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出伏”了,今年哪天出伏,出伏后还热吗?如何防秋燥?

大家好,我是农村来的坐家!

这个夏天,不晒得黑点好像都对不起夏天一样有没有?真是太热了,今天我们泉州这也很热,你们耶不耶(耶=热)吖?

欢迎大家来围观,今天的话题是,马上就出伏了,今年哪天出伏,出伏后还热吗?如何防秋燥?

前一周高温,我们福建泉州出现了有史以来最热的气候,39.40度吖!那几天,我就是直接躺地板上睡,连凉席都没有铺的。知道这样对身体不好,可是热的没办法。

不知道大家又是如何熬过来的呢?土豪的是不是24小时都空调开16度呢?

好了,言归正传。

首先,我们经常说三伏天三伏天的,就是指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中的暑邪。

三伏天一般有三四十天,我们中国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中下旬。至于外国如何,你们知道不?

接着,今年哪天出伏呢?

今年的,出伏从7月12号到7月21号左右,中伏就七月22到8月10左右!

末伏就是8月10号到八月20号左右。

今天是新历8月23号,农历七月23号,现阶段是属于中伏,距离末伏还有一个月左右,上一周就是出伏!

然后,出伏后还热不热?

答案是,还是热!最近我们福建泉州气温还是在35度左右,不过没出伏那会那么热。

平时要是有时会下点雨,也会凉快一些。

要真的不热,估计要秋天的时候,气温到30度以下时才没那么热吧!

最后,如何防秋燥呢?

第一,饮食上,中医认为“夏季暑湿,适宜清补”。

平时饮食也不是就是非常清淡,只是不要吃太上火的。因为夏天消耗的能量比较多,肉类的也应该多吃一点,不然太容易饿啦!

第二,不管你渴不渴,都要记得多喝水。

很多人喜欢一口气喝冰水下肚,这样非常不好哦。最好就是喝开水烧开放置冷却的就好。

觉得白开水没味道的,可以泡一点蜂蜜柠檬水,喝一点降火的凉茶。

第三,运动要适量,建议游泳,早上或是半晚再去跑步。

第四,出门要注意做好防晒工作,雨伞遮起来,不管你白还是黑,都得遮哈!

大中午的能不出门就不出门哈,哪些送餐的快递小哥三伏天都会很辛苦。

好了,先说这么多,大家还有什么要补充的,欢迎留言互动哦。

感谢大家来围观,期待大家去扩散和关注一下我!谢谢大家哦!

马上就“出伏”了,今年哪天出伏,出伏后还热吗?如何防秋燥?

现在正是三伏天当中的末伏,也就是快要马上出伏了,这也是好多人盼着的天气的到来,毕竟出出了三四天以后,天气会慢慢的变凉爽,不再是上蒸下煮的桑拿天气,会使身人的身体非常的舒服。今年的三伏天气特别的长,总共有40天的时间,从7月12日到8月20日。也就是说,初伏的日子是8月20日,今天是8月16日,还有4天就出伏了,日子是过得非常的快,炎热的天气终于过去了,盼来的就是凉爽的秋天。在民间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秋老虎的天气,而且今年多地的确出现了小老虎的天气,特别是西北地区,目前中午的天气还能达到38度的高温,这样的温度依旧延续着夏天的炎热天气,而且天气候还比较干燥。们这边经过了台风的肆虐以后,雨水特别的多,但是最近两天天气已经晴朗,太阳依旧似火一样的炎热,中午的温度还达到了30度以上。对于处暑的节气即将到来了,处暑的意思就是除了暑天。暑在字典的意思就是炎热的意思,处暑节气的到来,天气就会变得凉爽,但并不是说处暑以后,天气就不热了。农村俗话说“小暑大熟不暑,处暑正暑”,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哪年的事,小暑大暑节气的天气不是特别的炎热,炎热的天气将会延续到处暑的节气里,当然这是非常特殊的年份了。农村老俗话:“立秋不是秋,天凉白露后。”这句俗语的意思大家都懂了,今年立秋的天气就是比较炎热的,还是延续着三伏天的天气,特别立秋的天气还在二伏当中,所以使得今年的秋老虎特别的炎热,也就是说尽管列出了还不是凉爽的秋天,所以今年天凉以后还需要在白露前后的一段时间里。意思表明了今年出了伏以后天气还是比较炎热的,特别今年阿尔尼诺现象特别的严重,也使得今年的夏天比较炎热的最主要原因,多地的高温记录都被打破。总之,对于立秋以后天气会变得凉爽,但同时也有秋燥的现象的发生,因为秋天容易气候干燥,这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是极其有利的,但是对于人的健康是不利的,特别好多人感觉的喉咙干渴、皮肤粗糙、鼻子干燥等等,甚至有一些人情情绪还暴躁,主要是因为秋天这种燥热、闷热的天气形成的。对于预防秋燥的状况只要多吃一些水果,多喝一些水,少吃一些油炸食品,辣椒等辛辣食品,多做一些稀饭粥之类的食品,这样基本上就能够解决秋燥的问题。

马上就“出伏”了,今年哪天出伏,出伏后还热吗?如何防秋燥?

现在立秋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但是人们普遍都还感受到炎热天气依然持续。其实在每年的立秋过后天气并没有马上转凉,而是持续保持高温天气。而且现在还是处于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阶段,今年的三伏天时间为2019年07月12日~08月20日,整个时间段长为40天。现在马上就要出伏了,那么出伏以后还会热吗?我们又怎样防秋燥呢?

现在炎热三伏天即将结束,而且现在还是处于炎热的秋老虎阶段。很多的地区白天气温最高依然可以高达38℃以上,人们在经历了持续炎热夏季以后,大家也都在期盼着凉爽天气快点到来。人们都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身上棉”,立秋过后随着一场一场的秋雨来临,天气也渐渐的转凉了。

我国高温天气一般在每年的处暑节气以后就会慢慢结束,今年的处暑节气时间为2019年08月23日,现在距离处暑还有一周左右时间。

处暑节气当天太阳黄经达到150°,所谓处暑其实就是“出暑”的意思,它代表着炎热的离开。这时候白天虽然温度依然比较高,但是白天早上和早上温度渐渐下降,白天温差也比较大。农村老人常说“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其实在出伏以后处暑节气即将到来,但是整体温度依然不会迅速下降。这时候副热带高压逐渐南移,这时候长江中下游地区仍然会再次感受高温天气,其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秋老虎”。

而在每年的三伏天结束以后,随着一场秋雨的不断来临,人们渐渐就开始感受到秋高气爽的天气了,但是这个时候往往人们容易引发秋燥。秋燥其实就是人们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疾病,比如感觉到抠鼻干燥、皮肤干燥、咳嗽少痰等等。

秋燥在一些体质偏寒和偏热的人都会发生。因此在这个时候我们更加严重注意防范,在饮食上合理调整,尽量少吃辛辣、油炸的热性食物,可以饮食清淡,同时多吃水果,多吃一些可以起到润燥生津的粥和汤等等。

更多三农知识,欢迎点击关注,乡村波比每天为您提供最实用的三农知识。

马上就“出伏”了,今年哪天出伏,出伏后还热吗?如何防秋燥?

还有4天时间,2019年的三伏天正式结束,今年的三伏天是40天,从7月12日一直到8月20日,今天是8月16,四天以后今年的三伏天将终结。貌似我们终于把2019年最热时候熬完了。

三伏天结束在处暑之前,8月20日三伏结束,而处暑是在8月23日,也就是说三伏天的三天后才是处暑,今年夏天我们山东天气干旱,因此三伏天格外酷热难耐,很多人急切的盼望着天气凉快下来,不要继续炎热了。

大家都听说过处暑暑未消这句农谚了吧,意思很明显,处暑之后暑还在,暑字代表着炎热天气,所以出了三伏天天气不一定就会不热了,别说只是出了三伏,哪怕处暑以后也可能气候干燥炎热。

那么三伏天结束后的高温天气会是怎样的燥热程度?每年的初秋,总有一段时间白天太阳像晒小咸鱼一样火辣辣的炙烤着人们的肌肤,夜晚凉风习习,繁星满天,白天和夜晚的温度温差特别大。

而这时候就是出了三伏天,也可能是处暑前后,此时的热会让很多人觉得不舒服,因为气候干燥,太阳一晒,人们的呼吸系统容易出现各种不适应,于是有一早一晚冷空气的过敏症状,有大中午热的身体出现疙瘩症状,总之,初秋是检阅人体健康的最佳时间段。

在白天热到受不了、夜晚又感觉寒意袭人的情况下,如果有人没觉得身体有不舒服的症状,那么恭喜你,你一定是身体很健康的人。秋天的燥热是引发身体旧疾的主要因素,且多是呼吸系统疾病,比如哮喘,鼻炎,肺部疾病等等。

防秋燥最好的办法是自我保护,太阳最火辣辣的时候,尽量减少室外活动,多喝白开水,即便是不渴也要喝,因为干燥炎热的初秋时期,是水分流失、身体急需的时节,补充充足的水分也是对付秋干燥的好办法。

马上就“出伏”了,今年哪天出伏,出伏后还热吗?如何防秋燥?

“秋后还有一伏”,立秋以后还有三伏天的最后一伏,今年的最后一伏是8月20号结束,也就是说8月21号就已经出伏了,紧接着23号就是处暑节气了,每年到了处暑以后,我们这里就开始采摘榛子了,有榛子树的人家又要忙活几天了,如果榛子采早了成熟度不够,吃着不香,而且还不好脱皮。

那么出了伏天,天气还会热吗?其实出了伏天就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秋天的,当然了偶尔也会有热天,但总体来说温度是没有夏天那么高的,但是却会让人感觉热点特别难受,因为秋天气候干燥,和夏天的那种热完全不一样,还有就是秋天早晚温度低,而中午温度高,这断崖式的温度突然升高会让人感觉很不适应,所以会感觉好像比夏天还要热,其实温度真的没有夏天温度高,只是我们的感受不一样罢了。植物在这个季节对温度最敏感,我们北方地区草原上的草已经泛黄了,这说明秋天真的来了。

“秋后一伏热死人”、“秋老虎”说的都是立秋以后的这最后一伏,虽然早晚凉,但中午温度还会很高的。这不,爱人前天要回娘家,早上天气凉爽,甚至会感觉有点凉,于是就多穿了点衣服,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温度升高感觉特别热,又得减衣服,这真的是“二八月乱穿衣”,其实这个季节出门还是要多带件衣服,随时增减避免发生感冒。

立秋以后也会有台风、降雨、突然降温等特殊情况,一定要提前关注天气变化,做好防护措施;另外,虽然立秋以后还会很热,但要注意空调的阴冷给身体带来的害处。

立秋以后,天气容易干燥,由于夏季客气湿热,突然的天气干燥,很容易发生秋燥伤肺,所以一定要注意饮食,由于夏季暑热潮湿,很多人脾胃功能减弱,立秋后要注意避免冷食,不宜过饱,少食油腻的食物,保护脾胃。可以多吃粳米、小米、糯米等健脾胃、益气的食物的柔润食物,以滋阴润肺,益胃生津。适当佐以鱼、肉、蛋、奶等,以保证人体所必需的营养成分。

马上就“出伏”了,今年哪天出伏,出伏后还热吗?如何防秋燥?

马上就“出伏”了,今年哪天出伏,出伏后还会热吗?如何防秋燥?

今年的三伏天,在我们这里是近几年三伏最热的一年,中伏最热的时候气温一度达到了43℃。虽然已经立秋好几天了,由于今年“晚立秋”(晚上22点至早上6点,这期间称“夜间”),不少地区在秋后还是依旧炎热的。好在马上就要出伏了,同时处暑也不远了。今年三伏最后一天是8月20日,而8月23日又是二十节气的“处暑”,到了处暑便意味着炎热夏季正式结束,秋天到来。

临近三伏末尾,虽然中午气温还是有些高,但已经呈现出早晚凉爽,昼夜温差变化大的状态了,时而还会出现秋雨降临。但是,出伏了不一定就变得特别的凉快,一般来说要等到处暑节气结束,天气才真的秋高气爽。很多人都听说过“秋老虎”,秋老虎说的就是出伏以后,短时期内气温回升至35℃以上的天气情况。村里人老辈人长期观察发现,一般在8-9月这段时间内,容易因秋老虎下山使得气温回升,造成中午以后暴晒高温。

同时,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气候差异较大,秋老虎对各地气温影响各有不同。比如,长江流域地区的“秋老虎就要比华南地区来得早。同时,也有地区的“秋老虎”走了又来。其实,所谓的“秋老虎”是一种气象现象,它是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秋季南移,同时伴随北抬,从而造成我国上空晴朗少云、日射强烈,导致气温回升。

从秋老虎出现的时间来看,处暑节气没有结束前,不少地区午后依旧是暴晒高温。或许要等到9月8日处暑结束后才会感觉不热。然而,在这之前的一段时间里,我们该如何放燥热呢?

秋后容易体内燥热,出现上火等问题。饮食不要进补太早和太重,很多人夏季胃口不好而吃得清淡,等到立秋了便迫不及待大鱼大肉进补,这其实并不养生。最好是处暑结束前,依旧坚持清淡为主,以让肠胃有个适应过程。同时,秋后天气逐渐转凉,注意多喝温开水,少喝冰冻凉水,以起到养胃健胃作用。另外,秋后洗澡尽量别用凉水洗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