人伦观念,是不会做出这种事情来的。

再者,曹丕这样做,也是出于对父亲曹操的报复。

不管怎样,曹操最后还是把江山给了他,他就应该心怀感恩之心。他不但对父亲当初的做法耿耿于怀,甚至在父亲死后,他还用这种方式对父亲进行羞辱。

这更说明了曹丕这个人没有格局、心胸狭隘。作为帝王,这种胸襟是成不了大事的。因此,他的行为受到了人们的鄙视。

王昭君嫁给庶子,一是因为听从了西汉皇帝的安排。

丈夫死后,她曾上书给西汉皇帝,要求回到故里。但是皇帝要求她按照匈奴的规矩去做,她毫无怨言地去照办了。她的行为,是得到了当时朝廷认可的。

自然,她不会受到人们的非议。

再者,她是“入乡随俗”,按当时匈奴的婚姻风俗行事。在与两代单于生活期间,她安分守己,尽了一个女人应该尽的职责。

最主要的是,王昭君一个弱女子,离开生养自己的故土以及亲人,远嫁匈奴。

她克服了语言、环境以及生活习惯等等的障碍,在一个举目无亲的地方生活多年。

她牺牲了个人,却为稳定西汉的边疆与和平做出了突出贡献。

因此,她嫁给庶子,不但没有受到谴责,还受到后人的怀念,名垂千古。

同样的行为,性质是截然不同的。

因此,人们对曹丕偷娶庶母,与王昭君嫁庶子的评价当然也相去甚远了!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为何曹丕娶庶母遗臭万年,而王昭君嫁给儿子却名垂青史?

曹丕娶了庶母,昭君嫁给庶子,这两件事虽然看起来很相似,但其中内涵大不相同。

昭君出塞的正史

王昭君是平民之女,在16岁的时候被选入后宫,成为了一名普通宫女,但是一直没有受到汉元帝的宠幸。

汉元帝是汉宣帝的儿子,而汉宣帝是西汉的中兴之主,当时正是西汉帝国最为强盛的时期,从汉武帝一直到汉宣帝,持续不断地对匈奴的打击,使得这个曾经强大无比的北方游牧民族已经完全臣服于汉朝,实际上南匈奴的呼韩邪单于,在汉宣帝时期就已经归降称臣,成了汉朝的属国。

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第三次入长安朝觐天子“以尽藩臣之礼”时,提出了求婚的要求。于是,汉元帝从宫女中挑选了五人赐予他。从历史背景来看,呼韩邪单于的求婚主要是政治目的,无非是借此巩固自己在匈奴的地位,让汉朝成为自己的靠山。当然,汉元帝对此也并不太重视,随便挑选了五名宫女给他,其中就有王昭君。

那时候,王昭君只有21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而呼韩邪单于已经45岁了,垂垂老矣。在得到王昭君之后,呼韩邪单于表示愿意为汉朝永保塞上边境,同时封王昭君为“宁胡阏氏”。

阏氏,是匈奴单于妻子的称呼,其正妻称为大阏氏,相当于中原王朝的皇后,王昭君被封为宁胡阏氏,大约相当于贵妃一类,总之地位不会很低。

嫁给呼韩邪单于之后,两人共同生活了三年,生有一子。呼韩邪单于死后,思念故国的王昭君尚书求归,但当时在位的已经是汉元帝的儿子汉成帝了,称帝下敕令王昭君“从胡俗”。

胡俗是什么呢?就是收继婚制,指女性在丈夫死后嫁给其兄弟或者儿子的习俗,当然这个儿子不能是亲生儿子。中原地区原本也有这个传统,只不过早在先秦时期就被废止了,但历朝历代这样的事也不少见,比如隋炀帝娶了隋文帝的宣华夫人,唐太宗李世民将弟弟李元吉的老婆齐王妃纳入后宫,唐高宗李治又娶了他爹李世民的才人武则天,等等。

但终归这种制度在中原王朝还是很少见的,但在游牧民族中,这是一个必须遵守的制度,作为继承者,儿子可以继承父亲留下来的军队、权力和财富,其中财富就包括了所有了庶母。

所以说,在呼韩邪单于死后,王昭君就为新任复株累单于所有,无论她是否同意,都必须要嫁给复株累单于,除非汉朝廷召她回去。但是,汉廷给的答复是“从胡俗”,也就是让王昭君服从大局,为了汉朝与匈奴的和平大业,嫁给庶子。

在嫁给复株累单于之后,两人共同生活了十一年,感情应该不错,育有二女。复株累单于死后不到两年,王昭君病逝,年仅36岁。后来司马炎称帝,建立西晋,追尊司马昭为文帝,为避司马昭的讳,王昭君被改称王明君,史称明妃。

在王昭君出塞后的十五年间,匈奴与汉朝未发生战争,虽然有汉朝强而匈奴的因素,但其中也肯定有王昭君的因素。自古以来,历史上的美女大多被称为“红颜祸水”,而王昭君除外!

曹丕娶庶母的史实

曹丕娶庶母的史实比较简单。

曹操没有称帝,所以他的女人不能称为妃嫔,而是称作婢妾,当然也有一大群人,都可以算是曹丕的庶母。对这些女人,曹操还是很爱惜的,他临死前留下遗嘱,对身边的女人作了妥善的安排。

曹操的遗嘱中说,“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善待之。馀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履组卖也。”意思就是,我的婢妾和歌舞艺人都很勤苦,把他们安置在铜雀台,好好地对待他们。我遗下的熏香可分给诸位夫人,不要用香来祭祀。各房的人没事做,可以学着编织丝带和鞋子卖。

而在此之前,曹操在他的《述志令》里面说过,“孤谓之言: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意思就是,待到我死去之后,我的婢妾们都可以改嫁,希望要传述我的心愿,使人们都知道。我的这些话都是肺腑之言啊。

总之,曹操生前死后,都希望他身边的女人能够好好地生活,而绝不是沦为儿子曹丕后宫的女人。但是曹操刚死,曹丕就迫不及待地将这些女子纳入了自己的后宫,供他荒淫取乐。

有一次,曹丕的生母卞夫人去看望他,结果恰好看到曹丕与前夫人们在嬉闹,气得大骂道,“狗鼠也不吃别人吃剩的东西,曹丕该死!”为此,曹丕死后,卞太后竟然不肯去吊丧。

两者之间的比较

曹丕娶了庶母,昭君嫁给庶子,这两件事虽然看起来很相似,但其中内涵大不相同。

首先是主动与被动的区别,很显然,曹丕娶庶母是主动行为,并未受到任何方面的压力,而且还是在违背父亲曹操的遗嘱的基础上做的这件事情。而王昭君则是被迫的,她本来想要回国,却被汉称帝下令“从胡俗”,可以说是身不由己。

其次是目的不同。曹丕娶庶母,目的很简单,一是为了报复曹操生前对他的各种“不公平”,二是为了自己享受美色,完全是出于私心。而王昭君改嫁的目的,则是为了汉朝与匈奴的和平,可谓因公。

最后是后果不同。曹丕的行为,除了败坏了自己的名声,同时也让很多本来可以获得自由的女子,失去了这个机会,她们被迫充入后宫,等待曹丕的宠幸,然而大多已年老色衰,色衰则爱驰,等待她们的必然是寂寞孤苦的漫漫长夜。而王昭君改嫁的后果,是保证了汉朝与匈奴十几年没有发生战争,此举的政治意义和历史意义暂且不谈,对生活在边关的百姓和将士们来说,此举便已活人无数。

以上,便是曹丕娶庶母遗臭万年,昭君嫁儿子名垂青史的原因所在。

为何曹丕娶庶母遗臭万年,而王昭君嫁给儿子却名垂青史?

好的,主妇来答!

娶自己庶母的皇帝,在几千年历史上屡见不鲜,众所周知的应该就是唐高宗李治了。

武则天最初是唐太宗的嫔妃,在唐太宗死后武则天在感业寺出家为尼。作为李世民后续之君、也是他的儿子的李治,略施手段,将武则天接入宫中,把自己的庶母变成自己的妻子。

尽管如此,但李治娶自己庶母之事,在史上倒也不算太大的污点。可是,另一个历史人物娶了自己的庶母,就颇遭人诟病了——这个人就是曹丕!

一,根据史料记载,在曹操晚年的时候,曾向儿子交待后事:自己病逝之后,嫡长子子曹丕可承魏王,但不可为难自己的那些妻妾,应善待她们。如果其中有想要改嫁的,不得进行阻拦,去留随意。

可是,当曹操病逝之后,曹丕不久便把献帝赶下了台,自己当了皇帝。同时,他也确实“善待”了父亲的妻妾——他将这些庶母全部接了过去,让她们成为自己庞大后宫集团中的一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曹丕将这些庶母照单全收,既不是为了更好地照顾她们,也非政治的需要,而是对这些庶母的美貌垂涎已久。他完全是为了享受她们的美色,为了满足自己的性欲望罢了。

此时曹丕的生母卞夫人尚在世,已被封为太后。当她偶尔走到曹丕的后宫时,突然发现有许多熟悉的面孔映入眼中——眼前这些搔首弄姿的美女们,不正是自己昔日的情敌吗,怎么却成了自己的儿媳妇了?于是卞太后当场大骂道:

“狗鼠不食汝余,死故应尔”。

意思是:你这种行为,简直是禽兽不如,真该死啊!

卞太后为什么会这样诅咒儿子呢?

众所周知,我国有着数千年的封建历史进程,我国的古人对于礼仪传统文化极为重视。在古人的思想意识中,“三纲五常”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即,父为子纲……。曹丕无论为臣还是为子,都应该对曹操的妾室妥善照顾,合理安排,纵使她们再嫁也要对她们毕恭毕敬,而不是纳入广自己的后宫。

另外,曹丕是篡夺汉朝的江山,逼迫汉献帝让位而当上的皇帝,这本来就与“三纲五常”相冲突。作为母亲,卞太后深知“篡位不得人心”之道理,他不忍见亲生儿子百年后落下个既篡权夺位、又逼奸庶母这样大逆不道的恶名。

二,王昭君赴塞外和亲,嫁给匈奴王父子三个人,是真是假呢?

在我国古代有过不少远嫁和亲的公主,汉朝最多。比如与匈奴的联姻,与波斯的联姻,以及与西域诸民族的联姻等。这些汉族女子与异族的联姻,无不是为了政治的需要。

汉武帝时期,匈奴人呼韩邪成为族群首领,为了寻求大汉的庇护,他请求迎娶大汉朝的公主,想做大汉朝的女婿。

当然,依照惯例,汉室王朝不会舍得将真正的公主远嫁,只是在宫女中选择姿色出众、气质高贵之人作为替代品,完成和亲的使命。在这种情况下,王昭君荣幸入选。

虽说是个冒牌公主,但是当呼韩邪第一眼看到昭君后,即被她的美貌所震撼到了,便如痴如醉地迷恋上了她。于是,这位呼韩邪单于心满意足地把昭君接回匈奴。

其实,古代汉族政权和异族打做邻居,和亲是件双赢的举措。对汉族政权来说,和亲之后所生育的下一代是有可能成为王位继承人的,这继承人有着汉族的血统,自然会与汉族亲近。这相当于“不战而屈人之首领”,减少了很多的边防费用。而对于少数民族来说,能傍上大汉这个王朝,成为汉王室的女婿,也就有了在小兄弟面前炫耀的资本,说话更有底气。

王昭君嫁给匈奴王之后,倒是恩宠有加,从生活上、心理上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照顾。不过遗憾的是,在昭君出塞之后没几年,她为丈夫生下一个儿子后,呼韩邪单于却不幸去世了。

照咱们汉族的常理,死了丈夫,昭君就成了寡妇,要么在夫家守寡,要么返回娘家(汉室),但是一般不可再嫁,更不容许嫁给丈夫前妻所生的儿子。

可当时的匈奴人可不然!

汉成帝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去世。按照匈奴习俗,昭君必须下嫁其非亲生的长子复株累单于,昭君不能接受,就向汉廷上书要求回归内地,汉成帝不许,要求她"从 胡俗"。就这样,依游牧民族收继婚制,昭君就又嫁给呼韩邪单于长子复株累单于。

这回昭君的心情可不同于刚刚出塞时,在她的内心里,对自己第二段婚姻还是非常抵触的。在万般无奈下,昭君和复株累共同生活十一年,并为他生下了两个女儿: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

令人悲哀的是,复株累与王昭君当了11年的夫妻后,也撒手离开了人世。这时,王昭君才35岁,却经历了痛失两夫的人生悲剧。

十几年的异国他乡生活,让王昭君十分思念故土,在第二任丈夫死后,她的内心更产生了回归中愿的强烈渴望。

于是,在复株累死后,王昭君立刻向汉廷上奏,强烈请求回归。但不幸的是,王昭君的陈奏非但未被应允,还命嫁她给前夫的另一个儿子。

这下,积攒多年的思念和幽怨无法排遣,王昭君抑郁成疾,最后在绝望之下离开了人世(一说服毒而死)。

古代的和亲制度,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说是非常有益的,它既可最大限度地节约国防支出,还可以一劳永逸。所以,自西汉到满清,和亲被认为是安抚边彊异族首领的首选,屡试不爽。

但是,这种制度对于远嫁的“公主”其实是不公平的。如花似玉的年龄,却要远离父母亲人,只身前往荒凉野蛮的生疏环境,面对各种陌生的面孔。比如远嫁的王昭君来说,她也非常想念自己的亲人,很想回到汉朝。所以她曾经上书想要回归,但是这个请求并没有通过,当时的汉成帝要求昭君遵循匈奴的习俗。于是,她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当做王朝的工具,一嫁再嫁,这样完全违备了她的个人意愿。

所以,王昭君因为远嫁导致思虑情伤,最终影响到身体健康,导致王昭君在三十多岁时便抑郁而终。

那么,王昭君为什么就可以名垂千古呢?

这是因为王昭君既是汉族和平的使者,也是匈奴发展的恩人——她扮演了一个伟大的历史角色。在她远嫁后的几十年时间里,汉匈两家一直保持了友好和睦关系。呼韩邪单于附汉与昭君出塞,不但结束了匈奴多年的分裂和战乱,而且为中原王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此外昭君出塞还加强了双方的交流,使当时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必然产生对中原先进制度的向往,促使一些少数民效仿中原的制度。

三,同样是娶自己庶母,为什么曹丕就被后人诟骂呢?

首先,曹丕娶自己庶母和复株累的目的完全不同。

他不是娶其中的一个,而是继承了曹操所有的小妾们。这样看来,他和这些庶母们不可能有爱,纯粹就是为了享受她们的美色,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已。

其次,曹丕所处的环境与匈奴不同。

在东汉末年,人们对儒家文化非常推崇,三纲五常已经占据道义的至高点,君臣、父子等有着严格的尊卑界限。对自己的庶母,理应视若生母对待,而非脔为己有。所以当卞太后知道曹丕将曹操的小妾纳入到宫中之后,让她实在无法接受,认为他违备人伦,无异于禽兽。

后记

曹丕废献帝自立,终结了数百年大汉国祚,完全违备民意,在他受禅之日,已失去了民心。

一个政治上让人鄙视的人,比如秦桧、严嵩,纵使他的书法再精,文笔再妙,也不会受到人们的称颂。曹丕的父亲曹操是智商比儿子高出许多的人,他非常清楚,挟天子以令诸侯,远比自己登基称帝要划算得多,所以他至死都没有代汉自立。

所以,曹丕纳庶母之后又篡汉建魏,民众注定会将他的种种劣迹联系在一起,继而冠以“禽兽不如”的帽子。

我是主妇,感谢您的阅读,文中不足之处,还请大家指正。

为何曹丕娶庶母遗臭万年,而王昭君嫁给儿子却名垂青史?

(曹丕)

曹丕是三国魏国的建立者,就是那个魏文帝。曹丕是个有才华的人,论诗文,和曹操、曹植并称“三曹”,作品有《魏文帝集》、《典论》;论治国,曹丕也有一套,这算是个人杰。

曹丕一生最大的污点,就是娶了一众小妈,受尽后人万千唾骂。但,有意思的是,曹丕之前的王昭君,嫁给了自己的后儿子,却没人骂王昭君,也没人骂她后儿子,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曹丕挨骂,王昭君名垂青史,和民族风俗习惯有关

古代的汉人王朝颇为讲究礼仪,汉朝在汉武大帝大力推行儒学后,全国对于三纲五常,各种礼仪非常注重。三国时,社会礼仪继承了汉朝,因此对于儿子娶后妈是严重鄙视的,而曹丕却恰恰干了这事,这能不招人骂吗?

就连曹丕生母卞太后,发现曹丕将自己一众小姐妹纳入了后宫后,大发雷霆,大骂道:“狗鼠不食汝余,死故应尔!”

什么意思呢?说你这个禽兽不如的东西,你死了,连狗和老鼠都不吃你的肉,嫌你臭!

这话够毒的,但曹丕愣是没退步,该占便宜就占便宜,对于这些小妈完全不含糊。于是,在后来,曹丕受尽万千指责,被骂得和孙子一样一样的。

王昭君嫁给了匈奴呼韩邪单于,这单于对王昭君不错,只是好日子总是短暂,王昭君生了一个儿子后不久,单于就病逝了,满打满算,两人才过了两年多甜蜜的日子。

王昭君死了老公,因此向汉朝皇帝申请回国,而汉朝的答复很干脆:拒绝,理由是尊重当地风俗,于是王昭君回不去了,更关键的是,根据草原上的习惯,王昭君必须嫁给新的单于,于是,王昭君成为了后儿子的老婆。

王昭君在担任两任单于老婆的时间内,给了匈奴和单于们很大的帮助,这促进了草原文化的发展,同时很好地调节了汉朝和匈奴之间的关系,于是王昭君广受两国民众的喜欢。

所以说,是风俗习惯决定了曹丕挨骂,而王昭君得享后人无数的赞扬

曹丕挨骂是贪得无厌,而王昭君嫁过去有助于政权延续

曹丕贵为皇帝,妻妾无数,如此情况,竟然还不放过自己的小妈们,这纯粹就是贪欲的力量,也真有点“畜牲不如”。也许曹丕曾经惦记小妈们很久了,等老爹一病逝,马上迫不及待地把老爹的女人们据为了己有。

曹丕的小妈们成了曹丕的女人后,也没什么实际“功能”,除了满足曹丕的欲望,再无其它。

而王昭君不一样,她是老单于的贤内助,当老单于死后,王昭君根据风俗嫁给新单于,继续当贤内助,有时候在重大决策上还享有重要的辅助决定权,王昭君就像一笔重要的政治遗产,被新单于完全继承。

王昭君的存在,可以让政权交接更为顺利,对于年轻的单于可以大力辅助,这哪里是娶了一个后妈,好像就是娶了一个“安国定邦”的人才。

所以说,曹丕娶小妈,是贪得无厌的表现,王昭君嫁小单于有助于国家政权的延续。

综合来说,曹丕娶小妈挨骂,而王昭君嫁继子却名留青史,原因是:两个国家的风俗习惯决定了曹丕挨骂,王昭君不挨骂;曹丕娶后妈是贪得无厌的表现,而王昭君嫁继子有助于政权的延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