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出来一个新名词,“非夫妻结伴养老”,你怎么看?
非夫妻结伴养老,用农村的话说,就是老相好,搭伙过日子,在城市出来一个新名词,非夫妻结伴养老,其实,即是换汤不换药,找一句好听的代名词罢了。
老年人独身,的确寂寞,找一个伴度过余生,是应该的,但是,很多老年即是一种冲动,没有几个动真感情,所以,非夫妻结伴养老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合则聚,不合则散,对双方没有什么伤害。
人己将尽,及时行乐,是每一个老年人的想法,辛苦了一辈子,老了也该享清福,虽然不愁吃穿住行,但没有老伴,内心多少有点失落。
恋爱不分年龄老嫩,只要意情投合,相差一二十年也无所谓,现在的人,有奶便是娘,没想那么多,很多都喜欢有钱的大叔大娘,更何况是这么大年纪的人了,在这个世界上,不论是男女,只要有钱,就有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人。
在我们本地,很多丧夫,离婚的女人,为了儿女,都不愿再婚,而是找一个男人临时上门做伴,一是解决心理求,二是帮自己养孩子,当某日不需要的时候,找个借口,把男人赶出去。
所以,有些事见惯不怪,适应就好,老年人不结婚,但结伴,对他们来说是有好处的,一是不会有感情纠葛,二是没有经济矛盾,三是结散自由,当某一天,拿起衫包跨出门槛时,双方各不认识。
爱情是幸福的,但是,要懂得珍惜,才配拥有,只懂收获,不愿付出的人,最终会成为孤身寡人。
又出来一个新名词,“非夫妻结伴养老”,你怎么看?
非夫妻就是两个丧偶的男女,不领证在一起生活,互相抱团取暖,互相照顾,有性能力的还可以过夫妻生活。儿女再多,再孝顺,再有钱,也无法觧决性需求,只有两个失去妻子的和失去丈夫的男女,在一起才能觧决性需求。
所以,二人只要心意合一,互相帮助,互相理解,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丢掉私心杂念,互敬互爱,相敬如宾,不领证也可以,好就在一起过,不好就分开,谁也不防碍谁,大家说,是不是呀。
又出来一个新名词,“非夫妻结伴养老”,你怎么看?
我一个原来的同事老韩,目前就是这种“非夫妻结伴养老”的方式。
老韩今年61岁,2020年10月份,她的爱人突发心梗啥也没来得及说,就走了,当时老韩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痛苦不堪,整日以泪洗面。原本爱人年底就到退休的年龄,两人还做了好多退休后的设想,计划去海南,云南等地旅游,但天有不测风云,爱人撒手人寰 ,就这么走了。
走了的人什么也不知道了 ,但活着的人 生活仍要继续 。
老韩的姑娘是 一位博士,在上海工作 ,已经结婚 生子 。老伴刚走的那段日子,姑娘接她去家里住了一段时间,女儿女婿要上班 ,亲家在那里住着带孩子。
由于老韩患有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胳膊疼得抬不起来 ,住到姑娘家也不能干多少家务,主要是靠亲家带孩子和做家务,这种情况下,在姑娘家住得时间长了也不舒服。三个月后她还是独自回到了自己的家里。
回到家里,每天一个人住一个人吃,看着也是孤独寂寞。我们几个关系不错的就劝她,还是找个伴吧,这样身边有个人说话,有个病痛也有人照顾。开始的时候,老韩还接受不了,直到有一次,自己半夜发高烧了,想喝口水都起不来。才有了这个想法。
后来在朋友们的帮助下,还真碰到了一位这样年龄差不多的男士,也是老伴不在了,想找一个搭伙过日子的人。
两人见了两次,感觉还能谈得来,主要的是男的也有退休金,而且孩子们也都成家出去住了。各方面感觉合适,两家的儿女也都同意老人们搭伴一起过。没过多长时间,老韩就搬到男方家住了。
我后来再见到她的时候,老韩整个人的精神状态发生了很大变化,穿着时尚整洁,脸上也出现了久违的笑容了。
老韩高兴地和我说,老杨(现搭伴人)人不错,脾气好,人也勤快,每天早上我锻炼回来,就给我做好早餐,吃完饭,我收拾收拾家。两人看看电视。
出去两人买买菜,中午一起做饭,一起收拾。午休起来相跟着溜溜弯,逛逛超市,日子过得悠闲自在,最主要的是有个人说说话,聊聊天,他家孩子们对我也挺好的,看得出,老韩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
老韩还说,他也不用我的工资,一切花销都是老杨出的,我的工资给自己攒着,我们就互相给对方做个伴。也没有领结婚证,能动的时候,就这样过着,得了大病,或者以后不能动了,就各回各家,各家的孩子来管自己的老人。这样也好,没有财产的分配和大额花销的矛盾,免除了后顾之忧 。
我感觉老韩找对了人,大方,心胸宽广,有格局。
我认为,“非婚搭伴养老”,前提是都是单身老人,要是有伴侣的人这样做就是不道德的,违法的 。
如果都是单身老人,为了生活上互相照顾 ,精神上有个寄托。有个老伴交流交流思想,说说话,唠唠嗑,生活上能够互相帮助,不再孤单寂寞,精神上有个慰籍,这种“非婚搭伴养老”的形式是可行的,事实上周围好多人都在这样做 。
这样有益于老人健康养老,能提高养老质量,延年益寿。对于单身老人是利大于弊 的。就像上面说的老韩和老杨他们两个就很好。
两个单身老人,只要能聊得来,生活在一起能互相理解 ,相互帮助,心里有对方。不能参杂私心杂念,对对方的子女和自己的子女一视同仁,不领证搭个伴过日子就好。合得来,就过着,合不来就一拍两散,各回各家,没有什么麻烦事。
这就是我对“非婚搭伴养老”方式的个人看法。
又出来一个新名词,“非夫妻结伴养老”,你怎么看?
听起来很美,其实不然。为了使结伴过好晚年,大致有三种形式要把控好:第一种,双方身体尚好,合得来,相互有亇照应,不至于孤独,经济上各自基本独立,男的应大放一点,直至双方中一方无能力照应另一方,终止结伴,由各自子女领回。第二种,在双方十分融洽的前提下,双方有意愿白头到老,可以经双方子女约定嗣后对另一方经济补偿(这是相互约定的)或财产或现金,或负责该方的养老送终。一方生病所用保姆费由该方子女承担,另一方只能起倍伴和照应义务。第三种,雇用式结伴,是以一方付出劳动获取报酬的形式照顾另一方(每月付工资)。如果能达成协义终身倍伴,可以另设每年奖金,按年数叠加保管,直至一方去世后一次性支付,并给予一定补偿,子女不承担(保姆)瞻养。以上三种,讲讲容易,事实上很复杂,特别是细节方面。搭伙如果没感情只注重钱还是別強求。
又出来一个新名词,“非夫妻结伴养老”,你怎么看?
养老新名词层出不穷,比如“临时夫妻”、“抱团养老”、“集中供养”,现在又来了“非夫妻结伴养老”。这些新名词的确打破了传统观念的养老模式,似乎改变了以前的道德观!
究竟什么是“非夫妻结伴养老”呢?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下面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大家一看便知,一目了然!
我们村的老王曾经是一个民办教师,对于教学来说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工作,特别负责任的一位民办教师。
在90年代初,他通过自己的努力由民办教师转成了公办教师,当然他是通过考试第1批转为公办教师,工资从几十元立马上升到了1000多元。
在10年以前老王光荣的退休了,教龄达到了35年,退休工资超过了6000元。对于一个曾经是农民,如今能够退休,领着这么高的退休金,可以说是非常幸福的事情,在村里也非常的选药。
老王本以为退休以后,能过上安逸的幸福生活,老两口不愁吃不愁穿,打算出去旅游一番。
旅游或许就是退休人设想的最好的养老方式,毕竟他们有钱,可以在晚年生活中欣赏一下大好河山美景。
特别对于老农民而言,他们心目中总想到北京天安门前看一看。这是他们一辈子的梦想,但是有很多老农民根本看不到。
其实这些老人到天安门前瞻仰毛主席像,因为毛主席是他们心目中最神圣的人,最敬仰的人。
老王退休以后也打算和老伴天安门前去看毛主席像,在退休后的第2年的国庆节前夕,结果老伴查出了乳腺癌晚期,以至于旅游的计划破灭了。
老王的老伴查出病来以后,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匆匆的走了,那一年才刚刚61岁。辛劳了一辈子,本应该到了老伴退休享福的时候,结果却无福消受。
老王因为老伴走了一病不起,总是自责在以前没有带着老伴去天安门前看一看。
人死不能复生,生活还要继续,毕竟老王也才61岁。
老王用了三年的时间,从老伴去世的悲痛中走了出来,孩子也结了婚。孩子让他进城去居住,随着孩子进城住了,可开始不适应城市的生活。
或许老王一辈子没有离开农村,特别适应了农村比较慢节奏的生活,所以不适应城市里那种快节奏,甚至没有人情味的生活方式。
毕竟老王到城市的钢筋混凝土的结构中,认识的人非常的少,即便是小区里也只是认识门卫的老大爷。
对于小区里的老大爷、老太太根本不与他说话,都知道他是来自于农村,似乎身份与他们不同。
当然,老王也不屑一顾与城市里那些老大爷、老太太们聊天。毕竟自己曾经是老师,而且具有一身清骨的那种傲气。
老王曾经说,城市里那些退休的老大爷、老太太们除了跳广场舞,就是到超市里排队买便宜的东西。其实就是在浪费生命。
在城市里,老王经常早上早起,拿着一个书本到小区的公园里散步,偶尔在树荫下读读书看看报。
老王总感觉这人活到老学到老,至少能够了解当天的新闻,或者是学习一下自己曾经没有学习的知识。这才不是浪费生命。
当然,在小区的老人眼里,总感觉到老王是一种格格不入的农村老头。尽管衣服穿得比较干净,但是表现出散漫不修边幅的时候比较多,所以大多数小区里的老人不愿和他聊天。
可并非所有的人千篇一律,小区里后来来了一位老太太,却看着老王好学的精神,非常的欣赏,经常和他搭讪聊天。
这位老太太也是随着孩子进城居住的,主要是来给子女看孩子的,一般是接送孩子上下学,在家里做做饭。在空闲的时候,也到小区的公园里散散步。
这位老太太与老王交流的时间长了,就产生了一种无所不谈的地步。从老太太的话语中得知,老伴已经去世10多年了,也是因为癌症去世的。
或许是那种同病相怜,或许是因为老伴走的时间太长,没有知心人说话,于是他们心目当中就产生了爱慕之情。
当然,两位老人的密切交往,也被双方的子女发现,互相的阻止他们进行交往。或许都是一些农民的孩子,意识中放不开,对老人找老伴的这种想法,总感觉的是一种伤风败俗的事情。
在农村的习俗中,绝大部分老人的老伴去世以后一般是不允许找老伴的。他们总认为这种做法有伤风俗,特别丢家人的脸。毕竟都是老人了,而且又有子女孝顺赡养。
农村俗话说“半路夫妻老来伴”,尽管有子女养老,但还是有一定差距,还不如不起之间互相照。至少能把心里话说一说,至少还有个人的生理方面的需求。
尽管双方的子女阻止,但是两位老人还是偷偷的在小区的公园里约会,或者是到小区外去寻找约会的机会。
人或许顺理成章的事情,总感觉来的非常的简单,不特别的去珍惜。如果人在交往中出现阻力,那更使得动力十足,意志坚决。
这位老太太比老王小5岁,那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根本没有退休金之说。
老王的儿子总以为这位老太太是为了老王的退休金而来的,所以极力的阻挠。毕竟老王每个月退休金高达6000多元。这比普通工人的上班工资都高。
其实现在人民的生活水平好了,医疗条件也好,更是注重养生方面,所以人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越来越好。
特别对于退休的60岁左右的人,从表面上来看一般是在四五十岁的样子。因此才有了一些专家,把60岁的老人列入了中青年人群。
两位老人的子女越是阻止,越使得这位两位老人的反抗意识越强烈。他们互相留了手机号,然后通过手机决定回农村居住。
这样的为老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两家的子女,最后两家子女也迫于无奈,毕竟看出他们的决心。
最后两家商议,签订了所谓的两位老人同居的协议,也就是两位老人的资产归各自的子女所有,他们不允许领取结婚证,但是可以在一起生活。
最后老王带着老伴回到了农村,由于他们像年轻人一样自由恋爱,所以他们回到了村里以后,生活的非常幸福。更何况老王还有高高的退休金,家里还有几亩土地,使得他们的晚年生活非常的幸福美满。
通过老王丧妻之后,又找到了幸福的另一半,又有了美好的夕阳红生活,我们就可以了解到究竟什么是非夫妻结伴养老的方式?
非夫妻结伴养老主要是指的那些鳏寡孤独的老人,他们的另一半去世,或者是根本没有找到过另一半的老人,通过互相在一起进行养老。
事实上他们就是过着老夫妻的生活,但是在法律上不承认他们是合法的夫妻。通过这种方式养老,主要是解决了他们幸福的生活问题,特别是在生理方面以及生活照顾方面的需求。
对于非夫妻结伴养老的方式,主要看法有以下几点:1、不建议实行这种养老方式,从法律上来说属于非法夫妻。毕竟没有法律的保护,会造成两位老人的财产最后可能出现纠纷比较大,甚至一方去世以后,另一方有可能造成无人赡养的现象。
毕竟这种养老方式一般是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或者说这种养老方式基本上城里人采取的比较多。
因为是他们考虑到子女争财产的问题,或者是考虑到双方自己的财产问题的保护,所以采取了这种各取所需的养老方式。
2、这种非夫妻结伴养老,能够从现实中满足两位老人的晚年生活,能够解决他们因为子女意见的问题而生活在一起。
老人也有老人的晚年生活,也有自己的黄昏恋,也有追求爱的权利。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人已经老了,没有几年的美好时光,该踏出世俗的眼光,寻求自己的幸福,无可厚非。
3、非夫妻结伴养老,主要是为了解决自己的内心世界,或者是个人情感,或者是生理需求方面的问题。
自古就有“少来夫妻,老来伴”之说,更何况人老了以后,如果没有老伴在一起生活,确实的晚年生活过得非常的凄凉、孤单。
所以还是建议那些孤独的老人,能够寻找到自己的心爱之人,在人生的最后时光不留下遗憾。至少他们能够相互取暖,至少他们能够留下人生中最美好的晚年生活。
总之,对于近期出现的非夫妻结伴养老的方式,这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事情。随着未来我国老龄化国家的到来,老人会越来越多,这种现象也会越来越多。主要是各位老人为了减少更多的麻烦,为了能够两位老人互相结伴养老,共叙黄昏恋!
但是对于非夫妻结伴养老的方式,最好要签订一份养老的协议,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否则有可能出现各自不负责任的问题,最终造成老来难,甚至悲剧的发生!
又出来一个新名词,“非夫妻结伴养老”,你怎么看?
68岁脾气火爆的沈老师,居然被66岁伶牙俐齿的牌友涂姨骂出了感情,并且骂人者涂姨还大大方方地搬到被骂者沈老师家,同居在了一起,共同出双入对,结伴过起了居家式养老生活!这是我以前在一家经常出入的麻将馆里,亲眼所见的真人真事!
那么,后来这对不是夫妻、性格都各自要强的老年伴侣,“结伴养老”的结果如何呢?
本来,沈老师妻子五年前就去世了,是个老孤男,涂姨老公也离世多年,是个老寡女,孤男寡女在一起,又是老年结伴相互照顾,在当今开放的社会里,无可厚非。可是令众人不解的是,以沈老师争强好胜、一点不顺眼就开炸的急躁脾气,怎么可能和口无遮拦、满嘴跑火车的涂姨搅和在一起?而且还在一个屋檐下,过上了同居生活,太不可思议了!要知道,两人在麻将桌上,可都是从不服输,得理不饶人的主啊!
或许正应了那句“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的谚语吧,后来麻友们发现,大凡没有涂姨同桌的情况下,沈老师都脾气特大,不是呱拉这个出牌慢得像小脚老太婆走路,就是讥讽那个猪脑子明知道放炮还往外打,要不就是输钱多了,把牌摔得“啪啪”响,只要有人回应他一句,准点燃他的火爆脾气,除了大声武气的叫吼,强词夺理,有时甚至连牌都抓起扔过!
可是,只要有涂姨同桌,沈老师的脾气就没了韧性,像刚刚点燃的火星,还没来得及熊熊燃烧,就被涂姨的狂风骤雨给浇灭了。
有时,沈老师忘记了发泄的对象是涂姨,照例一边用牌敲桌面,一边嘴里嚷嚷:快点,速度!涂姨瞪他一眼:慌啥子,慌?又不是要进京赶考!老娘就这速度,不愿意打找别个!噎得沈老师一愣一愣的,也不回嘴。换作是别人,接下来准是一场电闪雷鸣。
沈老师输钱后,生气地将牌弄得“啪啪”乱响,涂姨见状后,鄙夷道:丟人!拿出点男子汉的气概来好不好?输了间房子还是输了部车子,值得那么急火攻心?老娘们输了钱都不是你那付德行!呛得沈老师哑口无言,脸上红一阵,白一阵……
这样的次数一多,麻友们便开起了沈老师的玩笑:这下遇到对红星(克星)啰!沈老师眼见无法辩驳,却仍然嘴上称硬:不想跟她一般见识!男不和女斗嘛!
是心里装着人家,故意让的呗!麻友补充道。
再后来,有心直口快的麻友竟然当两个人的面,以玩笑的口吻说,别看你俩见面就吵,其实看得出来,都很在意对方的,“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恩爱”,而且看上去你们也蛮般配嘛,还有一点点夫妻相,不如干脆搭伙过日子算啦!不但可以相互照顾,也可以给儿女省不少心呢!人们看到,涂姨倒是波澜不惊,一副笑盈盈的样子,指着沈老师说:他那副德行,谁看上他?平时老爱板着面孔训人的沈老师,这时候却臊得满脸通红,像个挨了批评的小学生。
不知是麻友的玩笑起了催化作用,还是俩人原本有意,总之没多久,大家就发现,俩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双方也不再唇枪舌剑了,而是看上去有些客客气气,而且参夹着难以言表的暧昧气息。原本下午晚上各一场麻将的沈老师,在涂姨语气严厉的劝告下,放弃了晚间麻将,只保留下午场;有时,麻将牌局结束,沈老师会主动询问涂姨输了多少,然后从自己身上掏钱给她贴补上。涂姨也不过多客气,接过钱揣进兜里,还不无自嘲地笑笑:见钱不要是憨憨……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感情在升温,也是爱情的前兆。
很快,获知内幕的人就正式透露出俩人已结伴生活,涂姨已搬到沈老师家同住的消息。事实也是如此,俩人也不避讳,午饭后一同来麻将馆,却再不在同一桌打,散场后一起回家,俨然一对老来俏情侣。
也是,沈老师以前是民办教师,后来根据政策规定,转为正式教师,是从教师岗位退休,工资当时4800多,妻子去世,儿子和女儿各自成家,留下一人独自守着90平米的空屋。他不愿意去跟着儿子和女儿,认为跟谁都不自在,一个人可以自由自在,即使每天下午、晚上两场牌,也没人管束。
涂姨原来是一家集体企业的职工,企业解体后,自己交社保,退休后工资也不高,1600余元。老公去世多年,有一个女儿,已嫁外地,也是一个人独守一间房。
这样有着相同命运的两位老人,如果能够相互携手,结伴养老,彼此照顾,倒是一件相得益彰的大好事。既排遣了双方独守空居的空虚寂寞,让彼此的感情有了依靠和寄托,又在生活中相互有个照应,避免单人独户时生病或出现意外情况时,无法向外求助的尴尬,还给双方子女减轻了照顾和担忧的压力。
渐渐地,沈老师和涂姨的黄昏恋情,以及他们那种结伴养老的生活方式,麻友们看在眼里,并且都从心里为他们祝福。看着他们一起出双入对的身影,大家觉得在当今社会多元化的生活方式下,丧偶的独居老人结伴养老,相互找个依靠,彼此照顾,对双方都极具意义,受益多多,并无半点不妥。只是大家有些担忧的是,像这种没有履行任何法律手续的非夫妻关系,在一起结伴生活,虽然法律没有禁止,但双方的子女能否同意?一旦不能获得子女的认同或支持,他们的结伴养老将很难维持下去。
但一个月左右,沈老师和涂姨便带来了结果。那天,沈老师兴高采烈地向大家宣布,他们结伴养老的事情,已经获得双方儿女们的同意!他说,为了他们的事,他和涂姨特意把自己的儿女和涂姨的女儿叫到一起,专门商量,征求子女的意见。而子女们都十分开明,表示只要俩老双方自愿,能够情投意合,他们绝对支持老人结伴养老,共同生活,相互照顾!
但子女们经协商也同时提出,有鉴于他们实际在一起时间不过月余,彼此还不够完全了解,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期,所以履行法律手续的事,以后再做打算。现在适合暂时相处,如果双方以后不能相处,则随时可以散伙。
可后来双方生活多年的事实证明,俩人的相处关系十分融洽,除了每天下午一起到麻将馆打牌外,上午一起去菜市场买菜,回家一起做饭,傍晚又一起去滨江大道散步。并且,俩人还多次参加旅游公司组织的老年旅游团,外出旅游;多次和麻友或者其他老年朋友一道,去乡下农家乐休闲、娱乐。总之,丝毫看不出有任何感情生分或矛盾的迹象。
每到重要节假日,如“五一”“十一”“春节”等等,两家的子女们都会齐聚一堂,气氛也十分和睦而热烈。不知情的还以为,这本来就是一个原生的幸福的家庭。这让俩老人十分满意。
听沈老师私下透露,他和涂姨商量好了,为了使他们之间来之不易的感情,不致于遭受经济纠纷、财产分割、家庭诸事分歧等其它因素的影响和破坏,他们决定保持现状,只结伴养老,不办理婚姻手续。
如果不是一场厄运突将,我敢断言,沈老师和涂姨的晚年生活,其幸福指数,将超过大多数的同龄老人!
约4年前,沈老师75岁时,被诊断出肝癌。在离世前近一年的时间里,涂姨彻底离开麻将馆,主动承担起沈老师的陪伺任务,每天守候在沈老师的床前,为他端药送水,洗脸擦身,伺候大小便……沈老师离开这个世界,也是涂姨送他的最后一程。去世后,涂姨和女儿同沈老师家人一道,共同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后来有人问涂姨,你和沈老师共同生活了七八年,现在沈老师走了,你跟他的子女们,难道就没有一点金钱或财产上的纠葛和纷争吗?涂姨回答道:没有!我和沈老师当初就有约定,不办证,以前各人的财产归各人。共同生活期间,添制的衣服和物品,给谁添制的,归属权属于谁。至于一起生活的生活费用和一些其他开支,由沈老师自愿承担,当然我也承担了其中的很小部分,这些他的子女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们也从没有提出过反对意见。而且他的儿女很明事理,间或还发给我们3000 、2000的零花钱。
涂姨说,处理完沈老师的后事,我从他家里搬出来,是他的儿子和女儿亲自动手给我收拾东西,用车给我送到家。坦率地说,我们之间不仅没有任何不愉快,相反,我们相处得和一家人一样,他们把我当亲人长辈看待,我也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儿女看待!
确实,直到现在,沈老师的儿女也把涂姨当成“不是母亲,胜似母亲”的亲人。每年春节,都会来车接上涂姨,叫上她的女儿一家,一起去吃团圆饭;端午中秋,五一十一等重要节日,也会拎着礼品,登门看往涂姨。涂姨经常自豪地说,沈老师的儿女待她像亲妈一样,她感到特别欣慰!
综上所述,随着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养老问题也成为日渐突出的社会问题。由于现在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大都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子女。现在子女们大都30——40岁,正是养家糊口,为生活拼搏的时候,确实腾不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年老的父母。
作为年迈的父母,配偶身体健在的还好说,还可以共同携手,相互照顾,而对于那些身体健康却丧偶的父或母来说,其中的苦楚可能只有他们自己内心知道。精神空虚、面对孤独、生理需求无法满足、烦恼无人倾诉……这就让他们不得不考虑,同中意的异性“结伴养老”的养老模式。
而选择“非夫妻结伴养老”,也是许多老年人为了规避风险,防止造成一些后续麻烦所采取的权宜之计。感情不稳定、子女不同意、共同生活容易产生的经济纠葛、财产分割等等,都是双方不敢越办证雷池一步的重要原因,所以只好采取打擦边球似的“非夫妻结伴”方式,防患于未然。
“非夫妻结伴养老”正成为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的养老方式,虽然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但个人认为,在实施该方案时,还是应该慎重考虑,思前想后再做决定:
一、和结伴养老的“另一半”,是否有可以达到共同生活的感情基础?
二、是否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可以保障双方的日常生活开支和其它开销?
三、是否取得双方子女的同意和支持?
四、是否事前签署有书面协议,对双方共同生活之前和之后的经济、财产作了特别的申明?
五、是否有共同生活后,因为不合适而中途散伙的思想准备?
如果以上答案是“是”,那恭喜你,可以大胆去尝试!如果答案是“否”,那给你扑瓢冷水,消停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