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欲无求到底什么一种境界?
无欲是指对外部的境界不过分的追求,因为,人的欲望无穷无尽,一味的随着欲望走下去,就像鱼儿追逐钓饵,最终必将被欲望所害,懂得了这个道理,你还苦苦的追求什么?一切随缘,生活中的好与坏,苦与乐,顺其自然,这样的人生,才是洒脱的人生,如同清风,掠过原野,无拘无束
无欲无求到底什么一种境界?
我是燕子燕阳
不好意思,人类不可能做到无欲无求。
想象一下,人类如若真的无欲无求,就变成了冰凉的死物,没有生命,没有思考。
这其实是一个巨大的悖论。
“我要做到无欲无求”,你看这句话,马上会知道,说这句话的人是有欲有求的,他的欲求就是“无欲无求”,这难道不是悖论吗?
接着我们用最最接近“无欲无求”的人来举例子。
历史上最“无欲无求”的人是谁?我觉得是佛陀,释加牟尼。
佛教的核心就是“灭欲”,用“灭欲”来实现摆脱苦难,脱出生死轮回的目的,
佛陀他老人家历经沧桑终于在菩提树下正道,他摆脱了生死,却在涅槃前回到人间,以佛的身份普渡众生,传法于世间,其目的就在于让更多的人脱离苦难,
这个最“无欲无求的人”他的“欲求”却是让自己脱离苦海,让所有人按照自己”灭欲”的方法脱离苦海,你能说佛陀”无欲无求“吗?
人,只要活着,就有欲求,
反过来,是欲求,让人活着,
是欲求,让人繁衍生息,
欲求,就像呼吸,就像心跳,就像血液流动,是生命的必须。
因此,回到问题,
无欲无求的人是什么境界?
无欲无求的人是死人,是死的境界。
无欲无求到底什么一种境界?
在中国,从古至今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认为世间的圣人和贤人所拥有的少欲知足就是无欲无求的境界,同时也认为老子和庄子等已经达到了无欲无求的境界。但是,这样的观点根本经不起正理观察。
若依正理进行观察,不要说世间圣人和贤人的境界达不到无欲无求,即使是出世间菩萨的境界,也还没有完全达到无欲无求,只有一切功德圆满的佛陀的境界才是标准的无欲无求境界。
老子和庄子所提倡的清静无为,乍看起来似乎是真正的无欲无求的境界。但是,真正的无欲无求,必须是断除了烦恼障和所知障乃至最微细的俱生无明,圆满了一切功德才会具有。而老子和庄子所倡导的清静无为、遵行大道,并没有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的能力,更不可能究竟圆满一切功德。
出世间的菩萨具有两种菩提心,即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他们可以安住在三轮体空的境界中,行持一切利益众生的事业。但是他们相续中还是有微细的所欲和所求,即欲求成就功德圆满的佛果和欲求如同佛一样无勤任运利益众生。所以也没有达到真正的无欲无求。
综上所述,真正的无欲无求是佛陀安住在法界中不动摇,无勤任运行持利益众生事业的境界。
无欲无求到底什么一种境界?
绝对的无欲无求是不可能的,反事皆有度嘛!
无欲无求到底什么一种境界?
无欲无求主要是指人们对名利的超然态度。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的一生,为名利所累的太多,反而是无欲无求的人太少见。虽说无欲则刚,无求则无惧,但人总会时常为名利所牵绊的。
凡人真正能做到对名利无欲无求,要么修为境界太高,要么看破红尘。其实社会的发展进步正是人们对欲求的不断追逐所致。适当的欲求也激励人们不断努力:假如学生对成绩无欲求,怎会努力考好成绩?上班族对升职加薪无欲求,光讲奉献也是不可能尽力干好工作的;商人对赚钱无欲求则更不现实,除非是马云类已对钱无感,但企业的运转也要求他们必须要持续赚钱。
其实人只要不过度追求欲求,又何必无欲无求呢。
无欲无求到底什么一种境界?
无欲无求,简单就是说任命顺自然,少欲知足乐。
烦恼即菩提。人在世间享福是在消福,因为福是前世积。受罪是在消罪,因为罪也是前世积的,不管享福与受罪,今世都是业报身。众生不能因为享福就忘却了这世间本身就是一个大苦海,今生不积德,下世可没有今世的福报了。更不能因为受罪就嗔恨抱怨这个世间,这样你的业会越积越多,今世所造的罪,下世又来承受,苦不堪言,生生不息。
佛陀告诉世人,这世间本来就是五浊恶世,有生老病死苦,更有爱恨离别苦,佛陀是教人活着要做一个活死人,对一切都无欲无求,顺其自然,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活着就要悟到世间这一切都是假象,都是业抱使然,平常不要去住相,就不会去造业,在世间留下痕迹,走时无牵无挂,也没有颠倒梦想,一心清净,等佛来接,到佛国,但有诸乐,没有诸苦。不在这世间六道轮回中转来转去的,今世张家郎,下世李家女,为这生生世世的业报,转来转去的,有意思吗?
人刚出生也许是体会不到,越岁数大,世间陷得越深,越觉得苦不堪言,真是有那种土埋半截的感觉,也许等你老了,会觉得人生只不过是黄粱一梦,污秽不堪。真正去了佛国,才显得清静无为,洒脱自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