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人到老年,真正凄凉的不是没有子女,而是没有钱”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

71岁的徐奶奶一大早就坐在养老院的门口,不停地向外张望,因为,今天是她的生日,自从六年前被子女送到养老院后,除了过年,只有生日这天是她最期待的。

只是今年老大和老二都说忙,无法回来给她过生日了,她都不记得有多久没见过孙子和孙女了,她每时每刻都在想几个孙子孙女,可是,哪怕她两眼望穿,都难见到。

徐奶奶等得腿都发麻了,终于看到小女儿急匆匆的样子,见到她还不停地埋怨,不是说天气太冷就是路上太堵。

还对徐奶奶抱怨说“明明不只生我一个,为什么年年都是我遭这份罪,小时候你说我读书没用,让大哥二哥读书,却不让我读书,现在,你怎么不让大哥二哥照顾你,不还得我这个没用的女儿来看你,给你过生日?”

原来,徐奶奶有三个孩子,两子一女,这在当时的农村来说,三个孩子并不算多,只是,哪怕徐奶奶的丈夫是一名老师,养三个孩子也是一件非常吃力的事情。

当时,徐奶奶的三个孩子都非常会学习,成绩非常好,可以说是在比赛一样,三兄妹的成绩一个赛一个。

本来孩子的成绩好,最高兴的莫过于父母,但是,徐奶奶却高兴不起来,原因是家里真的没办法让几个孩子都读书。

可是,手心手背都是肉,无论让哪个孩子辍学她都不舍得,她都不想委屈孩子。但看着家里的情况,还有地里干不完的活,她只能咬牙做出一个艰难的选择,让小女儿辍学。

当然,她知道这个决定对女儿不公平,但是,她不得不承认在需要做选择的时候,心还是偏向儿子,虽然她经常说自己对几个子女都是一样的。

但是,当到了关键时刻,她还是会下意识把家里的资源给儿子。

女儿听到自己无法继续上学时,发了好大一通脾气,质问她为什么自己明明比哥哥小,哥哥却可以上学,自己却要被辍学?

徐奶奶虽然觉得亏欠女儿,但面对女儿的责问时,她同样被女儿的态度气得,她潜意识里觉得自己是父母,父母做的决定,孩子有什么资格去反抗?

她大声呵斥女儿,说女儿小小年纪就这么不懂事,学会顶嘴了,母女俩大吵了一架。

女儿看着硬的不行就来软的,她哭着恳求自己的母亲不要让她辍学,说自己喜欢读书,甚至还向母亲保证以后一定好好读书,还会超过两个哥哥。

可是,徐奶奶哪怕心里早已难受得很,表面上还是装得非常强硬的样子拒绝了女儿。

女儿见在母亲这里行不通就去求父亲和爷爷奶奶,但最后都无功而返,那天女儿把自己锁在房间里,最后还是爷爷把她哄出来,这件事就这样定了,女儿上完小学后就跟着母亲干农活。

后来,徐奶奶的两个儿子果然不负众望,大儿子考上了重点大学,那也是村里几十年来,第一个大学生。

当时,徐奶奶出门就能听到村里人对她的道贺声,而且,大家对她丈夫的教育更加肯定,都说“看,他们家的孩子就是不一样,比我们这些普通人聪明多、会读书了。”

而唯一不高兴的人就是徐奶奶的小女儿,在全家人都为家里出了一名大学生而感到无比自豪时,女儿却闷闷不乐。

大家都知道她心情不好,闹点情绪也是很正常的,毕竟,上大学也是她曾经的梦想,只是,她再也没有机会实现这个梦想了。

两年后,徐奶奶的二儿子同样考上了重点大学,家里出了两个大学生,徐奶奶走路都带风,只是,这份开心却夹着一份心酸。

每次面对小女儿时,徐奶奶觉得很愧疚,都会忍不住叹息说:早知道当时哪怕是砸锅卖铁,也好过如今她怨恨我,错了,真的错了,可惜也晚了。

她还记得当时女儿曾发狠说过一辈子都不会原谅她,她以为女儿还小,等女儿长大一点就会理解她,或者慢慢淡忘了。

可是,看着女儿日复一日地变得沉默和那带刀似的眼神,她就觉得很难受,有时候她会把情绪发泄在丈夫身上,有时候她会告诉自己说“自己的做法没有错”。

只是,到底是难过心理上对女儿的亏欠。

再说回徐奶奶的两个儿子,大儿子大学毕业后到沿海城市发展,并落户到该城市,后来,在那座对徐奶奶来说非常陌生的城市,有了自己的爱人和子女。

而徐奶奶的二儿子,大学毕业后继续硕博连读,拿到了博士学位,毕业后留在了北方,同样对于徐奶奶来说,那些城市都非常陌生,如果不是儿子恰巧在那座城市安家,她可能都不知道还有那么一座城市。

两个儿子都很出色,或者可以说是大家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可是,徐奶奶的心情却非常复杂,她一方面满足于儿子为家争光,一方面却要忍受两个儿子都不在身边的痛苦。

有时候看见邻居家热热闹闹的,而自己家却冷冷清清,她也说不出自己是羡慕多一点,还是嫉妒多一点。

有时候她甚至会想:要是儿子也在身边就好了,自己也可以抱孙子了,只是,好也只是想想而已。

再说她的小女儿,因为没什么文化,又见识有限,性格也不算得好,可以说是非常普通的一个农村姑娘。

打了几年工后,就嫁给了隔壁村的一户普通家庭,生儿育女,日子过得普普通通。

其实,当时徐奶奶家自从两个儿子都大学毕业后,日子渐渐好过起来,后来,还在镇上买了房子。

他们本来打算等老头退休后就搬到镇上住,还说过等他们百年后,就把镇上的房子过户到小女儿的名下,也算是对小女儿的一种补偿。

只是,很多事都是计划赶不上变化,老头还没到退休就被查出患上重病,说好退休后要带着徐奶奶到处转转,还要去儿子家多住住,却再也没有机会了。

不到一个月,老头就走了,很多人都为他感到惋惜,说他眼看着就要退休了,就可以到儿子家享福了,却这样走了。

徐奶奶更是悲痛无比,本来她外表看着非常坚强,实际上她非常依赖老伴,老伴就是他的主心骨,如今这个主心骨不在,她不知道以后该怎么办了。

送走了老伴后,家里只剩下徐奶奶一个人了,两个儿子担心她过于睹物思人,就希望她跟着他们一起生活。

刚开始时,徐奶奶选择跟着大儿子,因为,大儿子所在的城市离老家不算太远,再加上各方面的习惯都差不多。

而到了大儿子家徐奶奶才知道,亲家母带着儿媳姐姐的女儿,一直和儿子住在一起,自己来了之后,住房都变得紧张起来。

而原本对她非常客气、也曾帮她买过礼物的儿媳,渐渐地变得不耐烦起来,为了不惹儿媳讨厌,她尽量不出现在儿媳的面前。

可以说在儿子家她过得小心翼翼,不敢放开吃,不敢发出任何声音,连儿子家的电视都不敢看、冰箱里的水果也不敢随便吃。

可是,该来的还是来了,徐奶奶和亲家母发生了冲突。

其实,本来是一件非常小的日常小事,原因是徐奶奶在收拾餐桌时,顺手把桌子上儿媳姐姐家的女儿没喝完的牛奶盒扔到垃圾桶了。

徐奶奶以为小女孩不喝了,谁知,过一会儿小女孩找不到牛奶,在那又哭又闹说自己的牛奶不见了,还非要原来的那一盒,给她重新拿都不行。

为了哄她,几个大人连番上阵,可小女孩就是不买账,就是要她原来的那一盒牛奶。

亲家母看不过去了,对着孩子大发雷霆,说“喝、喝、喝,你就知道喝,知道闹,你这不是你的家,你要闹回你自己的家闹去,没有人会惯着你。”

可能对于当事人来说,这些话容易让人多想,徐奶奶也不例外,她觉得亲家是说给她听的,她当然不乐意。

本来忍着只是希望能够相安无事,可是,并不等于她软弱可欺,一向像隐形人的徐奶奶第一次发脾气。

“不错,这是我儿子的家,严格说来,我们都是客人,都不应该在主人家里吵闹,当然,这件事怪我,我没有问清楚就把牛奶盒扔了,这是我的错,我给你道过歉。”

亲家母没想到徐奶奶的态度这么强硬,她反而下不了台似的,说“是我们没教好她,太纵着她了,才把她惯得这么爱闹。”

这件事表面看过去了,可徐奶奶始终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特别是亲家母赌气带着小女孩走了之后,儿媳对她的态度更加不好时,徐奶奶觉得自己是时候回去了。

就这样,在儿子家不到一年,徐奶奶就打道回府了,回到了只剩自己一个人的家。

本来,她希望女儿能常回家陪陪她,毕竟,女儿嫁得那么近,可是,无论她让人怎么催女儿,女儿就是不愿意回来陪她,甚至还对她避而不见。

这下子,徐奶奶的情绪更加不好了,可能是太寂寞了,也可能是胡思乱想得太多,还病倒了,如果不是邻居发现,后果不敢设想。

两个哥哥都觉得妹妹太过冷漠,有着很大的意见,但是,他们也知道这是妹妹的心结,一辈子都解不开了。

后来,老二把徐奶奶接走了,但是,不到一个月徐奶奶又回来了,而且,还瘦了一大圈,像是从某个难民所回来似的。

原来,徐奶奶到二儿子家后,对那里的气候非常不适应,还水土不服,到二儿子家的第三天就上吐下泻,病得很严重,还因此住进了医院。

在医院住了一个星期后,本来打算把身体养好再回来,可是,徐奶奶对北方的饮食吃不习惯。

为了照顾徐奶奶,儿子不得不请假在家,亲自照顾了一个星期后,假期满了,不得不销假上班,再说,他也有自己的家庭需要承担,没办法长时间放下工作。

无奈之下,只能把徐奶奶送回老家。

经过一番折腾,徐奶奶身心都疲惫,精气神非常差,看着苍老了很多。

徐奶奶又变成一个人在家了,最后两个儿子商量,把徐奶奶送到养老院去,徐奶奶虽然不想去,但是,她没有选择的余地。

其实,所有亲戚朋友都提议她去女儿家,可是,徐奶奶说“算了,别为难她了,去养老院也没什么不好,起码不用看别人的脸色。”

就这样,徐奶奶住进了养老院,而且,一住就是6个年头,想儿子孙子的话,只能对着手机里的图片。

两个儿子一年到头都难得来看望她一次,女儿虽然离县城比较近,但是,女儿心里一直都恨她,对她早就没有什么亲情可言了。

结语:

以上就是一个老人虽然儿子非常出色,同时,也曾经让很多人羡慕过,但是,在某种形式上来说,她的晚年过得并不幸福。

作为一个农村老人,其实她更喜欢传统的养老方式,那就是和子女生活在一起,抱抱孙子,或者为儿子做做饭,洗洗衣服,收拾一下家等等,甚至是下地种种菜,他们也是高兴的。

看着孩子,为儿子做一点他们认为的力所能及的事,一家人热热闹闹的,哪怕偶尔也会有争吵,但他们会觉得这样的生活才有盼头。

而不是在养老院里,和一群陌生的老太太一起,好像活着就是等着吃饭,等着被别人安排,时间对他们来着,可能只是一个数字。

这对一个农村老太太来说,实在是很难适应,他们不像城里的老太太,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哪怕是在陌生的养老院,也能安排好自己的时间。

他们可以看看书,听听音乐,或者下下象棋等等,他们有太多的事情可以做,可只知道种田养鸡养猪的农村老人却不然,他们离了土地就像鱼儿离了水,很难生存。

其实,并不是养老院不好,而是“金窝狠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哪怕自己的家再破再烂,但是睡得踏实,睡得香。

这想来就是大部分农村老人不喜欢住养老院的原因。

回到正题:“人到老人,真正凄凉的不是没有子女,而是没有钱”。

确实,养老防老的年代似乎已经不存在了,很多老人明明子女成群,但他们自己却活成了独居老人,仿佛无儿无女般。

其实,现在大多数老人都如文中的老人一样,子女都不在身边,以前一心盼望子女有出息,可以走出大山,甚至出国。

可是,等子女真正走出大山后,他们才发现,自己就像那在窝里等着倦鸟归家的老鸟一样,苦苦地等呀等,盼呀盼,一年也见不到一两次,每次相聚,还没来得及说几句就面临着再一次分离。

这可以说是如今的老人与子女之间的常态,更是一个无解的难题。

大家都知道父母(老人)需要子女的陪伴,但是,子女也有自己的家庭与责任,他们在赡养父母的同时,也需要抚养下一代,他们实在没办法做到一直在父母身边。

唯一的办法就是把父母从老家接出来,可是,很多老人都是故土难离,他们哪怕和子女住到了城里,也无法真正快乐。

养老不仅仅是老人的难题,同样也是子女无法攻克的难题。

其实,笔者认为:哪怕是无奈之中把老人送到养老院,也应该常常探望,特别是过年过节时,把老人接回家,吃过团圆饭,尽量多陪伴一下,让他们感受到子女对他们的爱。

如果有条件的话,还是应该亲自赡养照顾父母,毕竟,我们与父母的缘分,也只是短短的几十年。

在这希望天下的老人都能安享晚年!

有人说“人到老年,真正凄凉的不是没有子女,而是没有钱”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

我非常认同这句话,人到老年如果没有钱,你要死要活无所谓,甚至有的子女巴不得你早点隔了屁。

我堂哥今年75岁了,两个儿子五个女儿,孙子曾孙,外甥加上有几十人。可是自从堂嫂去世了以后,他的日子是跛子拜年,一年不如一年。

他吸烟有严重肺气肿,如果住到大医院去可以缓解很多,但是大儿媳对他说,人总是要死,何必浪费钱呢?小儿媳对他说,万一要疹病我只有多打几年工。

去年在省人民医院住了十天,那么多孩子没有一个人去医院照顾他,请护工一天180元,这样护工一天要照顾几个人。

我对面小区同事陈科长,这两年身体欠佳,毕竟有八十多岁了,但是他换保姆频率惊人,有钱啊,那些小老太婆喜欢他这样的人。

曾经有一个故事,一老头每天晚上闭门数罐子里的银元,儿女觉得他非常有钱,只是没闭眼睛不拿出来,儿女对他非常孝顺,老头西去,儿女第一时间去找钱,悲哀的是存了一罐石头。

这只是一个故事,现在很多老人没死之前不会把存折交给儿女。同事老刘给两个儿子一人买一套电梯楼,没有一个儿子愿意让他夫妻俩栖身。七十多岁老俩口重操旧业,做早点卖热干麺。

人老了要留给自己一套房子,留点钱是老人的底线。

同时希望现在的孩子们多关心一下你们年迈的父母,他们一把屎一把尿把你们抚养成人,为什么不能善待他们呢?

尊老爱幼是传统,更是传承,今天你孝敬父母,今后你的儿女一定会孝敬你。

有人说“人到老年,真正凄凉的不是没有子女,而是没有钱”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

人到老年,真正的凄凉,不是没有子女,不是没有钱,而是有一个讨厌你的老伴。

我爷爷哥七个,属我七爷最出息,长得一表人才,念了书,还当了老师。

七奶比七爷整整大6岁,年轻时就是个皮肤黝黑,牙齿外突的女人。据说当年七爷娶她,就是因为七奶娘家富,有好几十捆家织布,还有整坛子的现大洋。

七奶没有文化,只是知道紧巴地过日子。婚后第二年,七奶生孩子时难产,孩子还没出生就死在了肚子里,后来七奶就再也没怀上过。

那个年代的人不讲究离婚,后来七爷把我四爷爷家的小儿子过继了过来,我称之为小叔。

小叔那时候已经十岁左右了,七奶对他既不亲也不爱,更为严重的一点是,小叔多吃一点东西,她都心疼肝疼地舍不得。

经常饿肚子的小叔往自己百里开外的家跑过很多次,最后都被七爷给带了回来。

听我父亲讲,那时候小叔常常到我奶奶家一住就是几天,我奶奶是他的二娘,小叔说二娘比后妈亲多了。

小叔长大成家后和七奶关系也一般,倒是七爷,经常坐大客去看小叔家的胖小子,每次都给小孙子偷偷留钱。

七爷以为至少以后他死了还有小叔给他顶脚,现在又有了孙子,日子似乎更有奔头。

谁料到,小叔遗传了母亲的结核病,刚四十出头就被疾病带走了。七爷白发送黑发人,自是无限感伤。

转眼小孙子就二十出头了,爷长爷短地围着七爷要楼房,否则说不上媳妇儿。

七爷一咬牙,把三十多万老本都拿了出来,给孙子在城郊买了套两室楼房。

七爷说,以后我老了,还不是得指望我孙子。

七奶只知道七爷给孙子买房凑了十万,她天天掐着存折,却不知道卡在七爷手里。给十万她也不乐意,那可是她一点一点省下来,存起来的。七奶和七爷大吵了一架,很多天不说话。

七奶家里没有冰箱,电饭锅也舍不得用,她嫌太费电,烧水做饭全部用大锅灶烧柴禾。

七奶把十块钱攒出十个,去镇上银行换成一百的存起来。

平时她就是偶尔拣块豆腐,再就是经常吃咸菜。无冬历夏,她和七爷都只吃两顿饭。

后来七奶家安了电话,她只会接不会打,接电话时也是着急麻慌她说两句就撂了,她怕扣她家电话费。

七爷退休后,每个月退休金都四千多。七爷曾自豪地对我父亲说,以后我谁也不用你们伺候,我先把你婶安排好了,她走了就剩我一个人时,我雇人端尿盆。

七爷的话我还没忘时,现实就开始啪啪打脸了。

好烟好酒的七爷先中风了,而且是很严重的那种,人一下子就变傻了,最先栓住的是嘴,呜拉呜拉地一个完整的词也说不出来了。左侧的腿也栓住了,只能坐轮椅。

七爷的儿媳刚开始还在医院伺候着,听医院打扫卫生的大姐讲,她天天都要摇着七爷问几遍:爸,你存折密码是多少来着,用手比划比划。七爷就只是傻笑。

很快,七爷就被送回了老家。儿媳和孙子来看过几次,见七奶把存折掐在手里不撒手,密码也问不出来,遂都淡了兴致,不再露面。

村里人们都说,七爷那好几十万,给早啦!

七奶以前从来没伺候过人,现在七爷成了这样,她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如何受得了,天天去个人就跟人家诉苦,多难,多不容易,也没个帮手。

七爷的前列腺有了问题,经常尿到秋裤上,七奶就用条帚疙瘩打得他嗷嗷直叫。一天尿了四五条秋裤,七奶气坏了,就让七爷光着身子搭个褥单子躺在炕上。

我父亲常买些糕点牛奶之类的去看七爷,七爷一见到我父亲手里的东西就两眼放光,接着一口气吃了七八块蛋糕,又喝了一盒奶。

父亲告诉七奶应该给七爷买点药吃,七奶却说,都这样了,吃啥药也是白扯,白花钱。

父亲回家跟母亲告诉时直掉眼泪,我这个老叔没得病时多精明的一个人,这还挣退休金呢,老了老了却成了这般光景。

七奶舍不得给七爷买补养品,照例天天拣豆腐,我父亲曾跟她唠过,意思是你好好伺候他,老头多活几年,还能多给你挣几年工资呢。

七奶当时就不乐意了,看你说的,好像我虐待你老叔似的,嫌我伺候的不好,你接回家伺候几天试试。

父亲碰了一鼻子灰,回到家就开始唉声叹气,我这老叔,晚景凄凉啊!唉!

(图片来自网络)

有人说“人到老年,真正凄凉的不是没有子女,而是没有钱”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

直接表明观点,我不赞同钱比子女重要。

人活着就需要做人事,往大的说,要为国家的建设献出一份力,小的说,也要为家庭贡献自己的价值,于公于私都要努力的活着,担起自身的责任。

到了老年,本该享受儿孙绕膝之乐,咱们不去抬杠,非说子女不孝顺,要他们干嘛?咱们只说大众情况下,老了,有子女陪伴,才是欢乐。自己腿脚不方便了,最少有亲人照顾饮食起居吧,也许你觉的有钱就行,可以雇保姆,可是亲情你能用钱雇来吗?肯定是不能的。

大家不妨去医院看一下,多少病床前的老人,都是自己的儿女日夜陪在身边用心的照顾,也有雇的护工,我也亲眼看到过,当亲人离开后,护工倒头大睡,才不会真心伺候床上的病人,想让护工多付出一分钱的力气,希望渺茫,除非你碰到了善良可爱的护工。

当你身体健康,年轻力壮的时候,也许钱能够解决你认为所有的困难,但是,当你老了,不能自理的时候,亲情永远都是最可靠的,最重要的,我亲眼看到过,一位老太太拄着拐棍站在门口,拿着100元钱,让邻居帮忙去买肉,最后还被邻居占去便宜,可怜的很。

当然我也不反对丁克家庭,这是人们选择的自由,我身边也有丁克朋友,他们过得也是幸福美满,但是我建议,丁克家庭的朋友们老年的时候,可以把亲情多放在直系的亲人身上,毕竟血缘浓于水,当自己老了需要跑腿的人时候,比外人会亲近很多的。

所以,我觉的不分年轻或年老,子女和亲情都比金钱重要。

有人说“人到老年,真正凄凉的不是没有子女,而是没有钱”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

认同,人到老年真正凄凉的是没有钱,奋斗了一辈子,都没有照顾到自己,没有钱养老,没有钱老了想吃什么都吃不起,想去干嘛都不能去!

如果有子女当然好一些,至少有一个牵挂,但是如果子女不管你或没有子女。那么没有钱就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特别是在自己生病的时候,需要用到全去医院治疗。但是,没有钱,付不起医药费,请不请人照顾自己。

就算是不生病,每年冬天了。过节过年的时候,自己一个人过,家里面吃的很寒酸,大家都是家里热热闹闹的大鱼大肉,但是你却一个人在家里孤零零的吃着白菜咸菜。你不觉得这是因为没有钱造成的吗?

我们以前村里就有一个这样的人,就生了一个儿子,他的儿媳妇对他意见很大,老了不管他,他命又很长,到了90岁了身体还特别好,可以走路吃饭,就是自己不能去上街买东西买菜买米买油,家里人他们就是不管他,因为他以前职业是一个猎户,他没有存到钱。也没有社保,帮不了自己的后代和家人,所以人老了之后,钱最重要,钱可以买到一切你要想买的东西,钱是你最后的保障!一定要多存一点钱养老,照顾自己的同时,如果有多就作为资产遗产继承给后代,如果你的金钱有那么多,那就在你子孙,结婚买房,买车,上学的时候,多多少少给一点给他们,鼓励他们,那么你老年生活不至于过得那么凄凉,至少他们会关心你的生活起居,所以这是一个金钱世界,金钱世界里面不分男女老少!

有人说“人到老年,真正凄凉的不是没有子女,而是没有钱”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

对这话,我并不完全认同。

说实话,个人觉得,人到老年,没有钱是凄凉的,而没有子女,同样是凄凉的。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里面说到了我们家的邻居、我很敬重的老叔公。

一生辛劳,一生穷苦,两个儿子也不争气,同时也不太孝顺,都不愿意好好照顾自己的父亲。最后老人家觉得灰心丧气,觉得人生实在是没有意义,于是选择喝农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人生真的可以是如此凄凉!

原本,多年来,我跟老叔公的两个儿子关系还都是挺好的,但自从老叔公的事发生后,我也不再怎么理他们了。因为,我始终觉得,让老叔公晚年感到凄凉、对人生绝望的,不仅仅是钱,不仅仅是贫穷,其实还有他那两个无法说起的儿子。

我是在老人家走了大半年时间后,才从家人的嘴里知道这事的。我真的很懊悔,这是多难想象的事啊,逼得老人家要用喝农药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我真的非常替老叔公感到不值。

更让我心里久久无法放下的是,就在老人家走的前一年,我还带着父母回到老家去看过老叔公,当时老人家病了,一个人在家,门被儿子锁上了,我们也无法进门见面,只在窗边跟躺在床上的老人家聊了几句,问侯了一下就走了。

之后,我留下了一个红包给老叔公的小儿子,要他转交给自己的父亲。几天后,我带着家人离开老家返回了城里。

没曾想,那几句简单的问侯、那未能看到人的拜见,竟成了跟老叔公最后的诀别。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责怪自己,没能想办法打开房门进去看看他,没能把红包交到他手里,更没能把他送去医院看看到底是啥病……

这,的确是老人晚年有子女、没有钱的凄凉了。但有钱没有子女的老人,晚年同样有可能是凄凉的。

我的一位大学教授,名下的财产可不是用百万作单位的。然而,由于孩子在国外长年不回来,在老伴离世后的第四个年头,老师觉得一个人的日子实在是太凄凉,于是选择了一个深夜,在电话告知国外的孩子和学生后,自缢身亡。那一年,老师75岁。

所以,人到老年,子女和钱都很重要。俗话说,返老还童,老人其实跟孩子差不多,同样需要关心、关怀和爱护。

老人幸福的晚年,无论是孩子,还是适量的金钱,一样都不应该缺少。为人子女者,当谨记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