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镖不喊沧州”是因为什么?

据传古有“镖不喊沧州”一说,这一说法是否有出处?今已无镖局,从何考证这话?

喊镖的目的是,让想劫镖的人知道自己是哪家镖局,后台老板是谁,从而让想劫镖的人掂量掂量自己的实力,敢不敢劫镖。

喊镖还有另外一层更深的含义,镖师喊镖并不是像普通人一样,大喊大叫,他们是用内功,发出嘹亮的喊声,对方通过喊声,就可以推断出,押镖的镖师师出何门,如果是同门师兄,不仅你不能劫镖,还要护送镖车离开危险的地方,那为什么在沧州不能喊镖,这里面有一个人尽皆知的典故:

明朝的时候,京城有一家镖局,叫振远镖局,这可不是一般的镖局,这家镖局的后台老板是禁军统领,这个官职放在今天就相当于师级干部。

都说是狐假虎威,这家镖局仗着后台硬,黑白两道都敢得罪,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

常言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有一年,镖局押了一车贵重物品,来到沧州,沧州是武术之乡,都说天下武功出少林,少林武功出沧州,这话一点都不为过,沧州可以说是藏龙卧虎之地。

沧州这个地方,民风淳朴,盗贼绝迹,所有的镖车路过沧州,你只要放下镖旗,悄无声息的过去,啥事没有,根本没有必要吆五喝六,因为没有人来劫镖,可京师这伙镖师飞扬跋扈惯了,走到哪里都是咋咋呼呼的,全然不把对方放在眼里。

这一天,他们走到了沧州的地界,总镖头吩咐趟子手,把镖旗给我高高的举起来,用力喊,谁的声音大,就给谁赏银,趟子手,和镖师以及赶车的,为了得到赏银,就拼命的喊了起来。

白天安然无事,总镖头咧着大嘴,轻蔑的说:都说沧州有高人,纯粹是放屁,镖我也喊了,旗我也挂了起来,可谁奈我何?

到了晚上,他们在一家客栈休息,到了早晨,镖车莫名其妙的消失了,总镖头扯住店家,非要店家赔偿,可店家说:这么贵重的东西,自己砸锅卖铁,卖儿卖女也赔不起,虽然赔不起,但是他知道镖车在哪里,他可以领着镖局的人找回镖车。

镖局的人跟着店家来到一个小村子,远远的就看见镖车停在一个小院中,镖师大喜,再瞅瞅,附近也没啥人,只有一个70多岁的老太太,总镖头大喜,对付一个老太太不费吹灰之力。

当他走进了小院,发现老太太正在劈柴,老太太不是用斧头劈柴,而是用手掌把碗口粗的木头劈的四分五裂,总镖头吓坏了,这功夫从未见过。

老太太看见了镖局一伙人过来了,他不慌不忙的说道:听说你们很狂,今天到这里了,还不下跪,说着,她轻轻一挥手,镖局的人不知不觉的跪了下来。

老太太一伸手,想把他们拉起来,可是这总镖头无意中使出了千斤坠的功夫,老太太心想,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你这不是班门弄斧吗?想到这里,老太太随手一挥,总镖头就被摔出了院墙外。

院墙外正巧有一群孩子在踢沙包玩,这时就看见一个壮汉从院内飞了出来,孩子贪玩,抬起小脚,一脚又把总镖头踢回了院子里。

老太太非常生气,他抓起总镖头轻轻的一跃就来到了院墙外,她要揍这群顽皮的孩子,孩子一看见奶奶要揍自己,吓得都窜上屋顶,老太太一看,这群顽皮的家伙想逃,于是就把总镖头当做石头扔向了孩子,孩子也不示弱,又把镖头扔给了老奶奶。

就这样扔来扔去,总镖头吓个半死,口中不停的求饶,老太太见他有悔过之意,就放了他。

从此以后江湖上多了一个规矩,路过沧州不喊镖。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必删

“镖不喊沧州”是因为什么?

“镖不喊沧”是清朝自有镖局以后传下来的一个规矩,意思是南来北往的镖车,不管黑道白道、水陆交通,只要一到河北沧州地界,必须放下镖旗,不得高呼“镖号”,悄悄经过即可。

为什么运镖要喊号,《老残游记》里给我们说了这样一个规矩,地方上的大盗草寇,是规定了不能害行镖的,所以凡是有保镖的车辆,打出镖行旗号,高喊镖行口号,路上和贼人撞见了,彼此打个招呼就过去了。

因为镖行其实是属于一种黑白通吃的行当,和官府、绿林之间是互相依赖,没有绿林也就不需要镖行了,而没有镖行,官府又得出面平息绿林,费时费力,且支持镖行,也可以让民间习武的人有一个归宿,不至于在地方上作乱,三方关系非常微妙。

所以行镖的沿路喊镖,也是一个规矩,让地方上的绿林朋友们知道,那为什么还有“镖不喊沧”,这套规矩之外的规矩,据说是清末一位沧州武术大家立下来的。

沧州处于渤海之滨,地处偏远,非常荒凉,曾是流放犯人的场所,加上战事频繁,所以沧州之地人人习武以为保障,沧州是尚武之地,其中出了很多武术名家和有名的镖行,清末爱国志士大刀王五就是沧州人。

话说清末时期,一个外地来的押镖队伍经过沧州,按照以往的惯例,高声喊镖号,从北到南一路,越喊越起劲,镖师们得意忘形,出言讽刺沧州,什么武术之乡,不过如此而已,结果这话被当地一位镖局大掌柜听到了。

大掌柜纵身上马,就在镖车即将走出沧州南城之时,大掌柜跑过镖车,挡在南城门下,双手扣住城门,双腿一夹,将座下烈马凌空夹起,烈马悬空急躁,不断地扑腾,可就是脱不开大掌柜的双腿。

这下子,镖师们知道得罪人了,连忙上前道歉,大掌柜也没给他们难堪,一笑而过,放下马匹,按来路去了,后面“镖不喊沧”就成了南北往来镖行的惯例,而这位大掌柜,就是沧州成兴镖局的开山祖师李冠铭,其侄李凤岗,就是未来名震京师的大刀王五的师傅。

“镖不喊沧”,其实就和“官不喊京”一样的道理,北京在清朝作为天子之城,地方上再大的官,一到北京都不是官了,得收起平时作威作福的姿态,夹紧尾巴做人。

同样的,镖行运镖到沧州这样一个高手云集、卧虎藏龙的地界,进了“镖局街”还要高喊镖号,摆明了就是挑衅、逞强,必有鲁班面前玩大斧、关公面前耍大刀的难堪。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镖不喊沧州”是因为什么?

我经常去沧州看望亲属,同时,在沧一中读过初中,实事求是地说,沧州没什么练武的,从十几岁至目前,没见过。

但是,沧州在明清时代,肯定有保镖这个行业。

为什么呢?沧州有一种著名的小吃—羊肠汤,(可不是羊杂汤),香气扑鼻,早晨一个玉米面窝头,或是一个烧饼,喝上一碗羊肠汤,直到晚上才觉饿。

老人们不愿女孩子们喝,告诉她们:沧州有运河,这羊肠汤是过去拉船的纤夫和保镖的才喝,因为冬天冷,这玩意喝了暖和,拉纤和保镖有力气。

其实镖不喊沧州,我觉得同黄三太和他儿子黄天霸有关。

黄三太和黄天霸历史上确有其人。黄三太是南七北六十三省的总镖头,出身是镖师。在绿林很有名,曾经救过康熙帝的命,被赏赐过黄马褂。

黄三太的儿子黄天霸,效忠满清朝廷剿灭过反清义士窦尔墩,名声大噪,被康熙赏赐过黄马褂,官居二品,在刘统勋手下当差,并加入八旗成为旗人,雍正即位后,调任清东陵为马兰官总兵。

当时黄三太,黄天霸活动的地点就在沧州,兴济一带,黄天霸的媳妇张桂兰是地道的兴济土著。

镖师们到了沧州,知道黄家父子的地盘,天下总镖头在此,徒子徒孙见总师爷,不能喊,后来就成习惯了,所以,镖不喊沧州。

“镖不喊沧州”是因为什么?

对于镖局很多人的印象都是插着镖旗的车队,前面的趟子手沿途高喊:“威武鹰扬”。

这是文艺作品里面的镖局,现实生活中的镖局是个非常低调的行业。

没有哪个镖局是靠用刀砍着行走江湖的,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这种方式成本太高,根本维持不下去。

一般来说,镖局走镖的线路都是事先趟过的,沿途的大码头都事先拜好,或者干脆就有约定,镖局按时孝敬,结成战略联盟。

联盟关系的好处是镖局可以安然走镖,越大的镖局手中掌握的线路越多,可以接更多的活儿。而且,镖局大线路多,还可以出租镖局的名号赚钱,这算是最早的借壳上市。

另外,结成了联盟如果一旦镖车被劫,当地码头有义务出面铲事儿,您自己的地面您都镇不住的话,您收个毛线孝敬呀!

所以,镖局选择镖师最重要,不是看手上的功夫硬不硬。当然了,如果你是高门大派,师傅牛逼、师兄弟如云当然更好,一旦出了事,师门也不会坐视不理,这也算种背景资源。

但一般来说,镖局选择镖师首先是看脑子灵不灵活,能不能看出眉眼高低,不能是愣头青。另外,作为一个镖师最重要的技能是会做饭、会补鞋、会理发,您看都是生活技能。

因为,真正走起镖来,拿刀砍人的机会极小,生活技能反而是最重要的。

走镖时碰到劫道的,也不像文艺作品描述的那样,一帮人拿着刀站在路上,高喊:“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从此路过留下买路财。”

而是在路上做个路障,因为拦路的也不傻,他们也得看看车上的镖旗是谁的。不是所有的镖局都能劫,老大们打过招呼的,该放还得放。另外,也得看看镖局名号、镖师数量,别踢上铁板(这就是树镖旗的作用)。

镖局一看路障,就知道有人拦路。立刻停下镖车,但绝对不会动手清理路面。因为,这种举动意味着要武力闯关,双方就再也没有回旋余地了。

等到两边见了面,还有一通江湖切口,表明各自身份、背景。这种时候,镖师一定低调的,“微末道行,三脚猫的伎俩,全靠江湖兄弟赏口饭吃”,一切都以和平解决为上。

另外,行镖的大镖师是有一定权限用钱买路的,如果实在说不拢价钱,才会动手。

动手也不是马上就拔刀互砍,而是各自比划一段,看看手段高低。再不行,镖局才会卸下镖旗,全部镖师亮家伙硬闯。

绝大多数情况下,前面长长的“盘道”过程,都能解决问题,除非是碰上了人数相仿的愣头青。如果,劫道的人数太多,镖师也就不比划了,首先保证人身安全,货物等镖局总镖师出面解决。

知道了镖局运行的规则,就可以解释题主的疑问了。

沧州地面自古就民风彪悍,或者换句话说就是穷山恶水、匪患横行。(话说这可是我老家的地面,哈哈哈!)

《沧县志》里的形容是:“早涝频仍,蝗蛹屡发”。所以,人人都习武自保,家家都有刀剑家伙。因此,汉朝渤海郡太守龚遂任就曾布告百姓,“卖剑买牛,弃武务农”。

等到明末清初,镖局盛行之时,沧州地面大小镖局汇聚,也就形成所谓“镖不喊沧”的潜规则。因为,大家都是干这个的,您在关二爷门前玩刀,你想干啥?!

不但不喊标,走到沧州地面镖旗都不挂。州城府县到处都有镖局,在这里劫镖打全沧州镖局的脸,这不是找死吗?!

另外,在沧州不喊标还有两个传说故事。

据说,清朝年间一个镖局押镖经过沧州,自持武功高强,在沧州地面喊镖通过。让当时的大拳师李冠铭得知了,为了教训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镖师,他骑马去追。

超过镖车队伍时,恰巧经过一座石牌坊,李冠铭抬手攀住坊梁,两腿夹住座马。马匹四蹄腾空,挣扎嘶鸣动弹不得,李冠铭却像没事一样。镖师见状,赶忙下马,磕头请罪。

此后,镖师路过沧州,都要拎上两壶酒,拜谒这里的拳师们,然后再通过,并相诫不喊镖.

另外,《清烈传》上还记载有一个叫神弹子李五的故事。

李五到了沧州也有意喊镖,在运河老桥南边的江岔处,被一个小姑娘拦住去路。

姑娘说:“你不要自恃武艺高强,你往姑娘我头上打三弹弓子,打中了,我拜你为师,若打不中,你来跪着见我。”

李五无意伤她,便照姑娘帽子上的头花打了三弹子,只见姑娘头连动也不动,只是把腰上的长条丝巾连着抖甩了三下,然后一伸手,把三个弹子,从丝巾下端的布袋里取了出来。

李五见姑娘的身旁站着一位白胡子老头,便过来给这位长者磕了头,吐露了心事,想拜认师傅,遂留在沧州学艺练武。

当然了,这些都是传说故事,不见得一定确有其事,但“镖不喊沧”的江湖规矩形成后,所有镖局都给沧州面子是肯定的。

除了“镖不喊沧”的规矩外,古代行镖还有其他地方有讲究吗?

也还是有的,当时的南京秦淮河地区鱼龙混杂,各种势力交错,镖局很难通过拜码头来疏通关节。

所以,镖局形成了共识,走水镖路过秦淮河,全都卸下镖旗,镖师全部上甲板,亮兵器冲关。

意思很明确,谁不服就拼个你死我活。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古代的镖局是靠关系、面子运行,这是成本最低的经营方式。毕竟,镖师行镖受伤,镖局也要赔钱的,镖师们也不想天天过刀头饮血的日子。

“镖不喊沧州”是因为什么?

这个简单点说就是沧州横人多,在沧州喊镖没事也喊出事来。过去沧州不是什么好地方,盐碱地种不出什么东西来,属于比较穷苦的地方,看水浒传就知道,犯人要刺配沧州,这就造成沧州三教九流的人多,民风比较彪悍,那些江洋大盗能多有一身武艺,到清代近代就变成了著名的武术之乡,著名的八极拳就发源于沧州,也涌现了许多著名武术家,比如大刀王五,神枪李书文等等。对于镖局来说,路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平安顺利把镖送到货主手里就好,沧州习武人多,在这喊镖会被视为挑衅,这个跟你较量较量,那个跟你比划比划,你这镖也甭保了,开武林大会就行了。

“镖不喊沧州”是因为什么?

古代,响马聚啸山林,盗贼横行乡野,商贾出行多有不便,于是走镖行业应运而生。镖师成立镖局,有番号,有镖旗,走南闯北,闯出自己的名号,之后顺风顺水,收取佣金,养活一支庞大的镖队。

镖队每到一地,往往张起镖旗,大声喊出自己的名号,耀武扬威,威风凛凛,以达到震慑他人的目的。在晚清,流传下来一句话--镖不喊沧州。意思是不管哪一支镖队经过沧州地界,都需偃旗息鼓,悄然过境,绝不敢大声唱出自己的名号。这是为什么呢?

沧州,号称中国武术之乡,在晚清时期,更是门派林立、百花齐放,如八极门,功力门,太祖门,通臂门,闯王刀法……沧州境内,也有很多镖局,武林高手层出不穷。所以,其他镖队经过沧州,一般不敢扯着嗓子唱出自己的名号。

话说这一日,有一支镖队路经沧州,领头镖师想在这里扬名立万,杀一杀沧州武师说威风。便高扬镖旗,大摇大摆走向沧州城门,而且大声报上自己的名号,简直是目空一切!

沧州武师可不惯着他!一位名叫李冠铭的武师,大吼一声,纵身而出,双手抓住城门,伸出双腿,把对方镖队里的一匹烈马用双腿夹起,烈马奋力挣扎,却不能挣脱李冠铭的双腿!对方吓得面如土色,慌忙赔礼道歉。

从那以后,沧州武师名声更加响亮,南来北往的镖队,来到沧州,莫不降下旗子,收起皮鼓,悄悄行进。后来,有一些东洋人和西方武师,前来挑战沧州武师,结果都是铩羽而归,沧州武师,打出了中国人的威风。

古龙大师在武侠小说《武林外史》里写了一首诗:风雪漫中州,江湖无故人。且饮一杯酒,天涯洒泪行。诗中的中州就是沧州。武术是我们的国粹,愿它能花开华夏,经久不衰,发扬光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