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广贤文》中为什么说“不交僧道便是好人”?
增广贤文所说的不是唯一的的真理,不交僧道就是好人,这句话本身就经不住推敲,难不成监狱里的犯人,中东的恐怖分子,以及杀人越货的强盗,土匪,逼良为娼的恶人,他们都是结交了僧道?
事实胜过雄辩,就说我自己吧,年轻的时候,不懂事,那个时候所做的一切,现在想起来,都恨不得抽自己的耳光,抽烟,喝酒,赌博,不孝顺父母,懒惰,不负责任,可那个时候,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僧道,更别说交往了。
过了四十岁以后,想起往日所做之事,每每感到羞愧不已,这个时候,也许机缘成熟,我认识了出家的师父,在师父的教导之下,从此皈依佛门,一心向佛,正因为我遇到了出家的师父,接触到了佛法,过去的种种恶习才会荡然无存。
不可否认,现在的僧道良秀不齐,好坏真假难辨,如果误交了一些乱七八糟的人,确实会起到负面作用,可是一个人又不是两三岁的孩子,难道连好坏也分不清楚吗?
僧也好,道也罢,其实都是为我们的善知识,多多结交,有百益而无一害,诸君何必杞人忧天?
《增广贤文》中为什么说“不交僧道便是好人”?
《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或《古今贤文》,是中国明代时期编写的儿童启蒙书目。《增广贤文》集结中国从古到今的各种格言、谚语,又经过明、清两代许多文人的不断增补,才形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在《增广贤文》中有一句话:“不交僧道便是好人。”为什么要这么说呢?难道结交僧侣、道士的人就不是好人吗?难道佛教、道教不是劝人向善的宗教吗?
其实古人,特别是古代读书人眼中的出家人形象一直都不太好。如果看《三言二拍》之类的古典小说就知道,其中描绘了很多贪婪、狠毒的出家人,代表着古人眼中出家人的一般形象。对于出家人,古人还有很多侮辱性的称呼,比如管僧人叫贼秃,管道士叫牛鼻子、妖道等等。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古代很多出家人并非因为信仰,而是为了谋生计才出家的。
在古代,百姓们都需要交丁税,也就是所谓的人头税。但是,出家人却是不需要纳税的。其他百姓辛辛苦苦劳作赚钱,而出家人呢?混得差的可以给人做法事赚钱,好一点的坐在庙里等人送香火钱,混得最好的则坐拥大片土地,就像俗世的地主一样。所以很多人看到了这其中的好处才出家的,他们并非真心想修佛、修道,仅仅将出家视作一种职业,自然不会认真遵守戒律,因此出现了很多酒肉和尚,喝酒吃肉甚至犯淫戒。
而且,古代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口流动性比较低,但出家人们可以利用行脚、化缘的机会云游四方、走家串户。所以他们可以利用这一机会打听、传递各种流言蜚语,东家长李家短,那些居心叵测的出家人还可能利用这一机会作奸犯科。因此在老实本分的人看来,这些走街串巷的出家人无疑是一种不稳定因素,会带来很多治安问题。
居士我认为,可能正因为这些原因,《增广贤文》才会说:“不交僧道便是好人。”当然这一句话并非一棍子打死所有的僧人、道士,但是那些真正修行的出家人,他们一心向佛、求道,也不会轻易与俗世之人交往。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
《增广贤文》中为什么说“不交僧道便是好人”?
我十几年前痴迷学佛,那时候我认定必须尊敬三宝,所以只要看见出家师父,我一定磕头顶礼,搞得有的师父们被我吓一跳。别人问我为什么,我说:顶礼出家人,是必须的,应该的。
我也喜欢结交出家师父,那时候老是去逛庙子,喜欢和他们聊天,听他们说话很是受益。
后来我认识一位也是喜欢跑庙子的修行人,他是做生意的,学佛修行多年,也喜欢到庙子里走动走动,我们有一次聊起天来,聊到《增广贤文》写的挺好。
我说:这本书好是好,可是有一句话我不同意,我很有看法,它里面说“不交僧道便是好人”,我真的不理解。我学佛以来,我身边的人都认为,僧道是难得的人,要多结交,至少要尊重吧,为何要说和他们结交就不是好人呢?这不是诋毁佛门道门的出家人吗?
他笑着说:你没有搞清楚这句话的意思。
我问:那你给我说说是什么意思呗。
他说:这句话还有一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不交僧道便是好人。这句话其实是说啊。喜欢以交僧道为业的人、为好的人、为道的人。这三种人,都是有点问题的。并非说他们就不是好人。而是说真正正直、智慧、明智的人,基本不会成为这三种人。
我说:以交僧道为业的人、为好的人、为傲的人、为道的人。这怎么解释?
他说:以交僧道为业的人,就是靠结交僧道赚钱,这种人现在太多了。这其中的因果我们也不好去说什么,我不能说他们都是坏人,但是他们结交僧道,肯定不是为了修行。
他们有的是做生意涉及到佛道文化,所以为了文化传播的需求,要结交僧道,还有的是本身参与的项目。就是与僧道有关,这就必须要结交僧道才行。
多年前啊,我有一个做生意的朋友,带我去见一个生意人,这人的办公场地,装修的如同寺庙,里面挂满了他在各种寺庙和各种地方和各类和尚的合影。其实很多僧人也不知道他是干什么的,反正也是合影而已。
然后各种佛教的装饰,屋里面供着佛菩萨,他自己坐在一张大茶台上,接见各路客户,他原来是要众筹,要大家投资一起做一个以佛文化为噱头的项目,那个规模说的非常之大,所以登门想和他一起合作的人非常多。
当时我朋友要我去看看是否对路,我去看了后,一眼就知道了,随着发现很多细节很不对路,便暗中拖走我朋友,我说:佛门生意,咱没有这个福德消受啊。
所以,社会上这样的事情太多了。不是说佛门的生意就不能做,如果合法合规合乎情理,也有益于佛法传播,赚的是良心钱,是双赢的,也可以,毕竟很多事在商业社会不可避免。
但是,我们一般人哪里懂得分辨,很多时候陷进去一种尴尬里面,很麻烦。
我问:乱做佛门生意,是不是会有下地狱的果报?他说: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每一件事情都是有果报的,是善报还是恶报都要看自己的作为和心念。因果在每个人自己的心里。
还有很多做变相传销的人,专门弄些佛法来让人相信他们正能量有高度,等等。这些东西实在太多了。
这里头,说起来能够赚钱的方式,就实在太多了。你要知道,僧众也是由在家人出家去做的,这里面出家的缘由是五花八门的,我们不能保证僧众都是如法的,也有贪钱的,这些都很正常,
尤其在古代,和现在是一个样的,没有什么改变。这不是和尚职业和佛法的错,而是这些个别的人的错。他们的因果,当然自由他们自己承担了。
这里说的以僧道为业的,这里头啊,鱼龙混杂,少数人是正经的。如果我们做生意的,和寺庙合作啥的,都没有问题,只要正念正行,是很好的。
所以古人说这句话,其实是单指这些主要贪钱、歪门邪道,藉由佛法来敛财的人,这种人叫做以僧道为业。
咱们不能一棍子打死,即使是这样的人,也有醒悟的时候,也有忏悔的一刻,所以世事无常,没有一定的东西。
另外,还有一种叫做以结交僧道为好的人,这是什么人呢?很多人有这样的爱好,喜欢结交僧道。他们很喜欢和僧道做朋友,但是注意不是真正的朋友哦,他们是有一种贪僧道相,
就是觉得只要结交了僧道,自己就有不一样的身份和地位,或者表示自己入了佛门与佛有缘,或者表示自己的人脉很广很稀奇。
这种人遇到有名的僧道,一定要去旁边找他合影留念。
他们喜欢把僧道合照挂在办公室,发到朋友圈,在聚会和交谈中随时提及,啊,那个啥谁谁谁大和尚,我熟得很。
我最近皈依了谁谁谁,没事放假咱就去山里打个七。这种结交僧道其实没有什么不好,也不能怪人家,毕竟僧道是社会上看起来比较神秘的一类人。也代表文化很高,境界高,俗世角度来看,确实值得炫耀。
增广贤文说的交僧道的人,这一类,其实说他不好,不是说他坏的意思,而是说他有点执着,有点愚痴的意思。
因为他不像一般正常的佛弟子亲近僧道,是去聆听人家的教导,去学法的,对出家师父很尊重不会过度打扰也不会拿来胡乱炫耀。而他们不是,他们是纯粹拿来炫耀和好玩的。
另外就是以结交僧道为道的人,这类人主要是修行人,有一些修行人,认为自己结交了僧道,尤其是有名的僧道,自己便有境界有层次了,他们觉得只要亲近了高僧,就能得道。
完全不在乎自己的修为。这种人我也见得多。这一类人,非常在意和哪位高僧交朋友,他们甚至还看不起没名气的普通僧道。
这样的人,多见于身份地位财富都很高的人群,他们爱结交名僧名道,认为结交了他们,自己能获得与众不同的收益。
其实,他们结交僧道的逻辑,是用做生意的资源法则衡量。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去结交高僧大德或者有名的僧道,他们觉得,自己已经超出一般人很多了。
所以增广贤文说的这类人,在古代也很多,也一样的。故他写这类人不是什么好人,也不是骂他们坏,而是说他们的心思和心态不对。
用分别心去结交僧道,当然就会堕入妄念妄执里面而不自知。这和僧道毫无关系,都是自己的因果。
另外,还有一些不堪的人,喜欢和伪僧道勾结,古代有的时候,会有不法分子扮成僧道,为非作歹,《水浒》里好多这样的,《红楼梦》里面也有很多,所以郑板桥说了一句:和尚是释迦之罪人。这话也是听起来很刺耳,其实是说那些个别的不对路的僧人。与正经和尚毫无关系。
咱们现在也一样的有。有些人勾结起来,一起做坏事,这样的人也很多。
增广贤文看似是一棍子在打死,但是其说的是有指向的,他意思告诉你,凡是喜好结交僧道的人,整天混在僧道一起的人,你要更加多多辨别,可能这里头就有很多不对路的人在里面。
所以前面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啥意思,你喜欢结交僧道,其实是想走捷径,总想靠改命啊,求神啊这类的事情来改变命运。
如果你不喜欢结交僧道,寓意你可能大概率是个老实踏实勤奋的人,这样的人啊,但行好事,只是善良做好事,众善奉行诸恶莫作,就算不认识一位僧人,也自然有好的福报。不需要去走捷径改命运。
老百姓一般认为,认识僧道,自然要蹭点福气,蹭点法缘。这种心态自然是愚昧的。不靠自己行善积德,不靠自己勤快奋斗,怎么可能会有别人给你福气给你佳缘呢?
所以,增广贤文说的实在是太好了。我们不要误会他是在诋毁僧道出家人啊。相反他这里头的意思,正是要我们学习优秀出家人的精神,那就是纯粹行善,不在意结果的成败得失,把行善作为本能之事。
这里面的深意,那就太深了,包含了许多修行的精神在里面。一个人,若有机会能够结交僧人,作为朋友,在他们那汲取佛法和教导,这是很好的福分,当珍惜。
但是无论是和僧人还是和普通人交朋友,其实都是一样的道理,君子之交淡如水,正念正行,不要总看人家的不好不足,多为对方付出和着想,以学习他们为主,这才是良性的结交。比如苏东坡和佛印这样的交情,相得益彰,传为佳话。
再一点就是,我们不了解很多事的前因后果,也不能随便看见一点表面,就去判定谁谁谁是不好的,谁谁谁结交僧道就怎么怎么了,这些和我们自己都无关,一个修行人,最重要的,就是修好自己。少管别人闲事。
《增广贤文》中为什么说“不交僧道便是好人”?
《增广贤文》经过清代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修订,该书中很多句子也来自经、史、子集、诗词曲赋、戏剧小说以及文人杂记,可以说其思想观念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儒家经典,可以看做是雅俗共赏的“经”的普及本 。其中强调的读书的重要、孝义的可贵,更是体现了正统的儒家精神。
该书中所说的“不交僧道便是好人”意思很直白明了,就是劝人不要结交僧人(和尚)和道士。我们知道,在中国历史上儒、释(佛家)、道三家曾经长期争夺对社会大众的影响力,也就是说他们骨子里是不和的,儒家排斥僧道两家是很自然的。
传统儒家对佛教的态度,从一开始就以攻击与排斥为主。最典型的是唐朝的大儒韩愈,他在给唐宪宗上的反对迎奉佛骨的奏章中说:佛法的事在中国古代是没有的,只有在汉明帝以来,才从西域传了进来。他又说,历史上凡是信佛的王朝,寿命都不长,可见佛是不可信的等等。
儒家是入世观;佛教是超世观。儒教讲的是今世,即世间法。佛教认为法通前世、今世、来世这三世代,有世间法,还有佛法。儒教重做人,佛教重心理。儒教受众主要是读书人;佛教受众更多的是庶民百姓。
儒家和道家又如何呢?儒家讲入世,道家讲无为。儒家要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道家垂拱而治。儒家说行为要合乎客观规律,道家说人即自然。所以儒家学者基本上是在孜孜不倦的追求着如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政治抱负,在学术上,儒家重视道德,注重品性;而道家自老子创立以来,就是一门修身养性的学问,道家崇尚“无为”,即认为世间万物都有其定数,不应该人为的去干涉。
当然儒释道在长期的争斗中也有互相融合、吸收;互相影响、借鉴的部分,这是题外话了!
所以基本上是儒家思想世俗化的《增广贤文》训导世人不要搅和到僧和道那一滩去也是很自然的,即所谓“不交僧道便是好人”。
欢迎交流、分享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增广贤文》中为什么说“不交僧道便是好人”?
《增广贤文》中为什么说“不交僧道便是好人"?
谢题主提问!
《增广贤文》集名言、俗语、警句之大成,古往今来,很多人爱不释手,其言教人如何洞明世事,如何处事做人,其言通俗易懂而又博大精深,也是古代儿童启蒙所读之书。
读古人的书,必须一分为二的去读,分清精华与糟粕。
《增广贤文》之"不交僧道便是好人"之说,我们应当怎样理解呢?真正为僧为道者,那是一心向善,不为利不为欲的人们,无官欲无色欲,是绝对的休生养性怒视邪恶的人。然而,道中有盗,盗中有道,无数世人中也包括了很多读书人,认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把物欲和美色当成终身追求的唯一目的,真正僧道者视金银如粪土,视王侯如浮云,真正的僧道也绝非是"假洋鬼子"。但是,有些出家人,竟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出家,或腰缠万贯,或美女左右,或为了某些不可告人之目的。所以,我们看问题当辩证的去看,正如那些中饱私囊,欺压良善的贪官污吏,什么时候都让
百姓痛恨,但这些货色毕竟是少数,都是会被历史的洪流湮没。由此,看问题要全面,切莫以偏概全,要看主流,看大方向。
所以,本人认为《增广贤文》里"不交僧道便是好人"这句话,有失公允,有偏颇之嫌。
《增广贤文》中为什么说“不交僧道便是好人”?
答:《增广贤文》说的并不代表真理,里面的有韵谚语和文献佳句只是某人、某时、某地、某境况的有感而发,绝大部分都是处世心得,有一定的普遍性和适应性,但也不乏偏激、狭窄之言。
举一例,比如其里面说的:无钱休入众,遭难莫寻亲。
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充分体味出这句话原创者因为穷、因为遇难,在求援、求助过程中受到过的奚落、挖苦和白眼;他在愤慨无限地说出这句话时,不但是对世道的控诉,也是对自己的激励,更是对身边人的惇惇告诫。
现在,我们读这句话,不但要深切感受人情冷暖的残酷,更要时刻告诉自己要自珍、自尊、自爱、自强。
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金玉良言,足以指导我们谨记行事,少吃亏,少碰壁,少招人烦,少招人嫌。
但前面说了,既然只是经验之谈,自然就有片面性,不能代表全部。
你比如说,“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说的是封建社会司法黑暗,权钱勾结,黑白颠倒。
在旧社会,这句话无疑是有一定的广泛性、有一定代表性的;但现代社会就不适用了,申张正义、惩恶除奸就全靠司法部门了。
同样,“不交僧道便是好人”,从普遍社会经验来说,这句话真的充满人生哲理。
要知道,僧人中,有一心向禅的高僧;道人中,也有追求清静无为地修行的道人。
但这部分人,绝对是少数。
更多的,是一些好吃懒做的无良子弟、流浪破落户、甚至地痞、流氓、盗匪、杀人犯为了生存,挂羊头、卖狗肉,加入到僧道队伍中的。
《水浒传》中有一首打油诗是这样形容和尚队伍:一个字便是僧;两个字是和尚;三个字鬼乐官;四字色中饿鬼。
为什么对和尚的评价这么低呢?书里面的解释是,和尚每天就是打木鱼念佛经,既枯燥无聊,又没有俗事烦身,堪称世上第一闲。并且,他们一日三食由善士施主供着养着,住在高堂大殿僧房,高枕无忧,那么,就容易胡思乱想,生出事端。
一句话,僧人队伍和道人队伍中,有绝大多数是“假僧人”、“假道人”。
去和这些“假僧人”、“假道人”厮混的人,能好得了吗?
最后补一句,宋朝大词人苏东坡一生就爱与僧道为伍,但是,他结交的都是得道高僧、道学宗师,自然就不在“不交僧道便是好人”这句话的范围内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