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有封地,亲王和藩王的区别是什么?
①职位属性不一样。
②在自治权上的含金量上就不一样。
③藩王在某种程度上比亲王更受皇帝信任。
而且并非每一个亲王都是拥有封地的,皇室家族,数千年来,诸多内斗,也有着不少没有实权、没有军队、没有封地,住在皇城被处处监视的被排挤的亲王。
亲藩之别①职位属性不一样(爵位层次与赐权层次大有不同)自古以来,藩王都不是一个单独的名号,藩王是在拥有了封地的情况下,才被号为藩王(也可以是亲王出身,也可以不是),所以藩王最大的特征是,拥有着封地,除此之外,那么藩王可能就是一个凡人。
藩王在名义上依旧隶属于中央朝廷,但是在地方上却享有高度的自治权。而且藩王不是一定要从皇室内部出身,可以是将领出身,也可以是文武双全的人才,所以说,在名号上,藩王的并不如亲王好听,但是自古以来,能做藩王的人,都是被皇帝所器重信任的,比亲王的含金量要高得多!
而且最早的藩王(诸侯王)大多数都有一个特征,那便是在中央政权崛起时,自己也早已有着独立的武装和小型政治生态,说白了,那便是“土皇帝”。而分封地界,号予王,给予高度的自治权,直接对中央负责,或是按年进贡便可。如此一来,便能看得懂,其实早期的藩王制度,就是中央皇权和平吞并和收编的一种手段,到了后世,对于有才能忠心的人才外放,封地封王,给予土皇帝一般的高度自治权。其实与早期的藩王制度是等同的,顺序不一样罢了!(例:高丽、新罗、吐蕃、西域)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史记·周本纪》注:最早成熟的西周分封制所讲述的两种分封藩王态势(一是本来就有的地方诸侯,二是后来立功加封的诸侯)
那么亲王则不同,亲王不等同于后天所册封的异姓诸侯王,亲王就是皇室成员里的男嗣,太子成帝,兄弟成封王。即便没有封地、没有军队、还被排挤,那么他也依旧是亲王。除非皇帝亲自剥夺皇室身份,那才会被贬为庶民。因此,亲王是一个先天职位,这个靠拼爹。而藩王,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后天职位,这个要靠努力。前者最简单的本质就已经是爵位,后者则是要通过不懈的努力让皇帝看到,才能一飞冲天!
例如秦朝、唐朝贞观、清朝,这些朝代都是大力地在削弱亲王的权力,让他们不过度问政,即便是明面上取消了“分封制”,名号上不再叫藩王。但这个时期的边疆大臣、将领,其实就是很明显的“藩王”,他们拥有军队、地盘、民生和完整的社会形态,皇帝几乎很少过问,所以藩王自古以来的权力,都是垂直于帝皇的,与俗称的亲王,不在一个层次上!
亲藩之别②在自治权上的含金量上就不一样。藩王其实也可以看作是镀金之后的亲王。古来亲王就有,只是并非每个人都是人中龙凤,能够担当大任,或是忠心、不造反。那些表现得好的,从小就和皇帝和睦相处的亲王,长大兄弟称帝后,就会给予很丰厚的权利作为回报,一般给予藩王待遇的,都是皇帝在变相让亲王当一个“二皇帝”,这里面就包含了地方自治权的问题!
亲王这一个概念,其实最早也是汉代开始的。周代的政治还算是比较分散,注重能力多于血统。而到了汉代,刘邦认为秦始皇的败亡就在于没有册封封王,所以导致镇压不住叛乱。于是从汉代开始,亲王这一概念就要产生了,这是有了一定的皇室政治基础(这是刘邦自己认为的)。但亲王不代表就是诸侯王,他们也需要成长,唯一的优势就是和皇帝亲近,本就是皇室!
而汉代分封七国,复辟封国制。七位诸侯王守卫汉王朝。当时中央给出的权力非常好:
一是“自置吏”(军队自主)
二是“得赋敛”(税务自主)
这两个层面加上封地,实际上已经是一位土皇帝了,而亲王不同,当年的亲王之可以说是藩王的预备役,而且汉代的七位封王一直很稳固,除了后来的推恩令才把他们瓦解。这些皇宫里的亲王,其实根本比不过他们。因为亲王们的封地其实都是距离皇宫很近,先不说不够其他的藩王的地盘大,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封地的远与近,也反映了皇室成员和皇帝之间的关系(靠得近容易监视,不可能造反,皇帝的信任度极低),因此汉代著名的也就仅仅是“七王之乱”,也没有皇帝的兄弟在旁边捅刀子!
亲藩之别③藩王在某种程度上比亲王更受皇帝信任,但亲王也同样可以是藩王!在这一个层次上,历史上那些取消了分封制的朝代,就不能拿来举例子了。比如唐朝、比如清朝。但其实唐朝却是在分封制的本质上,处理得最无能的一个。因为既废除了分封制,但后来却又无限给予地方藩镇巨大的权柄“募兵制”,因此,唐代的节度使,也可以看作是“另类藩王”,他们也造成了唐末的藩镇割据!
那么说回亲王和藩王对于皇帝而言的信任度。
亲王其实是最直接也最有希望成为藩王的人选,但是朝代的不同,也同样会造成这种思想的不同。例如明朝,朱元璋就把自己的二十几个儿子分封为藩王,这就体现了朱元璋完完整整家天下的一种格局。而这也代表着朱元璋对于皇室亲王的一种绝对信任。而明朝的这种特殊的亲藩同体被称为“宗藩”。
“初,太祖大封宗籓,令世世皆食岁禄,不授职任事,亲亲之谊甚厚。”——《明史》“分茅胙土,以藩屏国家”——朱元璋(明)可历史上,掌控力犹如朱元璋这样的人是少数的。即便是朱元璋的“宗藩”布局,到了建文和永乐时代,都在削藩。这就体现了一个地方封王反噬的问题。而且帝王的更换,先代封王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针对,所以说,亲王加藩王这种制度,在诸多朝代来看,都是不安全的。
这也是为什么汉代、宋代、魏晋比较注重异姓王的原因。而其实异姓封王最明显的还是唐代,但是唐代称其为节度使,在明面上,也并不是过去古代地方封王的种种福利,唐朝中后期之所以节度使权力集中,根本原因还是唐代的政治出现错误。
所以对于诸多异姓王的朝代来说,能被封为藩王,这其实就代表了皇帝的一种信任和看重。亲王即便拥有着自己的封地,但这仅仅是礼法的一种体现,并非附带权力和自治权利的供给。所以没有分封制的朝代,干脆亲王权力一清二白,而有分封制的朝代,结合历史来说,也同样是“藩王”的忠诚度要比“亲王”高一些!
结语:亲王和藩王这两者在古代的变迁中,其实权力和概念是相对的。亲王在汉代后就是一直都有,而藩王则是在不同的朝代才会出现,顺应着当朝的政治格局而出现。因此,有些朝代重视亲王,有些朝代重视功臣封为藩王,这都是古代不同朝代的特定国情!
参考史料:《史记》《明史》《新唐书》
同样有封地,亲王和藩王的区别是什么?
有区别,亲王通常都是皇帝的宗族人员,藩王在夏、商、周通常是外姓。
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夏朝是第一个朝代,夏朝就出现了藩王和亲王的封地,当时被称为“方国",各方国首领称"候"众多的侯就称为“诸侯“,在夏、商、周三朝的诸侯王基本上都是和国王是异姓的,他们是从原始社会传承下来的各个部落首领,和国王同宗姓被封有封地的很少。
古代凡是有封地的,无论是异性藩王还是同姓亲王,他们都有自己的割据势力,是这些人把某一个地方打下来后,将土地献给天子,然后再有天子将土地册封给他,他们有了自己的藩属国,是名义上仍未宣布独立的地方统治者,可以听宣不听调,导致列国你打我,然后我打你,天子只是一个摆设,根本就指挥不了他们。
到了秦始皇统一了六国把集权收回到了中央,再到汉朝汉高祖刘邦非刘氏不得封王,非功臣不得封侯,但是这个规定只能在你强大的时候管用,汉献帝就违背高祖刘邦定的规章制度封曹操为魏王!而本家皇叔刘备该封王的人,汉献帝也没有权力给刘备封王,刘备的汉中王还是自己给自己封的,在你弱小的时候一切规章制度都是强者说了算。
到了明朝朱元璋更是从前朝学到了经验,封王不封权,带兵的王,在需要打仗的时候可以统兵,不需要打仗时交出兵权!
清朝更是学到了以前朝代的不足,削三藩以后,当官都不让你在一个地方当的时间太长,亲王如果为官的只能参于政事,如果是带兵的都想办法削弱你的兵权,没有为官的每年拿着朝廷的俸禄,逍遥自在的生活着!
亲王和藩王的区别就是:亲王是皇帝的宗族人员,藩王大部分是异性人员,无论是亲王还是藩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只要他们谁有对抗朝廷的实权了,都会造反的,都想自己当皇帝。
同样有封地,亲王和藩王的区别是什么?
亲王是王爵中最高一级,地位仅次于皇帝。而藩王则有特指,即就藩之王,也就是拥有封地的王。
亲王有了封地,也算藩王,藩王也未必都是亲王,也有可能是郡王以下的其他王爵。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这跟历史有关。
秦汉时期就没有亲王这一爵位,只有“王”,而且那时候的王都是有封地的,一般以他们所封地区的名号作为其王爵的名称,如齐王、淮南王之类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时期的王基本都是藩王。
到了西晋,王爵才分为亲王、郡王两等,亲王一般用于皇子和皇兄弟,郡王称号则是太子的专享。
唐宋以后,实际拥有封国的藩王越来越少,遥领封地的则越来越多,即名义上拥有封地,但实际操作中,只能被圈在京城。
明朝是一个反复,明太祖朱元璋迷信屏藩,遂将诸子分封到各地,尤其是北部边疆。燕王朱棣夺权后,为避免再有藩王如法炮制,开始不断削弱各地藩王权力,并逐渐夺其封地。
到了清朝,基本就没有藩王这一说法了,亲王也好,郡王也好,贝勒、贝子也好,只是爵位和相应待遇上的差别,都没有封地了,一般都在京城赐给府邸居住。除非有皇帝的命令,他们基本都不允许离开京城。
当然也有特例,一个是清初的三藩,不过权宜之计,康熙年间被消灭,还有就是蒙古地区的一些王爵,他们是拥有封地的,是藩王,但他们不是宗室,所以一般都不是亲王,大多是郡王、贝勒、贝子之类的,但他们却是藩王。
同样有封地,亲王和藩王的区别是什么?
亲王是一级爵位,通常情况下是宗室爵位系统中的顶点。在绝大多数朝代,除了储君——皇太子之外,亲王是宗室能够获得的最高爵位。实际上,皇太子并不能算作绝对意义上的爵位,因为他是储君、是半个君!而爵位是臣的专属,君根本不需要爵位。
藩王从来都不是一级爵位,它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称呼而已。何谓藩?藩者,封国也!通俗讲,所谓藩王就是指有实打实封地的王。自西楚霸王分封诸侯王开始,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无论异姓还是同姓诸侯王都是实封,有实打实的封国。西楚霸王时期及汉初,诸侯王不仅拥有实打实的封地,而且拥有行政权、财政权,甚至兵权!称其为藩王,实至名归,但彼时似乎并没有这样的称呼。
经历过“剿灭诸吕”之后,刘姓诸侯王已然形成尾大不掉之势,汉高祖庶长房的几个孙子竟然有实力发动武装政变、甚至杀掉了“皇帝”(虽然只是傀儡皇帝,但好歹也是皇帝)!这让刚刚即位的汉文帝如芒在背、寝食难安,刘姓诸侯王对皇权、皇位的威胁也越来越为汉王朝的皇帝们所重视。经过文景武三代的不懈努力,汉武帝刘彻最终通过《推恩令》将刘姓诸侯王限制在了可控范围之内。自此,诸侯王虽然拥有实打实的封国,却只食禄、不临民,手里更加没有兵权!成了“富贵闲人”,之后的历代王朝也大多选择了这种方式——只给封地、不给实权。当然,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个特例,但宣德之后一切又恢复到了原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明王朝的藩王们彻底成了“锦衣囚徒”!
魏晋之后,王逐步虚化,彻底沦为了一级爵位。晋之后,王爵又被细分为了亲王、郡王。当然,诸如元王朝之类还存在国王等等,但大多数朝代以亲王、郡王为主。因为大多数朝代的王爵都是实封,有实打实的封地,所以这些“王爷”们有时也被成为藩王。
明王朝特殊的藩王藩王被固化并成为官方称呼是在明王朝,在此之前,藩王大多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称呼而已,只要你是王、有实打实的封地,那你就是藩王。但明王朝不同,明王朝只有亲王才有资格被称为藩王!
明太祖朱元璋开元建国之后,秉承“广建屛藩、以卫京师”的理念,将二十多个儿子封为了亲王并给予了实打实的封地。同时,明太祖还规定,亲王成年后不得居留京师、必须之国就藩,这些就藩各地的亲王也被称为藩王。与此同时,明太祖还规定,亲王的儿子除了嫡长子承袭亲王之外,其他儿子皆封郡王。
这样一来就麻烦了,这么多孙子,要么像汉武帝那样,在老爹的封地中划出几块封给他们,要么另外给块地。如果封一个郡王就给一块地,明王朝的亲王子嗣众多,将来把整个明王朝的国土全都封出去恐怕都未必够!可如果从老爹的封地中划出一块,藩王的封地将越来越小,又达不到明太祖“屏藩京师”的战略设想。最终,明太祖下令,郡王虽然有名义上的封地,但只给名义、不裂土,不给实打实的封地。此外,明王朝的亲王可以拥有庄田,郡王同样没有。
不过,在明王朝众多的郡王之中,有一家非常特殊,那就是靖江王!其实,说靖江王是郡王其实并不准确,因为靖江王的待遇要远高于明王朝众多的郡王,只是比亲王低一点而已。从这个层面而言,靖江王应该是介于亲王与郡王之间,但从爵号来看则与郡王无异。更重要的是,靖江王和亲王一样拥有实打实的封地和庄田!这是明王朝所有郡王都没有的待遇。
明太祖为何要对靖江王另眼相看呢?原因很简单,靖江藩才是老朱家事实上的大宗!明太祖成为大宗之后,总归是要给原大宗一些补偿的。明太祖在分封靖江王时规定,靖江藩以南昌王朱兴隆为始祖。朱兴隆何许人也?这其实是后来明太祖给取的名字,实际上他叫朱重五!明白了吧?这位朱兴隆是朱重八(明太祖)的亲大哥!至于重一到重四,那是明太祖大爷朱五一家四个儿子的名字。换言之,靖江藩的始祖朱兴隆是明仁祖朱世珍(朱五四)的嫡长子,靖将藩才是老朱家的嫡长房、原本的大宗!这就是明太祖对靖江王另眼相待的原因所在。
说实在的,明太祖对长兄这一房并不那么厚道!按照他自己定下的规矩,皇子封亲王,亲王嫡长子承袭亲王。朱重五是朱五四的嫡长子,既然朱五四成了皇帝、成了明仁祖,朱重五自然是皇子,封亲王理所当然。作为朱重五的嫡孙兼继承人,靖江王朱守谦应该封亲王而不是介于亲王与郡王之间的靖江王,不是吗?可见,明太祖给靖江王这样的待遇也就是做做表面文章罢了,谈不上有多优待……
藩王的消亡清王朝建立之后,鉴于明王朝“裂土封王”失败的教训,没有对“王爷”们进行分封,清王朝所有亲王、郡王,包括铁帽子王和两位摄政王都没有封地,只拥有与爵位相对应的政治、经济待遇。自此,王爵与封地完全脱钩,甚至连爵号也与地名完全脱钩了。自清王朝入关之后,亲王、郡王绝大多数都住在北京,也没有了所谓“之国就藩”。
因为没有封地,也就失去了藩原本的意义,清王朝的亲王、郡王也就不再被称为藩王了。说到这里有必要提一提清初的“三藩之乱”,既然清王朝已经没有藩王之说了,为何又要将平南王、靖南王和平西王称为三藩呢?这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清王朝虽然没有裂土封王的制度,但对从明王朝投降过来的几位异姓王清王朝大体还是参照了明制。虽然没有明文规定福建、广东、云南为三藩的封地,但清王朝却给予了三藩世代镇守福建、广东、云南的许可。如此一来,三省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三藩没有名分的“封地”。而这,正是所谓三藩的由来。
随着清王朝的灭亡,王爵也退出了历史舞台。虽然袁世凯称帝时也封了一些王爵,但那只是一个虚名而已。在袁世凯死于尿毒症、冯焕章驱逐了紫禁城中的末代皇帝溥仪之后,《清室优待条例》自然终止,王爵自此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综上所述,所谓亲王指的是具体爵位,而所谓藩王则是对拥有实打实封地的王爵约定俗成的一种称呼。当然,明王朝的藩王除外,那是官方的正式称呼之一,但同样特指有实打实封地的亲王和靖江王。这就是二者的区别,藩王不一定是亲王,有封地的郡王理论上也可以被称为藩王;亲王也不一定是藩王,诸如清王朝那样没有封地的亲王,同样不能称其为藩王!
同样有封地,亲王和藩王的区别是什么?
亲王是我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的等级制度的其中之一。是中国爵位制度中等级比较高的一个。亲王是封于具有皇室血脉的宗亲成员,只要是皇家血脉的人,都可被封为亲王。藩王是有功之人的分封,可以使皇室宗亲,也可以是“亲王”,它使介于皇帝与地方官吏之间,有土地、有军事、经济、政治管理权等,实质是和“特别行政区”类似。具体的区别如下:
一、“王”的历史演变(一)奴隶制社会的王。
“王”的称呼由来已久,上古三朝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周天子的王权衰微,各个诸侯国纷争不断,春秋争霸,战国称雄。春秋时其,各个封地的最高长官被称为“公”,例如齐桓公、宋襄公、秦穆公等,到了战国时代,各个封国开始争夺土地,开始各自称王,例如楚庄王、秦昭襄王、燕王哙等。战国时代的“王”已经是和周天子是同一级别的王,他又用土地、对自己国家之内的经济、军事、税收、国家制度等拥有绝对的支配权。
(二)封建社会的王。
公元221年,秦始皇同一六国,建立秦朝,始称“皇帝”,即为秦始皇。从此中国历史进入到封建社会。在封建社会,皇权加强,中央集权化高度管理全国各地,因此产生了与之相匹配的等级制度。
在封建等级制度下,皇权至上,在皇室内部,为了平衡皇家内部的权力,确保“皇帝”的至高无上,同时也要体现皇室的贵族省份,而这些皇室成员无不是皇帝也就是原来的“王”的亲戚,这样就把皇帝的亲戚称之为“亲王”,意思很明了,就是王的亲戚。
封建社会的王称为“亲王”,他首先是皇室成员,一般是皇帝的兄弟、叔伯,儿子、内侄子等,这种亲王是封建等级爵位的一种,亲王也有严格的等级,各个朝代会有不同,这里不再赘述。
二、藩王的来历(一)西汉。藩王具体的分封在我国的西汉就已经开始有。刘邦家里汉朝之初,为了表彰那些与他出生入死的功臣,开始给他们封地,让其镇守一方,成为藩王。
《汉书·哀帝纪赞》:"孝哀自为藩王及充太子之宫,文辞博敏,幼有令闻。"(二)唐朝。唐朝的藩王虽然也有“王”字,但是从九个节度使演变而来,玄宗以后,唐朝的府兵制逐渐瓦解,随之代替的募兵制,而募兵制带了的后患就会地方的节度使拥有很强大的军权实力,这个也是唐朝中期“安史之乱”的祸根。但是唐朝的藩王只是名义上的“王”,没有实际的封地,没有封地也就没后管辖地的治民权,实际上地治理还是与中央保持着管理与被管理关系。
(三)宋朝。到了宋朝,经过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全国的兵权已经集中到皇帝一人身上,因此,宋朝的藩王没有军权,这也是宋朝的藩王一直到南宋后期都没有叛变的原因,宋朝这是一个革新。
(四)明朝的藩王主要是以朱元璋儿子或孙子为居多的皇室成员为主。明朝建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前朝的经验教训,把藩王分封给自己的儿子,自己人总不会造反叛变,想法虽好,但是还是爆发了朱棣于侄子抢夺皇位的战争。明代藩王主要作用是镇守边疆,稳定一方。
(四)清朝。清朝时藩王主要是异性王,顺治皇帝入关以后,对清军入关有功的明朝投降将领吴三桂、葛精忠、尚可喜进行了封王。这时候的藩王与清朝中央属“自治区”性质的藩国。例如平南王吴三桂在云贵就拥有军政大权、他只需按时进京述职纳贡,实际是在云贵,吴三桂就是最高统治者,清中央未必能干涉到吴三桂的云贵军政事务。
三、亲王和藩王的具体区别(一)亲王是皇室宗亲,有着皇家血脉。藩王可以是异姓有功之人。
(二)亲王政变、藩王叛乱。
在我国的历史上,亲王政变、藩王叛乱的事情不胜枚举。由于亲王是于皇帝用于血脉,因此政变具有一定血脉的合理性,这给了皇室成员通过非合法继承的方式获得皇位的机会。藩王因为拥有一定的军事实力,一旦藩王有了夺取政权的机会,藩王会发挥自己的军事实力,对中央朝廷形成一定的或者致命的打击。
汉朝的七国之乱,唐朝的安史之乱,明朝的靖难之役、清朝的三藩问题这些都是藩王惹的祸。这些藩王无不拥有绝对的军队控制权,并且在经济和封地拥有绝对的权力特权阶层。
无轮是亲王还是藩王,都是封建专制的产物,这些人拥有一定的特权与权力,或多或少对历史的进程一定的影响,在哪个封建社会,人治凌驾于法制至上,统治者依据自己的喜好对国家进行治理,我很庆幸我是生在一个法制社会,“依法治国,有法必依”彻底的终结了“亲王和藩王”的特权阶层。
同样有封地,亲王和藩王的区别是什么?
藩王概念来自于周王朝的诸侯国分封制度
藩王有两种,一种是同姓王,一种是异姓王其中同姓王,是指皇室宗族子弟担任的藩王,一般世袭罔替。在这种藩王传承体系中,有一类就叫亲王,他和普通同姓王爷只有一个区别,那就是他和当代皇帝是兄弟,他的藩王位并非来自继承,而是来自上代帝王登基后的册封
简单的例子,在明朝,朱元璋册封的几个儿子藩王都是亲王,比如说老三朱棡被封为晋王,是亲王,而朱棡死后其子朱济熺继承王位后,是普通藩王;再如老四朱棣本来是燕王属于亲王,他儿子也只能是藩王,可他干成了皇帝,那他不继承皇位的儿子也就成了亲王……
如此也可以说,亲王是第一代藩王,亲王传承出去的王位则是普通同姓藩王
至于异姓王则复杂一些,得把藩王和亲王当成爵位看待,需要正儿八经考古,这里王被分成亲王、藩王两个等级,一般异姓王只能分封为藩王,和亲王没有关系,无论他是第一代还是传承王爷,都仅是普通藩王
但是非常时期,会被晋级成亲王
比如说清朝分封的三藩,其中平西王吴三桂放清兵入关时,只是被封为平西王,后来杀朱由榔,被晋级成亲王,而同期的耿仲明只是靖南王……
既然提到清朝,其实清朝的同姓亲王和藩王与以往不太一样,首先爱新觉罗家王爷没有藩地,其次部分爱心觉罗家的亲王可以传承,即亲王之子也是亲王,俗称铁帽子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