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书让你看了五遍以上,每次看完都觉得特别充实,感觉灵魂得到了洗礼?

我是一位宝妈,最喜欢看的是国学,《弟子规》、《千字文》这两本是我的最爱。

在怀二宝时,听说胎教很重要,就经常读这两本书(读得最多的是《弟子规》)。刚开始是为了熏陶孩子的情操,来一场不一样的胎教。可慢慢地,被书中的精髓深深地吸引住了。更令人意外的是,在熟读的过程中,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也渐渐领悟,特别是来自《弟子规》的收获。很多生活常识、智慧都浓缩在书本里,既是教导我们的道理,也是践行的方法。

在这略举几点,比如: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对于父母的呼唤,应及时的应答;父母交待的事情,应马上行动;既是父母,也是子女;既是教子,更是教已。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这一句,是我以前不曾意识到的。原来对长者或朋友的尊重,居然可以这样做。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我们教导孩子说要有礼貌,要懂得尊重长辈,可怎样做才是有礼貌、尊重长辈呢?好像并未习得可践行的方法,而这一句不但全概括了,还是我们日常与人交往中,最基本的礼仪。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任何东西都要轻拿轻放,那怕是空的,也应珍视;到他人处做客,那怕主人家不在,也应当犹如主人在一样,守礼。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戒口,戒是非,这点犹其是我们容易犯的口角。人人都有隐私,人人都有不足,而这些就是每个人的底线。尊重他人的前提,就是要做到看穿不说穿,他人的隐私更不应宣之于口。

《弟子规》是我爱上国学的第一本书,后来,机缘巧合下,看到台湾著名作家:刘墉著作的一本书,具体书名不太记得了,好像是:幸福的源泉。

整本书运用《弟子规》为引题,逐句逐篇,每一小段结合生活案例或小故事,通俗易懂。让人看过之后,对《弟子规》的含义,领悟得更透彻。

从而,我很多生活细节得到非常好的改善,待人接物上比之前更顺隧,这完全是因为反复再反复的参悟这本书。可以说,它是我的再一次启蒙之母。

每二本就是《千字文》,也许是因为体验到国学之美,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由衷的热爱。

宇宙的奥妙,在这本书里,展示得淋漓尽致。一本书,包罗万象,这是我读过最好的文学作品。

之后陆陆续续看了很多书,但印象最深刻的就这两本。几年前还能把它从头到尾背诵出来,现在不可以了。但那种震撼还在,那种仿佛穿透灵魂,令人膜拜的感觉还在。

今天非常荣幸趁此机会把它们分享出来,希望让更多的人喜欢传统文化;更多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扬国学!

有哪些书让你看了五遍以上,每次看完都觉得特别充实,感觉灵魂得到了洗礼?

  能看5遍以上的书,除了新华字典之外,我主要有2个套,(1)美国总统克林顿的沟通顾问写的《一生只做一件事》,(2)麦肯锡顾问系列丛书,比如《麦肯锡方法》、《麦肯锡意识》、《麦肯锡顾问提问术》、《麦肯锡顾问笔记术》等。

一、《一生只做一件事》

克林顿总统的演讲技巧称得上是大神级,卸任总统后,关靠演讲的收入比当总统还收入高,他的沟通顾问(指导老师),水平就更厉害了。

我每次读这本书,最大的顾问就是“放松”,道理所有人都懂,但要真正体会、要真正用好,那就看每个人的造化了。

比如他讲的故事,我们去照相时,会和身边的人愉快的聊天,我们滔滔不绝、我们表情姿势非常放松,但摄影师突然说:“看这里,不用动”,这时候,我们的脸一下子就僵硬了,成了机器人。

再比如,他举了一个电视节目的故事,在画面中,两个警察开始时他们的表情栩栩如生、举止自然,但当他们知道自己被录像后,一下子就换了另外一个人,他们带上“面具”,想让自己显得专业,因此脖子僵硬、下巴紧绷。。。

我自己也有这样的经历,我给公司内训麦肯锡的系列文章时,感觉就像和朋友在聊天,或像长辈在教育小孩一样,言谈举止和说话都很放松,但5月底给客户做的一次讲座,7个小时下来,事后听录音才发现,有些话当时只说了一半,这就是不放松,太在乎的结果,因为台下不再是同事,而是30多个博士生,但事后想一想,博士又怎么样呢,术业有专攻,我介绍的是我擅长的,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二、麦肯锡系列文章

作为咨询界的龙头老大,麦肯锡的每个方法论都被深度研究,我曾经就职了几年,在当时觉得没什么,但到了新咨询公司之后才发现,麦肯锡的套路确实很有效,比如麦肯锡方法的沟通技巧、比如金字塔原理的逻辑思维,尤其是“结论先行”、“结构化”、“MECE”这些方法,看似简单,但用到我们的咨询报告或日常沟通中,确实太有用了。

再比如麦肯锡的提问术、解决问题的7个步骤,这些方法在我现在做调研时太有用了,每次调研,按这个方法论,客户都会滔滔不绝的讲他们的需求,讲他们的建议,有时候甚至过了饭点才突然想起来,发出这样的感叹“呀,2个多小时了呀!”。

三、读书笔记

闲暇之余,我也会做一些读书笔记,绝大部分是思维导图笔记,因为思维导图效率高,容易形成逻辑清晰的图,而且思维导图抓的是关键点,又省时又省力

有哪些书让你看了五遍以上,每次看完都觉得特别充实,感觉灵魂得到了洗礼?

《金刚经》我读了18年“一共一万三千多部,每天一部或三部”以前的浮躁不静心各种妄想”到现在的每天七部,才读懂其中一两句,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於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此生福慧善缘皆从金刚经中来

有幸得弘一法师真迹复印版的

不说来世的福报多大

死后能不能往生极乐净土

这辈子我感觉我没有白来一趟世间

小时候受过一些小苦难

后来这么多年的衣食无忧

能享这一世清闲快乐

也是遇到了盛世

遇见善缘

有哪些书让你看了五遍以上,每次看完都觉得特别充实,感觉灵魂得到了洗礼?

有哪本书让你看了五遍以上?每次看完都觉得特别充实,感觉灵魂得到了洗礼?

我是从火红的年代过来的,因此阅读过的书,总是要烙上年代的烙印。

第一,《毛主席语录》

凡是从改开前过来的人,对于人民领袖毛主席的这本书,俗称红宝书,看了何止五遍?大概至少得按照几十遍、几百遍算吧?

新中国初建时期的二十七年,是我们劳动人民翻身做主人的开始,毛主席的书,就是人民群众大干社会主义的指路明灯。那时候虽然物质不丰富,但政府总是在各方面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人民群众除了为建设家园,建设社会主义祖国拼命劳动以外,就是学习毛主席著作。毛主席著作的每句话都是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工作,没有虚头巴脑的套话、空话、废话。因此,那时的社会,团结互助,风尚好,可以用一句话形容: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这就是《毛主席语录》的作用。何止是灵魂受到洗礼?应该说是永生难忘。

因为喜欢毛主席的书,喜欢毛主席的文韬武略,因此,让我喜欢上了历史、文学,后来因为工作要求,又触类旁通,接触到了书法、油画,给我后来的工作增添了很多力量,简直就是插了一双翅膀。尽管我换过好几个工作单位,但是,不管我走到哪,靠着我的学识和这些爱好、特长,很快就在新的单位打开了局面。也可以说,《毛主席著作》影响了我一生。

第二,《鲁迅杂文选》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旗手,他的文章是投枪,是匕首,直指旧社会的心脏。特别是他的杂文,更是犀利无敌。那时候的鲁迅先生各种杂文单行本很多,有《彷徨》、《准风月谈》等。那个时候过来的人,在文学上,受过最大影响的,恐怕就是鲁迅先生的杂文。他的杂文,的确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写尽了旧中国各种人的人性,写尽了旧中国的各种弊端,也给许多彷徨的文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我后来大半辈子喜欢写东西,大概至少有一半原因和喜欢鲁迅先生的文章有关。

第三,《唐宋诗选》

这也是当时最流行的一本书。因为那时候不太注重考试,学生负担也比较轻,因此,阅读各种书籍,就成了中小学生的主流。那时候,有各种各样的赛诗会,尽管写的诗比较粗糙,但也的确促进了很多人学习诗词的热情。

第四,三大名著和三言二拍

三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一直是那时候经久不息的阅读书。《红楼梦》一度被认为不适合普通人阅读,尽管没有禁,但很少有人阅读。你如果拿一本《红楼梦》阅读,会被人背后指指点点。

《三言二拍》,也是我案头喜欢的书籍。三言是指《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作者冯梦龙;二拍是指《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作者凌濛初。

里面由许多数不清的完整的短篇组成。你可以把它当成故事,或者小说看。都是教导人怎么做人,劝人向善的。如果没精力看长篇大论的文字,就去看看《三言二拍》。当然,里面大量的故事,还有一些现在有些人认为是糟粕的东西,比如因果报应观点。

以上这些书,我大概至少看过五遍以上了。当然,也许还有很多看过五遍以上的书,由于年代比较远,一时想不起来,就写这些了。

有哪些书让你看了五遍以上,每次看完都觉得特别充实,感觉灵魂得到了洗礼?

金刚经

金刚经是我看了无数遍,而且我还念过无数本的经书。

在我的人生中,遇到迷茫的时候,我会念金刚经,金刚经仿佛就有一种力量牵引着我,我觉得金刚经是一部开智慧的经书。

当我念金刚经,我觉得金刚经让我学会某种东西,其实,金刚经让我学会了放下,学会试着找回真正的自己。

在痛苦中,我想要结束一切的时候,我学会了放下,而且我特别喜欢金刚经,有一句话特别好,一切有为法,如梦泡幻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当时读了这句话的时候,人的一生如梦泡幻影,很短暂,不管处在何时,何地,都不要忘了自己的初心。

在我焦虑的时候,金刚经使我感到不焦虑,能让我的身心变得静下来,所以我一直坚持在看金刚经,这本书是让我感到灵魂受到了洗礼的一本书。

有哪些书让你看了五遍以上,每次看完都觉得特别充实,感觉灵魂得到了洗礼?

一本书看了四十年!

十八岁当兵入伍,连队发的,

其他的书都丢了,唯有毛主席的书,

始终伴随着一步步成长……

何止五遍。五十遍都不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