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过什么体现了善有善报的真实故事?

老家的一个叔叔婶婶,结婚很多年都没怀上孩子,就在他们对生孩子不再抱有希望时,却因为一个老人的到来,让叔叔婶婶的人生变得圆满。

叔叔是村里出了名的乐观而又爱开玩笑的人,好像在他眼里,这世上就没有什么事情能难倒他,他每天都乐呵呵的,哪怕挑着大粪浇地,他也能哼着小曲调,一副非常享受的样子。而且,他从来没跟村里人发生过矛盾,奶奶常说他是个缺心眼的、没心没肺。

叔叔在五六岁时和自己的母亲一起改嫁到我们村,听奶奶说:叔叔刚到我们村时,就像一只小刺猬一样,全身都是刺,谁都不让近身。而且,还常常和村里的小孩子打架,一点都不怕生人。

后来才知道,叔叔的亲生父亲脾气很不好,还酗酒,一年365天,基本没有清醒的时候,最关键的是,他不但把家里的开支都用在了喝酒上,还每次喝醉都要拿妻儿来撒气。后来,叔叔的母亲在娘家人的帮助下,终于逃离了那个不幸的家庭。

可能因为亲生父亲给叔叔的童年留下了太过深重的伤害,所以,叔叔在跟着母亲到我们村之后,他的防备心非常重,甚至他会像一只受伤的小兽一样去攻击别人。以我们今天的解读是,当时的叔叔非常缺乏安全感,与其说他是在攻击别人,不如说他是在保护自己。

不过,幸运的是,叔叔的继父对他非常好,虽然他已经五六岁了,但是在村里,经常能看到他的继父把他托在脖子上,村里人都说:亲生父子也不过如此。而且,每当叔叔和别人打架拖着伤回来时,他的继父总会包容他,说:男孩子嘛,打打闹闹也是正常的,然后,再给他的伤口包扎一点草药。

后来,叔叔家迎来了一个妹妹,那也是唯一一个和他有着一半血缘关系的亲人,听村里人说,叔叔的母亲在生孩子时伤到了身体,生了女儿后就一直没有再怀孕。而叔叔为了报答自己的继父,把姓改了过来,和继父同一个姓。

也正是有了继父全身心的照顾与疼爱,叔叔才逐渐变得开朗起来,同时改掉爱打架的毛病,还会和父母一起照顾妹妹。

在村里,大家都说叔叔的运气好,遇到了一个不是亲生却胜似亲生的父亲。每次听到村里人称赞自己的继父,叔叔都会爽朗地笑着说:那是,我还有一个可爱的妹妹呢。

叔叔长大后,除了性格比较好之外,别的比较普通,在找对象时,可把他的父母愁坏了,村里人也不看好他,常常开玩笑说他:长得既不帅,还矮个,家里条件也是普普通通,上哪找对象去?

叔叔好像并不把村民的话放心上,每天都乐呵地做自己的事情,就在大家都觉得叔叔这辈子注定是娶妻无望时,却突然迎来了峰回路转,叔叔被对面村的一名年轻的女子看上了,还托媒人隐晦地向叔叔转达了自己的意思。

当时,可把叔叔的父母高兴坏了,这简直是瞌睡遇到了枕头,求之不得的事情。不过,刚开始时叔叔并不太乐意,说自己这样的条件,就别耽误了人家的姑娘了。

后来,当时的那名女孩子(现在的婶婶)让媒人传话,说自己不怕跟叔叔吃苦,而自己就是看中了叔叔乐观开朗的个性,还说这样的男人懂得照顾家庭。

果然,不得不说婶婶还是有眼光的,叔叔不但乐观,还懂得包容。在他们结婚很多年后,婶婶一直没怀上孩子,当时,村里人都在背后议论纷纷,而婶婶为了能怀上孩子,吃过无数的偏方,可是,她的肚子还是一点动静都有。

叔叔呢,不但没有嫌弃婶婶,还安慰婶婶说自己的儿女缘分还没到,有时甚至和婶婶逗趣说:母鸡不下蛋,问题不在母鸡的身上,很可能是喂的营养不够。完全看不出这两口子有半点愁容,反而是一副顺其自然的状态。

突然有一天,村里来了一个衣着邋遢,说着一些大家都听不懂的语言的老,而老人好像是福灵心至似的,见到叔叔后就跟在叔叔的身后,来到了叔叔家里。

叔叔和婶婶看着老人实在是可怜,看上去又冷又饿的样子,婶婶不但帮老人收拾干净,还帮老人做了一煮香喷喷的面条。老人吃着面条,笑得一脸的满足,仿佛那是她吃过的最好吃的食物。

就这样,老人在叔叔家住了下来,而叔叔和婶婶不但把老人当作自己的父母一样照顾,还特别有耐心地想要帮老人找到自己的家人。可是,老人好像头脑不太清醒,常常是一会儿清醒,一会儿迷糊,而且,还是迷糊的时候多。

寒来暑往,老人就像是叔叔家的一名成员一样,每天和叔叔婶婶同吃同住,说来也是神奇,一直无法怀孕的婶婶,在老人来了之后的第二年,居然怀上了宝宝。这可把叔叔婶婶高兴坏了,虽然心里早就不抱希望了,觉得这辈子都不可能会有孩子了。

谁知道这个惊喜来得那么地措不及防,让他们抱着彼此又哭又笑,笑过哭过后,两人一起拥抱了老人,觉得这一切都是老人带来的好运。

村里人听说后,大家都为他们由衷地感到高兴,并说:这是冥冥之中注定的好人有好报。还有人回忆当时的情景说:要不是有这对夫妻收留,这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的老太太,还不知道要遭多大的罪呢?幸好是遇到这小两口,不但给她一个家,还把她当成自己的母亲一样照顾,天底下去哪找这么好心的人?

而小宝宝出生后,最高兴的莫过于老太太了,她整天都围着孩子转,摇着拨流鼓让孩子叫她“奶奶”,她脸上的笑容比孩子笑得都要灿烂几分。

叔叔看着这一老一小,觉得无比地满足,也特别庆幸当初一时的不忍心,才有如今的圆满。而至于老人的家人,叔叔既希望老人能回到自己真正的亲人身边,同时,心里也做好了给老人养老送终的准备。

而从叔叔和婶婶善待一个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甚至还患有老年痴呆的老人,他用中国传统的美德:“老吾老及人之老”体现了善有善报,这是一种大爱。

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连自己的亲生父母都未必愿意照顾,何况是一个来路不明、像个孩子一样的老人,不但需要有人时时看顾着,担心她会发生意外,还要一日三餐照料着。而叔叔和婶婶却能几年如一日地照顾着老人,这份不求回报的付出,实在是难能可贵。

而从叔叔和婶婶的身上,我们学习到了做人的善良,记得曾经听一位学佛的朋友说:做善事不分大小,每个普通人都可以做到,她还说布施是最好的方式。

以前我以为布施就是物质上的布施,还想着自己也不富裕,根本就没有能力去做布施。后来才知道,其实,布施,我们人人都可以做,只要能帮到别人的就叫布施。

比如:宝妈们可以把自己的育儿经验分享给有需要的人,这就是在布施。

我有一个做儿科医生的朋友,她经常利用晚上空闲的时间来回答宝妈们的提问,她建了一个育儿群,她会在不忙的时候逐个回答大家的问题,如果是特别紧急的问题,她会让大家私信给她。

我们都说她:上班都够累的了,还要去做免费服务。

她说:我有的,而且正好是别人需要的,有什么关系呢?再说,我也是做母亲的,一个母亲最在意的就是孩子的事情,孩子有点头痛发烧,母亲就会情绪紧绷,而只要解决了孩子的事情,这个家基本就不会有矛盾。

而我的亲妹妹同样做着让人感动的事情,她是一名乡村的老师,也是村民们称赞的老师。在老家,有很多留守儿童,而这些孩子的功课往往是最让人头疼的,平时开家长会,父母总是缺席的。

妹妹为了让这些孩子能走上正道,就常常给村里的留守儿童免费辅导作业,有时候还把这些孩子领到自己家里来,让他们住在自己家里,她说:他们也是可怜的孩子,从小父母就不在身边,几乎感受不到父爱母爱。爷爷奶奶呢,他们年纪也大了,再说,时代不同了,教育的方式也不能还是以前那一套了。

妹妹从成为一名人民教师起到如今已经有七八年了,在这七八年中,她没有间断地为村里的孩子们辅导作业。我们看她那么辛苦,自己除了是一名老师,还要下地干活,就建议她可以适当地收取一些费用。

可是,妹妹说:“我只是用我仅有的去教他们,并不会造成我的损失,如果向他们的父母索取报酬的话,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额外的负担,这就违背了我的初心。”

不管是医生朋友还是妹妹老师,他们用行动做着最微不足道却又最无价的事情,我觉得他们是用行动和个人的力量在布施,帮助有需要的人。

而我们呢,同样可以做布施。以前一位道友说:传播正能量就是布施,给别人一个微笑,或者看见地上的砖头时,你把它挪开,这些都是布施。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一样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心存善念,福虽未到,但祸已远离!

你听说过什么体现了善有善报的真实故事?

千禧年前后,云南某地一警校大二学生放寒假。村子里的人都去喝喜酒,二十啷当岁的大小伙子也去凑热闹,大家都去新房看新娘子,小伙子踮起脚尖看了看,新娘子始终低着头,一言不发,新郎官倒是喜气洋洋的倒茶装烟,看了一会儿,没什么意思,小伙子正准备离开,就在他转身的一刹那,新娘子微微抬了一下头,四周瞄了一眼,她眼角有青紫,眼睛红肿,看上去不过十七八岁,神情哀婉。只一下,小伙子就发现了不对劲,但他明白,这个事情不能轻举妄动,毕竟乡里乡亲的,祖祖辈辈,沾亲带故。

回到家,他思前想后想了无数个办法却怎么也行不通,第二天,他索性去那家做客,探探虚实,因为小伙子是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又是未来的警察,谁都会给几分薄面,于是,一家子热情的招待,酒酣耳热之际,小伙子就旁敲侧击的夸新娘子,然后问新娘子是哪里人,新郎官丝毫没有防备,也或许是他们认为这原本就没什么大不了的,事实上,村里有很多外来媳妇,大家习以为常了,原来这个新娘子是被人拐卖过来的,老家在广西偏远山区,当时公路都没有通,真正的的穷乡僻壤。新郎官花了多少钱呢?2800块钱。基本上探明了情况,但没和新娘子沟通啊,有些事情必须和当事人交谈,万一她不愿意离开呢?

老是往人家里去也不现实,搞不好人家以为你居心叵测,虽然的确是居心叵测,那天,一个大晴天,新娘子在河沟洗衣服 ,小伙子左顾右盼了一下,没什么闲杂人,他就蹲下来问新娘子,他没办法啰哩啰嗦,只能长话短说,于是他问,你想不想回家,新娘子惊疑的看着他,小伙子自报家门,很显然,新娘子放下了戒心,低声说,想。小伙子说,你家地址,家里人名字,联系方式。然后,拿出一个小本子,新娘子一一回答后,小伙子急忙离开,但他并没有给出什么虚无缥缈、浅薄的承诺,有些事情计划跟不上变化。

回到家,他翻出大学同学的通讯录,找到了一个离新娘子老家大约两百多公里的大学同学的联系方式,然后跑到镇上去打电话,那时的长途电话比较贵,花了小伙子不少钱才把事情说清楚。不到一个月,新娘子的哥哥和当地警方以及村干部一行来到这里,顺利解救了新娘子。而且从头至尾都没人知道是小伙子暗中的操作,除了新娘子。

小伙子大学毕业后,分到某地公安局,一开始是派出所民警后来到了刑警大队,再后来就去了禁毒大队,北京奥运会前夕,他和战友去广西办案,抓捕一个穷凶极恶的贩毒团伙,该团伙有好几个人,而且广西十万大山,极易躲藏,经过了激烈的交火,抓捕了大部分,其中之一的头目却逃之夭夭,但他别无选择,只能逃往深山老林,警方也是穷追不舍,小伙子和战友分几批追捕,由于不熟悉地形,他迷路了,手机没信号,再加上黄昏来临,他又累又困又饿,想摘点野果充饥也没有,想抽支烟一摸口袋,一包烟不知道掉哪里了。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一个采药的大叔带着一条狗路过此地,小伙子跟着大叔去了他们家,大叔有几个孩子,小伙子到了有信号的地方给战友报了平安后,拿出一百块钱让大叔给准备一桌饭菜,他知道战友们都是饥肠辘辘,大叔不要钱,并让老伴和儿媳妇张罗饭菜,没想到,大叔的儿媳妇居然是当年那个新娘子,小伙子没有认出她,她左看右看试探性的问了一下,小伙子明白了,但他不能说出来,毕竟小姑娘曾经被拐卖。

这个神奇的经历曾经在某论坛看过,可以说比故事都要精彩,故事是虚构,这个是真实的。我想,如果以这个题材编一部电影 ,卖座应该不错。

你听说过什么体现了善有善报的真实故事?

在邻居的身上,真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憨叔,人如其名,性格老实憨厚,

有一次,我们那里连续下了三天雨,雨过天晴,我和几个小伙伴,带着竹篮到山上捡磨菇,回家时,从路边的岩洞里,传来阵阵“嗯嗯”的声音。

我们壮着胆子,拿着木棍,轻脚轻手的向洞口走去,在远处歪着脑袋,看见洞里的石板上铺着稻草,有一个人躺在上面,旁边还有一堆火,大家都面面相觑,不知谁在后面“啊”的一声,吓得我们魂飞魄散,扔掉竹篮、木棍,惊慌失措的跑回家。

当我们一脸狼狈的跑到院子里,叫来憨叔和几个大人,再次来到岩洞,大人们和那人保持着距离,议论此人是“叫化子”?还是坏人?只有憨叔小心翼翼走到旁边,看到此人脸色发白,嘴唇干裂,抚摸额头有点烫,应该是淋雨感冒了,再加上饥饿,一时被困在这里,不能动弹了。

憨叔从家里端来一碗酸萝卜面,再顺手拿来一件军大衣,那人没几下,就把一碗面吃光了,顿时,从额头冒出丝丝的汗水,憨叔叫他躺下睡一觉,明天就好了,然后,他又往火堆里放了几个红薯。

80年代,经济条件差,那有什么钱去看病,小毛病都是用这些土方法,有时还挺管用。

第二天早上,我们同憨叔来到洞里,发现军大衣整齐的放在石板上,旁边用木炭写了几个字,“谢谢救命之恩”。

这时,有邻居嘲笑憨叔,白白搭一碗面和几斤红薯,招呼不打一个就走了,憨叔还是“傻傻”一笑,从此,憨叔的名声更响了。

写到这里,本故事该结束了,但是,善有善报,憨叔的“春天”来了。

93年的正月初二,两部豪华轿车,停在憨叔门前,从车上走下七、八个人,提着东西走进憨叔家,邻居都在议论纷纷,憨叔没有这样的亲戚,我们都跑到他家里一探究竟。

憨叔想了半天,才认出那是岩洞里面那个人,如今已是酒店的董事长(陈董),他说出当时不辞而别的原因,他奶奶去世了,向亲戚报信,回来的路上淋雨了,加上一天没吃饭,走到山洞那里就躺下了,为了不让家里担心,第二天一早就回家了,他今天来,一是:拜年;二是:带饭店的厨师为憨叔做一顿饭,

酒过三巡,陈董递给憨叔10万块钱,叫他自己修一栋房子,憨叔当场拒绝了,并且说:“一碗酸萝卜面,不值这个价。”陈董又提出:“在县城买一套房给憨叔,救我一命,肯定有所报答,”都被憨叔婉言谢绝了,陈董陷入进退两难,从商这么多年,很少遇到这样不贪财的人,深深地被眼前的男人折服。

陈董说道:“在你们镇上,我帮你开一家熟食牛肉店,成本又低,也还简单,比你种庄稼赚钱一点,”憨叔点头同意了。

这时,村子里面的人,都说憨叔又傻又憨,10万块钱不要,开一个熟食店,又累又辛苦,搞不好还要赔钱,都在憨叔后面说闲话,无论大家怎么说,他都一笑而过。

陈董派他儿子教憨叔技术,制作我们那里特有的口味“焦麻牛肉”,镇上没有人愿意卖熟牛肉,一是价格贵,二是牛肉缩水厉害。

半年后,憨叔的“焦麻牛肉”开张了,不但,牛肉味道好,而且,价格也公道,一时间,有很多人幕名而来,把憨叔的店围个水泄不通,慢慢地,在我们镇上的酒席上,每桌都必点这道菜。

憨叔在儿子的建议下,在我们县城又开了一家店,生意还是出其的好,没过几年,在县城买了一套别墅,在老家也修了一套。

又过了两年,憨叔叫儿子把两个门面关了,儿子也不知其中的缘故,问了憨叔几次也没说,也没有办法只有关门,因为,“焦麻牛肉”配方一直在憨叔那里。

憨叔从别人口中得知,“焦麻牛肉”是陈董祖传下来的一道菜,原来不知道,如今,也挣了不少钱,应该物归原主,他把配方又还到陈董手里,毕竟这个东西不属于自己。

从此,“一碗酸萝卜面,换来两套别墅”,这个善有善报的故事,在我们县城传开了……

憨叔一直到90岁才世了,在我们那里算是长寿之人,这可能跟他憨厚、老实、善良的性格分不开。

你听说过什么体现了善有善报的真实故事?

老人房子的补偿款赔了660w,全部给了外人陈三苕,把3个亲生儿子肠子都悔青了,街坊邻居们都拍手叫好。

我老屋隔壁,住着一家姓孙的老两口,这一块是城乡结合部的菜农,老人3个儿子,成家后各自在新街盖了房,90年代中期,老人刚过60岁身体还健壮,花18000块钱,把西边一座废弃了十多年的民办小学买下来,老人打算办一个养鸡场。

村小学占地三亩多,十多间六十年代建的瓦房年久失修,多处己经坍塌漏雨,操场上杂草丛生,长得一人多高。老两口自己动手,不到半年的功夫,就简单地把瓦房修缮成鸡舍,养了几百只本地的土鸡,由于鸡场的繁殖都打算自己孵化,十几只公鸡天没亮就叫个不停,可把隔壁我们家吵闹得够呛,没等邻居上门去讨个说法,老两口就隔三差五地登门,提着一篮子土鸡蛋表示欠意,天长日久咱们也习惯了,总是介绍周围同事和朋友到老人家买鸡蛋。

眼见着父母养鸡赚了钱,一年难得回来一趟的3个儿子,回家的次数明显就多了起来,老大带头和老人商量,把家里养鸡场规模扩大,再添置一些现代养殖设备,老人负责技术指导,让三个儿媳妇回来帮忙就行,至于添置鸡笼、饮水、喂料、清粪设备的投入,还有扩大养殖规模,前期购买鸡苗的费用,按老人和3个儿子分成4份来均摊,老两口想想也不错,反正自己也干不几年,迟早这些家产都是儿子的,就同意了。

年轻人的眼光和学习能力,比起老人还是强得多,没几年就把家里的养鸡场搞得风声水起,高峰时养了一万多只蛋鸡,3个儿子每年都有一笔可观的分红,这期间还把小儿子送到一些大型养鸡场,去学习取经,老三资质聪明,对养鸡技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技术学到手后,就私下跟2个哥哥开小会,认为目前家里的养殖场地制约了鸡场的发展,两兄弟一至赞同老三的观点,私自于2004年,在离市区50多公里的一个山坡上,租了一片丘陵地,就跟父母摊牌了。

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人都知道,兄弟多的家庭,一般在成家后都会分家单过,所以他们家与老人不存在财产上分割,鸡场搬走后,儿子对于这几间破房子没人看得上眼,老两口为了成全自己的儿子,把这些年积攒的40多w都给了他们,余外还用这些房产做抵押,在银行借了15w,凑给儿子们购置鸡苗款的不足,看着儿子们一车车把家里搬得一空,己经70多岁的老人心里一阵阵失落,将来养老就指望这3个儿子。

两老口不得不重新捡起养鸡的营生,在一片荒凉的院子里,又养了300多只土鸡,终归年龄大了,一天比一天体力不支,给儿子们打了无数个电话,3个儿子总是以各种理由推托,几年下来见不到一个儿子的踪影,终于有一天老伴突发脑溢血住院,老人家实在出于无奈,请了一个护工在医院看护婆婆,让对门的三苕照看家里的鸡场,租辆出租车就赶到儿子的鸡场去了。

儿子们的养鸡场规模不小,分三个场区分别养了5万多只不同的鸡种,有些现代化设备老头都没见到过,饲料库中堆满了饲料,三辆进口轿车并排停在场区中间特别显目,见老父亲风尘仆仆地来了,儿子媳妇们冷漠地问了几句,就劝说父亲,人老了,有点三病两痛是正常的,老三让管财务的大嫂拿了500块钱,塞给老人就各自找了些事由散了,老人直挺挺地在那愣了半天都回不过神来,一路上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到家的。

三苕姓陈,40多岁了,六七岁时得过一场脑膜炎,自那以后就寡言少语,从小学到初中总受人欺负,大家都忘了他的大名叫什么。好在父母生前,给几兄弟每人分了一间两层的楼房,三苕自己种一亩二分菜地养活自己,手上倒是有十几万储蓄,但至今孑然一身,老头叹息这孩子干活下力气、憨厚实诚,这几年常常请他到鸡场帮忙,婆婆更是没把三苕当外人,家里只要做了什么好吃的,总忘不了让三苕过来吃饭,一来二去,两位老人把三苕当亲儿子一样看待,三苕言语不多但知道感恩,前年老人借银行的钱到期了,主动把自己准备娶媳妇钱拿出来,让老人渡过了难关。

这回老人在亲生儿子那碰了一鼻子灰,回家就病倒了,三苕求院方把两位老人挪到一个病房,没日没夜地服侍两个老人4个多月,直到婆婆去世,她那几个儿子在家仅呆了三天就走了,老人万念俱灰,出院后家里的鸡没了,三苕的菜地也荒了,对三苕又是感激又是愧疚,感激的是三苕与自己非亲非故,无非是别人把三苕当傻儿看,二老对于他像长辈一样关怀,而他投桃报李,受人滴水之恩,全身心地回报二老,愧疚的是,自已虽说养鸡赚了一点钱,但都给了几个不孝之子,至今还欠着三苕十多w块不说,善良的三苕却只字未提,一如既往的服侍自己。

晚上,老人把三苕叫到床边,让他明天把村委会几个干部找来,老人有话要说。

老人当着村领导的面,诉说了几个不孝之子的行为,要求这些人作见证,因自己现在无力归还三苕的欠款,把自己的房子、包括隔壁破旧的养鸡场都赠予给三苕。

在当时来讲,老人的房子和鸡场虽然破旧不堪,但怎么卖也超过十几w,加上大伙平常都对老人的三个儿子也看不顺眼,都愿意帮老人了却这桩心愿,没几天功夫就帮老人和三苕办理了合规手续,后来这件事被3个儿子知道了,就打电话给村里的领导,说感谢他们成全,以后老人有三苕养老送给终,于我们无关。

生活还是得继续,打那天起,在老人的指导下,三苕把老人的养鸡场又开起来,他这人实在、不会耍心计,把自己的菜地全部种一些速生蔬菜,补充到饲料里养土鸡,城里的人知道他的故事后,不惜开车十几里来照顾他的生意,比当初老人自己养鸡时赚钱多了,到09年,老人和三苕商量,准备在以前学校的操场,再建两个大型鸡舍时,村里人告诉爷俩,这块地被某品牌开发商看中了,不久就要和原居民商谈拆房补偿事宜。

现在三苕是这一片居民中,拥有房子面积和土地面积比较多的人,为人忠厚老实,一个人就代表全家,所以他是开发商确认的首批谈判对象,如他们所愿,三苕没经周折就和开发商达成了协,开发商怕节外生枝,签订协议的当天就用推土机,把这几亩地上的房子推平了。

有好事的人打电话给老人的3个儿子,这几位带着老婆孩子回到祖屋一看,心里就凉了一截,3兄弟当场互相埋怨,差点没动起手来。

后记:

三苕自己的房子也在拆房之列,还建补偿了他两套电梯房,自从赔偿款到位之后,十里八乡的人纷纷给他提亲,都被老人拦住了,老人说,三苕心善,过于太憨厚实诚,这个媳妇我要格外帮他把把关。

两年后,三苕和老人从租住的过渡房,搬到了我现在居住的楼上,我们又成了邻居,两套房子装修后,三苕给老人请了个保姆住一套,他在老人对面一套房子里结婚的,新娘是老人的舅侄姑娘,一个三十四五岁的小寡F,带着一对刚上小学的龙风胎过来的。

早年,我曾安排三苕在我单位做过一年保安,至今他一往如故很尊重我,因为开发商对每家协商的补偿结果要求保密,某一天电梯里就我们两人,我小声地跟三苕打趣:你总是憨人有憨福,娶个媳妇还买大送小,快告诉大姐,鸡场到底给你赔了多了?

三苕一脸憨笑:“老爷子说谁问也不能讲”,就这个数,边说边用双手比划了两个六,我一看禁不住怒从心头起,三苕赶紧补充了一句,再加个零。

这是我身边发生的一件真实故事,因善举而得到了660w的善报,至今已过去10多年了,三苕一年后还得了一个儿子,两口子恩爱有加,正是验证这句“善有善报”的精典俗语。

谢谢您走心地看到这里,您觉得三苕的结果是运气还是必然?请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谢谢!

你听说过什么体现了善有善报的真实故事?

这是我同学和我讲了她和嫂子之间发生的善有善报的故事。

六三年冬天,嫂子来我家和我哥哥相亲。

那时我才八个月,只会呀呀学语。

那年,嫂子才二十岁,扎着两条长辫子,红着脸一副害羞的样子,陪她一起来我家的,除了媒人还有她的哥哥姐姐,嫂子一见我就抱着不愿松手。

第二年春天,嫂子嫁给我哥哥时,我哥哥还在部长服兵役。

嫂子在学校教书,每到放学回家,她都抱着我,那时我还不会走路,嫂子两手架着我的胳膊,弯着腰教我学走路,我不会说话,嫂子一个字一个字的教我,当我会说:“娘、娘”,嫂子听到后高兴地把我高高举起,在我脸上疼了好几口。

两岁时,我生了一场大病,几天汤水不进,村里赤脚医生看我直挺挺的躺在床上,脸上青紫,双目紧闭,他给我号了下脉,跟爹说:“这孩子难撑到头遍鸡叫”。

爹听后默默地出去了,他是出去找扔死小孩的人。

夜里,嫂子和娘眼里含着泪,一直守在我身边,这时,门外传来扔死小孩人的敲门声。

爹蹲在坑沿上,死命地吸着旱烟,我依然直挺挺地躺着,门外又传来扔死小孩人的敲门声。

娘叫他再等一会,娘舍不得骨肉分离,她叫扔死小孩的人再等会。

这时鸡叫头遍了,门外扔死小孩人的又来敲门,我嫂子跟娘说:“我想抱抱妹妹”,嫂子把我抱在怀里,借着煤油灯的光,嫂子突然发现我的眼睛睁开来了,她高兴地喊:“娘,快来看看,我妹妹睁眼了”。

娘看到我活了过来,赶紧拿两个馒头送给扔死小孩的人,说:“俺闺女活过来了。”

嫂子看我咂着嘴唇,她赶紧生火做了一碗鸡蛋汤,一勺一勺地吹温送进我的嘴里。

二年级时,我腿上身上害了疮,疼得连路也走不了,是嫂子背着我到医院换药。

后来我又出疹子,怕风怕光不能去上学,也是嫂子教完书回家帮我补课。

嫂子娘家比我家日子过得好,她哥哥一个当乡长,一个在城里卫生局当一把手,嫂子每次回娘家都带上我,她娘家村里人还以为我是嫂子亲女儿呢。

在我上三年级时,我侄子出生了,这时哥哥分到陕西省交通局工作,嫂子和侄子准备到陕西生活,临行前嫂子和娘商量想把我带去那儿上学,娘怕给嫂子增加经济负担就没同意,可是嫂子跟娘说:“妹妹是个上学的好苗子,你就让我带着她走吧,再说我也会挣钱,妹妹不会成为我的负担的。”

就这样嫂子带着我到了陕西,在陕西嫂子和哥哥一起挣钱供我上学,还教育我如何做人。

我大学毕业分到陕西政府做了一名公务员,有段时间我报名到贫困山区参加扶贫工作,由于信号差没能与嫂子联系上,嫂子和邻居聊天,她的侄子在我所在的政府做保安,他说政府抓了很多当官的,嫂子心里想我这段时间沒消息,会不会被抓了?想到这,她把我从小到大各种奖状和证书装进包里,第二天天还没亮她就起来,风仆仆地赶到我所在的办公室,她进屋就急切地问主任:“我妹妹是好人,她不会犯错误的,”嫂子还没等主任开口就把包里的奖状和证书都拿出来,说:“领导请您看看,我妹妹一直都是优秀的,她不会犯错误的,”主任听嫂子这话哭笑不得,他告诉嫂子我下山区扶贫了,还有几天就能回来了,嫂子非要在办公室等我回来。

几天后我出现在嫂子面前,她抓着我双手激动地说:“你没事吧?你没犯错误吧?”弄得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嫂子得知我没事,她就坐车回家了,汽车都走得老远,我看到嫂子还在向我地挥手,叫我赶紧回去,我多想当着她的面,喊她一声:“嫂娘。”

时光如梭,我哥已经做古,我侄子也结婚了,他和妻子都在北京某大学教书,一向身体很好的嫂子突发脑梗,幸亏抢救及时,但留下后遗症,走路不能行动自如,侄子想请保姆照顾她,我跟侄子说,你安心回去工作,我会把我嫂子接回家里照顾,嫂子能养我小,我也会养嫂子老的,如今我嫂子在我的照顾下身体恢复得很好,已经能行动自如了,我和丈夫下班后,轮流陪着嫂子在小区公园里散下步,陪她聊天,逢年过节我侄子他们全家人都会回来陪我嫂子,每当我们两家人在一起聚会时,我嫂子满脸都会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你听说过什么体现了善有善报的真实故事?

70年代初,姑父院子里的张三娃因偷窃破坏农业生产罪被抓,判处有期徒刑七年。

张三娃坐牢,孤苦伶仃、双目失明的老妈无依无靠,急得不想活,作为党员、生产队长的姑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条鲜活的命,不能见死不救,他动员生产队社员轮流照顾,但没人愿意。

说句实话,那时物质贫瘠,生活困难,常年吃不饱,穿不暖,不乐意照顾一个劳改犯的母亲,可以理解。于是,姑父把她接到自己家里,像对待自己亲妈一样,尽心尽力,管吃管住,精心照顾。

大姑父家有四个孩子,每年青黄不接的时候,口粮不够吃,姑父和姑姑两口子吃米糠、麦麸子馍馍,细粮留给孩子和张大娘吃,连续吃了十多天,拉不出屎,憋得难受,差点出人命。

有一年冬天,张大娘感冒发高烧,昏迷不醒,赤脚医生说再不送医院,熬不过当天,姑父和几个基干民兵轮换背了十多公里路,才送到医院,输液打针,姑父端屎端尿,两天两夜没合眼。

为了支付医药费,姑父卖掉家里仅有的一头肥猪。那年过年,赊了三斤猪肉,一家人团年饭才吃上肉。张大娘内疚,悄悄摸出去,想跳堰塘自行了断,被姑父及时发现救了一命,两个抱在一起,痛哭流涕。

张三娃表现好,提前一年半释放。回家后,非常感谢姑父的大恩大德,发誓一定洗心革面,重新做人,报答恩人。改革开放后,张三娃利用服刑期间学的厨艺,到县城开饭店,没想到生意爆好,赚的盆满钵满。

发财后,张三娃在自留地修了十二间砖瓦房,送了六间给姑父。还把姑父的孩子全部接到他饭店学厨艺。现在大姑父的四个孩子在各地开饭店,衣食无忧,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2009年姑父去世,张三披麻戴孝,哭得惊天动地,三天三夜没合眼,直到姑父入土为安。张三娃像对亲生父亲一样,每年春节、清明节都要去姑父的坟上祭拜,对姑父的四个孩子像血亲兄弟一样,照顾有加。

笔者认为,姑父做善事出于本能,发自肺腑,并没有想得到回报。如果一个人做善事是为了获得更大利益,这绝对不是善事,也绝对不是真善人。所以,我始终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必然要报。

粮农二代,一家之言,不喜勿喷,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