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9年清朝和珅被杀,是灭九族之罪吗?有何依据?
《清史稿》中所记载的,嘉庆二年,清仁宗列举和珅二十项大罪之后,和珅的后果是“被赐死”和“抄家”,但没有所谓的灭九族之判,更没有家人的连坐!
贾富之祸 一和珅的贪污并不触犯株连九族的条件!因为自汉人的律法、思想传承上来说,只有触犯了十大恶才会被动用诛连九族的残酷律法,而和珅的二十项大罪中,和十大恶没有沾边,说白了,嘉庆帝杀他,就是为了用和珅的鲜血洗涤自己的权威。毕竟和珅这类臣子,对前朝皇帝尽心尽力,但是他和嘉庆向来感情就浅薄,乾隆一死,和珅就想着继续维持原来的权势(并非代表造反),他也不是很敬重嘉庆,所以和珅的死,是他的一种做派问题!嘉庆不满的,其实也仅仅是和珅一人而已!
具体的史料,则是通过乾隆帝于1740年所颁布的《大清律例》中记载即可知晓:
凡谋反、谋大逆,其共谋者,不分首从,皆凌迟处死。并株连其父子、祖孙、兄弟及同居之人,不分异姓及伯叔父、兄弟之子,不限籍之同异,年十六以上,不论笃疾废疾皆斩。——《大清律例》清代株连九族的罪状标准其实是不多的,在隋唐时代所立下的“十大恶”之标准都被康熙和乾隆渐渐淡化了,除了造反不能忍受,即便是和珅此类贪污、权势极高之人,若是治罪,都不会被牵连家族。根本原因是因为清朝是满族,当时的汉人对外族统治者非常不满,而清朝爱新觉罗们也是吸取了元代暴戾统治的教训。于是在之后的律法中,清朝的律法除了“十大酷刑”之流的残酷律法,都不会太过严肃。而且清朝的百分之九十五的法律特点,那就是:只针对当事人!
贾富之祸 二迫于和珅的政治根基,就压根不可以实行连坐!在这样的律法背景下,和珅的家人朋友自然没有被朝廷律法牵连。不过一个台柱的倒塌,自然也代表了和珅势力中心的奔溃,在当时的社会上,只要和珅死了,那些家人朋友若是有得罪的人,自然就会有别人出手。因此,嘉庆帝是不必要冒着涣散人心的风险,非要把火气撒在和珅的家人朋友身上!
除了律法背景下的宽容,其次就是和珅的人际关系脉络!
四十八年,赐双眼花翎,充国史馆正总裁、文渊阁提举阁事、清字经馆总裁。甘肃石峰堡回匪平,以承旨论功,再予轻车都尉世职,并前职授一等男爵。调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管理户部如故。 五十一年,......逾月,授和珅文华殿大学士。——《清史稿》注:大学士在清代与内阁权利息息相关!
自乾隆四十七年,乾隆命令和珅扳倒山东巡抚国泰(实则是和珅的党羽)以及布政使于易简之后,和珅正式成为乾隆的心腹,同年加封二品位太子太保。而后在四十八年以及乾隆五十一年间,和珅不仅被乾隆持续加重权柄,更是让和珅得到了一个培养官员的机会!
到了嘉庆二年,当时的朝堂中,据称上朝的三十余人中,有将近二十人既和和珅有着师生之缘,也和和珅有过利益往来。其中胡长龄(嘉庆年间的礼部尚书)就是和珅的学生之一。在和珅倒台后,嘉庆帝对于胡长龄是极力拉拢,更不用说打杀了,嘉庆帝也明白在消灭和珅之后,必须要笼络和珅原来的政治团队,所以株连的名号,是万万不可能放出来的。
大学士苏凌阿重听衰迈,因与其弟和琳姻亲,隐匿不奏;侍郎吴省兰、李潢,太仆寺卿李光云在其家教读,保列卿阶,兼任学政,大罪十一。——《清史稿》注:苏凌阿是因为和珅之祸同样被处死的重要官员!
自乾隆四十七年到乾隆乾隆六十年,因为乾隆对和珅的看重,让和珅在朝廷上交好斥恶,所以和珅在十余年间的政治力量积累,是十分庞大的,只是因为出于对乾隆的感激和忠心,和珅才没有造反,这也是嘉庆帝不能下株连九族这样的命令的原因所在!
上既诛和珅,宣谕廷臣:“凡为和珅荐举及奔走其门者,悉不深究,勉其悛改,咸与自新。”——《清史稿》在和珅二十大罪出炉后,嘉庆帝也是一个大棒一个萝卜,表明了原来是和珅举荐的人,有来往密切的人,都不深究,改过自新便可。这言外之意就是:”和珅倒台了,你们的依靠没有了,但是我嘉庆不追究你们,还可以接收你们”。
嘉庆帝无论多厌恶和珅,该做出的姿态是要有的,除九族之行为不能够动,但也不能无缘无故去屠杀和珅的家人,以免离间了人心。所以在嘉庆帝倒台和珅的这个事情上,并非是百分之一百顺着嘉庆帝的意思来的,嘉庆帝其实收到了掣肘也很多,杀掉和珅,也已经是抵着很大的阻力进行的了!
富贾之祸 三和珅死后,他剩下的家人已经没有对嘉庆帝有威胁的了!和珅除了后来笼络的政治团队,其实和珅在当时的朝堂上,也有着重要的家人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一是和珅的儿子,乾隆十女儿的丈夫:丰绅殷德,也是驸马!另一个则是在嘉庆元年被封为当朝统领大将军的和琳,和琳是和珅的弟弟!
世人一直都因为影视剧知道和珅因为和乾隆联姻,有着这一层稳固关系,但是却很少注意到和琳这个同样在军事上掌握巨大权柄的人。但可惜和琳在和珅倒台前的三年,也就是被册封为大将军的同年,就因为在南方征战中毒而死,死后乾隆还对其追加册封与谥号,让和琳进入太庙!
那么在和珅倒台后,和珅在朝廷里还有影响力的人,自然只有丰绅殷德一人了。若是当时丰绅殷德不是嘉庆的妹夫,那么按理来说,丰绅殷德也是必死无疑的。但由于固伦和孝公主的求情,丰绅殷德被削官,随后才难得被保一命,但和珅的死对丰绅殷德打击巨大,在丰绅殷德去世前的十年里,丰绅殷德一直郁郁不乐!
子丰绅殷德,尚固伦和孝公主,累擢都统兼护军统领、内务府大臣。和珅伏法,廷臣议夺爵职。诏以公主故,留袭伯爵。寻以籍没家产,正珠朝珠非臣下所应有,鞫家人,言和珅时於灯下悬挂,临镜自语。仁宗怒,褫丰绅殷德伯爵,仍袭旧职三等轻车都尉。——《清史稿》所以在和珅死后,迫于皇室的关系,嘉庆帝没有下死手,但是却把丰绅殷德的爵位身份剥夺了,让丰绅殷德没有了第二次可以被求情的好处,这也代表着嘉庆的一种暗示警告,让丰绅殷德不要动歪心思,拔掉了丰绅殷德的“牙齿”,当时能够影响嘉庆的和珅家人,就真的是没有了。所以连坐与否,都不再重要!
不过嘉庆帝也的确是个小心眼的人。在和珅倒台后,还强制把和琳清出太庙,毁掉了和琳的祠堂。除了和琳之外,和琳的儿子丰绅宜面还被剥夺爵位,下场比丰绅殷德要惨烈得多,因为他还被赶出了府邸,相当于古代明代被剥夺朱姓,打落为一代平民,嘉庆帝这样的做法,就是为了消灭一切的隐患!
处死了和珅,剥夺了丰绅殷德。最后还处死了和珅的一个党羽苏凌阿,那么和珅的威胁就正式破灭,剩下的和珅的妻妾,嘉庆也是没有理由去动了,而且后来和珅的几个妻妾也意识到和珅死后带来的危机,干脆自杀身亡!
评价和珅的死,是政治典型的击倒,而不是政治集团的清扫!乾隆在85岁那年,就把皇位让给了嘉庆。但在嘉庆四年间的嘉庆,实则权柄不大。究其根本原因,乾隆的年纪太大,能力够,经验足,嘉庆帝和乾隆不是一个量级,因此,乾隆的心腹和珅在嘉庆在位期间,也依旧是以乾隆为主,在这一点上,和珅的做派开了一个坏头,所以乾隆在死后,和珅是一定要死的,因为这关系到了嘉庆的威严!
朕於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蒙皇考册封皇太子,尚未宣布,和珅於初二日在朕前先递如意,以拥戴自居,大罪一。——《清史稿》皇考圣躬不豫,和珅毫无忧戚,谈笑如常,大罪六——《清史稿》所以和珅的倒台,说复杂,自然也是复杂的。因为和珅一死,和珅这么多年来积累的政治力量,党羽派别都变成了无主之流,跟谁比较好,皇帝会不会牵连他们,这都是很现实的问题。可是说简单,他也是简单的,因为嘉庆打和珅,一是出于想要清空和珅积蓄,而就是为了维护自己这几年间被落下的面子。
所以嘉庆帝根据当时浮躁的群臣,以及扳倒和珅并不深邃的目的。于情于理,嘉庆帝应该做的就是笼络人心,淡化和珅死后造成的恐慌。所以连坐这种事情,嘉庆也是不能够去做的。
于是和珅的倒台,我们应该理解为政治典型的一场惩罚,而不是那种发型政治团队的清洗!
结语:和珅此人在历史上其实功过难说。和珅为后世所诟病的只是和珅在朝堂中的政治运作,以及贪污无度。可和珅在朝期间,所做的诸多事情对民生、国家都是有着一定帮助的。所以和珅的倒台,好与坏,都是一个相对的问题而已。和珅其实更应该被看作为比胡雪岩更早的红顶商人!
参考史料:《清史稿·列传一百六》《和珅—正史与戏说》
1799年清朝和珅被杀,是灭九族之罪吗?有何依据?
很多人都知道和珅是一个大贪官,贪污了很多钱财,至于具体因为犯了什么罪才被处死却知之甚少!
1799年,和珅办理完乾隆皇帝的丧事之后,立马被抓了起来,定下了二十条大罪。其实一朝天子一朝臣,和珅被定什么罪还不是嘉庆皇帝和他的那一帮大臣说了算,和珅得罪了嘉庆皇帝,处理了不少大臣,自然罪行就非常多了。
有大臣弹劾和珅是大清朝的曹操、王莽,有夺取帝位之心,必欲除之而后快,不过和珅并没有定了灭九族的大罪。(王莽、曹操、和珅像,有人弹劾和珅是清朝的王莽、曹操确实有点过了)
和珅的二十条大罪如下:第一条,泄露乾隆皇帝立嘉庆帝为太子。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乾隆帝册封嘉庆帝为太子,初二的时候,和珅就拿着玉如意跑到嘉庆帝处送礼,邀功请赏。(泄露国家重大机密罪,嘉庆皇帝提供证据)
第二条,在圆明园骑马,超越礼制。(触犯皇权法规,宫女、侍卫、大臣提供证据)
第三条,乘轿入皇宫,进神武门,超越礼制。(触犯皇权法规,宫女、侍卫、大臣提供证据)
第四条,迎娶出宫的宫女为妾室。(破坏国家制度,黑玫瑰为乾隆皇帝宫中美女,遣送宫外,和珅拐弯抹角弄回家做妾室)
第五条,故意压制各地清军的军报奏折,欺瞒皇帝。(隐匿不报重大国家事项,军机大臣、地方督抚举证)
第六条,乾隆皇帝病重,和珅谈笑风生,大不敬。(触犯皇权,侍卫、宫女、大臣举证)
第七条,乾隆帝批阅奏折有失误,和珅建议撕奏折,重新批拟。(触犯国家制度,太监、宫女、大臣举证)
第八条,和珅管理户部,大权独揽,户部众臣参议权被剥夺。(滥权谋私,户部官员举证)
第九条,1798年,青海叛乱,和珅隐匿不报、不办。(重大国家事务隐匿不报,军机处大臣、地方督抚举证)
第十条,乾隆皇帝殡天,嘉庆皇帝命令蒙古王公未出痘者不要来京,和珅擅自决定蒙古王公一律不用来了。(擅自改变嘉庆皇帝的命令,嘉庆皇帝和蒙古大臣未来吊唁为证)
第十一条,和珅笼络私党,侍郎吴省兰、李潢,太仆寺卿李光云被和珅保荐升官。和珅弟弟和琳的姻亲苏凌阿老迈病重,已经不能任职,和珅隐匿不报。(结党营私,官员指证)
第十二条,军机处记名人员,和珅不奏请,擅自革去。(逾越权限,这事该皇帝负责,军机处大臣和革去的军机处记名大臣指证)
第十三条,和珅府邸仿照宁寿宫的规制建造,超越了礼制。(触犯皇权法规,和珅府邸建筑为证)
第十四条,和珅活着的时候在蓟州给自己建陵墓,超越礼制,当地百姓称“和陵”。(大肆建陵墓,超越礼制,和珅违规墓地为证)
帝十五条,珍珠手串二百多串,比皇宫还多,家中的大珍珠比皇帝头上的顶珠还大,超越礼制。(超越礼制,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查抄为证)
第十六条,宝石太多,宝石顶作为官员顶戴配置不应该有这么多;家中宝石不计其数,多于皇宫太多。(超越礼制,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查抄为证)
第十七条,藏银、衣服价值逾千万。(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查抄为证)
第十八条,藏金32000余两,藏银300余万两。(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查抄为证)
第十九条,通州、蓟州设置了很多当铺,与民争利。(违反官员不得经商制度,查抄为证)
第二十条,家奴刘全家产二十余万两白银,并且有大珍珠手串。(和珅家奴刘全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查抄为证)(和珅、刘全剧照,和珅没想到刘全居然成了他的罪状之一)
和珅的这二十条大罪,总结起来也就几条,泄露立太子的国家重要机密罪、擅自更改皇帝诏令罪、渎职乱政罪、超越国家礼制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违反官员不得经商罪。
这二十条罪足以让和珅灭九族了,但是嘉庆皇帝并没有这么做,一旦审查了和珅,估计大半个清王朝的官员都牵扯其中,他不敢这个政治风险,于是命令和珅在狱中自尽。和珅的长子丰绅殷德因为娶了乾隆皇帝的固伦和孝公主为妻,免了连坐的罪。(固伦和孝公主形象图,嫁给了和珅之子丰绅殷德)
刘墉明白,和珅一旦倒台,有些大臣就想借机打击报复原来和珅一派的官员,势必影响整个清王朝的朝堂,他建议嘉庆皇帝避免和珅事件扩大化,于是处死和珅的第二天,嘉庆皇帝就出了诏令:
凡为和珅荐举及奔走其门者,悉不深究,勉其悛改,咸与自新。有言和珅家产尚有隐匿者,亦斥不问。
和珅死后,和珅主要核心大臣都被处理,其他走和珅门路的大臣一律不问,至于和珅隐匿的财产也不再追问。实际上,和珅的奴才刘全家都被抄了,没有多少隐匿的财产了。嘉庆皇帝这么说就是防备有些别有用心的官员趁机报复、牵连,从中获取官职、财产,清朝的官员个个如狼似虎啊!
资料来源:《清史稿》
1799年清朝和珅被杀,是灭九族之罪吗?有何依据?
感谢邀请:清朝第一贪官和珅姓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乾隆三十四任三等侍卫,后升至文华殿大学士。由于能体察"圣意"顺从"圣意"而受到乾隆宠信。
据正史记载:嘉庆四年正月初三乾隆去世,和珅次日被嘉庆用守殡的办法软禁,紧接着“诸臣兢劾,被指列大罪二十款,褫职下狱,赐自尽,籍其家”,当然嘉庆对和珅还算宽容,没有凌迟,而是赐死,并无诛灭九族。这样处置,既因和珅的儿子是嘉庆皇帝的妹夫,更重要的是稳定政坛,避免更大波浪。据说当和珅抄家时所列财物清单令所查抄官员十分惊愕,故有民间流传:“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一说。
1799年清朝和珅被杀,是灭九族之罪吗?有何依据?
和珅的覆灭几乎就没有过程可言,当乾隆帝的心跳停止跳动后,和珅宛如流星划过天空一般转瞬即逝。要弄明白和珅犯的是不是诛九族的罪,还得先来看下嘉庆帝当时给和珅定的是哪20条罪。
和珅的20大罪状可以总结分类如下:
一、泄露机密罪
当初嘉庆帝被册立为太子的信息尚未公布时,和珅却提前透露了机密而且还给嘉庆递如意套近乎。
二、僭越和不敬罪
骑马进圆明园,过正大光明殿。
乘椅桥入大内,肩舆直入神武门。
乾隆病重时,和珅毫无愁容谈笑如常。
乾隆带病批章奏,字迹出现错漏,和珅说还不如撕掉重新写。
和珅家楠木房屋仿照宫廷殿阁建造,僭侈逾制。
和珅家坟墓设享殿,属于僭越。
和珅家珍珠手串二百多串,数量和个头都比大内的珍珠大。
僭越使用宝石顶,而且家中宝石顶数量也比大内的多。
三、滥用职权类罪
任意裁撤军机处记名人员等等。
掌管户部期间一手遮天,不许下属参与议事。
乾隆驾崩时,嘉庆帝下旨让蒙古王公未出痘者不用来京,结果和珅擅自下令让已出和未出痘者都不用来,这等于是假传圣旨。
四、巨额财产不明罪
家中藏银和藏衣数量巨大,夹墙、私库藏金多达三万多两。
通州、蓟州等地当铺、钱庄众多,与民争利。
家奴刘全的家产竟然高达二十多万两,而且还有大珍珠手串,这些明显是刘全利用和珅的权势的非法所得。
以上是根据和珅20大罪状归类总结成的四大方面的罪,这四大方面的罪包括了和珅的大多数罪状,当然,和珅还有其它一些罪,在此不一一列举。
这些罪状里面包含了僭越和欺君的大罪,在古代是足以诛九族的,所以理论上和珅当时犯的罪是达到灭九族的。
嘉庆帝起初是要将和珅凌迟处死的,但后来在和珅儿媳固伦和孝公主以及刘墉等人的建议下,嘉庆帝只是赐和珅自尽,而且在和珅被抄家后第二天就宣布结案,不再大面积扩大牵连。
所以应该说嘉庆帝当年给和珅列的20大罪状是足以诛和珅九族的,但考虑到和珅与皇家的特殊关系等因素,最终只是赐死和珅,而没有灭族。
1799年清朝和珅被杀,是灭九族之罪吗?有何依据?
和珅被杀时并没有被诛九族!虽然他死后,他的妻妾也死了几个,但是那都是心甘情愿追随和珅而去的!有此可见,和珅除了贪,而且在感情方面也是有情有义的!不然怎会有那么多女人在他死了以后心甘情愿追随他而去呢!当然这是题外话!
和珅在朝中30年,其中的势力错终复杂,无处不在,如果真的要一个一个查,估计要牵连大半个朝廷的人,而且嘉庆才刚刚上位,民心还不稳,如果诛九族,乾隆当年把十公主许配给了和珅的长子丰绅殷德,这样就会殃及公主。
所以,最后嘉庆当着满朝文武的面,一把火把和珅所有的账本和秘密来往的书信全烧了,以示自己胸襟博大——到此为止!大家的事我绝不再追究,大家安可放心,以后还是有人要顶风犯法,我依旧严惩不贷,之前这事,咱们画句号啦。这就是杀鸡儆猴,做个警示的作用,外加笼络人心之举。
最后我们来说说那和珅的那些妻妾,她们究竟是被如何处置的?
结发妻子冯霁雯,大家闺秀,温文尔雅,知书达礼,她爷爷曾是清朝的直隶总督,后来和珅能够上位,还是靠了一部分冯家的势力,后来,她为和珅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娶了十公主,后来老二得病死了,冯霁雯伤心不已,最后抑郁而死,年仅四十七岁。
二夫人又叫长二姑,是和珅最得宠的小妾,可以说是智慧与美貌并存的女子,她一直掌管着和府的财政大权,也可以说涉足和珅贪腐事业最深。和珅赐死后,还有感而发,写了一首诗:
谁道今皇恩遇殊,法宽难为罪臣舒。坠楼空有偕亡志,望阙难陈替死书。白练一条君自了,愁肠万缕妾何如?可怜最是黄昏后,梦里相逢醒也无。
晚年的她跟随丰绅殷德生活到老。
吴卿怜,也是一个美人,多才多艺, 之前是浙江巡抚王亶望纳的妾室,后来因为贪污,王亶望被论罪处死,又被侍郎蒋锡看中,买去当了妾室,听说和珅也是个好色之徒,正好就用吴卿怜去讨好和珅。和珅又被赐死后,她也伤心不已,悬梁自尽,追随和珅,年仅三十岁。
豆蔻,是一个花季少女,乾隆下江南时,扬州盐商汪如龙见和珅现在如此得势,为了巴结和珅,就把把豆蔻献给了和珅,后来,和珅就向乾隆帝举荐汪如龙出任两淮盐政。当和珅赐死后,她也是赋诗一首“白练一条君自了,愁肠万缕妾何如。自古桃花怜命簿,一缕青丝坠玉楼”。然后纵身从楼上跳下,追随和珅而去。
纳兰,早前是和珅的干女儿,纳兰的父亲为了自己的仕途,就让小女儿拜和珅为干爹,其实纳兰和和珅并不像外表那样,和珅早就对纳兰钦慕已久,想纳她为妾室,最后父亲还是送给了和珅做妾室。和珅死后,纳兰回到父亲身边,一生衣食无忧!
黑玫瑰,这也是当时乾隆下江南时,是地方官送给乾隆的美人,皮肤黝黑,风情万种,和珅也是喜欢的不得了,后来,让和珅得知宫女到了一定年纪就会被遣送出宫,和珅于是想借机买通这些宫人将黑玫瑰遣出宫,然后纳为小妾。嘉庆帝在列举和珅二十大罪状中的第四条“纳出宫女子为次妻”。在和珅死后,不知所踪!
小莺和紫燕是最后两名妾室,也是之前乾隆下江南时,地方官员送的佳丽,和珅垂怜已久,后来又故伎重施,被和珅悄悄弄出了宫,转移到和府纳为小妾。最后和珅赐死后,被长二姑给了点银子,打发出府了。
1799年清朝和珅被杀,是灭九族之罪吗?有何依据?
电视剧上没有灭九族,乾隆的女儿嫁给了和珅的儿子。
嘉庆是拔了自己的一个眼中刺,为了把和珅的财富收归国库。
没有灭九族,清朝的时候已经很少灭九族了,灭九族适合罪大恶极和极有警示价值的案件,明朝时期比较多,清朝时候很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