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吃三四十年降压药的高血压患者?
我29岁的时候,突然感到头疼,根本没有想过会是血压的问题,想着可能是感冒了,但没有感冒的症状,睡了一天,感觉好些了,当时是在过春节放假期间,心想或许是劳累了,婆婆就说:是累着了吧,就不再让我做饭、洗涮,收拾家里的东西,当时婆婆家10多口人在一起的,平时在自己的小家也真没有什么体力活,过了两天还是不适,正好,我小孩姑姑的公公就在我们隔壁,也是个不错的医生,就告诉他我是症状,他就说量血压,当时低压100,高压150,就是是血压引起的。身高165厘米,体重112斤,婆婆说也不是肥胖怎么会血压高呢。这时候我就想起我们家族都有高血压的病,从祖辈、父亲都是常年吃药的,就肯定是血压高的缘故了,从29岁就开始吃药,过几年就找亲戚医生调整用药,一直还好,就是不能生气什么的,一旦生气就会低压爆表。三十几年过去了,身体还行。就是亲戚医生🉐️了重病,都说医不自治,难道真是这样吗?祈祷医生身体尽快的好起来。
有没有吃三四十年降压药的高血压患者?
有没有吃三四十年降压药的高血压患者?估计这是很多年轻高血压患者特别想问的问题,主要原因就是得了高血压,如果从年轻就开始吃药,那不得吃几十年药啊,那身体怎么受得了呢?也是很多人就很抗拒吃降压药。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并不全面。今天张大夫就用自己的一点经历和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给大家说一说怎么正确认识这个问题。
先不说我治疗过的病人,就拿我的爷爷来现身说法吧。我的爷爷是一名患高血压40年的高血压患者,40年前他50岁的时候就发现了高血压,于是他就听从医生的建议,开始口服降压药,这一吃就是40年。结果40年后的老人家,依旧身体健康,高血压对他没有产生严重的损害,也没有导致明显的心脑肾损伤,老人家现在仍旧健健康康的生活。但是,如果我的爷爷在40年前发现高血压的时候就拒绝吃降压药,那他一定是会被升高没有控制的血压损害到心脑肾等重要脏器,那很可能也不会活到现在90岁的年纪。
其实,高血压患者如何面对长期吃药这个问题,还是需要跟大家仔细说一下。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高,经过改善生活方式无效,这时候很可能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降压药物。这样才能让血压得到良好的控制,才能不让升高的血压伤害到身体的重要脏器,才能让寿命更长,生活质量更高。而那些害怕长期吃药导致伤肝、伤肾的想法是很不靠谱的,因为现阶段的降压药都是人类医学严格筛选出来的,除了降压效果好,还有很好的安全性,绝对值得大家信任。即使是退一万步说,很多人因为吃降压药出现了不良反应,只要调整降压药使用剂量和种类,一般不良反应都能很快消失。所以说,大家那种惧怕长期吃降压药的想法,实在是不可取。
好了,今天就说到这里。今天这篇文章就是想告诉大家,那些怕吃降压药的高血压患者,很可能会因为自己不成熟的幼稚想法而害了自己。面对高血压最好的认识,就是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或者使用降压药,让血压控制好,不发生严重脏器损伤,然后和高血压走向更远的终点。希望我今天的介绍能够帮到大家。
有没有吃三四十年降压药的高血压患者?
我八一年查出高血压,当时三十七岁。至今己有四十一年,坚持服药,终生服药。如今已经七十九岁,现在是三高人群。终生服药,控制三高,平安至今。
有没有吃三四十年降压药的高血压患者?
我四十岁开始服用降压药,已经24年了。不管家人如何担忧,不管别人如何劝,耳边总是听到“是药三分毒”的劝告,但我认定一条:听医生的,规范治疗。现在服用8种药,其中降压药3种,其他的是降脂药、保护血管药和防血栓药。
目前没有什么并发症或药物副作用。
一辈子活60年、90年,区别不大,认定了,就坚持下去。服药,可能会长寿,不服药,肯定会短命。就这么回事儿。
有没有吃三四十年降压药的高血压患者?
我的一位老领导、离休老干部,他24岁发现高血压,当时也没什么好药,一直服“利血平”,后来服“降压灵”、“尼群地平”、“北京0号降压药”等低端、副作用大的药。因高血压病引发心脏病前后住院两次住院治疗。因癌症3次住院手术,第一次1990年喉癌,术后无复发,只是声音嘶哑;第二次1999年直肠癌,术后恢复良好;第三次2005年胃癌,胃全切除。他与高血压当了一生的“朋友”(59年),三次癌症也没有把他击倒,可以说是抗癌明星,直到2013年因肺炎并发心肺衰竭去世,终年83岁。
有没有吃三四十年降压药的高血压患者?
我从四十周岁检查出了高血压病开始服用降压药至今已经三十多年了,由于高血压是终身疾病不可治愈,所以必须终身服药。尽管说是药三分毒但是高血压一旦控制不好就会有生命危险,即便不死也会得脑血栓或者脑溢血,导致半身不遂生不如死。俗话说两害相权取其轻,与其生不如死不如忍受那三分毒,何况我自己觉得服了三十多年的降压药并没有很明显的副作用,对身体的损伤也不明显,远比半身不遂好得多。奉劝大家千万不要因为一句是药三分毒就拒绝服用降压药,一旦出了问题后悔就来不及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