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大内高手有多厉害?有什么史书记载?

在秦朝是没有大内高手这一说的,你看看荆轲刺秦王,如果那个时候有大内高手,秦王何必以身犯险,自己拔剑斗荆轲?

后来皇帝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危,才有了大内高手这一个称呼,大内高手的巅峰期是在明朝,因为明朝的皇子皇孙非常喜欢窝里斗,最危险的敌人就是自己最亲近的人,这个时候,大内高手的重要性,就凸显了出来。

可笑的是,明朝的大内高手武功最高的前十名,竟然都是太监,这是不是应验了一句话:欲练此功,先要自宫,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如果要论武功第一,汪直首当其冲,汪直在没有做太监之前,就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将领,他手中的一对大锤,重200斤,在战场上,可以说是横冲直撞,无人能敌,人送外号万人敌。

后来在一次与明军的对抗中,不幸中箭被俘,当时的皇帝是明宪宗朱见深,朱见深早就听说了,汪直武功高强 ,于是就把汪直给放了。

皇帝的不杀之恩,感化了了汪直,于是汪直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给阉了。从此以后,汪直这个名字就被厂公所替代。

大概过了十年 朱见深让汪直去辽东监军,当时镇守辽东的将领是熊廷弼,这个人可以说是有万夫不当之勇,他的部将,更是一群狠人,个个都是天不怕,地不怕的猛将。

汪直前去监军,这群猛将,打心里瞧不起汪直,他们认为,一个太监能够做到监军的位置上,不就是因为会溜须拍马,阿谀奉承吗?我们都是久经沙场的将领,凭什么听你的?

其实汪直是心知肚明,这一群人瞧不起自己,他知道,如果自己不能折服这群狠人,自己就不能做好监军这个职务。

汪直终于等到了时机,有一天,熊廷弼召集将领开会,这样的大事,汪直必须参加,可是熊廷弼竟然以汪直不懂得行军打仗为理由,拒绝汪直参加会议,汪直并没有恼怒,他只是安静的坐在会议室的时候门口,用背部死死地顶住了大门。

将领们开完了军事会议,总得吃饭吧 想吃饭,必须从大门出去,可是汪直就坐在门口 他告诉熊廷弼:你这里连你一共是15位将领,我今天不难为你们,你们只要能够推开大门,从此以后,我不过问你们任何事情,如果走不出去,今后你们所有的决策,必须向我通报,不得擅自行动。

这群将领个个都是力大无穷,想要推开一扇门,岂不是轻易而举?于是就有一个力气最大的将领,想推开大门,可是它费劲了九牛二虎之力,大门纹丝不动,一个不行,再来一个,就这样,熊廷弼和他的手下,一起发力,可是大门依然纹丝不动。

熊廷弼和他的部下,再也不敢瞧不起汪直了,等他们出门才发现,大门口的青石条,已经被汪直给坐碎了,由此可见,汪直内功深厚已经可以说是,天下无敌了。

古代的大内高手有多厉害?有什么史书记载?

大内高手的三种含义解释如下:

1)大内,就是指皇宫内,因为皇宫是相对封闭的,与朝廷之外的“外”是对应的,所以叫“内”。另外皇宫面积大, 所以合一称之为“大内”。

2)在皇宫内养一些特殊人才"大内高手", 确有其事。

3)指皇帝宫殿。《旧唐书·德宗纪上》:“天宝元年四月癸巳生于长安大内之东宫。”另一意义专指汉代京城内的仓库名。《史记·景宗本纪》:“置左右内官,属大内。”武侠作品中的大内高手,即指皇宫内负责警卫的武功高强之人。始于唐朝

古代的大内高手有多厉害?有什么史书记载?

清朝时期的一名大内高手,五十三岁时,一招撂倒三十六岁的霍元甲。他的高超武功由此可见一斑。

那么此人是谁呢?此人就是清朝大内高手,慈禧太后贴身保镖——李瑞东。

习武于各大武学名家

李瑞东出生于官商世家,明清时期,李氏三代为官。李瑞东的父亲李小莲就曾供县衙武治。

李瑞东学武是从七岁开始的,少年时期先后从师于“大刀孙”、韩道长、李老遂。融合百家之长,习得多样武艺。

对李瑞东一生武学影响最大的当属王兰亭。王兰亭不仅教李瑞东文武双修、内外相济,而且还将李瑞东引荐给岳青山、董海川以及嵩山少林寺的龙禅高僧,让李瑞东跟随这些当时的武学大家学习武功。这使得李瑞东能够广纳名家武学的精髓一生。

后来李瑞东拜在甘淡然老先生门下,经过众多名家宗师的点拨和教诲,李瑞东慢慢的成为了一代武学宗师。

经端郡王载漪引荐,李瑞东入宫并擢任四品带刀侍卫兼武术教官。由此他成为了慈禧太后的贴身保镖,大清大内第一高手,他也被慈禧太后称为“大内飞鹰”。

李瑞东一招打败霍元甲

霍李比武发生在二十世纪初期,当时李瑞东53岁,霍元甲36岁。

当时,霍元甲小有名气,听说李瑞东十分厉害,便起了挑战之心。

那一日。李瑞东正在教授弟子练功,霍元甲便上门挑战了,李瑞东见有客上门,以礼相待,名弟子奉茶。

两人聊了一会儿,就慢慢讨论到武学了。李瑞东问霍元甲最拿手的功夫是什么,霍元甲说是摔跤。

李瑞东便对霍元甲说:“霍师傅擅长摔跤,泼脚功夫一定很好,我现在站立不动,你可尽全力用泼脚踢我几下,我若有丝毫移动,便可见你功夫高明。”

霍听后便依言踢了李瑞东一脚,李屹立未动。于是,霍元甲又全力一脚踢去,李瑞东仍然稳如磐石,巍然不动。

待到霍将要踢第三脚时,李瑞东发话了,他说:“第三脚可叫你拿不回去!”这是李瑞东有意告诫霍元甲,但霍元甲并不服气。

于是乎,霍元甲用尽全身力气狠狠地踢向李瑞东,哪知李瑞东用自创的“李氏太极拳”轻轻一挑,只一招,便撂翻了霍元甲。

结语

能够入选为大内高手的都不是普通人,武功上都必然有过人之处,李瑞东就是一个真实的例子。

希望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文/若木 图/网络)

古代的大内高手有多厉害?有什么史书记载?

我这里介绍一下清朝“大内高手”的情况。

清朝皇帝的侍卫按照品级可以分为一等侍卫、二等侍卫、三等侍卫以及蓝翎侍卫四种,而根据距离皇帝的远近又可以分为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和普通侍卫。

御前侍卫与乾清门侍卫是可以在清朝皇帝身边待着的侍卫,所以一般不会给民人侍卫(不在旗),但是只要在旗,汉人也可以做御前侍卫。

比如李定国的嫡长子李天志17岁就入宫当侍卫,给康熙帝站岗放哨24年,一直做到了御前二品侍卫的职务。

不过李天志此时已经是八旗汉军镶黄旗旗人了,所以能做御前侍卫。

但是不管是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都不是真正贴身保护皇帝的“大内高手”,当然,事实上按照清宫档案,皇帝需要侍卫贴身保护的时候很少。

嘉庆帝遭遇疯厨子刺杀的时候,为什么一百多侍卫吓傻了在旁边看着?只有三个人敢上前阻拦?很大原因是这一百多侍卫都是给皇帝出行摆门面的,佩刀里佩的不是真刀。

皇帝哪些时候需要贴身侍卫呢?

一般是皇帝见外国使节的时候。

根据朝鲜大臣回忆,他们每次朝见清朝皇帝的时候,除了正常的侍卫之外,皇帝身边还要站两名精通摔跤的摔跤手,而且就是做摔跤手打扮。

这就是皇帝避免外国使节发疯突然行刺自己,所以在身边放两个摔跤手,只要能缠住刺客一会,殿外的侍卫就能一拥而上。

所以,从清朝清宫档案看,真正意义上的大内侍卫并不是练传武,而是练摔跤的摔跤手。

古代的大内高手有多厉害?有什么史书记载?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大内高手霍殿阁,枪法神奇,拳术精湛,堪称大内高手中的高手,在《随侍溥仪33年纪实》书中记载。(溥仪和保镖霍殿阁)

  • 霍殿阁是河北沧州人,他是“神枪李书文"的大徒弟,并且霍殿阁是一直跟师傅练枪,并且练这些技艺的时候非常能吃苦,都是对苍蝇以及香头等练习。他练习扎苍蝇是很厉害的,很多人看了都非常吃惊。
扎苍蝇是怎么回事儿?其实是准备一个大玻璃镜子,然后在上面涂上鸡血,很快就会有很多苍蝇飞到鸡血上,这个时候的霍殿阁就拿着枪去扎,苍蝇纷纷被他挑落,但是镜子却完好,没有一点损坏,这样神奇的枪法让人觉简直不可思议!所以霍殿阁名气在那一带非常大。日本关东军进关后,溥仪对身边的日本教官很不放心,计划聘请武林人士霍殿阁作为自己的随身保镖,让霍殿阁并建起来一个300人的私人护卫,希望以此为基础效仿先祖,逐步获得军事上的控制权,但是当时的日本武士不服气,便提出和霍殿阁比武的要求,只有打赢了他们才能应聘上任。后来霍殿阁在比武场上用两个手指头,就击败了其中一个名叫工藤铁三郎的保镖,随后又在三招之内把另一个叫岩田爱之助的保镖打败。
  • 1932年,溥仪当上伪满皇帝,霍殿阁一同前往,将自己的弟子组成了溥仪的护卫军!人称"霍家军"。日本人对此很是忌惮,多次设法想除掉霍殿阁,先后派出剑道、空手道和柔道的日本高手和霍殿阁比武,最后都落败而归。
日本人对这个傀儡皇帝根本不放在眼里,每次来找溥仪从不打招呼,而是直接将车开到溥仪的办公楼,溥仪对此很恼火。有一次又直接开车进办公楼,正值下车之际,霍殿阁箭步向前用手抓住轿车的底部,轻轻提起轿车的后轮悬空,此时汽车进退两难,日本人在大众之下丢了脸,后来才有所收敛。

为了更好的控制溥仪皇帝,他们想方设法除掉溥仪身边的霍殿阁。

1937年6月,日本人导演了大同公园事件。当时护卫军第二队正好放假,其中的二十多人相约到大同公园内游玩,在雇船的时候和管船的朝鲜人起了争执,而当天,关东军和日本官员共两百多人正在公园里野餐,几名路过的日本醉汉见了护卫军举手便打,护卫军忍无可忍打了十多个日本人并踢死了日本人的一只狼狗,后来事件越演越烈,护军又以一当十,打倒了随后赶来的几十名宪兵,最后逃走,日本人开始向溥仪兴师问罪,最终凭此借口解散了溥仪的护卫军。霍殿阁和溥仪的私交关系不错,虽遭到了撤职,但是溥仪给了霍殿阁一大笔钱,之后霍殿阁拿着这比钱回家养老。

1942年,霍殿阁在忧郁悲愤中病死,终年57岁。

古代的大内高手有多厉害?有什么史书记载?

所谓大内高手,就是指皇帝禁卫军中贴身护卫帝王的持械卫士。能成为皇帝的卫士,武艺出众那是必然的,但决不会有小说中那样神奇,那是虚构的。

至于记载,那就太多了,但如果你要从史书中找出武侠化的大内高手,那么恐怕就会失望了,因为那是根本不存在的!

  • 帝王禁卫制度,自周朝开始,就已经有严格规定了。下面介绍一周代禁卫军,这是中国最早成型的体制完备的王室禁卫军。
护卫周王的“大内高手”——《周礼》记载中的周王室禁卫制度。

周朝的王室禁卫军卫士,分为腹心之卫、重兵之卫、环列之卫三部力量。

依次分别负责周王的居住、出行、王宫门墙守卫。

而这三部,分别设有专门指挥机构,有专人负责统率。

执行禁卫任务时,三部职能又互有浸润交错,这是为了不留禁卫缝隙,又能相互制约,以最大限度保卫王室安全。

(1)居——腹心之卫。

顾名思义,这部是负责为周王宿卫的,是周王的贴身卫士之一,就是传说中的大内高手。

腹心之卫由宫正与宫伯统率,任务就是在王宫中执戟站岗,或巡逻警卫,他们的职责就是守卫宫室。

如果周王出行,那么腹心之卫除少数随身护卫外,大部仍守卫宫中,不离开王宫一步。

“腹心之卫”的卫士来源。

普通人是没有资格担任腹心之卫的,卫士清一色全由贵族子弟组成。

那么,这些由贵族子弟组成的大内高手,厉不厉害?

远古时代,武风与文风并重。

贵族子弟皆自幼习六艺,读书、知礼仪,系统性的练习刺击射御等武艺。实则,是相当厉害的。

所以,被选入王宫成为腹心卫士贵族子弟们,个个营养充足,身高力壮,知书达礼且武艺娴熟,几乎全是武林高手。

腹心之卫的卫士们,又称为“士庶子”。

他们除了警卫宫室,还要管理纠察王宫中日常事务。

若遇紧急意外,卫士们要按预定制度,全体听从太子的指挥调遣。

有一点,腹心卫士们是要定期轮换的,贵族子弟入宫为王室任职禁卫期满后,一般都会外任为官。

(2)行——重兵之卫。

重兵之卫,是成建制的战斗部队,是王室的近卫亲军,就是虎贲军与旅贲军。

他们的职责,就是在周王出宫时,负责随行执行安全保卫任务。

虎贲与旅贲士卒,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人人骁勇善战。

虎贲军。

虎贲军的指挥官,称为虎贲氏。

虎贲军士们平时驻守在王宫外围,负责护卫周王,战时也能作为野部队攻城略地,是周朝最精锐的常备军。

  • 武王伐纣,出动的就是虎贲军。八百虎贲士卒身先陷阵,在牧野大破商纣军。

虎贲军兵力有一定规模,但具体员额不详,

除担负禁卫与征伐任务外,虎贲军在遇国家紧急状况时,还负有手持周王赐节诏令,替周王出使四方诸侯,传达命令的任务。

旅贲军。

旅贲军的指挥官,称为旅贲氏。

旅贲军兵力规模较小,任务也较单一,专门负责周王出行时,披甲执兵列队于天子车驾两侧,担任禁卫仪仗之职。

按规定周王的天子车驾两侧,各有旅贲甲士八人,共十六人,皆身披坚甲、佩剑、手持长戈、坚盾,负责护卫。

如果周王上阵,旅贲士卒则为天子车驾前锋两翼,摧锋破阵,护卫车驾向前。

(3)守——环列之卫。

环列之卫,是指由司隶统率,专门在王宫外站岗,护卫宫门、宫墙的警卫隶卒。

为何称为隶卒?

是由为环列之卫兵卒来源,并非贵族子弟,也非国人,而是在周朝军队战争中俘获的外族俘虏与少部分罪犯。

值得一提的是,环列之卫士兵的来源。

这些外族俘虏,全是挑选出来的。在成为俘虏前,彼皆为外族酋长子弟,或者将军大臣等等,本是身份高贵之辈。

被周王俘虏后,免其死、而令其为周王警卫,这是象征着周天子对四夷的征服。

而这些人护卫宫门、院墙,最大的好处就是:

他们与周王城的官民没有任何交情纠葛,又兼语言不通,难于交流,就不会生出不利于宫门安全的隐患。

而在将功赎罪之心态驱动下,他们更能兢兢业业,尽忠职守的守门。

若果有心怀不轨怎么办?

那么,宫内有贵族子弟组成的大内高手为腹心之卫,宫墙外围又驻有虎贲与旅贲的重兵之卫,足以粉碎任何不轨图谋。

周代的禁卫制度,有些特点是被后世继承的。

以贵族子弟为腹心之卫,又选其中的佼佼者任周王的贴身宿卫,

以精锐虎贲与旅贲为外层护卫,中间夹杂异族俘虏中的贵族子弟门卫。

实则中国历任代帝王禁卫,都参考借鉴了周代的禁卫制度,尤其是腹心之卫与重兵之卫二者上。

例如汉朝,勋贵子弟与良家子获推举孝廉后,则先入宫为郎,为皇帝执戟禁卫,然后再外任为官。

又如清朝,御前侍卫,基本都是满州八旗勋子弟中的忠勇、武艺出众者,而所谓“大内高手”传说,清朝也是最多的。

但是在史书上,你永远找不着这“大内高手”四字。

因为冷兵器时代决生死,强弓劲弩与坚甲利兵才是关键中的关键。武林高手,那只是江湖传说而已!

(图片来自网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