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金人镇大秦,秦始皇铸造金人的目的是什么?最后落了谁手里?

秦皇二十六年(也即是公元前221年)赢政主持铸十二金人,放置在阿房宫。

▪️科学·统治

在科学的角度来说,十二金人的作用就是为了“废除天下杂币,尊秦币唯一”,这是为了顺应秦始皇统一“秦半两”(也称“圆形方孔币”)。而十二金人的铸造成功,也同样实现了秦始皇统一货币的愿望,在封建金融制度上来说,这也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第一次出现成熟规模,全国范围统一化的货币制度!

“及至秦,分一国之币为三等。黄金以镒为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史记·淮平书》

▪️气运·统治

而在玄学角度来说,就是镇压秦朝气运,用永恒的事物记载赢政完成千古霸业的壮举,在如今看来,封建社会的那种镇压天下人的感受,我们或许是难以理解的。但是在封建社会刚刚完善的秦朝,十二金人诞生于天下:“而且铸造十二金人的金属还是来自于其余六国旧民手上的旧通货”。(等同于大禹铸九鼎)这在心里压迫程度上,就是为了让天下百姓知晓,秦始皇为了保证统一和平的决心甚毅!

“渠去一,显于金,百邪辟,百瑞生。”——童谣(秦)秦“十二金人 ” 一其实铸十二金人的金属收集方式不算委婉,这是秦始皇侧面展示霸权和皇权的一个事件。

秦币一出,在金融意义上,代表着第一次出现了天下共尊的标准。而这就等同于政治意义上的秦皇权高度统一,而且集中。说得太深奥了,十二金人的意义自然是多样。但是根据秦朝之前的周朝,以及春秋战国乱象而言,赢政与秦朝,其实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断绝天下凡事都各有标准,百姓行事高度自由所带来的隐患!而货币作为民生根本的一项,秦始皇自然要大力下手!!

那么秦始皇在另一个程度上被称为“暴君”,那么从收聚天下铜货币,铸十二个民族不一的金人这里就能看出来。说白了,秦始皇就是为了武装强力干涉市面上的货币流通,但自己却不可能拿着“圆形方孔币挨家挨户送,而且当时也没有能够管控世界金融的超大型监督与仲裁机构,于是秦始皇就干脆从源头下手,断绝当时六国旧民手上的“残货”。

“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 ——《史记·秦始皇本纪》

▪️控制货币之外,也杜绝了兵器的自由流通!

《史记》可以说是最为靠近真实秦朝的历史百科全书,司马迁一句“收天下兵”,其实也在本质上说明了,秦始皇想要一举两得,控制金融,也控制农民起义的军事基础!

皇权即便可以干涉社会,但是在当时的百姓的眼中,秦朝,就是毁灭他们祖辈一直以来生活的王朝。而且西周后有文化的人实在是太少了,心中有着一种“为了部落”的简单意味在其中!所以秦始皇干涉得多了,他自己是开心了,但是他的孩子,后世的秦皇,必然会受到社会民众反弹,他也怕民心不稳。

但统一货币迫在眉睫,能做出“焚书坑儒”这件大事的人,就绝对不会认怂。于是在强力干涉货币制度和习惯的同时,秦始皇干脆把市面上硬一点的,可以把人弄死的铜兵器都收起来(西周至春秋战国善用铜),然后美其名曰,铸十二金人,为了保证人民生活的永远安定,民族国家的永久团结!而百姓们呢,虽然有点莽,但却不傻,秦始皇这样一说,想想也是挺有道理的,毕竟和平是时代的永恒主题,时间久了,一代人之后,迟早也会习惯!

而控制兵器的效果呢?

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

效果即是,铸了十二金人之后,后世的陈胜吴广起义,造反得还不怎么样,就被一群当时的秦朝刑徒给镇压了,根本原因就是“人手一把铜兵器都难”,连揭竿起义都要用木兵来明志!而主导镇压的,就是胡亥。所以可以说,秦始皇这手段是非常有远见有魄力的。

▪️用十二金人作为精神镇压!

秦始皇曾说过:“宣布子孙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代代承袭”。

江山社稷的巩固,除了百姓的安稳,同样也需要朝堂百官的配合。秦始皇是一个很专很独但是也很聪明的一个人,他知道始皇帝的意义所在,所以在秦二十六年所铸就的十二金人,实则就是代表了秦始皇的一种精神传承,在后世,若是有异心者做不到秦始皇这样的丰功伟绩,这样的行事魄力,那么想着造反的意识都不会太强!

当然,这样做的时间持续没多久,秦朝就走向了末路。可以说,当时第一次统一中国实行中央集权的秦始皇算不上很用经验,他本人也是骄奢无比,荒淫无度的,等到了他的儿子,胡亥,那就更过分了,没有太多的治世之道,只懂挥霍享受,所以引起天下反弹。但值得庆幸的是,叛乱的根源并不是朝堂高官,所以十二金人聚拢百官的意义多少还是有一点的!

秦“十二金人” 二后世关于十二金人流通去向!

▪️“不靠谱说”

历史上对于十二金人的去向,有着三个主流的说法。但是三个主流说法中,有两个是为不怎么靠谱的,因为不靠谱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后续的史实支撑,而且有些臆想的成分在其中!

一说是:十二金人与秦始皇一同进入了皇陵!

观点原因:众所周知,秦始皇是一个喜爱什么都把它带进陵室的人,所以在很多人看来,十二金人是秦始皇的杰作,他也自然要带到天堂去。

不靠谱的原因:其实后世的史书多多少少有些扭曲秦始皇的出发点。秦始皇铸十二金人,金人的原型是“夷狄人”,而且各种穿扮都是主要的一些民族服饰,所以十二金人的意义并不适合秦始皇作为禁脔带进坟墓。而且前面也说到了,十二金人更多的还是对于当时的朝廷百官进行一种精神的压迫,为了后世万代,秦始皇带进坟墓的理由几乎为零!

另一说则是:项羽焚毁阿房宫的时候,把十二金人也烧毁了!

不靠谱的原因:主要作证这一说法的不靠谱,还是在于后世汉朝、三国、以及东晋十六国之一的“前秦”的记载。因为自《三辅旧事》的说法,十二金人被运到了长乐宫之前,而数量以及轨迹,与后世的发展合逻辑。所以说项羽毁十二金人的说法可能性微乎其微,或许在战争爆发前,十二金人已经被运离了阿房宫!

▪️正史说

公元202年,汉代初立,刘邦因为在一定程度上还沿袭了秦朝的制度,而且那时候对于秦十二金人的理解,也还是镇压江山社稷的国家重器(类似于皇帝都去泰山封禅一个道理)。所以,刘邦就把十二金人放到长乐宫前,效仿赢政!

“秦作铜人,立在阿房殿前,汉徒著长乐宫大夏殿前。”——《三辅旧事》

而西汉的时光也不算短。十二金人屹立,虽然偶尔有些纷争,但不会危及皇室动荡,所以在东汉末年以前,十二金人的无论如何流通,都理应是收皇室保护以及完好无损的!

直到东汉的董卓横空出世,公元189年,董卓立汉献帝为傀儡,实质操作汉朝皇室天下。在这个期间,皇室已经出现动荡威胁,而当时的乱世纷争也不少,董卓于是就把铸币的材料主意打到了十二金人身上!(按照大的金人87万斤,小的金人30万斤,平均60万斤重的重量,董卓就融了将近600万斤的铜币,而根据当时东汉末年的货币“五铢”钱,平均重量单位3.25克,董卓这笔战争输入非常之巨,可见秦始皇在当年铸十二金人是多么地惊天动地!)

“椎破铜人十及锺鐻,以铸小钱”。——《三国志·魏书·董卓传》

所以到了董卓这里,十二金人,已经有缺,十二金人的威慑力完全没有了,再流通,也就是等于纪念品、文物的意义。那么随着董卓的消亡,十二金人后来的历史实则是在乱世中流动,直到先秦苻坚的最后终结:

董卓坏铜人,馀二枚,徙清门里。魏明帝欲将诣洛,载到霸城,重不可致。後石季龙徙之邺,苻坚又徙入长安而销之。——《关中云》

到了魏朝。曹丕的儿子曹叡,也正是魏明帝,想着把剩余的两座金人运到霸城县,但是因为装载能力所限,于是就没有了下文,直到后赵的石季龙,才把这剩余的两座金人送到了邺城,但是这时的金人也的的确确没有十二金人那般的威势了。最后先秦的永庆帝苻坚把这秦朝剩余的痕迹毁灭。十二金人,将近600年的历史,就于此结束!

评价秦始皇此举在金融货币的统一上,后世对于皇权的标榜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以及启蒙作用!

始皇帝的诸多壮举,统一货币自然也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要结束西周最后疏散的天下管制,稳定格局,所以十二金人的时代意义,实则有多种方面可以诠释。之所以说《史记》对十二金人的记载是最确切的,就是因为在汉代的时候,秦十二金人的意义还没有被扭曲(后世诸多史书都在阴谋解读十二金人)。

▪️标明了金融统一对和平的重要性!

“划时代意义,正式确定民族统一、世界和平”,这就是十二金人在政治总观上的一种深刻解读。而之所以秦朝被称为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根源的原因就是在于秦始皇开创了许多“统一”“唯一”“稳定”“集权”的理念!

天下货币的统一标准化,让战国七国子民都可以互通有无,加强联系,消除地域和种族的隔阂,从货币手段上,形成自发融合的动力。这对于后世中华民族的概念的形成和深化来说,秦朝统一货币,就是打下夯实的基础!!

▪️十二金人的手段,给后世宣扬皇权有着启蒙意义!

自秦朝后,中国还有诸多封建统治皇朝。之后的一些皇朝,都有着自己开创时代,统治时代的标志。十二金人的启蒙作用,是强调了皇权的根本其实也在于精神和信仰上面。那么对于后世来说,诸多在精神层面、物质层面,政治层面的独特设置,都是不同的皇帝对于巩固皇权的一些手段,这也形成了中华子民在未来岁月中的一种“被统治”,“被引领”的时代习惯,所以中国封建王朝的时间是为世界之最!

结语:

始皇帝的伟业开天辟地,但后世却鲜有始皇帝这般的壮举。“建长城”,“书同文,车同轨”,十二金人,这些都是独特的时代所赋予造就的。但作用和效果也是仅此一家,而后的效仿,皆不得精髓和内涵!

参考资料:《过秦论》《史记》《三辅旧事》《关中云》

十二金人镇大秦,秦始皇铸造金人的目的是什么?最后落了谁手里?

秦始皇收天下兵戈 铸造十二金人,是诏令天下,从此无永兵革战乱

史记说,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个重干石,置廷宫中。

就是说,秦始皇把天下青铜兵器,都在都城咸阳销毁,造了一十二位有指点时间,似日圭大钟铜人,放在宫中,按着一年一十二个月时间一天十二个时辰,做成日圭金人,指点时间的。

它们最高的三丈,钟小者皆干石 ,立启于阿房殿前,专门有人敲钟指示报告点时间的。

可惜到董卓专政时 ,叫人用大椎把铜人十个金人锺鐻销毁铸造金钱用了。还留下二个,曹操的孙子魏明帝再建洛阳宫时,叫人用车载到霸城。过灞河时金人太重,车重船小运不走,翻船沉入灞河内留到河底了。到南北朝时,石季龙又从河中得到,拉到了前赵国都邺城。宫前放置。氐人前秦灭前赵石氏政权,苻坚皇帝又拉回来到了长安,却彻底销毁了,铜人存在六百多年,重干石以上,是大的重量在八十吨以下。小的也在三十吨以上,以古老秦人装饰坐姿指示时间的,由于大小不同,发出声音,也不一样达到大钟报告时间作用。

但民间传说,秦始皇正在阿房宫中休息,突然梦中,天空大变,黑龙引来鬼神妖魔群舞做孽,秦始皇非常害怕,正在手足无措之时,突然来。神仙老道挥动手中拂尘前来指点,要秦始皇做成一十二个大金人,方可稳坐江山,睡得安静。老道拂尘一甩,抽到秦始皇脸上,他一惊吓,老道不见,梦也醒来,他宁可信其有,不信其无。立即下令,将全国的兵器收到咸阳销毁,铸成十二个铜人。

正史《三国志》《后汉书》和《资治通鉴》均记载董卓销毁铜人铸铜钱。但还是有现代人说,是秦始皇带到陵墓之中,有再见天日可能。

秦始皇一生都在追求大国家, 大直道,大宫殿,大工程 ,造大钟人。

。就是要诏告天下人们,他是最伟大皇帝,要留下能传留了万古干秋的大事业。 如何会带到皇陵哩。

他说 ,朕统六国,天下归一,筑长城,镇九州龙脉 ,卫我大秦,护我社稷。朕以始皇帝之名在此立誓,朕在,当守土开疆,扫平四夷,定我大秦之基。朕亡,我将身化龙魂,佑我华夏永世不衰!此誓,日月为证,天地共鉴 仙魔鬼神共听之。

秦始皇因为希望要开创新时代,学大禹铸九州鼎,标志新时代,他不同,也要铸造十二金人标志新时代,以他名字为开始,标志着 开创一个全新的历史新时代将要到来。

十二金人镇大秦,秦始皇铸造金人的目的是什么?最后落了谁手里?

秦朝在与匈奴的战争中出现了一位猛士,这位猛士力大无穷,曾格杀数百匈奴勇士,他就是将军翁仲。秦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收天下之兵,有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愿望,不想匈奴猖獗,屡屡侵边。于是秦始皇派大将军蒙恬率三十万秦军出塞伐匈奴,陇西勇士翁仲随军效力。在战场上翁仲充当巨弩,秦军将士依次给他递长矛,翁仲则将长矛投掷出去,一矛可以洞穿三名匈奴骑士,且长矛连续不断投掷,威力惊人。接战后,翁仲手持巨大铜锤,在匈奴军中乱砸一翻,匈奴骑士纷纷陨命。

秦军击退匈奴后,秦始皇接见了翁仲,认为翁仲奋扬秦威,当铸铜像荣耀之。于是秦皇下令,将收缴的六国兵器融化掉,按照翁仲将军的形象铸12座金人,立于咸阳宫门之前。秦始皇铸造金人的目的有二:其一、解决六国的兵器,这些破铜烂铁必须被妥善处理;其二、铸翁仲神像,以镇秦国万世不衰。汉朝建立后,将秦朝12金人按置在长安宫门口,匈奴使者入朝拜见皇帝,见12金人,纷纷下马跪拜,这些匈奴使者多数跟翁仲在战场上相见过,十分惧怕翁仲,见其神像而跪拜之。

《淮南子·氾论训》 :秦始皇初兼天下,有长人见于 临洮 ,其长五丈,足迹六尺,仿写其形,铸金人以象之,称为“翁仲”。

这12个铜人有10个毁于董卓,东汉未年,董卓率兵攻人长安,便将其中的10个铜人销毁、铸成铜钱,剩下的两个被他迁到长安城清门里。到了三国时后,魏明帝曹睿下令把这两个铜人运往洛阳。当工匠运到霸城时,由于铜人太重难以搬动而终止了运行。东晋十六国时,后赵的石季龙又把这两个铜人运到霸城。到了前秦的秦王荷坚统一北方后,再从霸城将这两个铜人运回长安销毁,至此,前后经历了约600年的铜人全部都销毁了。

由于翁仲威震匈奴,扬威华夏,具有镇邪驱魔的威力,于是后人在陵墓前立石像守护,这些石像就是缩小版的翁仲金人。

十二金人镇大秦,秦始皇铸造金人的目的是什么?最后落了谁手里?

秦始皇在他即位之后的第二十六年统一了六国,他命令工匠铸造了十二个金属人放置在阿房宫前,蔚为壮观,成为大秦的典型象征之一。(十二金人形象图,第一次矗立位置秦朝阿旁宫)

秦始皇铸造十二金人的目的何在?

一、“金”的古代含义。

十二金人的质地应该是当时普遍用来做兵器的金属,主要成分是铜,其次是铁、锡等金属次之,古代的“金”很多时候指的是“铜”这种金属,我们经常看到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将领或者大臣经常被赏赐“金”多少斤,其实指的是“铜”这种金属,它是古代时期铸造钱币的主要原料,赐给“金”就相当于赐给了钱。

现在社会中仍旧遗留了古代“金”的意思,譬如“五金商店”,这里指的就是各种金属,而不是单纯的“黄金”了,古代的“金”泛指金属。古代也有黄金铸造的“钱币”,称之为“上币”,因为其稀有的缘故,很少流通,大都在上层社会中集中出现,尤其以帝王、诸侯王的墓葬中屡有出土。

二、十二金人概貌。

根据诸多的历史记载,秦始皇铸造的金人十二有的高五丈,有的是三丈,有站着的,有坐着的。站姿5丈高,坐姿也就3丈高了,脚的长度是“六尺”,每个金人的重量是“千石”。(历代“丈”和现在厘米的换算比例表)

根据秦汉时期的“丈”的计量单位,站姿5丈也就相当于11.55米左右,坐姿3丈也就在6.93米,“金人”的脚应该在1.38-1.40米之间。

至于汉朝时期的“千石”一般是用来计量粮食的体积单位,根据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宋朝的“一石”是按照92.5市斤来计算的,合计到汉朝时期的秤称量的话是341斤(汉朝的斤)。换算下来的话,秦朝的一石应该是120斤,每斤约合256.26克,换算下来,一个“金人”的重量在30715千克,约30多吨,如果按照最高标准计算的话应该在80多吨。估算“十二金人”的重量在30--80吨的区间。

“金人”的服饰是狄人的,当时狄人已经归顺了秦朝,成为古代秦人的一员了。

三、铸造“金人”的目的何在?

有一个成语称之为“定鼎中原”,这个典故就来自于大禹统治天下之时,铸造了“九鼎”显示自己功绩,秦始皇也不列外。

1、天下一统,彰显武功。

秦始皇是以武力统一了战乱纷纷的诸侯各国,实现了天下一统。大禹做九鼎,那么他就别出心裁,铸造十二金人彰显自己的丰功伟绩,和大禹的九鼎异曲同工。

2、熔炼武器,消弭战端。

根据历史记载,十二金人的金属大多来自于战国时期各个国家的军队的各种兵器,秦始皇将这些兵器收集起来,重新熔炼,铸造了金人。古代造反没有兵器是一大弊端,秦始皇这么做的目的就是消除原来六国诸侯企图复国的图谋。(秦半两图)

3、统一度量衡,控制国家货币流通。

根据记载,每个“金人”的身上都有铭文,相传为李斯、蒙恬所做,李斯撰写的文字,蒙恬书写。

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改诸侯为郡县,一法律,同度量。《长安志》记载

这是金人铭文的记载。其实铸造的金人用“金”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六国宫廷的祭祀用金属器皿,六国已经不复存在了,这些宫廷用金属器皿也没有存在的必要,全部被收集到秦国了。

古代“金”是制造“货币”的主材料,如果任由诸侯各国的“金”存在,就达不到统一度量衡的标准了。一部分用来铸造“金人”,还有相当一部分用来铸造货币了。

十二金人就像秦朝国库中的“金砖”储存一样,有控制王朝货币流通的意图。(十二金人矗立的第二位置,长安长乐宫形象图)

秦始皇的十二金人下落之谜?

重达30吨以上的金属人是很难搬动的,项羽在占领咸阳之后对这些庞然大物也无所是从,短时间内也没有搬动这些东西,他急急忙忙的就回到自己的封地做“西楚霸王”了。十二金人得以保存了下来。

刘邦建立汉朝之后,下令将咸阳的“十二金人”搬迁到长安的皇宫中,根据历史记载:

秦作铜人,立在阿房殿前,汉徒著长乐宫大夏殿前。(《三辅旧事》,《长安志》转载)

长乐宫原来是刘邦的办公场所。公元前198年,刘邦迁往未央宫,长乐宫成为太后的宫殿群。长乐宫有宫殿十四:

长信宫(即长信殿)、长秋殿、长定殿、永寿殿(即长寿殿)、永昌殿、永宁殿等;大夏殿、临华殿、宣德殿、通光殿、高明殿、建始殿、广阳殿、神仙殿、椒房殿和长亭殿。

十二金人就摆放在大夏殿前了,后汉朝皇室没有费劲搬迁这些金人。

西汉末年,王莽曾经做了一个梦,他梦到太后宫殿前的“十二金人”中五个坐姿的“金人”站了起来。他的姑姑太皇太后王政君就居住在长乐宫中,五个坐着的金人站起来这样的梦境对王莽来说是一个大好事啊,因此,王莽新朝也没有动“十二金人”的主意。

到了东汉末年,董卓将汉献帝劫持到了长安,他是一个不管不顾的主。他手下的人盗取了汉光武帝刘秀的墓葬,充实军费。他对十二金人也下手了,其中十个金人被工匠们打碎、熔炼制作了货币。

椎破铜人十及锺鐻,以铸小钱。(《三国志.董卓传》)

他不但熔炼了十个金人,一些宫殿中的金属都用来制作钱币了!(董卓将十二金人中的十个铸造成了东汉末年的“五铢钱”,如下图)

到了魏明帝曹睿执政期间,他想着将剩余的两个“铜人”搬到洛阳自己的宫殿中来,不过金属雕像太重了,到了西安的“灞桥”就过不了,于是“金人”就摆在了灞桥旁边。

后前秦的苻坚占据了长安,就将这两个铜人全部搬回长安城,并且命令工匠将这两个金人熔炼,然后铸造了钱币。(苻坚像。他熔炼了最后两个金人,制作货币)

至此,秦朝的十二金人全部被熔炼,制作成了钱币,最终完全消亡十二金人的居然也是“秦朝”,只不过这个秦朝是苻坚建立的!

十二金人镇大秦,秦始皇铸造金人的目的是什么?最后落了谁手里?

此金非彼金,古代人们也成铜为金。《说文解字》记载“铜,赤金也”,春秋时期的金是指青铜,秦朝时期“金”依然主指铜,秦朝十二金人其实就是十二座巨大的铜像,并不是用黄金铸造的。

“秦作铜人,立在阿房殿前,汉徒著长乐宫大夏殿前。”——《三辅旧事》

关于秦始皇为什么铸造十二金人的说法众说纷纭,其中最玄幻的便是梦中会神说和童谣说,这两种说法比较符合古人迷信的思想。结合史料分析来看这两种说法完全可以排出,问题的根源还要结合当时的大时代背景来看。 始皇帝统一后,利用中央集权的高度执行力着手实施各项重大措施,耳熟能详的便是书同文车同轨,废分封立郡县、铸骊山建灵渠、修长城开直道、抵匈奴征百越。这些措施都有共同点,除了名垂青史和千秋功业以外,无一不是十分耗费人力物力的大工程,另一个共同点就是无一不是为维护秦朝长久统治而实施的措施,最后适得其反却是后话。这样来看问题就好分析了,虽然中国古代想比于世界而言极早的步入青铜文明,但两千多年前秦朝的冶炼技术还是十分落后,铸造在阿房宫前面的铜人除了制作精良之外肯定必须要高大雄壮,毫无疑问这也是一项十分耗费人力物力的工程。

十二金人的重量 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高三丈,钟小者皆千石也。——陈直《三辅黄图校》

根据上文记载,金人并不大小相同的,其中最小的为千石重。参考阿房宫遗址中出土的秦朝的生铁秤砣秦石,重量为30.75千克。经考证,秦朝的一石为当时的一百二十斤,秦时的一斤为现在的256.26克。120乘256.26,一石便是30751.2克,30.752千克。再乘一千石,便是30751.2千克,1000千克为一吨,也就是十二金人中最小的一个石人也重达30吨以上。

浅析秦始皇铸造十二金人的目的

秦国刚统一不久,人力物力十分匮乏,如果用如此多的铜来铸造金人自然又是一件劳民伤财的大工程。所以在太史公的《史记》中记载,秦始皇是收集天下兵器来铸造的铜人。毕竟是秦国刚刚统一不久,民心尚且不牢,百姓不仅没有享受到大一统带来的美好生活,反而始皇帝利用大一统后中央集权的高度执行力强调壮丁,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六国贵族们也翘首以待,时刻想着亡秦复国。 ▲秦朝兵器

西汉之后铁制兵器才完全取代青铜兵器,所以当时刀剑还是以青铜器具为主,秦始皇为了防止民间反秦和防止金属在民间大量流通,收集天下兵器铸造十二座巨型金人。 至于为什么要用这些收集上来的铜器铸造十二座金人而不是十三个或者不是其他东西,还有细细分析。一年分四季,每季有三月。四季轮回有千秋万代之意,和秦始皇要让秦朝传至万世的想法一样。秦始皇笃信方士又有十二地支为依据。另外,这十二铜人造型并不是如出一辙,而是各自有各自的特点。最直观的便是服饰特点,按理说秦朝统一天下,服饰定是以秦服为主,再不济也是华夏族常见的服饰。但十二铜人却反其道而行之,里面是以夷狄服饰为主。“铸金狄人,立阿房殿前”,后世推论是始皇帝要向天下宣告,秦朝一统,夷狄皆属秦国人,听秦号令,各族共同守护大秦基业。

十二金人的悲惨结局

关于十二铜人的下落如十二金人的铸造目的一样众说纷纭,因为史记中有项羽火烧阿房宫的记载,所以众人认为落入项羽之手。当然,现在已经考证了,阿房宫还未建筑完成便被项羽烧了。 关于十二金人的下落被安置在秦始皇陵墓的说法实在是禁不起推敲,史书中也没有提及金人是被放在秦始皇陵中。但史书中却记载了十二金人的下落,秦始皇死后,经过诸侯反秦、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再到最后的楚汉争霸,秦亡后的连年战乱让各路势力没有功夫安置这些金人。刘邦胜出后便把十二金人迁往长安。在《三国志》中记载东汉末年,董卓把十二金人中的十座融化铸造成了铜钱,《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经历了汉末三国纷争和魏晋交替,距离年代最近,所以可信度最高。南朝刘宋时期的《后汉书》和北宋时期成书的《资治通鉴》也记载了董卓用金人铸钱的事件。不知是参考了《三国志》还是结合《三国志》中的记载又进行了考证,可以得出结论的是,董卓用金人铸钱的事件不是空穴来风。

“悉椎破铜人、钟虡,及坏五铢钱。更铸为小钱,大五分,无文章,肉好无轮郭,不磨鑢。”——《三国志·魏书六·董二袁刘传》

魏国正史《魏略》中记载魏明帝曹叡(同睿,曹丕长子)时期下令把剩余的两座金人运到洛阳,后因太过沉重运到霸城时便放弃了。东晋十六国时期,天下大乱,后赵羯族暴君石虎令人把这两座金人运往邺城。前秦氐族宣昭帝苻坚又下令把这两座金人运往长安销毁。

何来千秋万世业, 当年痴心是祖龙。

至此,存世近六百年的十二金人彻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皇帝怎么也想不到,大秦帝国没有传至万世,耗费人力物力铸造的十二金人也没有守护大秦千秋万代!

十二金人镇大秦,秦始皇铸造金人的目的是什么?最后落了谁手里?

秦始皇铸造12金人的目的,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秦始皇在灭六国后,建立了秦国,并称始皇帝,为了兑现自己当初“宣布子孙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代代承袭”的宏伟目标,他建立秦国以后下令收缴民间所有的兵器,确保长治久安,于是有人给秦始皇献了一个计谋说:将这些收缴上来的兵器,铸造成12个铜人,可以日夜守护着秦国的大殿,以此确保长治久安。

二、有一天秦始皇在阿房宫午休,他突然梦到天气大变,鬼怪作祟,正当他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有一位老者来到他面前说:“需铸造十二金人,你才可稳坐天下。”于是,秦始皇醒来以后,便命令手下打造了十二金人。

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皇帝,关于他的传奇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有些人说他是个大英雄,而又有另外一些人说他是个暴君。秦始皇为了让他的战绩永存,于是他做了许多人世界叹为观止的壮举,也为世人留下了许多解不开的历史之谜,铸造12金人就是其中的一个谜团。

十二金人的去向:

一、当初楚霸王项羽在攻克咸阳之后,曾经一把大火烧了阿皇宫,因为这12个金人,是秦王朝的象征,为了让秦朝永久灭亡于是把这这十二金人也烧毁了。

二、12金人是毁在董卓的手里。东汉末年,董卓篡权成功之后,将其中的10个金人销毁,并铸成了铜钱,充了军饷,而剩下的两个金人被他下令迁藏了起来。东晋十六国时期,后赵石季龙找到了剩下的两个金人之后运到了邺城。后来,前秦苻坚又从邺城把这两个金人运回长安,并销毁。至此,存在了600余年的12金人彻底被销毁了。

三、12金人从未被毁掉。因为12金人曾经是秦始皇生前最喜爱的东西,所以秦始皇死后,他的这十二金人也作为陪葬品随一起葬于秦始皇陵墓之中。

但是十二金人至今身在何处,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