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四绝日,老人说“明日三不空,今冬不受穷”,什么是三不空?

所谓的四绝日就是:在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前一天就叫做绝,这四天就叫四绝日。

2022年的11月7日,就是立冬了哦!在此祝福大家,立冬吉星高照祥云绕、幸福又安康!

那么,欢迎围观,今天的话题是,明天是四绝日,老人说“明日三不空,今冬不受穷”,什么是三不空?
  • 何为四绝日?

开头先解释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前一天,这四天就叫做四绝日。

节气是指二十四个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农民最早经常都是根据这二十四个节气来判断何时耕种,何时收成的;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24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 、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而四绝日,立春、立夏、立秋及今天的立冬,都是在二十四节气里的哦!

  • 为何要把这个四个节气,叫做绝日呢?

来源其实是根据,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之说。具体的解释,如下:

听到立春,就是指春天的来临之外,也意味着冬天的结束,立春之后大地回春,万物复苏;而(水)就要绝了,冰雪都要化了;同理,立夏是夏天的开始,也是春天的结束,(木)就要绝了;立秋是秋天的开始,天气要转凉了,同时也是夏天的结束,(火)要绝了;立冬就是天气要变冷了,冬天来临了;那么秋天就结束,也是(金)要绝了。

这边的五行,用金木水火土的金、木、水、火来分别指这四个节气!

  • 何为明日三不空,今冬不受穷呢?

农村老人常说,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人要有精气神,才能活得健康,长寿!

明天是指立冬及明年的意思,冬天指五行的水,所谓三不空,其中一个就是指明年雨水不空,也就是雨水不缺。

农村老人总结的经验是,要是立冬这一天是晴天,则代表着这个冬天会雨水少,如果,这一天下雨了,则代表着雨水多。

三不空的第二个是指粮不空,要是明年雨水多的话,那么庄稼就有好丰收,民以食为天的,也就不会受穷了!

第三个不空,就是指人不空,这里是指,立冬的时候,要多吃一些补身体的,暖身体的食材;我们这边习惯在立冬,吃羊肉来暖身体。那么,这个冬天就不会觉得寒冷,人也就更有精气神了!

对此,你们怎么看呢?有听过这句农村老话吗?感谢围观,期待转发,评论和关注一下,真心祝福你们立冬快乐的我哦!

明天是四绝日,老人说“明日三不空,今冬不受穷”,什么是三不空?

农历十月十三,立冬的前一天,是四绝日之一。老人说“明日三不空,今冬不受穷”,什么是三不空呢?

什么是绝日?其实,就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前一天,这四天就叫四绝日。

二十四节气和十二月建是干支历的基本内容,我国目前应用的农历就是用二十四节气来表征阳历部分。

有了二十四节气,人们就可以在每两个节气之间安排相应的农事工作,在两个冬至日之间安然播种、耕作、收获和冬藏。

古人将二十四节气分为“分”、“至”、“启”、“闭”四个部分,将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实现了巧妙的结合。其中,“分”指的是春分和秋分,“至”指的是夏至和冬至,“启”指的是立春和立夏,“闭”指的是立秋和立冬,把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称为“四立”。

像民间常说的“四时八节”就是由“四立”、“二分”和“二至”共同组成的。

在古代民间有“四离日”和“四绝日”的说法。其中,“四离日”指的是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前一天古人认为这四天分别把一个节一分为二了,认为不吉;“四绝日”,古人认为是每个季节的最后一天,怕“穷尽”也认为不吉利。

下面详细说一下“四绝日”,很多人可能第一次听说,会感觉一头雾水,慢慢理解一下!

二十四节气的节气历法中,一年是从立春开始到大寒结束,正好把春夏秋冬分成了二十四份,一份就是一个节气。

春季有三个月,六个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和谷雨),其中,立春是天文,雨水和惊蛰是地象;春分是天文,清明和谷雨是地象。

夏季有三个月,六个节气(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和大暑),其中,立夏是天文,小满和芒种是地象;夏至是天文,小暑和大暑是地象。

秋季有三个月,六个节气(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和霜降),其中,立秋是天文,处暑和白露是地象;秋分是天文,寒露和霜降是地象。

冬季有三个月,六个节气(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其中,立冬是天文,小雪和大雪是地象;冬至是天文,小寒和大寒是地象。

古人还把四季和五行联系在一起,其中,木代表着春天,火代表夏天,土代表夏秋之间,金代表秋天,水代表冬天。

明白了上面的内容,我们再来看四绝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前一天),立春后大地回春,“水”就绝了,立夏后天气渐热,“木”就绝了,立秋后天气渐凉,“火”就绝了,立冬后天气渐冷,“金”就绝了。因此,古人就把四天称为绝日。

在古代民间也把绝日称为“穷日”,认为不吉,不利于婚嫁和经营。当然,这主要和古人的认知有关系,现在我们知道这些之间没有关系,也不在相信这些,简单作为了解即可。

那么“明日三不空,今冬不受穷”,怎么理解呢?什么是三不空?

其实,指的就是水不空、火不空和人不空。

一、水不空

今年立冬的交节时间是公历11月7日,农历十月十四号,立冬的前一天十月十三号为癸亥日。

这里的“癸亥”是干支历法中的一组 ,干支历是有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配对组成的六十个基本单位,用来记日子。其中,十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古人又把干支和五行联系在一起,其中,甲乙为木,丙丁为火,戊己为土,庚辛为金,壬癸为水。并且,十二月令也是以节令为准的,其中,立春-寅月、惊蛰-卯月、清明-辰月、立夏-巳月、芒种-午月、小暑-未月、立秋-申月、白露-酉月、寒露-戌月、立冬-亥月、大雪-子月、小寒-丑月。

从上面的内容更够看出来,天干癸属水,地支亥对应立冬,是冬天的开始,而水代表着冬季。因此,十月十三号“癸亥日”,是水旺的日子,也就是不缺水,所以不缺水,也就是“水不空”的说法。

2、火不空

《周书·月令》中曰:“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也就是说,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火”。因此,古人有把四季来的前一天称为改火节。

立冬在古代最重要的活动就是祭祀和饮宴,在《吕氏春秋.盂冬》中记载:“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斋。”,意思是说,每到立冬这天,天子会亲自率领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

既然有祭祀活动,肯定少不了香火。因此,立冬前的绝日火也不空。

3、人不空

古人把一个甲子(60天)的最后天称为“六甲穷日”,也是新季节和前一季节交替的一天,有“辞旧迎新”的意思,在民间又称为“送穷日”。古人认为,这样的日子人最好都在家里,宜静不宜动。所以,人不空。

写到最后:

以上这些说法,只是古代民间的一种说法,只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和讨个吉利。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过去不同了,认知也提高了不少,更随性一些。

分享这些,并不是想说明什么,只是让大家了解一下古代文化,了解古人是如何和自然相处,仅此而已!

全文完,都看到这了,点个赞吧!感谢阅读。

明天是四绝日,老人说“明日三不空,今冬不受穷”,什么是三不空?

2022年11月6日是“四绝日”,在东北,四绝日是非常重要的日子,这一天不管多么重要的事情都不会去做,因此也会有“日值四绝,大事勿用”的说法。

很多人并没有听说过“四绝日”,尤其是一些年轻人更是从来都没有听说过,四绝日在东北特别盛行,一些年纪大的老人,在“四绝日”这天都不会出门,就是为了避免这天发生一些不好的事情,当然了,现在来看,这些都是陋习。

言归正传,东北“四绝日”这天不仅不会结婚,甚至出门都很少,这和传统二十四节气有一定的关系,当然了,更多的是老一辈人的传统。

‬右上角关注虽然帮点一下,每天推送有意思有知识的文章给您!

‬01.什么“四绝日”,有什么禁忌吗

《玉门经》中记载,“四绝者,四立前一辰也”。我们都知道我国民间有二十四节气的说法,这是老祖宗通过几千年来的观察得出来的节气说法,而四立,指的就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而“四绝日”,指的就是四立的前一天,而后天是立冬,因此“四绝日”也就是明天。

之所以将这四个立的前一天认定为是“四绝日”,其实也和我国阴阳五学有一定的关系,古人认为“立春木旺水绝,立夏火旺木绝,立秋金旺土绝,立冬水旺金绝”。

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立春以后大地回暖,冰雪融化水(冬)就绝了,立夏以后天气逐渐变暖,木(春)就绝了,立秋以后天气逐渐变凉,火(夏)就绝了,立冬以后天气逐渐变冷,金(秋)就绝了。

在传统的日历上,立冬的前一天肯定会标注上“四绝日”,而且还会写上诸事不宜的字样。

在东北,“四绝日”当天,除了下葬以外,基本上什么大事都不会去做,婚丧嫁娶中只有丧事会选择这天,开业都不会选择这天,只为避免不宜。

‬02.老人说“四绝日”三不空,指的是哪三空

老辈人说的“四绝日”三不空,都是长年累月积累的经验,虽然现在听起来会有一些迷信的感觉,但实际看来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第一,水不空

前面提到过,秋季最后的一天,也被称作为金绝日,金绝意味着水显,所以明天适合下雨。

从气候来说,南方此时冬小麦已经种植好了,等待着立冬来临以前的雨雪,正所谓瑞雪兆丰年,如果明天降雨,对收成也是有帮助的,也就是不会受穷了。

而从东北来说,立冬以后气温就会来到了零下,水在室外就会冻住,饮水就会变得困难,因此最好在立冬来临之前将水准备好,省的上冻以后喝水成问题,有水喝,自然也不会受穷了。

第二,火不空

老祖宗在很早以前就发现,每个季节烧的木材是不同的,因此古人在每个季节的最后一天,更换火种,就是换一种木材来烧,这一行为也叫做“改火”。

《改火解》中讲到,“盖四时之火,各有所宜,若春用榆柳,至夏用榆柳便有毒”。因此到了“四绝日”这天,都会更换木材火种,而且在东北,冬季寒冷,木材从传统的枯枝改成燃烧时间延长的松木,桦木,不然东北农村的冬天,很有可能会冻死人。

此外火不空也有备木材的说法,木材准备得多,火自然不会空,家里暖洋洋的人也不生病,自然不会受穷。

第三,人不空

明日是秋季结束的最后一天,也是六甲穷日,是一甲子的最后一天,同时也是新旧交替的日子。

这天一过,立冬开始,天气变得寒冷也不方便打扫卫生,因为“四绝日”当天应该趁着热乎收拾收拾家里的卫生,送穷除晦。

在东北,立冬以后天气寒冷,收拾屋子也方便,我们这现在实在都以结冰,玻璃都不能擦了,清洗以后的脏水如果倒在门外,还会结冰摔倒行人,因此在秋季结束的这天,也就是明天“四绝日”当天来打扫卫生,再好不过。

古人认为晦气就是脏,因此天天都会打扫卫生,这天家里有人打扫除晦,家里也会进入新的日子,迎来新的开始。

‬写在最后

其实老祖宗有很多说法,我们现在看来有些过时,或者认为其是封建迷信,但其实这些话都是千百年来古人积累的经验,我家去年在“四绝日”这天就没有准备水和柴火,结果立冬当天下了一场雨夹雪,气温骤降,家里柴火准备的不多,而且水管也都冻裂了,用是用火烤又是用热水烫,费了很大劲,而木柴最后是花钱买的,损失了很多。

如果当时真的当回事了,在立冬之前准备好水和木柴,肯定会节省很多时间和力气,这就真的是应了那句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啊。

‬喜欢的话随手帮点一下赞👍🏻,每天推送有意思有知识的文章给您!

明天是四绝日,老人说“明日三不空,今冬不受穷”,什么是三不空?

明天农历十月十三,阳历11月6日,是四绝日之一。老人说“明日三不空,今冬不受穷”,什么是三不空呢?

什么是四绝日?

按照农历来说,我国有四离日、四绝日,简称“四离四绝”,大事不能用的日子。

四离日指的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前的一日,是指的太阳从这一天将开始发生重要变化。比如春分前是昼短夜长,到了春分后就是昼长夜短。

四绝日指的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前的一天。按照五行来说,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分为木火金水4个属性,春季木旺,夏季火旺,秋季金旺,冬季水旺。立春前的节日叫寒食节,这一天是水绝木旺;立夏前一天为木绝火旺;立秋前的一天为火绝金旺;立冬前的一天为金绝水旺。

四绝日为穷日,所以说是穷上加穷的日子。这样的日子不是好日子。婚嫁和经营要避开这样的日子,因为这是一个无禄之日。

明天是农历十月十三,后天是农历十月十四立冬节气到来,秋季的最后一天。因此明天是绝日,也就是金绝水旺的日子。从明天开始,秋天结束了,冬天即将到来了,降水也增多了。因为冷空气频频的南下,遇到暖湿气流就会形成有效的降雨。

明日是四绝日,老人说“明日三不空,今冬不受穷”,什么是三不空?

大自然的演变,人类的繁衍,万事万物的生长和灭亡,最终都离不开水、火和人。因此,这里所说的“三不空”指的是水不空、火不空和人不空。

1、水不空

明天是农历十月十三癸亥日,按照五行来说,天干为癸,地支为亥,均代表着水。说明明天是水旺的日子,也表明了是金绝的日子。

农历的十月,有立冬节气,立冬按照五行来说建亥,农历十月是亥月,亥为水,所以十月雨水较多。当然这与气候有关系,因为10月是秋冬交替的季节,暖湿气压还没有完全地退回南方,而北方活跃的冷空气不断地到来,这就使得冷暖湿气流相会形成了有效的降雨。

明天四绝日,无论从日子的天干和地支来分析,还是从农历十月气候特征来分析,都说明了明天雨水较多。因此,明天不缺水,所以水不空。

2、火不空

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每个季节都有不一样的火存在。《周书·月令》中说: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之中,钻火各异木,故曰改火也。

每个季节到来之前的一天,又被称之为改火节。《改火解》中说:盖四时之火,各有所宜,若春用榆柳,至夏仍用榆柳便有毒,人易以生疾,故须改火以去兹毒,即是以救疾也。

对于立冬节气我国都有祭祖的习俗,主要天气变凉了,活着的人给死去的人送上一些过冬的钱财。尤其在秦汉时期,立冬就像过年一样,前后需要祭祖拜天,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即便是现在有的地方也在立冬前,或者立冬这一天祭祖。

立冬祭祖最不可缺少的那就是香火,上坟需要带着火纸、香烛等祭祖。这样是必然就不会出现火空的现象,所以立冬前的绝日火不空。

3、人不空

明天是秋季的最后一天,也是六甲穷日——癸亥日,一个甲子的最后一天。又是新的季节和旧的季节交替的一天,辞旧迎新的时候。在民间又叫送穷日,这样的日子意境不异动,所以人要待在家里面最好。

明天是立冬前的绝日,也是家家户户打扫卫生的日子,这个时候把垃圾扫出去,这样人要在家里打扫卫生,所以出现了人不空的现象。

明天也是金绝日,也就是秋天结束了,冬天来了。在立冬到来时,家家户户要准备祭祖的东西,一些人要回到家里去祭祖。更何况冬天到来是人们休养生息的季节,一般要待在家里面,天寒地冻的,尽量不要外出。尤其老人体质比较弱,要守在床前尽孝,保护好家人们安全过冬。

综上所述,明天十月十三四绝日,也叫金绝日。老人说“明日三不空,今冬不受穷”,意思是说明天水不空,火不空,人不空,今年冬天雨水丰富,瑞雪兆丰年。

明天是四绝日,老人说“明日三不空,今冬不受穷”,什么是三不空?

明天是2022年11月6日,一个很普通的日子,阴历是10月13,也不是个什么特别的日子,再往前推一前就是立冬了,近日的天气也是一天比一天冷,白天的时间越来越短,是的,我们即将进入冬季。

那么在明天农村俗语有这样一句话,明日三不空,今冬不受穷。

这也反映出自古以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最不愿过的日子就是穷日子,想方设法地把日子过好,这无论是以前的人还是现在的人,都是一个共同的心愿。

然而过去的人们想改变现状很难,毕竟科技不发达,认识有限,只能通过掌握一些客观规律,预测今后的生活是好是坏,过去人们想过的好日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庄稼有所好收成,吃饱肚子比什么都实际。

明天是四绝日,可以这么理解,四绝日就是春夏秋冬每个节气的最后一天,也是新节气的前一天,如像明天就是立冬的前一天。

到了这一天有什么说法呢?

比如这句俗语,明日三不空,今冬不受穷,这个冬天能不能好过,就看明日的了,因此明天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因为它关系到今年的冬天能不能过好?以前的人认为冬天可不是像现在这样,没钱了去外面打工赚钱,那个时候可没有那么多的工厂,没有打螺丝的机会。

三不空指的是什么?

第一是雨不空,现在小麦已经种到地里发芽了,近几年的冬天持续没有下雪,持续没有雨水,因此我们这里的农民已经浇灌小麦了,指望老天爷下雨是指望不上了,也足以可见这段时间如果下场雨是多么的金贵,还有不好的一点是如果天气持续的干燥会造成病毒的感染,很容易引起感冒等疾病,而过去的农民们种地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医疗水平也不发达。这更加显得人们对雨水的渴望,庄稼好了什么都好。

第二是火不空,当然这个现在在农村不太适应了,不能随意地点火污染大气,而且现在农村的生活做饭不像过去那样烧柴火,多半都用上了电磁炉,快捷方便,只是少了一点人间烟火味,那种生火做饭的场景只能留在小时候的印象之中。

那么为什么要说在这一天火不空了,这也是古代的一个讲究,就是在每个节气的最后一天要改变火的火候,气候变了,火候也应该变化,以迎接新节气的开始,寒食节就是源自古老的禁火节,也足以可见人们对火的重视,火也不是那么随意使用的,当厨师的都知道,火也分好多种,一个菜能不能烧好与火候也很关键,也有一种辞旧迎新的意味。

第三是人不空,就像孩子们每个周末的最后一节课常常是打扫卫生,那么在这一天,为了迎接新的节日,人们也要待在家里清扫院落,希望在新的节气里有好运,因为最后一天也叫绝离日,以前的人们认为这一切不适合结婚,或者做什么重大的事情, 不希望违反客观规律。

可见人们对明天的重视,对新节气的重视,只有辞旧才能迎新,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更加说明以前的人们像我们一样,都希望过上美好的生活。

明天是四绝日,老人说“明日三不空,今冬不受穷”,什么是三不空?

四绝日前一天,老人说:“明日三不空,今冬不受穷”,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查完资料以后,才明白其中的道理。

农谚是千百年以来,农民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很多古书也有类似记载。星象文化源远流传,为了顺应农时,观察天体运行变化,制定了二十四节气,才能更好地安排农事。

“干支历”用60组不同的天干地支组合,用来标记年月日,这种历法由来已久,是反映自然变化的特定节令。当一个季节即将结束,下一个季节开始前一天,古人就把这一天定为“绝日”。分别有四个绝日,冬季在五行中为水,立春前一天就是水绝之日,立夏前一天是木绝日,立秋前一天是火绝日,立冬前一天是金绝日。

不难看出,这四个节气前面都有“立”字,也就是所谓的“四立”,“四立”前一天即是“绝日”。

老人说的“明日三不空,今冬不受穷”,究竟有哪三不空?代表着什么意思?接下来就探讨这方面的内容。

为何“四立”节气的前一天叫绝日

按照五行学说,立春木旺则水绝,立夏火旺则木绝,立秋金旺则土绝,立冬水旺则金绝,以这个规律来看,四绝中蕴含了“相生相克”的道理。

除了四绝以外,还有四离,对应的节气不同,四离是指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前一天,四绝四离,本质上是对重要节气进行警示,提醒人们要遵行自然规律的节点,什么节气该干什么,做到心中有数。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民间又称为正月节、岁节、改岁、岁旦等,古书《群芳谱》对立春解释为:“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意思是寒冷的冬天结束,天气开始转暖,万物复苏,新的轮回即将开始,预示着“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斗柄回寅来判定,当北斗七星的斗柄循环旋转一圈,指向寅时就是立春。

也可以观察太阳黄经的度数,当太阳黄经到达315°时,进入立春节气,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2月3日~5日完成交节。

大寒结束,迎来立春之后,五行中的“木”旺,而“水”则会消散,大寒节气最后一天就是“一绝”。

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也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立”是“开始”的意思,而“夏”是“大”的意思,之后光照增强,天气也会变得炎热,雨水增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当北斗七星的斗柄循环旋转一圈,指向东南方向为立夏,《历书》上就说过:“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从谷雨转到立夏,节气交接,五行中的“火”旺,对应的“木”则绝,谷雨节气最后一天就是“二绝”,代表着春天结束,进入夏天,万物开始旺盛生长。

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当北斗七星的斗柄循环旋转一圈,指向西南方位,太阳黄经为135°则进入立秋,于每年公历8月7日或8月8日交节。

进入立秋以后,炎热的夏天褪去,凉爽的秋天到来,也将迎来禾谷成熟的季节。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解释道:“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意为立秋到了之后,就到了万物聚集的时候,也是农作物收获的季节,其中的“揪敛”是引申之意,用来描述动作,相当于“抓住”。

立秋以后,五行中的“金”旺,而“火”则绝,大署节气最后一天就是“三绝”,一年中迎来转折点,作为从茂盛走向成熟。

“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当北斗七星的斗柄循环旋转一圈,指向西北方位,太阳黄经为225°则进入立冬,每年公历的11月7日~8日交节。

古时候,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已结冰,二候土地开始冻结,三候雉人大水为蜃。

进入冬天,地里的作物已经全部收割完毕,将其储存以应对整个冬天,天气寒冷,作物生长就此终结,好比动物冬眠一样。

立冬以后,五行中的“水”旺,而“金”则绝,霜降节气的最后一天就是“四绝”,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

综上所述: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五种自然物质相互克制,节气交替之时,某种物质旺盛,另一种物质就会衰落,这就有了“四立”节气的“绝日”。

《玉门经》中所书:四绝者,四立前一辰也,也就是说四立前的一天是“绝日”,一年当中有四个“绝日”。

“明日三不空,今冬不受穷”,什么是三不空

第一,水不空

秋季最后一天是癸亥,金气隐藏之时,水气就会旺盛,癸亥怎么来的,那就要涉及天干地支。

十天支: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十二地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天干中的“癸”与地支中“亥”组合,排在六十甲子最后一位,称作“癸亥”可以用来纪年、纪月、纪时、纪日。

“癸”属水,而癸亥是无禄之日,子水容易消散,不能为空,要随时注意添水,也就相当于添䘵,因此癸亥日的“一绝”不能缺水,也就有了水不空的说法。

第二,火不空

《改火解》中记载,“盖四时之火,各有所宜,若春用榆柳,至夏仍用榆柳便有毒,人易以生疾,故须改火以去兹毒,即是以救疾也”。

意思是到了春季,但寒气没有完全散去,会有春寒的现象,人们为了取暖,就会用榆柳之木来生火,可以给身体增加热气,还可以去除毒素。

四季的温度变化不同,就要用到不同的木料,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古时到换季的时候,就会举行改火习俗,将原有的火种熄灭,挑选合适的木料,重新钻木取火。

这句古语中就有说到,春天用榆柳比较合适,产生的热气较大,适合用来取暖。

到了夏天温度太高,如果再用榆柳就会产生毒素,就需要改火换成枣木或杏木。夏天雨水充沛,住的环境容易产生湿气,枣木或杏木燃烧时产生的热气,可以去除周围的湿气。

冬至是农历中重要一个节气,也是传统祭祖的日子,正所谓:“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

《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在古人看来,进入冬至节气以后,天地间的阳气初生,各地都要举行祭拜仪式,感谢先祖的生养之恩,传承华夏文化。

祭祖或改火仪式之时,就要特别注意火不能熄灭,才能将文明延续下去,就有了火不空的说法。

第三,人不空

立冬是进入冬季的门槛,人们吃的东西,就要想办法储藏起来,在四绝日的那天,一般都会家里留人,打扫卫生,整理房屋,归整粮仓和地窖,防止谷物被老鼠偷吃。

忙完之后,用“槐檀”之木将水烧热,用来沐浴,民间称作“扫疥”,意思是去除身体上的脏物,增加热量,到了冬季就不怕寒气的侵扰。

所以说“四绝”日之天,家里不能没有人,即为“人不空”。

写在最后

“绝日”是新旧节气交替之时的规律变化,让我们对节气有了更多的认识,这也是传统的文化的象征。这么多年过去了,老人在实际生活中,总结出“明日三不空,今冬不受穷”的说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