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宁让狗咬,别让鹅啄;宁可穷死,别娶活汉妻”,有道理吗?

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我不害怕狗狗,并且很喜欢狗,可我却非常害怕活着的鹅。因为,我小时候,在农村,经常被鹅啄得青一块紫一块!至今,回想起来,还是心有余悸!所以,我现在见到散养的鹅,还是会躲着,不过,喜欢吃煮熟的鹅肉!

欢迎围观,俗语“宁让狗咬,别让鹅啄;宁可穷死,别娶活汉妻”,有道理吗?答案,如下:

第一,宁让狗咬,别让鹅啄!
  • 这农村老话,字面上的意思是,一个人宁愿让狗咬,也不要让鹅啄到你。狗狗是有灵性的动物,狗狗不会莫名其妙的乱咬人,对于玩耍的人,狗狗咬也只是轻轻的咬,不会咬疼你。而鹅就不一样了,有些散养的鹅,鹅没有灵性,对于陌生人见着就狂追,要啄人,并且还非常疼,在农村常见鹅欺负的对象是小孩子。
第二,宁可穷死,别娶活汉妻!
  • 后半句是说,一个人宁愿自己穷死,一辈子打光棍,也不要去娶活汉妻。这活汉妻主要是指那些,行为不检点而活活的被自己的丈夫赶出家门,休掉的女子。也就是说,有些比较穷的男子会娶二婚的女子,可千万不要去娶品行不端正,是自身的原因而二婚的女子。

这俗语主要表达的含义是,狗一般不会乱咬人,而被鹅咬,也指自己莫名其妙的被欺负了,被不相干的人反咬一口的时候,要学会为自己权利反抗。和娶妻要慎重,不要去娶品行不端正的人,所谓,狗改不了吃屎,你娶了活汉妻回来,也许下一个戴绿帽子的人就是你!对此,你们怎么看呢?

感谢围观,期待转发,评论和关注一下,一直努力分享三农见解的我,大恩不言谢啦!

俗语“宁让狗咬,别让鹅啄;宁可穷死,别娶活汉妻”,有道理吗?

首先为亲们解释一下“宁让狗咬,别让鹅啄;宁可穷死,别娶活汉妻”的意思。

顺带一说俗语是上辈流传下来的,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

上面的几句话放在古代是有道理的,放在现代有待商榷。语境变了,有些俗语并非适合当下的情况。

“宁让狗咬,别让鹅啄”——这句话看似很直白,其实我们应该结合前后意思来理解,并非“让狗咬也别让鹅啄”这么简单。

这句话是说:假如你去一户人家串门,我们都知道,家中养狗就是为了看门,你去串门被狗咬很正常,这是狗的职责所在。

假如他家的大鹅也啄你就不一样性质了,估计谁也恼火,如果是我就一脚踢死它!为什么呢?

家中养鹅主人是让它下鹅蛋,主人没让它看门,现在它多管闲事,不好好下蛋啄人,你说让人冒火不?

关键它还气势汹汹,不知自己干什么吃的!说实话,不看在主人的面子上我能一棍子打死它。

总的来说,古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犯在有权利管你的人手上不丢人,千万别让多管闲事的人管你,哪怕伤害不大也不行。(狗咬的要比鹅啄厉害)可以引申为要维护自己的权利。

“宁可穷死,别娶活汉妻”一句的意思是:

这里的“活汉妻”指的是古代妻子因有不端的行为,被老公休回娘家的女人,因为老公还活着,所以形象的称之为活汉妻”。

值得一说的是,“一纸休书”相当于现在的“离婚证”。

古代人们认为娶“活汉妻”会带来麻烦,原来老公还活着,说不定会找继任老公的麻烦。同样的话有“宁娶从良妓,不娶过墙妻(或者活汉妻)。”

在人们眼中,“活汉妻”的身份不如从良妓和寡妇。

在古代,娶“活汉妻”的都是一些光棍汉或者没钱娶妻的人,而“活汉妻”都是一些富户或者土豪休弃的女人,从前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由于奸、懒、滑、长舌等原因被赶回娘家,这些人即便再嫁人也不会改邪归正。因为女人最难忘第一个男人,再嫁的男人无论对她多好也是枉然,这是历史证明的事情。

古代娶个从良妓或者寡妇都能明媒正娶,娶寡妇鸣炮就解了晦气,而娶活汉妻只是夫家选个双日子,骑着毛驴把她驮回家就算举行了仪式,偷偷摸摸像做贼。

即便如此待遇,古人依然说,只要不是穷死就不要娶活汉妻。可见活汉妻多么不招人待见。但是这句话放到现在可能有点不适合,我就不展开说了,大家都懂。

文/秉烛读春秋

俗语“宁让狗咬,别让鹅啄;宁可穷死,别娶活汉妻”,有道理吗?

农村的俗语是非常多的,有一些是带有封建深信色彩的,用到现在已经没有什么道理了。就比如说“宁让狗咬,别让鹅啄;宁可穷死,别娶活汉妻”,老农就觉得是没有道理的。

农村俗语“宁让狗咬,别让鹅啄;宁可穷死,别娶活汉妻”,有道理吗?

首先老农来说说前半句宁让狗咬,别让鹅啄,意思就是说宁愿让狗咬,也不要让啄。听起来很顺口,但是现在这么说是没什么道理的。这句话主要就是说被狗咬的话不会太痛,但是被鹅啄的话会很痛的,有时候直接就是脱一块肉的。

但是鹅啄了人,是没有什么毒的,很容易就可以跑得掉了,实在跑不掉也可以直接赶走,毕竟人可比鹅大多了。而让狗咬虽然不怎么痛,但是却容易感染狂犬病,而且狗一咬人就不松口,可是非常危险的。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被狗咬死人,没有听过被鹅啄死的吧,所以说宁让狗咬,别让鹅啄是不对的,反过来说才是对的。

而句半话宁可穷死,别娶活汉妻,说的就是宁愿穷死不娶妻,也不要那些被休过的女人,也就是说离婚的女人。这可能是由于女人被休了就是不好,再娶这样的女人就会被别人说闲话。同时也是不吉利的,毕竟别人都不要的女人,你再娶就是捡破鞋了。

不过现在可是没有这个说法了,毕竟男多女生,农村光棍是越来越多了,不说是离婚的女人了,就连寡妇都抢着要了。所以说现在已经不适用了,那都是以前带着封建色彩的俗话,我们是要摒弃的。

不知道大家觉得老农说得有没有道理,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都说说吧。

俗语“宁让狗咬,别让鹅啄;宁可穷死,别娶活汉妻”,有道理吗?

狗看家护院正常,但狗也会给某些熟人一些薄面,见到熟人也不声张了。

鹅不行啊,不论熟人生人叫起没完没了,只不过叫的声音刚柔缓急有区别。见了家人叫声拉长音很柔和,遇生人叫音短而连续而且尖利,所说夜晚遇到鹅非把主人叫出来才停止。看家护院是一流。

说宁可穷死别找活汉妻,这些老话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都是总结出来的"老理儿",但随着当今离婚率增高可能有些太夸张了。

过去离婚少,一般二婚都是找过日子型的,现在离婚率比过去高上百倍,能过过不能过再换人,反正现在二茬单身有的是。

说不找活人妻是指都有和前妻的一个比较,过一段时间一些个毛病都显露出来了一看还不如前妻优秀很失望。

包括女人找二茬光混儿也都有同样心理。交往一段时间混熟了,一些不良本性又摆上桌了。心想还不如前夫体贴!连呼后悔。不是吗?

所以说老理儿归老理儿,再婚不能求全责备人无完人。老话说二茬光棍儿对付过就是让互相有个包容的心。

人生苦短,转眼百年。珍惜缘分,你还有几个十年挤鼻子瞪眼……?

俗语“宁让狗咬,别让鹅啄;宁可穷死,别娶活汉妻”,有道理吗?

俗语是由一代代劳动人民根据自身阅历,把一些生活经验编写成句子,然后不断总结、加工而来,到最后,就形成言简意赅的固定句式,具有相当高的指导作用,能教导人们在生活中如何运用经验和智慧见机行事,把损失和伤害降到最低。

民间流传甚广的俗语“宁让狗咬,别让鹅啄;宁可穷死,别娶活汉妻”,实际上就是对现实生活指点迷津的金玉良言。

先说说这句俗语的字面意思。

“活汉妻”通常指离过婚,有孩子,前夫还在世的女人。

宁愿让恶狗咬一口,也不要让大白鹅啄一口。宁可一贫如洗,甚至孤老到死,也轻易不要娶一个离过婚有孩子的女人。

这句话不无道理,但有些偏颇。

大家都知道,狗是忠诚的卫士,看家护院的本领很强,当陌生人向某家走近,主人还未见到,主人家的狗就首先向来者打招呼。

狗对陌生人打招呼的方式从来不够友好,要么大声吠叫,用“汪、汪”的咆哮,来警告来者不要再靠近,否则就有危险发生。

有些狗懒得叫,却不是善茬,只要来者踏入狗的领地,狗会扑过去直接下口,把来者咬得大呼小叫,狼狈逃窜。由此,来者一定会对这户人家的狗产生心理阴影。

但是,狗咬人时,一口咬过去,咬到小腿、手和前臂的机会居多,原因是这些部位比较细小,狗的嘴比较尖,咬合力一般,张大嘴不过60度左右,这些部位它能咬住。若身体其它部位,狗嘴没有那么大,是不好下口的。

比起狗,鹅的领地意识同样很突出。鹅是远古的大雁驯化而来,野性没有完全消失,它叫声嘹亮,性情勇猛,比较好斗,若有陌生者向它的领地靠近,鹅通常会拍打着翅膀,冲过去攻击。

鹅攻击人的方式是啄和拧,有时会飞起来用翅膀拍打,用爪子抓。被鹅攻击过的部位,通常会青一块紫一块。

但是,鹅在攻击人时,通常会拍打着翅膀飞起来,专门挑选脸部或脖子等暴露部位进行攻击,如果让鹅啄到脸部,或者在脸部拧一下,不但有钻心的疼痛,还很有可能会毁容。

比起被鹅毁容,被狗在腿上咬一口,伤害程度显然要轻一些。因此,民间就有了“宁让狗咬,别让鹅啄”的说法。

为什么不能娶活汉妻?这是从婚姻生活的角度来阐释的。

当一个女人生了孩子后,她至少会把一半的心思和感情放在孩子身上。即使离婚了,孩子没在身边,她的心思和感情仍然收不回来,仍然隔三差五去前夫家里看望。貌似跟前一个家庭分开了,但由于孩子的关系,仍然藕断丝连。

如果娶了这样的妻子,她“身在曹营心在汉”,对现任丈夫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

更重要的是,当妻子要去看望自己的孩子时,会不可避免地见到前夫,甚至还会和前夫一起带着孩子共度一个周末,这样的场景,给旧情复燃提供了无限可能。作为现任丈夫,心里肯定不愿意看到这样的事情,但又不能避免,所以很纠结。

另外,离过婚的女人由于被婚姻伤害过一次,心中产生了芥蒂,即使再结婚,也不会像第一次那样全心全意地对待,全身心地经营婚姻,这为婚姻感情的不确定性埋下了隐患。

因此,再婚的男男女女,都需慎重。

俗语“宁让狗咬,别让鹅啄;宁可穷死,别娶活汉妻”,有道理吗?

“宁让狗咬,别让鹅啄;宁可穷死,别娶活汉妻”这句话让我记忆深刻,以前奶奶给我说这句话的时候我觉得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在常人看了,狗的攻击力比鹅厉害很多。后来长大之后,我发现这两句话都有其深刻的道理。

在农村有一些话往往看着没有什么道理,但是当你恍然大悟的时候你会发现这里面刻画的都是人生道理,不得不说老一辈的文化底蕴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小时候,邻居家的鹅追着我赶,奶奶说了一句让我不太明白的话

大概记得应该是上小学6年级的时候,邻居张奶奶家养了几只下蛋的鹅,那时候养鹅的人家其实不多,多数人家都是养鸡养鸭,狗就更常见了,在农村看门的多半都是大黑狗。

因为鹅的样子看着总给人一种很洁白无瑕的感觉,我没事的时候总爱逗鹅玩,有时候去隔壁奶奶家看电视的时候大鹅就蹲在门口晒太阳,一般情况下都不会啄人。

有一次家里有些多出来的蔬菜瓜果,奶奶让我给邻居拿过去,我端着竹筐就过去了,临进门的时候不知道是何原因,张奶奶家的2只白鹅看见我就冲了上来

张着翅膀扑腾扑腾的就追着我赶,当时我就被这突如其来的意外给吓到了,虽然鹅的体型不算大,但是扑腾起来的样子还是挺吓人的,特别是头一直想前倾,感觉好像一追到我随时可以从我身上叼走一块肉的感觉。吓得我直往家跑,还好奶奶听到声音跑了出来

奶奶见状,二话不说,拿起门口打谷用的挑子,三下五除二的就把鹅赶走了。有几下打在了鹅身上,几片鹅毛落了一地。看着我委屈的样子,奶奶并没有安慰我,只是很严肃地说:“男子汉,宁让狗咬,别让鹅啄”。当时只顾着委屈,没太明白什么意思。

第二天,我懵懵懂懂地问道:“奶奶,你的意思是说狗咬的没有鹅疼吗?狗那么大,咬了要打针的。”奶奶一笑而过,说了一句,总之别让鹅追着你赶就行了,以后再遇到这样的情况,你就拿棍子打它,别跟它客气,你越跑它越追得凶。

长大之后,再一次和奶奶提及这件事,奶奶才告诉我其中的缘由

这个时候我已经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张奶奶家的那几只鹅也早就不见了,有一次回家看望奶奶的时候,张奶奶恰好从门口路过,笑着说:“这小齐一下都大学毕业了,以前被鹅追的满村子跑哦。”这时候我才想起奶奶那句话,再一次问了奶奶。

这一次奶奶没有敷衍我,倒是一五一十地给我讲了许多。突然发现,上了这么多年学,有些东西还没有奶奶懂得多,奶奶几乎没读过书,自己的名字都不太会写。

奶奶说:“不管是狗,还是鹅咬到你了都会疼,但这里面的意义不一样。”我睁着眼睛,看听课的学生一样,看着奶奶,等着她的答案。

奶奶边剥着花生边问我:“你说狗在我们农村最大的用处是什么?”我马上回答到,狗就是看门呗,看门狗看门狗,不都有这样的说法。

奶奶笑了笑,又问道:“那你进门,狗咬你是为什么?”是不是不许你进去,在守护自己主人家的领域,这是不是它的职责所在呢?

我笑了笑说,这倒是的,毕竟它看门是个义务,不许人进去也确实是它的权利。奶奶听到我这样说,笑了一下, 把剥好的花生落在一边。

摆正了板凳给我说:“你以后参加工作了也要懂这个道理,有时候当一个有权利有义务的人刁难你的时候,或许你会有一些不舒服,但你为了完成工作,要学会忍。”

这时候我好像懂了一些,紧接着,奶奶又说:“你再想想鹅在农村都是做什么用的,是不是就为了存几个鹅蛋。”我点头表示默许。

奶奶说:“一个毫无看门权利,也跟你毫无瓜葛的人追着你咬,你难道不应该反抗吗?”这样会让人把你看轻,再说了,有些事不能逃避,要去面对。

这一番交谈下来,我醍醐灌顶,明白了奶奶当年这句话的意思。在生活当中,不也正是如此吗?当忍则忍,该出手的时候就要出手。有时候为了达到一些目的,被刁难,被针对也是一个过程。有时候遇到一些困难也要学会还击,不然别人会觉得你就是个软柿子。

想到这些我感叹道:“奶奶你这学问可真大啊,我都不懂这些。”奶奶笑了笑说,啥学问不学问,这都是一辈人传一辈人的俗话罢了。

在太阳下砍柴的大爷听到了我跟奶奶的对话,说了一句:“这些啊都是老祖宗一辈子留下来的精华,你们这些孩子以后就懂咯。

宁可穷死,别娶活汉妻,这句话我听到的时候已经有些年龄,感悟不太一样

当时在农村和我一般大的青年,很多都遇到了说媳妇困难的问题,特别是家庭条件一般,家里有两个儿子的,特别难说媳妇,不少家庭不得委曲求全,就给一些上了年龄的单身男青年说一些离过婚的女人,想着娶一个总比单身一辈子来的好。

我记得当时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是在我初中同学刘龙家里,他和我同年,上面还有个长2岁的哥哥,一直到35岁,他的哥哥都没成家。

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他家的父亲去世得早,家里两个儿子,就一个农村的老房子,刘龙在外打工以后在镇上自己买了个房子结婚。他的哥哥因为本性问题,好吃懒做,一直没找到个正式工作,村里的媒婆也不太愿意给他说亲事。

有一次春节回去,老远就看着刘龙家的老房子张灯结彩,很是喜气,一打听才知道,刘龙的哥哥要结婚了。好像说那个姑娘年龄和他一般大,长相还特别出众。

当时我心里还纳闷,这条件咋还能娶到一个美人呢?回家之后,我想着去他家看看,顺便给个人情,道个喜,毕竟都是乡里乡亲的,还有同学那层关系。

一进大门,堂屋里面坐满了亲戚朋友,右手边的卧室也简单装修了一下,墙上挂着两人的结婚证,从相片上看,女孩确实有几分姿色。难道这小子真的是转运了,到了这个年龄,这样的条件,还娶了一个漂亮媳妇。正纳闷时,堂屋一个老人开口了。

说话的老人正是刘龙的奶奶,已经快九十岁了,眼睛看不太清,但思维还很清晰,身体还算不错。老人右手扶着拐杖,嘴里嘟嘟嘟地说道:“这门亲事不能要啊,这会害一家人。”

一旁忙着招呼客人的刘龙母亲,一脸嫌弃地说:“您就别跟着瞎掺和了,你那个儿子走得早,我一个女人把两个孩子拉扯大多不容易,现在能娶个媳妇都不错了,还还挑肥拣瘦的。”

旁边的七大姑八大姨也是一人一嘴地说,就是就是,现在农村人娶个媳妇本来就来,咱家这条件,更是难上加难了,就这样吧。

老人的表情略显得有些无奈,泪眼婆娑又欲言又止的样子,临走的时候我听老人嘴里说了一句:“宁可穷死,也别娶活汉妻。”

后来我才知道,刘龙这个嫂子是属于二婚,并且好像风言风语挺多的。但事情到了这一步,婚事也照常办了。

婚后刘龙的哥哥倒有些变化,踏踏实实地去送外卖,风吹雨打的,一个月下来也能存下个四五千,这在农村来说,日子也能过下去。

一年之后,两人就生下了一个儿子,本以为这门婚事是个好事,但2年以后,当年刘龙奶奶的话便应验了。一场车祸,让人后悔不已

儿子有了工作,媳妇也娶回了家,还添了一个大胖孙子,刘龙的妈妈曾经在村里也风光了一段时间。但随着这个儿媳的态度,一家人的生活也是水深火热

老公在外送外卖,家里的孩子就跟着奶奶,这个孩子喂奶的一多半时间都是在牌桌上完成了,单手喂奶的技能也是练得炉火纯青。

这个所谓的媳妇虽然娶回了家,但比起之前那个不争气的儿子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家务事一点不做,睁开眼就往牌桌上坐。

不仅如此,还喜欢上了攀比,经常遇到一些牌友家庭环境好一些的人,便当众给刘龙的哥哥去一通电话,劈头盖脸就是一顿骂。

终于有一次,在问责电话当中,啪的一声巨响,刘龙的哥哥送着外卖出了车祸,人进了医院,昏迷不醒。几个月辛辛苦苦跑的一点钱这下可要全打水漂了,这个时候这个漂亮媳妇,做的一件事让人如梦初醒,刘龙的奶奶更是一气之下就过去了。

一家人急匆匆地赶到医院,刘龙率先缴了一万多的住院费用,那个女人依旧在牌桌上冷静地打着三五八万,接到电话之后只说了一句:“你们自己看着办,要钱我是一分没有的。”

当时两人的工资全部给女方管着,她的这句话便一次性摆明了她的态度,在男人住院期间,她消失了。没有回娘家,也没有在婆家,整个人好像从来没有过一样

随着她消失的还有结婚时候的五金,还有两人唯一的几万块钱的财产。刘龙的奶奶听到消息后,哭了半夜,只说了一句:“离了吧,好好把孩子养大,这么婚事不靠谱。”

这是老人说的最后一句话,在此之后两人也离了婚,这段感情也画上了句号,那个孩子还是由奶奶带着,刘龙的哥哥依旧送着外卖。

古人的那句:“宁可穷死,别娶活汉妻真的这么灵验吗?”其实这句话在很多人身上都特别适用,当你懂了以后会发现,这句话的意义是多么的痛彻心扉。

所谓的“活汉妻”在古代指的是那些被丈夫休掉的女人,并且丈夫依旧在世。也就是说,那个时候人们崇尚的是再穷的人也别娶那些丈夫依旧在世,但是被丈夫休掉的女人为妻。

这里面主要有以下3个原因:

第一:在古代休书的意义比现在所谓的离婚证要重得多,被休的女人往往是一些有违传统,做过一些苟且之事的女人。

第二:在古代人们把女人的忠贞看得特别重要,所以说即使被休了的女人没人敢娶,怕和前夫死灰复燃。

第三:在古代的时候人们还是些许有些迷信的,感觉被休的女人娶进门是一种不吉祥的兆头,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都不要这样的婚事。

可能有些人会说,这在今天看来完全不是一个问题啊,现在的离婚了居高不下,如果说离了婚就没人要了,那不是乱了方寸。其实刘龙奶奶的意思,不仅仅是字面意思。

在现在的一些老人看来,剥离了一些迷信的说法,但保留了一些传统的精髓。在她们看来,不管是穷富,娶妻一定要娶一个合适自己的才行。

“强扭的瓜不甜,两个人的处事风格不合适的时候,不管是一婚,还是二婚,都过不好。反过来,还可能会影响一整个家庭的幸福。”当初老人反对这门婚事,不是因为她离过婚,而是因为对她的为人处世有所耳闻,起码她认为自己孙子这样的家庭驾驭不了这样的女人。

所以如果有人问你,宁让狗咬,别让鹅啄;宁可穷死,别娶活汉妻,这两句有没有道理,你可以大胆的告诉他,里面的道理值得深思,明白的都是聪明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