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果用最直白的白话解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如果用佛法来解释最恰当不过了,道可道,这里的道就是佛教里的真真如性,也称之为心,而这个心非语言所能表达,心经里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就是这个道理,能说出来的一定不是他的本来面目,名可名非常名,万法万象皆有名字,比喻张三,鱼山河大地,这些都是假名,不是本来面目,那么这些万象的真实名字是什么,佛经讲,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果用最直白的白话解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道可道,非常道”是《道德经》第一章的开篇句子,全文如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作为道家哲学思想来源的先秦著作,《道德经》开篇有点不友好。很多人一翻开就晕了。老子五千言,既命名为《道德经》,自然是阐述道、德的内容,虽然是韵文,朗朗上口,便于诵读,可千人千解。
这里讲一点个人理解。因为千百年能人异士无数,对《道德经》这本可以称得上中华文化之源的奇书也是解读无数,所以这里的解释只代表文字本意和个人看法。
《道德经》整篇分很多小章节,但这些章节是平行的,并非有前后逻辑关系,也就是说你从某个章节单独去读,也没有问题,所有章节都是对老子核心理论的不断阐叙说明论证。我们要理解开篇无头绪的这么一句话,不妨先看第二十五章,来理清一下老子说的“道”到底是什么。
《道德经》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这么个东西,浑然天成,生于天地之先,无声无形,无需外力辅助,独自周而复始的运行,从不停歇。可以视为天地之根本。 我也不知道这个东西叫什么,权且称之为“道”,再勉强取个“大”的名(所以我们应该叫它“道大”么……)。
它广大无边,运行不竭,连绵扩展到至远而反,再从本原开始运行,在时间和空间里里周而复始,从不停歇。所以我们称宇宙之道为“道大”(果然叫道大),天地之道为“天大、地大”,人中之道为“王大”。
老子很坦白,我知道有这么个万物根本,生生不息的东西,但我也不知道叫他什么,就叫他“道”吧。
我们从上面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来粗浅地理解,“道”是规律。所谓“得道”就是顺应规律。可“道”是不可捉摸和表述的,我们只是指代,当我们说出“道”是规律的时候,这个“道”就变成了一种“术”,即方法。我们不可避免地会用这种“术”来顺应“道”,以求合乎“道”的结果。也就是说,当你把“道”总结、指代出来的时候,这个已经不是“道”了,或者说你不过是发现了一个小规律而已,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有更大的“道”在后面运行,生生不息。
其实老子的思想就是一种发现道,顺应道,发现道不是道,求得思维上更大突破的哲学过程。所以他的“无为”也是“有为”,通过“无为”这种有为法来尽可能地参悟接近终极的“道大”。
回到题主问题,也就是第一章首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大概就好理解些了:“能阐叙的道,不是真正的道,术而已;名可以用来命名,但并不是这个物件的本质,称谓而已。”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果用最直白的白话解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果用最直白的白话解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天道是可以用言语去解释的,但用言语去解释的天道与真实的天道有距离,并非是完全的天道,只能是不断的接近于真实的天道;任何事物都可以用名字来命名,但这个名字不是一成不变的,总会发展和变化。道是隐匿的,名是显扬的。名为有,道为无。无中生有,有中生无,生生不息。
最初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在汉代为避恒帝的讳,才改为“常”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无名为空,有名为色,色空不二。在空、色之间,若能观察细微,洞悉天机,那么就能打开众妙之门,了解宇宙的真相。就如同现在的自然科学所做的所有工作和贡献一样。名之为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等。这些道理就是不名也一样存在。这段话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就是回答了哲学的本源问题。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从哪里来?道生我,到哪里去?我成道。我是谁?有名与无名,合道而一。
我们人类来自宇宙自然,经历成、住、坏、空,自然也要返回宇宙自然的怀抱。若道之,若名之;不可道,不可名;不用道,不用名。
一家之言,难免偏颇,希望友友们多多交流。喜欢我的回答,请点击关注和转发。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果用最直白的白话解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果用最直白的白话解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老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老子与孔子同时代而年长孔子,“著书上下卷,言道德之意”,其代表作是《老子》又称《道德经》。老子的核心思想就在于“道”,那么,“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基本含义“道”这个极具东方神秘主义色彩的名词,在老子的诠释下,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有时被用来形容宇宙天地间一种无比巨大的原动力,有时被拿来描绘天地混沌一片时亘古蛮荒的那种状态,有时又被用作描摹天地初分、万物初生时的一派勃勃生机。
老子的“道”源于他对自然界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一种强烈的神秘主义直觉,具有一种对宇宙、对人生的独到见解和深刻体察。春秋末期,周王室式微,王权下移,诸侯雄起,政治和社会关系都发生了急剧而深刻的变化。现实中氏族制度成为社会发展的束缚,与之相应,“天命观”和“天道观”束缚着人们思想的发展。老子从对自然界的认识上找到了突破和否决“天命观”和“天道观”的理论依据,于是,老子的“道”,应运而生。
从老子对“道”的种种描绘中,我们可以看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的基本含义是:“道”就是指万事万物运行的内在规律,这种规律不是可以轻易描述出来的,能够轻易描述出来的,就不是那永恒的内在规律了;“名”就是万事万物各自的名称,也不是可以轻易叫得出来的,能够轻易叫得出来的,就不是那永恒的符合事物实质的名称。对这句话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加深理解:
老子的“道”闪耀着朴素辩证法的光芒中国哲学史上,老子是第一个深刻、系统揭示事物对立统一规律的人,他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和变化都是在矛盾对立的状态中产生,对立着的双方既相互依存、相互联结,又能向各自相反的方向发生转化。老子把事物的这种相互转化看作是自然的根本属性,因而提出“反者,道之动也”(《道德经》第四十章)。可以说,老子的“道”中最具有价值的部分就是体现在其中的朴素辩证法。
老子的“道”中体现的朴素辩证法是从他对自然界和社会的深刻认识中概括和提炼出来的,他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这种概括和提炼,寻找到一种社会生活和政治制度的合理模式。老子所概括和提炼的这一系列的对立,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比如善恶、美丑、是非、对错、强弱、成败、祸福、动静,等等,都体现着辩证法原理:人们没有对善的肯定和追求,也就不会产生对恶的厌恶和唾弃;当我们沉浸在成功或幸福的喜悦中时,就要防范有可能袭来的失败或者不幸。
老子的“道”中体现的朴素辩证法,也深刻影响了中国两千年来的文化。例如,“有无相生”体现了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也体现了艺术创作中的辩证关系,通过“有声有色”的艺术,进而提升到“无声无色”的更深层艺术境界,达到至美境界;“虚实相生”也由此而来,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美学中大放异彩的理论。
老子的“道”率先打破了“天命”一统江山的格局自远古伊始,人们习惯于把“天命”看作是人类世界的主宰,并把这种“天命”赋予了人格和宗教色彩。夏王朝的建立,开始了统一的君主专制政权,“天命”由此应运而生,成为统御众神之首,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地位,称为“天神”。这种被人格化的“天命”思想到了商、周时期被进一步强化和加固。
即使是到了老子及孟子的时代,“天命”思想依旧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孔子坚持了“天命”观念,认为天是有意志的,肯定“天命”,认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墨子提出“天意”之说,认为天有意志,能“赏善罚恶”,并有“兼爱”的精神;孟子则以“人性”推及“天道”,认为“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即便到了今天,我们仍然把“天理难容”这句话挂在嘴边,可见“天命”思想对我们的影响有多深刻和久远。
而老子则以超越同时代思想家的睿智和胆识,打破了“天命”思想一统江山的格局,率先对“天命”思想进行批判,认为天不讲仁慈,并将自然界的原理推及人类社会之中。老子提出,天不带有任何人类道义和道德方面的情感,有其自身的客观运行规律;天虽不讲仁慈,但也无所偏向,不会向万物施暴;天滋生万物,给世界以蓬勃生机,使得人类得以繁衍生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推进。
老子的“道”体现在治国思想上的精髓就是“无为而治”老子的“道”认为人性本来是善良纯真的,人们之所以会有种种丑恶行径,是因为不合理、不完善的社会制度造成人性扭曲而导致的。因而老子坚持要去伪存真,保留人性中与自然之道契合的东西,抛弃所有能引起人们贪欲的东西。由此,老子的“道”被运用到了治国理政上,“无为而治”的思想精髓就应运而生。
老子认为统治者也应该像“天”一样,不对老百姓讲仁慈,应该仿效自然界运行的规律来治国理政,实行“无为而治”,就是不强迫、不干预、不议论,人类社会的各种矛盾就自然会慢慢消亡。这样做显然比人为地用道德、知识、法令、规章和制度来约束人的社会行为要合理得多,也有效得多。
因而老子理想社会中的人民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没有膨胀的物质欲望,也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文化、知识造成的困扰,他认为这种返璞归真的社会生活显然比充满物欲的社会生活更符合人类的本性。因而西汉建国之初的“无为而治”正是这一思想的生动范本:西汉初期,秦王朝的暴政和楚汉之争导致民生凋敝,自刘邦始,西汉实行“无为而治”,连续几代皇帝都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得生产和民生较快得以恢复和发展。
老子的“道”体现在为人处世上的精髓就是“不争而争”老子的“道”从自然界运动的规律中提炼出一条为人处世的精髓原则,那就是“不争而争”的处世原则。老子以“水”来阐发他的“不争而争”的处事原则:首先,水是最柔的东西,柔却能克刚,水滴石穿,水能灭火,就是最好的证明;其次,因水往低处流的特性,使得江河湖海能收纳天下之水为己所用,它所积聚的力量是无可匹敌的。
老子的“道”强调“坚强处下,柔弱处上”,比如: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弱的,死后身体却变得僵硬;草木活着的时候枝干是柔软的,死后则变得枯槁。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所有坚强的东西其实是属于死亡的一类,而柔软的东西则是富有生命的一类。引申到为人处世,也是一样的道理:所有处处要争、要赢的人,其实更处于劣势;而那些不争、不抢的人,看上去处于劣势,实则更处于优势,因为“处下者未必卑贱,守柔者必能克刚”。
在现实中用好了“不争而争”、“以退为进”的处世原则,往往可以赢得意想不到的好结果:在双方争执不休、矛盾激化,甚至是火药味十足的情况下,我们不妨冷静下来,试图寻找另一种解决方式,能带来双赢的结局;两军对阵时,倘若敌方气势正旺,我军不妨避其锋芒,为了下一步更强大的攻势做好准备(例如红军时期的“敌进我退”正是这一原则的生动例子)。老子的“道”体现的这种“不争而争”的为人处世原则,对当下的我们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果用最直白的白话解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出自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第一章,全文如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姓李,名耳,亦称老聃,活跃于春秋时期,相传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关令尹喜求他著书,老子书五千言,为《道德经》,过关而去,从此消失不见。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出现在《道德经》的第一章,作为全书的基调,奥妙无穷,难以理解。要正确理解这句话,首先要理解核心关键词“道”和“名”具体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老子所说的“道”?道,即是万事万物发展的规律。老子所谓“道法自然”,也就是说,这里的“道”只是对自然规律的一种称谓,而不是指具体存在的事物。
在老子所著的《清静经》中有记载: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在老子眼中的“道”,没有形状,却能生育天地;没有情感,却能运行日月;没有名称,却能长养万物;因为不知道如何形容,只能将之称为“道”。天地万物,四时更替,其中的自然运行规律,就是所谓的“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就是说,道这一万事万物发展的规律,在万事万物本身之上,自然的一切,都是以“道”作为基础。
什么是老子所说的“名”?名,指“道”的形态,道是万事万物发展的规律,这里的“名”,指的就是万事万物。而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名称”。所以“名”,指代一种事物。
天地开辟之初,混沌一片,万事万物虽然存乎其间,但是皆“无名”。也就是说,在原始社会时期,人对自然界以及万事万物的也没有认知和理解,一片朦胧,并没有一个“名”与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
但是随着人类认知的发展,在氏族社会时期,首先对自我形成了名。《说文解字》中记载:
“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就是说,在黄昏之时,黑夜来临之前,原始状态下的人类为了区分自我,通过声音来为某一个人“命名”,在眼睛看不到的情况下还能区分彼此,因此人也就有了“名”。这个“名”推而广之,很多事物都有了“名”,可以用声音来形容。
“道可道”与“名可名”的理解通过上面的解释,“道可道”第一个“道”指的是万事万物发展的规律,第二个“道”就是今天的意思,可以言说的意思;“名可名”第一个“名”指的是自然之间存在的万事万物,也就是事物,第二个“名”应该理解成动词,称谓的意思。
第二个道和第二个名,实际上是同一个意思。但是第一个“道”和第一个“名”,有着本质的区别。“道”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名”是事物本身。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什么意思呢?可以言说的规律,就不是恒久的规律;可以称呼的事物,就不是长久的事物。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什么意思呢?天地开辟之初,一切皆无名而无形;有形而有名,才有了人所认知的万事万物。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无名无形之间,才见宇宙无穷之奥妙;有名有形之间,才见万事万物之行迹。有形无形,有名无名,都出于自然,玄妙无比,自然,则是一切玄妙的来源。
END.
声明:本文由博书团队原创首发,禁止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联删。
我是博书君,更多精彩内容,关注我的账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和关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果用最直白的白话解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在老子《道德经》书中占有很重要论述。因为老子的思想用一个字概括就是“道”。
这个“道”的涵义非常丰富。从有形的道路,逐渐演变为无形的道理,方法等。
老子的“道”就是思悟大道。天地万物,自然生命的方法之道,本原之道,运动变化的规律之道。
“道可道非常道。”可以分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道”如果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常道了。另一种解释是,“道”是可以说出来的,它是一种不平常的道。
两种解释从语法上都是对的,“道可道”前一个“道”是名词,后一个“道”是动词,这是肯定的。“可”是能代动词,后面跟着又一个“道”就是实动词了。
所以“道可道”的意思就是,“道”如果可以“道”出来,后面这个“道”就是说出来,说明白,并示意走在道路上,就是用在实际行动中去。
后一句“非常道”。两种“道”的解释差别大,前一种解释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后一种解释为不是一般的平常的“道。”认真对照按“常”的关健词来说,那后一个解释就是非常的道了。
从语法上已得到了“非常道”解释。那要解释“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整句话的意思,关健还是要理解老子《道德经》中的“道”。
老子《道德经》中的“道”是什么道,当然是“常道”,其实“常”在老子《道德经》中就是“道”。
《老子》的“常道”就是自然生长的道。常道以无为养神,无事安民,含光藏晖,灭迹匿端,不可称王霸道。
“道”是不可言说,不可描述的。“道”可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不可致诘的,这些都历来就有的成语句,应该好懂。所以“道”是不可言说的,不可以形容的,如果可以说出来就不是“道”了,这就是道可以说出来,就不是常道,而是非常的道。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最通俗的意思。
最说“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和“有”是高于无名和有名,用“无”来概括就是社会中的行为,无为,无欲,无形,无己......等等。“无”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隐藏着更多的有。老子《道德经》中的中心思想就是,无中生有,有从无中生。“道”的本质就是“无”,“无”也就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总之,老子《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种思想完全符合宇宙间万事万物的运动规律大道,人类社会只要符合宇宙间大道的文明,社会才会是最有生命的社会,也是一个高度文明和谐的社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