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是不是对女性有偏见?
看一句话必须进入语境,看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的这句话,说这话前发生了什么事,说完以后有做了什么补充解释,只有这样才能弄清楚孔子要表达什么?
原文出自《论语》《阳货篇》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奸以为直者。“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矣,其终也已。”
原文很拗口,我简单说一下意思,孔子和一众弟子辩论,子贡问孔子,君子可以有憎恨吗?孔子的回答是可以有恨恶,还举了几个例子,然后反问子贡(端木赐)你也有恨恶吗?子贡听老师说君子可以有恨恶,立刻举出了自己恨恶的很多东西,很显然,孔子对子贡的反应是非常不满的,才有了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紧接着又说了一句话,如果货到了四十岁,还有这么多恨恶,到死也好不了了。
从文中可以看出,古人认为君子是不能随便抱有怨恨的,所以子贡才问孔子君子可不可以有怨恨,当听孔子说可以有,子贡立刻滔滔不绝的说出了自己很多的憎恶,孔子显然有点生气,你们这些人和小人一样的人真难伺候,不懂分寸,刚松一点口,说可以有憎恶,就出来一堆的憎恶。我告诉你们,人要是到了四十岁还有那么多憎恶,这辈子就好不了了。我这个解释还算是说得通吧?那么这里的“女子”应该是“汝子”意思是你们这些人,古代女通汝,是通假字。
另外《论语》中收入孔子所说18个“女”字都是通假字通“汝”,就是“你”的意思,这个不是特例。
我们对孔子的认识收到了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其时孔子出身卑微,母亲又是侍女,所以孔子非常了解底层的人,他从来没有看不起底层的人,对女子除了这一处,也没有过多贬低的言辞。在孔子的思想体系里,人要是有高尚的品格,就算生活在最艰苦的底层也是值得尊敬的,他还举例说了,人本无贵贱之分,只要努力学习,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每个人都又称为高贵君子的可能。孔子同情底层的劳动者,呼吁高高在上的人要爱护他们。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是孔子夸颜回的话,“犁牛之子驿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什么意思,就算是耕地的普通杂色牛不能作为献祭之用,它生的小牛毛色纯正、犄角端正,你会因为他父亲是普通耕牛而舍去他吗?山川神灵却不会同意舍弃他。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孔子早已诠释,可就有人说孔子讲究出身门第,看不起普通人。
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是不是对女性有偏见?
实际上现今社会对小人的叫法有一种误解,理解为贬义词。实则大人(君子)和小人是封建社会对人称呼一种泛指。如帝王为君子为大人,做臣子的为小人,当官的为大人,老百姓为小人,丈夫为大人,娘子为小人,父亲(母亲)为大人,儿子为小人等等。孔子所说的难养也,指的是教育、引导、解惑等方面,并没有贬义的意思!
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是不是对女性有偏见?
我倒宁愿相信这就是孔子对女人的一种偏见。
敢说敢干、有点小缺点的孔子才更可爱,不是吗?
① 时代局限。
孔子开了平民教育之先河,并没有开女子教育之先河。这就是事实。
就冲他三千弟子没有一个女学生,就足以用现代观念把他钉在耻辱柱上了。
然而,我们也是讲道理的。
所有人都有时代局限。乔布斯还曾说3.5寸屏是体验最好的尺寸呢?
但并不影响他们在我心目中的地位。
② 买珠还椟。
语言表达是难尽其义的。我们做为后学者,重在学习其思想,而非推敲其皮毛。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才是思想所在,我以此为警示就够了。
而乔布斯,重在关心用户体验,这才是思想精髓。
至于他们倒底怎样表达,那不过是装珍珠的盒子,当下不流行了,就扔掉再换个新的嘛。
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是不是对女性有偏见?
这句话,说是对女性的歧视,有点冤枉孔子了。孔子只是客观且一针见血地说出了人的本性。
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我们还是深入地来考察一番吧。
据说胡适的婚姻是不仅包办的,他还惧内。胡先生每次和太太照相时,总是让太太坐着他站着,还颇为得意。他还提出了“新三从四德”:太太出门要跟从,太太命令要服从,太太说错了要盲从;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打骂要忍得,太太花钱要舍得。
胡适被定义为近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以胡适的学识,糊弄一个不识字的乡下妇人真是小菜一碟。表面上的三从四德,是私下里与六个女人的你情我爱。
胡适作为为人师表、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却在新文化建设上带了个坏头。其“新三从四德”,也成为那些无德、无言、无容、无功,上不得厅堂、下不得厨房的轻浮女子的“箴言”,流毒莫大焉。
“三从四德”很古老。“三从”出自《礼记·丧服·子夏传》,指妇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出自《周礼·天官·九嫔》,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其真正的含义,是说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不要胡乱地反驳长辈的训导,因为长辈们的社会见识丰富,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与丈夫一同持家执业、孝敬长辈、教育幼小;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坚持好自己的本分,想办法扶养小孩长大成人,并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这里的“从”并不是表面上的“顺从、跟从”之意,而是“辅佐、辅助”的意思。“四德”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是“言”,要有知识修养,言辞恰当,语言得体;其次是“容”,即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最后是“工”,即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
“三从四德”本来是把妇女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有用之才的好办法。这套教育方法教出来的女人,上得厅堂、下得厨房,为妻则贤为母则良,旺夫益子,功莫大焉。然而,后世一些腐儒和渣男把先贤的好经念歪了,连孔老夫子都受了了连累。
先从孔子正名说起。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
齐景公的上位,是君臣势力对抗的结果,而且含有仇杀的成分。当时,崔杼是齐国大臣,屡有政绩,多有战功,深得齐灵公的信任。公元前552年,齐灵公薨逝,崔杼拥立灵公长子光,是为齐庄公。庄公即位后,更是倚重崔杼,君臣关系非同一般。庄公经常出入崔杼家中,但是不久就迷恋上崔杼的妻子棠姜,并与之私通。崔杼得知被国君戴了绿帽,于前548年联合他人一起弑杀了庄公。齐国史官记载“崔杼弑其君”。崔杼虽然力图改变这个记载,还杀了几个史官,但终究没抗过“天理”。为了保全家族,崔杼拥立齐庄公的幼弟杵臼为国君,这就是齐景公。
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周朝的礼乐制度,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他认为维持良好秩序的重要措施是要先“正名”。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因此,他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说君要有君样,臣要有个臣样,父要有个父样,子要有个子样,这样,秩序稳定了,国家就稳定了,国家就得到治理了。景公也感叹,要是大家都不按规矩做事,我连饭也吃不上了。
这个主张,是孔子为维护正常的人伦和社会秩序而提出来的,并没有把君和父的地位上升到绝对的权威,只是要求按各自的职责行事就可以了。孟子提出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也是这个意思。凡事有个规矩,事情就好办了。后世却把它与“三从四德”以及腐儒们提出的“三纲”、“五常”联系起来,成为“孔家店”被打(倒)的主要罪状之一。
西汉的时候,腐儒董仲舒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进行了重新解读,提出了“三纲”的思想,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董仲舒主张“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他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夫妇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即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君、父、夫体现了天的“阳”面,臣、子、妻体现了天的“阴”面;阳永远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阴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此外,董仲舒提出了“五常”之道,即 仁、 义、 礼、智、信。从一定意义上说,“三纲”加上“五常”,董仲舒以此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对于维护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宋朝的时候,腐儒朱熹把“三纲五常”进行了异化宣传,好在大宋的有识之士,对其进行了抵制。但是,在未开化的元代皇帝和明代不识字的贫贱皇帝朱元璋的推崇下,朱学成了官学,其危害便影响了后世八百年。朱熹认为,臣子要对君主尽心竭力,全心全意,毫无隐瞒;子女对父母要孝敬,要绝对服从;妻对夫要守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夫丧改嫁是不行的。于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之类便成为普通老百姓的行为规范。
因此,后世的“三从四德”和“三纲五常”早已远离了前人的本意。但是,它约束了不良妇女的行为,对整个社会的稳定起了良好的作用。当以胡适为首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后,当这些所谓的套在妇女身上的“枷索”被人为的扯走以后,现在的社会和家庭变成了没有伦理、没有规矩的社会和家庭,夫为妻纲变成了妻为夫纲、妻为子纲,“三从四德”变成了 “新三从四德”,满大街都是无德、无言、无容、无功的轻浮薄情女子。更要命的是,它影响了下一代的教育和培养,其恶劣后果,即使当今社会,也已初步显现。长此以往,国将不国还是小事,这个民族将向何方向发展,人类将向何方发展,则不得而知了。
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是不是对女性有偏见?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根据记载,孔子确实说过这句话。我认为,几千年了,孔子感叹生活艰难,的一句话,大家多有误会了。
孔子所说的“女子”,一般是指自己的老婆。所说的“小人”是小孩,一般是指自己的儿女。
古时候,生产工具落后,男人们养活一大家子,非常辛苦。
既使放到当今的社会,男人们也不容易啊!
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是不是对女性有偏见?
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从这一句话里就已看岀他骨子就对女性的轻视。什么“三从四德,”“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他用这沉重的枷锁束缚了女人几千年,有多少优秀女子毁在他手下。他是伪君子,他为泄私愤,刚当上鲁国司法大官就杀死了和他政见不同的少正卯。因此,任凭你再吹捧他,为他洗白,也洗刷不掉他残害华夏千万女性的铁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